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寒窑的历史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薛仁贵寒窑的历史人物,第1张

薛仁贵简介(唐平辽王)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以耕田为业,膂力过人,善于骑射。唐太宗时国势强盛,欲征辽东募军。薛仁贵听从妻柳氏之言,前往将军张士贵处参军。唐太宗贞观年间亲征高丽,攻打安地城的战斗中,薛仁贵冲锋陷阵,强悍骁勇。他身穿白衣,以自标显,双手举戟,腰掖两弓,呼叫着冲向敌群,敌军大败。因此,薛仁贵被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并在随后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最后,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封平阳郡公。俗话说:“将门出虎子”,薛仁贵的子孙亦不乏贤臣良将。长子薛讷,善用兵,是武则天时期的重要武将,以战功复封平阳郡公。其孙薛嵩,文才武略,曾参与平定安禄山叛乱,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封高平郡王,改封平阳郡王,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功臣。薛仁贵的后代,还有薛平、薛从等,均是唐朝的重臣。纵观薛氏家谱,其沿续世代,多是居官为将,忠于大唐。因而,历史上流传众多薛家将小说、评书和古典戏曲,主要有《举狮旧宗》、《薛刚反朝》等。薛家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薛家精忠报国\坚持正义的崇敬心愿,表达出人们对薛家将的热爱心情。历史评价:

李世民:“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治:“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贾言忠:“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李隆基:“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对薛仁贵之子所说)

赵匡胤:“猛悍一矣。”

《旧唐书》:“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赞曰:“五将雄雄,俱立边功。张、苏二族,功名始终。郭、薛、务挺,徼功奋命。垂则穷边,兵无常胜。”

《新唐书》:“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

《明史记事本末》:“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

黄道周:“天子征辽,仁贵应诏。两国交锋,正然相较。贵著白衣,突前自效。所向皆靡,功实炫耀。天子见之,惊奇诧妙。问喜得人,总军即调。泥熟妻孥,还明恩造。使知王仁,贺鲁强暴。三矢三人,天山降报。往征吐蕃,地称险道。请用轻兵,待封执拗。致败王师,仁贵削貌。传死象州,敌复作耗。脱兜示形,敌惊拜告。方识英雄,不宜颠倒。”

蔡东藩:”薛仁贵,将材也,李勣,将将材也,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但亦由李勣之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将材也。否则如郑仁泰之为大总管,出征铁勒,虽有仁贵之迅定天山,而其后卒丧功而还,同遭弹劾,统帅非人,将勇亦不足恃耳。“

“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这是唐太宗应梦贤臣的藏名诗,徐茂公解梦说:这位应梦贤臣叫薛仁贵,绛州龙门人。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绛州龙门县大黄村 (今河津市黄村、修村一带)人。隋大业十年(614)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平民家庭,早年与妻柳英环贫居寒窑,贞观十八年(644)应募从军,随唐太宗东征。

薛仁贵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薛仁贵的征战事迹,正史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有关薛仁贵和薛家将的传奇故事,通过小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和评书、戏曲等媒体,在民间广为传播。自唐代以来,薛仁贵的英名与当年贫居的寒窑,伴随着他的赫赫战功,远播海内外,他“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和叱咤风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更是闻名遐迩,光耀千秋。

初露锋芒。唐贞观后期,鉴于高句丽长期占据唐朝领土辽东,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自率军东征高句丽。这时,薛仁贵与妻柳英环贫居寒窑,闻知天子亲自征辽,薛仁贵在妻子的鼓励下,应募从军。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军东进,当部队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昂被敌军围困,在这紧急关头,薛仁贵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力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敌寇纷纷投降,薛仁贵从此威名大振。唐军于贞观十九年(645)六月攻打安市城,薛仁贵身穿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两张硬弓,率先杀入敌阵,其勇猛骁悍,所向披靡,唐军乘势追击,高句丽军队全线崩溃。

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远远望见,忙问:“穿白衣打先锋的是谁?”左右回答:“薛仁贵”。战后,唐太宗特意召见了薛仁贵,大加赞赏,提任薛仁贵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唐军班师还朝途中,唐太宗再次召见薛仁贵,感慨地说:“我得到辽东并不欣喜,得到你这样的虓将才真正让我欣喜。”于是,又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从此,薛仁贵被誉为“白袍虓将”,声名远播。

