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的著作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毛佩琦的著作简介,第1张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定价:2800元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目录:

说在前头

第一讲·明太祖发迹之谜

第二讲·明太祖成功之谜

第三讲·大明国号之谜

第四讲·明太祖重典治国之谜

第五讲·胡蓝党案之谜

第六讲·明太祖后宫之谜

第七讲·建文帝继统之谜

第八讲·建文帝踪迹之谜

第九讲·明成祖靖难之谜

第十讲·永乐盛世之谜

第十一讲·郑和下西洋之谜

第十二讲·明仁宗暴卒之谜

第十三讲·明宣宗致治之谜

第十四讲·明英宗被俘之谜

第十五讲·明景帝继位之谜

第十六讲·明英宗复辟之谜

第十七讲·明宪宗畸恋之谜

后记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定价:2900元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春之卷 濠上穷汉游方僧人

第一讲 给朱元璋续家谱有点难

说不尽的朱元璋

这朱家和朱熹根本不沾边

淘金户穷得什么都没有

第二讲 一个穷孩子降生,却有那么多故事

因为是皇上,连出生都被神化了

正史,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意志

出生地:凤阳与盱眙之争

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

父母死了,连葬地都没有

庙里的和尚有饭吃

游方僧就跟乞丐差不多

好不容易能踏实地念经读书了

第四讲 鬼使神差,怎么就投了军

庙外边已经大乱了

一封来信,把小和尚逼到了绝路,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求卦问签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孤苦的人生之旅,注定要有个人陪伴,再没有比同样孤苦的马姑娘更为适合了

第五讲 这支队伍底子不错

游走在权力争斗中,考验了他的忠勇,锻炼了他的智慧

打仗亲兄弟,要成事还得有自己的队伍

智取驴牌寨

占领滁州,独立成军

夏之卷 文韬武略赤手开国

第六讲 猛将铁军.都是他带出来的

众星拱月,名将如云

广收义子,亲信统兵

铁血治军,无往不胜

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

读书人就是明白

里中长者李善长

朱升的“九字箴言”

让小明王替咱们挡着点

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

刘伯温,据说他识破了天命

朱元璋的使者感动了刘基

陈历数所在,议勘定之机

血战鄱阳湖,瓦解陈友谅

终于称了王

直指“自守虏”,打败张士诚

小明王在瓜步翻了船

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

一切都是为了登基称帝,可到了这一天却假装三次“推让”

这个大明好像是起义部众盼望的光明世界

其实儒生们对“明”作了新的解释

占住“大明王”的位子,以后再也不许有明王了

秋之卷 仁义为本教化为先

第十一讲 礼乐政刑,把天下管起来

要丞相还是不要丞相

天下兵马谁掌握

齐民以刑,不若以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

跟富民不对眼

民心即是天心

“宽仁”不是空洞的口号

崇尚节俭,从皇帝做起

第十三讲 首重农桑学校

农业为本,四民各专其业

兴学尊儒

班、马复生,无从再加润色

移风易俗,敦教化民

和睦乡里,各安生业

第十四讲 大明朝的官不好当

从心眼里痛恨贪官

就爱听民告官

第十五讲 寒风乍起

砥砺忠节

建立权威的尝试

邵荣之死

君臣相契,暖如春风

刘伯温的尴尬

急流勇退的将军

冬之卷 重典治国江山永固

第十六讲 重典治国

恐怖的皮场庙

使用空印,谁能说其中没有奸

收拾郭桓,天下中等人家大半破了产

连自己的女婿也不留情

《大诰》,全民必读的反贪教科书

洁己爱民,士风丕变

第十七讲 胡惟庸案

凿空说鬼的“云奇告变”

胡惟庸死得有点冤

开国第一文臣也被牵连进去了

第十八讲 蓝玉案

赳赳武夫,居功骄横

能打仗的都杀光了

靠亲兵与家奴监视臣民

最看重的,是在臣民眼中的地位

第十九讲 子孙分封

屏藩帝室,想得不错

精明人也做蠢事

叶伯巨的远见

皇太孙感到了威胁

第二十讲 宫壶清宁

家天下,子孙越多越好

她是贫苦出身,却能母仪天下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定价:2800元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开篇 紫禁城里的血色黄昏第一章 这个皇子不寻常

四皇子降世,天生异象

七子承教

丹陛受封,朱棣得了个燕王

凤阳试飞

锋芒初现

第二章 皇帝宝座来之不易

皇位承继:不堪承受之重

饶是建文仁厚,也惮燕王

和尚与相士焐热了朱棣夺位的心

马上得天下

建文失踪遂成千古之谜

第三章 内君子,外小人门

靖难之役,师出有名

左右逢源。变通裕如

《永乐大典》与《太祖实录》:文治天下

《圣学心诀》:披上儒家这件思想外衣

永乐暴刑成祖制

民生多艰

第四章 天下归一成大统

怀柔远人

朝贡其实就是买卖

侯甸辽东藩屏京师

西控西域,断匈奴之右臂

列镇制四夷

从“去则不追”到“逆命必歼”

