嵛山镇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嵛山镇的历史沿革,第1张

嵛山岛地理位置特殊,扼闽浙海路之咽喉,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道,战略意义重大。明朝时期为抵御倭寇骚扰,1389年明政府在嵛山岛设置军事要塞,归北路福宁卫烽火寨管辖,1592年改守备为参将、节制水陆,改中军为嵛山游。清代中叶,嵛山列岛是蔡牵海上起义活动的重要根据地。辛亥革命先驱朱腾芬先生也在此组织义军抗清。

嵛山岛原属福宁州劝儒乡擢秀里。福鼎置县后,大嵛山以北岛屿归福鼎县,小嵛山以南岛屿仍属霞浦县。民国时属福鼎县秦屿区。1949年11月设嵛山乡,1952年分为东角、芦竹两个乡,1955年1月改属霞浦县海岛区(三沙镇)。1962年10月复归福鼎县辖,为嵛山乡。1968年6月成立嵛山公社,1983年改为嵛山区,1987年复为嵛山乡,1993年撤乡建镇。1995年,辖5个村委会,5592人。1997年,面积254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马祖、鱼鸟、东角、芦竹、灶澳5个村委会。嵛山经济以渔业为主,以农为副。周围海域水深5~15米,盛产墨鱼、石斑鱼、带鱼、黄鱼等。民国时期,这里只有小舢舨船定置作业,捕些小鱼虾。1995年拥有机动船256艘,有定置网3190张,水产品总产量1.51万吨,产值1596万元。耕地面积1609亩,其中水田215亩,粮食主产甘薯,次为水稻,1995年粮食总产量476吨;种植业总产值39万元。全镇建有小型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160千瓦;火力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54千瓦。1991年还建成嵛山海底电缆工程。全镇共办砖瓦厂、机器修配厂、天湖茶场、柴仔栏羊场等17个厂、场,1995年总收入达100多万元。贸易供销点、站遍布全镇各村。有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1所卫生院、7所卫生所、2支**队。

嵛山水路交通方便,各村建有码头,每天有客轮往返于嵛山、沙埕、桐山之间。并建成环岛公路19.8公里。

天下道士半全真,天下全真数龙门。清楚说明了今天中国及世界道教的现状。

道教的内部门派众多,仅在一座武当山上就聚集着许多名目不同的道教派别,比如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还有以奉祀玄帝为主的“榔梅派”,也称作是武当山的本山派,乃正一支派。此外,武当山还有一新武当派,属于清微派支派,由元代的武当山道士张守清开创。所以,道教的宗派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也就各不相同。

如果按照道教学理的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五大类。如果按照地区的划分,又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十个大类。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道家创始人来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十二个大类。

如果按道门来划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二十四个大分类。

在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派的划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道教派别的划分法。不仅如此,此外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道教八派的说法。

而实际上许多道教的派别力小式微,名存实亡,如今在整个中国尚存的著名道教的派别只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正乙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等等。

从对道教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也是它两个致命的缺点,制约着道教的发展壮大。一个是道教没有体现出它是绝对平等、民主的组织,道教对它的上下等级观念是看得很重,具体执行起来也很严格的,从那些道教内部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待遇上,甚至对神仙的划分上都可以看出来。当然不能否认,这种等级落差是建立道教组织的牢固基础之一。还有一个是道教对于师承关系看得很重,这种严格清晰的山头、门阀的观念构成了一种等级森严、界限清楚的道教秩序,这从道教各个道教派别的划分上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诸真各派源流的划分,在谱薄上可以列到八十六个大类,数百上千个细小的分支。在全国各地的道教著名丛林,客堂上也都自备有详细的宗谱薄,目的就是用来核查前来游方挂单的道士,考核其宗派源流、信仰、子孙辈分顺序,是道教各个宗派相互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人们自愿出家到道教,大都是在世俗社会上对民主、平等的失望而尝试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避世、遁世的无奈的人生选择,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一种神仙超脱境界的民主与平等,当他看到同一座斋堂之内,还有“高灶”、“普灶”的伙食之分,每季所发“单钱”的差别如此之大,会给他造成一个别扭的心理落差。另外,看到一个小小的道教组织之内派别林立,师出各门又都至死效忠各门,这种“小家子气”的制约,使道教的整体利益,是很难在这种山头、门阀的状态下得到圆满的体现和发挥的。

道教能不能再在中国的未来展现辉煌,结论是完全可以的,只要在道教中有闪光的精华存在,道教就有起飞的动力和根源,问题就在于如何将道教的动力和根源发扬光大。道教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壤中起源、发展,既是完完全全的国学,也不排斥合理吸收一些外来的文化来补充自己的营养,只要在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政策得当,策略对头,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为核心、为出发点的中国道教,在今后的时期里发展辉煌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自从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经历了身边二十年来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人们对神仙的信仰不像以前那样盲目了,从根本上不信神仙的人越来越多,在出家的道士中间也是如此,比如崇元观的陆青霜,武当山的王凌子都是这样的人,随着科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她们不信,或者不是太信神仙,也不相信道教流传至今的外丹术,可是她们虔诚地信道,信内丹,信修炼会给人带来根本上的变化,这就足够了,这个信仰足以使她们成为优异合格的道教徒,以后李莲翠在国外,曾见看见过更多这样的道教徒,她们信仰道教,是把道教当作自己民族的化身,当作自己祖国的化身,当作自己祖先的化身,当作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化身,她们虔诚地敬仰道教,就是敬仰供奉自己的祖先,在对道教的敬仰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道教在未来起飞的基础就在这里。