竭忠救主。永徽五年(654)四月,唐高宗驾临万年宫。丁丑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洪水直冲万年宫,守门的卫士一个个惊慌失措,四散逃走。薛仁贵见状气愤地说:“天子遇到大难,臣子怎能贪生怕死临危逃脱呢?”面对滔滔洪流,他奋不顾身,即刻登上城门的横木,向宫中大声呼喊。唐高宗听到喊声,急忙出宫登上高处,躲过这场灾难。山洪过后,唐高宗十分感激薛仁贵的救命之恩,特赐仁贵一匹御马,以示嘉奖和感激。

直言上疏。显庆二年(657)十二月,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部落,俘获了被贺鲁部落关押的泥熟部落的人质。这时,薛仁贵直言上疏,劝谏高宗把泥熟部落的家属如数归还泥熟,这样泥熟百姓就会痛恨贺鲁的残暴,感念陛下的恩德。唐高宗采纳了薛仁贵的意见,把战争中俘获的泥熟人全都送归泥熟。果然,泥熟部落非常感激唐朝的恩德,主动请求为唐军效力,从而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强化了大唐对西域的有效统治。

血战横山。显庆三年(658)六月,唐高宗以薛仁贵为副将,再次远征辽东,在贵端城大破高句丽兵。第二年,仁贵又在横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展开了一场血战。仁贵率先冲入敌阵,箭无虚发。接着又激战石城,仁贵单骑冲向敌阵,生擒敌弓箭手。显庆五年(660),薛仁贵又与辛文陵在黑山活捉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战后,薛仁贵因功升任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三箭定天山。龙朔元年(661),九姓突厥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副大总管,共赴天山讨伐来犯之敌。当时,九姓突厥拥兵十万,凭借天山地利,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前来挑战。薛仁贵在阵中连发三箭,射死敌将三人,其余敌寇慑于薛仁贵神威,均下马投降。接着,薛仁贵又率兵征讨碛北残敌,俘虏敌首领叶护兄弟三人,凯旋而归。当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以后,九姓突厥衰败,不再成为唐朝边患。

大破高句丽。乾封元年(666),高句丽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为宰相,欲归附唐朝,高宗即派遣将军庞同善、高侃等前往迎接,但遭到次子泉男建的拒绝,高宗就派薛仁贵率领部队作为庞同善的后援。同善等来到新城时,夜晚遭到敌军的袭击,仁贵得知后,率骁勇将士及时赶到,杀敌数百。

同善等进至金山,又遭到高句丽军袭击,仁贵率部把敌军截为两断,各个击破,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泉男生的部队会合。为此,高宗亲笔写诏书慰勉薛仁贵,表彰他“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仁贵乘胜出击,亲率两千人一举攻克高句丽重镇扶余城,紧接着,仁贵与李绩部队会师于平壤城。降伏高句丽后,唐高宗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

治理安东。薛仁贵受命安东都护后,治所在平壤,后移新城。这一时期,是薛仁贵一生辉煌的顶点。他既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担任安东军政长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战争结束后,他带领当地军民,立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他倡导抚养孤儿,赡养老人,严惩盗贼,提拔重用安东的贤士良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之士,使得安东士民安居乐业。薛仁贵的事迹,在安东一带流传很广,至今,那里还有薛礼庙和薛仁贵当年征战的遗迹。

亲民象州。咸亨元年(670)八月,薛仁贵在征吐蕃战役中,因部将违令而败绩,后被贬到象州。薛仁贵谪居象州两年多,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当时,面对饥民遍野、盗贼四起的惨状,薛仁贵一面动员大户捐粮济荒,一面奏本朝廷开仓救民,又组织百姓防御盗匪。他亲自深入匪巢,劝告一大批匪徒弃暗投明,又单枪匹马,剪除了天盖山恶霸,为当地百姓除了祸害。百姓赞颂薛仁贵“防暴安良,好善乐施,渡延蚁命,世代沐恩”。上元三年(676)十月,薛仁贵遇朝廷大赦,准备回归,象州百姓放鞭炮,敲锣鼓,挥泪为他送行。当得知薛仁贵病逝后,象州百姓特此为薛仁贵建了一座衣冠墓,一座白袍庙,四时祭奠,世代怀念。

