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年),皇封征西大将军许成德公的坟墓在哪里?后裔有多少房分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洪武二年(1369年),皇封征西大将军许成德公的坟墓在哪里?后裔有多少房分支?,第1张

许成德,荫袭父爵参府职守卫,洪武二年南蛮不服,敕封成德公忠勇大将军统兵征蛮,行至四川合江再娶唐氏祖母一路同行底赤水扎营征剿胜利凯旋,将要回朝缴旨,忽然旨圣降临敕吾德公扎营水潦堡镇守讨照安耕落业原配李氏祖母先生一女留在西安泾阳老家。

许成德、唐氏祖母百年归世葬水潦堡上下坟茔在张家山一塘,单传一子许崇伦。

朱姓家谱

朱姓家谱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

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族谱的内容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2)谱序,(3)目录,(4)凡例,(5)恩荣录,(6)遗像、像赞,(7)五服图,(8)家规家法,(9)宗支世系,(10)谱系本纪,(11)任宦记,(12)家传,(13)祠宇,(14)坟茔,(15)艺文,(16)族产,(17)派语,(18)后跋,(19)领谱字号,(20)杂录等等,共约20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谱序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族谱的保存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领谱家规》

谱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号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编号分给,须当视同至宝。凡有事看谱,务宜洗手焚香,拂拭几席,然后开箱启谱,眼同观看。看毕即数清部数,随贮谱箱。毋得剜补添墨污由秽,并不得传至异姓与异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谱,齐赴宗祠;祭祖行礼毕,宣讲家政,即将谱册验明。倘领谱者精谱不到,即系卖宗鬻祖之人。除家法惩治外,另择贤明者收管。其剜补污秽者,均罚银五两入祠。然验谱牒,须举素行公正者同验,亦毋得作奸贻害,违者公同议罚。今编立“祖泽绵长隆祀典,孙技繁衍振家声”字号,订为十四册。草谱文册,编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号,各房照字号具领收存。谨将字号另列于后,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废,以干罚责。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谱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被抢救出来,为我们今天的寻根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

朱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国家·大兴朱氏家乘五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锡庚撰

河北省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 藏地: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朝坤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文忻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文烈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家谱三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朝栋纂 清道光间刻本三册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澄俭续修 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民国)朱世杰 朱惟恭修 1926年铅印本

上海宝山·罗阳朱氏重修家谱四卷 藏地: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美国 (民国)朱诒彬续修 朱世贤纂 1934年排印本四册

江苏省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嘉龄编 清光绪三年(1877年)钞本四册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新谱稿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朝柱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树滋堂木活字本二册

江苏盱眙·朱氏入支宗谱十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兆藩等修 1929年务本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扬州·朱氏族谱四卷

江苏邗江·邗东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上斌等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靖江资善堂朱氏支谱十卷 藏地:复旦大学 (民国)朱一凤等纂 1941文华斋石印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图书馆 民国初钞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二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 (民国)朱思襄主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泽林等重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江都·维阳都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朱步南等十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十四册

江苏·江都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治卿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六册

江苏·江都朱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承业主修 1920年铅印本十四册

江苏·泰兴朱氏宗谱八十四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清)朱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十二册

江苏南通·崇川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二部) 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民国)朱大淼 朱阳生纂 1917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八册

江苏·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民国)朱祖荣总纂 1920年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月潭汪润朱氏支谱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淑续编 清道光七年(1827年)序刊本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美国 (清)朱淳高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彪林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华锦章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镇江·顺江洲朱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琳朱洪文七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注经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丹徒·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锡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敬岭堂活字本八册 ·

江苏丹徒·朱氏九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永煦修 丁德昌辑 1921年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 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六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二部)民国间木刻本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丹阳·云阳朱氏重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克导修 单景云纂 1919年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丹阳·云阳观东朱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从金 朱之兰经修 1919年在兹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兰东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朱兆荣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宗正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朱鹤皋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凝祉堂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韩枢朱氏续修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裕昌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年)崇道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古歙潭渡朱氏迁常支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鲁堂等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义安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长松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怀淳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景元 朱景昌等修 1920年紫阳堂刻本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二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 (民国)朱润培编 1931年石印本

