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第1张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人物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作品简介: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扩展资料: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曾用名鼎堂。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文学工作。五四运动期间,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等创立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代主任。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1928年起,旅居日本十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日本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4年所发表的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列为整风学习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事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民主运动。1948年底进入解放区。1949年5月,率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同年7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1951年曾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金奖。1949年10月至1964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起再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资料来源:人民网-郭沫若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省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祖籍

  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曾祖父郭贤惠之先辈由宁化县来四川之时“做苎蔴生意”,采集宁化野生苎蔴,跟随入川之马帮,到今日之牛华镇(即郭家早期之坐房)进行交易,并于后来开拓蔴布生意成功后继而开设13座驿站。

  给悬赏分哦~~嘿嘿

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翻译、书法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其一生文学作品众多,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之后积极投身革命。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作家、学者,还是一位出色的外国文学翻译者。从20年代到70年代,50多年间,郭沫若出版了近五百万字的译著。郭沫若还是一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量匾额都出自他的手笔。

扩展资料:

郭沫若著作论文

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中国网-郭沫若

中国网-郭沫若

中国少年儿童队/先锋队队歌

作词:郭沫若

作曲:马思聪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

开辟了新中国的方向

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

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勇敢前进前进跟着***

我们要拥护青年团

准备着参加青年团

我们全体要努力学习和锻炼

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战斗在民主阵营

最前线

乐曲简谱:

网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49年10月13日,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据青年团一大的决议,团中央公布了《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从此,由中国***缔造的、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后来,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建队纪念日。

1950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公布《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这首队歌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歌词有三段,进行曲速度,旋律优美动听。

1953年6月27日,青年团二大通过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8月21日,团中央作出《关于“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说明》,[1] 《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也同步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一伙诬陷共青团是“全民团”、少先队是“全民队”,致使共青团和少先队被迫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

5月6日,共青团十大筹委会成立,并于5月6日至10日召开筹委会第一次会议。筹委会下发了《关于征集团歌、队歌的通知》,指出:队歌应鲜明地体现全国少先队员、少年儿童在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歌词要求简练、易懂、形象,曲调要活泼、明快,有儿童特点。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次全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的决议:经党中央批准,我国少年儿童组织仍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的名称。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一首著名歌曲,作于1962年,周郁辉词,寄明曲。1978年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歌词:

1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间奏>

2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

爱祖国,爱人民,

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

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为什么郭沫若有那么高的地位

1、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2、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在日期间他娶了一个日本籍妻子,这个妻子没有跟随他来中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介石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郭沫若《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3、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

郭沫若是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为什么会招来那么多批评?

郭沫若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自从互联网发达以后对他的批评到处可见,他甚至还曾写诗吹捧斯大林,在诗歌末尾标注“子,郭沫若”。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的确是个才子,就连鲁迅先生在回骂他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他不仅诗歌写得好,话剧写得也不错,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另外,在历史学方面也成就颇奉,目前所被破译出来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他的功劳,当时他的作品《女神》发表之后很多文坛大咖都持肯定态度,然而他在人格上却有些不尽人意了。

首先就是攻击鲁迅先生。当时还是他提议鲁迅跟他一起写文去批评旧时代的,而鲁迅也答应了,可是后来他却反过来说鲁迅是封建余孽,这让鲁迅非常失望。话说鲁迅先生曾经很是看好这个文坛后生,而他也曾吹捧鲁迅,结果一转身便完全换了形象,抓住曾经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鲁迅痛批。鲁迅很无奈,只好回敬了他一句:才子加流氓。

在斯大林七十岁生日的时候,郭沫若给他写了一首祝寿词,其中全是吹捧之语。有一段这样写道: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热将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将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你的智慧将使江河改流,山岳奔走。

话说吹捧一下伟人也无可厚非,但是郭沫若却在最后注上“子,郭沫若”,这就可能让人受不了。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是心血来潮。

出自郭沫若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人如果天天坚持读书学习,他的耐力和毅力,就在无形中与日俱增。

现实足够残酷,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比别人更坚持一点,比别人更有毅力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读书何尝不是我们普通人缩短与他人距离的唯一路径呢?世界以它的节奏一骑绝尘,我们能做的,只是以梦为马,以书为粮,紧紧跟随。不想沦为被世界抛弃的可怜人,就加紧读书吧!

扩展资料

对郭沫若的评价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邓小平评)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评)

郭沫若与周恩来等合影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

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中国科学网评)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

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瞿林东评)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即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几部书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见解。他虽然也遵从“一家之言”,却与套用公式有别。

我曾严厉批评过他袭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坦然承认,犯了学术研究的大忌,然而我并未对他一笔抹杀。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

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治学有成的学者可以参考他上述三书,但初学则不宜由此类作品入手。(余英时评)

族谱记载:岳池郭姓人是郭子仪后裔2010-06-14 昨日,《郭氏宗族简谱》现身广安市岳池县九龙镇回龙沟村。《郭氏宗族简谱》记载,回龙沟村的郭姓人家系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 三次抄录:传承脉络十分清晰 唐代名将郭子仪可谓家喻户晓,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居平乱之首,被封为汾阳王。 回龙沟村1组77岁的村民郭昌轩老人从箱子里拿出《郭氏宗族简谱》。此谱修于1998年,但此谱中交代:老谱修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是郭家第四十四代孙(郭子仪之后第三十二代孙)达州人郭文经修纂。道光十五 年(1835年),四十四代孙、岳池县人郭文映抄录。“1998年,郭家见老谱过于陈旧,就重新抄录了一次。” 令人惊讶的是,从郭家第一代先祖至今,既没有乱一代,也没有断一代,每一代某人娶妻何人,生几子,几子各叫什么名字,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其传承脉络十分清晰。 迁移路线:康熙年间入川 《郭氏宗族简谱》记载:郭家第一代先祖名叫郭高山……郭子仪为第十二代,官至右庶子历,封汾阳王,谥忠武。 郭子仪其长子郭曜官至工部尚书。岳池文史专家称,《郭氏宗族简 谱》里关于郭子仪的记载同正史记载的郭子仪“祖籍山西,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等相吻合。 《郭氏宗族简谱》还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为避战乱,郭曜次子郭嵩携家室告别陕西,捧汾阳王(郭子仪)图像入闽(即福建),居长乐县芝山下郭坑焉。 此后,郭氏族人在福建代代繁衍。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第四十一代孙郭士拔携家从福建漳州移居于四川省岳池县西门外高垭口左边老宅定居。 自此郭子仪之后裔开始在岳池县繁衍。因此,郭士拔被岳池郭氏族人称为“岳邑始祖”。回龙沟村的郭氏族人现已传至第五十六代。 村民讲述:郭沫若曾到岳池认亲戚 郭昌轩老人说,郭家老宅在九龙镇大坟堡村,“听上辈老人讲,湖广填川时,郭家先祖便住在那里,以前那里有很多郭家的老坟,但在1958年、1959年间,老坟全部被毁了。” 郭昌轩回忆,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听老人讲,郭沫若和回龙沟村郭家是同宗,郭沫若的家谱字辈与我们的字辈基本吻合,郭沫若是开字辈,叫郭开贞,“老人们讲,解放前郭沫若来过岳池,还参加了我们郭家的清明会呢!”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郭沫若的确来过岳池,并留下题为《题朴园藏书》的诗作:“一成一旅仰涂山,此日谁嗟蜀道难。况是中原文化尽,仅留福地在人间。” 胡佐斌记者汪仁洪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