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马口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第1张

西联是三县交界地,高山峻岭,地形复杂,非常有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红军地下武装力量的生存,所以西联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0浙西南地下武装的重要革0据地。1982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西联乡为武义县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乡。1985年4月,马口、饭甑、田坪、石柱源等22个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到武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马口是必经之路,柳城到遂昌,马口也是一个交通要道。马口村现辖9个自然村,共3000多人口,民风淳朴,勤耕细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古村落。

红军的生存地和革命烈士吴谦

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以后,0地下党于当年9月建立0马口支部,1928年2月建立0马口区委。1928年4至9月,建有章五里、饭甑等22个0地下党支部,有党员197人,建有34个农民协会,会员759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浙武红军游击队主要负责人宣恩金,在章五里、石柱源、东坑一带建立革0据地。其中宣恩金所属部队从事革命武装斗争长达10年之久(1935年至1944年)。在漫长的地下革命武装斗争中,该乡有403人参加红十四军浙西第三纵队宣平西营红军,经受了考验,有吴谦等26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9年0武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的《烈士的丰碑:武义著名烈士传略》一书中详细生动地介绍了吴谦烈士的生平事迹。

吴谦(1896——1930)是原宣平县早期的0党员之一。曾担任过0宣平县委委员、执委,是城区(即马口)区委负责人,宣平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西营红军-表等职务,1930年9月3日在兰溪被捕,6日在兰溪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吴谦,又名吴馀芳,字竹虚,1896年1月11日出生于宣平西联乡饭甑村的一户手工业家庭,家境贫寒。其父吴樟满是一个技艺精湛、勤劳忠厚的木匠,母亲是农村妇女。吴谦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

吴谦从小热爱劳动,个性刚强,敢打抱不平,富有-性。他憎恨旧社会,痛恨地主豪绅,与劳苦大众有很深的感情。他小时读过私塾,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于1915年考入宣平师范讲习所。毕业后,1917年至1922年在宣平的章五里村和新屋村小学教书。1923年回家,迁居马口村开设了一爿小杂货店。

1927年8月,由曾志达、陈俊介绍加入中国0。从此,他在党的培养下,以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在宣平西乡一带进行党的秘密活动,曾在马口的上隔溪、内河洋、饭甑岭头、壶源等地的田头灰铺、岩洞、田野里开过多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讲解革命道理,宣传党的主张。1927年8月,宣平成立第一个党组织——0宣平独立支部,吴谦是独支成员之一。同年10月,经0浙江省委批准,建立0宣平县委,吴谦为县委委员,后为执行委员,分管军事。

吴谦在党的领导下,利用自己经商的有利条件,联络亲朋好友,发展地下党员,组织赤色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二五”减租斗争。当时宣平西乡的恶霸地主陈永怀,反动气焰十分嚣张,竭力破坏“二五”减租,勾结反动政府,千方百计要谋杀吴谦,发誓说:“我和吴谦的两个脑袋,只能留一个,留我不留他,留他不留我。”

1928年,吴谦在组织各地赤色农民协会中,先后发展了郑振宝、梅周明、全新法、谢信权、占麟祥、谢树法等40多名党员,建立了马口、壶源、河涧、大溪口、弄坑等党支部。县委决定建立城区(后为马口)区委,吴谦兼任区委负责人。

1929年1月19日,宣平泽村小学教师、党的地下联络站负责人陶_被捕,联络站遭破坏,暴露了地下党宣平县委和区委负责人的全部名单。-宣平县政府悬赏通缉,吴谦于1929年1月21日,第一个被悬赏通缉,宣称:“拿获吴馀芳,给赏银洋壹佰元正。”他与曾志达、陈俊等一起避往上海,找到潘漠华,向党中央写了《浙江宣平党务报告》。他根据在沪县委成员研究的意图,辗转于闽浙赣边区,他随带一架留声机奔波于金华、汤溪、严州(今建德)、龙游、松阳、遂昌一带,以唱“洋戏”为掩护,联络失散在外地的同志,进行宣传,开展革命活动。

1930年,在武义红军的影响下,他积极参与组织宣平红军,领导红军运动,担任西营红军-表。

1930年8月下旬,他接到上级通知,到杭州参加省互济总会代表会,即与西营红军指挥郑汝良等商量,以此机会到杭州购买0弹药,以解决红军的武器装备之需,并以大河源村鲍信泰药店赴兰溪采购药材的名义为掩护。9月2日与红军战士鲍陶富一起,带了银洋,手提藤蓝,从大河源步行出发,翻山越岭,用各种方式,昼夜闯过了白姆等地反动武装的岗哨,于9月3日上午到达金华。中午在一家饭店吃饭时,遇到大河源村的鲍益峰(绰号叫老峰头)等两人,鲍原是宣平西营红军人员,吴谦不知道他已经叛变,在交谈中被刺探去前往杭州,取道兰溪的路线,他们假装“热情”送行到码头上船以后,就向-金华县-告密,金华县-即电告驻兰溪的省保安队第三团团长竺鸣涛,竺亲自带了一名副官和警察前往兰溪码头候缉。当天下午,船到码头后,敌兵蜂拥而上,指名搜捕。吴谦觉察到事已暴露,随手从船上拿起菜刀,砍伤一名敌兵的手臂,乘机跳入河中,潜过数只船底,逃进康王庙附近的一位测字老人家里,说明情况,老人深表同情,给他更换了衣服,将他转移到屋背。这时,竺鸣涛下令,集合全团官兵,包围了整个兰溪城,实行-,挨家挨户搜查。在这紧急关头,吴谦辗转到桃花坞里(今丰收巷),隐蔽在大云山脚的一株大树上,直到傍晚七时左右,被搜捕的敌兵发现,开枪射击,脚部中弹而被捕。吴谦被捕后,省保安队竺鸣涛即电告宣平县政府,吴家被查封,继而放火烧毁,妻子被关押,二个幼儿寄养于姑母家。他在狱中受尽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双手日夜被反绑,脚上用了两副重镣。然而,吴谦坚贞不屈,浩然正气。敌人为了获取口供,证实其身份,施展了“苦肉计”,把一个窃得我地下党的联络暗号的特务分子吴阿四,关进另一个监牢里,然后将吴谦转到该牢,这个特务则冒充0义乌县委地下交通员,发出暗号。由于暗号相符,吴谦信以为真暴露了红军-表的身份和赴杭参加会议,购买0弹药的情况。1930年9月6日下午3时,吴谦在兰溪南门外沙滩上慷慨就义。临行前,吴谦因脚部中弹重伤,敌人用轿子抬着,在兰溪县城游街示众。吴谦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给妻子的绝命书,书中写道:“知悉我将枪决,请你们不必伤心。我为革命而死,为民众利益而死,是全家都光荣的事!”还沿街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反动派”、“中国0万岁”等口号,表现出一个0员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他的英雄事迹,当时在兰溪的街头巷尾广为传颂。他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马口村名及各姓氏的来历

马口村呈船型,东面有旗山水口及邻村金山尖、水背下,南面有棺材潭后山、舍古山、古山、下塘山、黄龙出洞及邻村下塘、壶源,西面有隔溪后山、长成坑出水口、黄塘山、鲶_岗、江东凌衣及邻村汉井、大溪口,北面有黄家山及邻村三坑、河涧、内河洋。地形为长东西、宽南北,环视整个村周边地形,马口就像一匹由西向东奔驰的“骏马”。水口旗山尖端的田和河道是谓“马嘴”,塘弄、东山两田弄为马的二只“前脚”,村西今乌坛下村后直向至河洋岭头和两溪为马口的两只“后脚”,长成坑为“马尾巴”,村南的大溪为“马背脊”,村庄及上畈“为马肚”,黄泉山南沿为“马肚下”,隔溪老大桥北头麻车水碓为“马-”,上溪滩为喷射出的“马粪”,登上黄家山巅可观“马”的全形。先民周姓人村落在“马头”下,故取名叫马口村。

