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供奉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如何供奉家谱,第1张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10寸对应的是33厘米,只是33厘米鲁班尺上对应的是黑字,不吉利,因此是取30厘米来制作的,因此有的工厂是生产长30厘米,宽30厘米,高是47厘米的,也有的工厂制作的尺寸略有变动,只是一定要对应鲁班尺上的红字来制作的,不可以乱来的,因此选择佛龛供桌,还是建议选择专业制作的。欢迎探讨

 这期 佛教法器 带来的是佛龛尺寸多大最吉祥?佛龛是用来供奉佛像或是神位的小阁子,大多都是木制品。佛龛在一般都是房古代的房屋等建筑制作而成,在其纹饰方面有很大的讲究。那么,我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了解吧!

 佛龛是用来供奉佛像或是神位的小阁子,大多都是木制品。佛龛在一般都是房古代的房屋等建筑制作而成,在其纹饰方面有很大的讲究。其尺寸的大小,往往是根据其所供奉的神佛的大小而定的,也有尺寸大的更能召唤神佛之说。总之,佛龛的大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心诚则灵,只要心诚必得神佛庇佑。

 在选购佛龛时,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注意事项外,还应该注意的是佛龛的尺寸。其实,佛龛的尺寸并不是说越大越好,并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买个大的佛龛,然后就让佛祖更了解你的心意,更体现对佛祖的崇拜。因为佛龛的尺寸是随着你许的愿望的大小而定的,也是根据许愿人的内力,也就是许愿人的道德修养而定的。

 就比如,如果一个有钱人中年得子,必是高兴万分,就会到佛堂许愿,保佑自己的孩子福寿安康,为自己的孩子求福之类的。有的就会买一个很大的佛龛回家供着。那么,这样的话孩子就一般不会有好命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小孩子本身就是没有福寿积累,体虚气弱,一切都是处于一个蒙昧状态,这时如果用大的佛龛势必就会以一股极为强劲霸道的灵力注入孩子的身体,孩子很难承受得起,故此难保福寿。这就是古代为什么许多富贵人家的孩子甚至成活率都赶不上贫穷人家孩子的原因。所以,切记许什么愿用多大的佛龛,一定要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

 佛龛尺寸

佛龛尺寸是有大小的,一般家中常用的小佛龛尺寸长约42cm,宽约38cm,侧宽为30cm。而大佛龛尺寸长约48cm,宽为48cm,侧宽为40cm。其实佛龛大小可以用香炉来进行对比,佛龛尺寸大得比较更加能够召唤佛祖,能够更加得到佛祖的青睐,佛龛是古代类似烧香炉之类的器具,曾经用来烧香拜佛的器具。

 香炉是古代佛教的复合式产物,顶部惯有机关小鸟,促成凤凰展翅,无数色彩斑斓的工艺师来打造佛龛,无数工匠耗时终身即为了完成完美的佛龛,为的是能够在死够免堕入轮回之苦,诸多文人商人作为生意的把玩之物将其神圣供奉起来,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生活多姿多彩。佛龛的尺寸是随着你许的愿望的大小而定的,也是根据许愿人的内力,也就是许愿人的道德修养而定的。

佛龛一般采用各式大理石汉白玉彩色雕塑,把单一的石料拼雕成颜色鲜艳。

材质:汉白玉大理石-可以定做任何材质,如汉白玉,雪花白,绿石,晚霞红,灰石,雪花泥,米黄,中国黑等,不同材质价格也不相同的 。

汉白玉通体洁白,也用于雕刻佛像等,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为人像雕刻材料。从中国古代起,就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所以称做汉白玉。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宫内的宫殿基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

佛龛的安置也有一定的讲究

1要由里朝外,佛龛或神台由家里面向门外摆放,由厅向外摆放。也就是说要对着大门,但如受环境的限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时,也应把他向着大门口的方向,忌冲门,即一进家门就见佛龛或神台[指离门太近],要和门保持一定的距离;

2宜在静方,安放的地方要清静,整洁。佛龛或神台附近最好不要有音响,电视机等东西;

