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家谱揭秘 曹雪芹祖籍是哪里
曹雪芹家谱
曹家算是清朝康雍乾三朝最显赫的一个家族了,而其能够得到我们后人的研究全赖曹家出了个曹雪芹和其著作《红楼梦》。说起曹雪芹的家谱,我们可以从其高祖说起。
曹雪芹雕像
曹家祖籍辽阳,当时清军攻破辽阳城,曹家同很多汉姓家庭一样,被征用当做了满族大家族的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地位很低等,而且他们的出路相当狭窄,只有建立武功才可以,但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做人的技巧,迅速从众包衣家族中脱颖而出,做了文官。
曹振彦做了山西大同的知府,一时间做的也不错。曹振彦之后,其子曹玺于康熙二年做了内务府工部郎中,后来外调做了江宁织造,这也是曹家第一次任江宁织造一职。
康熙二十三年,曹玺逝世,同康熙皇帝南巡,以织造将军府为行宫,并亲自到织造府,抚慰曹家遗小,因曹玺之妻孙氏为康熙保姆,所以康熙对曹家格外信任,后曹玺侄子曹寅接了父亲的班,也做了江宁织造。而曹寅就是曹雪芹的亲爷爷,据说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后来一直在康熙身边,一直到康熙十一年,有十一年之久,君臣关系可见一斑。
曹寅其人才华横溢,爱结交名士,基本上现在我们课本里学到的清初的名士都与曹寅有过交情,纳兰性德、傅山、朱彝尊等。曹寅可以说是曹家鼎盛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以织造署为行宫,曹寅主持接驾,皇恩浩荡如此,家族能不显赫吗?
曹玺死后,曹雪芹父亲曹J,叔父曹\先后任职江宁织造,一直到雍正朝,曹家被抄家,第二年,全家迁居北京,曹雪芹当时13岁,后来曹家衰落,曹雪芹一生再也没有走上仕途的路,直到终老,至于曹雪芹有无后人,至今无考。
曹雪芹祖籍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所以特别注重祖籍的概念,叶落归根一词也能证明,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走到哪,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到老总算是要回到故乡。对名人祖籍的研究一直是如今各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曹雪芹画像
对于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来说,由于其正史无考,再加上《红楼梦》的巨大反响,所以红学界对其祖籍何处的研究一直没有断过,“辽东说”、“辽阳说”、“丰润说”、“铁岭说”,一直争论不休,而最占上风的算是“祖籍辽阳说”。
要谈曹雪芹祖籍,不得不说其家世,而我们如今知道其最早的先祖是明末清初的曹振彦,而曹振彦与其父辈都是在清军攻破辽阳城时做了俘虏,变成了包衣,也就是家奴。当时地位低下的汉姓包衣大约有800余家,而曹家却因为曹振彦的功劳而崛起,而且转型做了文官,这算是曹家整个家族重要的转折点。之后,曹家地位日升,知道曹玺的老婆做了康熙的保姆,而使曹家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家族,曹家之后,三代四人做了皇帝亲派的重要官职――江宁织造,曹家也繁荣昌盛了将近60年。
而说到曹雪芹祖籍,我们可以从冯其庸收录的全国红学家25篇考证文章中得知答案。主流是说其祖籍为“辽阳”,并且从曹玺的著作以及曹玺的传记中得到了印证,而且之后发现了两块刻有曹振彦姓名和职衔的石碑,更加印证了“祖籍辽阳说”的说法。近年,在山西大同又发现了一个碑记,上面也记载了曹振彦祖籍辽阳的说法,这更成为“祖籍辽阳说”一派的有力证据。
曹雪芹家族曹雪芹家族并非满族,但其整个家族的显赫却是因其八旗身份而来,要说曹雪芹的家族,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开始说起。
曹雪芹雕像
明朝末年,曹雪芹的四世先祖曹振彦,在当时的辽阳战役中被俘虏,后变成了多尔衮王府的包衣,就是奴才的意思。顺治朝,曹家的包衣身份转为内务府包衣,编制直接变成了皇家直接领导的奴才,属正白旗。后来,曹振彦有军功,地位大升,最后阴差阳错地转型成了文官。其儿子曹玺才能非凡,后来当了皇帝内廷的二等侍卫,身份很不一般。而其老婆后来更是被挑中当了康熙的奶妈,这下可不得了,未来的皇帝奶妈,这可是为其家族飞黄腾达种下了金种子。果不其然,康熙继位后,曹玺得到重用,被委任江宁织造的重要职位,且允许后代世袭。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五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这就意味着曹家是皇帝在外衣食住行的全权办理者,这种信任和亲近程度,远非其他大臣可比。
而曹玺的儿子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也是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小时候是康熙的伴读,长大了还当过康熙的御前侍卫,曹玺死后,自然而然地当了江宁织造。这个时期,算是曹家的鼎盛时期,但也预示着开始了衰败的旅程。
曹寅死后,曹J继任,但不久又病故,留下了遗孀马氏及遗腹子,有说这个遗腹子就是曹雪芹一说。曹寅无二子,后来就过继了侄子曹\继任江宁织造,但此时,康熙已经老了,曹家在朝廷的靠山将倾,曹家命运也岌岌可危。
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查抄了曹家,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考证。至此,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也只是过了一个无忧的童年生活,直到潦倒终生。
曹雪芹后人曹雪芹有无后人,一直以来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研究结果来说,曹雪芹的后人依然无确切结果。
曹雪芹雕像
我们知道,曹雪芹有过一个儿子,但是不幸得了“天花”,当时曹雪芹生活贫困,而且民间也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此病,曹雪芹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子病死。丧子之痛深深地打击了曹雪芹,于是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曹雪芹死后,是不是就没有后人了呢?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昭示着曹雪芹可能还有后人存世的。
