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光绪在湖北招摇撞骗,张之洞是如何一眼识破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假光绪在湖北招摇撞骗,张之洞是如何一眼识破的?,第1张

要说骗子冒充皇亲国戚招摇撞骗,这个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敢冒充皇帝,却是绝无仅有的。清末的时候,就有一人曾冒充光绪皇帝。那么,他为什么敢进行这样的冒充呢?结果怎样呢?

据清人刘禺生在《世载堂杂忆》中记载,1899年,热闹的武昌城里来了两个外地人,一个年轻的一个年长的。年轻的打扮得雍容华贵,面容白皙,身材颀长,行事说话很有派头。年长的约摸50岁左右,面净无须,言语尖利似女音。他随侍在年轻人左右,行动举止颇为小心翼翼。一看,这两人就是主仆。这二人入住金水闸一处公馆后,年轻人匿居馆中,少有见人。生活起居,也多由年长者出外购置。但见他所购物品无不奢华昂贵,生活用度也是相当奢侈,于是引起了好事者的注意。

不久,好事者便发现,年长者每敬献食物,必跪拜在地,口称“圣上”。再加上二人都操着一口纯正的京片子话,人们的好奇心,有一次加重了。随后,好事者发现,年轻人所盖的被子上绣有金龙,所用玉碗箸上亦有雕工精细的五爪金龙。再加上这二人讲究颇多,很有些皇宫里的规矩,因此纷纷猜测不已。有人一口咬定,年轻人必是当时的皇帝光绪皇帝无疑,年长者必是近侍太监。

然而,一帮老百姓,谁又见过当朝天子光绪帝呢?所以都不敢确定。不得不说,群众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有人就提出,如果能验明年长者是个太监,那年轻人自然就不用再考证了。为此,还真有人费了一番功夫和年长者套近乎,最后成功地把他约进了澡堂子,并确定了他是个太监无疑。

这下老百姓相信了。毕竟那太监不是假的,谁也不会想要行骗,把自己割一刀。再说了,就算是骗子,谁又敢冒充皇帝呢?那可是要杀头的呀!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武汉三镇都沸腾了。人人都兴奋无比地往金水闸公馆涌去,个个都争着去一睹天子真颜,并希望能有向光绪行跪拜大礼的荣幸。百姓一窝蜂,达官贵人们也坐不住了。为了谨慎起见,官府中的官员,甚至还暗中托了京中做官的朋友搞来了一张光绪的照片。

经过对比,得出个“面容似相仿佛”的结论。于是,达官贵人们纷纷带着厚礼前往拜谒,希望能借此机会,捞个一官半职什么的。特别是一些候补官员,本来官位就是花大钱捐的,结果一直坐在候补的冷板凳上。为了早日出仕,他们更是砸起钱来不眨眼。对于送来的重礼,年长者都收之泰然。年轻人则偶尔出来露个面,展示一下皇帝亲民的风采。当时的江夏知县陈树屏听说后,觉得事有蹊跷。为了谨慎起见,他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汇报了这件事。

张之洞毕竟身居高位之人,消息较其他人灵通。他知道,“戊戌政变”后,光绪已被重掌政权的慈禧囚禁在了瀛台。因此,只要求证光绪是否脱逃就知道了。张之洞向慈禧身边的军机大臣荣禄暗中打听此事,在得知光绪还被囚禁于瀛台后,便着令陈树屏,将那个年轻人和年长者抓捕归案。经过一番拷问,那两人好歹算是招了供。原来,那个年轻人叫崇福,是满洲旗人后裔。由于生得眉眼清秀,年幼便被送到宫中做了戏伶。

由于他长得有几分像光绪,因此在宫中还得了个“假皇上”的外号。至于那个年长者,的确是宫里的太监。在库房任职多年,一直得不到提拔。一心想荣华富贵的他,在京城也见过一些骗子假扮王公贵族行骗,屡屡得手的事。于是,他萌生了行骗得富贵的想法。年长者想到光绪被囚,认为这正是个难得欺瞒天下的好机会。于是找来崇福,二人合计了一番后,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案情水落石出后,那二人自然脱不了个死,最后被判了个斩立决。至于他们收受的厚礼,张之洞则全部装箱,连着此案的卷宗,一起送到了慈禧手中。至于那些献金送银的达官贵人,看着张之洞把他们的银两送到慈禧那里,虽说嘴上不敢反对,但是心里却忿忿不平,于是坊间有传说称:张之洞为了取悦慈禧,出卖了“光绪”。(参考史料:《世载堂杂忆》)

