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历史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深圳历史人物,第1张

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一长排办公室总是非常安静,偶尔看见一两个人影都显得很希奇。如果可以在专家们办公室的门外挂上显示状态的指示牌,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定是“在路上”或者“考古中”。

彭全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天,他难得出现在办公室里,把桌子柜子上的东西清理一空,只为了腾出地方给他最新的“宝贝”安身立命。两个“水壶”、两片破“瓶盖”,这是他从福龙快速干道里最新发掘的文物。他得意的表情从他的大胡子里渗透出来:“你快看,这可是以前从来没发掘过的样式,上面竟然有一个点状突起装饰……”

□ 彭全民编年史

深圳地方史研究学者,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

出生于广东揭西,客家人。

198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深圳博物馆工作了11年。

1987年,参与整理出了30万字的《深圳文物志》初稿。

1994年开始,在文物管理办公室又工作了11年。20多年来发表有关深圳文物保护、历史考古研究等论文30篇,参加全国和国际的学术会议17次,发表的著作、论文、文章共80多万字,主编书籍100多万字。

2005年,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成立,任副研究员。

1 最想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整理出来

23年前的一天,彭全民走出中山大学的校门。来到深圳,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查阅深圳地方史籍。他的目光落在清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以及1960年编写的《宝安县志》上。这是深圳仅有的地方史籍,而且这些都是官方所记载的历史,民间老百姓的历史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他的工作起点从收集家谱、族谱开始,对深圳来说,这些就是最丰富的民间史料。有一次他听说沙井陈氏有一部清光绪十年编的《国圜公家谱》,就远远追了过去。可是陈姓一家怕家谱遗失,从来不肯外借,最多只能在他们的监督下现场翻翻而已。彭全民最遗憾的是自己怎么没有金庸小说里冯蘅那样过目不忘的才能,只好动了各种脑筋。后来他采取了迂回战术,当地一位小学校长帮他借了出来,他拿着家谱飞奔着去复印,又飞奔着送回来。这部家谱果然非常有价值,原来这一户陈氏人家是当年驸马房的后代(祖上当过驸马)。

现在,光是彭氏族谱彭全民就已经收集了20多本,他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详尽整理出来。如果你怀疑小小家谱对深圳整个历史的价值,彭全民会非常严肃地说:“很多人想做更辉煌的事情,在更宏观的方向上努力,比如研究整个深圳的历史。但宏观的方面就需要牢靠的基础才行,我只想做收集民间史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现在很多家谱、族谱处于抢救阶段,深圳农村的城市化让族史、村史更有断代的危险。”

即使是最基础性的事情,有时也能起到最辉煌的作用。彭全民一次考察时来到了沙头下沙村,就问这个村的历史有多久了,村干部非常自豪地说:“有200多年了!我们还保有祖先的墓葬呢!”彭全民大脑里火花一闪,决定跟着村干部去看看。当时的新洲路还没有修成,只有狭窄的山路,汽车开不进去。他们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看到了这座“200多年”前的墓葬。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彭全民仔细看了看墓碑,上面竟赫然写着建于宋淳�八年!他不知道是该兴奋还是好笑了:“你们的历史何止200多年,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后来这座墓葬申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七八百年间从来没被修葺和改造过的“原汁原味”的宋代文物,又顺利地被评为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2 考古研究时更像“敢死队员”

也许是冒险精神的作祟,彭全民在考古研究时像是“敢死队员”。

来深圳的第二年,他开始骑摩托车下各个乡村,15年里一共换了三辆。即使是田埂里很窄的小道他也会一踩油门骑过去。“大不了就摔一跤嘛。”他这样想,果然就摔过好几次,伤疤直到现在还顽强地盘踞在他腿上。有时碰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突然下起暴雨,他毫无疑问被淋成了落汤鸡。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过年期间,一家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正在家吃年饭的彭全民骑着摩托车赶忙出门。那一天的深圳竟然寒风凛冽,冷风从袖子灌进来,一下子钻到了脖子那里,摩托车上的彭全民简直要僵掉了,只好每隔一会停下来蹦几下暖暖身子。到了文物所在地的海边,他一直保持全身发抖的状态,脚已经冻僵,走在地上毫无知觉。