道教原本没有宗派,道教之所以分成宗派,实际上开始自宋﹑金年间,中国被分割成南北两大块相互对立、对抗的政治区域,无法自由的互通往来。宗教屈从于世俗的封建君权势力,道教的北方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就此产生。

一支道派,本质上也是一个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文化家族,有共同崇尊的祖师,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继承延续下去的系谱,有共同的祖庭及文化渊源。在本道派内丛林财产集体公有。比如北京白云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常住在这个道观的道众大多都是龙门派弟子,在这个道观里担任住持,必须是全真派的高功,他代表全真龙门派祖庭的道统,被称之为一代宗师。

  在白云观《诸真宗派总薄》上所列的道派,截止于清代溥仪的宣统年间(公元1010~1911年)。虽说总共列有八十六派,但实际上只有八十支派,有些只是系谱的单纯续字,不是独立的一派。就现在来说,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错综纷杂的道派了,过去的许多细小的支派,不是入于全真一派,便是附于正一一派。所以现在道教基本上还是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在这两大道教宗派之间,目前都能做到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弘教。

  嵛字寓意胸怀宽广、安稳踏实、有担当、有能力、有气魄。嵛字读作yú,本义指的是专有名,即昆嵛、嵛山,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嵛山,在永州府南二十里,以高秀逾众山而名。”

 带有嵛字的男孩名有莜嵛、嵛君、嵛嘉、嵛竣、嵛维、仲嵛、嵛恬、椿嵛、渭嵛、嵛聍、珩嵛、嵛宸、嵛伟、子嵛、嵛博、嵛杰等。

 带有嵛字的女孩名有嵛婷、嵛乐、思嵛、嵛尹、晓嵛、嵛兮、嵛琪、嵛涵、清嵛、嵛薇、嵛璐、嵛妍、嵛秀、嵛菲、嵛芳、嵛霞、嵛丽等。

 嵛字的部首为山字头,相同部首的字还有屶、岌、岁、岂、岕、岗、岚、岑、岇、岜、峜 、峉、峟、峑、峎、峝、峇、峚、峩、崀、峳、崇等。

一个山字头加个俞是 嵛字

读音:[yú]

部首:山

五笔:MWGJ

笔 画 12

释义

〈名〉

嵛山 ,在湖南省

嵛山,在[ 永州]府南二十里,以高秀逾众山而名。——《读史方舆纪要》

昆嵛山,在中国山东省。

山东省登州府文登有黄庄子、黄家庄,但没有你所说的大黄庄,可能由于历史因素该庄已经该名。寻根是指世界各个宗族/民族依据文献资料和口头传承文学来探究文化发展历程,追寻宗族/民族的根源。

一、山东文登黄姓来历

1、口头相传秦朝黄氏兄弟在昆嵛山前晒字,资料记载唐中期黄姓由云南迁入晒字;

2、明正统时黄庆由浙江金华从军封寻山所千户世职,其后裔明朝中期由靖海卫迁入散居埠口下冷家;

3、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明中期由即墨九里夼迁入文登营驾山窑驾山寺;

4、明万历时迁入泽头黄家庄;明万历时迁入高村黄庵;

5、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明末由即墨迁入文登营小店;

6、明正统时黄庆由浙江金华从军封寻山所千户世职,其后裔清初由靖海卫迁入文登营黄家岭黄家庄;

7、清初由文登营驾山窑迁入文登营西北岔;9清初由文登营驾山窑迁入文登营驾山寨;清乾隆时迁入葛家新河黄家庄;清中期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界石岚子后;清嘉庆时由大水泊驾山窑迁入文登营起家夼黄家庵。

二、寻根意义作用

1、凝聚亲情

同姓氏在汉人眼里是一种很强的关系纽带,这种微弱的关系以亲情把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

2、文化传承

在姓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史和姓氏文化。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下的名族世家,都会有家谱、家训、祠堂、图腾、故事传说等,这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一般家族文化都包含:礼仪习俗、家谱、家祭、家法、称谓、门第、名号习俗、信仰、图腾等。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无意的把这种无形的文化传递给子女。寻根也是寻求、探索家族文化的过程,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规范,寻根就是要找回在潜意识中隐藏的生命气息。

3、心灵归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行千里,心中仍然记挂着故乡,古今多少游子抒发了思乡之情。“叶落归根”的中国情结,让人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故乡安度晚年,让身体和心灵都有一个最温暖的归宿。但,事实却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因素客死他乡,不能安眠于故土,留下了毕生的遗憾,也留下了感人的故事。

嵛山岛地理位置特殊,扼闽浙海路之咽喉,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道,战略意义重大。明朝时期为抵御倭寇骚扰,1389年明政府在嵛山岛设置军事要塞,归北路福宁卫烽火寨管辖,1592年改守备为参将、节制水陆,改中军为嵛山游。清代中叶,嵛山列岛是蔡牵海上起义活动的重要根据地。辛亥革命先驱朱腾芬先生也在此组织义军抗清。

嵛山镇的历史沿革

嵛山岛地理位置特殊,扼闽浙海路之咽喉,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道,战略意义重大。明朝时期为抵御倭寇骚扰,1389年明政府在嵛山岛设置军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