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内迁大宁都司——始料未及的遗患

迁都北京,天下共主

第五章 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郡县交阯”——一招失算

郑和下西洋——震惊世界的壮举

余篇 魂断榆木川

附:朱棣年表

后记

《明朝顶极文臣》

定价:2480元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目录:开国元勋李善长

张良再世刘伯温

治世贤相杨士奇

救国宰相于谦

文德武功杨一清

内阁首辅杨廷和

善恶兼具的严嵩

刚正清廉的海瑞

一代贤相徐阶

一代名相高拱

中兴宰相张居正

太平宰相申时行

难逃非议王锡爵

末世名臣叶向高

督师辅臣杨嗣昌

明朝官员陈寿:他死后,家人没有我没有钱埋葬他。以下书面材料由校易搜收集和汇编。让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吧!

去过辽宁兴城古城的人,大概对那里的祖师石广场并不陌生。事实上,早在100多年前祖师石广场建成时,古城内就有三座牌楼。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座牌坊是由同一位官员修建的。是谁有这样的功德和威望,让当时的宁远城里人如此推崇和敬仰?

据史书记载,这位爱民如子的清官叫陈寿,是明朝中叶的一位官员,官至刑部尚书。

陈寿,本名本仁,原籍江西新干。历任户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右副都督、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他为官40年,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特别是,他遵循了三不喜欢信条一生,也就是说,他没有他不喜欢随意弹劾官员。我不喜欢为孩子争取好处或利益。的亲戚朋友,而他没有他不喜欢金钱和财产,这使他更受人们的钦佩。

从小就讲礼义信用

说起陈寿,今天第一个想到的人无疑是写三国志的那个人。明朝的陈寿,虽然他没有我没有一支出色的笔,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

陈寿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当然,不是高级军官的家属。陈寿明朝洪武年间,他的祖父陈志鸿代替他的哥哥在宁远卫任职。当时朝廷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规定关外卫的官兵以世袭为主。因此,陈寿的父亲成年后参军披甲,定居宁远。

1440年,陈寿出生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他的父亲他微薄的工资只能养活全家的生计。即便如此,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他在私塾读书,然后送他到宁远儒生覃和的家门口继续求学。贫穷的生活和良好的教养,让陈寿从小就相当有礼貌,值得信任。根据宁远州志的记载,有一次,小陈寿在路边捡别人丢的钱。他坐在那里,直到天黑,终于盼来了失主,还回来了。这一募捐善举,在一个小镇上是佳话。大家都夸陈寿从小懂事,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大成功。

经过努力学习,陈寿于1465年中了乡试。虽然名气不高,但在以驻防士官及其家属为主的宁远城居民中,已经是考试中的一大突破。在庆祝陈寿的时候,魏源的人们专门在城市的街道上为他建了一个举人广场。

村民们的鼓励和厚望激励着陈寿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七年后,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进士。陈寿的消息他的进士考试在宁远城引起了另一场轰动。因为宁远城自1428年建城以来,40多年来不仅没有进士,也没有有幸参加宫廷考试拜见皇帝的学生。陈寿一路为宁远人而战。为了庆祝陈寿,村民们在城里为陈寿建了一个进士广场,以纪念宁远卫第一进士。

刚直不阿惹恼权贵

年1472年,通过进士考试的陈寿被授予官户司赐职。从此,他抱着永不贪做清官的信念登上了仕途。家里虽然是小官,但权力不小。主要工作是监督住房部的工作,弹劾违法官员。这是陈寿一直想做的事情。

陈寿在户部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注重真伪

然而,由于陈寿虽然他为人正直,但也得罪了朝廷中一些有权势的人物。陈寿曾经弹劾万贵妃氏兄弟,帝的爪牙梁芳、和尚姬晓等人,所以他惹恼了成化皇帝,被监禁了一段时间。后来经过一些正直大臣的恳求,陈寿被释放,回到户部当总经理。然而,在明宪宗陈寿在位期间,没有得到重用和提拔,在总经理的位置上呆了20多年。

1488年,成化皇帝病逝,他的独子朱佑樘继位为弘治皇帝。帝鸿是明朝一位有成就的皇帝。在他执政的最初几年,他的政治相对清晰。这时,一位名叫王澍的官员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他任人唯贤,看中了陈寿的才干和能力,并提拔陈寿为程大利皇帝。

程大利是负责审查大案要案的官员。虽然只是五品官,但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尽管王叔经过几番努力,朝廷里出现了许多反对者,但是新的大臣。他们借口三十多岁的陈寿经验不多,对刑法又是门外汉,怂恿皇帝把陈寿调去南京当光禄幼女,然后担任负责祭祀的红红寺的职务。他被提升到四年级,这使得陈寿让他远离北京的中央政府。

