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张敏的真实面孔是什么样的,他的结局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明朝宦官张敏的真实面孔是什么样的,他的结局是什么?,第1张

很多人对明朝宦官张敏的印象,无外乎是《明朝那些事儿》根据《明史后妃传》编造的故事:''明宪宗时一个小宦官,门监。当纪氏生下明孝宗后,张敏曾保护过孝宗。成化十一年,明宪宗召张敏剃发,张敏借机将孝宗的身份告诉明宪宗。孝宗认父不久,生母纪淑妃就暴死了。不久张敏也吞金自杀了。''

数百年来人们对于明史的记录深信不疑,张敏用生命来保护皇子,直接反应了当时万贵妃的权势滔天和心狠手辣,以及明宪宗的昏庸懦弱。

实则不然。《明史后妃传》的记载,破绽百出,近乎传奇。

张敏并不是小宦官,并非一个看门的,而是司礼监太监兼御马监太监,这两监本身就是热门部门,而太监职位更是高层。张敏,在纪贵妃刚生子后,的确保护了明孝宗的生命。可趁给皇帝梳头掉白发时,告诉皇上有子,并且促使父子团聚的,并非《明史后妃传》记载的张敏,而是当时的太监、大BOSS怀恩。

明宪宗昏庸、后宫干政、忠臣需要以死来捍卫皇权吗?在数百年后的福建发现了张敏的家谱,其中的记载颠覆了这一段历史。

万贵妃早年就是皇宫的一个保姆,她比明宪宗大了17岁,不知道用的什么手段让皇帝喜欢上她,后来一路高升成为贵妃。

权势越来越大后,野心也越来越大,她想自己独占后宫,于是设计不让其他嫔妃怀孕,甚至有孕的也会强行逼其堕胎,还准备毒杀刚出生的明孝宗朱祐樘,明史对于万贵妃的记载确实有不准确的地方''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久之生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明宪宗先后育有20个子女,且那时的太子朱佑极还在世,张敏如何惊讶的说皇帝无子呢?

据明史记载,张敏来了一出狸猫换太子,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救走了明孝宗,几年后才将此事告诉明宪宗,万贵妃得知后很是愤怒,逼死了明孝宗的生母和张敏。

如果记载真实,为何明宪宗对此事无动于衷呢,连自己的儿子和妻子都保护不了,多年来学者们翻阅大量古籍只为寻找答案。

在福建同安县,学者发现了一本《张氏族谱》上面有关于张敏死亡的记载,明史上记载的张敏死亡时间是1475年,而在家谱上却记录着张敏死亡时间是1485年。

另外学者又查看同安县县志,其中记载张敏死亡的时间也是1485年,且明史中记载的张敏的官职是门监,而族谱张敏是司礼监太监,这一官职在明朝皇宫中的地位很高,由此学者们推断明史中记录的扭曲了历史,很有可能是清朝为了丑化明朝而篡改了正史。

张敏喜欢敲诈大臣和边军将领,大肆索取贿赂,曾被阁首辅商辂阻止。

他还喜欢迫害良臣。有一次,明宪宗问西厂提督汪直:''天下不喜欢钱的人,有谁?''汪直说:''天下不爱钱的人,只有一个杨继宗。''但是杨继宗为人正直,与张敏的弟弟张庆处的不好,所以张敏每次都在明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但明宪宗说:''清正廉洁的不是杨继宗吗?''张敏当时很怕,就写了封书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注意,这件事发生在成化十四年。而广为流传的故事版本,在成化十一年宪宗父子相认后不久,张敏居然就吞金自杀了?张敏其实很巴结万贵妃的,根本用不着怕万贵妃将他整死。《治世馀闻》记载:''又有太监张敏,固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

那他是怎么死的?成化二十一年,天降陨石雨,怀恩大骂手下:''为什么会有陨石雨,就是你们这帮人乱我国政,现在皇上正要匡扶朝政,又被你破坏,天上的雷会把你给劈死!''张敏很怕上司找他清算,畏惧而亡。在《明史怀恩传》《国史唯疑》《张敏家谱》都如此记载。

为了塑造一个舍身取义的小宦官形象,《后妃传》居然硬生生的将一个横行无度的大太监张敏,提前阵亡了十年!

一、姓氏源流

浑(Hún 浑)姓源出有二:

1、《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三魂》记载(节录):“浑,姬姓。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友。友孙穆公:其子偃字子游,其孙为游氏。游氏之孙罕,字子宽,又别为浑氏。”《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春秋时郑穆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称游氏;游氏之孙为浑罕,生子宽,别为浑氏,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所改:

