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思想家张载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宋代思想家张载有什么样的经历呢?,第1张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是北宋时的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通往墓地的大道

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张载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

在郿县横渠镇一带,有一富户人家想请一位有才学的教书先生教育自己的子女,于是他从蜀地请来当时的名士张载。来到横渠后,张载因学识渊博,很快吸引了众多弟子慕名而来。

横渠镇有一个叫李三的人,他在当地开了一家酒馆,为了招揽顾客,李三立下一个规矩,每天早上第一个客人免费。有一个道士打扮的人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赶来饮酒,他常常高谈阔论,天文地理、社会、军事及历史等无所不知,由于每天总是第一位顾客,他付费时,李三按规矩从不收取银钱。时间久了,两人就很熟悉了。一天早上,道士饮酒微醉,他告诉李三,说自己其实是狐仙,因为贪吃美酒就变成人形光顾酒馆。

张载父之墓

得知道士是狐仙后,李三悄悄地把此消息告诉了张载,于是两人设计套取狐仙的知识宝典。

一日清晨,狐仙还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李三酒馆,张载恰好也来了,经李三介绍,两人于是对酒同饮,时不时,李三也来凑个热闹,暗地里却在酒中做了手脚。狐仙被灌得大醉,开始神智不清,忽然从口中吐出一颗红色的珠子,张载捡到一口吞下。狐仙失去了真气,现出原形,慢慢死掉了。狐仙临死前,张载当其面立下誓言,死后陪葬狐仙。张载、李三将狐仙厚葬在现在张载墓的北边。

张载吞下狐仙的宝珠后,将狐仙的知识全部吸收,著书立说,成为北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

张载守陵人

北宋灭亡后,张载后人有两支分别在韩国和日本繁衍生息。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载的韩国和日本后裔分别来横渠寻根,他们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张载墓。

这是张载守陵人亲口讲述的关于张载的民间故事。无论真假,故事本身增加了丰富的传奇色彩。

一般来说,你可以不知道张载,但不可以不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四句教”。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程颢、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其实是他的著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他自己视为可以张之墙牖的座右铭,曾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程颐改称《西铭》,学者悉宗之。《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墙牖,伊川改为《东铭》。但《西铭》影响最著,全文只有252个字。 程颢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葬伊川县城西部,伊川县政府建为程园,内有程氏父子三人墓,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园前有广场,与伊川县高中相邻,有西山圣林,为伊川八大景之一。今有程道兴先生投资过亿扩建程园,届时将有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程颐(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程颢与程颐的学说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著有《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将二人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北宋五子指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太极图说》等。

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著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

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理学创始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正蒙》《西铭》等。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府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这些千百年来感动无数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出自北宋中期的大思想家张载、张衡渠。张载,大良人,福州人。但由于父亲约翰尼在福州去世,年幼的张载和弟弟住在陕西凤翔县横渠镇大正谷口,所以被称为横渠老师。年幼丧父让张载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但这并没有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庆宋四年,讲和,用钱换和平,这让年轻气盛的张载很生气。他喜欢谈论士兵,所以他写了一封信。建议与西夏作战,联系一些义士夺取西夏占领的土地,颇有英雄气概。范仲淹以眼识英雄,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可以做材料的。如果你将来想成功,告诉他如果你有自己的名字,什么士兵怎么了?就是告诉他儒家思想比兵家之论有更深的内涵。让他读中庸,鼓励他学习儒学。张听了范仲淹的建议,读完了中庸,但他并不满意。于是他去读佛道著作,发现这些著作并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于是我回去读了儒家经典,苦读六经,终于悟出了儒家的真正奥秘。张载是程氏两兄弟的堂弟。早在贾到了明朝末年,张载到开封讲学,与两兄弟讨论学术。他非常自信地说我自给自足,无所求。也就是说,儒家的真理已经能够独立地支撑我的生活和理想,而我不你不必在佛教和道教中寻找安身之所。贾二年,张载中进士。这一年,他38岁,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担任云岩县令时,以教导村民、改善风俗为己任。每个月都会请乡上尊敬的老人吃饭,亲自劝酒,让老百姓知道尊老的道理;同时,我们也拜访了人民告诉他们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县里会出台很多文件,但人们不会我不知道,它们常常成为一纸空文。张会把全国各地的乡镇长找来,把文件的意思给他们解释清楚,然后让他们回村里传达。路上遇到老百姓,就问他们有没有听到要传达的文件。如果他们没有我不知道,他去找那些传递文件的人,所以他的法令经常广为人知。后来,他也在北京工作,宋神宗非常欣赏他。但是他对新法律有意见,所以他回到了县里的老家。在家乡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在诗中写道:土床满烟暖,瓦府泉豆干粥鲜。我不我不考虑食物和衣服,但我。我很闲。他还有一些可爱的诗,比如放牛:放牛,放牛,不让溪水西流,溪水急,牛饿。鲁美。compuo5把牛放在草堤上,牛很懒。经过几年的努力,农田不缺了,雨水也顺了,税也交了,但孩子还是让牛相对睡了。这种平静而满足的乡村生活,使他能够安心写作、讲学、收徒。他以彬彬有礼、改变性情为教育宗旨,教授论语、、周易、中庸等经典。更难得的是,他亲自带领学生恢复了古代的礼制和井田制。井制是周代的土地制度,将一方田地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有八个私人领域。这样兼顾公私利益,比较公平,可以防止土地兼并。周朝以后,景甜制度成为一种理想的制度。张载痴迷于这一制度,希望恢复它。他把自己的想法写给皇帝,自己买了一块地,和学生们一起实习。根据周礼中的记录,

