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卢姓家谱..字辈排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寻卢姓家谱..字辈排行,第1张

1、广东潮州字辈:

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在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

2、福建福州市郊卢滨洲村字辈:

天蔚日宏,世代兴隆,诗书济美,忠孝连芳,

文章启运,礼乐传家,积德为宝,作述辉明,生财有道,卿相贤良,才能俊秀。

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学宗孔孟,邦国时光。

3、福建顺昌榜山卢氏字辈:

甲辛生金,玉贤成德。均齐方正,安富尊荣,

文章礼乐,爵鼎冠裳,功丰绩伟,祚永泽长。

4、江西修水卢氏字辈:

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才作大方,忠厚传家昌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二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发同瞻福祚长。

5、江西铜鼓县卢氏字辈:

日新全美德,礼义振人纲。道通和顺性,雍睦裕嘉祥,忠贤方晋拔,泽远庆源长。

6、浙江灵山卢氏字辈:

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

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7、河南商丘卢氏字辈:

文友新田,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仲肃恭懿,宣慈惠和,民庆贞祥,久卫太平。

8、江苏南京卢氏字辈:乾正仕有益,春后发大枝。

扩展资料:

据卢氏家谱记载,卢姓是我国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卢姓的起源有六: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参考资料来源-卢氏家谱

历史老照片

揭露你所不知道

48、北京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 49、河北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道、沛、崇。

…… 50、江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堂、诗、礼、遵、亭。

…… 51、广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京、太、文、庆、合。

…… 52、湖南郴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 53、四川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一世祖,讳,复初,元末明初,由泰安迁到新泰;二世祖讳 士业、明善,于明初迁往南京。

…… 54、湖南华容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 55、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 56、山东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 57、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 58、河北威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 59、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 60、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 ……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 61、广西贺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梅臣、圣澄、顺才、日、耀、月、光、天、佑。

…… 62、广西贺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 63、安徽肖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夕、光、世、纪。

…… 64、山东泰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严、新、寿、百、庆。

…… 65、山东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宗、要、士、梁。

…… 66、 ……仁、士、文、明、秀,成、彰、祖、德、馨,兴、隆、传、汉、代,建、立、万、年、

勋。

…… 67、江西吉安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先、德、诗、书、启、文、章。

…… 68、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 69、辽宁凤城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 70、四川渠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 71、 ……贵、汝、期、德、克,宗、光、士、养、鸿;一、应、惟、存、心,永、昌、思、可、保;承、家、延、世、泽,守、道、乐、安、康;忠、孝、辉、青、简,声、名、耀、玉、堂。

…… 72、广东省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肇姓始祖源明公(或监明,或丹朱);永河,字秉正;济乐,字天申;岁纪,名西山;正坤,字名山;长历,字万年,号东山;德尧,讳乾泰;仁宏,名启明;廷光,号泰贞;爵南,号长庚;行矩,名景生;复旺,讳德顺;茂清,字光万;孔阳,号景丰;日永,讳元洪;德荣,字仁、洪道;聚义;刘累,字华美;昌益,讳佑,名馗,字云、号泰宜;信盛,讳歆,字锡命,号日明;咏( ),讳泳,字梅桂,号统;相承,讳淋,字虞、又字峰,号玉拔、万泰;全福,讳麓,字开瑶,号明启;美勋,讳洪周,字桓,号丙乾;钊( ),讳申,字乾元,号迪升、文、正;昞宽,讳茂高;文盛,讳道山,字正义;锦遥,讳叨亮,字明亮,号太常;升吉,讳先,字先江,号通材、远名;瑞明,讳坤,字坤成,号鬻化;先柱,讳案临(案喜),字茂常,号予昭、东明;源传,讳智和,名浪,字殷献,号东山;维宗,讳绘,字贤,号元申;新兴,讳元远,字朋琳,号腾;建( ),讳月清,字观榜,号虔;宝招,讳文桢,字陈;晨禄,讳符,号明万;任玉,讳九龄,字景;添桢,讳道总,字秉新,号名山;树鸿,讳伯亿,字栽;登贵,讳笃庆,号万明;俊通,讳楚阳,字启兆,号绵;彦武,讳弼,名略,字子熊,号免统;标林,讳勇,字实,号积传;德朋,讳建平,字夏,号道明;朝良,讳经,字敬典,号鉴发,又号苗;廷声,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元振,讳之雄,字福立,号日宋;胜海,讳茂,名芳炳,字林枝,号淋之;杜伯,名平环,字致禄,号伯;隰叔,字良,号阐叔;士云,讳桓,名维纲,字诚光,号将;士洪,讳仓模,字广庭,号永明;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傅,号太光;士谷,讳封诰,名禄源,字昌允、伯钦,号青山;士会,名星亮,字万忠、千秋、又,字秀,号柏元;士明,名拱昭,字忠信,号士球;士远,名报联,字福;士阳;宗仁,字广定;大化,字富,号太光;闽鸿,字燮,号士伯;刘晋,字皋,号皋;富仙,讳畅,字璜、美荣,号鞅;贵文,讳鸣甲,字元瑞;刘得,讳松,字挚、铭宗,号接近、桂珍;璋秀,讳荣,号鞅;贵文,讳鸣甲,字元瑞;刘得,讳松,字挚、铭宗,号接近、柱珍;璋秀,讳文先,字丐、忠田,号( )、宏开;金盛,讳柏仲,字青美,号卷、西道;榜炤(榜照),名盛臣,字明、德万,号盛昌;显科,讳梦清,名咏立(咏立),字希,号阳、宜明;思泷,讳乔,字权、盛春,号审量;刘丰,讳恩盛,名清,字燃,号果斋;刘荣,字仁号(仁浩);刘煓,名昂,字执嘉,号显初、太平;刘邦,字季、季沛;刘恒,字常、恋溪;刘启,字佩,又字开;刘胜,字元海,号十朗;刘贞,字崇,号正成;刘昂,字廻凤(回风);刘禄,字绍(昭或诏);刘恋,字实;刘英,字素;刘建,字殷;刘哀华,字庆、庆安,号宫、水文。

