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的家谱有哪些?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家乘谱牒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定阳秦氏宗谱三卷、临海后街秦氏宗谱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秦氏族谱十卷、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曲江秦氏家谱二卷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秦氏家谱十六卷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秦氏族谱一卷、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
五、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 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佑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早期***,1925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而名称有族规、族约、家范、家训、祖训、族戒等不同称谓。其内容大都相同。将遵守国纪、团结宗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崇师长、重教兴学、和睦乡邻、见义勇为、勤劳节俭。
严戒赌*等为人处事、传统礼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条文,刊印谱中,以此来约束、教育、激励族人。这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体现。
族谱特色:
族谱的特色之一是谱序,它是极有价值的纲领性内容。用极具概括的文字,论述修谱意义、修谱历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请著名学者、政界要人撰写。经查阅宁都各姓族谱。
发现作序的文坛巨匠和历史名人有欧阳修、朱熹、苏轼、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解缙、吴澄、赵孟頫、董越、陈勉、魏禧、邱维屏等。有的家谱连续几届都请名人写序,比如《璜溪中坝清河廖氏族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谱序,分别由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陈勉撰写。
族谱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订字辈、派名、派行。是民间一种独白的传统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启蒙天下,都能区别长幼世序辈份的大小。每届修新谱时,老谱中的字派必印载谱内,若老字派使用接近末尾,则又要续增新字派,体现绵延不断,长衍吉祥。
-修谱
1、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3、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4、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扩展资料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参考资料:
属地姓氏族谱名称部数册数借出单位原 编 号
龙岩 黄 [清朝]闽汀杭邑新坊乡黄氏家谱 1 1 上杭族谱馆 FJSH044
龙岩 黄 (永定)黄氏族谱 1 6 上杭族谱馆 FJSH088
龙岩 黄 福建上杭黄氏族谱俊德公分谱 1 1 上杭族谱馆 FJSH171
闽台馆 黄 彭溪亭后紫云黄氏族谱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01
闽台馆 黄 清溪后清黄氏族谱 1 6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08
闽台馆 黄 参镇二房黄氏族谱 1 5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11
闽台馆 黄 参山尚德堂黄氏族谱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18
闽台馆 黄 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20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逊山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28
闽台馆 黄 福建黄氏先祖像传(卷一)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3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4
闽台馆 黄 福建黄氏先祖像传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6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槐植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8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霞苑黄氏族谱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9
闽台馆 黄 紫云黄氏湖上宗谱 1 6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40
闽台馆 黄 紫云白珩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45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德化锦洋黄氏族谱 1 9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48
闽台馆 黄 清溪丹山黄氏族谱 1 9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57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德化)黄石林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60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九福黄氏族谱 1 4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68
闽台馆 黄 清溪紫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79
闽台馆 黄 平和乾岭《黄氏狮岭房族谱》(附二种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6
闽台馆 黄 平和《霞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7
闽台馆 黄 邵武鹳薮禾坪《黄氏世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8
闽台馆 黄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卷一、卷二、卷三 )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9
闽台馆 黄 平和《大径黄氏南二公系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0
闽台馆 黄 漳州华安《良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1
闽台馆 黄 南靖六门《黄氏覩敦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2
闽台馆 黄 南靖六门《黄氏坑兜公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3
闽台馆 黄 南靖书洋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4
闽台馆 黄 南靖永丰里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5
闽台馆 黄 霄岭《黄氏南三应元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6
闽台馆 黄 南靖书洋上坂田寮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7
闽台馆 黄 南靖靖城湖山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8
闽台馆 黄 南靖和溪月水黄氏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9
闽台馆 黄 南靖热水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0
闽台馆 黄 国强黄氏族谱 乙本 霄岭房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1
闽台馆 黄 乐土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2
闽台馆 黄 湖山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3
闽台馆 黄 秀篆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4
闽台馆 黄 溪黄族谱 1 1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5
闽台馆 黄 狮岭房国强黄氏族谱(甲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98
宁德 黄 黄氏宗祠支谱(复印件) 1 1 宁德、周宁台办 宁03
宁德 黄 黄氏宗祠(印刷品) 1 1 宁德、周宁台办 宁06
南平 黄 黄氏宗谱 又称禾坪黄氏大成谱 1 3 南平台办 南02(1-3)
泉州 黄 燕山黄氏谱牒汇编 1 28 南安图书馆 200902-36
泉州 黄 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 1 3 泉州华侨管 200901-23
泉州 黄 燕山黄氏谱牒汇编 1 5 泉州华侨管 200901-11
泉州 黄 仙都(山兜)紫云黄氏族谱 1 6 泉州华侨管 200901-34
泉州 黄 江夏黄氏大成宗谱 1 1 泉州图书馆 200905-73
泉州 黄 金墩潘湖黄氏族谱 1 1 泉州图书馆 200905-74
泉州 黄 [安溪感德]紫云安溪房槐植(山)黄氏族谱 1 12 泉州图书馆 200905-75
泉州 黄 [安溪]黄氏族谱 1 7 泉州图书馆 200905-77
泉州 黄 [安溪]参山尚德堂黄氏族谱 1 6 泉州图书馆 200905-78
泉州 黄 紫云安溪房黄氏族谱 1 3 泉州图书馆 200905-79
泉州 黄 紫云安溪房彭溪亭后黄氏族谱 1 8 泉州图书馆 200905-76
泉州 黄 进德黄氏族谱 1 8 泉州海交馆 200904-16
泉州 黄 清溪尚卿下科名黄氏族谱 1 7 泉州海交馆 200904-17
泉州 黄 《台湾江夏兴化军城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9
泉州 黄 锦田大宗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3
泉州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1
泉州 黄 紫云锦田黄氏大宗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2
泉州 黄 苍南黄姓通志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5
泉州 黄 金敦灵慈黄氏族谱 3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6
泉州 黄 紫云黄氏南安房芦川派孚公系埔头二甲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7
