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家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甄家的家谱,第1张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

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妫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其后人居于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后来这支甄姓发展成为河南的望族。

源流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初期,在满洲人、蒙古人、朝鲜人由相继出现了甄姓,形成了东北地区的甄姓的基础。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孳生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珍氏等。

(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梁武帝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时期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典籍,精通书法;八次挥师疆场,战功显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赏识。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期间,致力改善岭南人民的居住及医疗条件,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以大智大勇保存气节。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国史而奔走,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人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

当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区:广东“四邑”

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

据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瑱之聘,到襄阳做官,定居宜城。济翁后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行都(今开平新昌地区)。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区定居后,家业渐兴,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干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在广东沿海掠夺廉价的劳动力,甄舜河子孙也加入了“契约华工”的行列,随着历史的进步,华侨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发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族人又到两地谋生,从事经商和各种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还成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对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强对祖国家乡的凝聚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战国时为中山国。秦代为巨鹿郡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堂号

还金堂:源出典故“甄彬还金”。

中山堂:因为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后人成立于美国纽约。

  “开天辟地叹艰难,外敌重围内有奸。为保红族岿不倒,籁头岗夜剑光寒”(摘自2004年10月福安文艺《悼念(罗富弟烈士)》)。

  “1940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继续镇压抗日民主力量,制造流血事件,中共闽东地方组织的***郭文焕、戴炳辉、罗富弟等相继牺牲,闽东抗日民主力量受到了重大损失”(摘自中共宁德市委党史研究室2004年10月《闽东革命史》)。

  罗富弟(牺牲前为闽东特委书记)。罗其英(牺牲前为福安岭面区区委党委)兄弟俩被评为革命烈士后,发证机关福安市民政局至今不给烈士遗属颁发烈士证书,不给烈士遗属享受烈属待遇……。两烈士的唯一后裔被迫提出申诉。

  行政申诉书

  申诉人:罗祚源(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嗣子、继子),男,1956年7月生,汉族,下岗职工,家住福建福安市松罗乡满洋村。

  被申诉人:福安市民政局。

  事由:我的继父罗富弟、罗其英被评为革命烈士后,福安市民政局至今不给烈士遗属颁发烈士证书,不给烈士遗属享受烈属待遇一案,不服福安市民政局优抚科2006年1月16日对罗祚源的《答复》(附件1)提起行政申诉。

  请求上级领导责成福安市民政局给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嗣子(继子)罗祚源颁发烈士证书,享受烈属待遇。

  事实和理由:

  一、我是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嗣子(继子),也是父辈兄弟三人的唯一后裔。

  我家父辈兄弟三人,罗富弟1906年生,罗其英1908年生,罗成波1912年生。

  继父罗富弟,参加革命后把自己和兄弟三的家产变卖后交给了革命组织。“罗富弟烈士,又名罗俊英,福安县松罗满洋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共周墩县委委员,县委书记,宁德中心县委委员,闽东特委书记等职,1940年11月11日在周宁梧柏洋牺牲,时年34岁”(摘自中共宁德市委党史研究室2004年1 O月《闽东革命史》)(附件2、3)。罗富弟牺牲后,因下无嗣子,在我出生时,生父罗成波即按家族惯例把我誓立为其嗣子,成为罗富弟的嗣子(继子)。

  继父罗其英,1930年入伍,任福霞县游击队员,岭面区区委常委,1936年9月在松罗岭头牺牲,时年28岁,因下无嗣子,1986年建家谱时,生父罗成波把我誓立为其嗣子,成为罗其英的嗣子(继子)。

  生父罗成波,1930年入伍,1934年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跟随叶飞范式人等同志北上抗日,任六团一营六连连长兼指导员。生父在“皖南事变”战斗中身负重伤,组织安排其回闽东工作,1992年病逝,时年80岁。

  “解放前,我村村名是牛路溪,由于村小人口少,年轻力壮的青年都投身了革命,直致(至)敌人到处搜捕革命同志,残杀村中的民众,致使我村群众到处避难,根本无法修谱,解放后历经文化大革命破除迷信,除旧立新,也未曾修谱,1 986年修谱是我村的客观事实存在,根据我村的风俗惯例,罗祚源出生后即为罗富弟的嗣子,是罗其英的后裔,也是罗富弟、罗其英、罗成波三人的唯一继承人。”(摘自福安市松罗乡满洋村支部、村委、老干部烈士直系,老党员、五老,村干及村民《关于罗富弟、罗其英、罗成波间的同胞兄弟及罗祚源同志继嗣的情况调查材料》(附件4))。

  二、为报杀爷之仇,1983年发证时,时任松罗乡民政经办人钟成恭(原国民党民团团长阮仁妹的义孙)没有把罗富弟、罗其英两烈士的名单上报。 .