刘宪,字德广;刘雄,字德光,一作武成;刘弘,字正光,一作字毅;刘备,字玄德;刘永,字公寿,号延年;刘晨,名乐山,字耀辉;刘乾清,字玉静;刘

文琥(文虎);刘麟(或作刘麟);刘振河;刘雅,名习文(习之),字明,号鸿福;刘瑾升,讳洪举,名隶鉴,字东,号天诏;刘淳震,名继明,字孟章,号海扬;刘坤仁,名若宰,字仍,号熿;刘丹,讳子圭,名献,字德寿;刘虬,名友圭,字文,号灵预;刘之遴,名祓,字时俊,号思贯;刘桢,名子疆,字汉鼎;刘子翼,讳运隆,字福庆;刘可寿,讳官位,字东山;刘尚文,讳宏谋,字世珍;刘学易,讳浙,字贤,(一作字四贤);刘洪,名晋灵,字处智;刘曙道,字伯昂;刘逊,字孟勤,号诚彦、泉陵;刘贿,名奇勋,字枢衡,号用世;刘祥,字图南,又字祖云,号子先;刘天锡,字( ),号隆伯;刘沐,字允澄;刘龙图,字道礼;刘任,字学智;刘若还,字贵钟;刘参常,字从之(从元);刘源远;刘诏,名渝,字跃原,号诏伯,谥文简;刘宗臣(一作刘春田),字世茂,号石波;刘贵盛,字仁湖;刘龙,字景庆,号远浩;刘开七,字必高,号仁创;刘广传,名弁,字清淑。

…… 73、河北黄滕庄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刘老五的孙子刘泽,又从黄骅市毕孟村迁到黄骅市滕庄乡李官庄村。

现将李官庄村刘氏两位资料提供者的祖先递世系抄录如下: 刘五老——刘真行——刘泽——刘祈——刘思睦——刘永良——刘观——刘九河——刘国发——刘世美——刘瑶——刘文旺——刘清——刘玉麟——刘凤亭——刘常山。

刘五老——刘真行——刘泽——刘祈——刘思睦——刘南刚——刘邦宠——刘允康——刘养儒——刘凤翔——刘福恩——刘子榛——刘全立—刘义——刘长安——刘其廉——刘朝宗——刘恩道。

…… 注:形成于明代,以刘五老为入冀开基始祖和族谱第一世祖,以刘五老之孙刘泽为本支始祖。

据刘常山、刘恩道先生提供,清雍正二十一年刘照邻主修的河北省黄骅市《刘氏族谱》记载,黄骅滕庄刘氏开基始祖刘五老,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金钯齿刘庄人氏。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靖难之后,刘五老奉诏率领家人子弟北迁,从山东即墨迁到河北省,落籍于河北省沧州府城东60余华里的沧县将相乡(今河北省黄骅市毕孟村)。

刘老五的后裔后来世居住在河北,散处于河北沧县、青县、保定、通州、宝坻、天津以及外省的哈尔滨、山海关、盐山、包头等地。

至今,这支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五老的第24代,人口已达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地区。

刘氏族人从事农、工、商者都有,其中明朝时有刘子延,字体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任慈溪知县、工部主事、承德郎。

74、天津大港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

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

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津敦睦堂《聚馆刘氏家谱》记载,聚馆刘氏来自山东即墨,该族因有“二十世源分即墨,五百年派沿沧江”的宗联。

聚馆刘氏形成明代,以刘洪为该族开基始祖。

谱载该支刘氏是唐代著名将领刘巨容的后裔。

刘巨容生2子——刘德——刘量。

刘量立军功,任临河尉,生3子——刘汾——刘回——刘迪。

刘迪因功封麻城国公,因此迁居麻城。

刘迪聚绕州牧代叔伦之女为妻,生3子——刘亦——刘变——刘信。

刘信生14子,其中第九子刘荣胜官任州牧,又生5子——刘义逵——刘义传——刘义宗——刘义江——刘义荣。

刘义荣生子刘仁彻,刘仁彻中进士,官任大理评事,生子——刘大显。

刘大显,字文丕,赠通议大夫,夫人许氏,生3子——刘省一 ——刘省二 ——刘省三 ——。

刘省二,又名刘定,宋中宗皇佑年间高中状元,官任吏部尚书、朝议大夫,至夫人黄氏,生3子——刘一三 ——刘一二 ——刘一六。

刘一六公迁山西晋城,官任直秘阁、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生5子——刘五一 ——刘五二 ——刘五六 ——刘五十一 ——刘五十二。