其中,红学家周汝昌在《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中,提到过两个线索,说是可能有人遇到过曹雪芹的后人。第一条线索是说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代当年住在北京西城时,家中住过一个称为“曹大哥”的人,说是曹雪芹与丫鬟所生的后人,因《红楼梦》中有宝玉初试云雨情一节,与丫鬟袭人发生了关系,但后来这位曹大哥离开尚家,去了天津,以后就没有了消息。第二条线索是说一位久居美国的老太太曾经家住北京西城的红庙胡同,邻居姓曹,有两个女儿,来往得知,其为曹雪芹后人,当时也很贫困。后来听说,一个女儿流落天津,不幸早死;另一个女儿相传在一个高干家做保姆,后来就没了消息。
后来周汝昌尝试联系过这位居住在美国的老太太,但最终没有回音。曹雪芹到底有无后人,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曹雪芹简介曹雪芹,清朝小说家,满族人。生于1715年5月28日,死于1763年2月12日,享年48岁。名,字芹圃,号芹溪,梦阮。祖籍辽阳,在南京出生,大概十四岁时跟随家人迁居北京。
曹雪芹画像
曹雪芹的家族属于清朝的名门望族,爷爷曹寅为朝廷江宁织造,显赫一时。曹雪芹本人生性不羁,爱好广泛,平时无事经常把玩研究金石、诗书、字画、园林、中医、饮食等,学问非常丰富,这一点,为其写下名著《红楼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曹雪芹,他的名字值得一说。相传,曹雪芹出生三天后,正遇上一场及时而来的喜雨,使长期的干旱得到了缓解。父亲曹\非常高兴,随口给他起了一个单字“沾”的名字。古代读书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都有出处,而且出处越久远,显得越有水平,曹雪芹的“沾”字就取自《诗经》:“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之句,意思就是说细雨蒙蒙,水分充足,滋润大地,灌溉四方,庄稼蓬勃生长,与曹雪芹出生时的境况吻合。现在我们常说的“久旱逢甘霖”,也和诗经里的这句差不多。但这还不算高明之处,其实“沾”字与“世沾皇恩”也可以挂上钩,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曹家的情况,正是世沾皇恩的鲜明写照。
而“雪芹”二字则出自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指雪地里的芹菜,意思是说雪地里的芹菜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还是要等到春天到来了,才能够和斑鸠的肉一起炒来吃,引用此二字,意在表明自己如雪芹一样,出污泥不染,洁身自爱,这也是一代文豪曹雪芹名字的出处。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
曹雪芹上祖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于天命六年后进攻下辽阳时归附的。曹振彦在明金战争以及入关后平姜壤之叛的战争中立过功,历任山西吉州知州、浙江盐法道等官职。曹家的发迹,实是从曹振彦开始的。
曹振彦之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前后共21年,最后病故在江宁织造任上。曹玺死后,康熙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有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曹寅和康熙自幼便有深厚的友谊,康熙五岁受书时,曹寅就是伴读,后曹寅又选授銮仪卫事,侍康熙左右,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是在曹寅任职期间内,可见当时曹家全市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帝关系之亲密。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诗善文,兼擅词曲,又是个有名的藏书家,曾主持《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的刊刻。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良好作用。曹寅死后,康熙命他儿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上任后三年后病故。康熙有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共60余年。
雍正上台后,先从曹頫舅舅李煦开刀,抄了他的家,接着又发落到黑龙江最荒远苦寒之地,冻饿折磨致死。雍正五年,曹頫因“骚扰驿站”被捕,复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以及“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被革职抄家。曹頫入狱,并被“枷号”,曹家遂移居北京。
曹雪芹一说是曹颙的遗腹子,另有一说是曹頫的儿子。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已未(1715年),另说是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在南京,
曹雪芹在全家被抄后,迁回北京时年纪尚幼,按生于已未说是13岁。曹家回北京后的具体情况,文献绝少记载,不过曹家自抄家后,家道急剧败落确是千真万确的。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得更大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的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十三岁前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13岁迁居北京以后,据红学家考证,初在宗学工作了工作了一个时期,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城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更加困顿。他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了社会上贫富悬殊的尖锐对立,也清醒地看到了出身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态度。