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帅家谱(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晚清十帅家谱(二),第1张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字辈排行

河南延津、通许娄氏字辈:“汝永承先德延绍继希宗孟仲伯和季渊源本世同泰运舒长化广傅道济光思荣敷锡远贻裕庆其昌宣平安云启敬维敏政宏贤英琨璜瑜星华灿时中”。

河南叶县、浙江绍兴娄氏字辈:“大文已启承先业师德长春玉侯昆耀祖光宗泽运广居有仁义到永昌”。

河南漯河、山东菏泽娄氏字辈:“孟仲伯和季渊元本士同”。

山东安丘娄氏字辈:“栢和季燕渊本世佟世德长春玉候昆”。

山东东阿娄氏字辈:“少春(凤文)兆祥秀玉(云)西方甲乙丙”。

山东长清娄氏字辈:“加法向传以其来梓(昭)基业宏抒青瑞永师”。

湖南娄底娄氏字辈:“朝家承光绍国清永强照余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湖南沅陵娄氏字辈:“国正明贤仕世大宏长春祖述梁绍先德成福寿全中原昌盛世(时)功高庆万年”。

湖南湘潭娄氏字辈:“世祖光辉远先人德业成文章华国典孝友振家声”。

安徽合肥娄氏字辈:“传家有道良彦开祥汝秉先正丁发其昌”。

安徽泗县娄氏字辈:“元天梦玉广太景贤相德治国”。

湖北荆州娄氏字辈:“一秀朝天仔友金安国家”。

湖北宜都娄氏字辈:“家学光先垂绪远文丰大”。

江西九江娄氏字辈:“世德尚忠士金水木火土文明国芝贞家道启昌隆”。

江苏邳州娄氏字辈:“玉守西凤淑培德可从光严芳训化良(忠厚传家远)传家召善庆万载保和康”。

河北沧州娄氏字辈:“基廷钧莹福希会光佳运应宁恒大庭印谦象益锡汝林照培”。

河北娄氏一支字辈:“林荫承光照书齐振家声”。

云南南疆娄氏字辈:“仕学光先德文明世代芳忠孝应国泰字成六为常”。

云南娄氏一支字辈:“朝家承光绍国清永强照余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贵州桐梓娄氏字辈:“恒必义方经伦星”。

吉林吉林娄氏字辈:“思成之作福文梅士德元”。

娄氏一支字辈:“义永德本和为贵”。

娄氏一支字辈:“兆祥秀玉西方炳”。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就开始寻找大禹的后裔。直到周成王姬诵开始追封先贤古帝后裔时,终于发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特赐“木”为“楼”,封为东楼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县)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共传了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杞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姬胡当政,与周成王姬诵封东楼公相差了近二百五十年,期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学者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此后,娄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氏,并将杞邑作为楼氏的发祥地,后去“木”旁为娄氏,成为娄氏的主支。

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常被侵扰,例如在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国就大举进攻杞国;在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公元前711年),鲁国又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占杞田。

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到春秋时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还是被迫东迁。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持续攻攻击,无法在河南立足,甚至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山东新泰一带。后来杞国又被迫继续向东迁徙。

周襄王姬郑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了周景王姬贵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家迁到淳于(今山东安丘)。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杞国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隐公姒乞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杞隐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杀,这就是杞厘公。担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姒维,在位十六年后,杞愍公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阏路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举灭杞国,杞简公在位仅四年,就成了杞国的末代君主。

杞简公有一支子孙先前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灭国后遂改以地名为姓氏,亦称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大禹帝臣子犁娄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夏禹臣有犁娄氏,见岳价经。”

犁娄氏,是传说中大禹属下的一个臣子,他发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赐他名为犁娄氏。

据说犁娄氏是一个急性子,因此给大禹添了不少乱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勋。

在犁娄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娄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邾娄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有个邾娄国(今山东邹县)。

