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孩子取名都是按族谱,现在为什么很少用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以前给孩子取名都是按族谱,现在为什么很少用了?,第1张

一是因为太难听,会觉得名字怪怪的。

就拿我们村里来说,我爷爷辈的人,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是“桂”,所以他们那一辈老人都是叫张桂双、张桂全、张桂汉等等。到了我的父辈这一辈,按照族谱来说的话,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应该是“进”,所以叔叔辈的人们都是叫做张进来、张进民、张进生等等。姑姑辈的名字更是可笑,都是叫做什么张进花、张进霞、张进田等等。

到了我们这一辈的时候,我们父辈人多多少少都受了一定的教育,所以就觉得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就要改变。我们这一辈人的名字中间如果按照族谱的话应该是“佃”字,这个字用在名字中间,不知道用意何在?所以很多家长觉得不好听,就在我们这一辈开始给很多孩子改了名字。但是,也有的孩子没有改,就比如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叫做张佃英,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呢?

除了难听以外,就是因为太难起名字了。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名字都比较看重,觉得孩子的名字里面包含着孩子的命运,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起个特殊的名字。如果按照族谱来起名字的话,会有诸多限制,当然民资也不会太好听。所以现在的很多人都抛弃了族谱的限制,想怎么起名字就怎么起名字,所以才会有了起名字公司这样的新鲜行业。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按照族谱孩子名字中间应该是个“川”字,但是一个女孩子,如果名字中间是这个字的话,实在是有些不好起名字。所以最后同事没有按照族谱来,自己给孩子另外起了一个名字。

是好事,起码彰显了一种 社会 进步,站在一个小家庭的角度上是一种 时尚 ,只要落户时派出所认为名字中没有使用难打出来的生僻字比方爨字,或违规的字词,比方男方姓李,女方姓杨,就存在感来说存有宗族观念信息,有名字随意,名字多为4个字的组合,也体现了新中国男女平等的一面!比如作者就见过许多这样的随意的名字:李旻杨文,李,杨都当过武警,李在公安,杨在文旅部门,夫妻俩就为她,他们的属牛的儿子取了这个别致的姓名!象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名字那样照样出名!

肯定是坏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没有了源头会干涸;树切断了根会死亡;人忘了祖宗会断血脉。好在,现在文化正回归,家族观念正强化,我们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原来生小孩起名子,要按宗族辈份,由族里有名望的老人,先排"字",哪一辈份男孩要用一个固定好的字起名字。但是,这样起名字,很有局限性,受束缚。现在起名也"改革开放"了,可以随意海阔天空了,任意想象,只要"姓"不丢,也不算对不起祖宗。

一、辈分没有了,便于说亲。

二、不要辈分,除自家外,别人弄不清是父子呢还是兄弟,关系糊涂账。

……

宗族观念的淡漠是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在古代由于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因此以孝治天下成为了传统,而孝道的基础便是家庭,因此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大家只能仅仅围绕在家族的体系之下,而且在家族之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是年老的长着,因为在那个时期信息传播极其缓慢,而年老者不仅意味着其拥有过多的见识,而且也意味着他拥有足够的人脉,而族中的后辈更需要提携,而老一辈的人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

现在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大家所接受的教育更为现代,而且生活节奏的快速加快,导致大家的生活更为独立,而老人却还在固守着以往的思想,这和年轻人的思想行成了巨大的矛盾,双方很难行成统一,因此自然也就造成了家族观念的淡薄,对于追求自由的年轻人而言,家族观念的淡薄显然是好事。

所谓“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三大文献之一,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于封建时代,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起初,家谱用于记载帝王家族血缘世系,后来逐渐扩散到大小贵族,最后才扩散到了民间。到了汉唐时期,中国家谱非常发达,平民百姓都热衷于修家谱。然而,由于历经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宋元战争等战乱,很多家谱已经消失在历史烟云之中,如今现存的古老家谱多数是在明清时期纂修,并非原先的实物家谱。