江苏武进·马鞍墩朱氏宗谱六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光勋 朱有德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绍文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邦英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遗直堂活字本六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文盛修 1944年遗直堂木活字本

江苏武进·硕乔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顺德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敬义堂铅印本八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光耀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彝伦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朱百昭 朱绪曾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存卷2—7、9—12、14)(民国)朱永炳修 朱炳坤纂 1947年诒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四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友仁等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听彝堂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元标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听彝堂活字本

江苏无锡·紫阳朱氏家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京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朱继祖修 朱祖镐辑 1924年听彝堂刊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注书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江苏江阴·池墩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朱晋松修 1947年木刻本十册

江苏宜兴·宜荆朱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朱人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树滋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宜兴·古临津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宣统三年(1911年)怀新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宜兴·七修扮里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民国)朱良英修 1940年白鹿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族谱二十首一卷补刻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大学(清)朱恩沐纂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朱瑛编。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敦伦堂刻本三十二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美国 — (清)朱必荣等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敦伦堂刊本二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七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凤衔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七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必江修 清光绪间追远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 (民国)朱述祖等修 1915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八十册

江苏苏州·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民国钞本一册

江苏常熟·虞山朱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昌风 朱泰云主修 朱绂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惠迪堂刻本十五册

江苏常熟·朱氏先世事实录一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翁,b存邵斋熊等撰民国间徐兆玮钞校本一册

江苏吴县·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荣珍 朱书传等续修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刊本五册

江苏吴县·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熊飞等修 · 清咸丰六年(1856年)钞本二册

江苏沙洲·杨库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民国)朱叙全 沈 清耀等纂 1925年宗德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省

浙江杭州·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十二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4、9—12)(清)朱封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刻本

浙江杭州·武林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朱廷庆原辑 清钞本

浙江余杭·唐楼朱氏家谱藏地: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清)朱执庵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本一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藏地: 日本 清乾隆间写本六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朱鼎武等补辑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锡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富阳·东安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富阳县南津乡南四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刻本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四卷 系图六卷 行传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振麟等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敦伦堂刊本四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七卷 行传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锤朱风标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敦伦堂活字本十八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六卷 行传九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日本美国 (清)朱耀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永等修 清嘉庆三年(1789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妙助等修 1932年木活字本十册

浙江·萧山翔凤村朱氏家谱十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城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大纂 清宣统元年(1909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桃源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萧山县志办公室

浙江宁波·蛟川东管朱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声榜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宁波·镇海朱氏运石浦家乘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传型编 1934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辽亏大连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 浙江余姚黎洲文献馆 美国 (清)朱兰总修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清)朱九畴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本堂铅印本二十册

浙江·余姚朱氏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 (民国)朱元树总修 1931年一本堂活字本

浙江·余姚长丰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志炎 朱志园修 1927年树德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清)朱学 山 朱学 宜等纂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充炽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继述堂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善晋纂 1929年继述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民国)朱久来 徐廷璋等纂 1919年入和堂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四明朱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炳蕃纂 1914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鄞江新安朱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沈济川等纂 1933年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光溪朱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存卷首、卷1—7) (民国)朱远萍纂 1937年木活字本

浙江·慈潘江朱氏宗谱三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凤翔 周毓纂 1928年钞本一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洪文中修 清嘉庆十年(1805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翁有基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丁谦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钞本八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王九维修 1946年钞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马丙书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鲍谦修 1914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朱氏大二四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钞本

浙江象山·朱氏人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民国钞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朱嵩龄朱守葆补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存一册)(清)朱荣修 清咸丰间刻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存卷4) (清)朱建子辑朱德遴重修 清钞本

浙江嘉兴·朱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朱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守葆修 清钞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统宗世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2) (清)朱山音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宁·朱氏花园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辑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载堂刊本七十六册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寿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维行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奕载堂刻本四十册

浙江海宁·花山朱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美国 (清)朱昌颐 马惟阳编 清咸丰七年(1857年)远堂刊、民国间增补印本

