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皇帝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潘姓皇帝有哪些,第1张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潘姓皇帝。

潘姓,周文王孙子的后代,源自《元和姓纂》记载。据说黄帝生了25个儿子,分别封了唐、虞、夏、周、商、秦等地方给他们,这些儿子的后代便以封地为姓。周人的始祖后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建立了周朝。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被封在毕国他的小儿子封邑在潘,于是他的后人就以时地潘为姓。 

还有一说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 

扩展资料

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名高,在武王伐纣时,被封为毕国,故姓毕,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周毕公子季孙又被封为河南荥阳候,季孙以国为姓,食采为潘,后来故称荥阳潘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潘姓。季孙为荥阳潘氏最早的始祖,世界各地均有季孙的后裔。

参考资料:

-潘姓家谱

姚姓是中国第六十二个最常见的姓氏,尤其是在四川、江苏和浙江省。现在瑶族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总人口410多万。

姚的名字和图腾

它由姚的女性一面组成,赵是它的本义。在古代占卜中,用火焚烧龟甲,观察龟甲裂缝的形状来说明吉凶,成为一种预兆或征兆。是引申的预兆,意思是先预测未知。顺很擅长这个

占卜要以姚为姓。舜出生的地方叫尧遗址,他的宗族叫尧人。瑶族人的圣树,即社会树,自然是桃树,瑶族人以桃树为原始图腾。因此,桃树制成的物件自然成为后来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在门口放上桃枝,手持扫帚引路,可以辟邪。据说鬼怕桃树。

在古代,尧与道、道、逸联系在一起。顺部落的瑶族在迁徙过程中,留在平原和山区的地名常被称为陶子,近水之地载陶子,在居住地土地上建造的城堡成为市署的标志。这四个字在湖南长沙、广西泉州等地多次出土的西汉古图、石印中出现并相互替换。现在中原、华北、华东、陕甘宁、湖广地区很多带有桃、陶字的地名,都与古代舜部落的历史迁徙有关。

姚姓的起源与演变

姚的血统主要来自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妫水之旁而得名妫,舜因出生在而得名尧。姚市场位于河南濮阳以西的濮城,靠近山东鄄城。瑶市盛产桃子,瑶族以桃树为图腾。姚姓是从桂姓中分离出来的舜族的一个分支。所以姚姓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于周,丰顺的后裔桂蛮成了陈。公元前672年,之子陈万,又名陈,因陈国内乱而出齐国,改姓田。到西汉末年,田湾后裔孙天凤被王莽封为代牧侯,延续舜帝香火。田丰之子田惠,为避王莽之乱,渡江定居吴军,即今江苏苏州,改姓桂。的第五子孙贵,南迁至武康,即浙江德清西部的镇,改姓姚。这个姚姓兴盛于江南,成为中国东部姚姓集团的支柱。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支出来源于外国人改姓。中国的姚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保持着和其他民族的交流。姚姓也融合了南北民族的血脉,有相互流动的基因。姚姓融入异族血缘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其中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第一代后裔为舜,由甘肃洮河迁入和羌。到了金代,尧的羌人变成了羌族,天下是羌族的土司。姚苌于384年在陕西长安建立后秦,历时三帝34年。后秦亡后,部分后裔南下江南。北宋女真人中也有姚姓。清代氏、那拉氏等部分氏族集体改姓为瑶,大部分氏族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姚姓汉族。

历史上姚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姚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河南和山东。秦、汉、晋时期,姚姓已遍及北方各地和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极大地扩大了姚姓人口的数量。与此同时,

明代姚姓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是明代第33大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其中姚姓约占总人口的45%,其次是广东、江西、安徽和山西四省。浙江是姚姓第一大省,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时期,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徙。姚姓人口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江、江苏、江西、安徽为姚姓人口密集区。

当代瑶族姓氏分布及图谱

姚姓目前人口已达410多万,是中国第62个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33%。自宋代以来的1000年间,南方姚姓人口不断增加,呈形趋势。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广东、江苏等省,约占瑶族总人口的25%,其次是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集中了瑶族人口的33%。安徽是姚姓第一大省,占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湖南为中心的两个瑶族高姓地区。自明朝以来的600年间,瑶族人口从东南向华中、华北、华西的迁移十分强烈,大于从北向南的迁移。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部、湖南西部和东北部、广东大部、贵州、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部、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044%以上,其中中部地区可达08%以上。在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青海湖等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022%-044%。上述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53%,约有49%的姚姓人在此居住。