邾娄国,就是邾国,又名邹国、驺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曹氏。

据历史文献《滕县金石志》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邾 ,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史学家郭克煜在《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

邾娄国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邾国、小邾(倪)国和滥国,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

此后,邾娄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娄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被楚国连同小邾(倪)国和滥国一起吞灭。

邾娄国灭亡后,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娄国、小邾(倪)国和滥国等国王族及其子民中,多以故国名位姓氏,分称娄氏、朱氏、倪氏、滥氏、邹氏、驺氏、曹氏、陈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国之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在赣娄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者,称赣娄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娄氏、赣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彭祖的弟子离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彭祖,姓卅名铿,一称彭铿,传说他以长寿之道见称。

彭祖原来是先秦时期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相传他于农历6月6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嬇,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也是黄帝的第八代裔孙。

离娄,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数弟子之一,他后来可以察视百步之外,能明察秋毫,史称其离娄公。

孟子在后来专门论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特别指出君主为政要“明察秋毫”。

在离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离娄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娄氏、离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匹娄氏(疋娄氏)、伊娄氏、盖娄氏、乙那娄氏(壹那娄、一那娄)等诸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一并改为单字汉姓“娄”,亦称娄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裕瑚噜氏,以地为氏,满语为Yuhuru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娄氏、玉氏、裕氏、于氏、余氏等。

得姓始祖:杞简公、犁娄、赣娄子、离娄。

姬家屯志

(草稿正在修改过程中)

姬长城

饮水思源,盛世祭祖.看苍山,容颜交替,风貌依然;细思量,形色过客,弹指之间.然不变的是血液中流淌着的祖宗血脉,不变的是心中荡然长存的中华民族的气吞山河之志.留下的是文化,是文明.历史长河冲刷着千年荣辱,大浪淘沙不灭的才是灵魂.吾辈子孙,当勿忘先贤之志,胸怀天下,腹蒇睿智,为中华崛起而扬帆奋进,高歌促行.

始祖 黄帝 姬姓,少典之子。因居邻姬水而姓姬.又称公孙氏、轩辕氏、有熊氏。姬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黄帝二世 玄嚣 黄帝长子。

黄帝三世 蟜极 玄嚣之子。

黄帝四世 帝喾 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黄帝五世 后稷 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

黄帝六世 不窋 又称叙望不 ,后稷子。母日姞氏。

黄帝七世 鞠陶,又称鞠,不 子。

黄帝八世 公刘,鞠陶子,定居豳。周道始兴。

黄帝九世 庆节,公刘子。

黄帝十世 皇仆,庆节子。

黄帝十一世 差弗,皇仆子。

黄帝十二世 毁隃,差弗子。

黄帝十三世 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毁隃子。

黄帝十四世 高圉,公非子,字侯侔。

黄帝十五世 亚圉,高圉子,字云都。

黄帝十六世 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

黄帝十七世 古公亶父,公叔祖类子,周称太王,居岐之阳,实施翦商。

黄帝十八世 季历,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

周朝姬姓

(?--前256年)

黄帝十九世 姬昌,季历子,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

黄帝二十世 (周公一世)元圣周公 :姬姓,讳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于曲阜国,曰鲁国,方世人称鲁公,因成王幼年嗣立,留相王室,是为周公。生子八人:长伯禽;次君阵,嗣周公,食采于周,世辅王室,蒋、邢、凡、茅、胙、祭,或在于畿内或在于畿外。其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成王十四年已亥,公薨于丰,年八十四,葬于毕,谥曰文。汉唐追尊周公为先圣,宋追封为文献王。 (河南安阳县《姬家屯志》是从周公姬旦续起的。从周公姬旦开始,与河南省新安县《姬氏宗谱》、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所排姬姓世系大致相同) 。

黄帝二十一世 (周公二世) :讳伯禽,成王元年 (公元前1042年.鲁公元年) ,丙戌,代父封于鲁,是为鲁公,传三十三公,后世俱祀周公,寝殿鲁公陪祀,在位五十三年,戊寅薨。生子三:长酋;次熙、鱼。