他曾经在江西婺源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了汪鋐墓(明朝时率领深圳人民抗击葡萄牙侵略者的官员)的两块墓志。墓志就垒在博物馆门口,房檐上有水一滴滴落下来,缓慢溅在碑上。而下面的一块碑因为被雨水侵蚀了十多年,碑文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彭全民看着看着开始痛心,脱了上衣就开始拓片。那是阳光猛烈的中午,他身上被晒脱了皮,却沉浸在对汪鋐传记的探究里。

而现在的彭全民更仅仅接近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状态,年轻时的好奇、冒险、冲动、乐天都慢慢转化成了平和。他说,“知天命”就是自己最向往的境界,这个阶段做人已经炉火纯青,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别人说笑都影响不到自己,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我就要像这样做才好。”彭全民说,并且认为“知天命”和“和谐深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 人物话本

深圳应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人物时代:有专家曾经说:“深圳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深圳具有同样的历史深度、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以前别人说深圳没有历史,现在人们又说深圳有历史却不为人所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彭全民:深圳经常做改弦更张的事情。公元331年成立了宝安县,到了武则天时期改名为东莞县,到了明朝又叫新安县,民国时又恢复到宝安县的名字,1979年才改为深圳市。对于“深圳”这个名字来说,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名称变更太快;其次,深圳经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人们不愿回首;第三,建市前本地人不到30万,现在是上千万人,多数人不了解深圳的历史,所以深圳人没有归属感。于是一般人只知道1979年后的历史,就造成了深圳没有历史的印象。

人物时代:你和许多专家都曾说过,深圳绝对有资格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是对一般人来说,听到这个消息会觉得好笑吧?

彭全民:这是认识上的问题。这些人本身并不是素质差,而是不了解深圳。我跟很多人讲述了深圳的历史,他们很快就改变了看法,都认为深圳够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深圳古代就是边疆城市、海防城市,有丰富的历史。深圳的近现代史和国家的重大历史的发生息息相关,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九龙之战就是从新安县(深圳旧称)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就占领了香港岛,当时的香港岛属于新安县的一部分。香港是分三次从新安县划出去的,南头古城是香港的根。三次划地,深圳人民都义愤填膺,进行了三次抗英活动。深圳盐田的三洲田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的首义。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深圳又是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这些历史都足以配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客观存在的,深圳何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时间问题。

人物时代:曾经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深圳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开始”。现在许多学者却越来越反对“小渔村说”?

彭全民:1600多年前,深圳就是南方海疆的一个边城,叫“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这是一个“城”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小镇而已,所以“小渔村说”是不确切的。充其量只能说,“小渔村”指的是深圳这个“东官郡城”管辖的某个地方。

不会得意于“深圳通”这个标签

人物时代:深圳近年对文物保护加强了力度,去年是文物保护年,今年开始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加上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学者,看到这些更欣慰吧?

彭全民:现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非常有必要。对深圳这种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来说,首先基本摸清深圳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在今后的规划中就可以少一点毁坏文物古迹,保护好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判断标准不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一个城市不可能把自己的历史抹掉,不然就像倒婴儿的洗澡水却把婴儿与水一起倒掉一样可笑。

人物时代:去年评选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的时候,你曾经建议举办“深圳十大古建筑”评选和“十大历史名人”评选。你会最先推荐哪些候选?

彭全民:“深圳十大古建筑”会选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元勋旧址、鹤湖新居、曾氏大宗祠、绮云书室等等,太多了。

“十大历史名人”首先选黄舒、汤克宽、汪鋐、刘稳、何真等。元末群雄割据时,何真统一了岭南,后来归顺了明朝。何真本来有和朱元璋对抗、争夺皇帝位的实力,但因为不愿意打仗而自愿归顺,这对深圳的历史是有贡献的,连朱元璋都评价他是“真男子”。

人物时代:你专门从事深圳地方史研究,但是《深圳古代简史》却是由别的学者写出来的,你会不服气吗?

彭全民:各行各业都需要了解深圳,在更详尽丰富的著作出现以前,简史是很重要的。而我现在想写书都写不出来,因为明明知道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收集完,我宁愿做收集资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

人物时代:现在很多人叫你“深圳通”,这个称呼对你来说是得意的砝码还是压力?

彭全民:就深圳地方史方面来说,我掌握的资料可能比别人多点。这个称呼没什么好得意的,对我来说是个勉励。现在研究深圳史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不努力很快就会被取代了!