延绥边塞建战功

南京鸿胪寺的秘书是个临时工。在明朝的官场,南京基本上是一个养老的地方。48岁的陈寿似乎已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然而,陈寿没有我不在乎。接到命令后,他立即卷起行李出发上路。到了南京,我不仅每天坚持读书,还经常给中央写信,献计献策。他坚信国家总有一天会用他。500年,60岁的陈寿终于等来了中央的召唤——升任谏议兼燕绥总督。

燕绥是陕北的两个重镇,即燕今安、绥德。当时靠近蒙古部落边境,比较荒凉。蒙古满都鲁部落汗陀罗干之子霍晒,经常率兵骚扰明朝边境。陈寿之前的几任总督都是因为辩护不力而被朝廷罢免或质询的。陈寿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他把军队分成十个部分,驻扎在各个战略要地,互相支援。从此,军队大大加强了。

第二年,蒙古满都鲁等部落同意联合入侵明朝边境,试图获得更多的财产。一是以百余骑兵引诱明军深入,陈寿麾下将领要求出征。而陈寿却稳坐军中。他分析了他的对手的力量,判断它是敌人美国的诱惑,所以他将计就计,冷静地指挥总部作战。陈寿不顾盔甲,亲自上阵,率领数十骑兵杀到对岸,然后引兵下马,席地而食。蒙古军队没有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所以为了谨慎起见,它赶紧撤退了。陈寿利用了对方夏侯_疑惑地撤退,命令部下吹响号角,明军的兵马立刻乘势冲散了入侵的蒙古军队。

明军大捷后,陈寿因战功被赐一等军饷。他的一些下属劝他把儿子和亲戚的名字上报朝廷以示奖励,但陈寿坚决反对。寿对他的亲属和信徒非常严格。没有亲戚用过陈寿主宰的力量。陈寿也要求儿子们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事业,可以don’不要依赖他们的父亲。以权谋私。

陈寿在隋朝担任御史和总督期间,他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并受到皇帝的称赞。任职两年多后,1503年,陈寿结束了短暂的军旅生涯,回到南京任右副都督。

亲友资助归葬江西

年1506年,明武宗即位后,大太监刘瑾,

陈寿平时清廉。除了工资,他一无所有。他奉命惩罚米布,穷得无法补偿。他不得不给自己写信。刘瑾也知道自己穷,只好免于物质上的惩罚。514年正月,陕西地方官廖唐因贪得无厌,激起民愤。吏部尚书杨一清认为陈寿刚直果敢,政治声音极佳,曾在陕北工作过,熟悉陕西的地理文化,所以选他为陕西巡抚。陈寿上台后,首先惩罚了廖唐美国的影响,和官员的气氛有所改善。然而,陈寿的任期很短,仅半年后,朝廷就调陈寿为兵部右侍郎。

陕西军民的学者和商人得知陈寿的消息后转运,全城欢送,围住陈寿坐的轿子,百姓恸哭挽留。陈寿被它深深感动,不得不推迟一天行程。据史书记载,数千军民聚在一起抚摩台湾,痛哭流涕,当众留宿。龚:你的命也是你的。出城那天,嚎叫声震地。

离开陕西的第二年,陈寿以年事已高为由要求辞职休息,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相反,为了表达对陈寿的肯定夏侯_多年清正廉明,朝廷还任命他为南京的刑部尚书。嘉靖元年,83岁的陈寿死于任上。嘉靖皇帝深感悲痛,追授太子外科大夫爵位,为一等大员。

陈寿去世后,他的家人没有钱埋葬他,因为他去世前没有积蓄。南京兵部尚书李崇思、应天知府尹口天旭等人对陈寿并支付了他的葬礼。几年后,陈寿葬于江西新干,祖籍由祖籍亲友资助。墓地至今犹存,后人还保留着陈寿的家谱他的名字和行为,并把他作为他的家庭的典范,代代献祭。

康海祖籍河南固始,宋朝末年其先世因避乱移居陕西武功,至康海时已历七代。从其高祖康汝揖起,即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康墉,字振远,博学多识而有文名,任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知事。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康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他十八岁时人县库为生员,由于读书刻苦而方法灵活,学业进步很快。无论才识、文章,在诸生中都属佼佼者。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杨一清(字应字,成化进士)对其十分赏识,认为他将来必中状元。康亦以此自负。