姚姓的传统文化

王和的县是、南安等地。尧姓出自舜帝,有、南安、仁生等姓。舜是古代的圣人,也是仁政贤明的皇帝。

姚姓有五副重要对联:

弘志;陆氏家传。

爵郭亮;排桐城。

学洪汉;写梁晨。

建德长绵石泽;虾在家里发出声音。

寨主最后的谐和夫人;有刺伤史的女人是情人。

家族格言

姚儒的《家教要略》是明代很有影响的一部书。姚儒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原则:富人要教育孩子忠诚,穷人要教育孩子忠诚。重要的是做一个圣人,富于道德,穷于无道,不要脸。他还认为积富不如疏,强调君子之命贵而利物,而不是大言不惭。他要求自己的子孙诚实节俭,认为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也是道德上的需要,有着鲜明的道德内涵。只有节俭有助于诚实,只有宽恕才是美德。家训以“护终”结尾,提醒孩子慎始慎终,尤其是后期节日。

系谱图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了68本姚姓家谱,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也收藏了172本姚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16位姚姓名人付费,占名人总数的048%,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48位;姚的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排名第30位。姚名医占全国所有医学博士的063%,排名第32位。

历史上主要的瑶族名人有:春秋时期郑国的姚菊儿大夫;东车骑将军姚格忠;姚苌,秦的创始人

  北朝士族大部南渡,剩下的也受到胡人严重打击,南朝东晋后士族也衰落了。下面的两篇文章揭示了士族衰落的原因:

  一、五胡乱华时的汉民族

  在漫长的中国古历史中,曾有过长达300年的黑暗年代,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惨痛的可以被称为汉民族最黑暗的时代,那是被汉人称为“狄”、“夷”的北地马背民族将整个汉民族的自尊践踏得低贱到连畜生都不如的年代那是历史学者最不愿提及的历史。在被我们冠以五胡乱华而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正是这个在历史课本上,寥寥几句便带过的年代里,马背民族征服了黄河以北的中原腹地。第一次将优越感极好的汉民族驱赶着狼狈南渡,喘息度日。(几乎可以用苟延残喘的词句来形容的悲惨。)

  在这之前是我们张不离口的大汉,而最靠近的也是璀璨无比的三国时代。在这之后是伟大的隋唐。是个将中国历史推向顶峰的时代。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个黑暗得几乎残忍的年代记表----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这个词汇是个贬义大过褒义的词组。

  说到这,不得不说说当时的五胡。五胡所指的乃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最为我们所熟悉,而五胡十六国中先后有刘渊建立的赵汉帝国,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王国,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帝国。

  鲜卑也是历史久远,西晋时期慕容廆就名震天下,慕容皝建立前燕帝国,慕容垂建立后燕帝国,慕容泓建立西燕帝国,乞伏国仁建立西秦王国,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慕容德建立南燕帝国。北魏帝拓拔嗣也是鲜卑族。

  氐族有李雄的成汉帝国(五胡十六国之第一建国),符健的前秦帝国(至符坚时期盛极一时),吕光的后凉王国。

  羌族有姚苌的后秦帝国(其后姚兴继位颇为兴盛)。

  而羯,几乎是凭石勒一个人的力量使得羯族并列五胡之一。

  在这之前,他们是被汉人称以未开化的蛮夷,而在此后,他们成为了为祸中国的灾星。他们所造成的屠杀是你们无法想象的。残酷到你读史,可为之止息。

  《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而屠杀却没有什么停止的迹象。

  我无法想象这样的局面再持续下去的话,那么对于汉民族来说到底是不是算最大的灾难。也许我们也要如同古印度人一样被灭族而被异族取代。---------不要和我把古印度人和现代印度人混为一谈。

  正是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首战以汉骑千余破胡骑数万,再战以汉军八万破众胡联军十二万,三战以汉人万余斩胡三万,又战以步卒八千敌慕容鲜卑铁骑数万十战十捷。以“杀胡令”号召汉人起兵反胡,一时间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这个便是被某些人称之为"屠夫"的名声由来

  冉闵这个人最后在散人的记故燕太原王慕容恪一文中在十战十捷后,最终被十数万精骑所败,成就了其绝世名将的风采(当然,大伙看得懂的心里都有数)而后,晋书正史所载,冉闵于遏陉山成仁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遣使祭祀,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