四大名臣张之洞不娶妻却要一直纳妾是因为张之洞之前已经有过三个妻子,分别是石氏、唐氏和王氏,但是这几个妻子命薄,虽然张之洞对她们很好,但是她们不是出了意外就是病死了。当时张之洞还是比较迷信的,觉得是他自己命太硬了克死了妻子,此后就没有娶妻。但是张之洞还纳妾,那时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不给她们名分是怕她们也跟自己的三位妻子一样被克死。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四大名臣,在晚清时期和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为了民族的壮大做了很多的贡献。张之洞不仅仅支持洋务运动,积极开办近代工业以及现代军事,他还重视教育,创办了很多的高校,比如华南科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等,张之洞开办的很多学校如今还在发展这,为现代培养输出了很多的人才。

张之洞特别的勤政,常常为了公务废寝忘食,有时候在处理公务或者吃饭的过程中就能坐着睡着,而且就这么坐着也能睡还几个时辰,醒了过来继续处理公务。大家会疑问,张之洞这样坐着难道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就不管吗?其实并不是不管,而是没人管,张之洞的妻子已经过世了,而张之洞身边的仆人哪里敢管啊,最多平时是劝几句注意休息。

其实张之洞之前先后娶妻了三次,但是这三个妻子都没能陪他多久,基本上过门一两年不是出了意外就是疾病缠身最终没法治愈身亡。古代人都是比较迷信的,他们把这种现象归为张之洞命硬,会克死身边的妻子。张之洞虽然接受了很多的国外先进思想,但是他想到每一次在炮火中他都能全身而退,于是就相信了这种他克妻的说法,于是就再也没有娶妻。然而张之洞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为了满足需求,他只能一直纳妾,但是不会把她们扶正,以此让他的妾室们可以保命,同时保住自己的名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张之洞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之洞传哪个版本好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张之洞有哪些经历?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亦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卢汉铁路。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崛起,他力主镇压。张之洞注重教育,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其后又强调办学首重师范,他的思想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张之洞的功与过

