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下面是我整理的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阅读!

邵氏

分布地区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南阳郡: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历史来源

邵姓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邵(shào)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于召(今陕西扶风),后又封于燕,建有燕国,直至太子丹时为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后来,燕国被秦国所灭亡,召公奭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氏改邵氏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改邵氏的时间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后,直至汉朝时期乃有称召氏者,此后,召氏因多改为邵氏,故而召氏在汉族中也就不多见了。

2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晚期云南彝族道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

迁徙分布

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当代邵姓人口293万,排在全国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安徽、辽宁、浙江,这三个省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

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点了全国总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字辈排行

山东烟台、高青、河北范阳、河南洛阳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山东济宁、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启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东枣庄、聊城邵氏字辈:“宗德纯厚成明训”。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家族名人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后裔。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召平:(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封东陵侯。

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

邵信臣:(生卒年待考),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字令远,唐代安阳人。与王勃同时。存诗一首。

邵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人所传诵。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邵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

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苏苏州人,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

邵坚:明代人,字不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

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有文名,与翟景淳、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后卒于任。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邵元节:(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陈善道,掌道录司事,徒孙彭云翼为右至灵。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复,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明将领。万历进士,历稽勋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贬官。崇祯间摆四川副使,功升巡抚,进右金都御使。以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失败,逮狱论罪,自毒死。《明史》言其“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离蜀时,“士民哭送者载道,”。有《剑津集》、《入蜀吟》等。

邵晋涵:(1743——1796年)字与桐,今浙江省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长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学者,江苏省武进人。别号青门山人,曾编辑《二家诗钞》。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学家。乾隆进士,官编修。能骈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诗集》。

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清代诗书画家,安徽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

1 《明史儒林传》,邵宝,字国贤,无锡人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费用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终于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威胁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任以前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就父亲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2 邵宝文言文出自哪

邵宝文言文出自《明史·儒林传》。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注]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3 曹植聪慧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译文: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及其他诗词歌赋几十万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老师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感到十分惊异

4 何岳文言文翻译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就还给了他。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别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5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6 《祖逖》文言文翻译

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以上答复希望能够帮到你,。

1描写家族的诗句有哪些

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

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

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

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

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

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

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

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2感谢宗亲送的画有那些诗句

关于"水墨画"的诗句

1、楼台仿佛水墨画(宋·许月卿·《寄顾次岳五首》)2、水墨画松清睡眼(唐·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3、全身水墨画购(宋·白珽·《竹阴》)4、乃好水墨画(宋·文同·《隽老水墨》)5、三边水墨画遥山(宋·王炎·《题岳阳守张仲骏浮光亭》)6、俯看水墨画湖山(宋·王炎·《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7、壁间水墨画(宋·陈师道·《沈道院有水墨壁画奇笔也惜其穷年无赏之者贾》)8、惨淡水墨画(宋·范成大·《虎牙滩》)9、晚云几处水墨画(宋·文同·《东山亭》)10、谁为水墨画(明·邵宝·《冬夜观树影》)11、天教水墨画罗汉(唐·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12、人如水墨画中立(宋·江表祖·《题资福院平绿轩》)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

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昔年风露乡,裙破郁金黄。

别来参祖意,坏色染衣裳。

3形容“大家族”的古诗词有哪些

形容“大家族”的古诗词:

1 《宋中送族侄式颜》

唐代:高适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2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3 《汾沮洳》

