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第1张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1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书,这个问题到认真读完他的家书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写家书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也时刻叮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时向父母表达敬意。言辞之间是充满了善意的批评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担当,承担责任,广交俊杰,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站在太平天国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国藩一端便是平定战乱,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先生还是未能跳出封建时代思想,认为是普通的叛乱,却殊不知内外交加,但这也不妨碍他的赤字之心。

 家书中曾先生力推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提的最多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话偶尔提及,对其影响深远最多的当属《大学》,三纲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来,本书大致从七个方面来归类家书内容,修身、劝学、治家、治国、处世、为官、养身,并未涵盖所有家书内容,而是节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书的特点微言大义,对于细节的描述远胜于理论的空口号:

 修身中列举古往今来大家的自我修养,逃不出慎独;

 劝学中力荐发愤图强,知难而上,逆境中的不放弃;

 治家中全力诉说家人和睦为最高准则,家和则万事兴,对父母祖辈孝敬为大,对妻子相敬如宾,对儿女严父慈劝,对兄弟鼓励做事批评不足;

 治国以天为大,顶天立地之中凸显国家肱股之臣所应当分担的责任,危亡之际,凭一人影响力足以捍卫国家疆土;

 处世不以圆滑为大,棱角为重,以本心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类方式与人打交道,吉、吝、咎、凶自有定论;

 为官当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两袖清分,对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恋于权势与财富,为官只是一种工具,生当归隐田园,终老一生;

 养生,早起八段,心无旁骛,神无杂念,不以药石为主,当以修生养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长流水。

 每日自己复盘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过且过,时时想不起初衷为何,目的为何,方式为何,结果如何,何种方式改变。终极问题是,为人一世,最后想要把自己变成什么,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肉体的拘束,可以遨游,可以化鲲鹏,可以御风而行,但最终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现实的药。而慎独,作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这一味药的替代品。曾先生倾其一生而寻找的自我救赎,慎独可以让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过完其他人的几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为结果,成为里程碑。

 一叶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梦将醒时,方知自年少。

 家书,是曾先生各阶段里程的回归,化思想为实际的记录,对于复盘所有事情的开始与结束,一生慎独,谨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内心的丰富,又何必在乎世间的看法,无矩也不应有距。

 你老了是否会写家书?不是写给别人,是给自己的墓志铭。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2

 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3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4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5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有多久没静下来写一封书信了?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说说话了?有多久没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华浮世,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可通过读《曾国藩家书》,我从曾公身上学到不少可贵的品质,最可贵的即是孝悌。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买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游……在物质与情感方面尽可能满足父母,父母事无小事,其实无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已是足矣。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6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一、 读书摘要

  曾国藩,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孝的境界,这个过程对我们普通人的成长非常富有启发意义。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曾国藩的故事出发,更深的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史,了解晚清政治史和社会史,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 金句/语录

1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2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3 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4 藏拙示仁/藏拙示孝

5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6 好汉打破牙和血吞。

7 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8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

9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10 致人而不致于人。

11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12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才是真正受用。

13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4 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1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三、思考

昨日读完本书,迟迟不敢写书评。因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位“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大人物,思考了一天,我想结合曾国藩的故事,谈谈如何面对各种挫折,以及如何加强自我管理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与人生。

1️️ 曾国藩如何面对七次科举之痛?️️️️

曾国藩第六次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这次对曾公刺激极大,他坐在书房里反思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第一是确实天分不足,其次是父亲教学方法的问题。同时他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注重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接下来曾公知道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曾公逆商感人,善于反思,能抓住主要矛盾,集中进行突破,终于在第七次成功上榜。看到这里,我不仅反思自己学习葡语,断断续续学了很久,却始终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既有外部原因,但是内因是最重要的。和曾公一样,我天资不是很好,只能勤奋来凑。其次,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资料选择不准,主要矛盾抓的不准。所以在积极和优秀的朋友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喜好与特长,重新选择了新的教材,并采用每天听力+朗读+录音+自我纠正+测验的方法来学习,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进步迅速。与此同时,这又极大的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2 曾国藩如何面对长沙之辱?