弘治十四年(1501 年),康海参加陕西乡试。应试之前,他就决意一展才华,夺取解元的桂冠。结果发榜以后,第一名却是吉时,他只考中第七名。弘治十五年(1 502 )年赴京应进士试,会试虽然榜上有名,但第一名却为湖广人鲁铎所得。这对早就以状元自负的康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刺激。然而,虽则两次失去夺元的机会,他并未就此丧失信心。他对一同应试的人说:“乡试让吉时,会试让鲁铎,如果在廷试时再让一人,我就真成了无用的弃物了!”心情复杂的感叹之中,志在最后一博夺取状元的决心溢于言表。果然,廷试以后,他的对策得到读卷官、内阁首辅刘健的很高评价,称其“词意高古,娴于政理”。进呈宫中后,孝宗朱佑樘也十分赞赏,认为有明以来一百四十余年,进士策论还没有如此绝佳之作,于是亲耀其为一甲一名,赐其状元及第。久以状元自负的康海,终于得遂已愿。

我国古代,传说天上有主宰人间文运的星宿“文星”(即“文昌星”,也称“文曲星”)。并说在朝廷科举之年,“文星”入于何处,则何处当出状元。康海及第这年,据说当时京师就有一个善占星相者能预先观出“文星”的去向。礼部诸大臣为提前知道是科状元出在何省,还曾当面询问过他。开始问他:“魁在何处?”占星者答道:“文星在楚,魁当在湖广”。一个月后,会试即将揭晓,很快要举行廷试,几位大臣再次让占星者占算。占星者讶言道:“文星人楚浅,人秦深,魁当在陕西!”结果,湖广人鲁铎得中是科会元,而陕西人康海在殿廷对策中夺魁。由于当时人们迷信心理很重,因此便说,人世之事“上应天象如此”。

康海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当时,明朝文坛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文风,发起了复古运动。康海在这场运动中与李梦阳等互相唱和,成为复古派前七子之一。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宦官刘瑾窃弄威权,李梦阳等又成为敢于和刘瑾进行斗争的人物。因康海与刘瑾同为陕西人,其才学又负有盛名,所以刘瑾千方百计要招引他为已所用,但被他拒绝。

正德二年(1507年),尚书韩文等因不满刘瑾干政弄权,上疏武宗,请求诛杀刘瑾及其党徒,并请李梦阳起草疏稿。不幸事情泄露,韩文等被革职(后来人狱),李梦阳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找借口把李梦阳逮捕人狱,并准备将其杀害。李梦阳在狱中密写“对山救我”四字,托人转交与康海,要他设法营救。康海本以与刘瑾交结为耻,但为了营救好友,无奈之中不得不以同乡的名义去拜谒刘瑾。刘瑾一听说康海求见,喜不自胜,慌乱中反生着鞋子出门迎接。经康海从中通融,刘瑾于次刚将李梦阳从狱中放出。一年后,刘瑾事败被诛,子却因此事受到牵累,被人指为刘瑾同党,落职为民。

康海落职后,从此放浪自悠。他经常与王九思(前七子之一)等人西西安近郊)之间、聚会鄂(今陕西户县)、杜(今陕,挟带乐妓在一起宴饮。并制乐造曲,以乐舞艺人自比,借此寄托自己心中的郁愤。王九思曾出重资购买乐器,让乐工学习琵琶。康海因善于掐弹(废木拨而用手指弹凑),技艺高超,为人竞相效仿。卒后,遗囊中别的东西很少,然而仅大小鼓却有三百余副。

康海一生,诗文成就颇高,与李梦阳齐名。所作北曲,风格古朴。著作有《对山集》、《沜东乐府》和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等。相传他被指为瑾党而落职之时,先前被他营救的李梦阳竟无一言相救,他因此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杂剧,以记其憾。但此说不尽可信。

以上据《镇原氏家谱》(2006年3月版,康希善主编)记载所编。

明正德、嘉靖之际,前七子、吴门派、唐宗派鼎足三立,胡缵宗以其现实主义诗歌崛起于陇右,为当时文坛所瞩目,对后世亦产生深远影响。

胡缵宗(公元1480—1560年),汉族,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明陕西省巩昌府秦州(今天水)秦安人。其父祖两代以通经、精毛诗而闻名于陇右,曾任知县。可泉少年时代与弟正宗读书于四川,二十二岁时于西安乡试中举,被荐入京师入国子监,曾先后受知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一代名臣杨一清与李东阳,并结识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吕柟、马理等诗友、学友,友谊深厚,终生不渝。这些人,都成为一代名人。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考中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后因故抑置三甲第一名,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可泉后累迁至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三品。“爱民礼士,著于一时,名与况钟相颉颃。”著有《鸟鼠山人集》等著作多种,大部分被收入《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

殿试始末:《明史·选举志》载:明代科举沿唐、宋旧制,而稍变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为明太祖朱元璋与刘基所定。体用排偶,代古人言,通谓八股。每三年以诸生试于直省,取中者称举人。次年春举人由礼部主持试于京城,称为会试,中式者由皇帝亲自主持试于朝廷,称为廷试或殿试,分一、二、三甲录取。一甲止取三人,一、二、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取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辞源》谓: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至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辞源》载:“状元、榜眼、探花之下,其第四名,即进士二甲之第一名,通称为传胪,三甲之第一名亦间有称之。”间有者三甲第一名明代称传胪而清代不称之意。《明史·选举志》载: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