其中,刘五六公又名刘高,字念伦,官任河南中宪大夫,生3子——刘七三——刘七四——刘七八。

刘七三官任资政大夫,生3子——刘丁二 ——刘小三 —— 刘小六。

其中,刘小六,又名刘落,

夫人汪氏,生2子——刘伯一 ——刘伯三 ——刘伯三。

刘伯三,字渊曜,生子刘三一。

刘三一生子刘千四。

刘千四在山东莒州做官,后因官留信山东莒州,生子刘万三。

刘万三,又名刘仕进,字连三,号儒贤,又迁于山东即墨,为即墨刘氏开基始祖。

刘万三生3子——刘洪——刘汉——刘清。

其中,刘汉一支留居即墨;刘清后裔居军粮城。

大老刘洪,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

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 75、洪洞苏堡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民国二十一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这支洪洞刘氏宗族形成于明朝初年,来源于汝南。

明朝初年,刘氏“有老翁同汝南携三子入兹”,其中长子刘道韵、二子刘怀翁。

此后5个半世纪以来,洪洞苏堡刘氏族大丁繁,枝繁叶茂,而且“自金吾公以诗书科第显,后先辉映,衣冠蝉联甲天下”,蔚然而为山西刘氏望族。

该族自乾隆时始创修宗谱,此后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均有续修。

…… 76、山西太原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

刘信,明成化时人。

…… 77、山西芮城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

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

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

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 78、山西岳阳(今古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

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

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

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 79、山西徐沟太常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

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 80、山西交城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徒居山东省济南恒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

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

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

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

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

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

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

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

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

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

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

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属地姓氏族谱名称部数册数借出单位原 编 号

龙岩 黄 [清朝]闽汀杭邑新坊乡黄氏家谱 1 1 上杭族谱馆 FJSH044 

龙岩 黄 (永定)黄氏族谱 1 6 上杭族谱馆 FJSH088 

龙岩 黄 福建上杭黄氏族谱俊德公分谱 1 1 上杭族谱馆 FJSH171 

闽台馆 黄 彭溪亭后紫云黄氏族谱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01 

闽台馆 黄 清溪后清黄氏族谱 1 6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08 

闽台馆 黄 参镇二房黄氏族谱 1 5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11 

闽台馆 黄 参山尚德堂黄氏族谱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18 

闽台馆 黄 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20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逊山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28 

闽台馆 黄 福建黄氏先祖像传(卷一)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3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4 

闽台馆 黄 福建黄氏先祖像传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6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槐植黄氏族谱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8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霞苑黄氏族谱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39 

闽台馆 黄 紫云黄氏湖上宗谱 1 6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40 

闽台馆 黄 紫云白珩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45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德化锦洋黄氏族谱 1 9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48 

闽台馆 黄 清溪丹山黄氏族谱 1 9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57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德化)黄石林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60 

闽台馆 黄 紫云安溪房九福黄氏族谱 1 4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68 

闽台馆 黄 清溪紫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079 

闽台馆 黄 平和乾岭《黄氏狮岭房族谱》(附二种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6 

闽台馆 黄 平和《霞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7 

闽台馆 黄 邵武鹳薮禾坪《黄氏世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8 

闽台馆 黄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卷一、卷二、卷三 ) 1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49 

闽台馆 黄 平和《大径黄氏南二公系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0 

闽台馆 黄 漳州华安《良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1 

闽台馆 黄 南靖六门《黄氏覩敦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2 

闽台馆 黄 南靖六门《黄氏坑兜公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3 

闽台馆 黄 南靖书洋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4 

闽台馆 黄 南靖永丰里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5 

闽台馆 黄 霄岭《黄氏南三应元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6 

闽台馆 黄 南靖书洋上坂田寮坑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7 

闽台馆 黄 南靖靖城湖山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8 

闽台馆 黄 南靖和溪月水黄氏家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59 

闽台馆 黄 南靖热水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0 

闽台馆 黄 国强黄氏族谱 乙本 霄岭房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1 

闽台馆 黄 乐土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2 

闽台馆 黄 湖山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3 

闽台馆 黄 秀篆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4 

闽台馆 黄 溪黄族谱 1 1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65 

闽台馆 黄 狮岭房国强黄氏族谱(甲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198 

宁德 黄 黄氏宗祠支谱(复印件) 1 1 宁德、周宁台办 宁03 

宁德 黄 黄氏宗祠(印刷品) 1 1 宁德、周宁台办 宁06 

南平 黄 黄氏宗谱 又称禾坪黄氏大成谱 1 3 南平台办 南02(1-3) 

