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隶明简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杜隶明简历,第1张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嗯不瞒你说,我们是一家人,他大我5辈哦,

  个人简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汉族,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杜聿明是黄埔系骨干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是他的女婿。

  [编辑本段]青年时期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常偷偷到野外去打野鸡,并偶有猎获。十二岁时,在李鼎铭(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过)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李是杜的表哥。杜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

  不久,祖父母相继去世,当家的伯父杜良辅也病故了。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了。杜虽是少年当家,由于聪颖过人,居然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杜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榆林中学继续读书。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杜聿明的堂哥。杜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曹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曾参加中国***,后来“清党”被清了出来。

  正当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急于寻求出路的时候,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与此同时,他也在报刊上看到了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

  [编辑本段]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因为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杜聿明受训六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他精心安排士兵每月六元的伙食费,带着炊事兵上街买菜,然后又跟着下厨房做饭,全连伙食办得很好,深受连长和士兵的称赞,不久擢升为第二排副排长。他当副排长后,却对士兵要求苛刻,以致不得人心,处境困难。

  1925年春,杜聿明随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时任该团宣传队长的陈赓,见杜在连里呆不下去,便把他调到宣传队当队员,担任检查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他发现任何一个官长或士兵,只要打破老百姓的一只碗或损坏一棵庄稼,都要有关人员照价赔偿,不稍假借,有时自己掏钱赔偿。攻淡水城时,蒋介石挑选敢死队员,作为爬城先锋,他自告奋勇报了名,但未被入选。

  东征军攻克淡水后,杜聿明长了一身疥疮,请假回广州医治。疥疮治愈后,杜与其他三人回黄埔军校谒见党代表廖仲恺,廖不禁大喜,说:“你们来得正好,胡景翼(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要办军官学校,连连打电报请广州派人协助,现在派你们到河南去,帮助胡筹备建校。”临行前,廖将一封信交给杜,要杜经过北京时,将信面呈孙中山先生。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待。他们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孙中山。杜聿明将廖仲恺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先生的副官马湘,后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接着,他们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仅一个月之久,胡因病去世,新任军长岳维峻(原第二师师长)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都不相容,杜等在河南没有容身之地,被迫返回陕北。

  不久,国民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营长、大地主吴宝山为扩大日已的势力,用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未几,补充营在榆次被晋军缴械解散,杜被押至太原监狱卜太原警备司令孪生达是老同盟会员,对黄埔学生抱有好感,将杜释放,还摆一桌酒饯行。之后,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马湘联系,参加在北京碧云寺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编辑本段]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获悉这一消息,决心南下归队。他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不幸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关进老虎桥监狱。一天深夜,他约同牢囚犯数人,越狱逃出,乘船到达武汉。

  杜聿明逃到武汉,就去见邓演达(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邓向他了解北方一些情况后,问:“你现在准备到那里去”他说:“我准备到南昌找校长。”邓只叫他到武昌南湖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

  当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张治中会见杜聿明时,问杜对此事件有何看法。他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此中定有人捣鬼。不过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种小事不必弄成惨案,搞得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赞许,并提醒他,现在外面思想情况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张还劝他,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介石,可以留武汉工作。因此,杜聿明打消了去南昌的念头,在张治中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宁汉彻底分裂后,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的程度。有一天,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昌阅马场召开大会,将枪决洪君器。洪是张治中的内弟,在学生兵团任职。洪的传令兵告密说:“张治中、洪君器等企图将学生兵团带到南京。”于是,武汉当局逮捕了洪。会上,当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时,杜既不举手,也不呼喊。当天晚上,三连召开***员和国民党员大会,对杜聿明提出质问,杜始终不回答一句话。最后,全连以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将杜先行禁闭,待请上级彻底查办。有一天,他听到正在闲谈的一个守卫说:“这些都是反动分子,很快就要枪毙掉。”当晚,杜冒死逃了出来,扮成商人模样,乘船前往南京。

  杜聿明到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此时张任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又带杜去见蒋介石。蒋很高兴,给了杜一些钱,并叫他到总司令部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张遂委任杜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同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治中出国考察,杜聿明跟着也失了业。他只好靠南京黄埔同学会每月十二元津贴维持生活。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师长徐庭瑶要求邯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邝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二十五师接替第一一二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乃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可是关不同意。结果,第二十五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一一二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

