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的知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关于“太极”的知识,第1张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赵堡太极拳的鼻祖,目前最佳说法,是------蒋发。

(因为有不少人 一听“张三丰、王宗岳”就急,认为没有记载的,就是虚构的

~哎,多少人没有家谱,都是凭空出现的。)

赵堡太极拳,始于蒋发传授邢喜怀。

明朝末年。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成立了“戚家军”,1580年左右,戚家拳与当地道家拳术相融合。1585年左右,有南方道人 云游至山西,随缘而传“丹功拳技”给王林桢。

依照赵堡《太极秘术》及赵堡太极拳口诀,内容有太极丹功之说,说明赵堡偏于修道,临时称为“丹功拳技”也相符。

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蒋发回到赵堡,遇邢喜怀,传授了拳功。后来,去登封谋生,1638年,随李际遇起义;在开封普济寺休养时,帮寺庙编了一套“鬼扯攒”拳术,授之以防身;1647年,李际遇受“王道士案”牵连而遇害,蒋发逃匿入陈家沟。

赵堡太极拳的部分传承线:

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陈秋阳、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霍文毅--陈清平--张敬芝、和兆元、牛发虎、武禹襄、李作智、李景元、任长春等。

陈敬柏(1653~1738?) ,在赵堡镇开设武馆,学员有陈沟村陈继夏(陈长兴的爷爷)。

王柏青(1653-1742?)—→刘恒山—→刘凤梧— —→王震川(陕西铜川)。

张宗禹(1707~1791?) →传陕西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龙→岳绍羲→喻承镛(天津)。

在张宗禹的时候,传出了“赵堡太极拳108式”。

喻老师所传承的赵堡太极拳为108式其中有一部分式名如“翻掌”、“铁扇一挥”、“雀地龙”、“三步捶”、“霸王敬酒”、“跌叉”、“当头炮”等,与现行赵堡太极拳的式名有所不同。

1、起势  2、领落  3、金刚捣碓  4、翻掌  5、懒扎衣  6、为封似闭开合 

7、按式  8、单鞭  9、铁扇一挥  10、金刚捣碓  11、白鹤亮翅  12、雀地龙

13、搂膝斜行  14、手挥琵琶  15、搂膝拗步  16、十字手  17、雀地龙

18、搂膝斜行  19、手挥琵琶  20、搂膝拗步  21、十字手  22、雀地龙

23、贯耳捶  24、束手解带  25、伏虎  26、擒拿  27、指裆捶  28、肘底看捶

29、倒撵猴  30、白鹤亮翅  31、搂膝斜行  32、旋靠  33、海底针

34、扇通臂  35、按式  36、单鞭  37、云手  38、跃步探马  

39、转身拍脚右  40、转身拍脚左 41、双峰贯耳  42、旋脚蹬跟

43、三步捶  44、青龙探海  45、黄龙翻身  46、霸王敬酒  47、二起拍脚  48、封门椿

49、喜鹊蹬  50、鹞子翻身  51、磕脚右 52、磕脚左 53、掩手肱捶

54、穿心肘左 55、穿心肘右  56、抱头推山 57、为封似闭开合 58、按式

59、单鞭  60、前招  61、后招  62、勒马式  63、野马分鬃  64、右探马  

65、白蛇吐信  66、玉女穿梭  67、转身懒扎衣  68、为封似闭开合

69、按式  70、单鞭 71、云手  72、跌叉  73、扫脚  74、金鸡独立。朝天蹬 

75、金鸡独立 76、双震足  77、倒撵猴  78、白鹤亮翅  79、搂膝斜行  80、旋靠

81、海底针  82、扇通臂  83、按式  84、单鞭  85、云手  86、跃步探马

87、十字手  88、单摆莲  89、指裆捶  90、金刚捣碓  91、翻掌  92、懒扎衣

93、七星下势  4、擒拿  95、回头看画  96、进步指裆捶  97、青龙搅水

98、当头炮  99、按式  100、单鞭  101、七星下势  102、擒拿

103、进步砸七星  104、退步跨虎  105、转身双摆莲  106、弯弓射虎

107、金刚捣碓  108、收势。

附:《武当赵堡太极拳108式太极拳谱 》:

