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第1张

炎帝与神农氏绝非一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但相差数十代。在古帝王体系中,仍有三代之差。神农氏为华夏民族农业发明的始主,而炎帝则是神农氏之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和政治领袖。

一、异说纷争,各执有据。

让我们先看下最早最原始的春秋时期记载,或许能明白一些理辞。《管子·封禅第五十》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也有相同记载。在汉唐之前,对泰山封禅,不是功德卓著的帝王,一般不般贸然封禅。在春秋之前有古帝王封禅72家,管子曰:“无怀氏、虙羲氏、神农氏、炎帝”。从管子之言中可以得知,在神农氏之前只有部落首领,没有“帝王”。炎帝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在神农氏之后才有了帝王之说。另据《管子·侈靡第三十五》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说明神农氏不是帝王,不在“八帝”之列,以后将神农与炎帝混淆的说法必定有误。

“八帝”究竟是谁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八代炎帝”。《御览·卷七十八》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笔者认为,应为八卦),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二、炎帝神农,一家之说。

炎帝神农氏一家之说,不是今天的学者故意渲染,无理争端,而是古史志记载十分模糊,导致百家争鸣,意见纷呈。《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类聚·卷十一》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春秋时期管子对此事记述的十分清楚,“炎帝”与“神农氏”有所区别。《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尸子》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作者认为,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或者说是神农氏的孙子辈,在无怀氏之后,统一了各氏族部落,走向帝王统治地位称之“炎帝”。说明神农氏与炎帝的发展应当是有一个漫长的岁月和过渡时期。

为什么叫“炎帝”呢?

《御览·卷七十八》为我们记载历史的真谛:“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看来是因主南方,以火师而名。黄帝的来历与之基本相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笔者认为,在炎帝执政时期,大面积的火烧原野而耕的场面,对开发土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易系辞·下》记载:“大皞帝包(苞)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遂)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取牺牲以充包厨,故号曰包牺氏。后世音谬,故或谓之伏牺,或谓之虙牺。一号皇雄(熊)氏,在位一百一十年。我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騼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习包牺氏之号也。”无怀氏,为神农氏与炎帝的中间的一个重要交替期,在此交替期,先由神农氏代替了无怀氏,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称帝的始祖。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说,他对神农之前事不知到,故在《史记·食殖列传》中记载:“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三、早期神农,始于行山。

最无争议,最早的史书是春秋管子之言。《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从“淇山”之阳的地名考证,《淇州志》记载,淇山,在邑之西,因淇水故名。“淇山”即今天的陵川大片的山林。《说文》记载:“水名。又名“淇河”,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河。或曰出隆虑西山。”古为黄河支流,自河南省林县东南曲折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黄河。准确的地名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神农氏最早生活繁衍在太行山巅。《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战国策·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记载:“昔烈山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柱”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就是神农氏的儿子,叫柱,真正为农业之神的就此人也。柱,在历史上没有被列入帝王之位,只是神农氏的代表人物。《管子·侈靡第三十五》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说明“神农”不再“八帝”之列。故然“为其无位,不能相用”。真正列入史册的是神农的孙子辈,从临魁开始称帝。在高平地区一直沿袭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新婚燕尔举行婚典仪式时,必须要用“火柱沾醋”的方式才能完成婚礼大典,向来贺者表明新人是神农氏的后代。我们可以从唐代,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牛元敬《重修清化寺碑记》中找到答案,“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全而称之,又号伊耆氏。”伊耆国又在那里呢?《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明年败耆国。”《尚书》曰:“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郑玄注释:“耆者,又作黎。”《经义述闻》云:“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伊耆国,就在长治县与高平交界处的古黎都。

《御览·卷七十八》记载:“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路史》记载的更为准确:“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本起烈山氏,或称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在此有差错的地方是“帝氂(牦)也用厘(厘)”与“帝来”,在名字上出现问题。有称“氂”、“厘”、“来”三个字的,同为一人,但不知那个准确。笔者倾向前者,重要的史书多称“氂”。笔者认为,八世炎帝,特别是炎帝之祖父辈,有可能是从陕西姜水发展,在儿子“柱”时,迁居在太行山上党生活。第一代炎帝魁,其祖父辈为神农氏,很可当时还没有掌控政权。仍然“以耕施教,以教掌政”,逐步成为统领农业生命的大族,被尊荣为帝王。神农氏部落的最后衰落是在末代炎帝榆罔之手。黄帝三战得志,而榆罔炎帝率部流亡湖北随州、湖南长沙,死在长沙。榆罔执政和生活同样在上党地区,长治市榆社县城,即榆罔的治政中心。榆次市的地名来历与其有直接的联系,故名棆次。晋东南地区的地名,非同寻常,一些古老的地名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一个地名就是一部史实。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这可能是炎帝之妻另一支嫡亲之族。《路史》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为妃,生帝魁。”《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在此“赤水”、“奔水”、“姜水”三者必有误差。笔者认为“姜水”准确性大于其他。《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颛顼。”“头触不周山”故事,再次说明炎帝、黄帝之后的第二次争夺帝位。共工系炎帝的之曾孙,颛顼系黄帝之曾孙。虽然共工再次败阵没有当上帝王,古人却为后人记载了第二次争峰的地点在“不周山”,“不周山”也在羊头山之周邻。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记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有禹攻共工国山。”《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按《山海经》大荒之隔,南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盖因山之不合,遂生共工触山之神话。”笔者对此认为,“共工头融不周山”和“禹攻共工”的故事,就发生在羊头山周边山区。“不周山”在长治市屯留县西。“岳崇”即指太岳山,“浑浑泡泡”即指黎城县浊漳河。大明《潞州志》记载:“按《书·禹贡》漳水二。一出长子县鹿谷山,即发鸠山,名为浊漳。郦道元谓之衡水,又谓横水,东至邺合清漳。”炎帝之伯陵之封地在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伯方”来历因“伯陵方国”故名。

