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第1张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是: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是病死的。李鸿章在晚年时期担任两广总督,不久后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通知广东,将李鸿章改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全权负责战事。李鸿章接受朝廷旨意,前往北京进行谈判。

到达北京后,李鸿章在议和初期就患下重病,随后列强制定了耗尽清政府国力的和谈目的,强迫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签下《辛丑条约》,定下所有事宜后,李鸿章被全国上下一致声讨,签字归去后李鸿章的病情越发严重。

俄约制定完毕,俄国从东北撤军,但拥有随时向东北进兵权利。李鸿章不允签字,仍旧商谈中俄条约事宜,然而身体已然支撑不住。在前往俄国使馆谈判期间,俄国公使态度蛮横地要求李鸿章尽快签字。在归去之后,李鸿章开始呕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经过诊断认为是胃出血。

清政府下旨允他休息,等到病体痊愈后再度谈判,孰料李鸿章心力交瘁,翌日便已经病逝了,朝廷下旨谥号为文忠。临死之前李鸿章仍旧心有感叹,试图挽救这个没落的帝国。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曾国藩与左宗棠为同辈,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张之洞比前3个都晚,但这4个都做到顶级大臣,都是晚清名臣。

左宗棠与曾国藩算一辈的,同朝为臣,互相钦敬佩服。而李鸿章是正式拜在曾门下的学生,张之洞比曾、左、李要晚上一辈,曾、李的鼎盛时期,张还在上升期,从中进士到做官办事。

李鸿章科举考试时,曾国藩是他的坐堂,后来成为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比左宗棠大2岁,比李鸿章大十几岁。左宗棠与曾国藩算一辈的,同朝为臣,互相学习钦佩。而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幕僚,所以三人都是为大清效力的重臣。他们三人的能力都受到了慈禧的肯定,给予了很高的权利和信任。

而张之洞是南洋的大臣,同属于洋务地方势力一派。但没与他们三个一起战斗过。基本上没交情只是同僚来往。

扩展资料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3、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世称“李中堂”。

4、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1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以这几个大人物为首的精英,支撑了晚清从鸦片战争开始至辛亥革命这70年间的朝局。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当时的牛人。而且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清醒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强弱差距,都支持洋务运动,办了不少实事,进行了不少改革创新。

-曾国藩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传》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内容简介: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随后创办洋务运动让他的声望达到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而当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可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也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这使得企业没有效率,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李鸿章传》一书的前言中,梁启超对自己写作初衷进行了说明,“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之笔力行之。”

梁启超也承认,李鸿章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李鸿章活跃了四十年,从创办淮军、创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到镇压太平军、剿灭捻军,再到主持外交三十年,参与各种涉外事务。这样的人物,梁启超认为要大书特书。

但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是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为此,梁启超特别提到了两人的关系,“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

梁启超坦承,两人是政治公敌,其实并没有多少私交,因此为李鸿章写传记也不是有意为其鸣冤。

-李鸿章传

向11个国家宣战!

哪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

这不仅是慈禧的疯狂。

大清朝跟着一起疯了。

发疯的诱因很简单:一群大师兄、二师兄们平地冒了出来,他们领着如同打了鸡血、自称刀枪不入的一帮男男女女要“扶清灭洋”……

1、全是“第一次”

第一次!李鸿章25年来第一次远离权力核心。

1895年,72岁的他在日本马关议和谈判中,处处碰壁于强硬的伊藤博文,后被日本刺客开枪击中面颊,血洒异乡……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平生最大的痛!

尽管,他誓言永远不再踏上日本领土,但无助于减轻“罪过”。只能在荣禄等人“运作”下,加上帝师翁同龢推波助澜,接受了万夫所指的事实,被迫离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

之前,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25年之久。

成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遥望京师,无一时刻不在盼望着重回权力巅峰。

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他倾向于变法革新,对维新派抱以同情,一再无视“捕杀康党、铲平康氏祖坟”的慈禧懿旨……此举嬴得梁启超好感并为此致函李鸿章,赞誉李中堂“殷勤垂爱”维新逃亡人士,对此表示感谢等等。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刘学询等人,则积极与孙中山的线人何启、陈少白联络,筹划着李鸿章能振臂一挥实现“两广独立”……

就在各方势力围绕李鸿章大作文章时,大师兄、二师兄们从天而降了。

对于义和团的出现,清廷分为剿杀派、扶助派,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不过,西方列强可不愿再等什么争论结果了!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3天后攻陷天津并且兵临通州。

通州是北京门户,不容有失!慈禧急了,把拯救京师的宝押给了义和团!处死数名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后,11国宣战诏书热血沸腾地出炉了。原文如下: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

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令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徙,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泱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赤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这封宣战诏书如同江湖约架信,非常虚张声势——你11国虽有“诈谋”和“悍力”,但我有义兵“不下数十万人”,五尺身高的“童子”也来助阵了,“二十余省”的“四百余兆”人将让你们有来无回。

但是只靠大师兄、二师兄们打这场群架行吗?

