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是帝王干嘛用的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扩展资料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
祈年殿,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参考资料: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他22岁。此战,明军以50万对付瓦剌军的三、五万人,竟以全军覆没,主要原因是听信宦官谗言,听任一个宦官摆布,把军队交给一个不懂战术的宦官,没有详细的作战计划,贸然前行作战,作战匆忙,武器装备不适应,而且粮食储备计划也没有跟上。使得军队还没到战场,50万大军就已经断了粮。
在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朱祁镇在北方生活的一年时间,瓦剌首领也先常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解闷。朱祁镇的饮食供应,从来没有缺少的时候。也先的弟弟伯颜贴木儿也和朱祁镇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伯颜也是三天两头去找朱祁镇聊天,安慰他。总之,朱祁镇在北方生活的一年,和他的敌人打成一片,关系好得一塌糊涂。瓦剌上至高级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对朱祁镇很尊重。
朱祁镇并没有使用了什么妖术,而是明英宗朱祁镇对也先有利用价值,黄帝被俘虏,肯定可以借向明朝提出条件,索要财物,但是朱祁镇被俘虏一年后,明朝新立了以为黄帝,朱祁镇也就没有了价值,但是朱祁镇是个极有人格魅力的人,他是个好黄帝,瓦剌人性格豪爽,也先和也先的弟弟伯颜贴木儿也很欣赏朱祁镇,所以朱祁镇被俘虏期间得到了瓦剌人尊重。
姓名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时间 陵墓 诨号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368年—1398年) 孝陵 要命皇帝
朱允炆 建文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由崧追)(1399年—1402年)
恭闵惠皇帝(乾隆帝谥)
朱 棣 永乐 成祖(太宗)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403年—1424年) 长陵 马上天子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1426年—1435年) 景陵 蟋蟀皇帝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1436年—1449年)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祁镇 天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1457年—1464年) 裕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弘治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隆庆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1620年在位一个月)庆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1621年—1627年) 德陵 木匠皇帝
朱由检 崇祯 毅宗(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1628年—1644年) 思陵
怀宗 庄烈愍皇帝(清帝谥)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弘光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隆武 绍宗 襄皇帝 (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绍武 文宗 节皇帝 (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永历 昭宗 匡皇帝 (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明朝皇帝姓名排序: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规定的……
明朝皇帝年号排序:洪、建、永、洪、宣,正、景、(天)、成、弘、正,嘉、隆、万、泰、天+崇。因为明清皇帝是用年号称呼的,所以需要记住。我是如此记的,效果还挺好。
距离倒霉的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已经过去374年了。明朝的那些事儿,依然在沸沸扬扬地传说着,解读明史也依然是大热门。不过这明朝啊,也真值得中国人格外关注。汉、唐、宋毕竟隔我们太过遥远,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终究让很多人不爽。而明朝对中国人的影响的确十分深刻:中国各地戏剧的服装我看似以明朝式样为主,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大抵诞生在明朝,最显赫最具开放象征的航海活动也发生在明朝,至于政治和宫廷剧的波谲云诡、跌宕起伏乃至匪夷所思,也当首推明朝。
李晓鹏的这本书名为《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2》,却并未从三皇五帝说到改革开放,几乎全部着墨在明朝。而且摆明了和官修《明史》以及大众化明史解读对着干,把翻案文章写了个酣畅淋漓。当你看完,也许内心是彻底崩溃的:过去脑海中的,难道是一个假的明朝?
