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所前越王村的由来是什么??????
越王村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越王村
越王村由原山里沈和东山夏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东为越王峥山,隔山为绍兴县,南与越山村相连,西、北与传芳村和山联村毗邻。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794亩,园地638亩,地林2639亩。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633户,其中农业生产户590户,外来户43户,农村总人口2139人,其中农业户人数1966人,外来人口173人。共划分为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内人口1535人,其中男760人,女775人,劳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有345人,从事工业为主的有536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32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47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71人,从事其他行业的216人。
原东山夏村位于所前镇以东越王峥山麓下,东靠越王峥山,翻山为绍兴县,南与郑家村为邻,西接天香园,北连山里沈村。由东山夏、岭下金2个自然村组成,来娘公路穿村而过,东南近杭州生态园,村庄已渐向旅游小集市发展。
村民中以夏姓占绝对多数,相传夏姓为大禹后裔,家谱以宋代夏正清为第一世。明朝时,七世孙夏兴,因祖上有功于朝廷,补授广西苍梧县县令。年老时与弟夏铨衡,东游于越,爱这里的山水之美,遂自临安迁居到东山夏。村因东有越王峥山,村内以夏氏聚居而得名。
原东山夏村在北宋时属山阴县天乐乡斯里岭下村,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县四十都三图,明朝以后改属山阴天乐崇麓乡。至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县七都4图,民国21年属绍兴第七区,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改属绍兴所前乡。建国初为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辖,属进化区岭下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新义、新民、新华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联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联合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属所前公社,建立东山夏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大队管委会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东有山栖岭,又名越王峥,相传,越王峥山上有越王勾践时的走马岗、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等故址,为萧、绍共有之名胜古迹。村中黄虎山有清嘉庆四年进士,道光年间朝廷重臣汤金钊墓遗址。
村中所产大红袍板栗甘鲜可口,个大香醇,为本地有名土产。
原山里沈村,位于所前镇以东越王峥山麓北端,东靠会稽山余脉,翻山为绍兴县杨汛镇,南与东山夏村为邻,西与池头沈村相连,北为赵坞村。全村由山里沈、岭下胡、夏家埭、上安王4个自然村组成,村境内山色青翠,层峦叠翠,村西沃野阡陌,风光旖旎。
村民中以沈姓占多数,次为胡姓和夏姓。沈姓始祖系明朝嘉靖十七年进士,居会稽,其孙沈惠斋在明朝万历年间由会稽迁居天乐山栖发族,聚居今山里沈村。村中胡姓来此定居早于沈姓。胡姓祖籍甘肃平凉地区,迁徙到处的始祖为胡谈(987—1037),时在北宋景德三年六月,从绍兴江桥园里胡移居到此定居,历时近千年,源远流长,现已传35代。夏姓系附近东山夏夏氏析居。
山里沈村在北宋时属山阴县斯里岭下,又称下山栖乡,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四十都,明朝以后属山阴四十都山栖乡。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七都一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第七区下山栖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改属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属进化区岭下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建立建强、利民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与邻村合并建立盈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盈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盈丰大队,1981年改称为山里沈大队,1984年改建为山里沈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中小东山麓有清道光年间历任五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大学士朱凤标墓,为萧山区文保单位。村中尚存的王佐墓石雕,为南宋遗迹。
萧山所前越王村的由来是什么??????
本文2023-10-02 23:04: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