□ 撰文 本报记者 杜虹 □ 摄影 本报记者 胡可

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一长排办公室总是非常安静,偶尔看见一两个人影都显得很希奇。如果可以在专家们办公室的门外挂上显示状态的指示牌,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定是“在路上”或者“考古中”。

彭全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天,他难得出现在办公室里,把桌子柜子上的东西清理一空,只为了腾出地方给他最新的“宝贝”安身立命。两个“水壶”、两片破“瓶盖”,这是他从福龙快速干道里最新发掘的文物。他得意的表情从他的大胡子里渗透出来:“你快看,这可是以前从来没发掘过的样式,上面竟然有一个点状突起装饰……”

□ 彭全民编年史

深圳地方史研究学者,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

出生于广东揭西,客家人。

198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深圳博物馆工作了11年。

1987年,参与整理出了30万字的《深圳文物志》初稿。

1994年开始,在文物管理办公室又工作了11年。20多年来发表有关深圳文物保护、历史考古研究等论文30篇,参加全国和国际的学术会议17次,发表的著作、论文、文章共80多万字,主编书籍100多万字。

2005年,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成立,任副研究员。

1 最想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整理出来

23年前的一天,彭全民走出中山大学的校门。来到深圳,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查阅深圳地方史籍。他的目光落在清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以及1960年编写的《宝安县志》上。这是深圳仅有的地方史籍,而且这些都是官方所记载的历史,民间老百姓的历史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他的工作起点从收集家谱、族谱开始,对深圳来说,这些就是最丰富的民间史料。有一次他听说沙井陈氏有一部清光绪十年编的《国圜公家谱》,就远远追了过去。可是陈姓一家怕家谱遗失,从来不肯外借,最多只能在他们的监督下现场翻翻而已。彭全民最遗憾的是自己怎么没有金庸小说里冯蘅那样过目不忘的才能,只好动了各种脑筋。后来他采取了迂回战术,当地一位小学校长帮他借了出来,他拿着家谱飞奔着去复印,又飞奔着送回来。这部家谱果然非常有价值,原来这一户陈氏人家是当年驸马房的后代(祖上当过驸马)。

现在,光是彭氏族谱彭全民就已经收集了20多本,他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详尽整理出来。如果你怀疑小小家谱对深圳整个历史的价值,彭全民会非常严肃地说:“很多人想做更辉煌的事情,在更宏观的方向上努力,比如研究整个深圳的历史。但宏观的方面就需要牢靠的基础才行,我只想做收集民间史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现在很多家谱、族谱处于抢救阶段,深圳农村的城市化让族史、村史更有断代的危险。”

即使是最基础性的事情,有时也能起到最辉煌的作用。彭全民一次考察时来到了沙头下沙村,就问这个村的历史有多久了,村干部非常自豪地说:“有200多年了!我们还保有祖先的墓葬呢!”彭全民大脑里火花一闪,决定跟着村干部去看看。当时的新洲路还没有修成,只有狭窄的山路,汽车开不进去。他们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看到了这座“200多年”前的墓葬。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彭全民仔细看了看墓碑,上面竟赫然写着建于宋淳�八年!他不知道是该兴奋还是好笑了:“你们的历史何止200多年,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后来这座墓葬申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七八百年间从来没被修葺和改造过的“原汁原味”的宋代文物,又顺利地被评为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2 考古研究时更像“敢死队员”

也许是冒险精神的作祟,彭全民在考古研究时像是“敢死队员”。

来深圳的第二年,他开始骑摩托车下各个乡村,15年里一共换了三辆。即使是田埂里很窄的小道他也会一踩油门骑过去。“大不了就摔一跤嘛。”他这样想,果然就摔过好几次,伤疤直到现在还顽强地盘踞在他腿上。有时碰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突然下起暴雨,他毫无疑问被淋成了落汤鸡。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过年期间,一家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正在家吃年饭的彭全民骑着摩托车赶忙出门。那一天的深圳竟然寒风凛冽,冷风从袖子灌进来,一下子钻到了脖子那里,摩托车上的彭全民简直要僵掉了,只好每隔一会停下来蹦几下暖暖身子。到了文物所在地的海边,他一直保持全身发抖的状态,脚已经冻僵,走在地上毫无知觉。

