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1、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
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扩展资料:
谭氏家谱:
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 沔阳谭氏族谱十三卷(民国九年修)湖北省图书馆藏有影印件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1989修) 、天门谭氏宗谱(民国十五年修)现存四套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参考资料来源;-谭姓
香花堂位于衡阳市衡阳县金兰镇香花村,是与总统马英九一道宣誓就职的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的祖籍地。
香花堂地处衡阳边界,毗邻著名景区香炉峰、金兰寺,西接邵东,北临双峰,被戏称为“一脚踏三县”。这里名不见经传,却历来大官、博士、名流辈出。
香花堂始建于清朝初年,青砖碧瓦、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清朝康熙年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香花堂共有三正七横,上正是刘氏家族的祠堂,内设檀木浮刻龙凤神龛,龛中刻有本宗刘氏历代先祖神位,左右镌刻祖训对联“遵祖训,克勤克俭”、“教子孙,或读或耕”。每逢初一、十五或本宗有喜,香花堂的刘氏子孙皆会齐聚于此,焚香拜祭祖先 。
香花堂 中正是由四根大木柱撑起的一个大厅,是本宗身份尊贵和辈分较高的人物聚首议事的地方。大厅照壁正中高悬一块“纯佑堂” 的三字大匾(“纯佑堂”是“香花堂”的别称),四周墙上均挂有巨幅匾额,最多时中正共挂大匾七块,分别书有“百操永芳”、“香花济月”、“淑德延龄”、“百世流芳”等溢美之词。
三正则是一个较大的休息间,四壁与屋顶全为木材精装吊顶,中设八仙桌椅,供族人休憩闲聊。七横皆为刘氏家族的起居室,刘兆玄先生的祖屋就正在这七横之中 。 1907年6月,刘兆玄父亲刘国运上将在香花堂出生,自幼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在本族书院读书时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勤奋,无论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冬,终日手不释卷。刘国运先生17岁离开香花堂,中途因为料理父母亲后事,与夫人钟畹芳分别回来过一次 。
早年间,香花堂的适龄孩童皆被送入书院,习《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据刘氏家谱所载:自刘兆玄的父亲刘国运上将以上六辈就有清朝太学生6人、邑庠生5人、郡庠生4人、文林郎2人,授九品衔1人、五品衔1人、登仕郎2人、贡生1人。其中,刘兆玄先生的曾祖父志和公就被清朝赐五品衔,赏带蓝花翎。后辈们自然是纷纷效法先祖,诗书传家 。
民国时期,香花堂又先后走出五位大学生、五位中专生。其中,最令刘家后辈引为楷模的就要数刘兆玄先生的父亲刘国运。自1911年至1994年间,国内海外共有衡阳县籍博士31人,其中刘国运先生家就有6个,占总数的1935%,其中刘兆玄最为出色,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毕业后,先后担任过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台湾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台湾行政院长等要职 。 自从两岸关系改善之后,刘国运先生便陆续与住在香花堂的亲人们联系。曾给其弟刘运家打过电话、写过信,并明确表示在两岸三通时一定回来看看香花堂的亲人。1992年和1995年,刘国运先生的夫人钟畹芳分别寄来了1600美金和600美金用于祖坟立碑和修刘氏家谱 。 刘国运上将的父母合葬在一块莲花宝地,正对三峰交汇处,合葬墓位于与香花堂紧相毗邻的瑞芝村阳家台,是一个大垅中的小土岗,四周除了稻田就只有穿垅而过的蒸水河和一口清水井 。