浙江海宁·海昌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国兰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册

浙江·海监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骧辑 清道光间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盐·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清)朱元翰修 朱寿均等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监·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世系表一册)民国间钞本

浙江湖州·紫阳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清)朱希孔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诚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士纯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诚敬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彤书增修 朱纶补 清光绪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册

浙江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博物馆 (第三册)(民国)朱景仰 朱思缙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承仁钞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写本二册

浙江长兴·松林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登瀛订 清嘉庆间玉泉堂刊本二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焕祖等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山阴天乐朱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伟轩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沛然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二册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福青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天津市图书馆 河北大学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增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嵩临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光庭 清钞本一册

浙江绍兴·绍县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河北大学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庆等编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渔后村朱氏宗祠草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朱广润辑

浙江绍兴·会稽赏家村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钞本一册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

说明:birth tree=family tree=家谱

家谱的源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的民族。一方面,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一种历史心理,培养了我们一种历史感情,使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地去历史的长河里徜徉,去揣摸、品位历史;另一方面,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历史记载又经常地给我们以借鉴,以警示,使我们从历史事实里把握规律,去指导今天的生活。在数以千万计的史书中,由史官编纂,记录一个朝代盛衰兴亡的是正史;由地方主纂,记录一个地区风土沿革的是方志;而由家谱纂修,记录一个家族迁徙发展的便是家谱。

一部家谱中,从这个家族的兴起、繁衍、分派、迁徙,到家族的历代英贤、家规家训、祠堂宗庙、诗文著作,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甚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家谱向来有“记录先世,弘扬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大大增强了海外炎黄子孙 的向心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海外华人寻根谒祖形成热潮。许多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纷纷返回故里,寻访祖先的遗迹,拜会故地的亲人。一部家谱,常常使他们因能认祖归宗而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不少海外侨胞中的企业家、实业家慷慨解囊,投资家乡,为故地的经济发展和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略尽绵薄之力。家谱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成为增加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桥梁。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样的史书?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谱牒、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

一部较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中,记载周代以前世系最为完整、最为权威的是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专门记载并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篇:

1《五帝本纪》。该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的世系。由于“五帝同祖”,因而该篇实际上记录了公孙姓轩辕氏的世系。

2《夏本纪》。该篇记载了夏一代姒姓帝王的世系,如禹子启,启子太康、仲康等五子,仲康子相,相子少康,……发子履癸即桀。

3《殷本纪》。该篇记载 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后的历代世系/殷契因其母简狄吞鸟卵而生,舜封之于商,赐姓子氏。殷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相土子昌若,昌若子曹圉……主壬子主癸,主癸子天乙,天乙即建立商王朝之成汤。成汤子太丁、外丙、中壬,太相子太甲……乙子微子启、辛即纣。

4《周本纪》。该篇系统追溯了周代立国之君周武王以前子始祖母姜女原以下的世系:姜女原子弃,弃子不窟,不窟子鞠,鞠子公刘……季历子昌即文王,文王子发即武王。

5《楚世家》。该篇上溯芈姓的世系直至黄帝,黄帝子昌意,昌意子高阳即颛顼,颛顼子称,称子卷章,卷章子得黎、吴回……季连子附沮,附沮子穴熊,其后数世而至周文王时的鬻熊。

此外,《史记·三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两朝的世系。

作为中国家谱起源阶段的这一时期,家谱自然是相当简略的,一般只记载世系人名,而几乎不涉及其经任何事情,司马迁谓之“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另外家谱还只记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记妻、子和姐妹,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此时父系已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但就是这些简略的记载,到周代时已成为宗法制度的身份证明,用来“奠系世,辨昭穆”,记载血缘亲近和嫡庶长幼,其政治功能已初露端倪。周代还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同时在朝廷设立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和管理,这也是我国官修家谱的开始。