四、榆罔南迁,守茔神农。

为什么称之为神农氏?《神农本草》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故人号曰神农。”《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注正义田,“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儒归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路史·后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魏晋《风土记》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羊头山有可能是石年神农时代,为炎帝早期之父。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宋代《路史》记载为“七十世”。说明“十七世”与“七十世”可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当《吕氏春秋》当实、可信。《路史》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祀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古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事载《左传》。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一百六十里。”这段文字记载,十分清晰的告知后人,黄帝战败炎帝后,又封祀其后参卢留在羊头山守茔,祀奉先祖。早期的神农氏以及榆罔之前的七代炎帝,都可能葬于上党不同地方,如黎城、潞城、黎都、榆社等地。神农先茔,毫无疑问的讲葬在长子、长治、高平三县交汇地段的羊头山。《潞州志·陵墓志》记载:“潞子婴儿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续村。”也葬在太行山上。北魏《风土记》记载:“羊头山,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隋开皇五年(585)《宝泰寺碑记》曰:“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设庙,仲春上甲日致祭。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古载文字内容又为我们记载了历史的真谛,羊头山所葬之主应当为早期神农。神农在位期间,已经开辟了硕大的疆土面积。《玉海·卷十七》记载了这一历史贡献:“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读过各种各样的关于炎帝与黄帝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按照国语中的记载,认为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老大叫炎帝,老二交黄帝。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没敢这么说。他开篇先讲黄帝,于是黄帝的祖辈只字未讲,联盟首领神农氏也是只字概括。最近,我找来了一些世族传世家谱做了对比,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是我对炎帝和黄帝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就花了一天的时间整理,

        炎帝石年父亲少典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还是燧人氏,据说少典作为有熊国(部落)首领140年(我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最有可能的是绳结加口述把之前的几个少典氏〈有熊国首领的称号〉和炎帝的父亲少典混在一起了)少典作为首领136年的时候,石年继承了伏羲氏(燧人氏的火徳也来源于伏羲氏)的火徳,成为联盟首领,使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他于是被人尊成为神农氏。他的继任者分为两支,一支继任炎帝部落首领,一支继任神农氏作为部落联盟首领。

    神农氏以及他的继位者共八代,历时524年,少典氏也传了十一代,到了第十二代少典氏伯荼的时候,炎帝后裔榆罔作为神农氏已经徳衰,各个部落都想脱离联盟,于是诸侯相互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神农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征讨诸侯。于是有熊氏部落的少典氏伯荼整训武备,并扬言谁脱离联盟就讨伐谁,于是诸侯都来向伯荼朝贡。诸侯中最能征善战的就是蚩尤的部落,没人敢去征讨他。等到炎帝部落有足够兵力征讨诸侯的时候,诸侯都归顺了伯荼。伯荼励精图治,分别训练了五支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军队,随后与炎帝部落在阪泉进行了多次大战,最终吞并了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瓦解以后,蚩尤继承了神农氏的联盟首领职务,尊称为蚩尤大帝,与伯荼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战争,双方久攻不下,在逐鹿对峙,伯荼通过各种方法使依附蚩尤的部落倒戈相向,最终在逐鹿城外杀死了蚩尤(曾经看过关于寻找蚩尤墓的纪录片,蚩尤墓已经找到了,据他的守墓人的后裔讲述蚩尤身中五六十箭,与众部下骑马至某地因失血过多而崩,被众部下就地掩埋,并由一位部下隐居于此地世代守墓)。

        蚩尤死后伯荼被诸侯尊为天子,继承了神农氏的权利,成为天下共主。随即率兵进入九黎地区,在泰山之巅,会盟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人们说他彰显的是土德,颜色尚黄,便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在位一百年。那一年,地裂,帝陟。他是怎么死的,已经没人知道了。他的尸首也被人弄丢了。而后得七年时间里,竟然没有人即帝位。七年以后继位的不是儿子,而是孙子。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政变,内讧还是战乱,这些已不得而知。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来说,那些有为的帝王往往晚节不保或是不得善终,春秋五霸哪有一个善终或是保住晚节的、秦始皇死而地分、汉武帝唐太宗晚节不保、宋太祖烛影斧声不得善终,或许是过去杀戮太多,这些孽债最终还是要还的吧。