云州大捷。开耀元年(681),突厥不断侵扰唐朝北境,唐高宗思念薛仁贵以往功劳,再次召见,封薛仁贵为瓜州长史,不久又授予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前往云州出击犯边突厥。突厥将士在阵前问:“来者唐将是谁?”答:“薛仁贵”。突厥人又问:“听说薛将军流放象州,已经去世,怎么会复活呢?”薛仁贵当下脱了自己的头盔,让突厥人看,突厥将士看清后,相顾失色,慌忙下马行礼,并赶紧逃跑。仁贵恐敌有诈,就率军追击,大获全胜。

文韬武略。薛仁贵自幼在家学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身经百战而笔墨兼顾,堪称文武双全。他对《周易》情有独钟,编撰《周易新本注义》十四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在安东主政期间,他亲笔撰写《致新罗文武王金法敏书》,洋洋1300余字,是唐代致君王书之经典。薛氏族谱中记载的 《薛仁贵家训》,内涵深邃,文采飞扬,诸如“从军报国,责无旁贷,为将为帅,精于谋算,兵胜在义,败归民怨”等等,字里行间闪烁着薛仁贵的文韬武略。

永淳二年(683)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令官府为其打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史书评价“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薛仁贵为薛氏河东南枝十一世,幼年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生计。贫苦农民出身的薛仁贵,自从走上投军报国的道路后,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大唐江山,也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薛仁贵开始,至其传衍的十二代四十七名后裔尽是忠君爱国之士,特别是从薛仁贵起,薛家五代十四将,用战功和政绩树立了民族英雄团体“薛家将”的光辉典范,享有“将门世家”之誉。

第一代1人:薛仁贵,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安东都护,平阳郡公。

第二代2人:薛讷(薛仁贵长子),紫微黄门三品(宰相之职)、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行军大总管,平阳郡公;薛瑶(薛仁贵次子),字楚玉,左威卫大将军,范阳节度史,幽州长史。

第三代5人:薛徽(薛讷长子),右金吾将军;薛畅(薛讷三子),左羽林大将军;薛岌(薛瑶次子),右金吾将军,昭义军副使;薛嵩(薛瑶三子),检校尚书、右仆射(使相),相、卫、洺、邢四州节度使,平阳郡王;薛崿(薛瑶四子),昭义军节度使,相、卫二州观察使。

第四代4人:薛平(薛嵩长子),检校右仆射,户部尚书,检校司空,晋、慈二州节度使,检校司徒;薛云石(薛嵩次子),石监门将军;薛昌朝(薛嵩三子),保信军节度使,德、棣二州观察使;薛贻谋(薛嵩四子),兵部侍郎。

第五代2人:薛从(薛平六子),濮州刺史,将作监,左领卫上将军;薛庸(薛平九子),右龙武将军。

上述14人是 “薛家将”中的佼佼者,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代四十七名精英以及河东薛氏后裔三百多位文武官员,相继出生入死,尽忠报国,都为大唐建立了不朽功勋。以薛仁贵为代表、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特质的民族英雄团体 “薛家将”,无愧于中华民族“爱国亲民”的光辉典范。

薛仁贵是世人敬仰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从平民到将军的传奇经历,“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后人为纪念薛仁贵,在他的故里整修了薛仁贵夫妇当年贫居的寒窑,并创建了白袍洞和射雁塔。

薛仁贵寒窑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村东的土岗上。寒窑即大唐名将薛仁贵与其妻柳英环居住过的土窑,今灶坑犹存。相传,薛仁贵年轻时家境贫寒,到一家姓柳的员外家扛长工。柳员外的女儿柳英环看中薛仁贵忠厚善良,是个人才,又同情他的处境,于是私赠衣服,有了往来,建立了感情。员外得知后大怒,棒打鸳鸯,驱赶薛仁贵,但柳英环对爱情坚贞不二,跟随薛仁贵一起离家住进这个破窑洞相依为命。此后,柳英环劝夫从军,为国效力,自己苦守寒窑一十八年,志节坚贞,艰辛度日,精心抚养儿子长大成人。他们的故事广为传颂,诸如《仁贵回窑》《汾河湾射雁》等戏曲在民间舞台随处可见。