黄帝二十二世 (周公三世) :讳祖酋,康王十七年 (公元前1004年).鲁公五十四年,考公元年,已卯即位,是为考公,在位四年薨,无嗣,弟熙康王二十一年癸未即位,是为炀公,筑茅阙门,招进贤士,以礼化民,在位六十年薨.炀公因弟年少,请命周成王被封附庸国--东野,以田名为姓东野.生子二人:长宰,次费。

黄帝二十三世 (周公四世 ):讳宰,穆王四年(公元前943年) 即位,是为幽公,在位十四年薨,有二子:长尹;次圭,俱先卒,弟费,穆王十八年丁酉即位,是为魏公,在位五十年薨,生子二人:长擢;次具。

黄帝二十四世 (周公五世) :讳擢,懿王元年(前899)丁亥即位,是为厉公,在位三十七年薨,无嗣,弟具,孝王十三年甲子即位,是为献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二:长濞;次敖。

黄帝二十五世 (周公 六世 ) :讳濞,厉王十四年丙申即位,是为真公,在位三十四年薨,子世有足疾,不得立,弟敖共和十一年庚午即位,是为武公,在位十三年,宣王十二年乙酉春公率其二子括戏入朝,王命戏为鲁世子夏武公,归而薨,生子三:长括;次戏;三称。

黄帝二十六世 (周公 七世 ) :讳戏,宣王十五年戊子即位,是为懿公,有子二:长旰叔,早卒;次庈父为大夫,城郎居之,因为费邑,懿公在位九年薨,其兄括之子伯御即位,十一年卒,宣王问鲁公子:“能导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公,是为孝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五:长弗湮、次豫益、三师、四展、五驱。

黄帝二十七世( 周公八世) :讳弗湮,平王三年癸酉即位,是为惠公,在位四十六年薨,生子四:长息姑、次允、三翬、四施父。

黄帝二十八世 (周公九世) :讳息姑,惠公庶子,平王四十九年己未,惠公有嫡子允,最少令息姑摄政代令允,长以授予允,政是为隐公,在位十一年薨,弟允桓王九年庚午即位,是为桓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六人:长同,次庆父、三叔牙、四季友、五结、六满。

黄帝二十九世 (周公十世) :讳同,庄王四年戊子即位,是为庄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六:长般立,是年十月已未卒;次申开、夷仲、年、遂、鱼。

黄帝三十世 (周公十一世) :讳开,惠王十六年庚申即位,是为闵公,在位二年薨,僖公申惠王十八年壬戌即位,遵禽父之法养四种马于坰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守礼教,东略淮寇,新作南门,修姜嫄之庙,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在位三十三年,生子二:长兴、次买。

黄帝三十一世 (周公十二世) :讳兴,襄王二十六年已未即位,是为闵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四:长赤,立冬十月卒,次视、倭、叔肸。

黄帝三十二世 (周公十三 世 ) :讳倭,匡王五年癸丑即位,是为宣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三:长黑肱,次偃、归生。

黄帝三十三世 (周公十四世 ) :讳黑肱,定王十七年辛未即位,是为成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二:长午、次公衡。

黄帝三十四世(周公十五世) :讳午,简王十四年已丑即位,是为襄公,在位三十一年薨,生四子:长野,立秋九月卒;次稠、三宋、四憗 (音吟) 。

黄帝三十五世 (周公十六世) :讳稠,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九年庚子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寻为司寇十年,辛丑孔子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十五年丙午公薨,生子二:长蒋、次溺。

黄帝三十六世 (周公 十七世 ) :讳蒋,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即位,是为哀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二:长宁、次荆。