  第二天,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一一二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二十五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鳞征指挥所部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这时,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二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这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复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二十五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的二、四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二百师,以杜聿明为师长。200师后来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主力师。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优良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还须有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举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二百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

  杜聿明主张练兵首先练官,练官首先练自己。他自从任装甲兵团团长开始,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当师长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为了掌握技术。他穿上工作服,刻苦学习驾驶和修理,常常钻到车底下修底盘;他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如:战车和步乒联合战斗如何协同;单车与群车之间的配合;战车射击和伪装;战车与炮兵协同等问题。杜善于学习,做到不耻下问,深入探索,终于由外行变成内行,逐渐系统地掌握了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练兵高潮。当时,国民党随军记者评论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矣。”

  杜聿明说:“我们不但要加强作战指挥和战斗训练,还必须注意到加强精神训练,丰富官兵文娱生活。”他特委了一批政治干部,经常向官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求连队成立小型俱乐部,创办黑板报,教唱军歌,经常组织球类、田径比赛。这些措施,深受官兵的欢迎。

  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成新编第十一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军长徐庭瑶)。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

  这时,杜聿明把练兵的重点转移到步兵师的训练上来。杜认为,战场上决战的胜负,阵地攻防的得失,完全依靠步兵来完成,机械特种兵,只在火力协同,用火力的优势来压倒敌人,要达到攻必克,守必固,全部歼灭敌人于战场上,是要由步兵师来完成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士兵体格,并注重射击、刺杀、投弹、夜战、近战等训练。他每到各团、营、连看士兵训练时,都一一做示范,同士兵用步枪、轻机枪射击比赛,提出谁打得满分,当场发奖金;发现教育上有发明创造的,当场讲评表扬,并传令各师派军官来观摩。后来重庆军事委员会派员来校阅,第五军的军事训练列为全国第一。此时,杜聿明年仅三十四岁。

题目中的杜津明,应该是杜聿明。杜聿明是民国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创下“昆仑关大捷”的辉煌胜利,并率领中国远征军参加了在缅甸的“同古之战”“曼德勒会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国民革命军将领中,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稳居一流水准,最为擅长装甲机械兵团作战。

一、杜聿明的人生轨迹

杜聿明(1904年—1981年),字光亭,陕西米脂人,是明朝末年义军首领李闯王的老乡。杜家在当地家境殷实,有良田数百亩,杜聿明之父杜良奎,是前清举人。杜聿明幼年时,得以接受了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父亲希望他谨守家业,但年轻的杜聿明却不安心在穷乡僻壤虚度一生,一直渴望投身外面的广阔世界。

1924年,刚刚20岁的杜聿明,随几个同乡离开老家,满怀希望来到京城求学。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局势动荡,战火连年。适逢广州黄埔军校招生,杜聿明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南下赶赴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学员。

在校期间,杜聿明刻苦努力,习文练武,军事技能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广州商团叛乱等诸多战事,表现英勇,崭露头角。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第二排副排长,正式开始军旅生涯。

此后,杜聿明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逐渐成为国军名将,历任陆军第一装甲兵团团长、200师师长,中国当时唯一的装甲机械军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最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从他这一连串光闪闪的履历就可看出,他在国军之中地位之高。

二、杜聿明的经典战例:昆仑关之战

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集中开辟华南战场。日军主力凶悍异常,接连占领防城、北海、钦州,并威胁重镇南宁。广西局势危殆。杜聿明审时度势,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决定趁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尚薄弱马上发动反攻,夺占要隘昆仑关。

杜聿明采取“关门打虎”战术,以第200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昆仑关,新编第22师为右翼部队,攻占五塘、六塘,阻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兵;第200师副师长彭璧生率两个补充团担任左翼支队,绕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堵住昆仑关守敌退路,并阻击日军北上的援军。

经过一番鏖战,杜聿明圆满完成攻克昆仑关的作战任务,全歼日军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创下抗日战争中少有的成建制完整歼灭日军主力部队的纪录。杜聿明由此成为抗战名将。