寒窑南侧有一窑洞,名曰“白袍洞”,建于清乾隆六年,洞中仁贵夫妇塑像高大挺立,栩栩如生,洞口对联 “三箭定天山,将军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气概万古传”尽显薛仁贵之威仪。寒窑西南方有白虎塔也称射雁塔,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修村村南300米。塔高7米,八层八面形实心砖塔,宋代建造,是薛氏后裔为纪念薛仁贵汾河滩打雁而建。寒窑东南方毗连河津市城区街道黄村,村中过去有“仁贵祠”。元代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载:“薛仁贵,龙门人。今县东十五里大黄村,其故里也,有庙在焉。村中犹有姓薛者,盖其后也。”当时的大黄村包括今黄村、修村一带。薛仁贵祠庙、冢墓遍布全国11省,朝鲜平壤薛礼庙创建1300年来保存完好,且香火旺盛,在辽东和薛仁贵当年征战所到之处,流传着诸多关于薛仁贵智勇双全的传奇故事。

薛仁贵寒窑文化凝结着薛仁贵、柳英环夫妇的爱国情怀、忠贞爱情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与高风亮节,史学家评价说:诸葛亮茅庐、杜甫草堂、薛仁贵寒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寒历史文化。薛仁贵精神与寒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励精图治,报国为民,奋勇争先,振兴中华。

薛丁山是小说演义虚构的人物,其历史人物原型为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氏,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西突厥),后被武则天杀害。

历史上并无薛刚此人,民间演绎出来的,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薛刚的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仁贵系列故事的一部分,为薛仁贵之孙,薛丁山的儿子。

薛仁贵长子薛讷亦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演义》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礼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仁贵世系

  薛讷字慎言,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新唐书》说他:“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薛楚玉字瑶,唐玄宗开元中为范阳节度使,以不称职而被削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

  薛楚玉之子,名薛嵩,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薛嵩之弟薛昽(《旧唐书》作薛崿),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洺州。后入朝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洺州刺史。田承嗣引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薛仁贵雕像

  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平之子薛从,字顺之。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卢氏县东明镇黑马渠村有一个叫张家堎的地方,相传是唐代名将张士贵的故里。当地的文史爱好者告诉记者,距离张家堎五公里左右有个看坟寺,是张士贵的祖茔所在地,里面很有可能埋葬着其父亲张国和兄弟族亲。

且不论这里是否埋着张士贵的父兄,作为唐朝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张士贵是卢氏人,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新唐书》《旧唐书》皆有《张士贵传》,称他是虢州卢氏人,本名忽峍,善骑射,膂力过人,“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

张士贵,生于隋开皇三年(586年),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7年),官左领军大将军,封虢国公,赠辅国大将军,谥号曰襄。当朝宰相、同乡上官仪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对他为唐王朝建立与统一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一生给予极高评价,陪葬太宗于昭陵。

昭陵张士贵墓

一、文武双全 起兵虢州

5月1日,一场题为《卢氏名人——唐代开国名将张士贵生平与功绩》的讲座在三门峡市卢氏县举行。主讲人是中国唐史研究学者、陕西昭陵博物馆原馆长胡元超。作为《昭陵墓志通释》一书的作者,胡元超对1972年出土、由上官仪所撰的《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有着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曾祖张俊,官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亲张国,历任隋朝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和参军、历阳令,以军功授大都督。在胡元超看来,隋文帝时代,张士贵的出身还称不上是显贵门第,应该算是一个庶族地主家庭,而“文武并举”正是开皇年间庶族地主子嗣间的风尚。张士贵自幼学武,又刻苦读书,据墓志铭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宗“校猎次于武功皇帝龙潜之所,令作武功之咏”,可见张士贵不仅拉得了弓、射得好箭,还具备相当水平的文学素养。

文武双全的张士贵,到隋朝末年,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此时隋朝国运渐衰,各地起义烽火连天,豪雄并起的天下,多了一支张士贵的队伍。据墓志铭载,此时的张士贵“游道日广,缔交无沫,率闾左而儿聚,候霸上之祯祥。乃于枌闬之间,崤陵之地,因称大总管,怀义公。”大意是他在家乡卢氏一带发动起义,聚集许多穷苦民众,在卢氏到渑池一带起义反隋。