马口历史悠久,有传说“马口早于鲍村(今柳城)”。宋朝以来至元朝,马口周姓人丁兴旺,仕宦不绝,在京内做官的人很多。北宋崇宁三年(1104),有陈姓人从丽水迁居上陈,后又有何姓人、周姓人迁居何宅等地,而后又有鲍姓人、郑姓人等迁居马口。马口现有姓氏39个,其中鲍姓、陶姓建过独姓祠堂,何、郑、陈、周、吴合建过六姓祠堂,而鲍姓祠堂建期最早。

鲍姓:鲍姓始祖为宋朝府君,世居福建蒲城。据民国二十五年《宣阳重修鲍氏宗谱》记载:“其后嗣官于皖,官于括,皆世家焉。后乃稍迁于宣慈。宋明以还簪缨之盛,罕与俦者。”又说“宣阳氏族鲍为最旧,故宣又有鲍村之名,自明以降世居于马口。”明初,第二十一世孙世鼐,自丽游居宣慈乡南坑也就是如今的和尚田村,为南坑第一始祖。明永乐年间(约1450)和尚田第三世孙潘四(贞房)游玩至西畈(今下田村),见有水可渔,有山可樵,于是就定居在西畈。明弘治末期(约1495),贞房世孙迁居马口,鲍世为和尚田之始祖。其先世0散居四方。和尚田世孙有散居上田、田甫、毛头山、下田等地,而迁于马口及县城等处之后,至清末以前近四百余年,仕宦不绝,名人迭出,风清俗美,未尽枚举,堪称为宣阳之望族。自乾隆五年(1740)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间有贡生一名,进士二名,庠生四名。在陈宅(今叫厅坛)何宅(今叫鲍家屋下),各建有鲍家厅一座。鲍姓独姓祠堂一座,并配有麻车、水碓各一座。至咸丰末年后,人丁逐渐减少。鲍姓祠堂位于东山下今八百岭头新村一带,坐南朝北。乾隆年间,因墙脚不固,祠宇倾斜,曾经进行修理,但难以修整。当时的族长鲍_率子孙将祠堂之田换得何宅榔树下苏法通田一_一百四十把以作祠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四月十八日建造。咸丰十一年,祠堂被太平军烧毁,又于光绪十一年在原基上重建,改为坐西朝东。1923年起,被吴谦、吴士茂租用开商店。

陶姓:马口的陶姓于清同治初年(1862)从本乡汤山村迁居马口陈宅,早期在马口原有不少良田,建有独立的陶姓祠堂,位于今-房基,坐北朝南,有三间前后厅,八十年代拆除。

周姓:周姓马口始祖周德仁,字子义,号肖山,好读书,善地理医术,祖籍山东青州府西门县。唐朝乾符五年戊戌(878),黄剿造反迁徙马口,为马口人居之始。至宋朝、元朝,丁财大发、仕宦甚。到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遭受灭顶之灾。因村族濒于废没,仅有二十五世孙兄弟三人幸逃。一逃往外河洋后殿周;一逃往遂昌大拓;一逃往新塘后内周。嘉靖年间(1522—1566)周良六以地窄人稠而扩据外周。明隆庆年间(1567—1572),第二十九世孙周良八从内周迁居马口何宅,位何宅古墙弄南段东侧一带,并建有厅堂一座。因洪灾频发于咸丰前期(约1855)迁居隔溪,新建排七族房一座,于1861年被太平军烧毁。今隔溪古宅排七是在原废墟上重建的。

陈姓:陈姓先祖宦居欧郡。北宋崇宁(1102—1106)年间,世孙陈十从丽水游见马口上陈(乡政府后面一带),见此地山水之秀,泉甘而土肥,古木阴翳,丛桂夹道,山峰拱秀,迁择而家,而后子孙繁盛,后多仕宦。清道光十八年,《马口陈氏重修宗谱序》记载“自厥祖拓远将军康佰公宦居欧郡,传五世讳智公,由温州而至处州,三世孙十公复由郡城而徙宣慈,则十公乃吾宣邑之始祖也,厥后一居马口,一居龙坑,一居坳塘。其余散居不一,各自繁衍。”

郑姓:郑族起源于自周宣王封其庶弟于郑,以国为姓,至周宣王分赐荥阳郡(今河南荥泽县)。汉代南迁浙江。 (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延至元朝天历三(1330)年,任温州镇守游击将军郑智,因天年荒旱,百姓出境祈雨,恐生变端,受命带兵往_漾祈雨,见壶源风景奇秀,金鱼罕跃之穴,将子郑忠入赘壶源的一户人家。后传数代至乌坛、拓坑、遂昌、武义、东阳等地。乌坛世孙郑有璀于清康熙年间(约1695)先迁居陈宅后曹水口西侧路下,有兄弟八人。忽一日,见何宅现郑姓居地有红灯显现,认定此地风水好,故移居何宅。另一房迁居桃源,后于清末迁居何宅后屋地段。

何姓:1966年“0”时期家谱遗失,史况无考。何姓有兄弟三人,因逃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从义乌佛堂逃亡新塘后李村,另一居今陈宅陈树和宅一带,后消失;第三位居何宅,最先时有四、五十人丁,是何宅六姓祠堂之一。

吴姓:吴姓祖籍江西建昌南丰县石塘坑,乾隆年间(约1760),吴纶派下第二十五世孙吴_迁居马口周祝宅(今下铺),同时迁来的还有其叔吴永风,住金山尖。吴_为马口吴氏第一始祖,也是何宅六姓祠堂之一。

马口的另一周姓在百年以前已经消失,据说早年因逃避皇粮,从浦江来马口居住,住后屋一带。

周、陈、郑、何、吴、周六姓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合建了六姓祠堂,祠堂建于何宅_家祠堂的正东,坐西朝东,前后厅各五间和厢房,四合院式,下厅设戏台,戏台后设东大门。因屋基属郑姓,故郑姓分坐正堂。北侧设附屋伙房。清末设村自治所所部,民国六年设马口小学,六、七十年代为西联完小附属用房,八十年代拆除建民宅。六姓共一祠,在武义各村落中是十分罕见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六姓之间的团结,家族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各姓单建祠堂经济实力还不够。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马口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十年一期的古山驱虎会,另有接戏班、办民间乐队、剧团、擎龙灯等。

接戏班做平安戏,为保平安、保财消灾,有时也接木偶戏,春节扎马灯、踏莲花、擎龙灯等。俗称有八月十五戏班开锣鼓之说。秋收后农村稍闲,以演戏闹丰年、乐过年。做平安戏时搭戏台、戏酬、伙食、接抬戏箱均按常规摊派到户到人。六胜祠堂设有固定的戏台,一般均在此演出,接外地戏班时,一般都请老紫云班。