胡缵宗为正德三年戊辰进士,为三甲第一名,传胪。查正德三年戊辰(公元1508年)科名录,第一甲三名;吕柟、景暘、戴大宾;第二甲一百一十五名,第一名焦黄中;第三甲二百三十一名,第一名胡缵宗。即该科状元是吕柟,榜眼是景暘、探花是戴大宾,传胪是焦黄中、胡缵宗。

《明史·选举志》:“廷试用翰林及朝臣之优者,为读卷官。共阅对策,拟定名次,侯临轩。或如所拟,或有所更定,传制唱第。”

关于胡缵宗殿试事,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 “胡缵宗,字世甫,秦安人。正德戊辰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其子,抑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请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秦安县志》载:“胡缵宗,字世甫,正德戊辰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其子,抑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请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 两志记载全同,惟《秦安县志》少“秦安人”三字而已。关于此事,明《胡氏家谱》有更详细的记载: “殿试策对拟一甲,时有权宰私庇其子,遂置府君为三甲一名。阁臣试官李东阳先生怜其才,特奏请允同一甲,传胪,授翰林院检讨,后不为例。乃授命,同修参对《孝宗实录》”。 《明史》载:“正德三年,焦芳子黄中会试中式,芳引嫌不读卷。而黄中居二甲之首,芳意犹不慊,至降调诸翰林以泄其忿。”又载: “嘉靖二十三年廷试,翟銮子汝俭、孝俱在试中。世宗疑二人滥首甲,抑第一为第三,第三置三甲。”

按:李东阳(公元1447年—1556年),明代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八年进士。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以内阁首辅(位同宰相)主盟诗坛,创茶陵派,率先反对馆阁体,为一代名相、著名诗人。

综上述记载,其事甚明。胡缵宗殿试已拟一甲,即为第三名,已是探花。后因大学士焦芳私庇其子焦黄中,遂抑置胡缵宗为三甲一名。阁臣试官李东阳怜惜胡缵宗之才,特奏请胡缵宗等同于一甲,为传胪,特授翰林院检讨,下不为例,得到正德皇帝允许。按明代进士授官,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的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学成后才可在翰林院任官。胡缵宗特授翰林院检讨,为一甲传胪,乃是因怜才而开的一个特例。如此说来,胡缵宗为探花的说法并非完全出于民间传说附会,胡缵宗即使不是探花,亦为准探花,即相当于探花,这是有相当事实根据的,在当时是传于众口,以后又记载于《明史》的。而殿试抑第一为第三、第三为三甲是科举时代常法。《秦州志》、《秦安县志》、《胡氏家谱》均引其事而隐焦芳、焦黄中父子之名,亦可谓厚道宽恕之至了。因明代分一、二、三甲为名第之次,而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好像是特别提出并列第四名,故至清代仅以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云。

仕宦与著作:胡缵宗既任职翰林院,入史馆修《孝宗实录》,开始步入仕途。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他出任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八年升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召入任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任郎中,又调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时宁王朱宸濠据南昌反,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胡缵宗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宸濠南京内应者。事平,胡缵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历来为重镇,他升任后主要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三年后都市繁荣,超过战前。离任之日,安庆百姓倾城相送。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政务繁剧,历代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韦应物、白居易与明况钟先后任职于此。胡缵宗在苏州时以“廉洁辩治”、“名与况钟相颉颃”。离苏州十年后,吏民犹思念不已,为其立“去思碑”。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胡缵宗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年,调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五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曾开修莱河以便民。时鲁王横恣,他上疏弹劾,革鲁王俸三分之二,逮杀其左右群小,吏民额手称庆。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因治河有功,调升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南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睢(睢州,今河南睢县)水患。工程之巨,效益之高,在明代水利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为一代治水名臣。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三月,明世宗幸楚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谒显陵,胡缵宗受小人排挤,改任河南巡抚以迎驾。时逢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准救灾银两二十万以赈济灾民。同年十二月,因巡抚衙门失火而引咎辞职,归田著书。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因奸人王联诬告,将其迎驾诗“穆王八骏空飞电,湘竹皇英泪不磨”说成是诅咒,胡缵宗以71岁高龄身陷诗狱。刑部尚书刘讱为人公正,认为胡缵宗迎驾诗是歌颂功德,不是谤诅,应予原宥。世宗恨犹未释,将胡缵宗削籍为民。出狱时,诗人谢榛前往探视,赋诗相赠,诗中有句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无意见骚人!”胡缵宗口占一首作答,豪气不减当年,时人传为美谈。75岁时,他完成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愿学编》,这是一部严谨的理论著作,从其中可以窥见其思想、文化观点等。