他曾经在江西婺源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了汪鋐墓(明朝时率领深圳人民抗击葡萄牙侵略者的官员)的两块墓志。墓志就垒在博物馆门口,房檐上有水一滴滴落下来,缓慢溅在碑上。而下面的一块碑因为被雨水侵蚀了十多年,碑文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彭全民看着看着开始痛心,脱了上衣就开始拓片。那是阳光猛烈的中午,他身上被晒脱了皮,却沉浸在对汪鋐传记的探究里。

而现在的彭全民更仅仅接近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状态,年轻时的好奇、冒险、冲动、乐天都慢慢转化成了平和。他说,“知天命”就是自己最向往的境界,这个阶段做人已经炉火纯青,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别人说笑都影响不到自己,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我就要像这样做才好。”彭全民说,并且认为“知天命”和“和谐深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 人物话本

深圳应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人物时代:有专家曾经说:“深圳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深圳具有同样的历史深度、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以前别人说深圳没有历史,现在人们又说深圳有历史却不为人所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彭全民:深圳经常做改弦更张的事情。公元331年成立了宝安县,到了武则天时期改名为东莞县,到了明朝又叫新安县,民国时又恢复到宝安县的名字,1979年才改为深圳市。对于“深圳”这个名字来说,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名称变更太快;其次,深圳经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人们不愿回首;第三,建市前本地人不到30万,现在是上千万人,多数人不了解深圳的历史,所以深圳人没有归属感。于是一般人只知道1979年后的历史,就造成了深圳没有历史的印象。

人物时代:你和许多专家都曾说过,深圳绝对有资格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是对一般人来说,听到这个消息会觉得好笑吧?

彭全民:这是认识上的问题。这些人本身并不是素质差,而是不了解深圳。我跟很多人讲述了深圳的历史,他们很快就改变了看法,都认为深圳够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深圳古代就是边疆城市、海防城市,有丰富的历史。深圳的近现代史和国家的重大历史的发生息息相关,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九龙之战就是从新安县(深圳旧称)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就占领了香港岛,当时的香港岛属于新安县的一部分。香港是分三次从新安县划出去的,南头古城是香港的根。三次划地,深圳人民都义愤填膺,进行了三次抗英活动。深圳盐田的三洲田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的首义。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深圳又是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这些历史都足以配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客观存在的,深圳何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时间问题。

人物时代:曾经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深圳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开始”。现在许多学者却越来越反对“小渔村说”?

彭全民:1600多年前,深圳就是南方海疆的一个边城,叫“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这是一个“城”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小镇而已,所以“小渔村说”是不确切的。充其量只能说,“小渔村”指的是深圳这个“东官郡城”管辖的某个地方。

不会得意于“深圳通”这个标签

人物时代:深圳近年对文物保护加强了力度,去年是文物保护年,今年开始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加上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学者,看到这些更欣慰吧?

彭全民:现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非常有必要。对深圳这种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来说,首先基本摸清深圳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在今后的规划中就可以少一点毁坏文物古迹,保护好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判断标准不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一个城市不可能把自己的历史抹掉,不然就像倒婴儿的洗澡水却把婴儿与水一起倒掉一样可笑。

人物时代:去年评选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的时候,你曾经建议举办“深圳十大古建筑”评选和“十大历史名人”评选。你会最先推荐哪些候选?

彭全民:“深圳十大古建筑”会选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元勋旧址、鹤湖新居、曾氏大宗祠、绮云书室等等,太多了。

“十大历史名人”首先选黄舒、汤克宽、汪鋐、刘稳、何真等。元末群雄割据时,何真统一了岭南,后来归顺了明朝。何真本来有和朱元璋对抗、争夺皇帝位的实力,但因为不愿意打仗而自愿归顺,这对深圳的历史是有贡献的,连朱元璋都评价他是“真男子”。

人物时代:你专门从事深圳地方史研究,但是《深圳古代简史》却是由别的学者写出来的,你会不服气吗?

彭全民:各行各业都需要了解深圳,在更详尽丰富的著作出现以前,简史是很重要的。而我现在想写书都写不出来,因为明明知道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收集完,我宁愿做收集资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

人物时代:现在很多人叫你“深圳通”,这个称呼对你来说是得意的砝码还是压力?

