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孟子养气章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孟子养气章的故事,第1张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很多,最核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性善论”,孟子在他的四端说里面提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这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根本特征,因为人人都有不忍之心,看到别人又困难就会忍不住帮助他,这是孟子对人性的乐观的态度。

第二就是主张仁义精神,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是君子必须具备的优良美德之一,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生命来取得仁义,“舍生取义”是孟子非常欣赏的人生态度,他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道德的好坏来评价人性的善恶,甚至有道德绑架的嫌疑。

在政治上面,孟子主张实施“仁政”,也就是用对个人的修养来当做治理国家的手段,他提倡国君应该宽仁,反对滥用刑法,反对苛政,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在当时对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就是孟子在哲学上属于唯心主义,他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祸福都是天命,人是无能无力的,只有顺应天命才能生存。认为自然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发展壮大,并且自然规律是无法逆转的,这一点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一点消极的思想。

孟子养气章的故事

人们常说,君子善养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与人为善是不行的,这样就是作秀,但是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不能真心实意,心悦诚服的做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君子,而且自己也会厌倦的。

同时孟子指出,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普通的养精气神,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养阳刚之气、养壮阔之气,一个人的格局眼界不高,不能断了自己的非分之想,那么即便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能够活很大年纪也是没有用的。但是这个浩然之气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还要有后天的培养,所以孟子才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才会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承担上天给予他的责任。

虽然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这对于提高人的修为,对个人的修心养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

孟子在古代一直并不视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这是儒家学派共同的弱点,就是注重思想学说,但是不善于探讨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的成就比不上道家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与西方同时期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孟子只是在他的言论中,偶然谈到他的哲学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这好像是被孟子刻意忽略的,或者说是他的弱点,所以故意避开的一点。所以说道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基础,但是儒家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就更胜一筹。

孟子家谱介绍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孟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孟氏家族起源于鲁桓公的儿子庆父。起初,庆父的子孙都叫孟孙氏,后来才开始简化成为孟姓。

从孟子开始,他的儿子孟仲子一直到他的之后二十代,都是一脉单传,一直到第二十一代孟观的时候,才生了两个儿子。而在此之后,从二十三开始,又是十代单传。一直到第三十三代,孟氏家族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文豪,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也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孟云卿和孟庭玢,孟云卿也生两个儿子,只可惜,这两个儿子都无后。

所以,孟庭玢的长子孟常谦成了孟家的嫡传后裔,也就是第三十六子孙。孟常谦生儿子,长子孟尊庆。孟尊庆也生了两个儿子,其后孟氏家族又开始了单传的历史。一直到第四十五代孟宁。

因为朝廷开始注重对孟子学说的尊崇,孟宁得到朝廷的赏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让孟氏家族重新进入了复兴时期。所以孟氏家族又把孟宁成为“中兴祖”。而孟宁,已经是孟子第四十五代了。

所以,基本上从孟子开始,一直到孟宁,基本上都单传。从孟氏第五十代开始,孟氏家族开始意识到按辈分排行。但当时正处于元明战乱,所以孟氏后代开始四散流离。

明代朝廷对儒家的尊崇空前绝后,明朝皇帝开始优待孟子后代,所以按辈分取名字的规矩越来越严格。在有明一代,孟氏先后排了二十个字辈。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排了十个字辈。

到了民国时期,孟氏家族通过当时的北洋 的审批,又再次确立了二十个字辈。

孟子的母亲是谁

孟子的母亲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母亲,她历来都被当做贤良淑德、善于教导子女的典范,受到后世的敬仰。后世为了纪念孟母,专门为她修建了孟母祠来供奉她,这对于一位普通的妇人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同时也是对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为子女着想的尊敬。

孟子早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勤俭节约把他养大,这一点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丧父,不过孔子的母亲却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关于他与母亲之间流传着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千古流传。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费尽心思,以身作则,终于把孟子培养成人,孟子能成为一代学问大家与孟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为年幼时的经历,所以孟子非常强调对父母的孝顺以及他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孟子成年后本来就尽快向他的祖师爷孔子那样去周游历国,有一番作为,但是家有老母,不忍远游,所以孟子常常除了讲学之外就是陪伴母亲,侍奉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他守孝三年期满才开始到处游历。传说孟子不忍心母亲在黄泉路上孤独,特意请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刻了一个雕像,与母亲一起合葬,为的就是能代替自己在阴间继续孝敬母亲,可见母子深情。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几个方面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派的“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孟子的政治核心理论是以王道治国,但究其本质,还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孟子把君臣庶民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他认为君王和士族,都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心他们的人民,而人民也应像子女对待父母一样去尊重他们的君王。但在这同时,孟子也模仿周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逐步完善发展而来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他认为统治者如果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用户,如果施行暴政,君王就会被人民推翻。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省刑罚,轻徭薄赋,不违农时”,只有在人民富裕的时候,国家才能征收到可观的税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日常收支等。

孟子要求统治者可以施行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他认为统治者对他们的人民应该有同情仁爱之心,这和墨家的“兼爱”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孟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是有其一定的先进性和肯定性的。他提出的“重农不抑商”的理论,也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他的“井田制”理论,对限制土地兼并和缓解阶级矛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元朝:

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

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

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世: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世: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世: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世: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世: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世: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世: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世:戫 ,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世: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世:光,字孝裕。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昭烈定蜀拜议郎。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世:康,字公休。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世:宗,字恭武。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世: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世: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世:嘉,字万年。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世: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世:表,字武达。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世: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世: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二十七世:恂,字修仁。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世:儒,字敬业。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世: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世: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世: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武后时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世: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世: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世: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世: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元和中拜谏仪大夫。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世: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三十七世:遵庆,旨召不仕。 三十八世: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 三十九世:方立,唐昭宗时为昭义节度留守。 四十世:承诲,后晋时事少帝,官拜太府卿。 四十一世:汉卿,后周事世宗,为左羽林大将军。 四十二世: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四十三世: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四十四世: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按(以上皆按旧同治本《三迁志》的记述。四十五世中兴祖以下就确然有据了。 四十五世: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 四十六世:坚。德学俱优,授徐州知府。 四十七世:宽。 四十八世:钦。 四十九世:津。 五十世: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仕。 五十一世:允祖。 五十二世:惟恭,字彦通,笃厚明敏,不求宦达。对庙、庑、墓建树良多,刻《孟氏宗支图》碑。 五十三世:之训,字曾甫,氏至莒州学正。 五十四世:思谅,字友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授邹县主簿。 五十五世:克仁,字信夫,赠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十六世: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五十七世: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世:公肇,字先文。是元之弟之子。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世: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世:承光,字永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世:宏益,字振扬。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因遭战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世: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世: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世: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世: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世: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世;毓瀚,字钟北。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世:传连,字国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世:继烺(lang),字体耀。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世: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世: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世: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世: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世:繁骥,字雪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世: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孟子后代宗谱排辈字有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孔孟的辈分用字是皇帝批的《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扩展资料: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

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

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纍生传梿 ,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 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庆榕、庆棠。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由此可知 广 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 字辈为七十一代,宪 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参考资料:

——孟氏族谱

孟姓现在排的辈分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从第五十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辈分是:“德、祖、惟、之、思、克。”但因战乱,辈分并没有被严格地执行使用。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姓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孟子养气章的故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很多,最核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性善论”,孟子在他的四端说里面提出人皆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