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即公元1560年9月22日),胡缵宗方挥毫对客,奄然而逝,时年81岁。长安何栋为其作墓志铭,《明史》有传,附于刘讱传后。

按《明史·地理志》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即京师(北京)、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现代语言来附会,即全国有十三个行省、两个直辖市。胡缵宗先后任山东、河南巡抚,政绩卓著,其事功亦大有可观者在。

《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胡氏诗识》三卷,《仪礼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春秋本义》十二卷、《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鸟鼠山人集》十八卷、《拟古乐府》四卷、《诗》七卷。此外著作尚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秦安县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编有《汉音》、《魏音》、《雍音》、《唐雍》等。当时与后世尊称其为“关西夫子”。

学术思想与诗文艺术特色:胡缵宗生当末世,武宗、世宗均非明君。武宗初用宦官刘瑾,后用佞臣江彬,行幸无时,荒*无度,为明代著名酒色皇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世宗初期曾一度重振纲纪,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以致朝政日非。终嘉靖之世,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一派风雨飘摇之景象。胡缵宗多次在诗文中称其所处时代为“季世”、“叔末之世”,惊叹“海内民穷财尽”。他有才能,有抱负,推崇历史名臣王安石、范仲淹,然而时无明君,权奸当道,社会黑暗,仕途坎坷,所以又时有归隐思想,景慕陶渊明、林和靖。这些矛盾心态都在其诗文中有真实的反映。

在文学创作上,他所处时代正是前七子高举复古大旗时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领袖,以康海、王九思、徐祯卿为中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用意在矫正“馆阁体”之弊,但最终却以模拟为能事;吴门派以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祝枝山、王履吉等为代表,多为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以题画、写景、抒情为主,感情真挚,格调清新,但在回避现实矛盾上却和前七子殊途同归;唐顺之为代表,以古见长。以上诸人多为胡缵宗挚友,但在文学创作上,他却铭记高祖胡钧“大丈夫当自成家”教诲,推崇《诗经》,走现实主义道路。

在哲学上胡缵宗推崇程朱理学,尤其是关中张载理学与河东薛瑄理学,张、薛学说具有较多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他推崇传统儒家诗学理论,提倡因流觅源,综合创造,反对摸拟。他在《愿学编》中尖锐指出:“今之学诗者规规于摹仿,求其必似,……似工矣,而实未工也。”当时复古派风靡天下,这是隐含着对他们的批评。“兴到成歌咏”,这是他在《从家父携诸弟诸儿游凌云寺》中诗,足以概括其诗歌写作中一个重要特点,即其诗多为“兴到”之作。《鸟鼠山人集》中有大量“口号”、“偶成”、“偶然作”、“走笔”、“率然作”字样诗题,说明其诗既非宿构,亦非模似古代名家作品,这在模拟诗风盛行的明代中后期,堪称中流砥柱。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善于向南朝乐府学习,并向同时代吴中诗人学习,故至江南后诗风为之一变。后七子主将王世贞在其《艺苑巵言》中载:“胡孝思尝为吾郡守,才敏分流,前后罕俪。公暇,多游行湖山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遍于壁石。”从中大可窥见胡缵宗昔日之风采。纵缆其全部诗作,可以说其诗感情真挚,风格瑰伟多样,在明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胡缵宗现存诗千首以上,始作于正德戊辰年(三年),终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诗歌创作终其一生。按诗歌内容可分为社会、山水、咏物、唱酬四大类,以社会诗与山水诗为大宗,约占三分之二。社会诗散见其诗歌各个时期,反映正德、嘉靖年间社会生活广泛而又深刻,社会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均很高。其《拟古杂诗七首》直书正德皇帝与其佞臣南巡南京时玩弄妓女、*人妻小的丑恶行径:

幕中歌吹声,选妓色倾城。不谙君臣礼,时时并马行。 惊喜君王至,西华夜启扉。后车三十乘,载得美人归。

李天舒教授曾编注《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评曰:“这七首诗是一组尖锐的政治讽刺诗,乃我三千年诗史所宜宝,无论明代。直书其事,此诗史之笔,若《诗经》之《伐檀》,战国之屈骚,盛唐之杜诗,赵宋之辛词,元代之关曲,莫非此笔之如椽者。至明代乃有胡缵宗出,绍其不绝如缕之余绪,独放异彩于明代诗坛,厥功不亦伟乎!”评价极高,亦极精当,读遍明诗,难以重睹敢于如此面对惨淡人生的作品,数百载之下犹凛凛有生气。《偶成巴东》、《发罗江即事》、《雅州》、《发眉州》、《威远道中即事》、《东阿道上》、《白龙吟》等诗都是他置个人安危性命于不顾,为民请命的血泪之作。