泉州 黄 燕山黄氏谱牒汇编 1 28 南安图书馆 200902-36 

泉州 黄 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 1 3 泉州华侨管 200901-23 

泉州 黄 燕山黄氏谱牒汇编 1 5 泉州华侨管 200901-11 

泉州 黄 仙都(山兜)紫云黄氏族谱 1 6 泉州华侨管 200901-34 

泉州 黄 江夏黄氏大成宗谱 1 1 泉州图书馆 200905-73 

泉州 黄 金墩潘湖黄氏族谱 1 1 泉州图书馆 200905-74 

泉州 黄 [安溪感德]紫云安溪房槐植(山)黄氏族谱 1 12 泉州图书馆 200905-75 

泉州 黄 [安溪]黄氏族谱 1 7 泉州图书馆 200905-77 

泉州 黄 [安溪]参山尚德堂黄氏族谱 1 6 泉州图书馆 200905-78 

泉州 黄 紫云安溪房黄氏族谱 1 3 泉州图书馆 200905-79 

泉州 黄 紫云安溪房彭溪亭后黄氏族谱 1 8 泉州图书馆 200905-76 

泉州 黄 进德黄氏族谱 1 8 泉州海交馆 200904-16 

泉州 黄 清溪尚卿下科名黄氏族谱 1 7 泉州海交馆 200904-17 

泉州 黄 《台湾江夏兴化军城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9 

泉州 黄 锦田大宗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3 

泉州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1 

泉州 黄 紫云锦田黄氏大宗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2 

泉州 黄 苍南黄姓通志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5 

泉州 黄 金敦灵慈黄氏族谱 3 3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6 

泉州 黄 紫云黄氏南安房芦川派孚公系埔头二甲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7 

泉州 黄 晋江黄氏通书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8 

泉州 黄 泉州江夏黄氏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49 

泉州 黄 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50 

泉州 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51 

泉州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0 

泉州 黄 惠安黄氏通志 1 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14 

泉州 黄 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 1 17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80028-6 

泉州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6 

泉州 黄 莆阳黄氏通书:江夏流芳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7 

泉州 黄 仙游黄氏宗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8 

泉州 黄 锦塘紫云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3 

泉州 黄 紫云象塘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4 

泉州 黄 东安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5 

泉州 黄 重修金墩灵慈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19 

泉州 黄 泉州文山黄氏黄凰翔四子浤中房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20 

泉州 黄 莆田沙堤、晋江安平金墩黄氏宗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21 

泉州 黄 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 1 1 晋江图书馆 200903-122 

莆田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莆田台办 莆台8 

厦门 黄 永春梅林黄氏宗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26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 1 5 高氏宗亲会 厦128 

厦门 黄 惠安黄氏通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29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南安房宗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5 

厦门 黄 江夏紫云金谷黄氏族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6 

厦门 黄 埔头九甲族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7 

厦门 黄 锦田黄氏大宗族谱 1 1 高氏宗亲会 厦148 

厦门 黄 可坚公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29 

厦门 黄 黄漳文集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0 

厦门 黄 黄漳浦文体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1 

厦门 黄 浦西黄氏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2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3 

厦门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4 

厦门 黄 虎丘黄氏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5 

厦门 黄 虎丘六黄氏宗谱总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6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7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8 

厦门 黄 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39 

厦门 黄 黄氏通书,支黄氏谱,暨重庆巴南二圣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0 

厦门 黄 蒿州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1 

厦门 黄 平和江夏黄氏宗谱上卷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2 

厦门 黄 漳州市友文区蓝田社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3 

厦门 黄 云霄江夏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4 

厦门 黄 黄氏通史1本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5 

厦门 黄 江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6 

厦门 黄 江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7 

厦门 黄 浯州汶水黄氏分派美人山洪塘头世系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8 

厦门 黄 虎丘五世黄氏山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49 

厦门 黄 北溪头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0 

厦门 黄 浦西黄氏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1 

厦门 黄 黄氏通谱古十三支黄氏谱暨重庆地后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2 

厦门 黄 莆阳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3 

厦门 黄 长桥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4 

厦门 黄 黄峭山后裔与客家文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5 

厦门 黄 黄姓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6 

厦门 黄 福建省三明尤溪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7 

厦门 黄 江夏黄氏峭山宗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8 

厦门 黄 莆阳后黄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59 

厦门 黄 江西黄氏通史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0 

厦门 黄 金镦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1 

厦门 黄 重庆江津市青泊凉沙坝黄氏家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2 

厦门 黄 浙江苍南黄氏分布情况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3 

厦门 黄 平阳母黄氏通志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4 

厦门 黄 苍南黄姓通之志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5 

厦门 黄 江夏黄氏源流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6 

厦门 黄 紫云谱史切记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7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1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8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2 1 1 黄氏宗亲会 厦69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0 

厦门 黄 福建黄氏世谤人物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1 

厦门 黄 燕山黄氏谱牒汇编(29本) 1 29 黄氏宗亲会 厦72 

厦门 黄 埔头六甲族谱(一)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3 

厦门 黄 埔头六甲族谱(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4 

厦门 黄 埔头六甲族谱(三)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5 

厦门 黄 埔头三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6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南安房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7 

厦门 黄 埔头五甲族谱1本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8 

厦门 黄 埔头一甲族谱(一) 1 1 黄氏宗亲会 厦79 

厦门 黄 埔头一甲族谱(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0 

厦门 黄 埔头一甲族谱(三)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1 

厦门 黄 埔头二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2 

厦门 黄 埔头七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3 

厦门 黄 埔头九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4 

厦门 黄 埔头八甲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5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1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6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2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7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3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8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4 1 1 黄氏宗亲会 厦89 

厦门 黄 仙都山紫云黄氏族谱5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0 

厦门 黄 紫云锦田黄氏大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1 

厦门 黄 惠安黄氏通书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2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下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3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上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4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下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5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上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6 