001 预备势  002 领落  003 金刚捣碓翻掌  004揽插衣  005 如封似闭  006 单鞭

007 领落  008 金刚捣碓 白鹤亮翅  009  搂膝斜行  010 开合  011 琵琶势

012搂膝腰步  013上步十字手  014 搂膝斜行  015开合 

016 收回琵琶势  017搂膝腰步  018上步十字手  019 搂膝高领落

020 束手解带  021 伏虎  022 擒拿  023指因捶 

024 迎手捶  025 肘底看捶  026 倒撵猴  027 白鹤亮翅

028 搂膝斜行  029 开合  030海底针  031 闪通背 

032 如封似闭  033 单鞭  034 云手  035 腰步 

036 高探马  037 转身  038 右拍脚  039 再转身 

040 左拍脚  041 双风贯耳 042 旋脚蹬根  043 三步捶

044 青龙探海  045 黄龙转身  046 霸王敬酒  047 二起拍脚

048 跳换脚  049 分门桩  050 抱膝  051 喜鹊登枝 

052 鹞子翻身  053 裹膝  054 再裹膝  055 研手捶 

056 迎面肘  057  抱头推山  058  如封似闭  059 单鞭 

060 前招  061 后招  062 勒马式  063 野马分鬃 

064 右高探马  065 白蛇吐信  066 玉女穿梭  067 转身揽插衣

068 如封似闭  069 单鞭  070 云手  071 跌岔  072 扫腿

073 转身  074 右金鸡独立  075 左金鸡独立  076 双震脚 

077 倒撵猴  078 白鹤亮翅  079 搂膝斜行  080 开合 

081 海底针  082 闪通背  083 如风似闭  084 单鞭 

085 云手  086 腰步  087 高探马  088 十字手 

089 单摆莲  090 指裆捶  091 金刚捣碓领落  092 翻掌  093 揽插衣

094 右七星下势  095 擒拿  096 回头看画  097 进步指裆捶

098 黄龙绞水  099 如封似闭  100 单鞭  101 左七星下势

102 擒拿  103 进步砸七星  104 退步跨虎  105 转身

106 双摆莲  107 搬弓射虎  108 金刚捣碓领落    

传至陈清平,幼从学张彦,约1822年去陈沟学了通背炮锤,同时,陈有本学到赵堡太极拳小架。

1825年冬,陈清平收徒和兆元;1848年,指点杨露禅;1852年,传授武禹襄,等等。

赵堡,一度成为了“太极拳宗师发源地”,在民间太极拳六大派中,更是祖师级别的太极拳圣地。

而,赵堡的太极拳鼻祖,就是------明朝后期的蒋发。

同时,赵堡拳法也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

当地亦有歌传曰:““太极为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

赵堡太极拳的口诀亦如是:

       起式大周天,阴跷督上连。

任脉落阳跷,松身至涌泉。

吸化归命门,呼放送丹田。

赵堡尺寸架,两手一肘宽。

两胯圆锅柄,端平树旗杆。

胯动如牵线,木偶顺拐盘。

发劲找曲池,肩井小指间。

两手劳宫合,心手小球转。

十字胯相送,丹田支跷板。

喇叭大张口,阴阳颠倒癫。

走步肩井动,涌泉轻摇肩。

肩井涌泉合,左右势回还。

手上气下注,中脉精神满。

手下神上顶,意势拔云天。

身化大球体,划圆摸球面。

丹田球中球,臂腿接两圆。

先练外带内,大丸弄小丸。

后悟内带外,后天往先天。

内外浑淡忘,道入武艺先。

虚灵合一体,太极自天然。

现实中到底有没有张三丰还两说着,一般公认的太极就是从陈家沟传下来的。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综合而成。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我看到一份资料,有这样一句话:“自清光绪的帝师翁同和给杨露禅演练的拳术命名为太极拳后,这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其它传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