除官修家谱外,汉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私人家谱。汉代私修家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序有谱。这种家谱一般是撰者自己叙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据谱主自述而过录的。第二种是专门家谱,这是与自序家谱区别而言的。这种家谱有的载于正史列传中,是纯粹的叙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则是专门记载本家族人任官情况的“官谱”。第三种是碑刻家谱,即将家谱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孙叔敖碑》、《鲜于璜碑》、《赵宽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畅行时期,也是中国家谱极盛时期。家谱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成为豪门右族维护自己特权和利益的护身符,家谱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家谱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可以说是继魏晋南北朝后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门阀制度虽然随着科举考试的确立和推行而逐渐瓦解,但统治者的提倡和官修家谱的盛行却使中国家谱在此期间内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特点是官修家谱。

宋代是中国家谱的转型时期。其特点为:第一,由于门阀的衰落和士庶的混合,“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家谱的政治、社会功能丧失了。代之而起是“敬宗收族”、“尊尊亲亲”的教化功能。第二,伴随着“敬宗收族”的教化功能的出现,宋代家谱私修风气极盛。第三,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情况,宋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认为修谱可以使广大族人“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这也是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家谱的日渐成熟期,尤其是清代,修谱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有的宗族三十年一修,有的宗族六十年一修,因而涌现出大量的私修家谱,几占现有家谱数量的70%以上。

近代民国年间,修谱之风仍然十分盛行。家谱的发展也从最初简单的世系记录发展到体例精当、内容翔实的家族史料汇编,从寥寥几语发展到洋洋几十万方,最终成为能和正史、方志比肩的史料,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镶嵌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家谱的种类

中国家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

根据家谱记载材料的不同,我们将家谱分成以下几类:

1 结绳家谱 是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每个成员的情况。

2 口头家谱 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家谱。这也是文字产生之前或没有本民族文字时人们记录家谱世系的一种形式。

3 甲骨、金文谱 指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的家谱。这是先秦时期尤其是商、周两代通行的记载家谱的方法。

4 碑谱 指刻石碑上的家谱。这在中国家谱的发展史上是极为常风并相当流行的。碑谱还有一特殊却很常见的形式——墓碑。

5 布谱 指写在布上的家谱。

6 谱 指写在或印在纸上的家谱。这是现存家谱的最主要类型。

7 塔谱 指刻在石塔上的家谱。此形式较为少见,著名者有山西省临县崔家坪保存的刻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的石塔家谱。

根据家谱所记载对象的不同,家谱又可分为:

1 玉牒 指专门记载帝王家族的谱牒,即皇族家谱。大约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且历代统治者者纂修自己家族的玉牒。纂修和保存玉牒的机构一般都在宗正府。

2 普通家谱 相对玉牒而言,其余的家谱都叫变通家谱。

根据家谱纂修部门的不同,又可分为:

1 官修家谱 由官府地出面组织、纂修的家谱。中国家谱在宋以前主要是官修家谱。

2 私修家谱 由私人(个人或家庭)纂修的家谱。中国家谱在宋以后主要是私修家谱。

根据家谱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

1 祠谱 专门记载家族祠堂及与祠堂相关内容的家谱。一般记录祠堂规模、结构、沿革、祭文、列位先祖生平、牌位位置、祭祖礼仪、祠联及咏颂祠堂的诗文等,通常都绘有祠堂图。

2 坟谱 专门记载家族坟茔及与坟茔相关内容的家谱。一般记录历代祖先坟茔的位置、走向、座向、风水、修坟经过、所用费用、祭祖礼仪、祭文、守坟规约等,通常都绘有坟茔图、坟山图等。

3 碑传集 专门记载家族历代祖先墓碑的碑文、传状的家谱,如《高邮王氏六谍传状碑志集》等。

4 云和神轴 是我国北方农村中的一种特殊家谱。它像裱糊的字画一样,上面写有家谱世系或绘有祖先画像,平时收藏起来,需要时拿出来悬挂在墙上。此家谱世系简单,图像简略,一般为文化较低或没有钱修撰家谱的家族收存和使用。

其它还有忠义谱、文献谱、图谱等等,这里不一一详细介绍。

根据家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

1 房(支)谱 记载一房或一支世系的家谱。

2 家谱、族谱、宗谱 三者在实际内容上并无多少区别,均指记载某一家族或某一宗族迁徙、发展和族内人物世系、传记的书,但有一点,它们都是和房(支)谱相对而言的,是房(支)谱的集成。