建议参考“中华何氏网”
http://www10000xingcn/x021/wjxhtml
各地的族谱辈份排序不同,如下,供参考
1、垫江界枫石堰口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绍虞、振虞、揖虞之后。
现行字派:如守家训,忠孝为本,仁义纲常,奉道尊经。
2、垫江汪家乡水口村仙宝寨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五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五代仲山之后,开业始祖成福为黄帝一百四十二代,落业垫江县汪家乡仙宝寨何家湾。
现行字派:正成旭其道,国应兴家光,大中立志向,太平永吉昌。
3、垫江永平乡双堡村许家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八代即黄帝一百三十八代以义之后,以义生宗谏,宗谏生启禄,启禄生可斯,可斯生文亮、文彩。
现行字派:宗启可文万,大兴其宗元,孝友家声振,文章报国恩,诗书世泽长,永为克昌明。
4、垫江箐口乡龙洞坝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珍之后。
现行字派:义文俸安,正其一玉,世德崇隆,家国荣继。
5、垫江三溪青龙村门口坝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诜虞之后,为石堰口祠堂分支。
现行字派:基启单文,士国丹金,成显朝庭,友睦笃敦。
6、垫江三溪乡何家沟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绍虞之后,开业始祖为黄帝一百四十二代举公昆弟四人。
现行字派:举文大正宗,国永天星顺,世继万代福,金玉满堂红。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7、垫江绿柏乡永平寨桂香阁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凤虞之后,凤虞生福元、坤元、佑元。
现行字派:忠孝传家,光照世泽,于以永继,克广先业。
佑元之后居玉河沟,
字派为:大有永世正,登应仕朝庭,国治文兴顺,清海燕成群。
8、垫江跳石乡农和村支系
本支系入川始祖大富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代,先世庐江,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清代初年,大富公携弟大贵一同入川落业垫江跳石乡农和村,子孙分布永安、武安等地。大贵后裔无考。
现行字派:朝其文若和,志绍仕廷中,国以民为本,人书邦乃丰,居人家富贵,守正福长洪,世代敦伦纪,永远庆隆兴。
9、垫江高峰乡海星滩支系本支系
入川始祖为启贤(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启贤生忠诚,子孙除世居本地外,尚散居界尺、福安、董家、五洞、黄沙乡、巴县土竹乡、攀枝花盐边县惠明乡三元村。
现行字派:启忠应柱纬,维政天心顺,文光国世清,尚志中朝大,永开万家兴。
10、垫江沙坪乡双牌坊支系
考核本支系源于轩黄,始姓姬,帝造之后肇姓毕。入川始祖毕天爵于明洪武二年自湖北绥阳迁蜀,历数十传。祖居沙坪乡祖屋坝石滚滩。天爵公第八代孙毕孟英于明崇祯年间适何丹凤之胞妹为室,丹凤无子,遂抱外侄毕清为后,并更名何清(黄帝一百四十一代),清公生其仁、其义、其礼。
现行字派:启发永良德,诗书奂祖宗,传家能正大,万代子昌隆。
11、垫江沙坪乡何家老湾支系
查该支系先祖何开基原籍庐江世系。生继宗、继祖。继宗生元岂、元真。继祖生廷瓒、廷选。一为刑部总宰,一为礼部侍郎。廷瓒生人龙,擢解无后,司马及第。何害之、何亲之为武备大将军。遗留经、纶。经公来四川,纶公居湖广。经公之子承祥公因王莽返后经江西迁湖广永州府祁阳县山塘脚居住。
现行字派:天星一廷显,维高思成良,继开腾万福,时正太平章。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12、垫江沙坪乡火烧屋基支系
经考该支系始祖国定公先世庐江籍,后迁广东韶州府汝阳县臣忠乡龙浦者市坑村。相传第十代世亨公于大清顺治初年入川落业于此。
现行字派:国景紫金友,家铭希孔仲,世传显祖宗,安邦定太平,万代朝廷相,忠良本孝承,文武昌发远,德积福自深。
13、垫江城西乡猫鼻梁支系