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古老家谱再度重现天日,尤其殷墟出土的一份完整的甲骨文家谱,属于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揭开了三千年前家谱的真面貌。

我们都知道,家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帝王家谱,一种是平民家谱。

帝王家谱,通常被称为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皇明玉牒等。上古五帝与夏商周三朝王族传承,在史书上都留有详细的传承,司马迁的《史记》中分别记载有五帝世系、夏朝世系、商朝世系、周朝世系。历史上的诸侯国家谱,也基本可以归于此类。

因此,如果论及中国家谱记载的最古老家族,那么必然是上古五帝,后人经过整理,将五帝传承一一记录在案。

然而,无论是五帝传承世系,还是夏商周三朝世系,都只见于史书,而没有留下最原始的实物家谱。即便是在殷墟出土的零散的甲骨文中,学者只是研究整理出了完整的商朝世系,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发现直接刻写的商朝世系。

幸运的是,甲骨文中尽管没有直接的商朝世系,却有一个诸侯国较为完整的实物家谱。

迄今为止,中国一共出土大约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其中有三件可以确认为家谱,即《殷契卜辞》第209片、《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第1506片,《殷墟文字乙编》第4856片,其中最为完整、最有价值的是第二件,也是截止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谱。

儿(倪)先祖曰吹。(第一代)

吹子曰卫(第二代)

卫子曰燕(第三代)

燕子曰帷(第四代)

帷子曰壹(第五代)

壹弟曰启(第五代)

壹子曰噩(第六代)

噩子日徕(第七代)

徕子日洪(第八代)

洪子日御(第九代)

御弟日修(第九代)

御子日射(第十代)

射子日商(第十一代)

刘正教授认为,这应该是商朝一个附属诸侯国(或为倪国)的家谱。姓氏源流考证记载,倪姓来源有多个,但最符合标准的只有一个,即商朝有一个叫“儿伯”的诸侯,将其中一个后代封于儿,或因大功而被商王封于儿,后人以此为姓。因此,这一甲骨文家谱很可能就是“儿伯”后人所留。

倪姓诸侯的家谱记载极为简单,但传承却非常清晰,其中第一代姓名为倪吹,第五代与第九代是“兄终弟及”,然后又再度传回兄长之子,反映出倪姓诸侯国传承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兄终弟及制为辅”。一直以来,传统观点是商朝实行“兄终弟及制”,但甲骨文出土之后,尤其是学者整理出的商朝世系发现,商朝已经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因此这一制度并非始于周朝。

这一家谱大约何时刻写的呢?著名学者陈梦家认为倪姓家谱大约形成于商王武丁时期,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因此这一家谱形成时间距今3270年以上,倪姓第一代倪吹应该是商初被封国。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如今倪姓大约有150余万人口,中国姓氏排行榜上位居第118位。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一意义非凡的甲骨文家谱却不在中国,而是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上世纪,英国传教士库寿龄和美国传教士方法敛,从中国古董商人手中收购了这一块甲骨文,然后转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迄今一直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实际上,甲骨文流失远不止这一块,甲骨文横空出世之后,立即引起洋人注意,不少洋人开始收购甲骨文,导致一大批甲骨文流失海外。据学者胡厚宣统计,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首次发现,共计出土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流失在海外的甲骨文超26万片,其中日本一共有12443片,占据了近50%。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文,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这其实与人口不断增加而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修族谱,一些大家族沿袭到现在,如孔子家谱,曹操家谱。至于晚些年出现众多的性氏家谱,说明人口增加,姓氏才增加,家谱自然增加,只是形成较晚。

以前给孩子取名都是按族谱,现在为什么很少用了?

一是因为太难听,会觉得名字怪怪的。就拿我们村里来说,我爷爷辈的人,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是“桂”,所以他们那一辈老人都是叫张桂双、张桂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