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小妾生下亲儿后,李鸿章如何对待其继子呢?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亲生,是从六弟李昭庆那一支过继来的。这个过继似乎给李鸿章带来了好运,三年后,四十二岁的李鸿章得了第一个亲生儿子,也就是李经述,十来年后,又得了小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的这三个儿子,老大是过继来的;老二是赵夫人所生,嫡出;老三是小妾莫氏所生,庶出。论在家族里的地位,嫡出的李经述实质上还是居在经字辈的首席,只可惜李经述只有些文人的小才情,没有李鸿章的雄才大略,一辈子都在读闲书,长期韬光养晦到后来,人基本上废了,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在京城贤良寺忧愤而死后,没多久他也跟着去了,最终只得个“天下第一等孝子”的名号。不过,李鸿章侯爷的爵位,还是由他这一支继承的,嫡长子还是嫡长子。
老三李经迈也是李鸿章亲生,但因为是庶出,他在家族内的地位实际最低,李氏家谱上甚至没有他的功名记载,他仅有的一些头衔都是朝廷看在李鸿章面上赏赐的。
但比起嫡出的哥哥李经述,李经迈还是有他强过一头的地方。按李鸿章的安排,李经迈做外交官平淡无奇,但做生意却是一把绝对好手。李家分家时,李经迈这一支因为是庶出,受尽欺负,分到手的财产多是一些不值钱的股票,但李经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那些不值钱的股票一经他手,没几年就变废为宝,价值连城了。
大概是因为在家族里不受待见,李经迈一生怨气很重,跟李家人也不亲近,以至于后来去了美国,干脆跟李家断了联系,李家续家谱,都没法把他这一支的后来人续上。
讲嫡出的老二、庶出的老三,多少能看出李家豪门的一些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鸿章对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不好,事实上,李鸿章对李经方很看重,而李经方也还算争气,一直在家族内充当李鸿章左膀右臂的角色。
然而,也有一些人说,给李鸿章当儿子,李经方也未见的就是幸运儿,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活在李鸿章的阴影下,虽然不缺钱财,但心境却也是一辈子阴郁。因而可以说,李鸿章对李经方,要他承担的长子责任多过给予他的爱惜。
李经方生于1855年,字伯行,号端甫,书读得不错,很早就进身成了府学廪生、候选郎中。1882年,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三十八名,从而成为地方官候选人才,先后被任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等官职。
按照这个趋势,如果李鸿章用力栽培扶持,有朝一日,李经方成为手握实权或者占据肥差的朝廷大吏,应该不难。但李鸿章对待自己的几个儿子,却始终不做官场聪明人。他一不让儿子朝实权大吏的路子上走,二不让儿子染指洋务肥缺,偏偏让几个儿子都去做外交官。
晚清时候,外交官是危途,乡人见了会骂洋奴、洋鬼子,顽固派更会经常找茬,动辄以“卖国贼”相讥。
但李鸿章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将几个儿子统统拉上了这条吃力不讨好的“贼船”,其中尤以李经方为最。
李经方中举后,李鸿章几乎没让他在地方官任上历练,直接将他留在了北洋大臣衙门,见习外交事宜。光绪十二年,李经方正式开始办外交,先是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担任参赞。四年后,又以候补道出任驻日公使。到1884年甲午之役前,他已经有了六七年外交官的资历。
芜湖历史悠久,诸多的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并留存过房宅院落,这些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不仅是芜湖人的记忆,更诉说着传奇的故事。其中,位于芜湖古城儒林街48号的小天朝,就熏染着一段李鸿章眷念亲情的故事。 图为位于芜湖古城内儒林街48号的小天朝 小天朝——李家嫁妆,昔日繁华 "小天朝"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在1890年前后),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送给侄女儿的陪嫁房,属于李氏家族在芜湖的众多房产之一。李鸿章弟兄六人,这其中,他对于小自己十二、三岁的六弟李昭庆特别痛爱,加上李昭庆英年早逝,故李鸿章对李昭庆的几个子女一直关怀备至,视如己出。