厦门 黄 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一)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7 

厦门 黄 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二)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8 

厦门 黄 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三) 1 1 黄氏宗亲会 厦99 

厦门 黄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0 

厦门 黄 安溪黄氏大宗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1 

厦门 黄 江夏紫云金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2 

厦门 黄 永春梅林黄氏宗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3 

厦门 黄 瑞献莲桑(台湾)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4 

厦门 黄 德化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5 

厦门 黄 德化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6 

厦门 黄 江夏四安莲峰黄氏谱志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7 

厦门 黄 霞美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8 

厦门 黄 紫云象塘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09 

厦门 黄 同安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0 

厦门 黄 豪士黄氏詈记世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1 

厦门 黄 紫云黄氏宗谱(台湾)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2 

厦门 黄 江夏紫云同安黄厝黄氏族谱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3 

厦门 黄 同安黄安海桐林祭记金录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4 

厦门 黄 炎帝文化纵览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5 

厦门 黄 紫云东安下史汇编 1 1 黄氏宗亲会 厦116 

漳州 黄 云霄江夏黄氏族谱 1 1 漳州云霄台办 漳云霄2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33 

漳州 黄 平和霄岭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51 

漳州 黄 轩辕世系 黄氏江夏谱传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55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76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77 

漳州 黄 南靖吕坊黄氏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84 

漳州 黄 黄氏族谱(平和)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85 

漳州 黄 黄氏谱叙 1 1 漳州龙海台办 漳龙海31 

漳州 黄 长洲族谱 1 1 漳州龙海台办 漳龙海9 

漳州 黄 北斗黄氏族谱 1 1 漳州芗城台办 漳芗城1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诏安台办 漳诏安2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和溪 六斗 黄氏坑兜公家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34 

漳州 黄 湖西黄氏长房族谱(治燕堂)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2 

漳州 黄 新加坡黄氏总会25周年纪念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09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12 

漳州 黄 黄氏大族谱(上、下) 1 2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20 

漳州 黄 湖西黄氏历史资料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台428-5 

漳州 黄 福建 平和 黄氏族谱(卷三)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4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书洋 上版 寮田寮坑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5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永丰里 上版寮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6 

漳州 黄 福建 台湾 黄氏奥杳派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7 

漳州 黄 福建 龙海 长洲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8 

漳州 黄 福建 龙海 古野 黄氏炽昌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29 

漳州 黄 福建 南靖 书洋 上版寮 黄氏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0 

漳州 黄 漳州 霞美黄氏族谱(上册)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1 

漳州 黄 福建 漳州市龙文区 湘桥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2 

漳州 黄 福建 漳州市龙文区 湘桥族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3 

漳州 黄 福建黄氏世谱 宗祠编(福建黄氏世谱丛书之二)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34 

漳州 黄 黄氏家谱 船场笔峰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33 

漳州 黄 黄氏英公传下族谱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46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南靖山城溪雅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50 

漳州 黄 黄氏族谱 南靖湖山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11 

漳州 黄 漳州市龙文区蓝田社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009 

漳州 黄 福建省漳浦狮关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010 

漳州 黄 漳浦打石山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073 

漳州 黄 福建南靖永丰里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74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75 

漳州 黄 福建长泰县枋洋乡赤村岭村赤岭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76 

漳州 黄 江夏黄氏霄岭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42 

漳州 黄 台湾黄氏奥查派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56 

漳州 黄 台湾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67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08 

漳州 黄 平和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29 

漳州 黄 平和江夏黄氏宗谱上卷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45 

漳州 黄 福建平和霄岭黄氏南三应元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3 

漳州 黄 建溪东山黄氏族谱卷七一卷十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5 

漳州 黄 福建南靖书洋上版寮田寮坑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6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一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7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二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8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下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94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3 

漳州 黄 建溪东山黄氏族谱卷七一卷十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5 

漳州 黄 龙海古野黄氏炽昌堂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6 

漳州 黄 福建平和霄岭黄氏南三应元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8 

漳州 黄 福建南靖书洋上版寮田寮坑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89 

漳州 黄 龙海长洲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0 

漳州 黄 江夏黄氏霄岭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1 

漳州 黄 福建南靖永丰里上版寮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2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下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3 

漳州 黄 平和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4 

漳州 黄 福建长泰县枋洋乡赤岭村赤岭黄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5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二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6 

漳州 黄 霞美黄氏族谱上之一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497 

漳州 黄 龙海古野黄氏炽昌堂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46 

漳州 黄 狮头黄氏族谱 1 1 漳州漳浦台办 漳漳浦5 

台湾 黄 平阳黄氏志 1 1 台115 

台湾 黄 黄氏祖先像传集 1 1 台116 

台湾 黄 苍南黄氏通志 1 1 台117 

台湾 黄 江夏堂紫云衍派金门金水黄氏宗亲旅居印尼东加省麻里巴板名册 1 1 台118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 1 1 台119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1 1 台120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佳槐公派 1 1 台121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仲槐公派 1 1 台122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上维谷王庵支卷 1 1 台123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上维谷启文、启齐支卷 1 1 台124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上维谷裕昌支卷 1 1 台125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 卷三应槐公派下乐山分卷、高槐公派分卷 1 1 台126 

台湾 黄 江夏紫云金溪黄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卷首、卷二宗谱 1 1 台127 