先秦:佚名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4 《小雅·黄鸟》

先秦:佚名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5 《晋献文子成室》

先秦:佚名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4形容家谱的诗词有

《念奴娇》

宋代:郑域

素肌莹净,隔鲛绡贴衬,猩红妆束。火伞飞空熔不透,一块玲珑冰玉。破暑当筵,褪衣剥带,微露真珠肉。中心些子,向人何大焦缩。

应恨旧日杨妃,尘埃走遍,向南闽西蜀。困入筠笼消黯搅,香色精神愁蹙。赖有君谟,为传家

《喜迁莺》

宋代:李焕

云蒸雷动。庆瑞岳降真,祥生申甫。元后慈贤,勋臣英烈,百世显光家谱。久许致身忠孝,何止满怀今古。听舆论,是侯王苗裔,神仙俦侣。

争赌藩尹盛,刑揩政成,和气横眉宇。北阙莺花,西湖风月,旌骑稳游天路。福海寿山无比,烂醉黄堂歌舞。正荣耀,有华姻宠授,清朝恩数。

《喜迁莺》

宋代:李焕

云蒸雷动。庆瑞岳降真,祥生申甫。元后慈贤,勋臣英烈,百世显光家谱。久许致身忠孝,何止满怀今古。听舆论,是侯王苗裔,神仙俦侣。

争赌藩尹盛,刑揩政成,和气横眉宇。北阙莺花,西湖风月,旌骑稳游天路。福海寿山无比,烂醉黄堂歌舞。正荣耀,有华姻宠授,清朝恩数。

《琐寒窗》

宋代:彭正大

千里儒流,称觞此际,梅花三度。书台最上,健羡一翁如许。问吴江、别来旧人,当时折柳凭谁语。但春在芹宫,芳滋兰畹,一帘今雨。

凭阑、凝望处。有绿水青山,乾坤付与。百年家谱,曾是斯文宗主。世间好景相寻,墨客骚人为伴侣。待西风、桂子重开,又步青云去。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宋代: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5吴氏宗亲相聚诗词

鹊桥仙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七律

夏木阴翳点碧苔,忽传喜讯自南来。苔龄儿女情殷切,白发双亲笑语开。

关塞渔樵堪作伴,江湖鸥鹭不相猜。齐声歌唱团圞乐,一曲吟成酒一杯。

七律

故园一别梦难圆,空对东流哭逝川。水库涛声犹是恨,山城春色早成烟。

关河蹀躞三千里,风雨飘零四十年。塞北江南寒尽夜,乡心同在月明前。

七律

信是离难聚更难,故园山色梦中看。鹃声啼处天涯远,雁阵回时海宇宽。

大抵人生都是命,须知世路尚多湍。从今但愿人长健,南北分飞也自安。

6关于“祭祖”的诗词

1 《寒食前有怀》

作者:唐朝 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2 《寒食江畔》

作者:唐朝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3 《清明日龙门游泛》

作者:唐朝 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4 《长安别》

作者:唐朝 王建

长安清明好时节,只宜相送不宜别。

恶心床上铜片明,照见离人白头发。

5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作者:唐朝 皇甫冉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水声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

毛晋汲古阁本《竹山词》卷首,有元湖滨散人至正乙巳岁(二三八五年)所作《题竹山词》云:竹山先生出义兴巨族。宋南渡后,有名璨字宣卿者“璨”应为“璨”,善书,仕亦通显,子孙俊秀,所居擅溪山之胜。故先生貌不扬,长于乐府。此稿得之于唐士牧家藏本,虽无诠次,庶几无遗逸云。今人均据以考知蒋捷系出“义兴巨族”蒋氏,为南宋绍兴年间曾任户部侍郎、敷文阁待制、知扬州、临安府的著名书家蒋璨的后人。

以下为另一个版本: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宜兴人。其人品、词品对于后世尤其是清代的词坛影响很大,但其身世却不为后世词坛及宋词爱好者所详知。

改革开放以来,束之高阁的地方志和宗谱家乘,陆续上架,我们有机会阅览到前所末涉及的资料。本文详述的《蒋氏家乘》就是存世不多的蒋氏宗谱之一。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远较方志充实。笔者以此谱为主要依据,参照其他志书谱牒以及今人的著作,试图描绘出蒋捷的生活轨迹。蒋捷留给后人的悬念,列举其大端提出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宜兴的蒋氏始祖为东汉初年的蒋默、蒋澄。据各蒋氏宗谱记载,西周时周公旦第三子姓姬名伯龄的受封于蒋(今河南省始因县境内)。楚灭蒋国后,子孙改姓蒋,共尊伯龄为第一世始祖,至蒋默、蒋澄时是第四十八世。

蒋默的生平,各谱记载不多。在宜兴《茗岭蒋氏宗谱》卷四中收载的《云阳亭侯碑》,较详细地叙述其为人和从政之道。有助于我们对蒋默的理解。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赐进士第给事中蒋涣。以蒋默为始迁祖第一世,蒋涣是第二十世。他于天宝十五年(742)时撰写此碑:“(蒋横)所生九子,皆散徙。公即大将军第八子也,讳默,字秀芳。以建武二年(公元26年)渡江来居阳羡隔湖之东,今为宜兴人也。公幼而慷慨,壮而雄伟,洞知稼穑,材兼文武,……终负朝廷之誉,故复振家声,平雪冤耻。以公封为云阳准岱二郡侯,仕终谏议大夫。正色立朝,振威独坐。贵戚敛手,豪右侧目。可谓令闻长世而克笃先献者也。卒,与夫人班氏葬于封内之柯山。”接着又历数各代祖先之名及所受封号,他们都是“卒,葬先茔”,直到蒋涣的祖父蒋缯。他总结性地说:“自祖缯以上皆葬隔湖之东,自考(指蒋涣的亡父)挺而下归葬洛阳。”其他蒋氏宗谱也有持此说者。