3不可对着床铺。不可对着餐桌。厨房,厕所,因菩萨见不得不雅的行为和荤腥之类。

4佛龛或神台要有靠,背后不能空虚。靠墙的隔壁不能是厕所,厨房

5佛龛或神台忌在横梁下。

6如条件许可,设置的佛龛或神台不能太低,高度要适中, 

7供奉的数目,逢单,不可逢双,如供菩萨和其他神明,要菩萨在上神明在下,因神明的档次要底于菩萨,佛和菩萨是至高无上的。

8佛龛或神台的方位:一般不要放在家中的正南方正西方[此方位稍偏一下也可以],其他方位皆可,最好根据其家里的风水布局来决定。

著名建筑史学家刘致平曾指出:“我国对于龛、藏、石灯、纪念柱、香炉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屋来解决造型问题,这是一种习惯,也是有将小物大作的意思,显得格外精巧。”

“的确,在清宫中佛龛不仅以‘房屋’造型占很大比例,其中又以模拟官式建筑者为大宗,如宫殿式龛、楼阁式龛、亭式龛和各式塔龛等。清宫佛龛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是建筑的某个类别,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制难以长期保留,因此佛龛作为建筑缩影的价值就更显珍贵。”何芳告诉记者。

在清宫佛堂的显要位置,通常放置拟宫殿样式并完全按照实体比例微缩制成的佛龛。上为屋顶,常刻有斗拱,中为柱身,内供佛像;下为基座,常用须弥座。其间每个细节并非随意设计,而是具有强烈的伦理特征,体现着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如屋顶的式样、装饰物走兽的数量以及斗拱、彩画纹样等,都一一有严格规定。

除了宫殿式供龛之外,故宫中数量居众、样式颇多的是拟宗教建筑造型供龛,其中又以塔式供龛最为引人注目。塔是随佛教而传入我国的一种建筑类型,清宫造办处的工匠从历史文献、壁画、石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所制塔龛样式除传统的楼阁式、重檐式等外,还有许多大胆变体以及结合体式,其中最具清宫特色的是“三塔龛”和“五塔龛”,综合了汉藏两地的典型建筑,顶部排列三尊或五尊喇嘛合欢塔,代表“三世佛”或“五佛五智”之意。

此外,还有类似僧人苦修的“草庐”式龛,有些甚至还变幻出莲蓬的外形,专家称其创作灵感可能来自石窟壁画或西藏唐卡。总之,宫廷工匠利用其高超技艺,将各地宗教建筑的代表性特征浓缩到宫中的佛堂之中。

此外,拟园林式建筑造型的佛龛也很常见。其中的点睛之作便是亭式龛,其写意手法极尽想象与创造之能事,成为清宫供龛中最富变化和观赏性的样式。拟亭式造型供龛又分为园亭式、四方亭式、长方亭式以及四角、六角、八角亭式等。其顶部的变化最为丰富多彩,有歇山、悬山、攒尖、盝顶等,一些飞檐设计更是变幻奇突,轻巧美妙。

除了上述造型外,还有拟传统器物造型的供龛。如屏风式龛,灵感来自西藏唐卡的“漆泥子佛挂屏龛”则是独具清宫特色的装饰屏风。这种形式后来还被发展为全部以无量寿佛为主题的挂屏式龛,作为皇太后或皇帝的祝寿之器。此外,葫芦形龛也是清宫佛堂的常见供龛样式,它以葫芦及其变体为载体,内供佛像常以3、6、9或9的倍数为一组出现。之所以选用葫芦形,是因为传统认为葫芦多籽,藤蔓绵延不绝,象征子孙繁衍,生生不息。此外葫芦还因“福、禄”的谐音成为“福禄万代”的吉祥物,因此在清宫中有大量器物选用葫芦造型。令人惊异的是,这种造型被供龛制作者采用,而且供奉的是藏传佛教尊神,恰好表明了清朝诸帝认为的儒、释、道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的观念。此外,在乾隆中晚期造龛档案中,开始频繁出现“西洋式龛”的记载,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装饰上也使用了大量“西番莲纹”、“西番葡纹”、“西番花草纹”等,营造出浓郁的西洋情调。

如何供奉家谱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