1909年10月4日,晚清中兴名臣、封疆大吏张之洞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今年,是张之洞去世100周年的一年。我想,用一个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张之洞,用一个平常心去评价张之洞,用一个理性的头脑去认识张之洞,尤有意义,这样可以让世人肯定张之洞那对中国影响久远的政绩,同时,道出张之洞的苦衷,也算是告慰这位中兴名臣了。提笔前,曾经想过许久,如何命题,最终根据张之洞生前之功劳及逝后之二三事,命题如上。相信张香帅在九泉之下看了该文亦为含笑——题记对张之洞的最初印象是在中学时期,教我历史的邢健老师曾根据课文多次提及张之洞;对张之洞的初步了解是在大学时光,如今在五羊城广州工作的同班同学张宁为张之洞同乡,即河北沧州,两者同祖不同宗(张之洞为南皮人、张宁为泊头人,两地均属沧州地区管辖),沧州是我国的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这也成了张宁足以骄傲的理由的同时,还以张之洞为沧州、乃至河北的一张名片;对张之洞的进一步了解是在工作后,一直对清代历史颇感兴趣的我阅读了关于张之洞的书籍,尤其是今年初到武汉一行,参观了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及武汉大学等地后,对张之洞的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生前的张之洞: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张瑛在道光执政期间就任贵州兴义知府,张之洞于其父任期出生。年仅16岁的张之洞在“河北省高考”中,成绩名列前茅—第一名;十年磨一剑,26岁的他在全清“公务员考试”中,获得第三名--慈禧念其年幼仅钦点探花,同年步入仕途,首任翰林院修编(文职),期间抨击时弊,深受慈禧宠爱。光绪皇帝执政期间,遵老佛爷懿旨,提拔张之洞为“山西省省长”—山西巡抚,正二品,御赐蓝顶戴,此为张之洞任封疆大吏之开始,时44岁。巡晋期间,开始“部署”洋务运动,屡受皇帝表彰。当时是,法人入侵国土,张之洞上书极力主张抗法而受政府肯定,慈禧点其任两广总督(督广东、广西两省军政要务,属省长、省军区司令员顶头上司),正一品,御赐红顶戴。督桂期间,张之洞任用贤能冯子才,在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力挫法军,重伤法之军事最高指挥官尼格里,还因此,法国茹费理之内阁在浪漫之都巴黎倒台—指挥得当,战功卓著。督粤期间,张之洞开始创办企业,以铁厂、兵工厂为代表;组建军校--广东海陆军学校,即“广东水陆师学堂”,培养新型军队人才。清政府念张之洞领导有方,政绩斐然,于1889年调其任湖广总督,署理湖北、湖南两省军政要务,正一品,御赐红顶戴,黄马褂—封疆大吏之最高权力的象征。督鄂,是张之洞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舞台,是张之洞能够名垂千古的重要时期。其将在广州组建的兵工厂迁移至武汉汉阳,当时汉阳属武汉之边缘地区,这完全符合环境资源保护的原则。督鄂期间,张之洞建立湖北铁路集团公司,即“湖北铁路局”、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创办新式学堂,如如今的武汉大学(自强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农务学堂)等,培养洋务运动人才,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幼儿园—“湖北幼稚园”;奏请光绪皇帝批准,修建芦汉等铁路,今汉口仍保存有其修筑的“京汉火车站”张之洞督鄂期间创湖北第一、全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的记录,如汉阳铁厂—耸动中外视听。连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本人伊藤博文都称张之洞是中国第一能办实事的人!二十一世纪,江西萍乡的皮明麻著书《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张之洞与武汉》高度评价了张之洞的功勋。尤其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其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朝廷见张之洞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并屡建奇功,迁职两江总督,署理江苏(当时应该称“江南省”)、江西两省军政要务。在督苏期间,创办东南大学,即“三江师范学堂”,与此同时,被慈禧招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相当于政治局常委),真正成为清政府的宰相,正一品,太子少保(后摄政王载沣晋其为太子太保),御赐红顶戴,黄马褂—清政府最高官员之象征,权倾朝野。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在北京病逝,朝廷追谥“文襄”,后人尊称其为“文镶公”。纵观张之洞一生,少年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入仕为官务实清正归纳总结,他办了五件大事:一是创办重工业,以汉阳铁厂为代表;二是修筑铁路,以芦汉铁路为代表;三是组建新式学校,以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为代表;四是公派有志之士到国外留学,以张继熙为代表;五是编练新军,督鄂期间,参照德国军队编练新军,如陆军八镇万余人。可谓“生而伟大”!死后的张之洞:1909年,张之洞魂归故里—葬河北省沧州府南皮县双庙村。辛亥革命爆发后,“脑筋进水”的前清官员欧阳萼骂张之洞:“追原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设厂制造,徒资逆用”抗战年代,民国政府曾在武汉中山公园修建张公亭(今年在武汉期间,曾前往参观),亭中有张之洞雕像,以纪念张之洞这位“武汉之父”,而在“文革”期间,被人拆除雕像,并将其从亭上摔碎。据同学张宁当时的口述,“文革”时期,其父曾见人挖空张之洞坟墓,将其尸骨暴于野外。解放初期,牟世安在《洋务运动》一书中写道:“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张之洞被他扣上“卖国贼”的帽子。张之洞第十子张燕卿,甘当亡国奴,于1935年赴吉林省长春市任日本人操纵的伪满洲国外交大臣(长春伪满皇宫中有介绍)。张之洞第十三子张仁蠡,亦甘当亡国奴,于1939年任日本控制的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市长,解放后,被镇反而处决(武汉汉口宋庆龄故居中有介绍)。又观张之洞死后,少数后人对其是全盘否定,再者其二子甘当亡国奴—张之洞,死不瞑目!公论来自辨证,辨证得出公论。我们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荣与辱、功与过对这个社会某些领域仍有重要意义。我想,从如今的史书来看,从武汉等地树立张之洞的雕像来看,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言论来看--张之洞功大于过!今年,是张之洞去世100周年的一年,史学界正在组织开展有关讨论会,并筹备有关纪念活动。我相信,人们会给张之洞一个公平的评价,张之洞也因此而含笑九泉

《张之洞传》原文及译文

一个受封建教育长大的进士,却极力主张使用西洋科技来改造旧中国。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厂,修建了第一条铁路等。他的一生是探索如何使得中国自强的一生。因为对维新运动和义和团的态度,使得他也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晚年,他带着未完的梦想黯然离去。他就是张之洞

求翻译文言文张之洞传要快!!!