据南宋时刊刻的《咸淳毗陵志》记载,柯山在从前有蒋默墓、蒋默墓碑。到南宋,柯山已成平地,那仅存的小丘阜上还有个竹林,还有个祀蒋默的云阳古社(1)。到了清代,柯山一带只有一座柯山桥,没有山,也没有蒋默墓(2)。

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面对着世事的巨大变化,后来的人们在吊古思贤时,竞把蒋默墓说成在沙塘港竹山上了。这当然是张冠李戴,但也事出有因。《宜兴荆溪县新志》卷末有定讹之文指明原因。文章说:“竹山有二,皆宜兴境。一在太湖滨沙塘港口,一在古隔湖乡,亦名柯山,即今之柯山桥。”该文又指出,因为柯山又称竹山,沙塘港又有个竹山,人们就把云阳竹山上的蒋默墓说成在沙塘竹山上了。至于今,仍有文章持此观点,并且,他们把云阳侯所领有的封地也搬了家。例如,宜 闵先生曾撰文说:“蒋默,字秀芳,封为云阳侯,封地在今宜兴周铁、芳桥一带,官至谏议大夫,卒后葬在宜兴竺山。”(3)封地既指周铁一带,所云竺山,当然是指沙塘竹山了。

1990年版《宜兴县志》的政区图中,有一个地名叫云阳,位置是和桥西南的南新乡辖区内的北侧,一条长河(烧香港)的南岸。笔者以为,若能深入调研,或许可以证实那地即为汉代云阳地区。

《蒋氏家乘》尊蒋捷为始迁祖,属蒋默湖东支,蒋默为四十八世,蒋捷为九十六世。

康熙年间蒋氏后裔阳羡词派蒋景祁为《荆溪词初集》撰写的序文中提到蒋捷:“竹山先生恬淡寡营,居隔湖之滨,日以吟咏自乐。”(4)文中的“恬淡寡营”、“吟咏自乐”,分明是隐逸之士的风度。可见蒋捷在宋亡后有一段时间是隐居在隔湖之滨的,之后,他搬了家。

《蒋氏家乘》说:宜兴蒋氏“至竹山以德佑进士由义兴(今宜兴)徙晋陵(今武进)之前馀,是为我邑蒋氏之始。”今将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情况缕述如下:

蒋捷的祖父是蒋亿(第九十四世),生二子:蒋惟晃、蒋惟晓。

蒋捷的父亲是蒋惟晃(第九十五世),生三子。

蒋捷:“九十六世捷,字胜欲,号竹山。治《易经》。宋恭宗德佑丙子(1276)进士。元初自了(读“呕”)亭迁居晋陵,遁迹不仕。元大德六年(1302)宪使臧梦解、陆厚(读“厚”)交章荐之,卒不就。隐居著述,一以义理为主。其《小学详断》,发明旨趣尤多,学者咸称为竹山先生。生卒失传,葬傅村前馀永思墓。配晋陵学士佘安裕公女名素玉。生三子:献明、伟明、陟明。”

“九十七世献明,字馀睿。与弟伟明并举茂异。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随父迁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南地名前馀,号前馀先生。配氏。生一子:文。”

“(九十七世)伟明,字馀智。与兄并举茂异。成宗元贞二年,随父徙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北地名后馀,号后馀先生。”

“(九十七世)陡明。徙居延政乡地名堰下(后改蒋渡,即今蒋沙滩)。配 氏,生一子:伯玉。”

献明之子:“(九十八世)文,字章甫,号养奎,绳祖志,不仕元,至明洪武革命,遂以老隐。配傅氏,生二子:舰、盘。

卷之二还刊有祖先像及像赞。蒋捷的赞辞是:“前馀晦迹,荐札留名。不事二主,永矢一贞。竹方节劲,山高风情。仰(5)兹遗像,卓哉如生。”赞辞概括了蒋捷一生的思想精粹。

卷十二“传”这一章有一篇《宋进士捷公传》。全文抄录如下:“公字胜欲,徙居武进,宋德佑二年(1276)进士。元初遁迹不仕。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厚交章荐其才,卒不就,不臣二主。盖天植其操云:公受业于陈肖梅,肖梅尝从良贵公游,得伊洛之传,其渊源有自,故所学纯正,平生著述,一以义理为主。时游戏作小词,亦清丽胜人。而《小学详断》,发明尤多。尝于(6)植干竹,取虚心坚节之意,后成竹山,学者因称为竹山先生。”

