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 21] 创伤治疗——家谱图
前面我们讲了怎样通过建立安全岛,让我们在面对严重创伤的时候不至于卡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创伤治疗的时候,卡壳是最难的阶段。就是来访者讲到一些创伤事件之后,你找不到出路,卡在这个地方。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安全岛这个技术,不一定要直接立刻马上面对那个最难的困境,通过迂回的方式达到疗愈的效果。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讲家谱图这个技术,有的也翻译成族谱图,是很有用的技术。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族谱图,可以找到我们家族中存在的资源而不光是我们个人生活史当中存在的一些资源。这个就很不一样。因为每个家族当中都会有这个家族当中的英雄,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似乎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大中华文化圈当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尤其是南方,就是都会有所谓这个家族的概念,有的是通过族谱,有的是祠堂,有的用家堂等等这样的一些方式呈现。其实家谱图技术最早不是在心理治疗里边应用,最早是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犹太人。其实犹太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说重视家族的关系,重视这个教育,还有重视男丁,好像是重视家族的传承,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很像的。所以呢,在二战的时候,一些犹太人逃难到中国的河南、上海这些地方,他们很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因为本来就很像。
在创伤治疗中怎么去使用,这个地方,我需要跟大家提醒一下,这个 家谱图或者族谱图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让你找到这个族谱当中的一些力量或者资源,另一面也可能让你看到这个家族当中所继承的创伤 ,我们这里先讲一下它的消极面。其实 我们有很多个人创伤,看上去是个人的,实际上是家族的一种延伸。 那我接待过一些来访者,在初期阶段,看上去这个问题是自己的创伤,了解多了,是隔代创伤。
怎么发现这一点呢?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经历过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族当中可能会存在被打压、或者做过一些不太合适的事这样一些成员。这些成员可能因为防御或者愤怒,然后在家庭里边就会扮演一个抱怨者或者是攻击者、防御者的角色。这些会在家庭里边传承下来。因为我见过一些家庭,家庭文化非常的冷漠,就冷漠到你觉得他们根本不像是一家人。那好像看上去是他们的互动或者交往模式出了问题,但是聊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不是,可能是他们在继承着上一代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创伤。比如说祖辈曾经有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举报他的父亲或者母亲,以致于他的父亲或者母亲被逮捕或者被枪杀,然后像这样的一种创伤,在代际传承里就会造成严重的防御反应,以致于他们很多事情都不愿意谈,然后再一个就是相互之间的信任就会比较弱,这个就很麻烦。
然后你会觉得在很多家庭里边适用的一些技术再这个家庭里边不适用,那种恐惧感,如果在咨询室里边的话,你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恐惧,而且那种恐惧又没有办法言表,因为这里边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说的,如果你要去问的话,就会用一些防御性的表达方式掩盖过去,但是你又明显能感觉到有一种家族传承的那种创伤在里边,这里边会有一些小辈在承担着上一辈的那种创伤,这个确实存在。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家族里边,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家族里边找到一些对于创伤的那种积极的回应,包括不谈也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就防止造成再次创伤。
从家谱图的角度去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过去被视为不成功的、甚至是症状的这样一些反应,实际上有可能是这个家族当中继承下来的一种主动的而且有效的应对方式,只不过这种有效性没有得到这个家庭的承认,或者说它只适用于某个特殊历史时期所沿存下来的隔代创伤。这里跟大家讲一个例子,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家庭,这个很特殊,是三代人,我给他们两代人做过咨询,最年轻的这个孩子,是一个艺术学院学生,但是她不愿意照镜子,后来了解到,她的母亲也是这样。她本来觉得这个没什么,好像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她偶尔也会照镜子,当她照镜子的时候,她会有一种羞愧感,她还清晰地感觉到羞愧感背后有一种愤怒,不知道为什么的那种愤怒。
后来她的母亲也找我做咨询,她是单独来的。这个女孩子是因为学业问题来的,本来照镜子这个事情听起来不重要。但是后来在跟她母亲做咨询的过程当中,我才了解到这个事情其实挺重要,她只是没有注意到而已。因为她母亲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她偶尔照镜子也会感受到一种愤怒和羞愧想把镜子打碎或者扔掉,当然她母亲本来就有一点点自伤的那种倾向我就觉得挺恐惧的这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妈妈跟我在不经意地讲到了成长中的一件事,就是她妈妈年纪已经比较大,她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个时候她正好风华正茂、快读大学的年龄,家里又是高干子弟,条件不错,也挺爱美的,有好多次在阳台上照镜子、打扮打扮自己她妈妈就会骂她,你这个女流氓、你在勾引什么人?然后她就觉得无地自容,因为女流氓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恶毒的骂人的话,而且这个话是从她妈妈最里边说出来的,真的让她很难承受。后来因为她妈妈卧床不起,她照顾她妈妈很多年,这个人对她妈妈一直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一面很亲,另一面又很恨她。所以其实我们说这个还不是很严重的那个时代的创伤,但是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这个代际的继承。