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谋略,努力博览群书,写文章,记忆背诵的本领超出其他人。十六岁时,考中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进士,廷试时回答皇帝的策问不遵循常规。同治六年,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学政。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的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张之洞以一个文士儒生而得任职务清贵、掌管重要机务的官职,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俄国人提出就伊利问题进行谈判,与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签订了新十八条。张之洞上奏抨击条约的错误,请求斩崇厚,毁弃与俄国签订的条约。奏疏上达,朝廷于是革了崇厚的职并将他治罪。

张之洞对言和感到羞耻,就暗自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设立广东水陆学师堂,创建枪炮厂,开办矿务局。上疏请求大规模训练水师,每年提拨专款购买军舰。又成立广雅书院,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展开。

当时海军衙门奏请修筑京通铁路,台谏官员纷纷陈述铁路之害,请求停办。翁同_请求在边远地区试着修筑,以便于用兵;徐会沣请求改修德州至济宁之路,以利漕运。张之洞建议说:“修路之利,应以疏通各地物产、造福百姓生活为最重要,征兵运饷次之。现在应该从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经河南到达湖北汉口镇。这是干线枢纽,中国大利聚集之地。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联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自黄河以南,向东联接安徽、江苏,向南接通湖北、四川,万里之外的音讯消息,短时间内便可通达。其利之处有几个方面:铁路处于腹心内地,不担心会引敌而入,是第一利;铁路所经之处原野广阔,容易避开坟地房屋,是第二利;铁路沿线工厂多车站多,做工和经商的人可以舍弃旧行当,得到新生计,这是第三利;以一条铁路带动八九个省份的交通主道,商人货物集中,足可以充裕粮饷的来源,这是第四利;京师附近有意外事变,安徽、湖北精兵一个早晨便可聚集,这是第五利;太原富产铁煤,如果运输便利,则开采必然就多,这是第六利;如果海上有战争,向京城运粮的依然可畅通无阻,这是第七利。有这七利,分段分年来修筑便可建成。”得到皇帝圣旨批复同意,于是有了把张之洞调往湖北的任命。大冶出产铁,江西萍乡出产煤,张之洞就奏请在汉阳大别山下开设炼铁厂,资助修建铁路的费用,同时创办枪炮和火药厂。从此湖北财务赋税称得上富饶,土木工程也一天天兴旺起来了。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谁知道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二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整顿山西吏治,严禁鸦片

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1884),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当时,山西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鸦片流毒严重。张之洞给友人书云:“山西官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案两等人才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急办之事多极。竟非清净无为之地也。”“晋患不在灾而在烟。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循此不已,殆将不可国矣,如何如何。”张之洞注意整顿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奖励好的官吏,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山西的铁运销奉天、上海等地,陆运成本很高,他改由天津出海,海运降低运费,又在产地筹办冶炼局。他创办令德堂,也是仿照阮元诂经精舍、学海堂的例规,聘请王轩为主讲,杨深秀为襄校兼监院。杨深秀后来成为戊戌变法运动六君子之一。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传教,刊行《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之洞会见了李提摩太,读了他的书,受其影响,拟筹建洋务局,未及实现。

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越南,边疆告急。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四月,清廷召张之洞晋京。张之洞陈抗法事,多所谋划,被任命署理两广总督,不久实授。

编辑本段筹划抗法,兴办洋务企业

张之洞到达广州后,便加强防务,饬沿海督抚,严密防守。六月,法国侵略军占台湾基隆,张之洞奏请饬吏部主事唐景崧,往会刘永福,合击法军。他认为:“援台惟有急越,请争越以振全局。又言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为实济。”清廷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加刘永福为提督记名。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_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_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唐、徐被撤职查办,张之洞因荐徐延旭不当而交部察议。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形势危急。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镇南关。70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筹饷运械,给岑毓英军200万元,桂军200万元,唐景崧、刘永福40万元,台湾40万元。朝廷表彰他筹济军事,不分畛域。这一时期,他在广东开设水陆师学堂,创设枪弹厂,疏请大治水师、专款购兵舰,设缫丝局,创办机铸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这是他办洋务企业的开始。

光绪十二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广东原有端溪书院,在肇庆,他聘请梁鼎芬主持端溪书院,后来梁鼎芬率师生来到广雅书院。张之洞又聘朱一新到广雅书院主讲。当时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主和而获罪,朱一新因弹劾太监李莲英而降职。张之洞不怕非议,敢于延聘他们,显示了他的不凡气度。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光绪十五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办起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宣统元年(1909),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光绪十八年(1892)在武昌开车,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工人2000。织布局是盈利的。但是张之洞却将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铁厂、枪炮厂的亏损,使织布局一直处在高利贷的压迫下,无从发展。

张之洞看到棉纱销路很广,便决定开设两个纱厂。他致电驻英国公使薛福成向英商订购机器。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北厂,纱锭5万多枚,为湖北纺纱局。南厂一直没有建成,机器停放在上海码头任凭风吹雨打,后来张謇领去办了南通大生纱厂。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租给广东资本家组织的应昌公司承办。