解放初期,除接来陶村、俞源昆班外,还有白姆、赵村、河涧等外地外村的戏班来演戏。1957年,马口组建了马口剧团,经常在本村及出村演出。1966年“0”开始至1976年,除了能看到《南征北战》、《地道战》和样板戏外,其他一切文娱活动都被当做封、资、修废除。群众的文娱活动遭受浩劫,直至1980年才开始逐步恢复,擎龙灯、古装戏、放**曾盛行一时。乡政府也成立了875**队,在全乡轮流放映。至九十年代电视普及,乡**队才渐渐消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一些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偶尔有广告性的**或由集体出资、老人过生日等特殊时节,才偶尔做戏。一户或数户出资,邀来木偶剧团演出平安戏,老年人特别喜爱观赏。

古山驱虎会:古山又名虎山,位于村南一里,独立无靠如虎蹲。古时乡民为防虎患,每十年举行赛会,沿袭年代久远。以下塘、壶源、马口村民为主,邻村及外地也有自愿参加的。届时,众人执旗、旗牌、伞、三眼炮等,敲锣打鼓、唢呐先锋,抬着温_庙三元真君佛像,其中下塘村抬红脸、壶源中村抬白脸、上村抬黑脸,在古山夹挚会_田集中,沿古山脚正,反绕数圈。期间要人挨着人,不得脱位,以防老虎窜出。邻村的甚至外乡的都争相参加,说是参加者吉利,来年兆丰。会期一届十日,每天由大会提供午餐,劳务和费用由三个村分派。此会沿袭至民国庚申(1920)年之后消失。

马口乐队:清朝后期,有下铺吴姓,文字辈五兄弟,自备五响、胡琴、唢呐等乐器,农闲时自打自吹,自行取乐。民国时期,有吴丁云、吴祖谓、鲍瑞庚、陈吴福、郑四奶等七人组建民生乐社。1957年,马口剧团组建后,其乐队经常参加一些民间演奏活动。90年代后由鲍玉川、郑朝明等人临时凑合,受雇于民间红白喜等有偿演奏活动。

马口龙灯:马口龙灯俗称擎龙头,是一项古老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始于年代已无从考证。擎龙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的夜间,采用献趟、团围正反陈、拖龙尾巴等精彩竞赛表演,将正月元宵的文娱活动推向热潮。

清朝末期之前,马口有六大姓氏,分别是鲍姓、郑姓、周姓、吴姓、何姓、陈姓,每个姓氏为一组,轮流搏龙头,十六岁以上村民均参加,不参加者要自己雇人参加,无力参加者也要有二盏灯陪跟。参加擎龙头者有按人丁摊派的,也有按锅灶摊牌的,每灶一节,除扎龙灯用的毛竹外,其他一切由擎龙灯者自己负担。从清末至建国后数年间,马口龙头由鲍、郑、周、吴、陈五姓为主轮流摊派。

每届擎龙灯的日期都维持在三日,正月初八起开始扎龙灯,十四为头夜灯,十五为正夜灯,十六为结夜灯。头夜灯不管下雨还是下雪都要点灯。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有一人沿着墙弄敲锣,以示各户开始做晚饭,穿好装束行装准备按时上灯接段。参加擎龙灯的人要脚穿草鞋,捆扎绑腿,又叫打裹脚,腰捆扎包,整齐威武。

龙头一般存于洞主殿,擎龙段者各自扎制保管,届时先在家点上蜡烛灯到洞主殿,烧香后,抬出龙头,按抓阄顺序接好龙段,然后沿殿前直路擎到关阳殿西侧龙头田,正反三圈围陈后,头朝下铺数分钟,下铺村户户上香鸣炮,然后沿原路擎进何宅村口三百龙头_,正反三圈围陈后,沿何宅墙弄到隔溪桥头东侧龙头_,正反三圈围陈后,调头沿原路到今张勤寿、张盛忠屋基龙头_,正反三圈围陈后一轮下来,回到洞主殿歇灯,龙头进入洞主殿,龙段各自背回家修理。龙头擎到之处,各户都要点上香,放鞭炮迎接。如果某户想要早生贵子,要到就近龙坛摘取龙头、龙尾处的蜡烛灯各一盏,插在自家香火桌上的蜡烛台上,称作换龙卵。如当年或来年真的喜得贵子,下一年擎龙头时,要送八尺红布,盖在龙头上认彩,使用三年后才能取回做衣服用。九十年代以来,除了龙板段由村集体置办外,参擎者以自愿为原则,擎龙路线按擎前放帖情况临时确定,一般是头夜先擎本乡机关、企业等单位和下铺等自然村,二夜擎柳城单位及部分农户,三夜擎陈宅、何宅,偶尔在何宅公路搞一下拔龙比赛作为尾声。龙珠进入各户,会收取红包、香烟等,等擎龙头结束后,将收取的红包、礼物张榜公布,除去下年扎糊龙头的费用外,按参加者人数经费平分。1999年后,马口龙灯停歇。

文化活动多面手鲍玉川

鲍玉川(1936—2010),马口村人,中等身材,稍胖,生前是一个极其乐观开朗的人。他待人和蔼可亲、态度谦和、真诚。鲍玉川一生最大的特长就是爱好文化艺术,虽然他只有高小文化,可吹拉弹唱台前幕后样样精通。演出的角色不管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甚至是男女反串,他都驾轻就熟,婺剧、越剧、京剧、曲艺也能露一两手,特别是他的快板书,不用竹板,而是采用三只洋铁碗,就能敲出特别的韵律。他弹三弦自弹自唱的说唱节目,更是让观众一度叫好,可谓是多才多艺。1950年,以鲍玉川为首的三人组建了新时期的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小话剧、小戏曲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建国后的新气象、新政策。同时还组织妇女文艺演出队,打花棍、扭秧歌、大头娃娃、踩高跷等。1956年,宣传队增加到十多人,他们自编的节目《买布客》,参加桃溪区文艺会演获得一等奖;1957年,马口剧团正式组建,聘请柳城王昌明为导演,鲍玉川开始学演越剧《仁义缘》等古装戏,红极一时。此后的几十年间,在武义大地的各个舞台上都留下了鲍玉川的身影。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文艺方针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并要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鲍玉川的节目,大部分都紧紧围绕政治中心,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生动活泼,深受群众喜爱,并多次在文艺汇演中获奖。然而在生活中,鲍玉川却是一个不善言表,性格内向的人,一旦上了舞台,他就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样样丰富多彩。直至生命的最后时期到2009年西联乡文艺百花会为止,鲍玉川连续献演了六十年,他的这种为艺术鞠躬尽瘁的精神和所创作的艺术形象都鲜活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内庵和青岭水库

马口村位于宣平西溪上游,1986年武义县政府决定在西溪上游建水电站,库区内三笋坑、弄坑、四百田、小溪下、杨梅岗、下田村等实施移民,并分别迁入桃溪镇、柳城镇、马口等地。所建的水库是内庵和青岭子母水库,两座水库均位于马口村的西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内庵水库始建于1987年5月,1996年12月竣工。迁移人口1078人,拆迁房屋1183间,淹没占用耕地209公顷。总工程量293万立方米,总库容3799万立方米,其中砼91万立方米,土方58万立方米,石方144万立方米,投资4792万元。内庵水库集雨面积57平方千米,总库容299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499万平方米,兴利库容1635万平方米。内庵水库与青岭水库通过隧洞连通成母子库,同为宣平溪二级电站调节水库。大坝为三心变厚双曲砼拱坝,坝高787米,坝顶长20689米,坝基采用固结、帷幕、排水孔防渗。大坝砼624万立方米。输水压力隧洞位于右岸山体,洞长287262米,进口高程276米,出口中心高程2214米。溢洪道为坝顶溢流式,泄洪堰长40米,最大泄洪量每秒748立方米,采用挑流鼻坎消能。