由此可见,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将领序列中足以稳居一流水准。

  关麟征(1905~1980年),陕西户县人。1924年经于右任介绍入黄埔军校,为黄埔一期学员。1925年,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战役中受伤。由于勇于作战,善于指挥,自1926年迄1932年,从少校营长升至陆军第二十五师师长。1932年3月,日本侵略军进犯热河和察哈尔,关率部增防,与敌第八师团一部激战于长城古北口,浴血奋战,卒挫敌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关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军长。翌年春,参加台儿庄大战,在台儿庄外围侧翼对日寇展开猛烈攻击,激战半月,歼敌万余,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8年9月,任第十五集团军副司令、代总司令,驻军湖南。日军以10万多兵力进攻长沙,关指挥所辖6个军20余万人,与日军激战于汨罗江以南、长沙以北地区,取得“湘北大捷”,关被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时年方34岁。1941年日军鲸吞越南,关部第十五集团军改为第九集团军,关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调滇越边境负责防务。1946年7月,任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教育长,1947年升任校长。1948年任陆军副总司令,后升任陆军总司令。

关麟征乃黄埔系名将中赫赫有名的儒将,他不仅熟读古今兵书,且广涉古典文学、诸子百家等,亦雅好书法,勤于临池。

关麟征读书善于独立思考,1930年代初,在任教导第二师十一旅旅长时读马君武翻译的达尔文《物种起源》,书中说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他不以为然,对旅部中校主任参谋覃异之说:“为什么现在的猿猴不能变人?难道只变一次就不变了吗?我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人,只有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区别。人是万物之一种,不是由别的种变来的。”关麟征熟读《孙子兵法》,对其中的“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拨机”,他的领会是:“势险,就是给敌人造成危险的环境,如引诱敌人进入我的埋伏圈,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一举而歼灭之,这就是节短。孙子兵法的奥妙就在‘险、短’两个字。”对于近代兵法,尤其是克劳塞维斯的《战争论》,他深谙于心,任五十二军军长时曾在军训总队讲演,并被《大公报》学术专栏连载。在云南文山驻防时,他经常向干训班讲《易经》。关麟征的口才很好,曾一再告诫学生:“要学兵法,要学战史,但更要记住孙武子的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还要记住岳武穆的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绝不能做不知灵活运用的赵括式的悲剧人物。”

黄埔军人中善书者不少。张灵甫早年曾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入黄埔四期,常给袍泽书写中堂、对联,南京的部队中多悬挂他的墨宝。罗列,黄埔四期生,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迁台后调升陆军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其书学赵孟,后自成一家。袁朴,黄埔一期生,中将军长,抵台后晋升军团司令,陆军副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其书笔力遒劲,可圈可点。刘钊铭,浙江诸暨人,黄埔五期生,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副军长兼二一五师师长,1949年12月在四川邛崃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诸暨政协副主席,其书秀丽中见舒展,颇见书法功底。但在黄埔系将领中,最著名的书家是关麟征与张灵甫。

1944年冬,关麟征因公从云南至重庆,于右任在寓所宴请关麟征,约了在陆军大学学习的陕西同乡张灵甫、庞齐、党必刚作陪。宴会之后,庞齐、党必刚素知关麟征善书,遂索书,关说:“恐怕没人敢在于先生这里写字吧!不过,我敢写,班门弄斧嘛!”又回头笑着对于右任说:“听说有一次我给您写的信,有的字,您都不认识。”于右任笑着说:“那是你胡画呢!”意思是说关麟征写的草书不规范。关麟征在于右任的书案上给庞齐、党必刚龙飞凤舞地写了两幅草书。写完后,于右任鼓励关说:“大有进步。”张灵甫当时可能是因为与关有部属关系,也可能是黄埔先后资历(张是黄埔四期,关是黄埔一期)的原因,在关麟征面前颇为拘谨,从上衣口袋取出一个本子,恭恭敬敬地递给关说:“请总司令给我题几句话。”时关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关麟征童年在陕西户县文义村苍溪小学上学时,天资聪颖,但好舞枪弄棒,爱打抱不平。因为他经常打架,老师张修甫训斥他:“关志道,你日后要把事能干成,你把驴骑到我门上骂来!”十余年后,张修甫当了陕西省立西安一中校长,关麟征成了旅长。关麟征有次回乡,也没骑驴找老师,而是提着礼物恭恭敬敬地去看望老师,给老师写了一幅中堂。四年制陕西医学专科学校校长张乃华曾见过这幅中堂,有点不相信是关麟征写的。1946年关自滇返陕,在西安饭庄宴请各界名流,张乃华是关的户县同乡,亦在邀请之列。隔数日,关邀张至西安北大街二府街私宅,二人相谈甚欢。关在谈话中说自己在战争中间不得不在马背上、战壕中读书练字,借以充实自己。张乃华遂问张修甫校长家中那幅中堂可是关亲笔所写“是我写的。”关笑着说,“在乡党、前辈面前不必藏拙,姑且献丑取笑罢了。”张说:“是的,乡党故旧情难却——敢烦你挥如椽之笔以留永念?”关说:“倘若你这个德国医学博士不嫌弃的话,我现在就来涂鸦了!”当即吩咐副官取来笔墨纸砚,伏案疾书《孟子·万章》句:“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同年,关得知临潼华清池藏有一幢北魏元苌《温泉颂》碑,此乃历代列之为碑石珍品,关对此碑十分爱慕,欲得此碑拓片,即派员到临潼县政府交涉,并责成临潼县政府妥善保护碑石。还以法币10万元的巨额馈赠作为临潼县中学生奖学基金,当时社会舆论皆以“儒将高风”颂之。关麟征热心教育,早在1934年就在户县老家真花硙村兴办兴中小学,当年就招收学龄儿童130余人; 1946年又兴办振华威中学,占地60亩,校舍70余间,关亲任校长。振华威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户县师范,后又改为户县三中,现名振华中学。