泉州 黄 晋江黄氏通书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8
泉州 黄 泉州江夏黄氏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9
泉州 黄 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50
泉州 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51
泉州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0
泉州 黄 惠安黄氏通志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4
泉州 黄 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 1 17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80028-6
泉州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6
泉州 黄 莆阳黄氏通书:江夏流芳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7
泉州 黄 仙游黄氏宗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8
泉州 黄 锦塘紫云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3
泉州 黄 紫云象塘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4
泉州 黄 东安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5
泉州 黄 重修金墩灵慈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9
泉州 黄 泉州文山黄氏黄凰翔四子浤中房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20
泉州 黄 莆田沙堤、晋江安平金墩黄氏宗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21
泉州 黄 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22
莆田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莆田台办 莆台8
厦门 黄 永春梅林黄氏宗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26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 1 5 高氏宗亲会 厦128
厦门 黄 惠安黄氏通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29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南安房宗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5
厦门 黄 江夏紫云金谷黄氏族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6
厦门 黄 埔头九甲族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7
厦门 黄 锦田黄氏大宗族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8
厦门 黄 可坚公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29
厦门 黄 黄漳文集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0
厦门 黄 黄漳浦文体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1
厦门 黄 浦西黄氏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2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3
厦门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4
厦门 黄 虎丘黄氏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5
厦门 黄 虎丘六黄氏宗谱总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6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7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8
厦门 黄 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9
厦门 黄 黄氏通书,支黄氏谱,暨重庆巴南二圣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0
厦门 黄 蒿州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1
厦门 黄 平和江夏黄氏宗谱上卷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2
厦门 黄 漳州市友文区蓝田社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3
厦门 黄 云霄江夏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4
厦门 黄 黄氏通史1本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5
厦门 黄 江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6
厦门 黄 江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7
厦门 黄 浯州汶水黄氏分派美人山洪塘头世系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8
厦门 黄 虎丘五世黄氏山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9
厦门 黄 北溪头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0
厦门 黄 浦西黄氏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1
厦门 黄 黄氏通谱古十三支黄氏谱暨重庆地后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2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3
厦门 黄 长桥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4
厦门 黄 黄峭山后裔与客家文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5
厦门 黄 黄姓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6
厦门 黄 福建省三明尤溪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7
厦门 黄 江夏黄氏峭山宗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8
厦门 黄 莆阳后黄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9
厦门 黄 江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0
厦门 黄 金镦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1
厦门 黄 重庆江津市青泊凉沙坝黄氏家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2
厦门 黄 浙江苍南黄氏分布情况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3
厦门 黄 平阳母黄氏通志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4
厦门 黄 苍南黄姓通之志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5
厦门 黄 江夏黄氏源流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6
厦门 黄 紫云谱史切记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7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1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8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2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9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0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谤人物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1
厦门 黄 燕山黄氏谱牒汇编(29本) 1 29 黄氏宗亲会 厦72
厦门 黄 埔头六甲族谱(一)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3
厦门 黄 埔头六甲族谱(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4
厦门 黄 埔头六甲族谱(三)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5
厦门 黄 埔头三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6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南安房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7
厦门 黄 埔头五甲族谱1本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8
厦门 黄 埔头一甲族谱(一)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9
厦门 黄 埔头一甲族谱(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0
厦门 黄 埔头一甲族谱(三)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1
厦门 黄 埔头二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2
厦门 黄 埔头七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3
厦门 黄 埔头九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4
厦门 黄 埔头八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5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1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6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2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7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3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8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4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9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5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0