青岭水库集雨面积352平方千米,引水面积15平方千米。总库容75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3万立方米。大坝为抛物线双曲砼拱坝,坝高50米,坝顶弧长13223米。溢洪段宽28米,最大下泄流量每秒445立方米。与内庵水库连通隧洞长16488米,其中跨溪明管长7089米,两侧洞口各设28米×30米的平面钢闸门。水库灌溉面积47公顷,养鱼面积28公顷。工程于1993年2月动工,中途为解决土地纠纷影响停工8个月,1994年7月开挖结束,1996年12月竣工,共开挖土石方14万立方米,浇筑砼2146万立方米,投资1372万元。附属工程有无压供水隧洞,位于大坝左岸山体,洞径18米,长800米,为内河洋村提供生活、灌溉用水。

水库以发电、防洪为主,兼有供水、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水库建有隧洞引水式电站2座,装机容量6800千瓦;利用发电尾水向柳城镇自来水厂年供水70万吨;养鱼面积53公顷,灌溉面积53公顷。

下山脱贫换新貌

马口村原是一个小村庄,在接纳下山脱贫村之前人口仅有1130人,如今已增至3613人。1994年至2003年,西联乡在实施“高山村下迁,异地脱贫”中,马口村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了同乡高山区的村民。1994至1998年间,西联乡已有直坑、乌坛下等7个村13个自然村的585户、2595人迁居西联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马口,直至2003年,饭甑村(今称景阳村)、乌坛下村、直坑村、金山村、田铺村、金竹坑自然村(今称宣田村金马)、柿树坪自然村皆迁至马口,马口村成了武义县规模最大的下山脱贫接受驻地。

人口的剧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投入,该村共迁入600多户下山脱贫户,每户建造住宅、购买口粮田和自留地等平均消费约6万元,下山农民共向该村投入资金3600万元以上。人口、资金的集聚,使马口村的村镇规模迅速扩大,现马口村居住户数、人口、面积比原来扩大了3倍。该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兴建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1995年,全村仅有一家副食品店和一家锯板厂,目前已有各种商店37家,企业5家,并且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建造了学校综合楼和卫生院综合楼,新架了桥梁。2003年,华隆公司在西联乡建立原材料加工点,马口村借助这股东风,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带动了村里很多农户在家门口致富。现在的马口村已逐渐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城镇面貌

马口村附近有大红岩风景名胜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郭洞景区、台山风景名胜区、石鹅湖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武义铁皮石斛、武义宣莲、浙玄参、金华汤包、武义竹筒饭等特产。

亲你好,年人口谱查过录资料,于都县银坑镇千人以上的姓氏有:张、陈、刘、肖、钟、谢、曾、廖8大姓;汾坑千人以上的姓有:谢、刘、康、陈、肖5大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形成各自的姓氏宗祠、家谱族谱、家规族规、治家格言、孝经等姓氏文化。

有关银坑公社、汾坑公社人口普查和地名普查资料,并根据部分家族考证,唐朝有凌氏、钟氏、陈氏,宋代有谢氏、温氏、肖氏,元代有张氏、赖氏先祖迁入银坑、汾坑居住,明、清且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定居。人口前10姓是:张、陈、刘、肖、钟、谢、曾、廖、康、黄。各姓氏按大约人口数量多少迁入情况:

张 姓境内张姓主要由来:

平安张姓,张永传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在吉州西山塘屋(今属兴国县)开基,其后裔张日晟,字拱辰,生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封捕民巡宰,于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由永丰西山(今兴国县良村镇西岭)徙雩都平头寨(今平安村),成为平安张姓始祖,二世张叔明创立崇仁堂。

洋河张姓,张万威,字明仲,明崇祯年间(1627~1644年)从广东省兴宁石马迁入洋河村瓦屋下开居。

岩前张姓,张茂恒由福建上杭大拔乡大拔村迁入岩前村长兴花树下,己有400余年。

银坑张姓,张明宗长子,张仲高(150世),号万一郎,子三:嗣兴、诚兴、逹兴,后裔从葛坳燕子窝迁居银坑。张氏于元代从广东省迁入银坑村缾丘。

陈 姓境内陈姓主要由来:

富竹、坪脑陈姓,陈贵(9世)为陈叔宝(1世)后裔,字世荣,号齐盛,唐广德二年(764年)生,从兴国县筲箕窝迁竹溪,即今富竹村富竹坑;元元统元年(1333年),陈均仁(27世、陈启宗次子)从富竹坑迁入坪脑村上堡。陈氏于清代中期从车头(今车溪乡)迁入富竹村公婆岭。陈氏清代末期从上堡迁入富竹村双坑圾。

琵琶陈姓,明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贯前;陈伯英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洋陂迁入琵琶村枫树;陈氏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喂脑;陈英拱于清代末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大坑。

汉田陈姓,陈祖作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汉田村下塅;陈承祖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汉田村安前坑。

周庆陈姓,明代初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坳下;明代末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大水坑、黄竹岭、牛牯圳。陈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瑞林迁入周庆村留田迳、南沙丘。陈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江子上。陈氏清代末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上坑子。

平安陈姓,清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平安村桥子背。

岩前陈姓,陈先德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朱砂窝。

香塘陈姓,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黄石贯迁入香塘村旱寨。

刘 姓境内刘姓主要由来:

冷水刘姓,刘铉道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从宁都城头迁居雩邑北乡安富里(于都仙下贯)之观溪龙岗开基,刘玉乘于明代中期从仙下观背迁入冷水;刘高峰(刘必仰)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从兴国县澄龙古井迁入冷水村黄泥丘。

河背刘姓,刘欢明于清代中期从仙下观背迁入河背村头。岩前刘姓,刘孟震于明代中叶从泰和县云亭乡迁入岩前村沿陂迳,在林岗峰创立“威远堂”。

周庆、汉田等地刘姓,刘正文(字道轩)、刘正武兄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龙泉谐田(今吉安遂川县五斗岗)迁入周庆村木不坑,名“木溪”,后裔再迁汉田村翰田,名“翰溪”,创建“务本堂”,子孙散居银坑镇周庆村、汉田村、上排村、周新村、营下村、宽田乡仙马村、葛坳乡山溪村、永丰县、吉水县、抚州市等地;刘天淑从兴国县龙角峰迁入周庆村留田;刘天涛从兴国县龙角峰迁入周庆村坳丘背。

琵琶刘姓,刘忠龙、刘忠宪祖籍山西省临汾,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兴国县樟木乡牛岭村分别迁入琵琶村上坝、排脑;刘世祯于清代末期从桥头水背迁入琵琶村芭蕉排。

汾坑刘姓,刘鸿宾(长沙定王发公之后裔)于明末清初从泰和县云亭迁入汾坑村西坑坝。

营下刘姓,刘广传(马氏婆后裔)从福建省武平迁入营下村窝脑、岽子脑;刘凤章于清代初期从宁都县安福迁入营下村竹蔸下;清代中期从宁都县安福迁入营下桃树排。

梅屋、岩前刘姓,明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旱坑口、从瑞金迁入岩前下田。清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村上寮前。

里汾刘姓,明代末期从广东省迁入里汾村山背,刘承喜于民国时期从里汾村山背迁入香塘村禾塘尾。

周新刘姓,从仙下三贯迁入周新罗田排。

肖 姓原萧姓,境内肖姓主要由来:

谢坑肖姓,肖玉喜三兄弟于明初从万安县邹江派南陇下团迁入雩都安富里,长子肖以宽居楠溪石门坑(今谢坑村石门坑),后裔又迁仙下乡三贯村;二子肖以容世居谢坑,分布香塘村、银坑村、营下村;三子肖以礼世居谢坑。

汾坑肖姓,肖寿六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赣县信江营北迁雩都寒信峡(今属段屋乡寒信村)开基,二传至允升(殁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再迁汾坑,堂名“玉振堂”。肖氏于清代中期从段屋乡寒信迁入汾坑村富板塘、蔡屋。

窑前肖姓,肖世似(第13世)于清康熙壬申(1742年)从于都县宽田乡马头村迳丘迁入窑前村坎子下开基立业,堂名“兰陵堂”。

上谢肖姓,据谱载,源自于广东兴宁叶塘,始祖讳千五十九郎(简称千公),越九世南林公生八子,以贤、以化、以忠、以锦、以宪、以高、以鹏、以约。明崇祯年间,以化之孙自荣(字景茂,1624~1699年)淹贯百家,尤谙时务,春风雨帐,友满天下,喜纵观名山大川,资以长智而博于学,遂游虔州潋水,卜上下谢而居之,为上谢萧氏开基祖,嗣是胞弟自旺、堂叔祖以忠之孙自蓄、以宪以鹏之裔明庄明宝辈陆续谋迁,或相依比,或开别业……,其后上谢萧氏共尊南林公为脉祖,并共建宗祠衍庆堂。清代初期,肖景茂、肖世森从广东省平远八尺叶塘分别迁入上谢村棋塘、桥背。

汉田肖姓,明代初期从宽田乡石马迁入汉田村桐梓树下。清代初期从段屋寒信迁入汉田村老屋场。

营下肖姓,明代中期从宽田乡杨公坝河头迁入营下村牛角塘。

周庆肖姓,明代末期从段屋乡寒信迁入周庆村坳子上。

梅屋肖姓,肖玉光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丝毛埂迁入梅屋村大山口。肖正光于清代中期从宁都县赖村半迳迁入梅屋村大坑。

樟树肖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莲塘背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马山。

井洲肖姓,清代中期从车头(今车溪乡)杨赖汾井洲村石角。

钟 姓原锺姓,境内钟姓主要由来:

琵琶钟姓,承恩堂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姓29世)系下的后裔,第33世钟岩,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从兴国县竹坝迁居琵琶村,明永乐十年(1412年)后裔钟伯简任四川顺庆府推官,后升四川提刑按察佥事。

谢坑钟姓,狗颈崇善堂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系下瑞金市凌溪崇义堂后裔,第56世钟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瑞金凌田迁居雩邑狗颈(今属谢坑村),钟麟五子分为五大房,长子后裔迁桥头乡桥头村河草坑开基立业,次子后裔迁桥头乡历迳村八工开基立业,三子后裔迁北乡长乐里坝下(今属马安乡桥下村),四子后裔迁岭背岔口(今属岭背镇布坑村),五子仍居狗颈。另有谢坑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系下瑞金市九堡坝溪族下伯顺后裔,第51世钟伯顺原居瑞邑,徙迁九堡坝溪,第66世钟秉闻(1666~1718年)原居坝溪,于清康熙年间迁居雩都谢坑(今谢坑村谢坑小组)。

营下钟姓,钟友文(钟姓46世)系下的后裔,第59世钟绍洲迁居雩邑北乡长乐里中堡黄田脑(今桥头乡东山村黄田脑),第62世钟席然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黄田脑迁居北乡长兴里八十亩(今属银坑镇洋迳村),后裔又迁居营下上七下八;第64世钟成举从黄田脑迁居银坑木梓山下(属营下村)。

银坑钟姓,钟友盛(钟姓46世)系下的后裔,第60世钟应兴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长宁县(今寻乌县吉潭镇李坊村)迁居雩都铁屎坝(今银坑镇洋迳村八十亩下的小地名)暂居,其后裔又迁银坑村范屋场、席草塘定居。银坑村圩上、撒网形、坳子下、大嵊脑,均系马安乡上宝世德堂钟英郎后裔,钟起煌出生在撒网形,职至江西省政协主席。

琵琶钟姓,钟学裕于清代末期从桥头固石迁入琵琶桃树排。

谢 姓境内谢姓主要由来:

里汾谢姓,谢安六世孙谢雅(公元507~582年)仕梁,宦游于虔(赣州),迁徙入赣,居赣州东门水脉洞,其后迁居潋江(兴国),传至申伯第73世儒臣,居兴国竹坝,生有三子:评仕(生于宋嘉泰三年-1203年)、评任、评值,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因避战祸从兴国县竹坝迁入于都,评仕居里汾,评任居潭石,评值居平头寨。

营下谢姓,谢奕后裔谢维宣,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从瑞金瑞林无田村迁入营下村岽子脑。

窑前谢姓,谢据后裔谢应迁,生于约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广东梅县鸭婆坞迁入窑前村黄仕公。

年丰谢姓,谢据后裔谢锡亮,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年丰村竹高围。

樟树谢姓,谢据后裔谢锡治,生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驼背岭玉溪。

洋河谢姓,谢南江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洋河村公官。

樟树谢姓,谢诗纯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熊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石及子。谢伦书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固石竹山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烂泥坑。谢继堂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木湖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山工坑。谢启明于清代末期从桥头乡固石竹山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下坑子。

曾 姓境内曾姓主要由来:

上谢曾姓,曾德兴于明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上谢村老屋下。曾运海于清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小源迁入上谢村贯背坑。

梅屋曾姓,明代末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村塘泥坑。曾氏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松山排、杉山背、店下。曾氏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黄坳、牛寺塘、圩背、冰水排、旱塘缺、罗陂坑、山子口、石背坑。

银坑曾姓,曾承鸾于清代初期从于都县城迁入银坑村杨屋山。

年丰曾姓,曾文年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年丰村岗子背。

琵琶曾姓,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琵琶村牛齐安。曾氏于清代中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迁入琵琶村石山脑、园头尾。曾氏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新屋下。曾氏于清代末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迁入琵琶村竹子坑。

樟树曾姓,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石榴岩。

周新曾姓,明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小源迁入周新村月形。曾氏于清代中期从宽田迁入周新村松树坑、上排上野猪坑。

廖 姓境内廖姓主要由来:

营下廖姓,廖文兴(1世)居寻乌县石碣,其后裔廖上奇(10世),从石碣迁入银坑竹林开基,不久移居营下村桐梓树下。

梅屋廖姓,廖万禄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上寮下。廖氏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石螺丘、荷树脑、松山村排下、上谢村珠坑、走马丘。

琵琶廖姓,廖仁宗于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黄溪迁入琵琶村鸡婆丘。

康 姓 境内康姓主要由来:

岩前康姓,康国辅(1世)后裔从泰和县迁万安,康同渊(23世)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幼年从万安县徙居雩都长兴里田屋堡,即今岩前村田水组,其长子康仁桂移居豺狗岭,次子仁杜居田水。

周庆康姓,明代末期从吉安泰和县迁入周庆庙背山。

汉田康姓,明代末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汉田南坳。

上排康姓,康玉所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芦企迁入上排村上竹山。

黄 姓 境内黄姓主要由来:

平安黄姓,黄名祥,字能思,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殁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宁都县长胜迁平安村谢田定居。