  在现在的中国,没有任何“缺点”,几乎“完美”的岳飞,文飞祥都可轻易取消“民族英雄”称号。如果岳飞没有内部阻挠,成功“收复中原”,同样要杀很多胡人。他也会背上“种族屠杀”的罪名。而在网路上很有些同志打着民族团结的口号在招摇撞骗,而且居然力挺的人还很不是少数。而我们若加以反驳,那么一个巨大的沉重的“皇汉”的帽子便推了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文革还没结束呢。

  我都不知道该悲哀还是该继续沉默。

  注:五胡乱华时期,汉人几近被胡人灭绝,冉闵最大功绩:赶走胡人,没有他,可以说就没有现在的汉人。因为他有两点不符合中国传统礼教伦理:一是杀光养大他的一胡族人,二是不符合民族团结的原则,杀异族人太多(可笑,那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他从未杀过一个汉人,正史对他的记载却很少,且多是负面,有关他详细的资料反而是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得以记载保留。悲哀的是,他从敌人那里得到的尊敬远超过受他奋其一生保护的本族人给他的,他甚至没有从本族人得到他应得到的公正评价。如同袁崇焕,是敌人给他正名,死了那么久才从本族人中得到应有尊敬。相信历史会给冉闵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东晋门阀政治的腐败与孙恩、卢循起义

  曹魏时期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度,至东晋时已发展到顶点,不仅在地方阶级中有士、庶的明确划分,而且在士族之中还有侨姓和吴姓之别。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当时在职官之中有清、浊之分,清官只能由士族担任,庶族寒人只能做浊官。象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中书令等文职高官,都被士族高门所垄断。士族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特权,不仅把持高官显位,而且严格限制庶族寒门与士族通婚。甚至士、庶之间车服异制,不得共座交往。士族为了辨别门第的高低,保持自己的特殊身分和权利,还专门撰定家谱。士族虽然矜尚门第,标榜清高,实际上却纵恣声色,无所不为。

  士族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在经济上也拥有庞大势力。他们竞相封锢山泽,兼并土地,建立田庄园墅,致使大量人民沦为佃客或奴婢。大地主刁逵“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京口附近的山泽都被他霸占;谢安家的田产,广布于会稽、吴兴、琅邪三郡。到谢混(谢安之孙)时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必然使封建国家的编户虚耗,赋役的征收日益减少。成帝以后,东晋政权虽曾几次整顿户籍,检括隐户,但由于东晋的各级政权大都为士族地主所把持,效果不大。

  淝水之战期间,由于民族矛盾激化,东晋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但随着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又加剧了。主相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荆、扬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经过一番复杂的斗争,长江中游为桓玄割据,下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区为北府将刘牢之所控制。东晋朝廷的辖区,只剩下江东的会稽、临海、永嘉等八郡。朝廷剥削地区缩小,赋税兵徭全部转嫁到江东八郡的农民身上,从而促使这一地区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当浙东地区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王恭等起兵反对司马道子之际,南渡的琅邪大姓孙泰用五斗米道组织群众,准备起事。398年(晋安帝隆安二年),孙泰因事泄被杀,其侄孙恩逃到浙东海岛,继续以五斗米道招引流亡。399年(隆安三年),司马元显征发江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号为“乐属”。这次兵役不仅遭到免奴为客者的强烈反抗,而且由于对自耕农民的强行征发,“东土嚣然,人不堪命”,更引起江东八郡广大农民的反对。于是酝酿已久的一场农民大起义,终于以反征役为导火线爆发了。孙恩乘此机会,率信徒百余人从海岛登陆,与起义农民汇合,先后攻占上虞、会稽等地。这时,江东八郡一些占有奴客的地主,因其利益受到损害,也乘机参加了孙恩的反晋队伍,企图从中取利。

  这次农民起义,前后有数十万群众参加,曾转战于东南广大地区,坚持斗争十二年(399-411年),最后终于失败了。

  孙恩、卢循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东晋士族门阀统治将近一个世纪以来阶级矛盾的总爆发。起义首先爆发的会稽等郡,是北方迁来的王、谢等大族和南方土著士族孔、贺、虞等氏的麇集之地,起义军冲击了士族地主的众多田园,镇压了敢于对抗的一批士族人物。经过这次打击,士族地主实际上已丧失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不得不把权力让给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地主。东晋政权因而迅速地走向衰亡。

潘姓皇帝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潘姓皇帝。潘姓,周文王孙子的后代,源自《元和姓纂》记载。据说黄帝生了25个儿子,分别封了唐、虞、夏、周、商、秦等地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