厦门 黄 紫云锦田黄氏大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1
厦门 黄 惠安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2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下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3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上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4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下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5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上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6
厦门 黄 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一)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7
厦门 黄 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8
厦门 黄 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三)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9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0
厦门 黄 安溪黄氏大宗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1
厦门 黄 江夏紫云金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2
厦门 黄 永春梅林黄氏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3
厦门 黄 瑞献莲桑(台湾)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4
厦门 黄 德化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5
厦门 黄 德化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6
厦门 黄 江夏四安莲峰黄氏谱志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7
厦门 黄 霞美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8
厦门 黄 紫云象塘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9
厦门 黄 同安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0
厦门 黄 豪士黄氏詈记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1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宗谱(台湾)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2
厦门 黄 江夏紫云同安黄厝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3
厦门 黄 同安黄安海桐林祭记金录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4
厦门 黄 炎帝文化纵览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5
厦门 黄 紫云东安下史汇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6
漳州 黄 云霄江夏黄氏族谱 1 1 漳州云霄台办 漳云霄2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33
漳州 黄 平和霄岭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51
漳州 黄 轩辕世系 黄氏江夏谱传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55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76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77
漳州 黄 南靖吕坊黄氏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84
漳州 黄 黄氏族谱(平和)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85
漳州 黄 黄氏谱叙 1 1 漳州龙海台办 漳龙海31
漳州 黄 长洲族谱 1 1 漳州龙海台办 漳龙海9
漳州 黄 北斗黄氏族谱 1 1 漳州芗城台办 漳芗城1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诏安台办 漳诏安2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和溪 六斗 黄氏坑兜公家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34
漳州 黄 湖西黄氏长房族谱(治燕堂)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2
漳州 黄 新加坡黄氏总会25周年纪念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09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12
漳州 黄 黄氏大族谱(上、下) 1 2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20
漳州 黄 湖西黄氏历史资料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5
漳州 黄 福建 平和 黄氏族谱(卷三)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4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书洋 上版 寮田寮坑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5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永丰里 上版寮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6
漳州 黄 福建 台湾 黄氏奥杳派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7
漳州 黄 福建 龙海 长洲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8
漳州 黄 福建 龙海 古野 黄氏炽昌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9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书洋 上版寮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0
漳州 黄 漳州 霞美黄氏族谱(上册)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1
漳州 黄 福建 漳州市龙文区 湘桥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2
漳州 黄 福建 漳州市龙文区 湘桥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3
漳州 黄 福建黄氏世谱 宗祠编(福建黄氏世谱丛书之二)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4
漳州 黄 黄氏家谱 船场笔峰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33
漳州 黄 黄氏英公传下族谱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46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南靖山城溪雅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50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南靖湖山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11
漳州 黄 漳州市龙文区蓝田社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009
漳州 黄 福建省漳浦狮关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010
漳州 黄 漳浦打石山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073
漳州 黄 福建南靖永丰里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74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75
漳州 黄 福建长泰县枋洋乡赤村岭村赤岭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76
漳州 黄 江夏黄氏霄岭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42
漳州 黄 台湾黄氏奥查派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56
漳州 黄 台湾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67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08
漳州 黄 平和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29
漳州 黄 平和江夏黄氏宗谱上卷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45
漳州 黄 福建平和霄岭黄氏南三应元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3
漳州 黄 建溪东山黄氏族谱卷七一卷十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5
漳州 黄 福建南靖书洋上版寮田寮坑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6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一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7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二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8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下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94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3
漳州 黄 建溪东山黄氏族谱卷七一卷十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5
漳州 黄 龙海古野黄氏炽昌堂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6
漳州 黄 福建平和霄岭黄氏南三应元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8