该支系始祖应龙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三代。先世自庐山迁湖北麻城孝感乡,后于清代康熙末年壬寅岁即公元一七二二年由湖北黄州府移籍四川垫江猫鼻梁落业。生子其星,现有族人代表正清为黄帝一百五十代。
现行字派:应其可中大,有朝正家邦,本源于与立,荣华亿万年。
14、垫江界尺乡蛇皮街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榕中之后,榕中生甲林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
现行字派:仕大政自世,文玉光承显,星明原本业,立代昌永远。
15、垫江高峰乡木头滩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燕之后,开业始祖以唯,由涪陵沙溪迁垫江高峰木头滩世居。
现行字派:信义和平,志远其维,广文国儒,洪位元登,仁伦大治,世海长存,富贵一春。
16、垫江新民乡曹家支系
本支系入川始祖号良臣,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于清雍正元年癸卯即公元一七二三年由湖南永州府宁里县矮子渡何家村,迁四川垫江北三甲闵家山,即今杨河树何家坪。良臣次子子美于清乾隆年间迁渠县静边寺。子美第五子一先,于清乾隆年间迁万县汤家大湾,界忠县石宝寨。子美第八子一林之子朝相、朝举、朝先。朝相之子廷魁、廷才、廷玉迁万县。朝举之子廷龙、廷贵二人贸易建南。朝先公之子廷芳、廷万、廷顺、廷富。
现行字派:天子一朝廷,光裕显文章,孝友传家永,忠良继世长,延年龙德泽,万代享荣昌,富贵皆由命,科名必志扬。
17、垫江武安乡支系
本支系先世庐江分系迁至福建、江西。天公生念字,共九郎。念九郎裔孙落业湖广楚南长沙府郴州桂阳县归善乡三都永丰堡下车坳凹头新村。入川始祖于大清雍正元年癸卯岁即公元1723年由维宝(黄帝140代)妻李氏婆携次子德义、四子德智徙至四川绥定府大竹县仙门乡昭明里芭蕉滩团堡湾落业。维宝与长子德仁、三字德礼仍留居原籍。
现行字派:文正季从玉,大宪维德胜,世代必荣昌,万邦永宗意,嗣孙茂任康。
18、垫江龙凤乡团岭堡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穆之后,开业始祖孟国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由界枫石堰口迁老鹰岩再迁龙凤团岭堡,生义南。
现行字派:孟义仕国河,学文成广忠,传家多盛德,继载永兴隆。
19、涪陵中峰乡滴水村石堰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八代即黄帝一百三十八代以义之后,以义生万明,万明生正宗、正荣、正华、正表,正宗生膺通、膺连、膺选,正华生膺达。
现行字派:凤水中真正文德,永安明世光家园,守成之子长兴隆,志强克金大发达。
20、涪陵中峰乡滴水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桓之后,后人还分布在大胜、土地坡等地。
现行字派:凤惠其正朝,廷乾源本厚,济世智光先,品立名垂政,重儒学少贤。
21、涪陵中峰乡河口村何家岩支系
本支系始祖良高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下传四代孙其模、其怀、其行,为黄帝一百四十四代。
现行字派:应凤在其正,国文德盛仕,廷相金玉秀,永曾方作治。
22、涪陵中峰乡河口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始祖应通下传先圣,荣秀,其才、其惠、其敏、其让三代。其才为本支系房份祖,为黄帝一百四十五代。
现行字派:其仕文永兴,国正德家强,忠泽光明远,郭民四季昌,贤才华贵燕,福寿庆春长。
23、涪陵中峰乡河口村蒋家湾支系
本支系尊祀己始祖德明公。血统始祖良万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房份祖尚贵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
现行字派:良图忠其正,文德永长春,朝廷兴隆在,世泽万邦清。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24、涪陵中峰乡莲花村萘叶湾支系