对于明朝的皇帝,我们是有些刻板印象的。阴刻残暴的朱元璋、居心叵测的朱棣、没脑子亲征被俘的英宗、行事乖张、荒*无度的代表人物正德帝、因为大礼仪和大臣缠斗不休的嘉靖帝、幽居深宫不上朝的万历帝、痴迷木工活的天启帝、刚愎自用终至国破家亡的崇祯帝。
这些印象,当然是历史课本、《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等等刻录到我们脑海中的。而本书彻彻底底来了个系统变脸:
“朱元璋、朱棣是毫无疑问的一代雄主,奠定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国力最盛最辉煌的时代;史称政治清明、君臣融洽的仁宣之治,其实碌碌无为”;
行为狂放到处溜达的正德帝其实在武功上颇有见地与作为;
史称沉湎女色的成化帝其实政治能力突出,堪称中兴之主;
万历帝看透了大臣的虚伪与不可倚仗,厌倦朝政的繁文缛节,以及确实“寡人有疾”才选择不上朝听政,其实一直牢牢把控朝政且颇有建树;
至于崇祯帝,则扎扎实实被袁崇焕所误。
大臣,或者说儒家(理教)文官,特别是东林党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其中颇有一些信奉儒家理想,有气节有操守,忠君爱民的知识分子精英,为国为民也做了不少好事。东林党人在中学课本中是正面形象的代表,“风声雨声,家事国事”的千古名联更是把他们烘托成明朝后期黑暗政治中的“清流”。
然而在作者笔下,绝大部分儒家文官都是理教狂徒,启图用僵化的理教教条要求和控制皇帝,但其个人在本质上却只服从文官集团的自身利益。口头忠君爱民,实则贪腐蛮横,只热衷于党争,却办不好实事,是彻头彻尾的典型两面派。
对于东林党人,作者下了极大力气去揭开他们的“清流”面纱,将其定位为大官商大地主的代言人。降清后的东林党人更是成为刻意抹黑明朝的操盘手和主力军。
作者还着重重新塑造了海瑞与袁崇焕的形象。
海瑞无可置疑属于清官典范,但他一点也不迂阔,非常实干,懂得政治策略与斗争分寸。至于妻子自杀,因礼教逼死女儿要么是查无实据,要么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袁崇焕目前的主流评价是被误解的好官与国之栋梁。而在作者看来,他从不以爱国卫国为第一原则,为了文官集团的利益私斩武将属严重违法,他不懂军事又无武功只知当守城舵鸟,几可算败国首恶。
除了郑和以外,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好名声。历代文人直到现在都极少有人为宦官作翻案文章。然而作者却将案翻得让人惊心动魄又瞠木结舌:
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颇有效率的监察机构,
王振、汪直都是正面形象,
刘谨的变法颇有力度和成效,
至于几乎人人痛恶的魏忠贤,其实比较正直、理政办事很有一套,而且并不曾肆意贪污受贿。那些滔天罪状,不过是东林党人泼给他的脏水而已。崇祯杀了他之后几乎导致无人可用。
作者认为,明朝承接汉唐余绪,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前中期武功上也颇有建树,且底层群众的权益得到相对较好的保护。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让其时的中国成为海权与陆权并霸的国家,从秦到清,并非历史书上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是极具中华特色的郡县制帝国时代。就生产力水平和疆域辽阔的地理特征而言,帝国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确保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代有盛世。相比仅有250多年的西方文明优势,中国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当前中国依然要发挥好帝制时代遗留下来的某些优势。
作者从整体上肯定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试图据此分析中华帝制在历史阶段上的优越性,从而让中国人重建对中华历史、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尖锐地揭露文官集团的无聊、无能、无用、无耻,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儒家变种——理教在中国历史上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禁锢与残害。作者指出官僚集团的腐败和土地的兼并是历朝历代覆灭的主因。当前的中国,如果不大力反腐败整顿吏治,如果任由经济利益集团向政治利益集团转化,将是极其危险的。这应该是作者对明朝文官集团抽丝拔茧的分析之后必然得出的教训吧?