黄帝三十七世 (周公十八世) :讳宁,贞定王二年甲戌即位,是为悼公,在位三十七年薨,生子嘉。

黄帝三十八世 (周公 十九世 ) :讳嘉,考王十一年辛亥即位,是为元公,在位二十一年薨,生子二:长衍、次辰。

黄帝三十九世 (周公 二十世 ) :讳衍,威烈王十七年壬申即位,是为穆公。穆公三年甲戌,以公仪休为相,泄柳申详子思为臣,公问于子思曰:“何道可以利民?”子思对曰:“君欲惠百姓,除非法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贶困乏;慕周公、禽父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杜私门之利,结恩百姓,修理临国,其兴也,勃也。”公甚尊礼之威化,大行三十三年甲辰公薨,生子二:长奋,次公输子。

黄帝四十世 (周公二十一世) :讳奋,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即位,是为共公,在位二十二年薨,生子屯。

黄帝四十一世 (周公二十二世) :讳屯,显王十五年丁卯即位,是为康公,在位九年薨,生子芫堰。

黄帝四十二世 (周公 二十三世 ) :讳堰,显王二十四年丙子即位,在位二十九年薨,生子叔。

黄帝四十三世 (周公二十四世) :讳叔,慎靓王五年乙巳即位,是为平公,使乐正子为政,平公三年丁未,孟子自齐而归过鲁,公将乐正子以见孟子,惜为嬖人所沮,在位二十年,甲子公薨,生子贾。

黄帝四十四世 (周公二十五世 ) :讳贾,赧王十九年乙丑即位,是为缗公,在位二十三年薨,葬鲁城南九里。生子二:长仇、次辩。

黄帝四十五世 (周公二十六世 ) :讳仇,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即位,是为顷公,在位二十四年,辛亥遭楚考王灭鲁,藏周礼仪,礼于壁迁卞,薨于柯,遂葬焉,亡国无子,维有一弟,姬辩,携谱逃于 阚 ,即今之汶上县是也,居鲁桓公墓右,克守先训,生子三:庶少故,后裔世居汶上.次子乾.三子壬又大明。

汉朝

黄帝四十六世孙 (周公 二十七世 ) :大明.隐居泰山,齐鲁呼为夫子.汉高帝刘邦十有一年封乾之子--姬毕为咸阳公,回西京奉文王祀.因姬毕无子,又封姬大明为咸阳侯,建城于文王陵,生子二:长,嘉.次,昭.

黄帝四十七世( 周公 二十八世 孙) :嘉.汉武帝四年(前137)改封嘉为周,于南君秩职列侯,以奉先祀.封嘉之弟昭为水休侯,赐稷山为采邑,后嗣俱在蒲州.嘉生子敏.

黄帝四十八世 (周公 二十九世 ) :敏.生子东.

黄帝四十九世 (周公 三十代世 ) :东.生子二:长宪,次观.

黄帝五十世 (周公 三十一世 ) :宪.汉平帝刘年间(前1--5)宪被封郑公.平帝崩节后,王莽摄政和新朝期间,观被封卫公.生子垒.

黄帝五十一世 (周公 三十二代 ) :垒.生子英

黄帝五十二世 (周公 三十三世 ) :英.生子得

黄帝五十三世 (周公 三十四世 ) :得.生子初

黄帝五十四世 (周公 三十五世 ) :初.生子杰

黄帝五十五世 (周公 三十六世 ) :杰.生子章

黄帝五十六世 (周公 三十七世 ) :章.晋武帝年间(公元265--290)被封嗣圣公,生子(王景).

黄帝五十七世 (周公 三十八世 ) :(王景).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令(王景)守后稷*墓,食候奉.生子二:长,*,次,顺.

黄帝五十八世 (周公 三十九世 ) :*.隋文帝杨坚年间(公元581--604)被封昭德候.顺,唐高祖李渊年间(公元618--626)被封为咸阳公,生子九.洙赐茂陵为祭田.