实际上,这个妈妈的孩子,这个年轻人,似乎是继承了她姥姥对她妈妈的那种指责,而且她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她妈妈知道但是没有说过,只是通过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她的,她妈妈有体验、有记忆的。这里明显可以看到,一个个体的创伤,看上去是个体的,当你了解多了,你会发现她这个生命故事,它是在延续着特殊时代的那样一个主题,就是对于两性关系或者对于美的追求,在一个不被接纳的时代,他会继承那种不接纳自己的状态。可是如果我可以这样讲,就是反过来讲,如果我没有机会去跟她的母亲也做咨询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她自己也不能理解。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用族谱图的方式或者说去用这种关系、这种代际关系的这种结构去了解就会好很多,这里边有一些继承的东西在。
族谱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究竟应该怎么用?这个工具需要借助于图版,或者那个白板白纸来用,主要就是先去画这个家庭的结构:
通常在做咨询干预的时候,可以以来访者为中心画三代(往上往下各画一代,有的来访者很小,往上画两代)。画完了之后:
首先请来访者讲述家庭结构:
每个家庭都会有家族英雄,往往因为家庭创伤,忘记了他的存在,没有办法调用这个英雄的力量,当你给他画出来的时候就没法忘掉了,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被激活。
给大家讲一个例子,非常典型。我曾经接待过一个人,她是一位女士,总是很自卑,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没用,觉得自己家庭也很一般,看不到一点点自己觉得骄傲的地方。让她画家谱图的时候,她说:“哎呀,我们家里很乱”,就是她爸爸原来结过婚,她妈妈算是她爸爸的二婚,她一直觉得这个事挺别扭。欧一些地域会对二婚有一些歧视性的文化,这个女孩子已经在城市里生活很多年,如果不想这个事情也没有觉得太重要,当她画这个族谱图、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她会有这种感觉、会被唤起,这就是我说的族谱图的消极层面,让她想起家庭里本来不想想起的一些东西。但同时,也有一个转机。我让她画出来,虽然她不太愿意,因为她当时老师愁眉苦脸的,老自我贬低,不愿意说话,所以整个咨询就会卡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让她用这个方法,她在画的过程当中,画到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各个,她那个哥哥非常优秀,在部队里工作,是一个英雄,曾经救过很多人家里人都知道这个事情,都觉得她哥哥很了不起。她哥哥在内蒙古草原上当兵,有一年下大雪雪很深,她描述得惟妙惟肖,好像她见过一样,可见她家里一直都在说这个事情,她讲那个雪可以比人还深,她哥哥是汽车兵,在执行任务中被雪暴包围了,其他士兵都疯了,不敢动了,不敢开了,因为雪很深、路根本看不见,她哥哥一辆一辆地把汽车连的车开下来了要不当雪崩或者滑的时候,那些车里的士兵都会牺牲掉。他哥哥年纪不大,非常勇敢,完全靠直觉和勇气,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地下的沟壑什么的,把四十几辆车子全都救下来了,连续工作了两天多,回来后虚脱了,后来就被那个地方传为奇闻。她在讲哥哥的事情时,没想到会讲这么细,没想到自己会骄傲得不得了。学过精神分析就知道,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你以他为傲,你就会从他身上找到一些自我的力量,因为你会想那是我的哥哥,虽然是同父异母的,那不重要,反正是我的哥哥,她觉得说我从小有这样的哥哥,我肯定也不会很差,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气馁。这个时候她突然意识到,她讲述到这个过程中她的状态和刚才那种垂头丧气、老自我贬低的状态完全不像一个人,她就会觉得我好像这次有一点点不够意思、显得不是很勇敢,那不行,我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事情。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疗愈的过程根本不是我来完成的,是她那个族谱图来完成的。因为她离开家很久,她本来很骄傲的,包括她到这个大城市来,当时一个内在的信心就来自他哥哥。虽然她那个地方是小城市,然后她到北京,到一个大城市里边去生活,她一脸茫然,她不知道前途如何,有担心,但是一想到她哥哥那么难的事情都应付过来了,我跟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我身上肯定也有他的那种勇气,有什么了不起,然后她背个包就来了,有很多事情都很困难,她都处理得不错。可是当她在工作上遇到一个重大打击的时候。她有一个老板,是一个女的,特别会说别人的错误,特别善于挑别人的错,然后会说得别人体无完肤的,给这个女孩很多打击,她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后来也丢了工作,那段时间就特别低落,就觉得自己不行,这个时候她忘记了哥哥对她的鼓励和影响。当族谱图画出来以后,又把这个激活了。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恐怕也出乎她的意料。
一个家族里的英雄对于家族的那种影响力永远都在,只要这个故事没有被忘记。你可以去看一下,在你的家里边,有没有一个人是让你骄傲的,不管是远房亲戚还是很近的亲戚,父亲母亲。有的时候,家里父亲母亲都不是很够意思,让自己不是很说得出口,但是有其他家庭成员也是可以的。有时想想这些,你就会感觉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是你的骨血里边其实是继承着家族的那种荣耀的。