本支系始祖仕富、仕贵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仕富生芳流,芳流生流柱、国祥、舜。后人多分布仁义乡、立石镇等地。
现行字派:贵朝子学正,瑶启德光同,本国文武兴,永世安太平。
25、涪陵杉树湾乡百兴村芹菜田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一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凤荣之后,凤荣生沛,沛生文礼、文光等兄弟八人,文礼生其义,其义生正容、正洪、正远、正学,后人还主要分布在彭水、武隆麻溪等地。
现行字派:凤单文其正,朝廷德治光,忠孝传家国,诗书欲后昆。
26、涪陵仁义乡(义和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一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成裔之后,成裔生铨、铭、镇、珍、铉、鉴、谦、昴,其中一子名子南,子南生文彬、文彩,文彬生其道、其德、其建,文彩生其宣。
现行字派:天子文其可,忠孝传家永,光明前在先,诗书济世长。
27、涪陵大胜乡新湾村何家沟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珍之后。
现行字派:其世文永学,国正天下平。
28、涪陵永义乡万安寨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仕义之后,仕义生文惠、文早、文燧,文早生俸圆,俸圆生正山、正海,后人散居在涪陵大胜、中峰、南坨及垫江三溪、界枫等地。
现行字派:义文俸安,正其应玉,世德崇隆,家国元继,忠孝成立,久定纲纪,共同根本,永守方彰。
29、涪陵百汇乡莲花村滥田坝支系
本支系始祖万禾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下传寅芳、登辉、召、世明、正宗、明亮、心喜七代后孙,递传至今已十三代人。散居丰都永兴乡龙门村、百汇乡大林村、中峰乡桂花村及珍溪等地。
现行字派:寅登景世正,乾心桂炳芳,中永玉光在,锡汝相均堂。
30、涪陵致韩乡石庙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有虞、显虞、承虞、继虞、耀虞之后。现行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金一木克,王然汝培孝,成畴国正昌,显模宗锡庆,先明炳祖烈,继绍恒丰盛。
31、涪陵南坨乡马家庙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之善公之后,后人多分布在清溪、南坨、焦石、土地坡等地。
现行字派:培镇源本,光远鉴清,休辉增锡,永乐熙尧。
32、涪陵仁义乡刘家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之善公之后,后人多分布在焦石、南坨等地。
现行字派:汉文德正仕,国金荣昌宗,福禄兴隆永,光明再长春。
33、涪陵永义乡中乐村何家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瑞所之后。
现行字派:寅登景世正,乾心桂炳芳,中永玉光在,锡汝相均堂。
34、涪陵丛林乡何家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元爵之后,元爵于大清甲申年携子应乾、应坤、应芳(字彩兰)落业中兴场新楼门,后人主要分布在小河老敞坪,涪陵丛林,长寿云集及垫江等地。
现行字派:元应瑞守朝,文武开政治,大启永明宗,继承先代泽,百事必兴荣,家发克昌久,长体祖德恩。
35、涪陵蔺市镇五马石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美公(字凤轩)之后,仕美生雨龙(字应奉)、之龙(字天长),雨龙生长春、长渊、长熙,长春生琇(字美捷)、(字美现)、琏(字美亮),琇生占元(字文榜)、荫国(字文达),之龙生奇德,奇德生旬,后人多分布在涪陵五马、惠明、兴隆、酒店、北拱、蔺市等地。德明字派:德舜兴友仲,山文以仕龙,……。
曾用字派:毓元承宗泰,世守积善云;体心宜正大,志学务精勤;习尊师重道,怀佐国敬君;传家敦孝友,继述启人文。
现行字派:立品效贤圣,敦本重纪伦,积善有余庆,造福永康宁,体心贵廉正,勤学宜精诚,济世应文武,佐治颂升平,九州光禹绩,承先启后人。(“立”为黄帝151代)