他将李昭庆长子李经方过继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长子,还将自己的爵位传给李经方,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当李昭庆的女儿出嫁时,李鸿章极尽奢华之能事,倾其所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天朝位于芜湖古城儒林街48号,粉墙黛瓦,三进二层,占地面积约1591平方米,建筑面积2318平方米,前后都有大花园,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气势非凡的徽派古建筑群。《鸠兹古韵》一书曾记载:「 ”小天朝”是芜湖古城内现存古建筑艺术的最高范例。” 走进小天朝,硕大的院子足以让你感受到他过去的气场,院子的设计风格是三进三出,陌生人来访是在第一个院子迎接,会客是在第二个院子,而女人只能在第三个院子,封建的习俗制度在小天朝突显的淋漓尽致。 「 ”小天朝”是采用粗大的通天柱与梁架组成了一个完整牢固的建筑框架,规格较高的卷棚轩,造型优美的梁架风格,拱轩梁雕刻以大象为主题,"象"的谐音是宰相的"相",一看便知这是官宦人家。 「 ”小朝天”充分利用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建筑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完美结合,代表了清代晚期芜湖地区建筑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通过它也可以对清代晚期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 小天朝——历史变迁,多次辗转 民国以后,李氏家族逐渐衰落, 39军军长刘和鼎将「 ”小天朝”收购下来,改为官邸。 刘和鼎 刘和鼎(1894—1969),字波鸣,15岁肄业于芜湖安徽公学,辛亥革命后进入北京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1938年武汉会战中,任 第39军军长。 建国后1958年,「 ”小天朝”由刘和鼎后人捐给国家,此后,「 ”小天朝”先后成为芜湖卫校、师范学校附属幼儿班、工农兵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的校址。 2005年,「 ”小天朝”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光变迁,岁月游走,时间的尘埃不知不觉间堆上了历史的土壤,却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 图为姚和平手绘「 ”小天朝”图
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一分为二,所以李鸿章是忠是奸,也要辩证的来看,不能武断地划分为忠臣或奸臣:
1、正面评价。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2、负面评价。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读懂晚清史,当读李鸿章。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利害。凡事必留有余,后来乃可措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从政40年,曾遭受800多次弹劾,其中不乏小人告密,也不乏上司打压,期间亲信背叛、政敌陷害,更有捕风捉影,或明或暗的对手都欲将其置于死地。
但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稳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三山招募来了其团练,接下来他又通过驻扎于三河的庐江团练的领导者潘鼎新与吴长庆取得了联系。由于潘鼎新与刘秉璋从小便是同窗好友,他们又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的学生,而吴长庆的父亲与李文安是老朋友了,因此,当李鸿章表明自己愿意招募他们淮军时,他们自然十分愉快地便答应了下来。到了1862年,当李鸿章带领着自己组建起来的淮军到达安庆之后,曾国藩亲自对淮军各营的统将进行了考察,并为淮军军营制定了营规。
李鸿章通过向恩师与其弟弟曾国荃借将遣将,又为淮军招募起来了春字营与济字营,又将程学启带领的两营士兵定名为开字营,再加上林字营、以及熊字营、垣字营,使得淮军的势力不断扩大。这也使得淮军在刚刚建立之初,便拥有了十四个军营的建制。李鸿章之所以能够让自己的淮军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扩张,不仅仅在于他一直努力于为自己招募淮军勇士,更在于他懂得依靠借的力量,来让自己的军队变得不断强大。
李氏经嘉庆以来的经营发展,至清末成为平遥县的首富之家。从光绪末年起,李氏的各商号、票号、钱庄已经出现亏赔。辛亥革命后,亏赔愈益严重,债主已逼上李财东的家门。当时,主持李家商号和家业的是李五峰。他怕债主逼债,便把家里藏的许多财物寄放到内兄赵鸿猷家中,自己也躲藏起来不见人。后来,逼债的风势减弱,李五峰便向赵氏索取寄存财物,不想赵氏抵赖不承认有寄存一事。李五峰气急败坏,要到衙门告状,又怕招来债主逼债。不得已只好忍气吞声,吃了暗亏。最后,显赫一时的日升昌票号财东李氏,只落了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所以应该没有。
