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惕碚的名家讲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李惕碚的名家讲座,第1张

2006年11月26日上午,在中国科技会堂312演播厅举办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活动。活动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惕碚院士,他为广大中学生带来了《探测黑洞》这一精彩的报告。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常务副主任季延寿主席主持了报告会,俱乐部主任王绶院士出席了报告会。报告吸引了来自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17所基地学校及北京五十四中、北京京源学校等学校的300余名师生,使偌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李院士并未向大家介绍神秘的黑洞是什么,从哪里来,而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实实在在的故事告诉在座的同学们探测黑洞的过程,及如何探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即应该如何去做科学。他首先通过国内外的两个故事讲起,一个是美国人第一次用X射线探测看到黑洞,这项研究工作开辟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另一个是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希望抢占美国黑洞探测者上天之前能够发射一颗卫星,采用世界上最高的灵敏度来观测黑洞,这样中国人有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走在探测黑洞这个科学前沿的世界前列,这个故事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而且还将继续,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还在努力地去探寻,虽然有过很多的失败。通过这两个故事,李院士希望告诉同学们抓住一个科学机遇是非常困难的。之后,李院士又通过大量的事实,向同学们展示了在探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失败,让同学们了解到在探寻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是充满酸甜苦辣的。

会后的提问更是踊跃,一个个精练的问题足以显示出同学们对报告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同学们问道:“直接解调方法是比较好的,有非常高的灵敏度,您认为还有什么缺陷或遗憾,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现在各国争相探测黑洞有什么意义?”、“在您的报告中主要提到从X射线角度来探索黑洞,可不可以从引力波等其它方面,换一种方式来探索黑洞,会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报告会的结束并不能阻挡学生们对追寻“探测黑洞”的热情,同学们纷纷将李院士围住继续为自己问题探寻答案。

从李院士的报告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对解释宇宙奥秘,坚持不懈的追求,随着每一个新事物的发现,人类在寻求未知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做出的伟大努力和杰出贡献,以及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对失败的挫折时付出的不屈不挠的努力。

李绍珍院士作为一名学者,在科研工作中总是孜孜不倦,积极探索,正如她所说:我们自己要继续学习,知识要不断更新,思想上紧跟时代。她也是这样做的。她从1959 年起在中山医学院参与建立第一间眼科生化实验室,开始进行中国人晶体化学成分分析。

为了提高白内障手术的质量,李绍珍院士积极投身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引进和创新。20世纪70年代后期,她亲自率领专业组人员及研究生积极开展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进行了系列创新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她们首创Nd:YAG激光断线治疗现代囊外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创立选择改良巩膜切口、术中调整缝线、术中或术后角膜切开、术后选择性断线等综合方法对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角膜散光进行防治,使患者更好地恢复视力;拓宽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开展对高度近视、抗青光眼术后、葡萄膜炎和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等复杂情况下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并通过不断改良手术切口和术式,以及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使创口愈合加快,裸眼视力显著提高;她在国内率先报道门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结果,为患者解决住院难及经济负担等问题;她还率先开展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为恢复双眼单视和立体视创造了条件。

在科研工作中,她注重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确定研究方向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论文撰写五个环节控制,力求从实际出发,将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在科研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第一,在白内障病因实验研究方面开展并指导一系列的工作:她与她的同事们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系统地对人类从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体蛋白及其亚基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成人α晶体蛋白的聚集体较胚胎者大;分析透明和白内障晶体中γ-晶体蛋白的含量,首次发现人透明晶体中γ-蛋白各亚基量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化,但总量恒定,在白内障晶体中则减少;与国际同期发现胚胎γ晶体蛋白含量有糖基成分,并首次报道胚胎γ2和γ3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有差异;提出γ-晶体蛋白的总量下降及亚基改变与白内障形成有关;第二,进一步阐明白内障发病机理,发现晶体上皮细胞凋亡基因过度表达是各类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共同分子基础;第三,在白内障治疗防治方面,发现紫花杜鹃甲素及黄芩甙有抑制晶体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对糖性的白内障的治疗作了有益的探索;对后发障的防治研究发现中药高三尖杉酯碱、骆驼蓬碱等不但能抑制体外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而且在(兔)晶体囊外摘除后,前房注入此类药物亦可抑制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发现激发或诱导晶体上皮细胞凋亡对防治后发性的白内障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对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的有效方法,率先开展其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利用反义核酸技术阻断晶体上皮细胞周期进程,探索预防后发障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李绍珍院士亲自参与并指导眼免疫实验研究,对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其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广东省科委、卫生部、美国NEI和HKI等科研基金的资助并取得突出成果。她主持的《白内障防治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的系列实验研究”获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作者),1997 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自然演变及其控制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她主编的《眼科手术学》于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先后发表论文150篇。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李绍珍院士就随着毛文书教授下乡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几十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南粤大地的工矿和农村。李绍珍院士从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无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工作能力有多强,即使无日无夜地干,也不能满足众多盲人的需求。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李院士心中就泛起一个不灭的梦——建立起培养中国高级眼科医生和研究人员的重点教学基地,培养一大批献身于中国眼科事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眼科医生。为了这个理想,她和她的前辈一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倾注了毕生的热情。