唐朝

黄帝五十九世 (周公 四十世 ) :洙.屡谏.唐贞观二年(公元629)秋赐死.生子贡

黄帝六十世 (周公 四十一世 ) :贡.唐节度使抱,始祖周公神主而卒.生子宽.

黄帝六十一世 (周公四十二世) :宽.湖阳刺使.生子显

黄帝六十二世 (周公四十三世) :显.生子岳

黄帝六十三世 (周公四十四世) :岳.生子幅

黄帝六十四世 (周公四十五世) :幅.唐学士.生子骑

黄帝六十五世 (周公四十六世) :齐.生子受

黄帝六十六世 (周公四十七世) :受.唐学士,驸马.唐僖宗年间(公元874--879)被封为贝子.生子bin(分+耳)

宋朝

黄帝六十七世 (周公四十八世) :bin宋太宗年间(公元876--997)被封为周南公.生子绍

黄帝六十八世 (周公四十九世) :绍.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1063)被封为郢公,生子光国.

黄帝六十九世 (周公五十世) :光国.生子大定

黄帝七十世 (周公五十一世) :大定.生子作喜

黄帝七十一世 (周公五十二世) :作喜.宋徽宗年间(1101--1125)被封为博士徒.宋高宗年间(1127--1162)被封为节义候,建庙苍州,生子元郡

黄帝七十二世 (周公五十三世) :元郡.生子德行

黄帝七十三世 (周公五十四世) :德行.生子永年

黄帝七十四世 (周公五十五世) :永年.生子顺圣

黄帝七十五世 (周公五十六世) :顺圣.生子咸武

黄帝七十六世 (周公五十七世) :咸武.宋理宗年间(1225--1264)死节.生子经博

元朝

黄帝七十七世 (周公五十八世) :经博.生子泰和

黄帝七十八世 (周公五十九世) :泰和.为朝州刺使,生子道统

黄帝七十九世 (周公六十世) :道统.生子振

黄帝八十世 (周公六十一世) :振.生子仪礼

黄帝八十一世 (周公六十二世) :仪礼.生子二:学富,忠信

黄帝八十二世 (周公六十三世) :学富.字五车,元大都御太原路总管,平原郡候.因元世祖呼号五车,君呼号名死于顺帝元年(1333) 生子二,长友;次海

明朝

黄帝八十三世 (周公六十四世) :友,子袭旧职.生子宪封

黄帝八十四世 (周公六十五世) :宪封.为方孝儒婿,无罪被害.生子西周

黄帝八十五世 (周公六十六世) :西周.同仆人吴元奔西山郡建岭避难,即今之高平县石村,生子二:复思,大用.

黄帝八十六世 (周公六十七世) :复思.生子二:成族,兴浪. 大用.生子二:增,福.

复思子成族.因山学道刘作哲访求,周公裔孙成族于洪治元年(公元1488)被封博士,往咸阳守其庙墓.

复思子兴浪.迁于修邑西北离城五十里许,地名下秦村,即今之王褚村,该村屡被山水冲,又上移十里许,地名上秦村,今之白家作焉.耕度为业,克守先训生子四:容寿,容福,容康,容宁.

大用.携眷去开州受于东野达泉公,公卒,大用同戊午进士王振纪诸门人葬达泉公于开州东五里许,立石题碑曰”东野达泉公墓”.大用遂领二子在彰德府下户

大用长子增,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村名姬家屯

大用次子福.迁汤阴县鹤壁集西南八里,村名姬家山.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迁姬家屯

(公元1500年左右)

黄帝八十七世 (周公六十八世)(姬家屯始祖) :姬增.大用长子,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地名姬家屯村,耕读为业,克守先训葬村南老茔,配贾太君.生子二:长,珂;次,荐.

