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前言:
读这本书的缘由:高中上历史课时粗略了解过曾国藩,去年去舍友房间,他给我看了曾国藩的40字看面相的毛笔字,不懂的让我去网上查,我查着查着就发现曾国藩这个人真的不简单,那些耳熟能详的晚清重臣基本都是曾国藩提拔的。曾国藩之后的许多名人更是个个都读过这本家书。2019年兰州大学翻译硕士复试更是让考生翻译《曾国藩家书》部分篇章。
正文:
曾国藩家书读完后给我一种做事要慢慢来,不可以首尾不懈,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着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关于曾国藩的性格特点,可能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非常“巴蛮”。这个词来自湖南方言,去形容湖南籍的曾国藩是再合适不过了。“巴蛮”的意思:“巴”有粘住、巴住不动的意思,这个词指的是固执、不灵活,而且在湖南方言的使用语境中往往带有贬义,比如“做事情不要巴蛮”。但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巴蛮”也可以指代硬着头皮做事,或者做事执着、敢闯敢拼。这个词被公认为是形容近代湖南人性格或者湖南气质最准确一个词,湖南人为人处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巴蛮”,敢作敢为。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风格就是把湖南人“巴蛮”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标志。湘军就像是湖南山涧里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
同时曾国藩也基于太平军擅长打运动战的特点,为湘军制订出了对付太平军的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用堑壕战对付太平军的运动战。当遭遇太平军时,湘军尽量不去做正面对抗,而是立刻开始挖堑壕,利用工事和壕沟瓦解太平军的机动灵活战术。
但这些品格都是曾国藩中年以后才有的品格,年轻时曾国藩处事并不圆滑,而是一副读书人的理想观念。曾国藩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所以从他进入官场,就给自己定了很高的政治目标,要践行儒家思想传授给他的政治理想。这是曾国藩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读圣贤书无非是为了考功名,然后升官发财。而对于儒家宣扬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君臣一心,开创盛世的政治理想其实是没多少人去实践的,可偏偏曾国藩就去身体力行。但晚清毕竟是晚清,帝国的机器即将崩塌,各级官员也都是捞一点是一点的想法,一切都以保住官位为重点而非践行官员应有的职责,因此获得地方的支持困难重重。
为了获得地方支持,曾国藩动辄就上书弹劾,逼皇帝把对手罢官,这引起了湖南和江西官员的不满,一度让曾国藩在这两省无法立足。然而他还做过更过分的事。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照惯例他要去丁忧守制。当时满清皇帝咸丰帝一开始是想挽留曾国藩的,但没想到,他竟然想借此要挟皇帝,要咸丰给他督抚大权,做湖广或者江淮地区的一把手。他甚至还声明,你皇帝要是不给督抚大权,那我曾国藩就不干了。咸丰帝本来就看不上曾国藩的处事风格,这个事情一出,皇帝就决定收回曾国藩的兵权,让他回老家守孝。从当时情形看,曾国藩即使复出也不太可能重掌兵权,所以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基本被断送了。
曾国藩回家之后,仔细研读了《老子》,《庄子》《华严经》,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那些性格上过分要强的人往往是经不起外部挫折的打击,因为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人性本来的弹性都没有了,所以失败可以轻易折断他们的意志。相反,那些看似性格柔弱,能够基于现实踏实做事的人,反倒可以在社会潮流中捕捉到机遇,成就大事。
随着曾国藩反思的深入,他渐渐懂得政治家的处事态度一定要谦退、理性,要把官僚体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时刻想着去反抗破坏这个系统。另外,官场上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应该是利益,利益才是人与人合作的最广泛共识,因为利益可以协商,可以分割,还可以交换,政治家必须要学会用利益吸纳更多同盟者为自己服务。
这个思想引发许多人议论曾国藩贪污的问题。先不说原因,之前我也是好奇为什么晚清会贪污那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和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之后,朝廷下旨让曾国藩将湘军花掉的军费列好账目,和户部对账销账,户部的官员直接明码标价,必须要从军费的总额中拿出13%作为好处费,才能顺利销账。湘军所用的军费将近3000万两,也就是说,户部官员打算从曾国藩身上捞出40万两白银的好处费。曾国藩托人周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户部官员才同意把好处费降到8万两白银。
如此明目张胆贪污,并不是偶然现象,根据今天留下来的史料,大部分京官的正常收入,都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们为了维持自己体面,衣食住行的花费都要高于普通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代实行“薄俸制”,给官员发的工资确实太低。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工资收入是将近130两,支出却高达605两,做官一年,竟然有475两的亏空。因此大部分官员都会选择贪腐,归根到底还是工资发的太少。
但曾国藩贪污受贿不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因为他依靠政治利益在官场上跟别人打交道。他不得不接受已有的官场潜规则,但是这些灰色收入绝不是他做官的目的,而是他处事的手段。我们可以说,当曾国藩面对自己的时候,他是一个高洁的问心无愧的圣徒;而当他面对整个官场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