“古迹”这一章,载前馀的古迹,有:

一、竹山。“竹山在武进西乡,地名前馀。宋竹山公讳捷居此。手植干竹,取虚心坚节之意,故称竹山先生。”

二、墓地。在傅村前馀的永思墓。这是蒋捷及其后人的墓地。

三、家祠。“竹山先生祠,在武进县西乡前馀,明洪武间建。首祀胜欲公讳捷。昭穆以馀睿公献明、馀智公伟明配享。”

此外,笔者又从《晋陵蒋氏家谱》卷八中发现“竹山公,遗墨”。计有:碑记一首(《常州路通判袁公治行碑记》)、诗两首(《竹山东坡田》、《铜官山》)诗馀(即词)八首。《竹山东坡田》不多见,八首词也载《竹山词》中。

蒋捷曾在宜兴、武进、无锡三个县的四个竹山生活过。这在文人骚客中是少有的雅事。在成书于蒋捷中进士前后的《咸淳毗陵志》中已载沙塘、南泉两地之竹山。可见竹山之名不是蒋捷自己取的,更不是后人 纪念蒋捷而取的。竹中空而节坚,蒋捷取以喻人之虚心纳物、砥砺节操。他爱竹,更喜在以竹命名的山上种竹。名实相符,含义深远,更见他品格之高雅。云阳竹山是蒋捷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前馀竹山是他的迁居地和定居地,自然也是隐居地。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而他在南泉和沙塘竹山的生活,史籍语焉不详,有时甚至朴朔迷离,真相难辨。连同他的生卒失传之迷、中进士年份之迷,成了他留给人们的几个悬念。

无锡南方泉(一称南泉)竹山在太湖之滨,旧属开化乡,今隶南泉镇。康熙时王抱承修纂的《开化乡志》。较详细地记载了竹山和蒋捷。王抱承没有把蒋捷看成山居遁世的“隐逸”,也没有看成是“流寓”的外来户,而是把他列入“儒林”,分明看成是祖籍宜兴(“本阳羡人”)而定居竹山(家竹山)的无锡南泉的知识分子。

该乡志记录一首明人邵宝游竹山的诗和八首明清诗人的和诗。末一首王抱承自己作的和诗提到蒋捷。该诗首联云:“胜欲先生首倡游,得名四百有余秋。”这表明蒋捷曾到过南泉,游览过此山。这九首诗都未见其提示蒋捷特有的亡国之痛和归隐之情。

歌咏无锡地区山水美景、前贤名流的诗词很多,若能深入探索,或许可发现蒋捷新的活动。

宜兴沙塘港(也称沙塘)竹山也在太湖之滨,旧属洞山乡,今隶周铁镇。

“竹山”这个称呼,现今已改写为“竺山”。明朝史懋锦的《竹山》诗自注云:“竹山,一名竺山,以其似天竺也。或曰足山,山之奇在足云。”可见竹山与竺山、足山匀指同一座山。该诗首联说:“岿然足山当湖冲,上有古刹凌空蒙。”这古刹称做福善寺。明人已唤该寺为古刹,可见建寺之早。人们说蒋捷隐居竹山,就是说蒋捷隐居在竹山福善寺。根据下列资料笔者认为蒋捷曾经隐居于此。

其一、根据《竹山词》中多首词的描述,可以推想,他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过。那首脍炙人口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虞美人·听雨》词,我们可以推想,就是福善寺这个”僧庐“的雨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吟咏成的。

其二、寺里现今珍藏一个陶质的缸,唤做镜水如意凤缸,高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一百公分。据传是蒋捷居此时带来用以盛水的缸。内壁会长青苔,即使盛放混浊之水,也能澄清明净。蒋捷送给寺里,寺僧称为仙水缸。一度散落民间,今已回归寺里。若能经过鉴定考证而予肯定,当是镇寺之宝。