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根据《石头记》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续作里,有的篇章和段落写得很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但就总的思想艺术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物性格走了样,有些情节的处理显然背离了原著精神,如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的描写等。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乾隆十五年左右,他离京迁居西郊农村。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他便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
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迁居北京西郊后,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曹雪芹的《红楼梦》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的作品,故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之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他在《南鸢北鹞考工志》自序中道: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日:“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与子叔度的友谊,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
《红楼梦》以贵族封建家庭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横向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力抨击了封建家庭的荒*、腐败,展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红学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政治原因”,如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中所提“好端端的曹家为什么于雍正五六年之际被抄呢”,是因为雍正皇帝的“政治打击”,曹家的败落是“横罹逆褐”;一种是“经济原因”,主要认为是在江宁织造任上“亏空”引起抄家而败落。
我是持“经济原因”之说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其有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那时的曹家空前的繁荣。然而,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六次南巡四次接驾等等,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的亏空。
皇上到家里来住了,这家里得是什么花费。就像《红楼梦》第十六回说元春要省亲,王熙凤、贾链,聊起这个事的时候,贾琏的乳母赵妈妈在旁边上,哎呀,你们是没赶上那种事,当年圣祖南巡说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一样真是这个样子。所以,四次南巡一次省亲曹家和贾家都撑不住了。
近日,自称曹操第70代孙的曹祖义称,他提出的“曹雪芹祖籍山东乳山说”经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NA检测结果及家谱比对印证,证实了“曹雪芹是曹操后裔”这一说法。
红学研究者:
家谱显示我和曹雪芹是本家
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历来说法很多,有丰润、辽阳、铁岭说,有武阳、进贤、花塘说,还有兴城、河北正定说,等等。
而曹祖义10多年前就提出了“乳山说”。
曹祖义,自称曹操第70代孙,1985年起,就开始潜心研究《红楼梦》。起初,他的目的是想弄清楚自己家这个曹姓与曹雪芹是否同宗,经过十多年研究,他结合大孤山曹家清光绪二十年所立家谱,收获了很多“意外”。
据曹祖义介绍,300年前他的先辈就生活在乳山,具体位置是当时的宁海州河南村,这在他的家谱中有记载,“吾曹氏原籍四川小云南人氏后,又原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人氏”。后经查找有关资料,发现家谱中所述河南村即下初镇河南村。
曹祖义说,他在对《红楼梦》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曹雪芹把其家谱用“十首怀古诗”灯诗谜的方法,写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怀古诗的谜底共记录了十个人,前三个是远祖,第四到第十是曹雪芹的山东始祖曹锡章一直到他这一辈。复原的家谱如下:远祖曹操、曹丕、曹髦;山东始祖曹锡章(曹锡远)——曹霖——曹文龙——曹峦(曹玺)——曹寅、曹宣——曹顒、曹頫——曹雪芹。
而东港市大孤山曹家家谱则为:山东始祖曹锡章——曹云——曹元龙——曹岱——曹宗孔——曹积(曹大汉)——曹延聪。
从这个家谱可以看出,曹雪芹家和曹祖义的亲宗辽宁大孤山曹家在起名范字上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以证明他们两个曹家是同宗谱的本家人,有着共同的祖籍,即当时的宁海州河南村。
今年1月中旬,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又做了一次关于曹操后裔的DNA检测,工作人员来到山东乳山市下初镇河南村,在该村共取了7个血样或唾液样品,就该村曹姓村民是否为曹操后裔进行考证。
经检测,首批抽取的四个样本Y型染色体类型,与前一次曹操后代的Y型染色体检测结果相同。
“他们还查看了乳山河南村的曹家家谱,同我们家家谱已对上‘锡、雨、龙、山’四代先祖的范字——这是我们家现存家谱的最早祖先。”曹祖义说,这次DNA检测结果及家谱比对,支持了曹雪芹祖籍“乳山说”。
目前无计划调查曹操家族DNA与曹雪芹家族关系
复旦大学曹操家族基因研究成果是否能证实“曹雪芹是曹操后裔”?
