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春日偶成,第1张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故乡的怀念。

 人物档案

 姓名:程颢

 别称:明道先生

 字号:伯淳

 谥号:纯公

 国家:中国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汉族

 原籍:河南洛阳

 出生地:湖北黄陂县

 出生日期:1032年

 逝世日期:1085年

 信仰:儒家

 封爵:豫国公

 封号:河南伯

 主要作品: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

 其他成就:开创新儒学,为宋代理学奠定基业

 程颢是“二程”当中的哥哥,与程颐是亲兄弟。

 程颢比程颐早出生一年,在明道元年出生,祖籍中山府,几经搬迁,最终在河南府定居。程家是一个官宦世家,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父程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程颢的父亲也官至太中大夫。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自幼受到家学熏陶,也因为父亲的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后来人都将他归到“旧党”。

 北宋嘉佑二年,程颢进士及第,任官县主簿。程颢历任官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而受不到重用。政治上的不如意,使程颢潜心于学习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成就。

 程颢和弟弟程颐后来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除此之外,也在多地讲学,门生遍地。他的弟弟程颐,同样也潜心于学术,开堂授课,影响极大。在二程兄弟两的努力下,程氏学说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等到朱熹后来继承两人思想,进而将理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程朱理学”自此之后,一直到清朝都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元元年,宋哲宗继位,新党遭到打压,程颢被重新任用。程颢被任命为宗正丞,但是还没有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得朝廷赐谥“纯公”。宋理宗淳佑元年,被追封为“河南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又被加封为“豫国公”。

 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程颢是一位教育家、诗人、理解学。他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可能大家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得很少,那么程颢是哪个 朝代 的下面 历史网 就跟大家介绍程颢的简介。 

 程颢简介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程颢是北宋时期

程颢在公元1032年出生,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籍贯很难洛阳。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他出生在官场世家,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曾任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非 王安石 新法著称。

程颢在理学主张的核心思想是:“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万物。“ 这也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而把天理和理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而唯心思想对后者发展影响很大。

以上是 历史 网收集关于程颢的资料,想了解更多人物信息,请关注 历史 网的相关链接。

你应该说的是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程颢,程颐吧。

程颢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 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任何人开始学习时,应必须知道自己努力的地方在哪,学了之后应必须知道自己受益的地方在哪。

出处: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又称为《河南程氏遗书》,共二十五卷,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其中言论居多。本书是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收入了宋代程颢与程颐撰写哲学著作数篇。

作者简介

程颢 (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修学不以诚则杂学是程颐的名言。

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与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_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人物生平:

程颐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县,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赐宅第於京师开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河南府洛阳;祖父程_,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亲程_,天圣年间,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颐的父亲程_被选中,任黄陂县县尉,又任兴国县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官至上柱国。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八月十五日,程颐出生于黄州黄陂县草庙巷(今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程颢拼音为chénghào

1、程颢生平

程颢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在宋太宗赵光义为晋王时,又是幕僚之一,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其祖父程囗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二程的父亲程珦又以世家的萌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病退休。

高祖父程羽由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颢出生。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宋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他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堂,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 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

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2、程颢简介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程颢在北宋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高祖父程羽由汴京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父亲程珦是木兰县令,103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54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扩展资料

1、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

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

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流毒颇深。

2、宋明理学简介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明末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一、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二、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程颢

-宋明理学

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