  钟成恭的父亲是国民党民团团长阮仁妹的义子。在战争年代,罗富弟、英其英等***曾带领新四军攻打阮仁妹的民团(缴过枪枝24支)。直至阮仁妹被***抓捕枪决。83年在发革命烈士证时,阮仁妹的义孙钟成恭为报杀爷之仇,没有把罗成波是烈士罗富弟、罗其英的烈士家属名单上报,甚至在此后的烈士底册名单上,把我(罗祚源)是罗富弟的嗣子(继子)关系改成是罗富弟的孙子(例如:纪念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大会《服务指南》第6页中的《领导来宾名单》:“罗祚源,男,闽东特委书记罗富弟之孙”(附件5)显然是被民政局的经办人员恶意篡改的)。

  1983年落实革命烈士遗属时,罗富弟烈士、罗其英烈士的亲兄弟罗成波还健在,理应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享受烈属待遇(早在1955年10月的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的《福安县溪柄区巫洋乡老区、烈士病故无音讯误杀人员家属情况调查表》和《革命烈士登记卡片》已确认罗成波(罗神波)为“亲属”“烈士家属”)。由于经办人钟成恭没有把罗成波是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家属名单上报,致使我继父罗富弟、罗其英虽然被评为革命烈士,但至今没有给烈士遗属发烈士证明书;民政部门至今没有给烈属罗成波发放《革命烈属证明书》。另外,由于民政工作人员恶意地把我是罗富弟的嗣子(继子)篡改为罗富弟的孙子,民政部门至今也没有承认我是罗富弟、罗其英的嗣子(继子),没有把罗富弟、罗其英的烈士证明书发给我。

  三、福安市民政局优抚科2006年1月16日对罗祚源的《答复》是不成立的。

  (一)无论是从民间“约定俗成”还是现代法律制度的规定,罗祚源都是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直系亲属(嗣子、继子)。

  如前所述,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牺牲后,因下无嗣子,在我出生时,生父罗成波即按家族惯例把我誓立为罗富弟的嗣子(继子);1956年9月11日给罗富弟、罗其英烈士安葬时,以罗祚源的谱名“启 ”立碑,以后的清明扫墓(祭墓)都由两烈士的嗣子(继子)罗祚源负责(附件6),认定罗祚源为罗富弟、罗其英的直系亲属(嗣子、继子),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遗存的“约定俗成”,由罗祚源继承罗富弟、罗其英遗产(包括精神遗产——烈属称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把亲兄弟之子过继给已故兄弟)嗣子、继子的责、权、利的统一。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十一条“对烈士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分别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证明书》……”。该条款所指称的烈士遗属据第十四、十五条的划分、归纳为: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 《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罗祚源是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的直系亲属(嗣子、继子),无论从抚恤条例还是继承法的划分、归类,都无法剥夺罗祚源对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遗产(包括精神遗产——烈属称号)的法定继承。

  (二)罗祚源请求颁发罗富弟、罗其英革命烈士证明书,享受烈属待遇符合民政部民(1982)优67号《关于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工作的通知》。

  民(1982)优67号文件规定:“在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审查,做好调查研究,防止错发和营私舞弊的现象发生,对……烈士过继子女的确认,要经过调查核实,从严掌握”。

  如前所述,无论是从民间“约定俗成”还是现代法律制度的规定,我都是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直系亲属(嗣子、继子);由我继承罗富弟、罗其英遗产(包括精神遗产——烈属称号)是责、权、利的统一。无论从抚恤条例还是继承法的划分、归类,都无法剥夺我对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遗产(包括精神遗产——烈属称号)的法定继承。所以福安市民政局优抚科2006年1月16日对罗祚源关于“而由于你是烈士罗富弟的侄子,不在规定换证、补证的范围,因此无法给予发放《革命烈士证明书》的答复是不成立的。

  四、请求上级领导责成福安市民政局给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嗣子(继子)罗祚源颁发烈士证书,享受烈属待遇。