复旦大学曹操家族基因研究课题组专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对此表示,在血缘关系上,山东乳山的曹家和辽宁东港的曹家确实是一支,但是其家谱中没有记载与曹雪芹家族的血缘关系,目前有关曹雪芹家族的直系后代或同族人的材料存世极少,因此无法判断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成果与曹雪芹家族之间有何种关系。
据介绍,在曹操家族基因研究过程中,自称与曹雪芹家族相关的曹氏族人也在其中,但课题组并没有对此作过专门调查,他们的调查研究都是以曹操为中心展开的。
而曹雪芹家族是否是曹操家族的后裔,这不是靠一两支曹氏族群就能够判定的,需要重新梳理、立项才能完成,更需要把自称与曹雪芹家族相关的曹氏族群全部统合起来进行调查,而课题组方面并未有此计划。
曹操DNA属比较罕见类型,后人很难假冒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说:“这个研究持续了三年,因为涉及到采样、实验分析等。我们得到结论是曹操(最有可能)的Y染色体类型,属于一个比较罕见的类型,我们在Y染色体分型上叫做O2-M268类型。”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但要鉴定近2000年前的曹操,不可能有绝对可信的样本,怎么办?课题组采用了多条证据链互相印证的办法。首先由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而历史学者则要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首次对数百份曹姓家谱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研究。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故事中讲述的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其实就是曹雪芹对自己家族往事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映射。曹雪芹的家族曾经有着一段名声赫赫的历史,先后有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尤其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历史上康熙曾经六下江南,其中的四次都是住在曹寅家。那么,曹家是如何发家兴盛起来的?为何康熙对作为汉人的曹家那么信任?之后,曹家又是如何衰败的?
康熙面临的困局
我们都知道,康熙是满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登基时,距满人入关才不到二十年时间。康熙亲政后,虽然除掉了独揽大权的鳌拜,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当时的天下还不是铁板一块,在外有伺机而动的藩王,内有图谋不轨的权臣,民间还存在很多暗潮涌动的反清组织。为了避免激化民族矛盾问题,康熙就连对官员的任用,也要几经思量小心翼翼。
当时,坐在龙椅上的康熙,面对的并不是风平浪静、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是步步惊心、生死攸关的明枪暗箭。
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康熙必须尽可能地做到面面俱到。他能力虽强,但毕竟不是神。所以康熙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让心腹去分担一些事情。
那什么样的人值得信任,能被培养成自己的心腹呢?
历史上的皇帝,为了降低皇权被官僚体系的制约,通常会在朝堂的大臣外发展第三方势力成为自己人。皇帝到哪去找自己人呢?民间吗?知识都被世家大族垄断,没什么可用之才。况且要找的这些人必须对皇帝绝对忠诚。皇帝也知道,在利益面前,忠诚这东西是没有绝对的,能指望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皇帝,这些人即便是出于自私,也得站在皇帝一边了。
那找什么人啊?历史上有两种: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还有宦官,也就是太监。
外戚?那是引狼入室啊。宦官?明朝的教训就在眼前啊。康熙熟悉历史,这两种人他绝对不会用。
其实,清朝还有个特殊的群体——包衣。
包衣,满语中叫作包衣阿哈,意思是家奴。在女真社会中,包衣主要由贵族占有,少数富裕的诸申也拥有奴隶。男女奴隶均与奴隶主家庭住在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和奴隶主的家庭杂役,其劳动成果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女真人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掠夺其他民族的人口,主要是汉族和朝鲜族,明朝和朝鲜方面都有大量有关女真人掠夺人口为奴的记载。
曹家祖上因为包衣身份发迹,并在康熙朝被信任重用
曹雪芹的上祖世居辽东,即辽阳。在明朝与后金的早期战争中就已经归附了后金成为了包衣。皇太极天聪八年,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由佟养性的旧汉军归入到多尔衮的满洲正白旗,并且担任了旗鼓佐领——一个统领300人的军官,以后随多尔衮入关,因战功屡屡升职,成为曹家发迹之始。
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倒台,原本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收编,与正黄、镶黄一起被统称为上三旗,地位远高于其他下五旗。而曹家也因此从王府包衣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家包衣,获得了开启未来的起点。
清在立国之初,就对太监采取了极力打压的态度,但这种态度给皇室自身也造成了不便,因为原本一些由太监来处理的事务,比如收租、采办等就没了负责人,包衣群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顶替那些由太监空缺下来的工作,走上了时代的舞台。
曹玺(曹雪芹曾祖父)的妻子孙氏当了康熙的奶妈,康熙继位后,曹家就飞黄腾达起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康熙有点儿任人唯亲了。其实,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康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除了包衣,康熙还提拔了大量的汉军旗人。
皇家包衣崛起,除了皇帝的信任,更是历史的选择
对身为少数民族皇帝来说,开国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处理民族矛盾问题。满人对骑马打仗很是在行,但坐天下治理国家就难免显得吃力,尤其当时大多数的满人不通汉语,更不了解汉人的习俗,所以与汉人打交道时,很容易产生摩擦。
这个时候,包衣和汉军旗人就派上用场了。虽然这些人在血统上看是汉人,也通晓汉人的语言习俗与文化,但是,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却实实在在地站在满人一边。因此,在满清朝廷面临着严峻的民族矛盾时,这些人就得到了被统治阶层重用的机会。
在1670年之前,在清政府出任过总督的几十人中,仅一人是满人,而且到任的第二年就退休了,其余所有人选都来自汉军八旗。而在1644年到1668年间,做过巡抚一职的汉军不下96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帝王的私人奴才,上三旗的包衣们却能够得到很多肥缺。曹玺先后担任了苏州、江宁织造,死后他儿子曹寅继任这一肥缺,并且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家的兴盛在这时候达到了顶峰。
江宁织造是什么?康熙为何用曹家?