36、涪陵大胜乡平水村水漫滩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兴公房之后,分支始祖九泰公为德明公第十一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后人多居永义大星村、珍溪乡景家村及峨嵋县等地。
现行字派:九清可奉志,今朝文启德,永登大学士,家庭国洪恩。
37、涪陵金银乡灵宝村黄草山何家老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佑虞、驺虞之后。
曾用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应于联登,金有大荣庆。
38、涪陵新村乡涪南村大竹林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之后,一百三十六代岱公由蔺市迁往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一百三十七代文志公于眀万历年间由新喻县十字街迁居贵州正安三江里四甲黄桑村大岩头茶芎窝生启富、启贵、启荣、启华,启华生应友、应学,应友生思文,思文迁四川南川石溪乡盐井沟生国英,国英于康熙年间落业涪州长里上二甲地名大竹林。
现行字派:启应思国一,登贵世荣华,朝廷多学士,福寿永天长。俊杰佐明主,仁政民安祥,道德齐修进,隆志显家邦。(“启”为黄帝138代)
39、涪陵新村崇兴场中嘴支系
本支系分支始祖为黄帝一百三十七代。龙携室自江西临江府新喻县迁黔之遵义府正安州小溪里一甲地名滴水壁,生朝文、朝武、朝禄、朝德、朝亮,朝文生天恩、天泰,天恩生永盛,永盛生应龙、应凤,应龙插照南川县何家山石坝屋基,后置业涪陵崇兴场中嘴屋基。
现行字派:朝天永应,其多光德,正现先廷,克昌世泽,锡汝厚福,代钟明哲。(“朝”为黄帝138代)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40、南川石溪何家山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六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六代岱公之后,岱生文志、文璧,文志生启富、启贵、启荣、启华。启富为明万历时贡生,任贵州黄平州教谕,生在孝、在学、在礼。在学于清初由贵州遵义军民府正安州移归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福禄里四甲地名小躏溪蔡家坡落业,生应奇、应明、应祥、应祯。清康熙间弟兄四人微嫌蔡家坡山凶水恶,厌闻八仙桥一带河水之声,遂复迁丰里下六甲地名谢家岩、杜家沟、曾家坝、石坝、吴家沟、石岗屋基、麻纱磏、核桃树屋基、画眉园、竹林坝等处,讨照落业九台单何家山,即今南川区石溪乡南涪村何家山。
现行字派:启在应龙,其如德行,朝清邦固,国正天顺,富贵荣华,福禄永升,光宗显祖,世裔鸿兴。(“启”为黄帝138代)
41、长寿海棠乡土桥支系
本支系始祖何念四郎,名全,字罕明,号元美,为黄帝一百二十九代孙,后人多分布在垫江澄溪,长寿海棠等地。
现行字派:连国南其兴,家园万代春,诗书承先德,四化永崇升。
42、长寿飞龙乡五里箐玉趾溪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德明公第九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桂公之后,仕桂生让能、多能、美能。
现行字派:文凤能昭,鸿国扬世,永昌绍元,明正光忠。
43、丰都社坛保和乡何家场支系
本支系始祖琬一公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先世庐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二年入蜀权篆忠州花木驿致仕,后世卜居虎须滩。琬一生楚荣,楚荣生仕通,仕通生原富、原贵、原聪、原纪、原儒、原庆。原贵生斌字流芳,流芳生彦淮、彦汇、彦清、彦济,彦清字胜海生志联,志联生经才、念初等五子,经才生唐政、唐虞,唐虞生其元,其元生长缙、长绪,长缙生璋、理、瑜、琼,长绪生琇、瓒、瑰。
现行字派:德长裕正文,永思其光宗,朝廷际明盛,学道守大中,家修先立本,仕国建鸿功,克培万世泽,福寿尔昌隆。
44、角邦寨、风背岩、大河嘴、李家山支系