彭全民:就深圳地方史方面来说,我掌握的资料可能比别人多点。这个称呼没什么好得意的,对我来说是个勉励。现在研究深圳史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不努力很快就会被取代了!

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山川水土孕育了无数高贤名士,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名人辈出,彪炳史册。

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在婺源。由他倡导的在鹅湖书院举办的两次“鹅湖之会”,成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

波阳人氏吴芮,系吴王夫差的后裔。治政恤民,深得民心。后因助汉刘邦开国有功,被封为长沙王。

弋阳谢枋得,字叠山。与文天祥同科进士。素以忠义自任。多次组织义军抗击元军。兵败后流亡,被强制送往元大都后,绝食而死。

铅山蒋仕铨,被乾隆称为“江右两名士”中的一位。中国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最伟大的戏曲家。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同是婺源人的詹天佑,被尊为中国铁路之父。在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时,创下非凡业绩。令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

著名画家阎立本仕途失意,曾来上饶隐居。并将自己的宅第捐给寺院。

茶圣陆羽在上饶广教寺依山开舍,引泉种茶;写下了著名的《茶经》;好友孟郊为其赋诗纪事。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谪知饶州,写下了许多赞美鄱湖风光的诗篇。

爱国词人辛弃疾退职后,在上饶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一生留下的六百余首词作,近一半都是在上饶写成。

现代上饶名人中,首推方志敏。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浴血奋战,创建了闽浙赣红色根据地。他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至今令人迥肠荡气,振聋发聩还有和方志敏一同闹革命的,解放后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我国“一二。九”运动***之一、解放后任重庆市委第二书记、化工部部长的澎涛;留美博士,在美国航空界享有盛誉的方俊鋆;学部委员、生物学家陈桢;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等等。灿若星辰,光彩熠熠。

吴芮、张潜、洪迈、朱熹、辛弃疾、姜夔、江永、蒋仕铨、詹天佑、方志敏(十大历史名人) 还有这些:陶侃 、王贞白 、陈康伯、 汪藻 、徐谦、 夏尚朴、 吕怀、 费宏、 胡居仁 、江永齐彦槐、 汪鈜、 洪迈等还有 欧阳自远 杨惟义 黄家驷等院士

吴官正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陈国栋 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中顾委委员

陈 红 **演员 郑云福 革命烈士

李小婉 制片人、导演

周 勇 导演

谢维和 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桂仙 赣剧演员

潘凤霞 赣剧演员

方志敏 无产阶级革命家

朱 熹 南宋理学大师

姜 夔 南宋音韵学家

杨时乔 明朝官员

黄 道 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 桢 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家驷 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惟义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鸿儒 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文京 用友软件创始人、董事长