织造,是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清朝有三大织造,除了苏州,另外还有江宁和杭州,不论规模还是重要性,三大织造都是以江宁为首。
江宁织造不仅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除了这些外,它还承担着很多其他重要的工作,比如采购铜料、平衡米价等。中国自古铜料就不充裕,康熙初年时更是日趋紧张,而米价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家最基本的稳定,所以织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1656年到1733年年间,共有21名上三旗包衣任职过三大织造,这些人全都在满洲族谱里能找到。也就是说,他们与曹家一样,都是在满清入关前就已经成为包衣。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这是相当可靠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在官僚政治中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上。
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妈,所以自幼伴君读书,这让他和康熙的关系又近上加近。但是,在康熙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面前,光凭关系是无法脱颖而出受到重用的。
曹寅少年时受到了非常好的文武教育,娴熟的骑射功夫,让曹寅得以在发迹前有机会追随帝王参与围猎活动;而良好的文化素养,则让他能结交很多汉族文人。他当差时似乎是个真正的满人,而生活中又跟地道的汉人没什么两样。曹寅这样将满汉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不是每个包衣所具备的。
织造这个工作,说它是个肥差,那还得看当差人有没有本事让它肥。因为,这个差事最困难的恰恰就是资金问题。说到这,你可能会疑惑,皇帝设置的机构怎么会有资金问题呢。没错,从理论上来说,它不可能缺钱。按1664年清廷各部间达成的协议,户部负责筹钱,工部负责备料。但是,户部与工户都属于正经的官僚系统,而织造却是独立于官僚系统之外的存在,亲兄弟谈钱都打架,一个外来户伸手要钱怎么可能会顺利呢?你是给皇上办事儿的,户部与工部难道就不是给皇上办事的吗?
因此,资金来源的不稳定,特别考验织造的经营能力。比如在采购或者雇工时需要精打细算,但节省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还需要进行其他经济活动来搞钱,比如从政府机构借到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再拿到外面去放高利贷等。而且因为织造代表的是皇帝,所以要特别注意名声,不能急功近利,惹起民怨。曹寅恰恰是能够将这工作的各方面都能妥善处理,让老板康熙看到了自己出色的能力和忠心,康熙才在1704年派曹寅兼管两淮巡盐御史这个更大的肥差。
自古以来最肥的差事——盐政
而古代对食盐实行国营专卖,巡盐御史职责主要是收缴盐税,并监督盐商的专卖。这两个官职都是名副其实的大肥差。
当时清朝最大的盐场在两淮地区,曹寅得到的新头衔就是两淮巡盐御史。这个职位从1691年开始,长时间被上三旗包衣占据,除去因为辖区庞大且居民主要为汉人这个原因外,很明显也是康熙在扩张自己的控制力。
曹寅在兼任巡盐御史这个肥缺后,才彻底解决了困扰织造工作的资金问题,他每年都会从盐政上挪用大量资金去补贴织造。当然,曹寅也肯定没少从中为自己渔利。我们从《红楼梦》中对贾府的描写就能对曹家的富裕程度略知一二,那绝对不是靠工资就能积攒出的家业。对曹寅中饱私囊这事,康熙当然也是清楚的,毕竟他南巡时,就曾在曹家住过,但康熙从未在钱上难为过曹寅,哪怕曹寅在盐政上出现巨额亏空,也只是让曹寅想办法补救就好。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两人私交好,但事实是,康熙对很多人都这样。因为,相对于能力,他一向不大在意贪污这事,康熙从来就不是一个坚持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的人。
为何康熙将肥差都给了包衣集团?背后是康熙对帝国偏执的控制欲望
康熙一生中曾经六下江南,不过,跟电视剧中不同的是,康熙下江南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游玩。从史书上看,康熙下江南是为了考察水患治理情况,但从根本上讲,他的主要意图其实是考察江南社会的稳定情况。
满清八旗在灭南明政权时,曾经在江南遭到激烈的抵抗,在扬州、嘉定等地犯下了人神共愤的罪行。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的反清情绪一直都是最高的。1684年第一次南巡,康熙要很顾及汉人感受地绕开了扬州、嘉定等发生过激烈民族冲突的地方,而且满口引经据典,营造自己良好的亲汉形象。
经过多年的经营,到了1699年的第三次南巡时,康熙已经不需要在行为上特别拘束了,他回归了善骑射的满人形象,而且还曾丢下随从,独自与百姓交谈。
但尽管这样,康熙依然无法将民族矛盾问题抛之脑后。因为他很清楚,汉人的反满情绪无论怎么减弱,文化上的冲突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根除的。就像政府为了防止汉族文人聚众煽动情绪而禁止了结社,实际上却是没法严格执行的。还有那些以宗教为噱头的秘密反清社团,更是屡禁不止,暴动也时有发生。所以,在1707年最后一次南巡结束后,康熙开始让派驻在南方的上三旗包衣承担起政治密探的职责,其中就包括曹寅。