①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南北朝时,匈奴浑邪王随北魏入中原,以浑为氏。

② 据《通志·氏族略》载,吐谷浑部落的后人,简改为汉姓浑氏。

二、迁徙分布

有据可查目前浑姓约1000多人于河北省泊头市四营乡王官屯居住,只有少数人因工作迁出外地。

三、浑姓名人:西夏武功大夫浑进忠、武节大夫浑光忠;唐朝有宁朔郡王浑释之、中书令浑瑊;五代时有浑解楼等。

浑 瑊:唐朝名将。本名日进(736-800)。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西南)人。铁勒族浑部。世为唐将。善骑射。十余岁入朔方军,随父释之征战,勇冠诸军,授折冲果毅。唐天宝十二载(753年),率部入碛西,破突厥阿布思,迁中郎将。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征战河北,射杀安禄山骁将李立节,迁右骁卫将军。从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收复两京(今西安、洛阳),破安庆绪于新乡(今属河南),擢武锋军使。从副元帅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大小数十战,功最多,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仆固怀恩反唐时,率部归郭子仪,为朔方行营兵马使,从子仪抵御吐蕃于邠州(治今陕西彬县)。永泰元年(765年),与讨击使白元光拒吐蕃军10万于奉天(今乾县),率骁骑200冲入吐蕃军中,擒其将,又引兵夜袭其营,经多次激战,斩5000余人。大历二年(767年),从郭子仪讨平华州叛将周智光,攻取同州(治今大荔)。八年,率步骑5000与吐蕃战于宜禄(今长武),初战失利,旋引军趋秦原(今甘肃清水东)截击吐蕃,尽夺其所掠而还。后戍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西北)防秋。十一年,领邠州刺史,击退吐蕃于方渠(今甘肃怀县)、怀安(今华池西北)。十三年,回纥侵太原(今太原西南),任都知兵马使,率诸军自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以南布防以拒之,回纥引去。十四年,任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不久,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士哗变,随唐德宗出奔奉天,任京畿、渭北节度使,领兵数千抗击朱泚数万叛军的围攻。在近月无援、城中粮尽的情况下,激励士卒,浴血奋战,挖地道、烧云桥,随机应敌;身中流矢,犹奋战不退,终保奉天。兴元元年(784年)正月,任行在都知兵马使。二月,李怀光叛变,与朱泚连兵,浑瑊护卫德宗由奉天逃往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东)。三月,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行营兵马副元帅。四月,率诸军出斜谷(今眉县西南)向京畿,大破朱泚军于武亭川(今武功西北漆水河),斩万余人,进屯奉天,与屯兵东渭桥的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李晟东西相应,进逼长安。五月,在李晟克复长安同日,攻取咸阳(今咸阳东北)。以功加侍中,封咸宁郡王。九月,任朔方行营兵马副元帅,与晋、慈、隰行营兵马副元帅马燧等合兵进讨李怀光。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败李怀光军于长春宫(今大荔朝邑镇西北)南。八月,平定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因功加检校司空。出镇河中。三年,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于平凉(今属甘肃),被吐蕃劫持副使以下60余人,浑瑊只身逃脱,入朝待罪。德宗不究,令还河中。四年,加邠、宁、庆副元帅。十二年,进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十五年十二月初二卒。

浑释之:唐代将领,名将浑瑊的父亲。世代为兰州都督,有将才。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广德(约763-764)时代抵御吐蕃入侵,阵亡于灵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

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浑姓宗祠通用对联

〖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咸宁王果成良将;

朔方军累立战功。

——佚名撰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将领浑瑊,本名日进,先世为铁勒族浑部,兰州人,世代为将领。他十余岁人朔方军,代宗时,跟从郭子仪击退吐蕃贵族侵扰,升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年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他保护德宗,坚守奉天,后相继平定了朱泚、李怀光叛军,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行营兵马副元帅,封咸宁郡王。为人谦虚谨慎,虽位极将相,却从不恃功傲物。下联典指浑瑊的父亲浑释之,唐代将领。世代为兰州都督,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

漳[漳,读音作zhāng(ㄓ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妊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章氏推溯起来当然是五千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章氏祖先原居零陵(今湖南邵阳一带),后有一支族人迁至龙城(今湖南湘乡地区),为与原章氏一族有所区别,遂改加“氵”偏旁而称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漳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漳水,河流名称。

在典籍《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冀州,其川漳。”在奠基《山海经》中记载:“漳水,发鸠之山,漳水出焉。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淸漳水出焉。又水出南郡临沮。荆山,漳水出焉。”在《说文解字》中注释:“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南漳,出南郡临沮。”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称漳水者,著名的有五条:

一称浊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长子县,东北流向至襄垣县北,东南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清漳水汇合。

二称清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昔阳县,南向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浊漳汇合。

三称漳江,亦称云霄溪,发源于今福建平和县博平岭山脉东麓大峰山,东向于云霄县接纳顶溪和南溪后注入东山湾,流向台湾海峡,注入东海。

四称漳河,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宜昌、襄樊三市交界处三国时期古战场的中心地带,为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流过今湖南省桃源县城,形成“桃源八景”之一后汇入沅水。

五称漳江,发源于今贵州南部的黔桂边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是水春河峡谷的中下游河段,至龙王洞入地下暗河。