本支系始祖有亮、有庆兄弟俩,为黄帝一百三十七代。自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入川,落业富顺县自流井红河乡,辗转黔江县正帮岩、酉阳州容坪里等地。后人主要分布在涪陵白涛角邦寨、风背岩,武隆兴顺大河嘴、李家山等地。
现行字派:天子朝大顺,有士显龙廷,先贤明德远,荣华万代兴,富贵正永久,光耀发洪文,承启本源志,乾坤镇安宁。
45、角邦寨、石夹沟、老山崖、双河乡、周家山支系
本支系入川的时候老祖何登衢已经去世,是吴氏老祖带着承道、承阳、承先老祖从贵州的思南县入川的。后人主要分布在涪陵白涛角邦寨、石夹沟,武隆羊角老山崖,武隆双河乡,武隆兴顺周家山、双坟等地。
现行字派:天开立定胜,眀伯应绍帮,世守承大裔,永凤在朝廷;洪胡宝贵重,元亨利贞宋,兴旺正国顺,世代享荣华。
46、武隆江口、文复、浩口支系
本支系为贵州八大房分支,后人主要分布在武隆江口、文复、浩口等地。
现行字派:开天立地正,明白应帮肇,文瑞腾萧碧,世守伴君王;文明汝臣应,守大瑞万德,永世开国正,芝兰桂腾芳。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47、武隆火炉、桐梓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德明公第十一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钶公之后。钶字登贵迁武隆火炉铺,钶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子孙多居武隆火炉、桐梓。
现行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金一木克,王然汝培孝,成畴国正昌,显模宗锡庆,先明炳祖烈,继绍恒丰盛。
我的小脚母亲
文/王景周
母亲出生于1917年,她人小、脚小,是村里有名的三寸金莲。尽管母亲身单力薄,还不识字,但她以非凡的毅力,硬是扛着一个家,走过战乱、走过灾难,走过无数道岁月的坎坷。给儿孙留下一串令人垂泪的故事。
1938年春天,18岁的父亲毅然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家里撇下了大爷、大奶,爷爷和我母亲。父亲走后3个月,我才降生。这时,三位老人都已年迈不能干重活,母亲成了里外一把手,一家五口人的吃饭穿衣,田里十几亩的薄地全靠她一人迈着三寸小脚去操劳打理。
严冬将近,父亲寄回家书一封,说:“儿在山陕西延安府悦来饭馆,帮人做布匹生意,不能近前行孝,盼寄棉衣一套,以御严寒。”母亲赶紧寄去她早已备好的棉衣棉裤。不料,3个月后,包裹原封退回。对此,村里人议论纷纷,都说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要知道,大爷大奶膝下无子,父亲从小被他们视如己出,所以,听到乡邻们的闲言碎语,大爷简直火冒三丈。对我爷爷而言,自己十八亩地一棵独苗,生不见人,死不见鬼,距延安府千里之遥,其内心的煎熬更是无法想象。
21岁的母亲不忍心撇下三位老人不管,决心守寡不嫁,独自一人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次年春天,我大爷因为气急过度,痰厥而亡。临终时还拉着我的手说:“周妞,你可没福啦呀……"大爷去世不久,我爷爷因不堪煎熬随大爷而去。年轻的“寡母”再次迈着三寸金莲,一人为爷爷操办丧事。本家一个大爷拉着我的小手为爷爷摔了“老盆”,满大街的乡亲们都饱含眼泪叹息道:“这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全靠这么一个小脚妇女,今后他们的日子可咋过呀!”
两个爷爷去世后,家里就剩大奶奶、母亲和我,无奈只好顾个帮工。母亲迈着小脚,到田地里干着和顾工一样的重活,她忙完地里忙家里,白天种田、做饭、喂猪、养鸡,晚上还要纺花织布直到深夜。
1942年,大旱和蝗灾接踵而至。母亲和大奶吃糠咽菜,将节省下的一点粮食供我吃。母亲还乐善好施,不管自已如何困难,一旦发现谁家有了过不去的坎,就赶紧迈着小脚给人家送去点吃的。借给邻居的粮食,人家即使还她也不要。
忽有一日,鸡呜犬吠,抢声不断,日本鬼子突然进村。大奶闻讯,赶紧让母亲和三姨乔装逃跑,她老人家誓死畄守。于是她们满脸抹上锅煤灰,母亲抱着我一气跑到后地林爷家里,藏到他家地窖里,总算躲过一劫。后来,我常想,当时我已经是六岁大的孩子了,差不多有30斤重,母亲脚那么小,力气也不大,可是她抱着我逃生时一点也不别人慢,这其中该包含着母亲对我多大的疼爱!
