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族之长鄄对联“牛得草 · 马巨材”的趣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马氏家族之长鄄对联“牛得草 · 马巨材”的趣事,第1张

马一鹰/文

导言

2022年6月19日上午,微信“梅山人的爱国文化研究群”里,王建富老师引发了“以名人名字对对联”的趣事。马一鹰和马长建先后呼应。“胡适之,孙行者;孙行者,祖冲之;牛得草,马巨材。”浑然天成。[1] [2]

更有趣的是,历史上有“银坑萧少白;金潭魏仲青。”传为佳话。对联中的两位名人,还是长鄄马家的亲戚。

概况

王建富老师的发言:

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存在,就看这个民族是否还有独特的文化存在。比如,匈奴民族哪去了?答案是她并非被人赶尽杀绝,而是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其中南匈奴已融入到汉族,匈奴现在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了;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往往被征服者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楹联俗称对联,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瑰宝,其中的春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从群主马一鹰前些天发的帖文可知,马氏家族之长鄄宗祠就有七副楹联,马轶麟和马英九还有楹联唱和;这说明长鄄马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值得赞赏。

出身长鄄的马轶麟是县楹联协会会长,与我曾是近邻。他是一个奇才,又平易近人,我与他常相互调侃。比如受“胡适之”对“孙行者”的启发,我就曾问他“牛得草”对什么?

评价

马巨材的次女马英华对马一鹰说:“今天是父亲节。看到你的对联。我觉得是我们送给我父亲的最好礼物,谢谢你。”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3]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长鄄马家东公房马介亭的十三个孙子,名字中都有“材”;这十三位兄弟的名字,分别是:马楚材、马元材、马式材、马干材、马明材、马巨材、马萃材、马笃材、马多材、马梓材、马植材、马育材、马良材。这十三位兄弟大多各有所成,是长鄄马家的佼佼者。

[2]

对联“牛得草,马巨材”;是“牛氏得珍草,马家有巨材”之意。

[3]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

        旅行是移动的课堂,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用脚步用心去感受历史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直对家风感兴趣,我们往往认为的富不过三代,而山西的乔家似乎是特例,这次有缘去山西就想去乔家大院走走,解密这个家族强盛的原因。和四位友人打了一个顺风车去往乔家大院,攀谈中得知司机是山西平遥人,他建议我们去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现在古城居民有四万多人。而且古城中有一座“马家大院”,非常值得去看,被誉为“家私王国,中华一绝”,它像是一枚被藏在布袋里的夜明珠,低调而内敛,却俨然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如此吸引了我们,临时改变路线去往平遥古城。

马家大院是一座晋商豪宅,“平遥四大家族”之首、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也是平遥古城内的第一大宅。这里保存了原有马家器物千余件,价值连城,她藏在一条深深的街巷里。大院总体布局俯瞰酷似大大的“马”字形,隐喻马家事业“马到成功、一日千里”之意。并以此告诫后代永不忘本!

在山西,大院文化是极其丰富的,有号称“民俗博物馆”的乔家大院、号称“晋商文化博物馆”的渠家大院、号称“长治显赫家族”的申家大院、号称“三晋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中国第一儒商旧居”的常家庄园,却很少有人提到马家大院。马家大院,占地九亩之多,是平遥“四大富商”之首、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后经同治、光绪几十年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一座宏伟精美的建筑群体。共有3座大院、6座小院、房屋197间。

大院主人马中选,中过举人,膝下一儿四女,中医世家,话说马家大院的主人马中选其实就是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的岳父(乔致庸的第一任太太就是马氏,马家的四**),更是清代“平遥四大家族”之首,慈禧西逃路过平遥的时候,马家还捐了5万两银子。

马家大院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这块门匾系象形文字“如意”,“如”字似龙,“意”字似人跪拜,暗示显赫的家世。

进门的二道门,平时不可开启,走旁边绕行,有贵人来或节日庆典,才开门迎接。中间那个大大的“马”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马家有自己的拳馆,为什么呢?