台湾 黄 汶水相房黄氏族谱 1 1 台128 

台湾 黄 尚义黄氏家谱 1 1 台129 

台湾 黄 金水黄氏族谱 1 1 台130 

台湾 黄 金门汶水华房黄氏族谱稿 1 1 台131 

台湾 黄 金门金水黄氏族谱稿 1 1 台132 

台湾 黄 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 1 1 台133 

台湾 黄 晋江黄氏通书 1 1 台134 

台湾 黄 浦西黄氏 1 1 台135 

台湾 黄 浯洲西黄沧海公派下南安石井东安下黄氏族谱 1 1 台136 

台湾 黄 惠安黄氏通志 1 1 台137 

台湾 黄 紫云同安金山黄氏宗谱 1 1 台138 

台湾 黄 紫云金柄派安平黄氏族谱 1 1 台139 

台湾 黄 紫云堂中浯洲西园中甲黄氏家谱 1 1 台140 

台湾 黄 紫云黄氏宗谱 1 1 台141 

台湾 黄 紫云黄氏南安芦川派四甲支系宗谱 1 1 台142 

台湾 黄 黄氏族谱 1 1 台143 

台湾 黄 黄家世谱 1 1 台144 

台湾 黄 福禄寿全祖德流芳-黄氏族谱 1 1 台145 

台湾 黄 檗谷後陇黄氏族谱 1 1 台146 

台湾 黄 蘗谷分派沪江黄氏族谱 1 1 台147 

台湾 黄 蘗谷黄氏大厅份家谱 1 1 台148

不同省份《任氏族谱》辈分表不一样:

贵州省任氏字辈:洪文济莲王,光先明景兴,启发正仕有,孟中永乐清;

贵州遵义一部分:清 炳 培 金 玉

湖南省任氏字辈:湖南湘潭县一部分:派、演、治、觉、鼎、思、仁、廷、任、学、开、体、应、先、恒、文、章、永、世、卓。湖南邵阳的一部分:祥、建、忠、凤、朝;印、国、正、学、仕;文、景、良、志、相;家、道、永、光、昌湖南岳;

云南省任氏字辈:云南省威信县:九廷相元荣,茂国兴周,家申云南文山:望国有景,家传世代

北京市任氏字辈:北京房山任家营村、村书记任廷臣,提供、祖父叫任自新,自之后的辈分为:自、弘、天、景、硕、玉、永、国、文、廷、万、振、洪、这是他家排下来的。北京房山的一部分:显。成。全。正。国。和。顺。灯。明。荣

扩展资料: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万增到420余万,增长了约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这五省的任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了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

全国形成了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布区、长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在近600年期间,任姓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

任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鲁大部、冀京津、陕晋、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和江西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51%的任姓群体。

在河南东南、山东南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川渝、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大部,任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一06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26%的任姓群体。

在潮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可以将其渊源直溯至公元前六千多年。但是,在这上下八千多年的历史中,长达六千多年的时间只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历史,典籍有载的则要迟至秦汉之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以五岭东端的揭阳岭置戍所,就是最早载诸史册的极其浓重的一笔。同时,史禄为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后“留家揭岭”,更成为有史记载的汉人入潮第一人。 不过,戍揭岭事,向有争议,《水经注》就以大庾岭为最东之岭,五岭不列入揭阳。在广西修灵渠转饷的史禄远道东来,以揭阳为家,更曾为论者所否定。巧合的是,103年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又一位史姓人物在潮汕地区的远古历史上出现了。他就是潮汕第二位被载入典籍的史定。《史记》称“揭阳令定”,《前汉书》称“揭阳令史定”。《史记》的《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还载明史定归汉后于元鼎六年三月乙酉被册封为安道侯并任揭阳令。因为正史有载,故笔者早在1982年所撰《潮汕先民初考》一文就曾引用。但是,这么一位在粤东乃至整个闽粤赣边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竟有如昙花一现,其生前身后一无余闻,令潮学界不禁为之困惑。

令人振奋的是,去年(2004)11月10日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揭阳召开,江西丰城揭氏族人携上沉甸甸的《揭氏族谱》,和任职于汕头濠江区政府企业投资中心的揭立业先生一起赴会,一下子揭开了西汉初年的这一历史迷雾。会后,揭立业先生携谱抵鄙舍晤谈,使笔者有幸细阅全谱。喜悦之情,自不待说。揭先生带来的《揭氏族谱》有两部,一是江西丰城谱,二是广东高廉谱。从丰城谱可知,丰城揭氏共修谱14次,初修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过为作《史揭合序》;最后一修在1943年。从几篇序文来看,高廉谱至少也有四修,分别为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及1983年所修。苏过的《史揭合序》也照录不误,还收进了福建汀州连城揭氏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修谱时的几篇序文,显见高廉谱是对照了连城谱的。从诸家序文我们还可考知,连城揭氏源于丰城揭氏,高廉揭氏又源于连城揭氏,故最可引以为据者当推丰城北宋的一修谱,最精当的莫过于苏轼的三子苏过所撰写《史揭合序》。苏过之所以为揭氏一修谱写序,缘于苏家与史、揭两家的深厚交谊。这在序中交代得十分清晰。简要地说,苏过祖父苏洵与同乡史清卿是莫逆之交,苏过父苏轼对史“以师礼事之”,并与史之子子熙及两位侄子都是“笔砚同志”,故苏过说苏、史是“通家执友”。苏轼曾与史子熙论及汉武平南越事,因而从史子熙处得知,史定之父史焕是子熙的祖先,从史焕到子熙已经是四十四代,而且其史家“旧谱”载明史定“赐姓于汉武,令后人知揭出于史,史、揭允远不可为婚”。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通判杭州,后改知定州,得晤刚中乡举的揭枢(字伯徽),“握谈甚欢”。不久,苏轼又改知允州,过杭州旧治。揭枢刚好知杭,苏、揭得以再次晤谈。揭枢甚博学,苏轼戏称为“江南揭书柜”。言谈间,苏轼“述史子熙家谱,揭原于史”。揭枢“即出其谱,自焕至枢也四十四世矣”。苏轼不禁感叹地说:“君与子熙有伯仲序也”,遂促成了丰城揭氏族谱之修,并命苏过“叙之”。