或许慈禧心里也没有底,于是就遍撒“英雄帖”,要求封疆大吏率兵北上,一起前来打群架。以李鸿章在“江湖”中的地位,自然不能少了他。但是,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反应冷淡,发电报对“北上约架”一事非常不屑,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么乱七八糟的命令谁下发的,我两广地区不会奉诏执行。

第一次!这是李鸿章生平第一次对慈禧大声说“不”。

他还断言“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如果自不量力轻易开启战端,拥有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中华文明将从此消亡。随后,他拉来6大实力派人物助阵: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瓜尔佳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在李鸿章支持或操纵下,这些人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订约实行“东南互保”,承诺不跟风参与打群架。

一个个封疆大吏,不奉诏书之命!不怕掉脑袋吗?而且,带头者居然是一等肃毅伯、“东方俾斯麦”李鸿章。于是,京师一带刀光剑影、炮火连天,到处有人抡着大刀找洋人拼命;东南地区却在李鸿章等人统辖中歌照唱、舞照跳、酒照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尔春夏与秋冬……

第一次!这是封疆大吏们第一次对大清朝的诏书、懿旨视若无睹。

乱了,全乱了!200多年来,大清朝历史上出现了这么多的“第一次”。

2、李鸿章要当“和尚”

早在向11国宣战前,李鸿章就接到了要求他回京与洋人交涉的“电传谕旨”。为何直到被要求“北上勤王”时,他仍会大声说“不”?

其实,这是李鸿章与满臣阵营的一次较力。

自从清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崛起,清朝在臣僚官吏使用中的“重满抑汉”国策已悄然改变,大批汉臣官员开始更多的占据显要位置,洋务运动的兴起更让以李鸿章为首的众多汉臣,同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满臣形成两大阵营。

在大师兄、二师兄们起劲闹腾时,载漪、刚毅联合奕劻、荣禄等满臣推行“联拳灭洋”,力主向洋人开战,被一帮满臣忽悠起来的慈禧,就这样发布了11国宣战诏书。

断定此举“必酿大变”的李鸿章,以坐观其变的态度,迟迟不动身北上,目的就是为了让残局来得更猛烈、更难以收拾。同时,李鸿章再三给慈禧写信,要求重新确定“国是”,希望不要同洋人闹翻,要“先清内匪,再退外兵”,对义和团实行高压政策,“否则大局不堪设想”。

事态发展果然被李鸿章言中。1900年8月15日北京沦陷……

在此之前,大师兄、二师兄们的“牛皮”已被戳破!慈禧开始谋求与洋人和解,声称“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所有“乱民”,派兵保护各国使馆,还分别向俄英日三国发国书,恳请它们捐弃前嫌以“共维全局”。

慈禧高估了大清朝国书的分量,11国丝毫没有停下进攻脚步的意思。

放眼看去,大清朝谁说的话能让11国听进去?只有李鸿章。

所以,慈禧不断发“电传谕旨”,催促李鸿章北上赴京,“毋稍刻延”。李鸿章仍然稳坐钓鱼台,充耳不闻。他在等待手里有足够多的砝码!终于,慈禧和光绪仓皇逃离北京前,发出了一道任命书:李鸿章由两广总督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代理一切洋务事宜。

收到任命的次日,李鸿章就启程了,9月29日到达天津。

京师在望,却物是人非,大清朝国都的这片土地,已被八国联军蹂躏45天。何以解危?唯有李中堂。

但是,李鸿章77岁了。

行将就木的年纪,重返权力顶峰,李鸿章能给同样行将就木的大清朝注入一针强心剂吗?

不能!

因为,李鸿章早已做好当“和尚”的准备——在广州启程北上,接管失去5年的最高权杖时,送行的南海知县裴景福躬身向前,问李鸿章这次能帮大清朝减少多少损失?大清朝挣扎在开战、签约、割地的循环中久矣!因此,裴景福才有此问。李鸿章的回答是:“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在此,李鸿章自比为一名撞钟应付公差的“和尚”。

怕是大清朝的破钟还没敲响,“老和尚”就已死去。这是李鸿章接受止战、和谈任务前真实地心理写照。

3、想死也难

也许是为了给驻留天津的“老和尚”鼓劲,逃亡中的慈禧连连出手——8月20日,光绪发布“罪己诏”。8月24日和27日,先后授权李鸿章、奕劻在谈判中可“便宜行事”,抓紧促成议和,表示“不为遥制”。9月7日发布“剿匪”谕旨,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剂除不可”……

做完这些铺垫,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于9月8日电喻李鸿章,称“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希望李鸿章即刻进京,以“旋乾转坤”的力量,让八国联军坐到谈判桌前。

10月11日,李鸿章终于到达北京。

几经屈辱的斡旋,直到11月初李鸿章才拿到一纸答复,11国要求把“惩办祸首,索取赔款,使馆须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等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随后,更为苛刻的“议和大纲”出笼了。

消息传出,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东南诸位封疆大臣,全体反对签署“议和大纲”。满朝喧嚣,很多人作慷慨激昂状,犹如大师兄、二师兄附体,声称不惜与八国联军决死一战者,有之;要求迁都西安、召天下勤王之师共抗洋人者,有之……