3 统谱 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家谱,也称作统宗世谱、会谱、通宗谱、统宗正脉、大成谱、通谱等。如《张氏统宗谱世谱》、《太原王氏通谱》等。

4 异姓统谱 是将许多姓氏统贯于一谱,这种谱称之为异姓统谱。如明凌迪知编著有《古今万姓统谱》。

家谱的性质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

1 记述范围的家族、宗族性

家谱是关于家族迁徙、发展的记录,它记述的对象和范围是特定的,是关于某一家族或宗族,有时甚至是某一家族中的某一支或某一房的迁徙、发展、繁衍、人物等的记载,因此记述范围的家族、宗族性便成为家谱区别于其它史料的最鲜明的特征。

2 记述内容的广泛性

家谱既然是家族史,则其记述内容不仅仅只是姓氏源流、迁徙情况、人物世系等,而是涉及到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收录有关家族的所有史料。隋唐以前的中国家谱记述的内容一般都很简约,仅记名讳、谥号、官职、世次、事迹等;而宋以后的家谱尤其是清代和民国家谱记述内容十分广博,举凡与家族有关的材料几乎全部录入,如人口数量、婚姻情况、家庭教育、家庭礼仪、家庭财产、祠堂坟墓、契簿文书等,而族人的伟记中又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法律、文学、宗教等丰富内容,堪称为一部家族的“百科全书”。

3 记述资料的可靠性

家谱专记本家族的人与事。一般而言,由于收集资料的审慎,编纂的严谨,家谱的资料还是比较真实和可靠的。

但由于家谱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史料,是关于家族荣辱盛衰的记载,有着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作用,因此它同其它史料一样,有其局限性,如假托始祖、攀附名人、牵强附会、美饰先祖、言过其实等。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家谱在作为史料时常常被一些学者怀疑甚至否定,家谱资料的可靠性也在此大打折扣。

从历史实际看,家谱资料的确存在着上述缺点,这是不容否认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一般而言,家谱在追述得姓缘由、先祖事迹等时妄相托附、攀附名人、言过其实的情况较多,而在记载近世,尤其是纂修当时的人物、事迹时这类情形就较少,因而资料的真实可靠性较强。家谱的主体部分如世系、多数人物资料、族规家法、族产祠堂、艺文著作及碑传志状、御刚诗文等,通常是可信的。我们不能因为家族一小部分的不真实而对家谱全盘否定。

家谱的特点

中国家谱有以下两个特点:

1 纂修的连续性

家谱需要不断重修、增修和续修,才能保证其家族历史的完整和清晰。中国家谱一般都是一次修罢不久即着手进行第二次纂修,就这样一修再修、三修四修以至多修,除遇有天灾人祸外,是从不辍修的,因而形成一个鲜明的特点即纂修的连续性。

2 笔法上的隐恶扬善

中国家谱有纂修原则即笔法上的基本倾向是“书善不书恶”、“隐恶扬善”。家谱为亲者讳、掩盖祖先的恶迹,只记好的而不记坏的,几乎是所有家谱的撰写通例。

并不是所有的恶迹都需要为亲者隐藏的,有些家谱明确指出有的恶迹不必隐藏,须记载下来以警示子孙,告诫后人,如清光绪年间纂修的《方何宗谱》的凡例就列出了六个不讳的恶迹:“不讳者六条是一曰弃祖,二曰叛党,三曰犯刑,四曰败伦,五曰背义,六曰杂贱。”

这种隐恶扬善的撰写笔法固然为祖宗挽回些面子,却使家谱的资料性增加了水分。这也是家谱真实可靠性受到一些专家学者怀疑的原因。因此在引证和利用家谱资料是地,须细心鉴别,并与多种文献相互考证,以免出错。

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家族记载的家谱,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铨选、婚姻制度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这使家谱脱离了其原始意义,而成为一种影响而甚广、意义甚大的身份证明。