历史就是这么结缘于有心人。史焕的史、揭两姓后人都是在第四十四代结识了苏轼这位旷代文豪,并由此造就了苏过这篇足以彪炳百代的《史揭合序》,的确是文史学界的一段千古美谈。而今人揭阳潮学学者徐光华先生会前远赴广西、粤西,走访各地揭氏后人,广受揭氏族人的竭诚欢迎,充实了不少揭氏材料,形成了若干专论,率先在第三届潮学会上公布了研究成果,澄清了尘封两千余载的这一潮汕史事,故深为海内外学人,特别是饶宗颐先生的推许,这不能不说是文史学界的又一段当代美谈。古之苏氏,今之徐氏,先后为揭氏正本清源,从而为潮汕远古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不争的史实,而这都是缘于《揭氏族谱》的发现与研究,故可以说这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令人感奋的信息。

细考苏序并证之谱中有关姓原源流考,我们可以对在揭阳那段语焉不详的史事,有了一个较为明辨的了解。可以断定,元鼎六年古揭阳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开始成为隶属中央政权的一个县级建置,其辖区包括当今的粤东以及闽南、赣东南一部分;揭阳令史定的确史有其人,而且是潮汕地区历史上第一位受命于中央王朝的地方官员。史定是中华所有揭氏族人的共同祖先,其父史焕则是史、揭两姓的共同祖先。(按:有谓史定是史、揭两姓族人的共同祖先,实误)。

据谱所载,史定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十一月十六日,到今年刚好2165岁(按:或曰为2166岁,误了!因公元没有零年)。世居江西广昌,故此当史定有功于汉之后,乃父史焕得以“食爵豫章”。将揭氏谱中所载印证正史,我们已不难展示两千多年前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潮汕史。

秦末汉初,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文帝时感恩于汉朝廷的怀柔政策,上表称臣。赵佗在位长达七十余年,死后孙赵胡继立。闽越犯境,汉武帝应赵胡之请,命王恢率兵援助南越。史定“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但兵未逾岭,闽越王之弟馀善杀郢降汉而罢兵。于是,史定“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粤”。严助带南越太子婴齐北还,为人质;留史定居越,实也为人质。后史定为南越“令揭阳”二十余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相吕嘉判南越,杀汉使。为此,武帝派兵平南越,闽越馀善兵临揭阳。就在这关键时刻,史定“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按:同越)”。“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

史定之令揭阳,似是扑朔迷离,但正史有载,本就应是提之有据的。今《揭氏族谱》的出现,更见毋庸置疑。这应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另一个令人感奋的信息。为此,我们还有理由期盼着有那么一天,典籍所载的秦皇之置戍揭岭,史禄之留家揭岭,以及史禄、史定的关系都能得到透彻的考释。