又如其五律《方氏承恩图》、《习古斋》实为悼念明代大儒方孝孺而作,谓方氏虽死犹生,隐寓着对明成祖暴行的严正批评;五绝《怀杨殿撰三首》是怀念友人四川才子状元杨慎流放云南而作,诗中历举贾谊、李白、杨雄、司马相如诸人以赞其绝世之才,哀时命之蹇,“汉文终有道”者,犹言嘉靖终无道也。这些诗力透纸背,都是明代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山水诗在《鸟鼠山人集》中质优而量多,尤其是巴蜀江南诸作,足可代表明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次中岩四首》、《登金陵观音阁》、《寄题叠嶂楼》、《登塔》、《登天柱阁三首》、《可泉歌》等,兼有北诗之豪放与南诗之灵秀,在风格上形成了多样化的统一。如《登天柱阁三首》之一:

与客登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 帆外收吴楚,尊前落斗牛。祢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

此诗气象雄浑,想落天外,清新俊逸,格调高古,是胡缵宗代表作之一,被收入《明诗别裁集》中。又如七古《可泉歌》:

九龙鼓鬣擎长山,山麓山泉临我牖。上有三窟焕如台,下有七穴灿如斗。 南屏嶓冢北崆峒,大陇小陇土何厚。羲皇画卦咫尺天,陇水渭水分冈阜。 邑中有泉一无可,唯兹可浸亦可薮。泉色溶溶涵女牛,泉声汩汩鸣琼玖。 我圃有芹碧池羹,我径有梨华峰藕。虽乏张翰之秋莼,却多周颙之春韭。 金丸两树樱桃盘,水晶一曲葡萄醅。华发相携只素琴,白衣相赠唯玄酒。 引泉溉之未盈科,东家西家分先后。秋凉收蔬三五畦,冬寒冱麦一两亩。 我泉之泽力止是,不似惠泉堪大受。日泻泉流随地滋,可云可雨犹翘首。 虽非穹窿济川才,似亦沧浪濯缨手。所至薄有润泽功,源头活水吾宁负? 我庭亦欲植三槐,我门今看栽五柳。还山况值太平年,折简时送平生友。 树杪有鸡白出枝,床头有酒绿盈缶。倒觞秋月歌奚童,击筑春风醉邻叟。 我行未和梁甫吟,我归得献南山寿。日光流动我何之,众谓兹泉唯我有。 生而不淑逢叔文,嘉州外补登凌云。上亦有泉名亦可,就日酌之兰桂芬。 凤池误入惭承旨,留都召还惊扬子。汉嘉九嵿激三江,潼梓通津乘巨淙。 龙舒青草冲小孤,吴门白茅壅太湖。会稽溪仄妨海潮,太原霾动起汾涛。 海岱依稀浚百泉,河漕思唯平九川。汴垣上下理浊河,艮岳南北愁洪波。 吁嗟乎,源泉虽多流未长,到处其如底定何!初睹翰林之汪秽, 终俯兰台之巍峨。归来依松坐白石,岩畔与泉时婆娑。

按可泉之水源出秦安县南五里之长山,山麓有邢泉村,有娲乡圣母宫、可泉寺诸名胜,为胡缵宗幼年读书之处与晚年归隐著书之处。又胡缵宗号可泉。全诗前半咏泉,后半咏已,咏泉之中有已,咏已之中有泉,神明变化,一以贯之。全诗有对可泉景物的描写,有对一生往事的回忆,慷慨淋漓,一气呵成,有哲人豁达之度,无美人迟暮之叹,平生志趣,用舍行藏,俱见此五百字中,于豪放雄浑之中,复见其苍劲挺拔如老松古柏。在明代七古中罕有其匹。

七律组诗《漫兴》八首写其生平壮游,宦海浮沉,笔力雄肆,意气豪迈,势如百川赴海,一泻千里,略无挂碍。如其八:

河岳重临紫气开,兰台薇省总非才。晓迎宸舸六龙渡,夕捧琱舆八骏回。 新敕特颁星灿烂,旧衔仍改隼俳徊。岁灾投劾得归去,猿鹤翻惊旌忽来。

《漫兴》八首与七古《可泉歌》被推为《鸟鼠山人集》中七言双璧,祥加品味,确非虚誉。《可泉歌》更被推为压卷之作,这是因其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慎中在《鸟鼠山人集序》中谓胡缵宗诗“甚宏深”,有“专精果毅之力”,“文以泽其质,律以谐其音,彬彬乎何声之富也”,“今有欲知秦中之美且盛者,舍是诗其何观”,中肯地指出其诗歌成就,风格特征,溯源所自,以及在明代诗坛的影响和地位。现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在《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序》中谓:“他的诗质朴而富有感情,要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象当时吴门派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等人逃世于书画,玩世不恭,倜傥不群,他是不肯干的。可是唐、祝诸人喧腾于众口,胡氏却寂寞于身后,这是历史的不公平。”《鸟鼠山人诗选注》等书籍的出版当补救这不公平的历史,补写出明代文学史上的光彩夺目的一页。