家谱的内容一般是先叙家族得姓的原由、源流和世系,然后指明郡望及分派和迁徙的原因、始末,接着详载所谓恩荣,但凡有关该家族的制诰、敕命、封赏以及该家族中所有的进士、举人、武进士、武举人、贡生、仕宦、征辟、封荫、文学、武学、国学、冠带、顶带、旌节忠孝、耆寿等方面记录,无不备载。

这样一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徙,通过一册家族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大叶茂、瓜瓞绵绵,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中国家谱就其发展时间而言,从周代肇始,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经三千多年;就其性质而言,有唐以前的官修家谱,有宋以后的私修家谱,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性质不同的家谱,有其不同的功能,就其鲜明的时代印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家谱、谱牒的功能尽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基本意义是一贯的。2官修家谱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用人选官和为世族政治服务的工具。3无论是官修家谱还是私修家谱,其目的都是为封建宗族服务的,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的作用。4家谱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和较为严格的控制、管理作用,客观上助长了封建族权的*威。

家谱的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1 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 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 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 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 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 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 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 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 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 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 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 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 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高姓家谱介绍(一)概述

家乘又称家谱、家牒、族谱、宗谱、世谱、支谱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物的历史图谱,是宗法血缘制度的产物。其内容相当广泛,记载着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全族的坟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也包括家法、家训、风俗习惯、社会变故等宗族文化。家规家法,有的家族有成文法,有的家族则只有习惯法,有成文法者皆载入家乘。大凡全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户口人丁、祖宗墓地、族产公田等,在家乘宗谱上一查就着。

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它又有宗谱、族谱、家乘等不同的名称。宋朝以后,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

高氏家谱的内容,一般说来也是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如收藏在辽宁省,阳县高家的《高氏宗亲谱册》主要内容:谱序、命名旋盘、先人坟茔坐落、人任显荣者传以及世系图表等内容。

有了祖谱,人们就能区别、分明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大多数高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都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高姓宗族也很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所以尽管在十年“文革”中有许多家谱被迫烧掉或毁掉,至今仍然有一部分高姓家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在满族的高姓中至今有保存谱书和谱单的传统,每年逢祭日,便将宗谱从祖宗匣中取出,敬除房内西墙板上,全家跪拜祭祀,以示不忘祖宗恩德并祈求祖宗的保佑。

修谱

过去修谱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没有家谱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要续修。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嫁出女子,增减人口,还要死去老人,夭殇子女,新增坟茔。族产公田也会有新变化。为了及时将种种新情况反映到家谱上来,所以每个家族的家谱都定期续修。修谱有一定的体例和原则,代代相袭,不许族众干预。

家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于把全族的子孙固定在一个地方——祠堂的周围,不致因分化、流徙而使家族瓦解,也不致因异姓或同姓异族的迁入而使家族的血缘关系发生混乱;其次是提倡尊尊亲亲,向族众宣传血亲相爱、亲族团聚的观念,从思想意识上防止家族溃散,以达到收族的目的。正因为家谱对家族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家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祠堂读谱,有的家谱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数次。仪式的隆重与祠堂祭祖差不多。

各家修谱,一般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人作序,高姓族谱也不例外。在谱序中,有的是叙述本族的发展历史,有的是叙述修谱的缘起和经过,也有的是叙述修谱的重要意义。因此说,一篇谱序就是一篇本族发展的简短历史或本族所应遵循的道德文章。