志载揭猛(史定)有子揭当时继袭侯位,并继任揭阳令。此后,其子孙居停情况就在潮汕的志书上消失了。治潮史者似都一直找不到其后人居潮的蛛丝马迹。还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又带来了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尽管丰城和连城两谱,揭氏三十三世之前都是一片空白,但丰城谱有载,揭猛的第三十四代孙揭震生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居潮州揭阳(按:唐无揭阳,应是循旧说),隐居乐道”,娶姬氏,生二子,长为揭漳,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次为揭钺,生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揭漳考取明经,任南昌录事。后揭钺之长子揭镇官至仆射,因而揭震“以孙贵,赠尚书仆射”。揭震长居揭阳直至去世,“葬揭阳县梅岭界,坟墓存焉”。由此可见,揭猛后人在揭阳传宗接代至少也有九百多年。揭震之后,潮汕地区已一千一百多年找不到揭氏传人。这是什么缘故呢?揭阳有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梦见一巨人“击”剑闯入寝宫,利剑直指其喉。皇帝应声倒地,醒过来后急召国师圆梦。国师认为“击”谐音“橘”,橘产于南方,妖人必巢居南方。只要找到了名谐橘之地,姓谐橘之人,斩尽杀绝,则可保无虞。于是查到了岭南的揭阳揭氏,即密令揭阳县姓车的县令行事。车公接旨后,左右为难。遵旨则枉杀无辜;违旨则有杀头灭族之灾。经反复寻思,终于求得两全之策。当夜,车公一面暗命揭氏族众趁黑逃离揭阳,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一面一把火将揭家烧为废墟,呈报朝廷。此后揭阳黎众感车公盛德,于城东建一座石桥,称车公桥,并称揭家故地为火烧地。这就是“火烧地与车公桥”的故事。故事不一定是真,但却暗示着揭氏之于揭阳绝迹,可能缘于某种天灾人祸,也暗示着揭氏早已迁徙异地。这也许是故事编撰者的一个假设。事实也说明了这个暗示或假设。揭震之孙揭镇正是在唐末黄巢起义的战争中“以御黄巢功封护国将军、左仆射”,“持节袁州诸军”,而后定居于袁州。揭镇之弟揭政有三子,一徙赣州,一迁海陵,一移丰城。移居丰城的揭祯成为丰城派始祖。江西各地,揭氏分布极其广泛,其中丰城一派是较旺的一支。前所述苏轼同僚揭枢就是出自此派。福建连城始祖揭五郎也是迁自丰城,为揭镇后人。广东高廉揭氏又徙自连城,始祖揭德秀为揭五郎之十七世孙,于明嘉靖年间入粤抵廉,居石城那蒙。揭氏一族在赣、闽、粤三省各地播衍繁殖,族众殊盛,仅廉江一地即广布八十多村,共三万多众(1983年修谱统计)。据揭立业先生初步了解,除此三省外,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山东、陕西、云南、四川、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省、市、区都有揭氏后人定居,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也有不少揭氏后裔,海内外各地揭氏族人都敬奉一个共同的祖先———揭猛,并几乎都知道揭源于史,赐姓于汉。所有这些,也都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从两部族谱多家序言,我们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揭氏代表人物,大体都认同了揭猛为共同祖先。至于宋末和元代修谱时刻意模糊族源的良苦用心,郭伟川先生已做了体察入微的分析。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在明清各谱中得到了纠正。揭氏人才辈出,世代簪缨,完全有能力扭转不实之举,这应是不成问题的。从《揭氏族谱》的风俗记载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地揭氏多以五月初四过端阳节,这也可见其对揭猛的崇仰信奉。原来此俗源于史定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当年选定五月初五为择吉出兵之日,于是全军提早一天隆重过节,祭拜祖宗,大犒将士;第二天奋勇出征,大获全胜。故而揭氏每年都在五月初四提早过端阳节。揭立业先生是廉江长山镇六福村人,揭猛的第七十五代裔孙。1985年从戎,在汕头机场空后服役,1988年冬分配到汕头市工作,已育有一子。查明清以来,揭氏仕潮者共有三人,为明嘉靖通判并署海阳令揭鸿、澄海教谕揭楠(均为福建归化人),清乾隆大埔训导揭子治(广东廉江人),但都未见有落籍或后代的居潮记载。为此,似可以说揭立业先生是揭震之后一千一百余年来,第一位回潮定居的揭氏族人。这不能不说是由《揭氏族谱》带来的又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

综上所述,随着《揭氏族谱》的入潮,潮学界获得的可喜信息应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正史记载的史定(揭猛)其人及其令揭阳事,不但得到了无可置疑的证实,而且使我们得以从历史的深度,透彻地了解到当年史定顺应历史潮流,“挈地归汉,收平两粤”,为西汉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今天,我们也正在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当更凸显史定(揭猛)回归大汉的积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启示作用。

陈一、来源有五1、<STRONG>;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STRONG>;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二、迁徙分布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三、郡望堂号堂号"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郡望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渤海郡:此支陈氏,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颖川陈氏。四、家乘谱牒河北:陈氏宗谱、陈氏宗谱不分卷、陈氏家乘七卷、甘陵陈氏族谱二卷江苏:环步陈氏宗谱十八卷、陈氏家谱、维扬州陈氏重修族谱、维扬江都陈氏重修族谱八卷、丹徒丰城陈氏族谱二十三卷、句容陈巷张巷家乘七卷首一卷浙江:萧山陈氏宗谱十卷、绍萧陈氏宗谱十卷、唐里陈氏宗谱不分卷、姚江四堡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勤东陈氏宗谱三卷、月湖陈氏宗谱《海宁渤海陈氏宗谱》28册。广东:陈氏族谱二卷、凤冈陈氏族谱十二卷、化州乐岭陈氏族谱十三卷、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鸦岗陈氏族谱、广东塘福岭陈氏族谱台北陈家族谱抄、香港鹿颈村陈氏族谱不分卷、颖川支谱二十卷首一卷五、历史名人陈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最初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由《三国志》演变而来。陈祎:唐僧的俗名陈祎,他是佛教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由于他的业绩,使佛教有了汉字记载的经典。撰有《大唐西域记》。陈抟:宋初道士。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极图》、《先天图》等。陈天华: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和他"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敲响了"警钟"。陈群:三国魏时尚书,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后来演变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后代就以方为姓。方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方,因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姓方。 发展和演变:方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这就是『六桂堂』之由来。方姓人早期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后来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河南方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广东,并在清朝初期移居台湾。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东等。

方姓 源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寻卢姓家谱..字辈排行

1、广东潮州字辈: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在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2、福建福州市郊卢滨洲村字辈:天蔚日宏,世...
点击下载
上一篇:带图解的菜谱下一篇:家谱内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