他把天地之性和性情之性区分开来,主张勤政,改性情。张最重要的作品是正蒙,写于他去世前一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的思想。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关中学者都把这本书看得像论语一样重要。最知名的是西铭,正蒙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定顽。张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就抄在学校窗户旁边。程颐也高度赞扬了这篇文章,并把它分离出来,命名为明希。后来,明希这个名字为人们所熟知。这篇碑文虽然只有250多字,却为人们安身立命构筑了共同的精神家园,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境界。有一句话叫人爱同胞,物归原主,说明我们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姐妹来爱,进一步扩展到天下万物都是我的这种博爱精神。而他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也深深地启迪着后人。他说,如果你活着,我会做得很好。不,我我宁愿。他将个体生命与大众宇宙统一起来,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张载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和几乎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样,人生很难得到圆满的结局。在西的第10年宁建安年间,秦将、吕大方,奏告,以为张载论发扬了圣人传下来的思想,他的军事谋略可以复兴古法,请求皇帝召回重用。这时候,张载他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他仍然为了他崇高的理想去了北京。宋神宗请他担任同知太常的职务。当时正巧有人建议复兴古礼,但礼官是个安于习惯的人,于是以古今不同,无法恢复为由予以反驳。只有张载认为可行,坚持自己的立场。后来敬礼时,张载觉得礼仪混乱,不雅观。但是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他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他辞职回家,不料死在回家的路上。张载他去世的时候,只有一个侄子和他在一起。而且,包里没钱,也没钱埋。直到他在西的学生安来了,他买了一副棺材准备下葬,把他的尸体运回家乡,按照古代的仪式安葬。程颢写了一首诗来悼念他。感叹,温柔平常的修行,师傅却要休很久!东山再起无望但是谁能向西方学习呢?千古对联迪萼的名声,两年间散到了后山。门知道极限是什么,你可以不要只是交朋友和参观过去!

一,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建书堂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命名濂溪书堂,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曾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神宗熙宁六年病故,赐谥元公,追封汝南伯。

周敦颐

周敦颐学说根植于《周易》,主张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五行”为气,并以此来解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成就为宋明道学家解易之先驱,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周敦颐依据《易传》、《中庸》和唐韩愈《原道》,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无极图》改变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太极图》,提出了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周敦颐《通书》的基本思想则是把儒家《中庸》中“诚”的思想融入易学之中,将《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理学与哲学问题纳入到易学的体系之中,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敦颐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元公集》,存诗28首,赋1篇,文4篇,代表作为《爱莲说》。

二,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邵雍少随父邵古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布衣疏食,刻苦为学,师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30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数诏不仕,司马光、富弼等为其买地筑宅,名“安乐窝”或“长生洞”,卒谥康节。

邵雍根据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之说,将他创制的伏羲八卦图和文王八卦图,分别定之为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在其文王八卦图中,又分为文王八卦次序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两种,此两种图式,亦均载人朱熹的《周易本义》中。

以图解易是整个宋易的一大特征。邵雍即为此中之中坚。邵雍的先天图,蔚为大观,他根据自己的《先天图说》,按象数的“顺”“逆’推论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认为一切事物“以类推之,从可知矣”,从而开创了北宋易学中的先天象数学。

与此同时,邵雍也是理学诗的倡导者,朱熹曾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他是“北宋五子”中最喜欢写诗而且流传作品最多的理学家,也是对后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学诗人。

 邵雍著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包括《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渔樵问对》和《无名公传》。《内篇》为邵雍之作,《外篇》是其弟子之记述,类似语录。另有诗集《击壤集》。

三,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

嘉祐二年(1057),张载进士登第,初任祁州司法参军,历云岩(今陕西宜川)令。熙宁二年(1069)经吕公著举荐,为崇文院校书,后以病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熙宁十年(1077),张载受吕大防之荐,同知太常礼院。不久以病归,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把“气”作为万物的本源,认为由于“气”的聚散和变化形成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现象,气聚拢时而为万物,气散开时就成为无形的“太虚”。