此时,在谈判中即将耗尽生命最后一点灯油的李鸿章,倒下了。

再也无力“舌战群儒”了!李鸿章让儿子李经方传话:希望太后上念祖宗下为臣民,答应11国的要求,否则战火将再次无情蔓延……慈禧该如何决断?逃亡中的她很快作了回复,大清朝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2个字就此出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于是,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带着病体前往西班牙公使馆,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辛丑条约》让大清朝接受了数额前所未有的“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一人一两共45亿两,这个金额被11国称为“对全部中国人的惩罚”。根据赔偿额度大小,11个国家的先后顺序是: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匈帝国、荷兰、西班牙。

签约后,李鸿章返回寓所,病情加重,“寒热间作,痰咳不支,饮食不进”,经过20天静养“诸病痊愈”。此时,俄国在李鸿章将熄的生命烛火前,猛然掀起一阵狂风:东三省矿业和相关利益必须转给俄国道胜银行,否则不撤军。

李鸿章得知后“大发雷霆”,称“从来不敢对这种协定承担责任”。

见李鸿章不配合,俄国公使接道胜银行密电,称如果李鸿章不能“在最近数日”签约就采取措施。10月30日,李鸿章只好前往俄国使馆谈判,俄国公使则“竭尽恫吓、胁迫之能事”。

在又惊又吓中度过一天,李鸿章返回家中就“呕血碗许”,西医诊断为“胃家小血营挣破”,即胃出血。

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人世。死时“目不暝”,被亲信大声告之:俄约已签,两宫已在回銮路上——至此,他才安心地闭上双眼。同日早些时候发来的“赏假十日,安心调理”的慈禧懿旨,成了一张废纸。

将死未死之前,李鸿章曾老泪纵横地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是李鸿章内心的真实写照:身为孤臣,死前才知道想死也难,近300年的国运一片凋零,八千里江山一副民残,秋风起、宝剑残、孤臣泪涟涟,将坛上只留一丝旌旗余辉,来自海外的狼烟还没有消散,请后来人不要掉以轻心……

据书载李鸿章生于清宣宗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卯时。八字:癸未年甲寅月乙亥日己卯时。这八字为什么能做做官呢?这八字没官星呀!“何知其人贵,官星有理会。”没官怎么会贵呢,想不通!于是有人怀疑了,这真是李合肥八字?哪找到的?据书载?哪本书呀?家谱吗?上网搜下李鸿章家谱没有,人家后代没把家谱帖网上。又没见哪个站出来说,我翻过他家谱的确。所以有人就把他八字改成:癸未,甲寅,乙亥,庚辰。说合肥太阳时入辰时了,这样八字有官星一位贵,这官星就有理会咯!官坐魁罡,掌生杀大权,武库之真所以能当官,以后一切就照档案吹呗,但不要说在马关被人枪打脸的事,死者为大,死人也要脸的。按“书载”八字派反攻“串改”派了,亥卯未三合在寅月透甲,乙藤顺甲攀高,这就位高权重晓得“滕萝系甲,可春可秋”不?不懂呀上八字学前班整明白了,再改人家八字行吗?于是两派在文斗,埸面甚是可观。这自古文斗没第一的。都文章是我写的好,老婆是别人的漂亮。两派不分胜负,于是请盲派调停。可能是瞎子不会看李鸿章档案拿去对号入座八字,有啥说啥,看不见不瞎说,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瞎子掐指一算,立马说书载八字能做大官,串改八字做不成官。两派都不明所以然。纷纷说请教详解。瞎子说“书载”八字,他命落奴仆宫,是个很大的奴才,所以能当大官,他脸很值钱,经打这对吧?于是两派跪地称服。

第12集和第26集。

第12集剧情:

李鸿章来到日本,伊藤博文要求清国割让辽东、台湾、澎湖等地,赔款三亿。条件之苛刻,令李鸿章怒不可遏,初次交锋,双方不欢而散。

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翁同龢诸人嚷嚷与日再战;张之洞则与英领事密商,欲将台湾租借给英国,却被拒绝。光绪来到新落成的颐和园,欲就对日和约讨得懿旨,却被慈禧搪塞过去,拒不表态。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变成了争吵,事关国家重大利益,谁也不肯让步。在回使馆的路上,李鸿章遭到刺杀。日方一面对李被刺深表歉意,一面威逼请清廷让步,向我山海关大举增兵。

为保住京城,光绪密电李鸿章接受日方条件。万般悲苦,李鸿章不甘却又无奈地在《马关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26集剧情:

慈禧为洋人要除掉自己而担忧,荣禄劝她宽心,说李鸿章自然会办好一切。

在与各国将军的谈判中,李鸿章晓以厉害,一番唇枪舌战,终于使列强放弃惩办慈禧的打算,但要求慈禧惩办元凶的名单上仍有大臣一百七十余名,慈禧为求自保,一一允诺。

人物介绍: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是: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