都御史长安何栋在胡缵宗墓志铭中赞其“经济宏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今秦安县已于城南可泉读书处修胡缵宗纪念馆,纪念馆占地一亩五分,由殿宇与厢廊若干间组成,陈列胡缵宗著作、书法作品、影图等,以纪念这位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与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曾为撰联:“一泓碧水,十里青郊,虽辋川无法以过也;九月黄花,三春绿柳,便桃源未必胜之。”裔孙胡喜成亦为之撰联:“此地有幽林翠柏,绿野风烟,东山歌酒,遥思在手青云,园接南峰秦陇望;他时逢春韭秋芹,平泉草木,西塞虹雷,犹冀弥川紫气,天回北斗玉溪流。”

清·张廷玉等《明史》:一清生而隐宫,貌寺人,无子。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人或訾己,反荐扬之。惟晚与璁、萼异,为所轧,不获以恩礼终。然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报告 我们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人的姓氏都不同。有些姓的笔画繁多,有些姓的笔画只有几笔。那为什么要有姓氏呢?因为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那时是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生”组成,就说明最早姓,是跟母亲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历史印迹。中国汉族目前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约在3500个。目前,中国最常见姓氏是占到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以上的,有133个,占汉族总人口的91%;常见姓氏是人口占总人口万分之一与千分之一之间的,有214个;罕见姓氏是人口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一与万分之一之间的,共有299个。另外低于总人口万分之一的为稀有姓氏,大约有2800个。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祖先,而我的祖先就是张璁,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卒谥文忠。汉族,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瓯海区)三都人,张璁因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同音,世宗为其改名孚敬,赐字茂恭,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张璁少好经学,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13岁时,题诗以卧龙自许。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以为前程不可限量。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复七试不第。正德十三年(1518)在五都姚溪(今龙湾瑶溪)创办罗峰书院,有屋三间,园五亩,招收学生30余人,进行讲学。其间与王守仁有交往。 正德十六年(1521)始登进士,年已47岁。同年三月,武宗朱厚燳病死,无子,大臣拥立堂弟朱厚熜为帝。即位后,帝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朝议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称明孝宗朱祐樘(武宗之父)为皇考,以朱祐杬为兴献帝,世宗不乐,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七月初一上疏,认为“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和“今武宗无嗣”迎立“兴献王长子”,情况不同,前者属于继嗣,后者属于继统,因此力主尊本生父为皇考,世宗得疏大喜,但迫于武宗遗诏起草者杨廷和等的反对,未能更议,授璁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同官桂萼上疏申论继统之说,世宗心动,复下廷议。三年正月,璁再上疏斥继嗣说“宁负天子,不敢忤权臣”,于是世宗排除阻挠,诏令璁进京议礼,升二人为翰林学士。继嗣派官员在杨廷和支持下“欲扑杀之”,璁冒死面折廷臣之非,得到世宗赞同。廷和子杨慎偕翰林学士三十六人以罢退相威胁,均遭斥责停俸,月余,杨慎、王元正等又发动疏谏和撼门大哭,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拘捕为首者,廷杖死者十七人,下狱一百数十人,史称“大礼仪之争”。从此璁深得宠信。 四年冬,《大礼集议》成,进詹事兼翰林学士。五年七月,升兵部右侍郎,寻进左侍郎。六年,进《大礼要略》,命开馆纂修《明伦大典》,敕掌都察院事。冬,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七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七月《明伦大典》成,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八年九月,杨一清罢相,遂为首辅。十三年,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十四年春得疾,屡疏致仕,护送回乡。十八年二月六日卒,享年65岁,谥文忠,封赠太师。今鹿城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有张璁碑亭纪念其人。张璁在位期间“刚明峻洁,一心奉公”,坚决清理庄田,又被赐称为“太师”,退休后仅“祖庐三五间,莫避风雨”。张居正推崇张璁曰:“江陵于《世宗实录》,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才术相似,故心仪而瘫之赞叹。” 张璁从进士到入参政务仅六年,位居首辅六年,备极宠荣,世所罕见。《明史》本传赞其政绩:“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但对其“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亦有微词。他先是发动一些言官攻讦杨一清,使其下台。时夏言为人自负,仗着皇帝恩宠,数以事讦孚敬,孚敬隐忍未发,最后跟夏言争斗失败,不得已而致仕。可以说,嘉靖一朝的政治斗争就是由张璁开始。

毛佩琦的著作简介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定价:2800元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目录:说在前头第一讲·明太祖发迹之谜第二讲·明太祖成功之谜第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