张其德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之一

十大历史名人吴芮、张潜、洪迈、朱熹、辛弃疾、姜夔、江永、蒋仕铨、詹天佑、方志敏。

更具体的

上饶为信美之郡,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人杰名士灿若群星。江山代有名人出,尤以宋朝最为可观。文臣武将、英雄豪杰各有所长,或以德才,或行操守,遗惠后人。史载“江西第一人杰” 吴芮,出生在余干县邓墩乡五彩山。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十世孙,秦时为番令(时市境大部分属番邑即鄱阳),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鼓励耕种,深得民心,被尊为“番君”。他为上饶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今婺源县镇头仍存有其墓葬。东晋开国名臣 陶侃,以孝廉举官,受母训勤政为民,惜时节物,虽位极人臣却始终廉洁奉公,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典范,其事迹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其母因教子有方,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其故乡鄱阳镇今仍存有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遗址。唐朝“茶圣” 陆羽,在上饶客居三年,却在全市各地留下了茶文化遗迹,也因他著述的《茶经》的介绍,使“婺绿”茶为天下所知。由他首创的茶文化,至今对上饶乃至世界仍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大师 朱熹,祖籍婺源,在上饶著书讲学、种树扫墓、整修家谱、游览题词,踪迹遍布全市。以他的事迹和名字命名的景点无以计数。因他的大力倡导及亲临讲学,上饶成为书院之乡,几乎取代了官学。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上饶就占了三所(包括贵溪),仅朱熹讲过学的书院就有20多所,这在国内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由他主辩的“鹅湖之会”,开学术“会讲”辩论之风,成为中国书院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他对上饶教育事业的贡献,大概仅次于孔子。宋代名将、爱国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文才武略兼具的民族英雄和词杰,他为官政绩卓著,作词慷慨激昂,是封建官僚文人中不可多得的才子英杰。在客居上饶的20余年间,他以上饶风物为背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读来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激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他一生留下词作629首,其中355首作于上饶。辛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上饶人的骄傲。南宋音韵学家 姜夔,鄱阳城郊人,一生困顿未仕,但在诗词、音乐、书法、鉴赏、文学理论上均造诣极深,尤其是音乐词曲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文学大家,受到众多大文豪的特别推崇。国际天文学会以姜夔的名字给水星的环形山命名。爱国名臣 洪皓,与其三子 洪适、洪遵、洪迈被称为南宋“洪门四子”,均有卓越政绩和文名,文学领域内各有建树,尤以 洪迈著述最丰,涉猎最广,最负盛名。其著作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医卜。代表作《容斋随笔》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为毛泽东生前最爱。宋孝宗帝、大文豪陆游、鲁迅等都有高度评价。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谢枋得,宋末元初弋阳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同是主战派,同样毁家纾难,誓死不降。他在乱世之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一直是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宋代乱世出名臣,如余干籍丞相 赵汝愚、弋阳籍丞相 陈康伯、广丰籍名臣 施师点、上饶县籍名臣 徐元杰等,均为治国定邦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玉山籍吏部尚书 汪应辰,“肃吏道,革时弊”,才学品德满朝文武无不服。朱熹评其“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被宋徽宗誉为“江左二宝, 胡伸、汪藻”的胡伸,婺源籍。 汪藻德兴籍 ,翰林学士,为官清正,著述甚丰,所著《浮溪集》60余卷,其中36卷和《浮溪文萃》15卷收入《四库全书》。曾撰《靖康要录》16卷,评记宋金和战等重大史事,后人撰史多取材于此,对史学多有贡献。此外,还有贬居玉山的唐代丞相、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贬知饶州太守的北宋名臣、文学家范仲淹等,虽为客籍,但在上饶勤政勉学、政绩颇著,留下许多逸闻趣事,活动遗迹至今尤存。

明清时,上饶出了一些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明婺源籍吏部尚书 汪鋐,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师夷制夷”,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整顿海防,第一次击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铅山籍著名文学家 蒋仕铨,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专修官,以戏曲、杂剧著称。他用史官的独特眼光,以史为诗,以曲为史,反映社会疾苦,是中国史上屈指可数的戏曲名家,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清代第一家”。清代名宦、天文学家 齐彦槐,婺源冲田人,官至苏州知府。勤政惠民,人称“齐青天”。工书法、善诗文,通晓天文水利科技。所制天文仪,世所未有,精微之极。还发明了水车,造福农民。还有终身布衣的理学家、教育家 胡居仁(明.余干籍)、 江永(清.婺源籍),及淡出官场、置身教育的 娄谅、娄性父子(明.信州籍),均为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江永著述260余卷,收入《四库全书》170余卷,16种被清廷定为经国治学必读之书。清末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婺源庐坑人,主持修建了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西方惊叹世界奇迹,被誉为“铁路之父”,周恩来称其为“中国人的光荣”。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涌现了 方志敏、黄道等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革命家,在横峰县葛源创建了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苏区范围包括赣东北18县、闽北6县、浙南3县、皖南7县共34县,游击区地跨闽、浙、皖、赣四省边界52县,总人口达数百万,并创建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和第十军团,成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曾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葛源也一度成为著名的“红色省会”。共和国成立后,上饶籍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动物学家 陈桢,著名医学家 黄家驷、昆虫学家 杨惟义、气体动力学家 俞鸿儒,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欧阳自远等10余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以辉煌业绩书写着上饶的春秋。