窑前黄姓,清代初期从广东省汕头坊迁入窑前村旱排。

琵琶黄姓,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长胜迁入琵琶村贯前。

营下黄姓,黄其荣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新圩迁入营下村坳上。

周新黄姓,明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陂坑迁入周新村老屋场。

朱 姓 境内朱姓主要由来:

年丰、平安朱姓,年丰村犁脚排、平安村瓦屋(刁子山)朱氏为十七郎后裔。朱宗明从福建龙岩迁永定之长流乡斧冈子,传四世朱时有(字对山)由永定迁瑞金承乡三里九堡沙垅,其子朱继丰之四子国缘于明季迁雩邑长兴里(银坑年丰)犁脚排,而后朱继丰长子国正之子自新、自勉、自修俱徙居银坑平安椒子山(即刁子山)。

嶂脑朱姓,清代中期从会昌县筠门岭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老富坑。

罗 姓境内罗姓主要由来:

银坑罗姓,明代中期从马安乡小螺迁入银坑圩。

平安罗姓,罗贵祥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与兄弟罗贵礼带眷属从瑞邑迁雩邑蛇里坪(今属平安村)。

上谢罗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高兴村迁入上谢村罗屋、盐行、社背、马窝。

年丰罗姓,罗衣裢于清代中期从仙下高兴迁入年丰罗屋。

井洲罗姓,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迁入井洲村罗屋、彭屋山。

何 姓境内何姓主要由来:

洋河何姓,何源美(念四郞),生于元皇庆元(1312年),为广东兴宁开基祖,后裔何腾美(13世)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新群村(原名三图里萧坊排)迁入洋河村官田脑。

嶂脑何姓,何自道(23世),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瑞金鹅公坑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中峰。

管 姓境内管姓主要由来:

银坑管姓,管绍倬(39世),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从宽田乡寨面迁入银坑村中营定居,并建厅堂。

河背管姓,管群芳于清代中期从宽田乡寨面迁入河背村桥背坑。

谢坑管姓,管年青于清代末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谢坑村香炉山。

周新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寨面迁入周新村罗田山、富竹新厅坑。

汉田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寨面老管屋迁入汉田村麻皮面。

周庆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周庆村上蒙坑、大坪、丹星坑、禾塘背。

汾坑管姓,清代中期从宽田乡寨面高陂头迁入汾坑村瓦屋下、杨屋前。管氏于清代中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汾坑村大田头。

严 姓 境内严姓主要由来:

洋迳严姓,系严光宇(始祖)后裔,严成梨(61世)明时从泰和县塘洲迁居兴国南门,旋由兴国转迁雩邑城南三角塘,其四子严在昹(62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徙洋迳八十亩开基。另据《严氏联修族谱》于都八十亩房序:“兹考旧谱,吾泰邑始祖令钧公于唐末避五季之乱,举家由金陵徙吉泰、西昌城头,传至十九世,晴江公徙于都城南,迄二十二世祖嘉监公乃由城南转北乡八十亩焉。”

李 姓境内李姓主要由来:

香塘李姓,李浪选于清代中期从岭背王迳坑迁入香塘村产树下。

洋河李姓,李豫和(27世)系李火德(世居福建上杭)后裔,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光绪十九年(1889年)殁,约道光末、咸丰初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三溪迁入洋河村洋桥开基。

琵琶李姓,李国滨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罗带。李遂振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武平迁入琵琶村。李采云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珠宝祠迁入琵琶村凤形坑。

上排李姓,李允名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上排村坳子背。李双全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上排村三门滩。

凌 姓境内凌姓均是寻乌凌吉(为1世祖)后裔,主要由来:

银坑凌姓,凌吉第16世凌其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从寻乌迁居雩邑岐山下(现银坑岐山下),后裔分居在银坑村山下、上屋、谢家窝、新华、营下及兴国等地。第17世凌观文,从寻乌上塘背迁居雩都县长兴里小车堡(今银坑村山下),其后裔是熙祥、熙梅、熙泉、熙芹。第17世凌勋,从长宁老厅厦永万户一脉迁居雩都长乐里岐山嶂。第21世凌成贤,由岐山嶂迁居银坑樟树峨眉山一带。第24世凌和澧,清光绪年间由岐山嶂迁居樟树兜下。第25世凌会侑,清光绪年间由岐山嶂迁居银坑澄波;凌会清于1955年由岐山嶂迁居银坑范屋场(现新华小组)。

洋河凌姓,凌吉第17世凌乾遂,约在唐代从寻乌迁居洋河开基。

岩前凌姓,凌吉第18世凌克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寻乌迁居兴邑火坳(今属银坑镇岩前村)。

富竹凌姓,凌吉第19世凌爱梅,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兴宁县移居安富里富竹村杉山下。

营下凌姓,凌吉第19世凌三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寻乌迁居雩都长乐里(现银坑樟树一带),长子凌成诗又迁居长乐里大迳,三子凌成登迁居营下太坪。凌吉第23世仲伍、仰伍、传伍等三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杉山下迁居营下村大坪。

冷水凌姓,凌吉第19世凌云峻,清康熙、嘉庆年间从兴国县衣锦乡(今梅窖乡)黄沙迁居冷水村冷水坑。

上排凌姓,凌吉第22世凌运玉,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梅县迁入上排村高排。

赖 姓境内赖姓主要由来:

井洲赖姓,元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井洲村咸水。赖氏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井洲村象形湾。

银坑赖姓,赖文秀于明代末期从会昌县洛口迁入银坑村赖屋。

周庆赖姓,清代中期从瑞金岗面迁入周庆村湾背。

上排赖姓,赖林友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迁入上排村坳背。

平安赖姓,清代末期从瑞金迁入平安村背寮坑。

邱 姓又称丘姓,境内邱姓主要由来:

平安邱姓,邱年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生于福建上杭县,因避寇迁居雩邑北乡长兴里田屋堡七工排(今属平安村)。

周庆邱姓,邱为茂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周庆村洋坑。

里汾邱姓,邱河南于清代末期从宁都县迁入里汾村下鲁芑塘。

岩前邱姓,清代末期从兴国县樟木山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坪山脑。

彭 姓境内彭姓主要由来:

周新彭姓,明代末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横江排迁入周新村周坝。

梅屋彭姓,彭法璞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梅县梅坑迁入梅屋村下叉盐。

琵琶彭姓,彭普元于清代中期从仙下乡吉村迁入琵琶村莲蓬山。

银坑彭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吉村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杨梅坑。

谢坑彭姓,清代中期从寻乌县迁入谢坑村。

段 姓境内段姓主要由来:

周新段姓,明代末期从段屋乡迁入周新村花山坳。段启从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康熙晚年从段屋乡杨汾迁入周新村蒙坑开居。

井洲段姓,清代中期从段屋乡迁入井洲村龙头墈。

匡 姓 境内匡姓主要由来:

汉田匡姓,匡氏第85世匡文信,于明宣德年间约公元1430年左右从吉安万安县梅林四都迁至今宽田乡高陂,后又迁宽田乡石马村居住,第89世匡甫重(字冰泉)生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从石马村再迁汉田村水下组,后有部分迁吉安永丰县、吉水县、福建将乐县及本地汾坑村西坑尾、新塘排。

温 姓境内温姓主要由来:

松山温姓,温九郎(福建始祖1世)后裔约宋代从福建省上杭县罗田坝徙居兴邑衣锦乡(今兴国县梅窖乡),温钦选(23世)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殁,由兴邑衣锦乡迁居雩都长兴里下田屋(今松山村中心)开基。