下面摘录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1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2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即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值之又慎。昌黎日:“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3殿试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大约六年一次,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时出场。
4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也。
5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6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7吾尝见友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檀台、凌获舟之流,指不胜风。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9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宴起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有如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在晚清时期的湖南一户姓曾的人家,生了五个儿子,这在当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五个小伙子长大后,个个不凡;尤其是老大,后来考科举得功名,并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后十年七迁,成为官居二品的朝廷大员。没错,这曾家老大就是对晚清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
让曾国藩真正名震天下的并不是他十年七迁,而是之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事迹。在曾国藩混迹官场的时候,穷酸秀才洪秀全在广西举起了反清的大旗,率领“拜上帝会”的成员一路攻城拔寨,在经过前期的坎坷后,势力迅速壮大,成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当时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命与湖南巡抚张亮基组建团练,也就是后来的湘军了。
但曾国藩所组建的湘军,在前期与太平军时,屡次被打败,毕竟曾国藩原本只是一介文臣,对于军武之事并不擅长,而且初组建的湘军也只能算是一支新军,面对太平军的百战骄兵悍将,吃败仗也是情有可原。曾国藩在江西与石达开鏖战时,感到自己缺乏真正的帮手,于是就将三弟曾国华和四弟曾国荃先后招来了。
这曾国华也算是能力不俗,先后攻下多个州县,而且在曾国藩回家丁父忧期间,代曾国藩掌管湘军;在曾国藩丁忧结束回来后,曾国华被划入浙江布政使李续宾部,帮办湖北军务。期间再次立下多次大功,但是在三河镇之战时,被太平军名将陈玉成、李秀成率重兵包围,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与李续宾一共战死。
再来看看曾国藩的四弟曾国荃,这曾国荃的能力丝毫不弱于曾国藩,还曾被录为贡生;在曾国藩形势危急之时,与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议,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兵勇三千人,与周凤山一起合计六千人,赴援江西,对太平军作战,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没错,就是吉字营,晚清时期最凶狠最臭名昭著也是打仗最厉害的吉字营。
这吉字营的组成,本来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为曾国荃知道,招募普通百姓上战场,那就是去送命的,所以他招的都是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一般而言,这种人都是极难驾驭的,也不知曾国荃用了什么方法,让这群亡命之徒对自己忠心耿耿;曾国荃的吉字营,专打硬仗,而且没有败绩,同样,吉字营造成的惨案也是最多的,比如血洗安庆、火烧天京等。
最后再来说说曾国藩的五弟曾国葆,在曾国华战死后,年纪最小的曾国葆愤而参军;这曾国葆虽然体弱多病,但能力却是极强,尤善谋略,战绩之辉煌,丝毫不逊于四哥曾国荃;而且在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天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本来按照计划,是有曾国葆负责全盘谋划,曾国荃主攻,但曾国葆却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军中,所以“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
其实曾国荃也是按照曾国葆的规划所进行的,并最终于公元1864攻克天京。但由于曾国荃在攻克天京后,率部下将天京掳掠一空,并放火烧了天京城;曾国藩知道要出大事了,赶紧就让曾国荃辞官回老家,果不其然,后来就有了两江总督马新贻暗查此事,但这马新贻却被刺客张汶祥所刺杀, 这也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了,很显然,这应该就是曾国藩安排的。
这曾国藩后来剿灭太平天国有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而且还挂着体仁阁大学士的头衔等,官至正一品;在曾国藩去世后,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而他的四弟曾国荃被辞官在家闲了十年后,也被再次启用,最终官至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从一品,去世后赠太傅,谥“忠襄”,入祀北京昭忠祠、聚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
而之前先后战死的曾国华特旨赐谥“愍烈”,赠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入祀昭忠祠;病逝的曾国葆追赠内阁学士,谥“靖毅”,江宁、安徵、 湖南建立专祠。是不是觉得还有一个人没说?没错,这人就是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其实曾国潢的能力也应该很不错,但曾国潢认为,哥哥弟弟们都出去打拼了,家里总要留人来照顾和教育家人,所以始终没有出仕,执掌偌大的曾氏家业,曾氏后人之所以大多成才,与曾国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曾国藩内心,最感激的也是这个二弟。
世人皆知曾国藩,却少有人知曾国藩的祖辈们!