在过去,很多人成功之后就喜欢续家谱,然后把自己的家谱一定要续到古代的一个什么名人,比如我叫李明,我就可以找到我的祖上是不是叫李世民,或者老子李耳,好像立刻觉得自己不一样了。有的人做生意做得很成功以后比如说姓秦的,然后往前一看是秦桧,肯定不对,然后继续往前走,大概是秦始皇,然后就不一样。很多人有这样的传统,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重整,就是通过族谱图的重构,然后看到其实自己很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当然也有人相反了,就是他一直很自卑,然后就想我祖上叫秦桧,那我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人,那这就是族谱图的另外一个事情。吗、那我想讲这两面的主要目的,是想讲我们在适用这个族谱图的时候,还是要做 一个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继承。也就是说我们画这个画的时候,如果假设你的来访者画了一个他的家族谱图,如果里边好几个都是给他带来创伤的,比如那个被枪决、那个犯过罪或者是什么,你要知道这样画出来的时候,对他压力有多大。有一点就是一个家族里边不可能都是坏人,这个时候选择就很重要。如果好几个人都是坏人、让人说不出口的,那么那个平常人说不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人。就是我们家有这么多贩毒的,竟然有一个人没有贩毒,然后他竟然能够坚持得住,真是不简单,我要向他学习。就是这样。我曾经在监狱里边给犯人做过心理工作,也用过这个图,发现有的是家族性犯罪,就是一家子都是这样的,有一个个案,讲到他有个亲戚,怎么着他都不入伙他就真了不起,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但是他内心深处讲到那个人很了不起的时候,也反映了他内心的一个价值观,觉得其实还是有希望的,我们把这个他是怎么抵御诱惑、坚持底线的,把这些故事讲出来之后,他好像找到了积极改造、重新做人的一些依据。所以不用担心,在这个家族图里边会涉及什么样的一些人,但是还是要有一种选择的倾向性,就是作为咨询师,不是只是让它去呈现,你在这个听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关注的取向,这样就好了。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丰子恺作品
著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著作书目:
《子恺漫画》1926,开明
《子恺画集》1927,开明
《西洋美术史》1928,开明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1931,开明;增订本,1957,人文
《子恺小品集》1933,上海开华书局
《随笔二十篇》1934,天马
《艺术趣味》(散文集)1934,开明
《绘画与文学》(论文集)1934,开明
《近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中华
《车厢社会》(散文集)1935,良友
《艺术丛话》(论文集)1935,良友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书店
《艺术漫谈》1936,上海人间书屋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1937,开明
《漫画阿Q正传》1939,开明
《子恺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图书馆
《艺术修养基础》(论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
《画中有诗》(诗配画)1943,桂林文光书店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1944,重庆崇德书店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1944.1,桂林民友书店
《古诗新画》(子恺漫画全集之一)1945,开明
《儿童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二)l945,开明
《学生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三)1945,开明
《民间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四)1945,开明
《都市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五)1945,开明
《战时相》(于恺漫画全集之六)1945,开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1947,上海万叶书店
《子恺漫画选》1955.11,人民美术出版社
《子恺漫画全集》1962.11,香港岭南出版社
《缘缘堂集外遗文》明川编,1979,香港问学社
《丰子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缘缘堂随笔集》1983,浙江文艺
翻译书目:
《苦闷的象征》(理论集)日本厨川白村著,1925,商务
《艺术概论》日本黑田鹏信著,1928,开明
《初恋》(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31,开明
《自杀俱乐部》(长篇小说)英国史蒂文生著,1932,开明
《猎人笔记》俄国屠格涅夫著,1953,文生
世界最长家谱,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迄今已历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自康熙甲子年后规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谓小修,即将三十年内孔裔的生死变迁分别填造成册作为大修的底册,亦即为大修做准备。清代康熙、乾隆甲子年(即公元1684、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后,孔氏族谱命名为《孔子世家谱》。它最后一次大修是民国十七年,在曲阜孔府组成了以七十六代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的修谱筹备处,着手全国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谱工作,历时七年,完成了现存的从孔子至七十六代近两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谱档案。家族谱是古代谱牒的一种,它记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况,对于研究家族,特别是人物、礼俗等均有重要意义。如《孔子世家谱》中的孔子年谱、孔子姓源考等对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和生平事迹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孔子世家谱》共分为四集。