汾坑温姓,温鹏万于清代初期从宁都县赖村虎井迁入雩都长兴里(今汾坑)西坑坝,温鹏万之子温尚德(字克贤)由西坑坝迁汾坑村张谢屋安居。

蓝 姓 境内蓝姓为畲族,系蓝昌奇(始祖)之后裔,主要由来:

岩前蓝姓,蓝宗泰(132世、江南25世)之孙蓝友玉(134世、江南27世),明朝从寻乌大顶下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火叉坳。

洋迳蓝姓,蓝宗泰之兄蓝宗德(132世、江南25世)后裔蓝日材(138世、江南31世),清康熙年间从寻乌县大顶下迁入洋迳村洋迳口。

洋河、琵琶蓝姓,蓝日材之弟蓝日松(138世、江南31世),清康熙年间从寻乌大顶下迁入洋河村田寮,其孙蓝士聪(志达)从田寮迁入琵琶村坳脑。

营下蓝姓,蓝清珩(140世、江南33世),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迁入营下村大窝。

项 姓 境内项姓主要由来:项思明,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自龙泉(遂川)迁居宁都县田头南,其次子项胜可,字卿华,生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同母兄从宁都县田头南迁入周新村西坑开居;项卿荣于明代初期从宁都县里迳迁入周庆村上珠坑。

杨 姓境内杨姓主要由来:洋迳村老屋前杨姓,建有“关西堂”。杨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象湖镇迁入周庆村河子背。

江 姓境内江姓由来:江荣汉于清代末期从葛坳龙山迁入银坑撒网形。

谭 姓 境内谭姓由来:清代末期从宁都县松岗迁入松山村下洋。另有谭姓在营下村木山蛇佛开居。

胡 姓 境内胡姓由来:清代末期从兴国县迁入河背村寨脚下。

吴 姓 境内吴姓主要由来:清代末期从马安乡石壁坑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桥背;清代初期从广东省迁入上排村梅子山。

王 姓 境内王姓主要由来:梅屋王姓,清代中期从葛坳乡塘泥坳迁入梅屋村河背。

潘 姓境内潘姓主要由来:潘元其于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寻乌县吉潭迁入岩前村岩背。

洪 姓 境内洪姓主要由来:洪运金、洪运玉兄弟随母陈氏,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从广东省梅县石坑镇迁入银坑窑前老屋场定居。现银坑镇洪姓集中居住在银坑村、河背村、营下村、窑前村等地,堂名“炖煌堂”。

郑 姓境内郑姓主要由来:郑荣芳于清代中期从会昌县西江迁入嶂脑村(今银坑村)早子排。

周 姓境内周姓主要由来:周建贵于明代中期从兴国县水再脑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登坡寨;周建材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山塘坑。

巫 姓 境内巫姓由来:清代初期从福建省宁化迁入岩前村坳脚下。

伊 姓 境内伊姓由来:伊大元于清代中期从石城县迁入梅屋村旗杆。

邹 姓境内邹姓由来:清代末期从永丰县迁入松山村下屋场。

郭 姓境内郭姓由来:清代末期从曲洋乡(今葛坳乡)大山迁入河背村白竹园。

魏 姓 境内魏姓由来:民国时期从兴国县迁入岩前村沿陂迳。

高 姓境内高姓由来:岩前村有高姓开居

1勤劳俭朴

客家人大多往住山区,“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就是这个缘故。由于田园稀少,土地贫瘠,谋生不易,因此男人们多数远走他乡,多外出营生。于是种田、家务事、教育小孩、纺织等,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又要出门干活,举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均一肩承担,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她们在狭窄的山沟里翻挖田地,终日劳作。这和忌讳女子到田间劳动,认为“女人到田间,连续旱三年”的华北一带旧习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所谓“男耕女织”,在纯客家地区是不适用的。现潮汕妇女仍不下田劳作。因此客家地区的妇女遍体形粗壮,有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客家妇女最突出特点,就是罕见的勤劳、刻苦与俭朴。《嘉应州志·礼俗卷》载:“ 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之于古,盖女工男工皆兼之矣……古乐府所谓‘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不啻为吾州之言也。”

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云:“妇女妆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针刺,樵汲灌溉,勤苦倍于男子,不论贫富皆然。”

嘉庆《大埔县志· 烈女篇·序》云:“埔女持家作苦,习为固然,设有不幸,加以勤俭犹可自立,则胡为贬节事人哉。语云:健妇当男;又云:劳则忘谣,埔妇之节,埔俗有以成之矣。”

《清稗类钞·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俭》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奉俭约,绝无怠惰骄奢之性,于勤俭二字,当之无愧。至其职业,则以终日跣足,故田园种植,耕作者十居之七八。即以种稻言之,除犁田、插秧和用男子外,凡下种、耘田、施肥、收获等事,多用女子。光、宣间,盛行种菸,亦多由女子料理。种菸、晒菸等法,往往较男子汉为优。其余种瓜果、植蔬菜等事,则纯由女子任之。又高陂一带,产陶颇多,其陶器之担运,亦多由女子承其役。各处商店出进货物,或由此市运至彼市,所用挑夫,女子实居过半,其余为人家佣工供杂作者,亦多有之。又有小贩,则寡妇或贫妇为多。又除少数富家妇女外,无不上山采樵者,所采之薪,自用而有余,辄担入市中卖之。居山僻者,多以此为业。又勤于织布,惟所织者多属自用耳。总之,大埔女子,能自立,能勤俭,而坚苦耐劳诸美德无不备具,故能营各种职业以减轻男子之担负。其中道失夫者,更能不辞劳瘁,养翁姑,教子女,以曲尽为妇之道,甚至有男子不务正业而赖其妻养之者。至若持家务主中馈,犹余事耳。”

客家妇女勤劳、刻苦与俭朴这一传统习俗,不仅在闽、赣、两粤客家地区保留,就是远徙四川,乃至海外的客家妇女亦如此。《蜀北客族风光》云:“客家人的妇女最勤苦莫过的,她们一般的体格都很健康,在未出阁时,读读书习习绣,有时协助母亲或学烹饪,或学纺织,一天到晚忙个不休,极少赋闲享乐的。……她们习惯了劳动,并不以为苦的。我们知道,寻常一般妇女,大都愿作男子的玩物整日涂脂抹粉,除了替丈夫生育子女外,衣食住行,一切都仰给于男子。惟有客家妇女,刷洗了这个耻辱,她们不特不依靠丈夫,大都能独自经营家庭生活的,她们因肯劳动,一切都有办法,如穿衣她们则自己种棉,自己纺织,自己制缝;食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就解决了,纯粹是‘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再加上从事农村副产,如养鸡、鸭、鹅、蚕、或喂兔、羊、猪等、每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她们的经济,满可以自给自足的。若当旭日方升的时候,只要你到三家村去散散步,听见那种机杼之声和弦歌之音,是不绝于耳的,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咱敬佩的心情。她们勤奋工作,周年如常的,从未听见她们发一句怨言”。