作者从整体上否定文官集团与理教的禁锢性、虚伪性,试图找准朝代败亡的内因,从而提醒当政者小心被利益集团绑架。
作者之所以作这么多翻案文章,无非是想为明史拔乱反正,高扬自身的历史观,为中华历史重建自信,为现实提供镜鉴。但是,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提法、评价、结论我未必完全赞同。而且作者过于主题先行的确带来一些硬伤,非此即彼的评判也让人感觉客观性不够,似有热情多于理性之嫌。不过强调政治性,淡化学究气可能也算作者的追求吧。
除去主流内容之外,还有两个方面对我颇有触动:
一是突出朱家天子的底层贫民出身,强调领导者的阶级出身和阶级属性。虽不尽然,但也有一定道理。我无法想象完全不知民间疾苦的精英二代能够深切地体恤民情。不过按当前阶层固化的趋势,布衣而至“天子”应该不太可能了。
二是明朝皇帝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确是因为文官集团整体腐化难以信任,只得依靠家奴另立监察系统以便直接控制。虽有点颠覆认知,但经此一分析,对历史书中杀人不眨眼的锦衣卫们,似乎颇能让人理解其存在的必然性了。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宋,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是您对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中央的广场叫阙。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就是德昭门和贞度门。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在光绪四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火烧毁了,可是大婚当天皇后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寻找了能工巧匠,连夜用彩绸还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门,才使得婚礼如期进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门才重建完成。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其实在明朝奉天殿的时候,这里市面阔9间,进深5间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间,将它改为了现在的大小,其实在两侧的夹室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殿使用,所以实际上还市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将它改名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在袁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类似沙发的座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家具库中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殿内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设有屏风,宝座等,在台面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就要点燃檀香,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称为太平有象。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还有很多的陈设。日 :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围绕着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在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潮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明朝这里曾经叫做谨身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明代所雕刻的花纹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这块石头是来自北京的房山,搬动这块石头的时候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过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运过来以后就放在这里,想要重新移动非常的困难,所以就放在了这里。
游览完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在后寝区中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在清朝康熙年间,乾清门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而在西侧还有一排连房,就是军机处,他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才被废除。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班,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宫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宫内正中设有金漆宝座,后面还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训。在宝座上方还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对于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病,他发布了秘密立储的上谕,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册礼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亲自写储君谕旨两份,一份儿放在这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边,另一份儿则自己藏起来。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围绕着乾清宫还发生了三大疑案。就是壬寅宫变,红丸案还有移宫案。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杀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却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所以没有成功。结果这些人就全都被处死了,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称为壬寅宫变。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宫中居住,直到临终前一天才回到了这里,但是当天就死了。红丸案的发生是在明朝万历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朱常洛即位。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进贡上来的红丸,吃了一颗感觉很不错,所以有吃了第二颗,结果就死在了乾清宫内,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在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在殿中央放有25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东侧陈设着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陈设着大自鸣钟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就连皇太后还有皇帝都要来这里庆贺。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不怕,因为被称之为九千岁的宦官,可谓是权倾朝野,从权力的角度讲除了当今天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与之匹敌,古代历史里面也只有一个太监被称之为九千岁,此人为魏忠贤。
魏忠贤年少家贫,因其家贫而无缘于私塾,整天混迹于街头市井之中,此人嗜赌如命,好酒色,一次魏忠贤与他人赌博,输了个精光,愤怨之余挥刀自宫,从此他就成了太监。魏忠贤刚开始进入皇宫,从底层做起,但是他能说会道,而且还有些小聪明,很快就取得上级的信任,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
后来他认识了客氏,也正是因为客氏所以他备受明熹宗朱由校信任,客氏是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他把客氏当作自己的亲妈一样对待。估计魏忠贤泡妞手法很高超,弄的客氏非他不嫁,二人从此结为对食,客氏时常会在朱由校面前为老公美言几句,久而久之朱由校都快把魏忠贤当作自己半个爹一样对待。
朱由校平时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搞木艺,每当他搞起木艺都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不让别人打扰他搞木艺,朱由校就把查看奏章的事儿,全部托付给魏忠贤了。魏忠贤一开始还上点心,时间长了魏忠贤干脆自己替皇帝决断国家政事,以致于天下人只知道有魏忠贤,而不知道有大明天子朱由校,满朝文武为了攀附于他,都公开称他为九千岁。
魏忠贤可谓是一手遮天,其势力范围遍布朝野,没人敢得罪他,谁又敢出面指着他不该管自己叫九千岁呢?不过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由于魏忠贤无恶不作、恶贯满盈,崇祯帝一登基就代表月亮将其消灭。
祈年殿是帝王干嘛用的
本文2023-10-02 23:40: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