一集,以孔子为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兴祖)为卷二,孔氏六十户则自大宗次第为60卷,每户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几册),共为62卷;二集则自孔仁玉以后流寓共为34卷,列入除六十户中兴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则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为十卷,每卷人数多少不等,列入中兴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则自上代失考者共为二卷,总共108卷。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孔子身后,单传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渐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传至第四十一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袭爵。十八年后,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书后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诛,孔仁玉得以中兴孔族,后世尊之为中兴祖。孔末后裔从此被称为“伪孔”,不得入谱。北宋末年,第四十七代孔端友于高宗建炎三年,随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谓之南宗。其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封衍圣公,谓之北宗。实际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长支后裔,但后来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间也曾有南宗、北宗为正宗地位之争,直到明代弘治年间才由皇帝决定承认北宗为正宗。故合散为聚汇为一谱。
孔氏中兴祖孔仁玉的后裔原分为二十派,传到第五十五代时(明代洪武年间),因子孙繁衍日多,散居各地,于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为六十户,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其中原来的长支为大宗户,属孔族内嫡系后裔。其余各支为小宗户,后者各有其名,如临沂户、孟村户、道沟户等。从此以后,由历代皇帝先后钦定了按照行辈取名用字的序,从“希”字起孔家姓名为三字,中间字相同,其后一代一字,十分明确。先后字辈次序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其他姓氏也有行辈用字,但唯有孔、孟、颜、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国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为严格,孔子后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经更改,则不得入谱。所以,凡属孔姓,只要用行辈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几代子孙。这些孔裔与孔子的血缘关系应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以长子长孙做为主干的中心,其他支派才产生了相对的远近。
又据《孔子世家谱》记载,现在的孔子嫡系近支,指的是曲阜十二府内的孔裔,俗称“府门头的”,在这些府里,衍圣公是长房长子长孙,称为大宗。其他各府当然也有各自的长房长子长孙,称为小宗,也是该府的承袭人。如孔德成就属大宗户内第七十六代的大宗。大宗户与大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衍圣公府是六十户之首的大宗户。衍圣公是整个孔族的大宗,大宗有领导管辖本族的责任,即《礼记》所谓的收族除了上述的宗法组织外,他们收族的重要法门是修宗谱。通过修宗谱,达到“收宗合族”和“详老系、联疏亲、厚伦谊、严昌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另外,按照宗法制度,修孔子家谱时,有六种人不准入谱,即义子、赘婿、再醮带来之子,流入僧道者,干犯、流入下贱者。
孔氏每次修谱时,为使谱系完整严格并能按时完成,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组织机构。首先在修谱前下发条规,以公元1774年修谱为例,就有34条之多;除了条规,孔氏家族还以衍圣公府的名义颁布修谱凡例、榜示、告示、祝文、誓词等;修谱时要“开馆”、“祭祖”、分发格册,严防冒认。为使重修的家谱不出差错,在收回旧谱上一份不漏,如旧谱损坏或丢失,都必向族长报实禀明叩乞。说明原因。旧谱交回时,都由家庭族长印领。另外在入谱上,还有一系列条规,为入家谱,必须写好呈请,恳准后方可入谱。在入谱上,如出现立嗣争继,冒宗乱真等问题,一律严加查办。修谱时,设立的组织机构有:鉴定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誉录、暂刊、收发、供应等。
由此可见,《孔子世家谱》所反映出来的孔族世系,既久远又复杂,枝繁叶茂,同出一源,绵延二千五百余年,但又十分细致严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的工作有益的启示,对待所存的历史财富,不能只满足于保存,而要“身在宝山识清宝”。在此,我们把《孔子世家谱》概括地介绍给大家,以期为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研究我国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宗法制度等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
(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
(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
(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曲阜氏依照“兴额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会德维垂邮,钦昭念显扬”二十字命名;