        以下是从传世的一些氏族家谱中找到的一些资料,司马迁左丘明都没有机会看到,很多都是先前靠口述一代一代传下来并被整理保存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少典(第一代少典氏),有熊国第一代首领,姓公孙。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两子。长子石年(炎帝),次子勖其。石年长育于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初都城于陈(今开封陈州),复君于曲阜(今山曲阜),在位140年而崩,葬于长沙乡茶。生子二十五人,生勖其于轩辕之丘,继少典之嗣,故以公孙为姓。又娶任姒为妃,有娠生叔子、季安。

勗其(第二代少典氏),少典次子,嗣父少典之位,任有熊国首领,世为诸侯,故以公孙为姓。娶妃扶胥氏,生子二,长子臣駓、次子箕文,夙沙君臣,夙沙欲入都于陈,箕直谏被杀。

臣駓(第三代少典氏),勖其长子,娶妃蜀山氏,生子芒昧。

芒昧(第四代少典氏),臣駓之子,娶妃逿伊氏,生子夷粟。

夷粟(第五代少典氏),芒昧之子,娶妃女仪氏,生子柏坚。

柏坚(第六代少典氏),夷粟之子,娶妃赤水氏,生子讳节。

节(第七代少典氏),柏坚之子,娶妃钜间氏,生子赫明。

赫胡(第八代少典氏),讳节之子,娶妃廔利氏,生子封胥。

封胥(第九代少典氏),赫明之子,娶妃女娥氏,生子依卢。

依卢(第十代少典氏),封胥之子,娶妃九方氏,生两子,,长子启昆、次子桓。

启昆(十一代少典氏),依卢长子,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妃,德性幽闲,有熊君启昆出游,必与偕行。尝南至衡山拜炎帝之陵,复访古圣之迹,闻太昊陵在嶓冢,同附宝往谒,是文中祁野。见中天一道金色电光,旋于绕北斗枢星之旁,感而有孕,怀二十四月,紫气充房,而生伯荼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遂号曰轩辕。轩辕十二岁,启昆崩,即嗣位。

黄帝,原姓公孙,有熊国少典氏启昆之子,名伯荼,字玄律。称帝后以姬水为姓,改公孙为姬姓,生于轩辕丘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有熊国十二代首领,后取代神农氏榆罔成为天下之主。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居五帝之首。神农氏榆罔四十五年癸丑(前2506)二月初二日,生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十二岁君崩,即嗣少典位,始建黄帝元年甲子(前2495年),在位一百年,逝于黄帝百年癸卯(前2396年)三月初三日,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葬桥山(今陕西黄陵)。

炎帝,第一代神农氏。有熊国首领少典长子,名石年,姜姓,号烈山氏,又号厉山氏。生于癸卯年四月廿六日,代伏羲承火德,以德王天下,因号火帝。后被举为天下之主,故曰炎帝,继号神农氏,是为地皇,以姜水为姓,改公孙为姜姓,时年二十岁。在位百四十五年,寿百六十八岁,葬湖南酃城西。娶莾水氏之女曰听谈为妃,生子十三人,长子帝临魁、次子堇龙,居于伊水,三子权父、四子不浩,居于陈仓,后裔有回禄为蚩尤大将、五子端共,居于筑水,六子厉农,能殖百谷。生女三,长女、次女瑶姬、少女女娃,名精卫,学道于赤松。复纳尊卢氏之女为妾,生子三人,长子邛金,居耆田、次子帝柱、三子起我、四子奉养。

临魁,第二代神农氏。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承,第三代神农氏。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明,第四代神农氏。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宜,第五代神农氏。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来(厘),第六代神农氏。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裹(克),第七代神农氏。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榆罔,第八代神农氏。名克,在位55年;因德

炎帝的母亲女登(又名安登,亦称妊姒) ,黄帝的母亲名附宝。

任姒为少典之正妃,游华阳之常羊,九龙山现神龙首,任姒感神龙而生炎帝,传说炎帝牛角似龙,三天能讲话,五天能走路 ,七天生齐了牙 ,任姒取名曰“石年”,少典以为不祥,欲弃之,任姒不忍弃之,遂养炎帝于姜水,故姓姜,又叫烈山氏。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按史籍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蟜氏之女,名附宝。

扩展资料

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 24 个月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其实,黄帝出生的感生神话是上古时代许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为有城氏之女吞玄鸟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螈践“巨人迹”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等。 

《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以教天下播种,而省杀生之敝。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炎帝柱,神农子也。七岁有圣德,佐神农氏。亦曰‘烈山氏’,五帝以来稷之。”

-任姒

-附宝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

炎帝与神农氏绝非一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但相差数十代。在古帝王体系中,仍有三代之差。神农氏为华夏民族农业发明的始主,而炎帝则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