中国古代从隋唐开始,经济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是汉族精英的聚集地。这些汉族精英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作为汉人和汉人文化的代表,就算他们曾经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帮助过清廷,也无法得到满清皇帝的信任。康雍乾三朝,发生文字狱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地区。与此同时,身在京城的康熙,还要时刻担心着朝廷权臣和族内亲王对权力的觊觎,所以织造一职才没被编入传统的官僚体系。康熙需要皇权的控制力通过忠诚的包衣集团,直接到达遥远的帝国经济中心——江南地区,并且让这些包衣成为自己可靠的耳目。
曹家的兴与衰,全在能否满足皇帝的需求
作为江宁织造的曹寅,一直都是康熙皇帝的耳目,但密探的职责,让他与康熙的关系比之前更进了一步。曹寅担任密探的时间是1708年,他不是康熙的第一个密探,也不是最后一个。早在1704年的冬天,曹寅就曾发现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僧人有向皇帝秘报的权力。很明显,僧人并不具备对时政品头论足的能力,他能向皇帝汇报的也只有官员的言行与百姓的评价。曹寅也是一样,之前他给康熙的奏报都是关于地方的政务与琐事。
但是,从1708年开始,曹寅的工作变了,康熙开始让他对封疆大吏进行监视与品评。从曹寅与康熙主仆两人的往来信件中可以发现,在谈论起官员时,康熙的用语都相当直白,可以说是从这开始,曹寅才真正成为康熙的心腹。
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是从雍正才是专治集权的,但实事是,很多集权的手段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密探就是其中之一,雍正将其发扬光大。
曹寅死后,康熙对曹家依然十分青睐,不仅对曹寅遗留下的巨额亏空持十分宽容的态度,并且让曹家人继续担任江宁织造一职,同时负责政治密探工作。但是,虎父往往会生犬子,曹寅后代的办事能力远不能达到康熙的期望,尤其是政治密探工作进行得一塌糊涂,所以对于强调能力重于一切的康熙而言,曹家对他已经不再重要了。
但不得不说,康熙这人念及旧情,对曹家还是很宽容的,就算心有不满,也没对曹家发难。但包衣唯一能够的依仗就是主子,在康熙死后,雍正帝可跟曹家没啥交情。失去靠山的曹家,最终在新朝初期的政治大洗牌中落了个被抄家的下场。
结语
从包衣集团的兴起和官职特点可以看出,康熙对大清的政治形势的态度,长久以来都没有乐观过。所以,他选择包衣们作为皇权的代理人派驻到全国各地,这样对常规的官僚体系可以起到牵制作用,因为包衣直接隶属于皇帝,无论是地方律例还是军法,都无法对他们形成制衡。
但是,包衣集体安身立命的根本,还是在于他们能满足皇帝的政治需求。古代的官场就好比我们的职场,人际关系可能会保你一时得意,但老板真正在意的,其实还是你的办事儿能力。
曹氏族谱[/url])虽籍属辽阳,但从曹雪芹高祖(注:高祖这里可为泛称,见梁章钜《称谓录》。)曹锡远(世选)即已“从龙入关”。曹家隶属正白旗,当时归九王爷多尔衮统辖。多尔衮的睿亲王府第在今东安门一带,康熙年改为玛哈噶喇庙,乾隆间称为普渡寺(注:多尔衮及普渡寺此处一笔带过,我们知道曹家跟随入关的主子就可以了。普渡寺今尚在,气势雄伟。该寺与曹家祖上有关,但与曹雪芹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因此,雪芹随全家返回北京后,他是否到过这里,就难猜测了。)。自此,曹家开始入京。 曹锡远一传至曹振彦,再传至曹玺,即曹雪芹之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以内务府工部郎中,“特简督理江宁织造”(注:见冯其庸引《江宁府志》、《上元县志》,《曹雪芹家世新考》第96页至98页。)。时当公元1663年,这是曹家始任江宁织造的年代。
曹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六月间卒于江宁织造任所,在任二十二年。同年十一月,康熙首次南巡,至上元,以江宁将军府为行宫,并亲至江宁织造署,抚慰遗孤,遣内大臣尊莫。玺生前曾蒙获康熙赐蟒服、加正一品、赠御书“敬慎”匾额,及御制诗,并曾两次督运入京陛见。可见,从曹玺首任江宁织造,即获康熙赏识。这当然也有另外的重要原因,即曹玺之妻孙氏,系康熙保母之一,此乃一层特殊关系,必须说明(注:萧奭《永宪录续编》。)。如康熙三十八年夏四月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尝观史册,大臣母高年召见者,第给扶称老福而已,并赐宸翰,无有也”。(注:冯景《解春集文钞·御书萱瑞堂记》,此事当时人及后人多有记述者,足见非比寻常。)引此一段,无非说明,曹家自曹玺及妻孙氏起,即获康熙之天恩宠渥。尤其在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后,曹家开始荣耀起来。
关于曹玺之生年,很少有人提及,包括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冯其庸先生的《曹雪芹家世新考》,这主要是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佐证。冯先生所引之《江宁府志·曹玺传》、《上元县志·曹玺传》中均未提及生年或享年多少。周先生在《红楼梦新证》里,考出曹玺妻孙氏生年为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即公元1632年,并云:“既得孙氏生年,曹玺之生年乃可推知必不甚悬远。”(注:《红楼梦新证》第220页。)我们不妨略做推算。