张载沿用《论语》中“两端”一词来表达事物内部矛盾性质,认为气分阴阳两端,即事物都有对立着的两端,两端的矛盾斗争形成宇宙间事物的运动,称矛盾运动为“参”,这就是张载的“两端一参”论。

张载是关学大师,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上,于文学创作并不十分用力,故作诗不多,现仅存16首。

张载的著作主要有《正蒙》、《西铭》、《易说》、《经学理窟》等,后人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四,程颢与程颐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洛阳(今属河南)人,人称明道先生。曾任鄠县、上元县主簿,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正叔,洛阳(今属河南)人,人称伊川先生。官至崇政殿说书,曾为哲宗老师,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被贬官流放。晚年又回洛阳讲学,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达三十余年。

程颢与程颐二人曾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

在哲学领域内,二程把“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以此确立了理之一元论的本体论,构成了理学派。然而二程在对“理”的理解上,又有很大差异。

程颢认为,“理”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心是理,理是心”,他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把心中的“理”作为其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万物一体”的命题。程颢将易学的原理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成为心学派解易的先驱,并为陆九渊和杨简等人所继承。

程颐之易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易学哲学专著《伊川易传》中,他将“理”作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随时变易以从道”和“易周尽万物之理”的命题,把《易》视为是讲事物变化之规律,规范人们行为的一部典籍。

程颢对心和理不予区分,程颐则将心和理加以区别。后来,在道学的发展里程中,程颢的思想逐渐演变为心学,而程颐的思想则成为理学。

二程之易学,可以统称为北宋理学派之代表,在易学史上,继王弼之后把义理学派易学推向了又一个高峰。特别是程颐,他的易学最终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程颢与程颐的学说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著有《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将二人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关学”和“气论”学说,长期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载(1020年一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来,他接受范仲淹劝勉,转而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他考中进士后,曾任著作佐郎、渭州军事判官、祟文院校书等职,在王安石实行新法期间,他因弟弟张戬被贬,就愤而辞职归居故里,一边研究哲学,一边从事讲学。

张载是北宋哲学家程颇、程颐的表叔。他与“二程”过从甚密,并与“二程”一样,以重振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为己任。平时他经常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他胸怀大志。为此,张载除熟读经书外,还研究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他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自然观、人性论、认识论、辩证法、政治观等各方面作出论述,从而构建起一个尊崇儒学的思想体系。并且,他在关中地区创立了可与“洛学”相提并论的“关学”。

尤其是他那“太虚即气”的自然观,一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在张载看来,世界可以分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天之至处”两部分,而连接这两部分的就是“气”。这个“气”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它或凝聚而成为万物,或分散而成为虚空,使人无法看得见,形成“太虚”状态。“太虚”既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本来的、原始的存在状态,如果万物散人“太虚”,便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状态,如果“太虚”凝聚为万物,但它仍然不改变“气”的本质。

张载说:这就像水凝结起来成为冰,冰融化后复为水一样,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张载的这些著名的论述,透彻地分析了自然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的变化,这无疑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张载之前,有些哲学家虽然也曾提出世界起源于“气”的说法,但是,他们都是零星地加以阐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张载则以“气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就把我国古代哲学在这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张载在创立“气论”的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佛老思想的致命弱点。他指出:佛教与道家都把“心”当作第一性,认为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均为,’,合”所创造,这一过错的根源在于不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用主观臆断强加于客观实际,因而从根本上颠倒了本末、大小、因果的真实关系。所以,张载的“气论”学说影响越来越大。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被召回京师,担任礼官,但是,他很快辞职归乡。不久,他在临渔(今属陕西)病故,张载的著作有《易说》、《正蒙》、《经学理窟》、《文集》等,一直流传于后世。

 张载(1020—1078)世称「横渠先生」,是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不朽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出自《易传》、《大学》、《中庸》。以孔孟为法,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高震东先生认为这「横渠四句」就是最切合中国的教育宗旨。

 为天地立心: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天地指的就是天地之间,自然包括「人」。「天覆乎上,地载乎下,人居中间」,这三者息息相关,而形成了整个世界和宇宙。所以「为天地立心,是指为天、地、人这三才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这就是「天心」。

 为生民立命:

 生民就是老百姓,就是人民。命是指老百姓的命运,中国人自古就流行着人不可和命争的思想,一切都听天由命,人生来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但是命有定与不定的部份,定的部份如出身,聪明才智,相貌的美丑…。而我们要努力改变的,就是那「不定」的部分。张载所说的「为生民立命」就是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这方向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有五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传承延续这绝学,不可中断。儒家重要的经典有四书和五经,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和春秋。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如范仲淹、等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这四句话,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

宋代思想家张载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是北宋时的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