漳州 黄 福建南靖书洋上版寮田寮坑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9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0
漳州 黄 江夏黄氏霄岭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1
漳州 黄 福建南靖永丰里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2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下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3
漳州 黄 平和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4
漳州 黄 福建长泰县枋洋乡赤岭村赤岭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5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二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6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一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7
漳州 黄 龙海古野黄氏炽昌堂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46
漳州 黄 狮头黄氏族谱 1 1 漳州漳浦台办 漳漳浦5
台湾 黄 平阳黄氏志 1 1 台115
台湾 黄 黄氏祖先像传集 1 1 台116
台湾 黄 苍南黄氏通志 1 1 台117
台湾 黄 江夏堂紫云衍派金门金水黄氏宗亲旅居印尼东加省麻里巴板名册 1 1 台118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 1 1 台119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1 1 台120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佳槐公派 1 1 台121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仲槐公派 1 1 台122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上维谷王庵支卷 1 1 台123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上维谷启文、启齐支卷 1 1 台124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上维谷裕昌支卷 1 1 台125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派下乐山分卷、高槐公派分卷 1 1 台126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卷首、卷二宗谱 1 1 台127
台湾 黄 汶水相房黄氏族谱 1 1 台128
台湾 黄 尚义黄氏家谱 1 1 台129
台湾 黄 金水黄氏族谱 1 1 台130
台湾 黄 金门汶水华房黄氏族谱稿 1 1 台131
台湾 黄 金门金水黄氏族谱稿 1 1 台132
台湾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台133
台湾 黄 晋江黄氏通书 1 1 台134
台湾 黄 浦西黄氏 1 1 台135
台湾 黄 浯洲西黄沧海公派下南安石井东安下黄氏族谱 1 1 台136
台湾 黄 惠安黄氏通志 1 1 台137
台湾 黄 紫云同安金山黄氏宗谱 1 1 台138
台湾 黄 紫云金柄派安平黄氏族谱 1 1 台139
台湾 黄 紫云堂中浯洲西园中甲黄氏家谱 1 1 台140
台湾 黄 紫云黄氏宗谱 1 1 台141
台湾 黄 紫云黄氏南安芦川派四甲支系宗谱 1 1 台142
台湾 黄 黄氏族谱 1 1 台143
台湾 黄 黄家世谱 1 1 台144
台湾 黄 福禄寿全祖德流芳-黄氏族谱 1 1 台145
台湾 黄 檗谷後陇黄氏族谱 1 1 台146
台湾 黄 蘗谷分派沪江黄氏族谱 1 1 台147
台湾 黄 蘗谷黄氏大厅份家谱 1 1 台148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槛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黄姓的群望有江夏、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洛阳、晋安、濮阳、东阳、松阳、南安12个,尤以江夏最为著名。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东街南侧黄巷)。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黄姓的堂号很多,主要有三忠、山谷、宽和、江夏、崇荣、永享、祖公等。
1、三忠堂,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 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2、 山谷堂,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在今江西宜春袁州大部分,黄姓属于山谷堂:3、江夏堂:典出东汉安陆人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窝。博学经典,善写文章,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魏郡太守。4、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一、 姓氏源流 苏氏姓源有两支: 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二 迁徙分布 据有关史书及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有名的有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有苏秦、苏代、苏立三兄弟。西汉初,人;口充实关中,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武功苏氏还有一支于西晋末迁至襄阳,有一支移居蓝田;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国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时,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再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为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山东,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此后又有移居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的苏姓。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武功郡、扶风郡、蓝田县、河内郡、河南郡等。 1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 2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3 蓝田县。秦置县,再今陕西省蓝田县。 4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5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四、 家乘谱牒 1 山西:忻州苏氏族谱不分卷苏氏族谱不分卷 2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常州苏氏族谱不分卷、江阴澄江苏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 3 浙江:象山昌国苏氏宗谱二卷、遂昌苏氏宗谱、馑县馑竹庄苏氏宗谱三卷 4安徽: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四卷、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十卷附三卷 5 福建:同安苏氏族谱不分卷、晋江湖子苏氏族谱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苏氏族谱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不分卷 6 江西:波阳苏氏出修总扑三卷图书馆二卷 7河南:太康苏氏家乘二卷、许昌苏氏家乘一卷、许昌苏氏家乘二卷、鄢陵苏氏家乘三卷、鄢陵苏氏家乘六卷 8 湖北:武昌苏氏宗谱卷 9湖南:浏阳苏氏武功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苏氏次修宗谱卷 10广东: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十卷附三卷、番禺苏氏房谱不分卷、南海苏氏族谱十卷 11 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一卷 五、12 山东邹城城前镇后祝沟村 邹城苏氏族谱一卷 历史名人 1 苏曼殊:文学家。原名玄瑛。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于作画,精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与柳亚子等人交往。参加南社。其诗多伤感情调,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郁的颓废色彩。翻译过雨果、拜伦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苏曼殊全集》。 2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苏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4苏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5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6苏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7 苏颂: 福建同安人,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在天文学方面,元衤右三年《1088)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一书,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传说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二 为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三 为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四为由他族改姓而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这一支陆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陆姓的郡望主要有:
吴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以及江苏宜兴县。这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开基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颖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相当于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河、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秦氏的家谱有哪些?
本文2023-10-03 05:44: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