解放后,母亲成了"地主婆”。一些人强迫她迈着三寸小脚去给集体挑大粪,时不时还遭人推搡,因为推搡被摔倒的时候时有发生;有时那些人还强迫她给集体拉犁拉耙,母亲的脚那么小,走路都走不稳,怎么能像牲口一样去拉犁拉耙呢?尽管如此,母亲从未向命运屈服,天天用站立不稳的小脚硬是忍受着所有的冷眼和不公,好像她早已横下一条心:不管自己受多大的委屈,也要把这个家扛到底。
当然,此时的母亲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了。农闲时,她为人家纺花织布,在家养猪、养鸡。一旦攒够十个个鸡蛋,就赶紧迈着小脚去赶集,用卖鸡蛋换来的几个钱来供我上学。我在20里外的庙东陈完小上学时,她总是迈着小脚送我。路上,因为脚小走路困难,走走歇歇,那时的土路坑坑洼洼,我的小脚母亲执意送我去上学,完全是望子成龙心切,完全是把我当成她生命的曙光。有一次,她到学校见别的孩子都穿着漂亮的制服大衣,就赶紧回家为我做了一件同样款式的粗布大衣。我知道,她是生怕自己儿子有自卑感。每念及此,我都感激不已,禁不住泪流满面。
1952年夏,时任西北军区和第一野战军司令部科长的父亲奉调南京军事学院任职。这一消息传到家乡时,大奶和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后,阔别家乡15年的父亲衣锦还乡,真是老天有眼,喜从天降!他们相拥良久,泣不成声。父亲没有忘本,当即决定让全家随他去南京一起生活。可是,"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穷家”的观念牢牢束缚着70多岁的大奶,她不但自己死活不去,还坚持不让我去南京。从此父亲只好每月寄钱供我求学和贴补家用。为侍奉年迈的大奶,父母只好协议"离婚",母亲甘愿继续过当她的“活寡”,继续迈着站立不稳的小脚在乡下的老家天天种地、做饭、喂猪,喂鸡、操持家务,伺候大奶。
1960年2月,43岁的母亲迈着小脚独自为大奶送终。大奶念及母亲对家里的奉献,临终时含着眼泪对我说:“周妮,可别把你妈忘了。”母亲也常说:“养儿育女防备老。”可由于种种原因,我对母亲的孝敬不及母亲大恩大德的万一。待母亲去世后,这让我后悔莫及。
我于1959年考入河大数学系。“三年自然灾害”让母亲饿得皮包骨。为了度荒,她曾步履艰难地和姥爷去信阳讨买吃的。结果钱化光了,什么也没有买到,饿着而回。无耐之下,她只好迈着小脚和姥爷一起去大学找我。我也只能用节省的饭票给他们买几个黑窝头。母亲舍不得吃,将窝头全部送给姥爷,姥爷高兴得过年似的,一口气竟然吃了6个。事后,我常想,母亲在那种饥饿难耐的情况下,竟然舍不得吃一个窝头,她心里只有别人,总是没有自己。
我是高一时结的婚。婚后,因为媳妇患有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当时并不知道)她们婆媳不和,后来只好让她们分住分灶。我原以为这样就能相安无事,其实不然。有一天我在河大(大约是1962年)忽然收到母亲的急信,说有大事相商,要我速回。到家后,母亲悲切地说,她要随亲友去南乡逃生。我不明真相哭着挽留母亲,母亲说:“周妮!你要是不让我走,再回来你就见不到你妈了”。无奈,我只好违心遵命。接着,母亲把七岁的妹妹送到姥姥家,次日,母亲把自己仅有的锅碗瓢勺、破旧衣物放入两个篮子,我挑着担子送母亲到东地,再由本家叔送她到谷庄娘家。第三日,母亲就带着小妹妹,迈着一双小脚远走他乡去逃生了。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离开家时,还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回望她熟悉的家园、那一刻,我百感交际,痛不欲生!