(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
(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贺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诺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徒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徒地区等。 (14)名i录,记述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楼阁等
(15)祠堂,有记堂图、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规制、神位世次等;
(16)族产,如祠田、义庄、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7)坟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8)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
(19)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名。
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谱名。2.目录 3.谱序
4.凡例5.万年历6.世源
7.世系图 8.派序 9.先祖像及赞
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
13.家戒14.坟茎15.五服图
16.宗祠17.族产18.耆旧传
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
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
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输名目
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
:200711258265496jpg
此外,一些家谱还有专章记载本宗族曾经发生的大事,如与其他宗族发生的纠纷或械斗;与冒认本族的同姓所打的官司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是传家之宝,一般秘不示人,故领谱子孙妥善保存。每次大祭时,全族将所有现存家谱集中到祠堂查验,凡是遭到鼠咬、油渍、虫蛀、受潮霉烂的家谱,藏谱者都要受到声讨和处罚,若卖出即被作为不孝子孙逐出宗族,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谱集,污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由于家讳甚严,家谱严格遵循隐恶扬善的规定,但家谱仍是人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 “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这是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当时大夫、士阶层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立自立一家,成为某一家支的始族,即“别子为祖”,继承始祖别子的也只能是长子、长孙、长曾孙这一系统,此谓“大宗”。《仪礼·丧服》:“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服族也,”极言大宗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高:别子的继承人是世代不断的,故称“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别子除有长子,还有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凡所告事,宗于皆书于宗籍,大宗无后则支子以昭穆之后宗之,则宗道存,而诸义有主也。”(《续通典》卷67)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以编撰当代姓氏人物世系为题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为研究对象而创制的体例和修撰法则,从而研究它的起源、类别、功能、社会作用等,进而“演为专门之学”,这就是谱学。早期的谱学概念,主要着重于谱碟的修编、总汇、法则等方面。晋太元中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称其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在贾弼旧本的基础上,充实增补改撰为《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隋唐时的《衣冠谱》、《开元谱》、《元和姓纂》、《永谱》等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唐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谱,考其世系,撰编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还存有《氏族志》原始写本残页。五代以后,有郑穛的《通志》著录谱序六种,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是有影响的谱学专著,特别须提及的北宋欧阳修与苏洵在谱学领域所创制的欧苏二体,为谱牒的修撰提供了至今不改的法则。这些古代谱学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谱学,更着重于谱牒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取其有史学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并从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历史,从而服务于现代社会。
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徒、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叙事疗法 21] 创伤治疗——家谱图
本文2023-10-03 01:09: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