高氏族谱

高氏族谱,最早的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宋以后佚失。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修订或续修的,也有民国年间续修的族谱。仅就现存的高氏各谱来看,南方的高氏族谱修订的较早,世系详尽,保存的也较完好,修谱也较有规律性,一般都能定期续修。而北方的高氏族谱多有佚失,并且修谱较晚。山东郓城《高氏族谱》记载:“适民国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有二十一世孔贤,因各村老谱失传者,约各村记几世,即自几世序之汇印成牒。”旧谱的佚失给续修族谱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容易造成世系的不详。族谱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自宋以后,北方动荡较大,受北边各族的入侵较多,致使迁徙频繁。同时,北方高氏较为集中,各宗支混杂相居也为修谱带来一定的难度。郓城《高氏族谱》又载:“其间逃而复还者又不知几高氏与焉,迄今五百余载矣,迁于彼又迁于此者更不知几高氏与焉。”而南方高氏宗系则较为单一,各宗支一般多聚族而居,据江苏常州《芳田高氏族谱》记载,高氏“星罗郡东殆遍”,合计有五六百家,被称为“郡东望族”。同姓同宗同支聚族而居,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义田,这样就从根本上使修谱续谱有了保证。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高氏族性不强、淡于谱事,事实上北方高氏谱要比南方多,只是囿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才造成上述情况的。不过,从北方各高氏族谱来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高氏,也包括一些南方高氏多为渤海高氏后裔。不论迁徙多么频繁,宗支多么混乱,但最终都能追到渤海这一支上。

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司徒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36位,人口45万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司徒 姓氏地区 :中国 起源 :古代官职名 得姓始祖 :虞舜 基本介绍,姓氏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迁徙分布,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郡望堂号,郡望,堂号,族谱序文,家谱文献,字辈排行,历史名人,宗祠通用,五言,六言,七言, 基本介绍 司徒[司徒,读音作sītú(ㄙㄊㄨˊ)] 姓氏起源 司徒(sī tú)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徙”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等事情。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就是尧帝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而又名“土司”。舜为帝之后,大禹为司空,契为司徒。契为商族始祖,其后有司徒姓。司徒一职在历朝历代的名称和职能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徙。据史籍《史记》和《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在虞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者”,称司徙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司徒氏族人大多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夏、商、周时期,帝王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或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期伯爵以上的各诸侯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官名。西周始置。西周前期金文都作“司土”,后期“司土”与“司徒”并用,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壶》:“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免簋》:‘作司土,司奠还(苑)、林□吴(虞)、牧。“三有司”在西周王朝为朝廷大臣,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有设定。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定,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大夫墨狄,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墨狄,即历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称司徒翟。相传,申徒狄不忍见纣王 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渊而死。后人们遂用其举止行为为历史典故,以“负石赴渊”来表示嫉浊避世,遂成千古成语。 在司徒翟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还有一部分人迁居孤竹国之地(今河北冀东平原),后来成为蒙台氏一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台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任姓,出自唐朝时期著名将领薛仁贵孙子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傅。现在开平等地祭拜,必然要祭拜社稷之神、玄武之神和姜太公。 迁徙分布 司徒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八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九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氏起源于先秦历代都设有的“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官员的后代就把其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司徒姓同司空、司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春秋各国多有沿袭。相传舜作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司徒姓 如今在广东省的广州市、开平市、阳江市、平远市、中山市、江门市、英德市、梅州市、梅县区,浙江省的奉化市、宁波市鄞州区、临安市、余杭市,江苏省的南京市、丹阳市、江阴市、高邮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海南省,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加拿大,美国等地,均有司徒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 虞舜、司徒翟(申徒狄、墨狄)。“司徒”,是古代的官职名,始于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民众、土地教育等事情。司徒一职历代的名称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根据《史记》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虞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他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望族居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一带)。这里便是司徒氏的老家和发源地。故司徒氏后人奉虞舜为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虞舜 各支始祖 司徒宣:宋建炎间由南雄府保昌县珠玑里迁居广州高第街。其子司徒权转迁新会水东石坑村,为新会支始祖。六世孙司徒新唐,字尧佐,元末明初人,再迁蛲盽,为蛲盽支始迁祖。 郡望堂号 郡望 赵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堂号 赵郡堂:以望立堂,以称邯郸堂。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族谱序文 《司徒氏族谱·序》摘录: 人莫不亲其所亲也。而古人敬宗睦族,不能概望诸后人者,岂古人不相及,欤历年久而水源木本之恩渐忘也。支派

洪武二年(1369年),皇封征西大将军许成德公的坟墓在哪里?后裔有多少房分支?

许成德,荫袭父爵参府职守卫,洪武二年南蛮不服,敕封成德公忠勇大将军统兵征蛮,行至四川合江再娶唐氏祖母一路同行底赤水扎营征剿胜利凯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