数年后,乡亲们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她们婆媳分锅分住时,媳妇让母亲和幼小的妹妹住在楼上(我爷爷留下的三间祖屋),她住楼下,就这样她们还是经常闹气。媳妇有粮也不让母亲吃。一次,媳妇说母亲偷了她的东西,她把母亲和妹妹锁楼上半天;还有一次媳妇用水把母亲的被子泼湿,当晚母女俩只好互相抱着坐了一夜;更有甚者,一天晚上母亲刚刚睡下,媳妇上楼卡住母亲的脖子,欲置她于死地,正因为如此,母亲才决定离家出走。但这些原委,母亲从未对我说过。她怕我们夫妻因此生气,所以,宁肯自己出去讨饭,也不想连累别人。
后来,父亲知情后,在信中严厉地批评我:那时你母亲出走,你妹才几岁?出去有法生活吗?这令我心如刀割,无地自容,一直深感罪孽沉重。即是如此,晚年的时候,母亲还心无芥蒂地帮我媳妇抚养三孩半年有余,并为三孩亲手缝制一身粗布棉衣。后来又帮我大孩抚育襁褓中的女婴数月之久,天天擦屎刮尿,从不吝惜力气。特别在我去新疆支教的十多年里,70多岁的母亲,还常常迈着小脚徒步二十多里回老家帮我大孩干农活,做饭扫地、缝补浆洗、拾枣择花生,无所不干。晚上和二妞住在野地窝棚里,看枣场、看庄家,不辞辛苦。
母亲对于有怨于她的人从不计较,对于有恩于她的人总是心怀感激。有时候,不定哪个乡邻会帮她一把,或者哪个街坊会给她一点恩惠,母亲总是念念不忘地说:"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人家咋恁好哩!"
母亲一生勤俭,惜物如金。她从不让我和妹妹给她买衣服,常说:我的衣服还穿不完哩。平生吃喝穿戴,几乎全靠自已双手辛勤劳作。从头到脚都是自已亲手缝制。一件毛衣她能穿二十多年,一件皮背心穿了一辈子,一张狗皮褥子也是铺了一辈子。母亲向来都是粗茶淡饭,从不讲究且极度节省。碗里的饭吃完后总是掰一小块馍再把饭碗擦得一干二净吃了,吃瓜时把皮啃得露着天。有一次我去妹妹家侍奉母亲月余,我变着花样给她做些家常便饭,还买些寻常小吃,母亲居然高兴地说:“这辈子啥都吃过,也不亏了!”
母亲对自己很仔细,对别人却很大方。晚年,她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粗布单子送给我们还嫌不够,还非要再买一条新毛毯送给我们,说是我们结婚时她啥东西也没送我们一直亏欠着。事实上,57年家里穷得叮当响,哪有什么东西可送。后来,母亲还把她结婚时的金银手饰和祖传的银元都送给了儿媳,感动得我老伴直掉眼泪。
母亲一生没得过一次大病,没住过一次医院,这是她修来的福。母亲的 养生 妙诀是常吃黑白丑。她说:常吃黑白丑,啥病都没有。晚年的母亲还长出了一颗新牙。遗憾的是母亲暮年时患了白内障青光眼,最初没有在意,等到我们想给她治疗时为时晚矣,终至双目失明,后悔莫及。然而老母亲却十分乐观地说:某某人眼瞎几十年,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母亲这么乐观豁达,也许是想让我们惭愧的心情好受一些。
母亲临终的那天,早上喝了一碗汤,后来解了一次大便,尔后安详驾鹤西去,享年93岁。悲伤之余,我暗暗地想,驾鹤后的母亲也许再也不会忍受三寸小脚的束缚,再也不会饱受行路的艰辛,啊,母亲,衷心地祝福您的在天之灵是一个善良自在的神仙。
母亲离世后留给我亲情上的空白,常常让我静静地回忆起她无数个生活片段和情节,每一个片段和情节都像一棵蓬勃大树上纷披的枝条,上面既挂满了母爱的浆果,也缀满了她人格的坚果。每一粒浆果都是透明纯洁的,每一颗坚果上也都刻满了她三寸小脚留下的道道履痕,一如我仰视她背影时满脸纵横的老泪。
作者简介:
王景周,男,1938年生,河南新郑孟庄镇寺西王村人。河大本科学士,首批中学高级教师(教授),教研组长,终身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学生学习报》编辑,著有《王氏家谱》、《沸泉泽千秋》等。省美协会员。数学论文见诸多报刊。爱好广泛:诗文、美术、歌舞等,酷爱文学。诗文在若干报刊曾发表。
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
本文2023-10-03 05:43: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