江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40位

(01)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先驱,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特设“吴有训物理学奖”。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2)余瑞璜(1906-1997)江西宜黄人,物理学家,生前历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物理系主任、一级教授和吉林省人大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3)饶毓泰(1891-1968)江西临川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特设“饶毓泰物理学奖”。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4)吴学周(1902-1983)江西萍乡人,物理化学家。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5)杨惟义(1897-1972)生于江西上饶,昆虫学家,生前历任江西农学院院长、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6)吴征镒 1916年生于江西九江,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7)陈桢(1894-1957)祖籍江西铅山,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动物遗传学家。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8)黄家驷(1906-1984)江西玉山人,享誉中外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胸外科学奠基人,生前长期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9)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兽医学家,生前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级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0)程孝刚(1892-1977)江西宜黄人,机械专家,解放前夕曾任上海交大校长、教授,解放后任上海交大副校长、教授。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1)蔡方荫(1901-1963)江西南昌人,建筑工程专家,生前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2)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杰出的文史学泰斗和学界大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3)郭大力(1905-1976)江西南康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和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在中国最早翻译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4)邓稼先(1924-1986)祖居地江西波阳,生于安徽怀宁,著名核武器理论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赞誉为“两弹元勋”。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5)吴式枢 1923年生,祖籍江西宜黄,理论物理学家,现任吉林物理系名誉系主任、一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6)陈述彭 1920年生,江西萍乡人,地理、地图和遥感应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

(17)刘恢先(1912-1992)江西萍乡市莲花县人,结构工程和地震工程专家,生前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徐采栋 1919年生,江西奉新人,有色冶金物理化学专家,历任贵州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贵州省副省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潘际銮 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焊接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以及南昌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王梓坤 1929年生,祖籍江西吉安,数学家(概率论专家),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1)胡仁宇 1931年生,祖籍江西玉山,“两弹一星”功臣,实验核物理学家,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2)熊大闰1938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江西南昌,天体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3)江元生1931年生,江西宜春人,物理化学和理论化学家,曾任吉林大学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4)阳含熙 1918年生,江西南昌人,森林生态和植物生态学家,现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5)游效曾 1934年生,江西吉安人,无机化学家,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6)欧阳自远 1935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江西上饶,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现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7)杨叔子 1933年生,江西湖口人,机械工程专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8)俞鸿儒 1928年生,江西广丰人,气体动力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9)高镇同 1928年生,祖籍江西都昌,疲劳和可靠性设计专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0)黄克智 1927年生,江西南昌人,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1)谢光选 1922年生,江西南昌人,“两弹一星”功臣,液体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和地地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2)邓从豪(1920-1998)江西临川人,物理化学家,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校长、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3)徐性初 1934年生,江西南昌人,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现任北京机床研究所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4)简水生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光纤通信技术和电磁学专家,现任北方交通大学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5)徐建中 1940年生于江西吉安,工程热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6)林皋 1929年生,江西南昌人,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7)刘高联 1931年生,江西奉新人,工程热物理专家,现任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8)朱中梁 1936年生,江西南昌人,电信专家,现任西南电子电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9)温诗铸 1932年生,江西丰城人,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0)黄春辉 女,1933年生,祖籍江西吉安,无机化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籍中国工程院院士10位

(01)刘天泉(1927-2000)江西萍乡人,采矿专家,生前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02)周镜 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岩土工程专家,现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03)袁隆平 1930年生,祖籍江西德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作物育种专家,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4)钟掘 女,1936年生于江西南昌,冶金机械专家,现任中南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5)朱伯芳 1928年生,江西余江人,水工结构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6)艾兴 1924年生,江西东乡人,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现任山东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7)刘友梅 1938年生,江西上饶人,电力机车专家,现任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8)邱定蕃 1941年生,江西广昌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高程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9)曾庆元 1925年生,江西泰和人,桥梁工程专家,现任中南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程书钧 1939年生于江西玉山,肿瘤医学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鹰潭市委台办晓凡摘)