  民政部民(1982)优67号文件关于换证补证的范围第2条规定:“烈士直系亲属已将烈属证遗失,或者过去已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享受烈属待遇尚未发证的,参考《革命烈士英名录》经县、市人民政府或地、省民政部门审查属实,可以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附件7)。

  我曾是应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军分区特邀参加《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的烈属代表(附件8、9),是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嗣子(继子)。于情、于理、于法都有权继承罗富弟、罗其英的遗产(包括精神遗产——革命烈士证明书),都有享受烈属待遇的权利。请求上级领导为我做主。

  五、证据:

  1、复印于福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福建省福安县革命烈士英名录》。用以证明罗富弟,罗其英为已编入《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在册革命烈士。

  2、复印于福安市档案馆的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亲属姓名罗成波(罗神波)的《福安县溪柄区巫洋乡老区、烈士病故无音讯误杀人员家属情况调查表》和《革命烈士登记卡片》。用以证明早在1955年10月罗成波(罗神波)已被确认为革命烈士罗富弟、罗其英的“亲属”、“烈士家属”;用以证明1983年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时既没有给烈属罗成波(罗神波)发放《革命烈士证明书》的同时也没有认定罗祚源是革命烈属缘于混进民政部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对势力(经办人员钟成恭及其余党)的瞒报。

  3、复印于宁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闽东革命史(罗富弟烈士)》、《闽东革命史(闽东军政委员会***名录)》、2004年10月福安文艺《悼念(罗富弟烈士)》。用以证明罗富弟烈士的地位、功绩和影响。

  4、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军分区特邀罗祚源同志为烈属代表参加《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请柬)》、《纪念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大会(嘉宾)、(入场券)》。用以证明中国***、政府、军队对罗富弟烈士功绩的褒扬和缅怀。

  5、纪念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大会《服务指南》。用以证明当地民政对罗祚源一会是“闽东特委书记罗富弟之孙”,一会“是烈士罗富弟的侄子。”永远道不明、说不白。

  6、《关于罗富弟、罗其英、罗成波间的同胞兄弟及罗祚源同志继嗣的情况调查材料》。用以证明罗祚源是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的直系亲属(嗣子、继子)。

  此致:

  敬礼!

  申诉人:罗祚源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材 料 清 单

  1、福安市民政局优抚科2006年1月16日对罗祚源的《答复》。

  2、中共宁德市委党史研究室2004年10月《闽东革命史(罗富弟烈士)》。

  3、中共宁德市委党史研究室2004年10月《闽东革命史(闽东军政委员会***名录)》。

  4、福安市松罗乡满洋村支部、村委、老干部烈士直系、老党员、五老、村干及村民《关于罗富弟、罗其英、罗成波间的同胞兄弟及罗祚源同志继嗣的情况调查材料》。

  5、纪念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大会《服务指南》第6页暨2004年10月福安文艺《悼念(罗富弟烈士)》。

  6、罗富弟、罗其英烈士碑文及松罗乡满洋村2006年4月28日对该碑文的释义的《证明》。

  7、民政部民(1982)优67号《关于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工作的通知》。

  8、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军分区特邀罗祚源同志为烈属代表参加《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请柬)》。

  9、《纪念闽东苏区创建70周年大会(嘉宾)、(入场券)》。10、新证据:

  (1)记载有罗富弟、罗其英姓名的《福建省福安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2)对罗富弟、罗其英的《福安县溪柄区巫洋乡老区烈士病故无音讯误杀人员家属情况调查表》和《革命烈士登记卡片》共四页。

  申诉人:罗祚源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典故一: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典故二: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

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扩展资料

关姓其中一支有一特点,其姓名为三个字,完整轮回为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别在第三、第二个字,如关天培(土字派,在第三个字)、关汉卿(水字派,在第二个字),均为该支成员,河南淇县保存有关姓家谱,该分支明朝初期由山西迁至河南。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关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94位。

-关姓

-百家姓

郑氏每个地方的字辈都不一样,具体如下:

1、福建泉州惠安: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2、福建泉州安溪: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3、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4、湖北十堰: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5、湖北广水: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6、四川凉山: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扩展资料

郑氏名人:

1、郑爽

郑爽,1991年8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毕业于北京**学院,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2009年,郑爽因主演现代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而进入演艺圈,她也凭借该系列剧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提名。

2、郑恺

郑恺(Ryan),1986年4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华语影视男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7年,出演个人首部**《奔跑吧有情人》,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郑姓

甄家的家谱

姓氏起源源流一: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