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毛笔的是由谁发明的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毛笔的是由谁发明的啊,第1张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明毛笔的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出了一座墓碑,经测量是5000多年的产物,其中出土文物,有凹形石砚、染色物、研杵和陶制水杯等,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类似毛笔的笔。

在湖南长沙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说明毛笔到了商朝就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蒙恬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蒙恬对毛笔的改进对于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与大篆不同,小篆线条婉转曲折,非硬物所能为,故应当是用毛笔书写的。

据说战国末年秦国将军蒙恬在镇守北方时,见匈奴以兽毛沾颜料绘图,又同时前方战况告急,才改篆刻竹简由丝卷书写军情。

声名大噪,并由史官记于史册内。

故后世制笔业奉蒙恬为始祖。

先秦时,毛笔有多种名称,如“聿”、“不律”、“弗”等,后统称为“笔”。

而毛笔之制造在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较为进步,功能也较完善。

因为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11号墓中,发现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为杆。

笔杆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的底部藏于腔内,以麻丝裹着并涂漆在上面,带有笔套、大小长度都与今日使用的毛笔极为相像。

《西京杂纪》中纪述汉朝天子御用的毛笔镶嵌宝石,用秋兔之毫制成。

唐代著名的毛笔有诸葛笔。

宋代有成安道笔、程奕笔、屠希笔等。

元祐元年(1086年),中书舍人钱勰出使高丽归来,赠黄庭坚一猩猩毛笔。

宋代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在惠州以二十文钱购得两支笔,但不好用,长叹说:“岭南无笔!”

扩展资料: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

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

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

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

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

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

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的一支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

笔能抒情,字能观人,但要做字如其人绝非易事,凡大家都是经过刻苦的锤炼,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最后才能烂熟于胸,流溢于毫端。

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秃的毛笔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园内,在石碑上亲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

草圣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墨池”。

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小篆。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从专业角度考虑,写小篆(无论是秦篆还是汉篆)时,一般推荐使用口径为08-1cm的羊毫毛笔。这样的口径和出锋(锋芒颀长,出锋为58cm左右)的毛笔适合用来表现出小篆的韵味和笔法。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实际选择还要根据个人的书写习惯和风格来定。

写篆书用中锋羊毫、或者兼毫都可以。这主要要看自己的用笔习惯。

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毛笔的是由谁发明的啊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明毛笔的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出了一座墓碑,经测量是5000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