在晚清的四大名臣里面,如果要说谁是最富有的人,那肯定就非李鸿章莫属了,他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仍然存在很多种的说法。
据洋务运动当中跟他共事过的容闳估计,李鸿章大概给他自己的子孙遗留了4,000万两的白银。
李鸿章这么巨大的财富到底值多少钱又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收入肯定不是什么合法收入。
根据清代规定,一品官年俸是180两,这银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算少,因为当时一户农民的一年收入大概是10两银子左右,但是对于官员们庞大的私人开支来说这收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毕竟上到各级官吏,下到师爷账房和佣人,都是需要花银子的。
所以对于清廷的大员们而言,贪就成了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法,正所谓“年有年敬,岁有岁贡”,各级官吏的孝敬名目层出不穷,贪腐成风,为了遏制他们的不法收入,雍正帝开创了清代最臭名昭著,但是也最引人注目的法令——养廉银。
所谓养廉银,就是个各级官吏合法的巨额收入来抑制他们的贪腐行为,李鸿章每年至少也得有这30万两的“合法收入”,李鸿章自1865任两江总督,到1901年去世,期间掌握大权整整36年,按照每年30万两的“正常”收入来计算,李鸿章至少也得有1080万两银子的财产才算是“正常”。
这还是往少里算了,因为其实真正值钱的并不是白银这些死物,而是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这些他借着洋务运动所办的企业的股份。
而且根据史料的记载,李鸿章在各地其实都广置房产,包括合肥、安庆、扬州、北京、上海,只要是你数得出来的大城市,几乎都有他的不动产。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李鸿章就大肆地纵容自己的手下开始抢劫财富。
一直到自己功成名就,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的时候,更是以权谋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聚敛家财。
再到后来,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的时候,其实表面上看是在兴办各种各样的先进企业,然而他办出来的这些企业大多靠着垄断资源和财富大肆的挤压竞争对手来攫取财富。而他本人则在这些企业当中占有大量的股份,获利良多。
所以最后,李鸿章家族财富包括现金、房屋产权、股权、土地,当时估算约为4000万两白银,按每两白银1500元人民币计算,估算为今日600亿人民币。
这其实是非常谨慎保守的算法,极有可能是大大低估了。如果是按财政收入占比计算,清末时年财政岁入约为1-3亿两白银,此处取平均数,计为15亿两
,则李氏家族的财富占了清末一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在后世,有太多的自媒体平台为李鸿章叫屈,觉得他是“卖国背锅侠”,“晚清栋梁”等等,
但他死后那庞大的家产,实在难以令人不去联想北洋水师局促的军费和滥竽充数的空包弹。
这顶贪污的帽子,无可指摘。再加上历史上他切实做过的种种误国之举,李鸿章是过大于功。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李鸿章百般阻挠,只为把钱拿去建造北洋水师。可到开战时,北洋水师连炮弹都不够用。作为掌握军事和外交大权的重臣,李鸿章将淮军集团过分的视为私有,以至于在多次对外战争中一味地避战求和,最终招致惨败。甲午战争后,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李鸿章权倾朝野的时代也就彻底终结。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剥削百姓,误国误民。给李鸿章叫魂,叫屈,本质上和张勋复辟没什么区别。
要知道最后真正改变了中国的,也不是李鸿章,也不是哪一位民族英雄,而是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只有群众凝聚在了一起化作一股力量,才真正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真正能为人民争取尊严的,只有人民。
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小妾生下亲儿后,李鸿章如何对待其继子呢?
本文2023-10-03 03:21: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