其三、福善寺饱经沧桑,初毁于1937年侵华日机之轰炸,继毁于六十年代开始的挖山采石。历次修建时所立之碑石也散失民间。此次复建这净土宗的寺院后,又收集到部分碑石碎片。若能拼排复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其四、笔者从宜兴芳桥后村《周氏宗谱》的序文中读到一段文字,是蒋捷的自叙:“邑先辈蒋捷隐居竹山,尝题简惠公谱牒曰:‘予摈处湖滨与公同壤。公有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时相过从,同抱黍离之悲。’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7),相距数里许,故云同壤。(8)

简惠公是周葵(1098—1174),宋徽宗宣和年间进士。为官直言敢谏,于民有善政。周葵卒后百年,蒋捷中了进士。“槟”,抛弃,此句有离开之意。蒋捷不臣二主,故离开故土,来到异地沙塘竹山,以便隐姓埋名,了此一生。但若有处境相同、志趣相合者,亦愿引为知已,与之往来。这就把周葵引为同乡,在其谱牒上作序吟咏,并与其孙诗文为友,共抒黍离之悲。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蒋捷是在沙塘竹山上隐居过的。但人们对蒋捷的生活、行踪、发现得仍很少。若以与周氏的往来为线索,旁及各有关谱牒,或可有新的发现。

蒋捷留给我们的另一个县念是生卒失传。

蒋捷于1296年迁徙到武进前馀。《重修毗陵志》把他列入《人物·文学》这一章。看来,修纂先生一眼就看出蒋捷在理学研究、诗词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归入这章,表露了后人对他的怀念与尊敬之情。按理说,蒋捷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蒋捷卒后葬于永思墓,据世系表记载,自第九十六世蒋捷起到一百世为止的一百三十来年中,陆续有后人葬于此。这里和云阳竹山一样,也是聚族而葬的墓地。显然,蒋捷这个始迁祖是赢得合族的尊敬和拥戴的。他的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但是,事实并不如此,他身后竟寂寞得生卒失传,似乎后人都忘了这个先祖。这对于后之词坛及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人们不禁要问:蒋捷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那里度过的?是怎样度过的?

有的谱牒或研究文章也提到他的生卒年份,或说享年六十岁(9)、六十五岁(10)、或说八十九岁(11)。诸家只举数字而没有论证,只能引发议论的混乱,于事无补。

笔者以为,蒋捷生卒失传之迷,应当从他自身心态和身后门庭来解析。

蒋捷愤于亡国,又无力回天,遂致隐居。滨湖一舟,或南泉,或沙塘。植干竹以寄志,借诗词而抒情。随遇而安,何计身后。怪不得前馀有永思墓,沙塘又见蒋捷坟,南泉又留竹山魂。哪真哪假?也可不必究实。留作谈助。让这位隐者增添些神秘而飘逸的色彩,让众多旅客尝一份湖滨竹山的“美餐”。

再看他身后,“绳祖志,不仕元”终元朝一代当然门庭冷落,家业萧条,直到明初,才有家祠之建,欲光宗耀祖,家史有缺,徒唤奈何!

蒋捷何年考中进士?这也是一个悬念。诸家见解,约有以下几说:一、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二、德佑元年(1275),三、德佑二年(1276)。诸说纷纭,究系何年?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前几年曾于《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一文,独持新论。他指出:“检《宜兴县志》卷七‘进士’项,蒋捷中‘德佑二年丙子龙泽榜’进士,又卷八隐逸传称他为‘宋德佑进士’,是为德佑说之本,然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五《宋朝登科记总目》,宋代进士科末科为度宗咸淳十年,省元李大同,状元王龙泽。则知‘龙泽榜’应在咸淳十年。德佑二年三月,临安已被元人占领,以此知《全宋词》咸淳十年说之正确。”杨教授列举史料分析,去伪存真,当是确论。蒋捷中进士之年,应是1274年。

综上所述,得知蒋捷祖籍宜兴,元初迁居武进,他在1274年中进士。如果那时是三十岁,在1296迁居武进时该是五十多岁。这二十来年的生活中的黄金时代是在隔湖的云阳竹山渡过的。在1302年荐他为官时,他已定居武进,大约是五十五岁了。

他的一生是在国家危亡民生多艰的日子里度过的。他有志报国、无力回天,不羡“摇金宝辔,织翠华裾”的生活。径自过种菊陶潜、栽蔬杜甫的隐居生活。他不想给那个社会留下些什么。所幸的是他也有境遇相同、志趣相合的人共往来,或诗词、或题作,留下了生活的蛛丝马迹。我们若能耐心翻阅,广泛搜索,细心寻觅,定能进入更深层次,取得更多收获。

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