因为有镖局,要在拳馆里培养和训练保镖。

这两幅屏风,是天然的大理石磨成,图画为天然形成,非人工所为,天然山水画跃然石上,此乃无价之宝!

家具陈设,古朴典雅!

在山西晋商的各个大院中,都有这么一口盛满水的大缸,有人说是聚财用的,水代表了“财气”,其实不是,它是救火用的,不叫“缸”,而叫“海”。

卧榻古朴精美,用料考究,多为紫檀木,更有甚者为小叶紫檀。

这是镇院之塔,如定海神针,雕刻技艺精湛。

大太太是童养媳,八岁进马家,是马老夫人的贴身丫鬟,服侍多年后,因传承了中国典型的贤妻良母,故由老夫人许配给马选中,中年后得一子,巩固了在马家的地位。她是三房太太中最为孝顺的儿媳,一生亲自照料老夫人的生活起居。

百善孝为先,马中选八岁丧父,由母亲带大,是有名的孝子,据说当年马中选设麻吊室(打麻将的房间),让几位媳妇陪老太太打牌,只许老太太赢牌以讨老太太欢心,老太太高寿104岁,这个牌匾是当年庆祝马中选六十大寿和母亲八十大寿所挂。

私塾房是教书先生为马家子女授课的地方。古时女子不可进入学堂,但自从新派三太太入门后,对女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不仅让她们随随便便上下绣楼与少爷们一起读私塾,还对**们的要求更加严格,教育她们要自强自立。所以马家的四位千金不仅饱读诗书,通晓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样样出众,还跟随三太太学习了英语,是当地有名的“四大才女”。

中西结合,古朴中透着洋气!三太太的小洋楼是马家的制高点,据说也是平遥古城的最高点(未考证),三太太也是大富商的千金**,留过洋,和马中选相差19岁,是自由恋爱,育有三**和四**,马老爷非常宠爱她,二太太也是富商千金能干但没文化,为人尖酸刻薄,不得马老爷欢心,三太太的单独院落就在二太太的对门,面积大一倍而且地势要高些,同时又另外修的这座三太太专属带花园小洋楼就在二太太院落隔壁,有小门连通但二太太不能到三太太洋楼。在二太太门口有猴石,三太太门口有象石,寓意封侯拜相。从这些看似平常的介绍和居家闺房,不难看出官商之家讲究门当户对,强强联姻。

这是少爷的卧房。墙上的相片为马家唯一的少爷,大太太所生,娇生惯养吸食鸦片不成器,出走之后了无音讯,这是马老爷最失败的地方。

卧房家具陈列。炉灶接连炕内,这是山西典型的卧房结构,也是马家唯一保存未动过的结构。这些物件为原来珍品。

书画!

据说慈禧逃难时路过平遥,听说马家有钱,便向马家借了5000万,后来不想还了,就还了这么道圣旨,看看上面的内容,呵呵!

民间流传的“拉不完、填不满的马家地下金库”之说,看来是真的。这是马家的地下金库。

马家金库,库存白银500多万两,折合人民币60多亿,金山银山,富可敌国。库内供奉三尊财神,黄金铸造十八罗汉。象征马家做生意,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百姓。金库入口在佛堂下面,出口在戏台上。真是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也在平遥古镇,通过一张票据,四套密码“汇通天下”而从未出错,在马家大院也有自己的钱庄及管理办法,了解之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这里是马家第六代传人接待处,里面长期住的却是大院管理的工作人员,因为马家的后人算来应该为第六代了,但至今不知下落,马家是否还有后代在世?无人知晓,马家大院以这种方式期待有一天能找到马家的第六代传人。我有询问导游,马中选有四个女儿,女儿的后人还在吗?导游告诉我,‘’按当地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不可以继承娘家的财产的,而且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娘家,马家四代单传,解放时原先马家的家仆都分到这座老宅的住房,唯独马家的后人没有出现,现在这座大院由国家管理。