据上述两志之《曹玺传》,曹玺赴江宁之任前,曾“补侍卫之秩”、“随王师征山右”、“拔入内庭二等侍卫”、“升内工部”。征山右(大同)是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补侍卫,《上元县志》云“及壮”,按此“壮”非《礼记》指之“三十曰壮,有室”,有据此认为“曹玺在内务府被选充侍卫,年当三十岁(注:吴新雷即据此认为“曹玺在内务府被选充侍卫,年当三十岁”,见《曹雪芹江南家世考》。),又有据此认为“曹玺又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注:朱淡文据此文认为“曹玺又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恐误,见《红楼梦学刊》1982年3期。)。“及壮”应是指青年,“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拜会稽都卫,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李贤注:“壮,少也。”又唐韩愈《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夫失**,子失壮母,归咎无处。”亦指年轻。《管子·轻重丁》:“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及壮”意同“当壮”,有“到长大时”之意。曹玺子曹寅约十五六岁入侍卫,傅鼐十五岁,宋荦则十四岁,当然也有入侍卫年龄稍长者,如纳兰性德,因性德十五岁举顺天乡试,入侍卫当在此之后,约十八、九岁(注: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徐乾学序。)。按,性德比曹寅大三岁,曾同为侍卫,见《通志堂集》徐乾学序和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寅有“忆昔宿卫光明宫,楞伽山人貌姣好”之句,楞伽山人,性德之号)。如按概算,曹玺补侍卫或为十六岁左右,而不会到三十岁才补个三等侍卫。“征山右”或在二十岁左右。如据此推考,曹玺出生,则在天聪三年(公元1629)前后;即算二十五岁左右征山右,生年当在公元1624年前后,比妻孙氏大三至八岁,尚不至于“悬远”到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曹玺或出生于后金天命九年到天聪三年之间(公元1624至1629)。我以为约出生于公元1629年似较合理,卒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享年五十六岁左右,不超过六十岁。则曹玺赴江宁任时为三十多岁。
曹家自曹玺提出任江宁织造后,不仅屡蒙皇恩,且终康熙之世,曹家已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因此,对曹玺略做小考是必要的。
曹玺据《五庆堂谱》,又名尔玉,有弟曹鼎,又名尔正。鼎生宜,宜生颀。自曹玺起,曹家分为二支。本节专述曹玺一支。
玺生二子,长寅,次宣。玺另有一女,小于宣,嫁傅鼐;鼐曾任内务府总管、兵部、刑部尚书等。据《八旗文经》卷五十七《作者考》甲第十页“曹寅”条末特别提到:“甥富察昌龄,字堇斋,阁峰(鼐字阁峰)尚书子,有时名,集未见。”《八旗文经》虽编于光绪间,但非孤证。李文藻《南涧文集·琉璃厂书肆记》:“乾隆己丑(公元1769年)……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李文藻,号南涧,乾隆进士,好藏书,达数万卷,其上所记,当为可信。鼐有三子,长昌龄,次科古,三查纳。昌龄兄弟与雪芹之父为姑表兄弟。
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九月初七日。曹寅为曹雪芹的亲祖父,而非曹宣,关于此点,下节予以专述。
曹宣为曹寅之弟,据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即宣,为避玄烨讳),情愿纳监生,二十九岁。”则其生年当为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比曹寅小四岁。曹寅《楝亭诗钞》卷三《支俸金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于“百花同日著新绯”句下自注:“生辰同花生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条下有“花朝一节:“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可知曹宣生于二月十二日。潘荣陛为雍、乾时人。“花朝”实因时代、地域不同而有异,亦有云二月初二日者,有云二月十五日者(注:宋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仲春十五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又,《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朴蝶会。”另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其他记“花朝”者亦多。)。但潘荣陛距曹氏兄弟时代相近,且又说的是帝京岁时,故二月十二日应为可信。
自曹玺于康熙二年离京赴任江宁织造,曹寅、宣兄弟随父之任。曹玺一支始居江南。玺赴任时,曹寅六岁,曹宣二岁。
曹寅是否曾为康熙之侍读,史传无明确记载。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有述及,兹摘录如下:
寅自幼侍读事,邓之诚先生见告出某书,书为1939年顷购于琉璃厂文芸阁,价二三十元间,八册一函,约为康熙间刊本,四字书名,甚怪异,亦无著者名,藏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惟以书名失记,待检。按顾景星《白茅堂诗文全集》卷二十二叶九《怀曹子清诗》,起云:“早入龙楼儤,还观中秘书。”正可为此事佐证。……康熙帝自九年冬开经他日讲,设侍读、侍讲学士,十年又增设满、汉字侍读等员,正其向学之日,亦合。
另,朱淡文先生之《曹寅小考》,首节即论“曹寅曾为康熙伴读的佐证”,文长不引(注:《红楼梦学刊》1982年3期。)。
曹寅何时为康熙伴读呢?如以康熙十年算,则曹寅十四岁。我以为,康熙十年既增设满、汉字侍读等员,则以是年曹寅入为侍读较合,至早为十三岁,即十三、四岁。另据顾景星(与曹寅有舅甥关系)《荔轩草序》:“既舞象,入为近臣。”近臣,当如周汝昌先生所说,“亦即指侍卫言”。舞象及另一典舞勺,均出自《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又云:“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舞象之典,用于曹寅颇为切合。曹寅入侍卫,当在十五六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乙编“曹寅”条案:“寅年十三,挑御前侍卫。”则不知何所据。因十三岁正是舞勺之年,如为康熙伴读则较适宜。
从康熙十年(或九年)曹寅为康熙伴读,后为侍卫、銮仪卫,迁仪正,一直随侍康熙左右,至康熙二十一年,达十一年之久,此亦可证曹寅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可谓君臣总角之交。自康熙二十二至二十九年,曹寅复兼任佐领,迁内务府郎中、广储司郎中。二十九年四月出为苏州织造,见同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提到“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曹寅”,可证此时曹寅已被任苏州织造。另,尤侗《艮斋倦稿》卷十《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江南通志·职官志·文职》所记均合,当为确实。时年曹寅三十三岁。离京前,曹寅为弟宣及子、侄辈捐纳监生。
大家都知道,清朝有很多名人都被抄家了,曹雪芹家也是如此。曹雪芹家被抄之谜,一直是红学研究学者们争执的一个焦点问题。要弄清楚曹家为何被抄,还是要从曹雪芹的家世说起。
曹雪芹先祖的一支在明末迁居到山海关外今辽东铁岭任守边,被努尔哈赤俘虏后,后成为满清正白旗的包衣(奴隶)。满清入关后,曹雪芹的先祖被分配到内务府,世代为奴。
机会来了,康熙幼年丧母,靠着一名奶妈抚养,康熙感恩终身。这位奶妈,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登基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到江宁任织造监督,这是一个肥差。江宁织造是轮任的,到了曹玺这一任,则成为了终身任职,曹家由此崛起了。
然而,到了曹雪芹父辈这一带,曹家已经开始衰败。曹玺长子曹寅病逝,改由曹寅之子曹颙继任,结果曹颙不久也病死。康熙不忍,就特许曹寅弟弟曹宣的孩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
最严重的局面还是出现了,雍正六年正月曹家被抄。红学研究者认为,曹家之所以被抄,是因为曹家卷入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的争斗中,曹颙被认为是“八爷党”。仔细研究,“八爷党”是在雍正四年遭到打击,而曹家被抄是在雍正六年。
表明上看,是雍正将曹家抄家,幕后真正的凶手却是康熙。曹家被抄家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大量亏空,即入不敷出,造成国库亏损严重。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曹家。为了接待康熙,曹家花钱如流水,只能挪用公款。
曹家的亏空数额究竟有多大,很难算得清。康熙五十二年,曹頫上了一道奏折,“窃奴才父寅去年身故,荷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怜念奴才母子孤寡无依,钱粮补欠未完,特命李煦代任两淮盐差一年,将所得银共五十八万六千两所以织造各项钱粮及代商完欠,李煦与奴才眼同具已解补清完,共五十四万九千六百余两。”
到了康熙五十五年,户部又发现曹寅在世时的欠银计二十六万三千余两。显然,这两笔钱款曹家根本无力偿还。对于曹家的亏空,无论是康熙还是曹家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到曹雪芹,大家都不陌生。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曹雪芹家族也是八旗人吗?为什么还会被抄家呢?是何原因?
一、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曹雪芹家族也是八旗人八旗分为满洲八旗、八旗蒙古、和汉八旗三种类型。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所以曹雪芹家族也是八旗人。那么他为什么还会被抄家呢?接下来将进行做相关介绍。
二、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雍正六年(1728年),月元宵节前,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曹雪芹家谱揭秘 曹雪芹祖籍是哪里
本文2023-10-02 23:58: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