吴芮,出生在余干县邓墩乡五彩山。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十世孙,秦时为番令(时市境大部分属番邑即鄱阳),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鼓励耕种,深得民心,被尊为“番君”。他为上饶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今婺源县镇头仍存有其墓葬。东晋开国名臣 陶侃,以孝廉举官,受母训勤政为民,惜时节物,虽位极人臣却始终廉洁奉公,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典范,其事迹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其母因教子有方,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其故乡鄱阳镇今仍存有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遗址。唐朝“茶圣” 陆羽,在上饶客居三年,却在全市各地留下了茶文化遗迹,也因他著述的《茶经》的介绍,使“婺绿”茶为天下所知。由他首创的茶文化,至今对上饶乃至世界仍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大师 朱熹,祖籍婺源,在上饶著书讲学、种树扫墓、整修家谱、游览题词,踪迹遍布全市。以他的事迹和名字命名的景点无以计数。因他的大力倡导及亲临讲学,上饶成为书院之乡,几乎取代了官学。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上饶就占了三所(包括贵溪),仅朱熹讲过学的书院就有20多所,这在国内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由他主辩的“鹅湖之会”,开学术“会讲”辩论之风,成为中国书院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他对上饶教育事业的贡献,大概仅次于孔子。宋代名将、爱国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文才武略兼具的民族英雄和词杰,他为官政绩卓著,作词慷慨激昂,是封建官僚文人中不可多得的才子英杰。在客居上饶的20余年间,他以上饶风物为背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读来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激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他一生留下词作629首,其中355首作于上饶。辛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上饶人的骄傲。南宋音韵学家 姜夔,鄱阳城郊人,一生困顿未仕,但在诗词、音乐、书法、鉴赏、文学理论上均造诣极深,尤其是音乐词曲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文学大家,受到众多大文豪的特别推崇。国际天文学会以姜夔的名字给水星的环形山命名。爱国名臣 洪皓,与其三子 洪适、洪遵、洪迈被称为南宋“洪门四子”,均有卓越政绩和文名,文学领域内各有建树,尤以 洪迈著述最丰,涉猎最广,最负盛名。其著作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医卜。代表作《容斋随笔》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为毛泽东生前最爱。宋孝宗帝、大文豪陆游、鲁迅等都有高度评价。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谢枋得,宋末元初弋阳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同是主战派,同样毁家纾难,誓死不降。他在乱世之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一直是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宋代乱世出名臣,如余干籍丞相 赵汝愚、弋阳籍丞相 陈康伯、广丰籍名臣 施师点、上饶县籍名臣

徐元杰等,均为治国定邦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玉山籍吏部尚书 汪应辰,“肃吏道,革时弊”,才学品德满朝文武无不服。朱熹评其“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被宋徽宗誉为“江左二宝, 胡伸、汪藻”的胡伸,婺源籍。 汪藻德兴籍 ,翰林学士,为官清正,著述甚丰,所著《浮溪集》60余卷,其中36卷和《浮溪文萃》15卷收入《四库全书》。曾撰《靖康要录》16卷,评记宋金和战等重大史事,后人撰史多取材于此,对史学多有贡献。此外,还有贬居玉山的唐代丞相、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贬知饶州太守的北宋名臣、文学家范仲淹等,虽为客籍,但在上饶勤政勉学、政绩颇著,留下许多逸闻趣事,活动遗迹至今尤存。

明清时,上饶出了一些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明婺源籍吏部尚书 汪鋐,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师夷制夷”,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整顿海防,第一次击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铅山籍著名文学家 蒋仕铨,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专修官,以戏曲、杂剧著称。他用史官的独特眼光,以史为诗,以曲为史,反映社会疾苦,是中国史上屈指可数的戏曲名家,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清代第一家”。清代名宦、天文学家 齐彦槐,婺源冲田人,官至苏州知府。勤政惠民,人称“齐青天”。工书法、善诗文,通晓天文水利科技。所制天文仪,世所未有,精微之极。还发明了水车,造福农民。还有终身布衣的理学家、教育家 胡居仁(明.余干籍)、 江永(清.婺源籍),及淡出官场、置身教育的 娄谅、娄性父子(明.信州籍),均为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江永著述260余卷,收入《四库全书》170余卷,16种被清廷定为经国治学必读之书。清末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婺源庐坑人,主持修建了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西方惊叹世界奇迹,被誉为“铁路之父”,周恩来称其为“中国人的光荣”。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涌现了 方志敏、黄道等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革命家,在横峰县葛源创建了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苏区范围包括赣东北18县、闽北6县、浙南3县、皖南7县共34县,游击区地跨闽、浙、皖、赣四省边界52县,总人口达数百万,并创建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和第十军团,成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曾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葛源也一度成为著名的“红色省会”。共和国成立后,上饶籍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动物学家 陈桢,著名医学家 黄家驷、昆虫学家 杨惟义、气体动力学家 俞鸿儒,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欧阳自远等10余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以辉煌业绩书写着上饶的春秋。

深圳历史人物

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一长排办公室总是非常安静,偶尔看见一两个人影都显得很希奇。如果可以在专家们办公室的门外挂上显示状态的指示牌,那么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