黄帝八十八世 (周公六十九世)(姬家屯二世) :珂配秦氏;荐配冯氏.共十子: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长幼失传

黄帝八十九世 (周公七十世)(姬家屯三世) :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据传十人中有迁北二十里谷垛和麦秸窝后,因与地名忌讳被迫回迁和流散者.迁往过程中长幼失传)十人共有四位后嗣留在本村,曰:免,应,恕,正.

黄帝九十世 (周公七十一世)(姬家屯四世) :免,应,恕,正.(往来迁徙子嗣长幼失传,但共有子嗣四位:文举,文章,文学,铎.均葬村姬家老茔有碑为证,却又不知其相传父辈)

黄帝九十一世 (周公七十二世)(姬家屯五世) :铎,中支之主;文学,东支之主;文举,西支之主;文章,古庄西支之主.铎生子二:长,延良.次,仲良

黄帝九十二世 (周公七十三世)(姬家屯六世) :延良.生子臻

黄帝九十三世 (周公七十四世) (姬家屯七世):臻.生子四:长光祖;次光前,光代,体法

黄帝九十四世 (周公七十五世)(姬家屯八世) :光祖.生子三:长超;次起,*

黄帝九十五世 (周公七十六世)(姬家屯九世)枝辈 :起.生子二:长思林;次思山

黄帝九十六世 (周公七十七世)(姬家屯十世)兴辈:思林.生子四:长全;次宪,瑞,朗

黄帝九十七世 (周公七十八世)(姬家屯十一世)衍辈 :宪.生子五:长得福;次得禄,得荣,得贵,得喜

黄帝九十八世 (周公七十九世)(姬家屯十二世)崇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九十九世 (周公八十世)(姬家屯十三世)绪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世 (周公八十一世)(姬家屯十四世)隆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零一世 (周公八十二世)(姬家屯十五世)茂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零二世 (周公八十三世)(姬家屯十六世)庆辈 :庆富.生子二:长,脉良;次,双喜.

黄帝一百零二世 (周公八十四世)(姬家屯十七世)脉辈 :脉良.生子一,长城

黄帝一百零三世 (周公八十五世)(姬家屯十八世)长辈 :长城(1938--2005).生子四

黄帝一百零四世 (周公八十六世)(姬家屯十九世)广辈 :

黄帝一百零五世 (周公八十七世)(姬家屯二十世)生辈 :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有一位高氏先祖叫做高柴,泰安东平一带高氏后人为高柴之后,所以他们也采用了孔家一样的字辈。堂号为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于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高柴,(前521年-393年) ,128岁,寿圣,姓高、名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高。春秋末卫国人(一说齐国人)。他有政治才能,20岁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孔子周游列国时,“为卫之士师”,管理(执掌)刑狱。,封共城侯,出生在齐国(新泰市古柴城),学习于鲁国孔子门下(山东省曲阜),做官于鲁国,卫国,教书于陈国(太康,商水,杞县),鲁国(山东省苍山兰陵),楚国(江苏高淳县游子山)。著有〈子羔〉,〈孔子诗论〉等著作。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儒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孟孙氏的“成邑宰”以尊孔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犯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成邑有一民众兄死,拟不按礼穿丧服,听说他为“成邑宰”,便穿丧服,按礼办事。他力父母守丧三年,从未笑过,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他被祭祀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共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共城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共城侯”从祀孔子。

  孔子是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最高统治者尊孔祭孔,自然希望全国的百姓都来实践孔子的理论,按老夫子的道德标准行事。既然愿意做孔子的裔孙,证明他们敬重孔子,会在推行孔子的思想道德伦理方面,行动更加自觉。于是皇帝推波助澜,向孔府子孙排 辈姓名字。

  明朝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向孔府御赐10字:

  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再御赐10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皇帝又御赐10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五字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后来孟轲的后代、颜回的后代、曾参的后代,高柴的后代,也一起跟着孔家排起来,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自然是孟子、颜子、曾子,高柴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时缘故。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唐代君主