  长沙之辱是曾国藩出生以来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进秀才的艰难,画稿遭人嘲笑的尴尬,比起这次挫折起来,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堂堂“副部级”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这种难看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也不多见。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如何心血上冲,夜不能寐。

  曾国藩第一反应是向皇上控告,但是细想一下,这种方法行不通。他能扳倒湖南全省官员吗?如果做不到,那么以后岂不是更寸步难行? 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不争一日之短长,日后打几个胜仗自分高下。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与人冲突的时候,不要一时冲动与人争执输赢,把委屈再往肚子里塞一塞,冷静下来再思考如何应对,化解矛盾。万事以和为贵,伸手不打笑脸人,一个成熟的人控制了情绪,也就控制了人生。

3 如何面对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

  曾国藩以前非常自卑,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但是来到北京翰林院,结交了许多气质风度完全不同的人,和他们相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的缺陷。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长得土头土脑,穿得土里土气,而且因为是应试教育,他确实没有读过多少书。这种存在与起跑线上的差距注定给他的心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洗刷自身的鄙俗之气,曾国藩开始焦虑。

  他总结自己的缺点;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不懂装懂,好色(喜欢看美女)。

  a) 为了改变自己,曾国藩开始如饥似渴的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并且通过读书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非常重要。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b) 脱胎换骨的开始就是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虽然写日记也有过不能坚持,记流水账等毛病,定下的计划不能坚持,但是在唐鉴的帮助下,曾国藩学会了如何去写日记。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能打破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此外,曾国藩还将日记分享给朋友看,因为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通过他人的监督,曾国藩不断的完善自己,并将这样的好习惯坚持了一生。

c) 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通过不断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克服了自卑焦虑,郁闷与艰难的情绪,书中汲取的知识成为他进阶道路上的指明灯。

4 曾国藩如何面对九江大败?

  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之交,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战略位置非常关键。曾公在屡次大胜之后,不免洋洋得意,以为胜卷在握。殊不知湘军虽然节节胜利,由于长驱直进,其实兵力已疲。太平军利用湘军水师急于求战的心理,用小船袭扰的方式,把湘军惹得火起。并将120多条船死死的封锁在湖内,造成百余“轻捷之船”,两千“精健之卒”陷于鄱阳湖内,这样战争的主动权随之转移到太平军的手中。在突袭中,曾国藩的坐船也被俘获,想想自己花费数年心血惨淡经营起来的水师竟然遭如此下场,羞愤难当,在太平军逼近的关键时刻投水自杀,幸被获救。

  与此同时,胡林翼临危受命湖北巡抚,需要尽快拿下武汉,才能在武汉立足。因此胡林翼向曾国藩求援兵,要求湘军最好的战将罗泽南出征。此时的曾国藩正泥冰九江城下,进退不得。不放罗泽南,武汉一时难以拿下来;放走罗泽南,曾国藩自身安危难保。

  在一番犹豫之后,曾国藩以天下大局为重,自己安危次之,同意派出罗泽南,并从塔齐布军中抽调人员,以增强实力。由此可见,曾国藩在关键时刻之顾全大局的胸怀实为普通人之所不及。

  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人置自身安危而不顾,以家庭、公司、社会责任为重,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5 如何面对咸丰七年危机?

曾国藩痛苦万分之时,却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这个噩耗倒成了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但是当假期将满,他不想再过客位虚悬的日子,遂奏请在家守三年之制。但是咸丰皇帝当然不会批准,催促他立刻回到军中。曾国藩将压抑已久的愁苦愤慨都说了出来,希望皇帝体谅他的苦衷,授予职权。但是逞妇人之智的咸丰皇帝和曾国藩较上了劲。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本来曾国藩是以退为进,没想到先帝竟然顺水推舟,将曾国藩一棒打昏,苦战数年就得到如此结果。