站在制高点俯瞰马家大院,更显得古朴而庄重:四合相连的两层木楼、雕花的木格门窗、印痕累累的青石板天井、诗词楹联、屋顶上的蒿草。构就了马家大院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气息。

走完马家大院的庭院楼阁,我在想偌大的家业,马家就兴盛了一代,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一起看看在马家大院挂的家训,也许你就会有答案,在马家大院有看到挂其它家族的家训,唯独没有乔家的,因为何意不得而知。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乔家大院(The Qiao's Famaily Compound):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文物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乔家后人大多是公职人员,属于工薪阶层,普通而平凡,但还是很重视教育。”第七代乔燕和介绍,家族中20个子女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和12个大学生。“大多数人都在北京,因为人太多,工作也忙,在商议家族事务时,只好各家派一个代表参加。每隔几年,家族成员会一起去大院儿聚会,也是对前辈的一种怀念。”乔燕和说:“乔家的生意终结了,可乔家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我们这个家族70多口人,没有一个‘作奸犯科’的,乔家的后人们也一直恪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诚信忠义。”

宗祠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对于华人社会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以下是宗祠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1、家族凝聚力:宗祠是家族成员集会和交流的场所,通过举行祭祀、庆典和宗族会议等活动,增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亲情,加强了家族凝聚力。

2、传承家族文化:宗祠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祭祀先祖、记录家谱、保存历史文物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俗传统等文化元素。

3、社会信仰和道德规范:宗祠的存在使得家族成员对于祖先和家族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内化为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促进了社会和谐、公德心和家族责任感的培养。

4、社区服务和慈善事业:许多宗祠致力于社区服务和慈善事业,通过设立学校、医院、救助基金等,为社会做出贡献,提供帮助和支持。

5、地方文化保存:宗祠通常以建筑形式存在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作为地方文化的标志之一,它们保存了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艺术品和民俗文化,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祠的历史

1、起源:宗祠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宗族制度,也称为家族制度。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和共同祖先划分宗族,并且以祭祀祖先为核心活动。

2、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宗祠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组织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唐宋时期,宗祠的规模和影响力达到巅峰,它们成为世袭权贵的象征,并承担了许多社会管理、教育和慈善等职能。

3、功能转变: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特别是近代以来,宗祠的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宗祠除了继续承担家族文化传承、祭祀祖先的任务外,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4、文化价值:宗祠不仅是家族和宗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民俗文化,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墨马氏

分支及分布 即墨马氏主要有来自云南、河南及山东各地。

来自河南 河南商河的马氏主要分布在即墨七级镇龙湾头

村(约700人)、蓝村镇附近村庄散居有四五支,人口数量不详。

家族优秀人物

马志泮:(1706-1802)字毓秀,号龙坡,别号懒仙,清代即墨西龙湾头村(今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马志泮自幼钟情丹青,后跻身仕途,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居家耕种,中年开办学塾,教书育人聊以自娱。马志泮喜爱散文诗赋,著有《葩经辑略》、《红笺记》、《一草杂咏》、《平龋记稿》和《崂山逸笔》等。其中,笔记体小说《崂山逸笔》对崂山的许多山川名胜作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描述,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可读性很强。马志泮的绘画造诣也很高,晚年作品皆落款为“龙坡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画虾为最精,有“马虾子”之称。嘉庆七年卒,终年97岁,留有《崂山逸笔》传世。