—唐代年号

一、姓氏源流

公西(Gōng x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鲁国公族季孙氏的支系后代所改。公西一姓,据《姓氏寻源》记载,出自春秋时鲁国公族,为季孙氏的支子后裔所改,以公西为氏,称公西姓。公西氏在春秋时代也是鲁国的一个公族,出自权高名重的季孙氏,算起来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从《姓氏寻源》追溯,在孔子的众多门徒中,姓公西的不少,其中数公西赤的名气最大,也最有成就。公西氏鼎盛于鲁,是现在山东境内的一大名门。

得姓始祖:季孙(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公西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西氏源自于春秋时鲁国三大贵族姓氏之一的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公西只在春秋时期有过这么一段历史,后世很少有关于这个姓的记载,只有部分世袭的公西姓氏还依然存在。公西氏鼎盛于鲁,成为今山东省境内的一大名门。公西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望出顿丘郡。

三、历史名人

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作字子尚。“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公西舆如:字子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唐赠“重邱伯”,宋封“临朐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下领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废。

2、堂号(缺)

============================================================

公西姓宗祠通用对联

〖公西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光尊一族;

代出三贤。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公西氏与鲁国国君同族。下联典指公西氏三贤:公西赤,字子华;公西蒧(点),字子尚;公西舆如,字子上,都是孔子弟子。

-----------------------------------------------------------------

〖公西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言志愿为傧相;

受学俱列圣门。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公西赤,字子华,孔子弟子。曾侍孔子谈论志向,说:“举行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司仪。”孔子说:“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司仪,又有谁能做大司仪呢?”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公西蒧(通“点”),字子尚;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赤,字子华,都是孔子弟子。

-----------------------------------------------------------------

〖公西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赤日炎炎烈如火;

子孙代代俊且贤。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公西氏“三贤”之一公西赤子之“赤子”二字的嵌字联。

鲁国同族渊源远;

季孙分支流光长。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公西氏与春秋时鲁国国君同族。下联典指公西氏为季孙氏的系之一。

============================================================

公西姓典故、趣事

〖周富济贫〗

《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他“请益”。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子说,好吧!加给他一庾。庾是古代容量的单位,十六斗。等于说孔子原来给他五万元,现在又增加了八万。大概当时冉求是在孔子那里当总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同学,不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当时十六斛为一秉,现在来说,数字相当大,好像一下子给了三五十万了。事后,孔子知道了,但是并没有责怪冉求;这也是一种教育。当然现在做官就难了,以前做官,讲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还要合理、合情。不像现在的时代精神,以法治为主,专讲人事法规与人事管理,往往无法兼顾情理。冉求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孔子如果专讲法令,那冉求是不对的,很可能要撤职查办。但是孔子没有追究,他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袭。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神气得很;坐的是第

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等于现在西装几十套,皮箱几十口。他有这许多置装费,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我们帮忙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公西赤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花吗?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

不过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助人是件很难的事,这牵涉到社会心理问题。比如有一个朋友,又穷又病,于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钱治病。同样是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后,就要找别的朋友了。有时为了周人之急,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再来一次!”但别人的答复说:“今天实在不行。”我们也许可以勉强的说:“这一次算我要的!”这就等于硬上了。但是某人一死,朋友们又很热心地出钱出力帮忙买棺材了。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觉很奇怪。当某人生前有急难的时候,替他奔走,找人帮忙还不大顺利。而他死了以后,大家又这样踊跃帮忙,同情他,可怜他穷病得死了。这种心理用在某人生前多好呢?把准备给他死后买棺材的钱,在他生前多出一点医药费好不好呢?这都要仔细思量。所以说,道德行为,又该怎样讲呢?研究下来,还是应该“济人须济急时无”,比较重要。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

从公西赤的事件看起来,好像孔子当主管时,对于财政的管理是比较紧缩的。但是接着这一节书连下来,便讲到另一件类似的事情,证明孔子对于财务并非悭吝。

晚清十帅家谱(二)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