  在极端痛苦中,他开始阅读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间到了另一片天地。曾国藩慢慢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事,说话太冲,办事太直,锋芒毕露。于是,曾公积极致信给各位好友,请求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认识到“大柔非柔,大刚非刚”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结合曾公的故事,我想想自己有点感同身受。经受挫折的时候我也有不好的想法,但是没有付诸行动。但是那种心中插了两把刀,动一动就痛彻心扉的感觉确实难以忘怀。你会彻底的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后来我也是开始读书,在书中疗愈了自己,完善自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优越感,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做事应该平心静气,更多的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的立场想问题;更多的赞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更诚更敬。曾国藩家居的两年,让他脱胎换骨;我的两年也同样让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更加自信,阳光,不惧未来。

四、 启发与收获

合上书本,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曾国藩严格的自我管理。从30岁开始,每天坚持早起读书,坚持写日记反思。这对他今后的自我完善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头想想,其实我一直有早起的好习惯,但是没有特定的去总结过。从五月开始,我要求自己每天六点起床,30天风雨无阻。后来我的生物钟竟然调到了五点起床,甚至更早。我也强迫自己每晚必须保持六个小时的睡眠,醒来之后可以听听书,或者马上看书,让自己静心看书是一段非常好的时光,开启美好的一天。五点早起,每天上班前可以争取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时间的复利惊人。此外,每晚反思复盘,当天的言行是否有不当之处,如若有不对的地方,积极向人解释道歉,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其次,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曾国藩不计前嫌,宽容待人。对于沈葆桢、左宗棠的刁难,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淡然处之,在他们需要之时却放下恩怨,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有胸怀与格局的境界。

️最后,曾国藩不遗余力的培养人才,尤其以对李鸿章的培养为例。因为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砺而出”天生天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在曾国藩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李鸿章从一个爱睡懒觉的年轻人逐渐变得“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精心训导,尽力雕琢,造就了一代历史人物。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指点,但是个人的努力与勤奋也要达到伯乐能指点的基准线。其次,要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许不经意的分享以及指导会给他(她)带来人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就是读书分享意义的所在。

  读完一遍曾国藩还不够,还有很多很多想要分享的东西。如果你有幸阅读到这篇书评,我强烈建议你阅读曾国藩。因为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作为一名湖南人,我为有这样的历史人物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勉励自己一生积极向曾国藩学习,将湖湘文化,中国精神发扬光大,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后浪!

赏析:《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如何评价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家书》非常值得一看。

《曾国藩家书》虽然旨在教育家中子弟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学习的重要性,但却在继承传统家书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内涵、广博的知识、深邃的见地自成一家之言,形成曾国藩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家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书在充满感情的文字里,反映出为人处世的准则、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力量,因而被人广为推崇和认可。家书最突出的作用是传承家族文化的精华,蕴含传统家庭教育的光辉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书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曾国藩家书》中的一些教育观念虽然只是在书信里面阐述,但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育上。他要求孩子们用理论联系实际来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和日常事务,为平时解决和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他教导孩子们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而不是变成书本的奴隶,成为一个书呆子。

曾国藩一生阅读了大量书籍,对于治学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读书必须要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就,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所以,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弟们在看书的时候不能半途而废,而要持之以恒。

3 端正态度,重视读书,这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弟读书的重要内容,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端正态度的重要性。曾国藩常年在外,对子弟不能亲自监督面授,但是却也在书信里对各位子弟的学习提出要求,并且要求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向自己汇报一次,对于子弟的监督时刻没有松懈。

曾国藩强调读书不能带有功利和急躁之心,要潜心读书,讲究日积月累。他教导子弟读书,不能贪多,而要选择那种有益的,自己喜欢的,要有的放矢的去选择,而非随意读书。讲究读书要有选择性,在广博的基础上精读。

《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恪守的一些封建伦理道德,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现实中对教导子弟长大成人,培养为人处世原则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如何评价曾国藩这个人呢?

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曾国藩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代清臣,是非功过至今难有定论,但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却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崇和认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不与其他官吏同朝合污,一生光明磊落。

曾国藩可谓修身、齐家、治国的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