在国内积极推广新技术,李绍珍院士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临床指导和理论意义,她主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晶体超声乳化手术学习班,培训了来自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及澳门近千名眼科医生,促进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中国的推广和提高。作为白内障防治课题负责人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和国际防盲机构(HKI)合作,深入农村示范和推广人工晶体术,在广东省建立5个白内障手术防治基地,并在农村进行白内障患者疗效与生存质量的研究,找出影响中国农村白内障复明手术质量和数量的原因和对策。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防盲治盲研究工作,是美国海伦凯勒国际防盲组织在中国的唯一顾问。由于她在白内障工作方面作出的优异成绩,1996年开始受卫生部委托主持十年百项中的《白内障手术防治》面向基层和农村的技术推广工作。 李绍珍院士在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等老一辈知名专家的高尚医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鼓励下,四十多年来,勤奋地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以精湛的诊治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眼疾患者好评。1966年,她响应党的号召到广东省封开县农村进行医疗工作,在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及县医院当了三年多的眼科医生。她医术高明,许多病人远道从广西慕名而来请她治病,做眼科手术。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她和她的同事研制了中草药和用葡萄糖静脉注射液治疗病人。李绍珍院士从年青时代开始投身眼科专业工作,在临床上,她争取多值班,手术上多练基本功,起早摸黑做24小时的眼压测定和房水静脉观察,她无一不亲自动手;无论是担任手术者或是手术助手,她都投入十分的热忱,每次术前洗手消毒时间,她都抓紧时间将手术的每个步骤及手术时可能会发生合并症及处理方法在头脑中过一次“**”,尽管这些手术已经做过许多次,但是她觉得,病人的眼睛由你诊治,你就要为他的眼睛负责,手术一定要尽量做得好,减少并发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经她手术后的病人其视力恢复良好。

李绍珍院士为人诚挚热情,对待接诊的病人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高级领导干部、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她都能一视同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除疾苦,使他们重见光明。她年事渐高仍坚持查房做手术,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由于她在医疗工作中的高质量服务,得到群众和领导的赞誉。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1999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保健奖状。

抗疫英雄李兰娟事迹

篇一: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篇二: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李兰娟获奖300万,全部捐出来培养人才,体现出老一辈科学家为着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无私的奉献。她不为名利得失,只为科学事业的未来有着高端的科研人材,并为之奋斗终身。 

“回首五十年从医之路,从1968年成为赤脚医生开始,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是我一辈子最大的追求”,这是李院士的肺腑之言。

从李院士的这句话中,再联想捐出300万,一切都觉得那么正常!

李院士的崇高人格和对医学,对病人的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当前社会只得极其的难能可贵!

她用态度诠释了什么叫无私,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天使!

她鼓励和教育年轻的一代,不要羡慕什么明星大腕,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只有自己的创造和作为,才有自己人生的价值。这是她对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厚望和关爱,因为他们有着科学兴国的担当和重任。她把获奖300万全部捐出来培养人才,就是要让这些科技人才迅速成长,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

李兰娟院士获得最高的荣誉和奖励,这是众望所归,应该所得。她以祖国的医学事业为重,以培养尖端人材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是一道亮丽的夕阳晚霞,映照在祖国的医学事业之中。 

当年李兰娟放弃老师的职位去当一名医生,在行医两年后有机会去大学读书,也正是在大学时期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从校服到婚纱,再到现在依然相亲相爱,令人羡慕不已。

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传染病)专家,国家传染病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的新冠病毒,她不顾自己的年事已高,率先带队走进武汉重灾区,奋战在抗役的第一线。并与钟南山一起坐镇指挥,掌控全局,果断向武汉市及党中央提出重大建议和决策。

疫情期间,及时地提出封城计划,防止了疫情大面积扩散。敢作敢当的精神令人佩服不已,她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已是儿孙满堂,应该在家安享晚年。而她却逆行在抗击新冠病毒的主战场,与其他的白衣天使一道日夜奋战,忘我地工作。

 中国新冠病毒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李兰娟院士居功至伟。她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多次往返于武汉、北京、杭州,对于她这个年龄段来说,是严重的体力透支。但是为着患者的早日康复,堵绝新冠病毒的蔓延,她已经顾不上那么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李兰娟淡泊名利,不断的追求卓越,是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这样的英雄,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

   疫情期间李兰娟的感人 事迹材料 三篇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大家都被李兰娟院士的精神所感动。下面我整理描写疫情期间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欢迎阅读。

 疫情期间李兰娟的感人事迹1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疫情期间李兰娟的感人事迹2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疫情期间李兰娟的感人事迹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1968年2月,由李俊贤主持研制的高性能化学推进剂——偏二甲肼诞生了,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长李志强:李院士是冒着安全上的风险和责任的风险,组织上决定让他用气相氯氨法去做偏二甲肼,但气相的偏二甲肼虽然速率高,但它毒性相对大,李院士和课题组就用液相法去开发偏二甲肼的生产,用了半年的时间,开发成功了。

风雨几十载,李俊贤对航天梦的探求从未停息,直到如今,“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使用的仍然是他研制的推进剂:他时常讲一句话,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科研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所以他的作风和精神,感染了黎明院几代人。

李惕碚的名家讲座

2006年11月26日上午,在中国科技会堂312演播厅举办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活动。活动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