来自云南

一、据墨邑南乡郑疃社《马氏族谱》引,“吾宗故云南籍也明永乐二年徙居即墨金家岭疃相传 始祖来时兄弟二人一适墨北邑今营上下疃神山埠诸同宗即 仕亨祖支派乃伯仲失考年远族繁无谱可徵。”马道亨后裔分六支:1、金家岭支(约2400人),今崂山区金家岭社区;2、灵山卫支(约1050人),明朝正德年间,五世有族人(名字失考)从金家岭奉旨迁胶州南乡灵山卫任职,武官官职待考,至九世马万年卜居北屯村,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北屯社区;3、马家屯支(约800人),八世马永立、马永禄、马永乐、马永山堂兄弟四人从金家岭徙居墨邑西部立村,今即墨南泉镇马家屯。4、湍湾支(约90人),十三世马瑞俊、马瑞杰、马瑞何、马瑞侦、马瑞管、马瑞宾兄弟六人从马家屯徙居湍湾,后有九世马万胜后裔迁入湍湾聚族而居,今即墨七级镇湍湾东街村;5、西牛庄支(约百余人),十三世马瑞疆从金家岭徙居西流庄东北角立马家庄,解放后并入西流庄,今青岛市李沧区西流庄社区;6、马哥庄支(约120人),十四世马起方从金家岭徙居马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马哥庄。

家族优秀人物

马论业:1945年1月出生,山东即墨马家屯人。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月加入民进。大学学历,副教授。曾任北京军区4658部队农场学员,北京顺义县北务中学教师,青岛化工学院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主任、主任,基础课部主任、副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政协沧口区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委员、省委副主任、青岛市委主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五届、六届、七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八届山东省政协常委。

金家岭、马家屯、湍湾、西流庄、马哥庄,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即十六世开始至四十五世用字辈,命名定式:

文会业克振 宗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北屯支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自十九世(克字)开始用字辈:

君秀宗克振 启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二、据即墨城北下疃、营上《马氏族谱》记载:“吾马氏自元时世居即墨传闻始祖徙自云南住城北马家村离城三里官任侍郎之职讳字失传茔域仅存所可考者自进泊祖占居下疃有碑墓存焉进泊祖生二子长讳玉次讳仕亨。”马进泊后裔分五支:1、长子马清泉居今即墨下疃村(约200人)、三泉村,其后代派为长支;2、次子马清德居今即墨营上村,其后代派为二支;3、三子马清枝居今即墨演泉村(约40人),其后代派为三支;四子马波海居今青岛市市北区河马石村(约800人),其后代派为四支;五子马继侁居今即墨王宿庄村(约400人)及乔家屯、仰岚岭村,其后代派为五支。

从十三世至三十二世,按字辈命名定式:

中士清可贵 效初自有真 崇本同兴业 明伦丕敦宗

三、据即墨店集镇神山埠村《马氏族谱》载:“吾马氏之受姓也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厥后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年代久远罕有考稽我双山马氏先祖世家云南元初我始祖荆斋公迁居莱阳之双山。”马室,字荆斋,其后裔自明初分成四支:1、长支斌祖派:七世马斌留居莱阳双山(今莱西夏格庄东双山村,约500人)、九世马友谅徙居章丘徐家寨(今章丘马徐寨,约600人)、十二世马京枝徙居即墨段泊岚镇瓦戈庄(约100人)、十三世马伯迥徙居即墨段泊岚镇栗林、十四世马应雷徙居即墨蓝家庄、十五世马廷玺徙居莱阳泊南(今莱西)、十六世马元徙居即墨乔家屯(约120人)、十七世马文厚徙居即墨埠后(约18人);2、亨祖派:居莱西双山;3、志祖派:八世马富徙居即墨神山埠(约800人),今即墨店集镇神山埠;4、原祖派:七世马原徙居莱州府昌邑县小章庄(约600人),今昌邑宋庄镇西小章村。

家族优秀人物

马亮:字经邦,号贞干。马源之子,住双山村。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管军千户,统领士兵一千余人,正六品(待查)。后在军中历任管军总把、都督府元帅(正三品)。 (康熙十七年《莱阳县志》卷之六 二十二页)

从二十二世至五十五世,按命名定式:

贞举玉魁良 克广恭信彰 宁建启令望 贤圣万载芳 成开昌基业 俊修增金浩

四、即墨普东镇赵家街马氏,约有150人。传说:先祖从金家岭迁来,因无族谱记载,无法证实其来历,现正在考证。

五、即墨温泉镇臧村马氏,约有 人。传说:先世云南人,明永乐年间迁居墨邑城北马家庄,后徙居臧村。

六、即墨王村镇马家高戈庄,约有30人。传说:家族自明永乐二年由云南迁来,后分出一支携家谱迁到崂山居住,不知所踪。 正在使用的字辈:云瑞宗昌章 文俊智学广

七、即墨同济街道柘车河马氏,约有300人。传说:从即墨城北栗行,先迁即墨楼子疃,再迁柘车河。

八、即墨鳌山卫镇马家白庙马氏,约400人。据《马氏族谱》载:“故明永乐二年自云南迁居墨邑东南崂山解家庄(今北宅街道孙家社区)安居乐业数世矣至明季由科(课)税相累即将家产卷弃而迁之。”马礼香徙居白庙、马礼恭徙居海阳、马礼献徙居莱阳。(原族谱载:礼恭公、礼献公散居异地,而不知其所居之处后无考矣)

现正在用字辈:学乃克用(永)光 德如人之本 勤俭方为业 平安即是春

九、即墨鳌山卫镇马连沟马氏,约百余人。传说:从云南初来时,居胶州城西南庄,再迁墨邑东南马连沟居住。有同宗一徙居鳌山卫(现居何地无考),并有衣姓马姓同是一家之说。

十、墨邑南乡马家台马氏,约400人,今崂山夏庄街道马家台社区。本村有三支马氏,从明初开始,陆续由云南迁来,虽然同姓确不同宗。其中一支后人徙居枣行,今即墨店集镇北枣行村;

还有一支后人徙居程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程哥庄。但是,据程哥庄的马氏讲,是从程哥庄分出一支迁马家台,不管怎么说,程哥庄的马氏与马家台村中的一支马氏是同宗,应该无疑。

看第六项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很多人的老家都有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以下分享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1

 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但除了祭祀意外,祠堂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修建祠堂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2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那祠堂里。

 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

 一个中国人,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是在祖先的庇护下成长,祖先就是我们的根。

 兴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心里更加的踏实, 神佛面前,祖先似乎离我们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谱,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激励了这些后世子孙们,必须要努力,否则对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孙,所以这绝对是好事。

 盛世修典,修祠堂。本质上是一样的。 修祠堂、拜家谱,荣耀祖先,流转传承,就是精神价值感的时空满足;

 修家谱、建祠堂是民间对官方信仰的模仿; 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导这种现象。

  一、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40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

 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

 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

  二、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空间寄托

 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国第六种宗教。民间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灵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将军庙、天后宫)等。

 所谓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仪式、宗教活动场所、成文经典教义书籍等内容。 民间信仰中家谱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间场所,逢年过节的祭祀拜谱就是仪式。

 而修建祠堂、族谱,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为了荣耀祖宗,必然在实际上发奋图强,这也是有一定现世价值的。

  三、文化传承,社区公共生活再造

 迈向现代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弱化,情感链断裂,一切向钱看,由此而来的“文化震惊”,让我们内心总是怀念过去。

 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认它的当代价值。

 那人们怀念的过去,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修祠堂,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一定值得肯定价值。

  四、家族情怀,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只是按照剧本在表演。而剧本就是生活场景,而台词就是规则。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终究不过让自己内心认可自己,让别人承认自己。

 祠堂、家谱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承,有很强的范围界定。修祠堂、家谱等于是树立了大家族的形象与荣耀。

 这在农村意义很明显,告诉其他家族我们是个大家族、有历史的大家族。这也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五、家风延续,美德的传承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

 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 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

 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3

 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祠堂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的三大意义

 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

 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

 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马氏家族之长鄄对联“牛得草 · 马巨材”的趣事

马一鹰/文导言2022年6月19日上午,微信“梅山人的爱国文化研究群”里,王建富老师引发了“以名人名字对对联”的趣事。马一鹰和马长建先后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