史载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年幼做长工谋生,为了改变家族命运,辛苦劳作、勤俭持家以积攒钱财。曾竞希每顿只以一碗米饭、一根辣椒充饥,攒钱后买了第一小块土地。因经营有方,后一发不可收拾,曾家土地越来越多,家底也越来越殷实。到了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一代,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人斥骂“无知”后,曾玉屏幡然醒悟,立誓要为曾家培养出读书为官之人。为此,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遵父命从十几岁开始便参加科举考试,可惜天资太差,到四十岁,仍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考。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也跟着父亲一起参加科考,然而六次落榜。苍天终不负有心之人,曾国藩第七次乡试中秀才,二十七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仕途之路。自此之后,曾家尽出学子名人,五十年之内,又出了曾广钧进士,举人、优贡、秀才更是多达二十多人。曾国藩是一位让晚清中兴、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名人。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2016年冬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参观了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我们一起去仔细追寻这位名人的历史踪迹,去曾家老宅中去感受传说中的曾氏家风和文化底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
富厚堂又称毅勇候第,建筑呈矩形状,占地面积很大,约四万平方米。从相关资料上了解到,富厚堂历史上经过几次修缮,并尽可能保留了曾国藩时期的原貌。富厚堂整体建筑主体使用普通的青砖筑成,材料非常简单朴实,并没有见到很多在江南古宅中流行的庭堂画栋及小桥流水的风格,与曾国藩一生节俭低调的为人处事风格一致。但在短暂的参观期间,有两个地点还是让我不得不驻足很久并仔细观瞧。
第一个地点就是步入正门后的第一个厅堂。只见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镜框,里面文字列示出了曾家历代子孙中出现的名人及其相关事迹。人物之多,事迹之丰富,足足占满了整个墙壁。其中列示出的人物历经多个历史时代,包括晚清、近代及现代。名人中既包括晚清时期湘军中的忠义名臣,也包括现代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带头人;既有从政的官员、经商的企业家、也有著名的教授学者;曾家的子孙可谓遍地开花散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绝大多数都是领域内的杰出人物。
第二个是深处的正堂。只见头顶处高悬了两块大匾,分别上书“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院庶吉士”,悬挂位置甚高,需仰头观望。“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院庶吉士”这正是曾国藩一生中最自豪的两个抬头,那是清代最高级别的名誉地位,相当于目前我们国家院士级别的称谓。这两块匾额高悬在正厅,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这两个称谓非常自豪和骄傲。曾国藩还有一个更牛的称谓叫“太子太保”,可惜在清代,“太子太保”并不赐匾,皇上只赠黄马褂。想想距今一百多年了,黄马褂估计也早就腐烂了,没有看到也不足为奇。
其他的房间很多,也有很多不同陈设。但可惜本人水平有限,有些匾上的文字比较晦涩,没有完全看懂。但想想这些文字应该都是有历史典故支撑,或者是曾国藩的一份顿悟总结出来的警世名言。经过一顿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许多内容看过后也很快忘记了。
回去路上,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中国历史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长盛不衰,后人名人辈出的并不多见。而且曾家的后代们历经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上也分布在世界各地,仍能够顽强不息地生存并获取功名成就,这真的是非常罕见。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种社会现象?