2客家好姑娘

曾获普立兹奖金的美国名作家米契纳,于1959年出版了一部厚达千页的钜构,书名叫《夏威夷》。…《夏威夷》一书中的中国人,米契纳所写的是“客家人”和“福佬人”,事实上,夏威夷地方的中国侨民亦以“客家人”和“福佬人”为最多。……《夏威夷》书中有一段写到一位名叫魏经的美国医生,到广东想雇三百华工到夏威夷去种蔗时,他坚持要雇用半数客家人;他认为“客家人能努力勤奋工作。”对于客家妇女,也有如下一段近乎赞症状的描述:“魏医生偶然注意到高地上的妇女都没有裹脚,于是指著一个妇人问春发叔道:“她们的脚怎么都没有裹呢?”这位来自加州的春发叔道:“她们是客家人,不值一谈。”魏医生又问道:“妇女准许到香树国(当时我国人对夏威夷的称呼)去吗?”春发叔说:“也许客家妇女可以,闽南妇女则不行。”于是魏医生不再说什么,但自己却想道:“也许有一天夏威夷会需要中国妇女,不过一定要客家人去。她们看起来又强健又聪明。”

但魏医生终于在无意中招募了一位名叫夏美玉的客家人,到夏威夷的魏家去做女佣。每日的代价是美金五角,可是她并不计较工资的多寡,却辛勤地工作著,每天自清晨五时直忙到晚上九时,一周七天,天天如此。于是乎就触动了魏强太太的慷慨,以后每日付她一元美金工资”。

米契纳笔下的这位客家妇女,的确是一位典型人物。

客家妇女的勤劳俭朴精神堪称表率。客家妇女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往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复有暇之时,她们在妆束上尤为素淡,既轻视粉饰之美,又轻视衣着打扮,这里也包含了节俭的意思。

由于勤劳俭朴已成为传统美德懿行,所以对女儿的教育,很注重所谓“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四项妇工。

所谓“家头教尾”就是要她们养成黎明即起,勤劳俭约,举凡内外整洁,洒扫洗涤,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各项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

所谓“田头地尾”,就是播种插秧,驶牛犁田,除草施肥,收获五谷,勿使农田耕地荒芜的意思。

所谓“灶头锅尾”,就是指烧饭煮菜、调制羹汤、审别五味,样样都能得心应手,学就一手治膳技能,兼须割草打柴以供燃料的意思。

所谓“针头线尾”,就是对缝纫、刺绣、裁补、纺织等女红,件件都能动手自为的意思。

按客家传统习俗,只有学会了这些妇工,才算是能干的、合格的、标准的女性,才能嫁个好丈夫。民间歌谣《客家好姑娘》,很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了这一习俗:

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

灶头锅尾,光光昌昌。煮好早饭,刚刚天亮。洒水扫地,挑水满缸。吃完早饭,洗净衣裳。

上山捡柴,急急忙忙。淋花种菜,炖汤熬浆。

纺纱织布,唔离房间。针头线尾,收拾柜箱。

唔说是非,唔取荒唐。爱惜子女,如肝如肠。

留心做米,无谷无糠。人客来到,细声商量。

欢欢喜喜,捡出家常。鸡蛋鸭卵,豆豉酸姜。

有米有麦,晓得留粮。粗茶淡饭,老实衣裳。

越有越俭,唔贪排场。就无米煮,耐雪经霜。

捡柴出卖,唔蓄私囊,唔偷唔窃,辛苦自当。

唔怪丈夫,唔怪爷娘……能够咁样,真好姑娘!

恰恰相反,在梅州地区,懒惰的妇女则要被人讥笑为“懒尸麻”。民间歌谣:《懒尸妇道》,非常形象而又辛辣地讽刺了懒惰贪谗的女人:

懒尸妇道,讲起好笑。半昼起起床,喊三四到。日高半天,冷锅死灶。水也不挑,地也懒扫。发披髻秃,过家去嬲。讲三道四,呵呵大笑。田又不耕,又偷谷粜。家务不管,养猪成猫。上墟出入,一日三到。煎堆扎粽,样样都好。?(无)钱来买,偷米去教(交换)。老公打哩,开声大?(音叫,哭)。去投外家,目汁(眼泪)像尿。外家伯叔,又骂又教。爷骂无用,哀(娘)骂不肖。归不敢归,嬲不敢嬲。送回男家,人人耻笑。假话投塘,瓜棚下嬲。当年娶她,用银用轿。早知如此,贴钱不要。

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不仅是当地人民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一种真切的体现。客家民谣亦如是。

正因如此,致使不少外国人士对客家妇女大为赞叹。发曾在客家地区居住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在他所著的《中国的客家》一书中说:“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中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国客家地方住居的,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讶。因为你将看到市镇上做买卖的,车站、码头的苦力,在乡村中耕田种地的,上深山去砍柴的,乃至建筑屋宇时的粗工,灰窑瓦窑里做粗重工作的,几乎全都是女人。她们做这些工作,不仅是能力上可以胜任,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愉快,因为她们不是被压迫的,反之,她们是主动的。”在没有什么财产的家庭里,男子既无支配妻子的动机,妻子也不能依赖丈夫生活。应该说,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勤劳、刻苦与俭朴著称于世的客家女孩子是“妇女创造文明”的象征。罗伯·史密斯的话虽然说得有点偏颇,但的确反映了客家妇女那种能干重活、脏活、累活等高强度、超负荷的重体力活的特点,这是其他地区妇女所不能比拟的。

3贤良贞淑

客家妇女温柔顺从的性格可说是很典型的。许多妇女的丈夫远走他乡了,一走多年或无钱赡家,但她们都能独当一面,养育老小,维持生计,更可贵的是毫无怨言,看成是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客家妇女吃苦耐劳,能独立门户,还刚中有柔,温柔贤慧,包含了“孝顺公婆”、“敬重丈夫” 、“疼爱子女”等内容。先说“孝敬公婆”。客家人向有孝顺父母的传统,把“孝”字作为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孝敬”两字,重点放在“敬”字上。作为一个媳妇怎么样才算“敬”呢?首先。对老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由于老一辈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不同,经历也不同,看问题的方式及角度也会有不同,因而常会与晚辈意见不同。这时,做媳妇的对公婆要做到不顶撞、不反驳,更不能与其发生争吵。对于公婆不对的地方要耐心为她解释,而不是冷嘲热讽,以维持其形象。另外客家妇女对其公婆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与照顾。如遇公婆有病,客家媳妇不但要问长部短,而且还要不辞辛劳地上山挖药根、捣汁煎汤,甚至求神问卦、化符驱灾,不远千里。如遇老人已成单,好媳妇常常半个月便提醒丈夫去陪伴老人睡一夜,说说话,聊聊天,以驱逐老人心头的孤独与冷清。等到孩子长大一点,便精心安排孩子与老人睡。俗话说:“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在冬天,既可借孩子的体温为老人暖床暖被,使老人睡得安稳踏实,又可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与寂寞感。

客家妇女对丈夫是非常尊重和顺从的。在客家妇女心目中,丈夫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主心骨。一旦成为正式夫妻,她们便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毕生辛苦而毫无怨言,真可谓“贤内助”。当丈夫碰到困难时,做妻子的便主动为丈夫 出主意、找问题、想办法。当丈夫处于紧急关头时,做妻子的更是挺身而出,分担丈夫的压力,在精神上给丈夫支持。客家妇女在生活上也是善于体贴丈夫的,时刻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丈夫外出叮嘱冷暖;丈夫有病,陪伴看护,请医拿药。客家妇女对丈夫的过错还常表现出宽容,尽量顾全丈夫的面子,不戳伤他的自尊心。她们以为家丑不可外扬,丈夫有了错让他在自省中认识错误。客家妇女贞操观念很强,她们普遍以为,婚姻是命中注定的,不管丈夫好坏,都是自己的终身依靠

马口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西联是三县交界地,高山峻岭,地形复杂,非常有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红军地下武装力量的生存,所以西联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