《新唐书》载:“起为盗,攻剽城邑,当时患之,号‘忽峍贼’。”

卢氏张士贵祖坟所在地:看坟寺

二、远见卓识 择良木栖

在胡元超看来,张士贵起初率领的队伍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但因虢州地处长安与洛阳之间,隋军想要壮大力量比较困难,而张士贵率领的起义军又都是反抗朝廷统治的贫苦民众,故战争的正义性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再加上张士贵的个人能力和号召力,使得他的队伍在征战中不断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农民起义军力量。

当时,据守在洛阳的王世充掌握着隋军主力,而盘踞在河南的瓦岗军首领李密也拥兵百万,实力不可小觑。据史料记载,王世充和李密都曾多次写书信并派人来游说张士贵,欲拉他入伙,然而,张士贵并未投靠这两大军事集团的任何一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起兵晋阳、直杀长安的李渊父子。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据墓志铭载:“皇家发迹参墟,肇基霸业,讴歌允集,征怨在期,将指黄图,行临降水。公乃遣使输款,高祖深相嘉叹,拜右光禄大夫”。就是说,李渊行军至降水时,张士贵派遣使者向其表示归顺之意。《旧唐书》载:“高祖降书招怀之,士贵以所统送款,拜右光禄大夫。”

且不论是谁先向谁表示的诚意,单看这一方发布文书招之,这一方送上所统精兵、人口册录,便可见李渊和张士贵彼此间诚意满满。自此,一代猛将张士贵的风云人生与李唐江山的盛世帷幕壮丽拉开……

已废弃的看坟寺墓地

三、西战东征 功勋累累

归顺李渊后,张士贵按照安排继续留在河南,牵制王世充、李密等势力,同时进一步攻城略地,很快就控制了潼关以东的大片区域,在战略上为李渊攻取长安解除了后顾之忧。

起兵六个月后,李渊攻下长安,拥立13岁的杨侑为隋恭帝,然而,王世充和李密仍是李渊的心头大患。在此后大大小小的多次战争中,张士贵一直纵横疆场,先后率部击败过王世充和李密的多支劲旅。

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然而此时,唐朝的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武德元年(618年),张士贵跟随秦王李世民西征,夺取了消灭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的胜利。接着,张士贵又被任命为“马军总管”,以劣势的兵力击败了王世充的五万马步联军劲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骑兵战例。

武德二年,张士贵在李世民的统率下,渡过黄河在山西击败勾结突厥的刘武周割据势力,取得了山西会战的重大胜利。唐高祖李渊对张士贵的卓越战功,破格赏赐。

武德三年,张士贵又跟随李世民进军河南,凭借他在河南征战多年的优势,大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据《旧唐书》载,因张士贵“先后战功,以为众军之最”被拜为虢州刺史。不久,李渊又召张士贵入京,特设宴款待,对张士贵说:“欲卿衣锦昼游耳。”

此后,张士贵又跟随李世民东征河北。由于张士贵多次跟随李世民屡建战功,遂被授为秦王府将军,成为李世民的嫡系和心腹。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玄武门之变”令李世民深知“玄武门长上”这一职务的重要性,因此他称帝后,立即任命张士贵为“玄武门长上”,使其成为禁卫军的首脑。

贞观七年(633年),西南发生暴乱,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张士贵为“行军总管”前去平定。

贞观十五年,雄据漠北的薛延陀统军南犯,唐太宗组织五路大军进行反击,张士贵一路出云中,大败敌军。其他四路亦都捷报频传,薛延陀不得不遣使求和。战争结束后,张士贵被召回京,依然统率禁军,此后,他还曾任过兰州都督和幽州都督。

在李唐王朝统一全国的六次重大战役中,张士贵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四次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

山东墓地示意图

四、举贤爱兵 无辜被黑

明明是为唐朝建立和统一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一员猛将,却在民间通俗话本中,被丑化成嫉妒贤能、陷害同僚薛仁贵的奸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贞观十八年(644年),张士贵 “以遣去官”,在墓志铭及其他史料中,均无对此次罢官原由的记载。胡元超认为,张士贵是受朋友牵连导致被罢官。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以遣去官”的事情,在初唐官员中很常见,宰相房玄龄、名将李绩、侯君集等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单凭这一条,不能成为张士贵被黑的理由。