现代人非常注重研究曾国藩的思想,各种介绍曾国藩的书籍也非常畅销。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当属《曾国藩家书》,它对于研究曾国藩一生的历史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曾国藩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起几落,与太平军战斗中差点马革裹尸,最后因平息义和团运动在天津郁郁而终。他把这些和家人的书信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由后人编成《曾国藩家书》,他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当时他在写家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现代人如今会这么热衷于研究他的思想?
我猜想当时他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向皇上以明心志。毕竟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军权在握,他手中的湘军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兔死狗烹的道理,曾国藩为官多年,不可能不懂。曾国藩通过家书的形式向北京当权者示忠心,以求自保,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二是通过将家书整理出来,作为曾家后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思想,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家风。这个目的曾国藩应该也是这么想的,但他当时可能并没有想到后人对于他的家书会如此热衷和着迷。从这两个动机来看,曾国藩的目的都达到了,家书可谓思想丰富并非常成功。毛主席曾早期评点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更让曾国藩有了官方的高度评价。现代人之所以这么痴迷于研究《曾国藩家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书中经常提到的几个核心精神思想,对于经常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而言,犹如大海中的灯塔给人带来光亮并指明方向。
《曾国藩家书》中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在为人处事及生活上尤以“拙诚”、“坚忍”、“勤俭”三点为重。“拙诚”强调一个人要忠诚可靠、不欺不瞒。“拙诚”意味着一个人不仅仅诚实,而且要将诚实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无论环境怎样改变,都坚守信念,不为所动,甚至近乎愚的程度。“坚忍”强调无论生活或者仕途有多少困难,都应该坚强不屈、勇敢承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勤俭”强调即使无论生活多么富有,都不要忘记贫苦的日子,学会控制欲望,勤俭持家。家书中的精神,始于他的曾祖,并且经过他的爷爷、父亲两代坚持和发扬,在曾国藩这一代开花结果,并通过书信的形式总结了下来,成为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想想那个赤贫出身,白手起家,每顿饭只吃一根辣椒的曾祖曾竞希,没有坚持这三点,怎么能够给曾家的后人开创基业,让他们能够吃饱饭,从农田劳作中解放出来。
想想那个祖父曾玉屏,为了改变家族“无知”的现状,立誓将后辈培养成才,一直供着儿子和孙子去读书。儿子四十不中秀才,作为父亲仍然在“坚忍”默默地给予财务支持。
想想那个愚笨的父亲曾麟书,从十多岁一直考到四十多岁,天资不可谓不笨,但一直凭着“坚忍”在众人的嘲笑中顽强地学习,“屡考屡败,屡败屡考”。
最后再想想曾国藩本人,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在与太平军的一次水战中,损失了大半兵力,绝望中跳湖自尽,幸被部下救起。后上书朝廷,称自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与他的父亲何其相似。
曾家从曾祖曾竞希这一代开始,始终坚持着曾家的坚韧朴实的家风,并一代代的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下去。曾国藩深明此理,因此,他通过将为人处事的道理用书信的方式教导他的家人,并整理出来以供曾家后人学习。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家族的兴盛,往往是几代人努力拼搏的结果。一个兴盛的家族往往人才辈出,而保证家族长久兴旺,不至没落,最重要的就是良好家风的传承。家风正、家族盛!
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始终都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并坚持自己的理想。参观完曾国藩故居后,我默默地将微信的个性签名修改为曾国藩的一句名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曾氏家风可以成就曾家那么多优秀的后人,曾氏家风也可以帮助我们其他人内心平静下来。只要是对的事情,无论最终有没有结果,都要去勇敢地坚持、坚持……
淡看浮云三千里,一颗丹心玉壶中!
NO.1《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本文2023-10-03 02:36: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