从这句话看,是清光绪的帝师翁同和给杨露禅演练的拳术起了个“太极拳”的名字,就是说,在此之前杨露禅学过的各种拳、练过的拳以及改编的拳、自创的拳,统统不能称作太极拳。杨露禅学过不少拳种,接触过很多拳家,一般想来肯定学习吸收了不少好内容,博采了众家之长,并且不断改造、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拳术。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此之前,没有太极拳,那时之前杨露禅演练的拳术也不叫太极拳,只有自这个时候起,才有了太极拳,以杨露禅改编和自创的并经翁同和命名的拳才叫太极拳,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同样也可称太极拳,其他的则不应该称太极拳。

另外还有一份资料:

太极拳的起源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加重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段通过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上对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注三),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注四),更有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注六),等等。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的实地核对,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由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在陈式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中,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陈照奎定型的套路。以掤、捋、挤、按手法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手法运用为辅,动作力求柔顺,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手法之变,身法中正自然,具有卓越的技击、健身、养生作用。

拳 谱

第1式 预备式 第42式 掩手肱拳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43式 小擒打

第3式 懒札衣 第44式 抱头推山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45式 三换掌

第5式 单鞭 第46式 六封四闭

第6式 第二金刚捣碓 第47式 单鞭

第7式 白鹤亮翅 第48式 前招

第8式 斜行拗步 第49式 后招

第9式 初收 第50式 野马分鬃

第10式 前螳拗步 第51式 六封四闭

第11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52式 单鞭

第12式 再收 第53式 双震脚

第13式 前螳拗步 第54式 玉女穿梭

第14式 掩手肱拳 第55式 懒札衣

第15式 第三金刚捣碓 第56式 六封四闭

第16式 撇身捶 第57式 单鞭

第17式 背折靠 第58式 运手

第18式 青龙出水 第59式 摆脚跌岔

第19式 双推手 第60式 金鸡独立

第20式 三换掌 第61式 倒卷肱

第21式 肘底捶 第62式 退步压肘

第22式 倒卷肱 第63式 中盘

第23式 退步压肘 第64式 白鹤亮翅

第24式 中盘 第65式 斜行拗步

第25式 白鹤亮翅 第66式 闪通背

第26式 斜行拗步 第67式 掩手肱拳

第27式 闪通背 第68式 六封四闭

第28式 掩手肱拳 第69式 单鞭

第29式 六封四闭 第70式 云手

第30式 单鞭 第71式 高探马

第31式 云手 第72式 十字摆莲

第32式 高探马 第73式 指裆捶

第33式 右擦脚 第74式 白猿献果

第34式 左擦脚 第75式 六封四闭

第35式 蹬一跟 第76式 单鞭

第36式 前螳拗步 第77式 雀地龙

第37式 击地捶 第78式 上步七星

第38式 翻身二起脚 第79式 退步跨虎

第39式 兽头式 第80式 转身双摆莲

第40式 旋风脚 第81式 当头炮

第41式 蹬一跟 第82式 金刚捣碓

第83式 收陈氏家谱

陈氏始祖:陈卜

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陈氏第九世:陈王庭(陈式太极拳始祖):太极长拳

陈氏第十世:陈所乐,陈汝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十一世:陈正如,陈光印,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恂如、陈申如;陈汝信之子大鲲、大鹏

陈氏十二世: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十二世的陈善(字嘉谟)

陈氏十三世: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三世的陈毓锦(字尚)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即太极拳大架(又名炮拳或炮捶)一、二路。教有名弟子扬露襌。十四世陈有本创立以劲走立圆、手走小圈的套路新架(即小架)。十四世陈有恒。

陈氏第十五世:陈耕耘,字霞村(陈长兴之子);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杨式太极拳。陈有恒之子,兄弟三人(伯甡、仲甡、季甡):陈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又字宜箎,号石厂。陈清平(1795~1868),赘婿於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世人称为赵堡架(小架里的“圈”架)。(其弟子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延、李作智,分别创衍出了武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腾挪架。)

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

陈氏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陈子明

陈氏十八世:陈照丕(1883一1972),字绩甫;

陈发科之子陈照旭、陈照奎(陈照奎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陈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发科传人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陈氏十九世:陈小旺(陈照旭之子)、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均为陈照丕所授弟子,合称为陈家沟的“四大金刚”)

关于“太极”的知识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唐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