那么,再来说说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河东人,少时家贫,以种田为业,他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其妻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祖坟也不算迟。”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自此步入军旅。

贞观十八年底,朝廷着手攻打高丽,年近花甲的张士贵被重新启用,授予辽东道行军总管,薛仁贵就拜在他的帐下。

次年,唐太宗亲征,六月打到高丽安市城下,这里城高难取,唐军诱敌出战。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安市会战中,唐太宗在山上擂鼓,诸军齐出,张士贵率部主力与敌交战。两军厮杀之时,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安市会战前,张士贵曾命薛仁贵援救被困的郎将刘君邛,薛仁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张士贵的青睐和信任。安市会战中,薛仁贵的表现被山上擂鼓助阵的太宗看到,战后,太宗问张士贵,白衣先锋何许人也?张士贵据实相告,太宗大喜,遂赐薛仁贵“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由此,薛仁贵脱颖而出,踏上了仕途。

唐太宗班师时,论功行赏,以张士贵“勋赏居多”,拜为冠军大将军,行右屯卫将军实权,又令其率军殿后至并州时,转为右屯卫大将军。

5月1日在卢氏举办的讲座上,来自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张士贵后人张洲表示,其家族完整保存了1400多年的古老家谱,这份家谱脉络清晰,从未中断,其先祖就是唐朝的张士贵。张洲对家谱、墓志铭、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后证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不仅不是奸臣,还是与秦琼、尉迟敬德等人齐名的忠臣良将。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张士贵退休后,薛仁贵接替了守卫玄武门的重任。显庆三年(658),薛仁贵二次东征高丽时,张士贵已经辞世。由此可见,张士贵对部下薛仁贵一直是信任并大力扶持的,不可能有加害之事。

张士贵不仅是薛仁贵的伯乐,平日里对将士们也爱护有加。据载,贞观十五年,太宗检兵,有所不满,使张士贵鞭打中郎将,张士贵不肯,太宗怒,竟要因此鞭打张士贵,后被魏征劝阻。可见他非但不嫉妒贤能,反而是位知人善任、举贤爱兵的将领。

至于话本戏剧中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纯属宋元以来文学家、戏剧家们的杜撰。

五、陪葬昭陵 荣耀一生

贞观二十二年,雅、邛、眉三个州发生暴乱,唐太宗命张士贵带兵前去镇压。张士贵以茂州兵力为主,又调右卫将军梁建方率军参战,很快便平息了暴动。这是张士贵最后一次出征,当时他已63岁。战争结束后,唐太宗拜张士贵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扬州都督府是唐代的上都督府,都督一职一般只授予王子或宰相。当时扬州都督是朝廷的首席宰相长孙无忌,通常情况下只是挂个名,遥领而已,都督府的军政事务由长史张士贵全权负责。

张士贵作为一员战将,东征西讨,戎马一生,虽然也曾担任过兰州、幽州、茂州都督之职,但大多是服从于朝廷的军事战略意图的。在担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期间,已经年迈的张士贵积极疏通河道,造福于民,使辖区内百姓殷实,生活安定,“市狱晏而无扰,水火贱而盈储”。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朝廷再次调张士贵回京,拜左领军大将军。永徽四年,由于年迈体弱又得了眼疾,张士贵多次上表请求致仕,高宗终于答应其请求,授镇军大将军,仍旧封为虢国公。显庆二年(657年),张士贵从驾东巡洛阳,六月三日,因病情加重,在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显义里宅第逝世,终年72岁。

从隋大业十三年至唐显庆二年,一代名将张士贵追随唐初三代帝王李渊、李世民、李治奋战40年,为大唐江山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卒后,唐高宗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赠辅国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荆州刺史,加谥号“襄”,并赐东园秘器,陪葬太宗于昭陵。

薛仁贵寒窑的历史人物

薛仁贵简介(唐平辽王)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以耕田为业,膂力过人,善于骑射。唐太宗时国势强盛,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