古代,居于漳水流域近岸的住民,从先秦时期至两汉之际即有以漳水为姓氏者,称漳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古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漳州,为州名,即今福建省漳州市地区。

漳州是古老的文化名城,早于一万年前就有中国古先民在该地区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漳州被列入秦朝中央版图,隶属于闽中郡。汉朝时期以梁山为界,分属南越、闽越两个地方政权,延至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归于一统。

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将福州西南境区拆出,建漳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其后,在五代乱世之时,中原许多民众为避战乱灾祸,纷迁闽南地区,其居漳州地区者,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源于元朝时期女真扎剌儿部族,以部为氏,满语为Jalari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下营子)等地。清朝初期,扎拉哩氏族有将领扎拉哩·阿布善,满洲正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参与郑成功的军队作战,在攻漳州过程中阵亡,被康熙大帝追赠为云骑尉。扎拉哩·阿布善的后裔子孙中,有悼念先祖战功事件者,以阵亡之帝为姓氏,称漳氏。满族扎拉哩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张氏、漳氏、詹氏、年氏、白氏等。

据史籍《满汉名臣传》记载,满族卓佳氏,满语为Jogiya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清朝中期,卓佳氏族有将领卓佳·常泰,满洲正蓝旗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从征蒙古准噶尔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从征大小金川,他作战骁勇,皆立有战功,乾隆大帝对其很是赞赏,累官升迁至福建漳州总兵。在卓佳·常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作在为姓氏者,称漳氏。满族卓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唯有卓佳·常泰家族例外。

二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 ,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 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 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龙 城:即今湖南省湘乡市。湘乡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属长沙郡湘南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郡。后于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长沙王的儿子刘昌为湘乡侯。自此始有湘乡之名。东汉时改长沙郡,原湘乡侯领地改为湘乡县。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皇帝刘欣将涟水流域赐给长沙王子刘昌,封他作湘乡侯,这是湘乡建置之始。东汉建武初年,原湘乡侯领地置湘乡县,原荆州零陵郡,县治就在今市城。三国时期孙吴属衡阳郡,并为衡阳郡治所在。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42年)并连道入湘乡县,县域扩大,仍属衡阳郡。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衡阳郡,将湘乡、湘西、衡山三县合并为衡山县,属潭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潭州总管府为长沙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衡山县复置湘乡县。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湘乡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乡州降为湘乡县。清代,湘乡县属长沙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府州建制为道,湘乡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废道制,湘乡县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改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益阳)。在习惯上,湘乡有“新湘乡”和“老湘乡”的区别。将现在的湘乡称作新湘乡,将1952年拆县前的湘乡,称作“老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乡县属益阳专区。1952年,湘乡县划出现在的双峰县全境及涟源一部分,余下仍称湘乡,次年11月湘乡改属邵阳专区。1965年7月改属湘潭专区。1983年2月湘潭撤地建市,湘乡改由湘潭市管辖。1987年3月6日,湘乡县正式改为湘乡市。

漳 州:即今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公元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朝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公元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唐朝高宗总章(公元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唐仪凤(公元676~679年)年间,唐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漳江,所以定名为“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福建漳浦),到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福建漳州芗城),改称漳州郡。元朝时期改称漳州路。明、清两朝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年间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朝乾德(公元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3、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4、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5、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6、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7、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8、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

9、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10、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11、华树洪庆宪 文德继世昌(山东济南)

12、国世兴 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龙口黄城集)

13、 “,端树仁晶旺。”(山东泰安肥城)

14、。。。。云峰世绪 慎守家某 恪光祖德。。。。(山东淄博淄川区 河夹庄 岱家庄 )

15、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于安安)

16、----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嘉祥县于凤涛)

17、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省泗水于润玲)

18、绍成宝友文学(山东招远南乡)

19、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于庄)

20、甲九兴 吉汝光庆衍 召立敬长恒 建修永茂凡 梓化增相连 现存明伦启 春祚怀保安(山东泰安肥城于[汝]飞、吉林于衍林)

21、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胶南海青于家村 始祖于天宝)

22、文、。。。、德、新、京、现、兆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 于兆修)

23、永 忠 万 瑞 彩 章 (山东即墨)

24、西,令,长,潭,宗,之(山东省潍坊市于河镇远里西村)

25、文、洪、学、昌(山东聊城临清 于昌利)

26、泽澄含书秀,泮浚向殿荣。麟凤鸣岐瑞,述先庆兆祥。 (山东德州乐陵于秀明 光绪贰年修谱 )

27、井 立 祥 旭 其 (于首祥山东聊城)

28、成奉兴龄殿(十六世) 祥怀修善珂 恒春福庆天 贞德有法明 振志学文厚 永世传常年 (山东临沂沂南县于家庄及散出支系于殿海)

明朝宦官张敏的真实面孔是什么样的,他的结局是什么?

很多人对明朝宦官张敏的印象,无外乎是《明朝那些事儿》根据《明史后妃传》编造的故事:''明宪宗时一个小宦官,门监。当纪氏生下明孝宗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