在抗战胜利后,关麟征失欢于权贵,频遭群小诽谤,仕途屡遭挫折。而关生性刚直,又不肯阿谀奉承,随俗浮沉,于1949年秋毅然携眷定居香港。关在香港深居简出,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不在报刊上发表任何言论,以读书、写字、教育子女为乐。对《春秋》《易经》《战国策》和《孙子兵法》等熟读深研;对怀素的草书《圣母》《食鱼》《千字文自序》诸帖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千字文》精心研究和临习。关麟征擅草书,用笔大开大合、豪放雍容,自有一股阳刚之气荡漾其间。关麟征的草书是其胸襟、学养的外化,正所谓“字如其人”。其草书作品曾参加香港大会堂展览,受到各界好评。

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湾,关麟征素装赴台吊唁。黄埔同学黄杰等人到机场迎接,关麟征与黄杰抱头痛哭。在台期间,蒋经国多次挽留,关终不应。关麟征晚年有回大陆观光之愿,惜未成行。他常与家人一起看**,对大陆摄制的**《借东风》《杨门女将》等十分欣赏。有一次全家去看晋剧影片《六月雪》,由于影片中的晋剧唱腔和道白与秦腔类似,引发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不禁潸然泪下。

1980年7月30日凌晨,关麟征病危送香港伊利莎白医院,医生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甚为惊讶。关夫人介绍说:“这些都是他抗日奋战时所负的伤。”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感动。8月1日,关麟征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举殡之日,黄埔军校各期留港学生及亲友数百人执绋,新华社香港分社、全国政协和徐向前元帅(黄埔一期)等送了花圈。徐向前向关麟征在香港的家属发唁电云:“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责编 潇然

意思是:无义,用在句首或句中,起顺承作用。

一、聿的组词:

不聿、牍聿、聿皇、聿越

聿役、聿遑、郁聿、聿脩

二、聿的笔顺: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白话版《说文解字》:聿,书写的工具。楚国称之为“聿”;吴国称之为“不律”;燕国称之为“弗”。

三、相关组词:

1、不聿[bù yù] 

即不律。笔的别称。

2、聿役[yù yì] 

动貌。聿遑

3、牍聿[dú yù] 

簿籍。

4、聿越[yù yuè] 

迅速地跨越。

5、聿脩[yù xiū] 

谓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

北平和谈的杜长官是杜聿明,第五战区总司令。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1月生于陕西米脂,比林彪和粟裕大3岁,他算是一个世家子弟,还是后来毛泽东笔下大名鼎鼎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表弟。1939年12月,杜聿明率赫赫有名的机械化新军第5军(后成为粟裕和刘伯承的劲敌、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血战广西昆仑关,大败侵华日军有“钢军”之称的第5师团第12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一时举国欢腾,振奋了国人抗日的决心。1942年初,杜聿明就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率部远赴缅甸抗日战场。其间转战一千五百余公里,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给同一个战壕的英国盟军以有力支援。来源:新传奇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杜聿明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5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等职。

国民革命军第13军,由汤恩伯任军长,是抗战部队中一支著名的军队

杜隶明简历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