张之洞还创办了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还有湖北枪炮厂。他在湖北还注重兴修水利,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修了三条堤。一条是武昌武胜门外红关至青山江堤30里,一条是省城之南的提坝,自白沙洲至金口江堤52里和一条从鲇鱼套起至上新河为止的10余里堤岸。这三条堤的修筑使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成为良田、市镇。

张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调署两江总督,任期一年多。他十分重视湖北、江苏的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在湖北,有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他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堂、书院的学习科目方面,他针对社会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学科。他也注意训练军队,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曾编练过江南自强军,人数1万,地点在徐州,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回任湖广总督,将自强军交给两江总督刘坤一。

张之洞在积极兴办洋务企业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

兴办洋务

  张之洞到达广州后,便加强防务,饬沿海督抚,严密防守。六月,法国侵略军占台湾基隆,张之洞奏请饬吏部主事唐景崧,往会刘永福,合击法军。他认为:“援台惟有急越,请争越以振全局。又言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为实济。”清廷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加刘永福为提督记名。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烱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烱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唐、徐被撤职查办,张之洞因荐徐延旭不当而交部察议。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形势危急。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镇南关。70 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筹饷运械,给岑毓英军200 万元,桂军200 万元,唐景崧、刘永福40 万元,台湾40 万元。朝廷表彰他筹济军事,不分畛域。这一时期,他在广东开设水陆师学堂,创设枪弹厂,疏请大治水师、专款购兵舰,设缫丝局,创办机铸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这是他办洋务企业的开始。

  光绪十二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广东原有端溪书院,在肇庆,他聘请梁鼎芬主持端溪书院,后来梁鼎芬率师生来到广雅书院。张之洞又聘朱一新到广雅书院主讲。当时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主和而获罪,朱一新因弹劾太监李莲英而降职。张之洞不怕非议,敢于延聘他们,显示了他的不凡气度。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光绪十五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办起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耗资560 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 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宣统元年(1909),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 个、炼炉2 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光绪十八年(1892)在武昌开车,纱锭3 万枚,布机1000 张,工人2000。织布局是盈利的。但是张之洞却将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铁厂、枪炮厂的亏损,使织布局一直处在高利贷的压迫下,无从发展。

  张之洞看到棉纱销路很广,便决定开设两个纱厂。他致电驻英国公使薛福成向英商订购机器。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北厂,纱锭5 万多枚,为湖北纺纱局。南厂一直没有建成,机器停放在上海码头任凭风吹雨打,后来张謇领去办了南通大生纱厂。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租给广东资本家组织的应昌公司承办。

  张之洞还创办了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还有湖北枪炮厂。他在湖北还注重兴修水利,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修了三条堤。一条是武昌武胜门外红关至青山江堤30 里,一条是省城之南的提坝,自白沙洲至金口江堤52 里和一条从鲇鱼套起至上新河为止的10 余里堤岸。这三条堤的修筑使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成为良田、市镇。

  张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调署两江总督,任期一年多。他十分重视湖北、江苏的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在湖北,有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他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堂、书院的学习科目方面,他针对社会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学科。他也注意训练军队,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曾编练过江南自强军,人数1 万,地点在徐州,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回任湖广总督,将自强军交给两江总督刘坤一。

  张之洞在积极兴办洋务企业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齤压。

张之洞是清末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的实权派,他将“习夷长技已制夷”的思想推广给所有清晚期官员,并亲自实施。创办汉阳兵工厂,学习德国军事技术。他所做的一切都为清政府的倒台提供了基础,武昌起义部队所有的武器装备几乎全部来自汉阳兵工厂,他推行的西方思想也使得大部分的清末汉族官员对清廷统治产生不满,最终导致清朝灭亡。

能简明扼要的绝不长篇大论。作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四人都曾当过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高官,不过这四人的官职情况就有所差别了,本文以他们四人生前的最高官职进行比较。

四人的最高品秩都是正一品

按照清代的官员品秩规定“三殿三阁”的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官员,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四人都曾官至大学士,所以他们四人的最高品秩都是正一品。

不过虽然清代大学士的品秩都是正一品的,但地位还是有差别的,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所以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然后是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最后才是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

四人的最高地方官官职有所差别

曾国藩的最高地方官经历为直隶总督,这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

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也曾担任过直隶总督。

张之洞曾署理过两江总督,只是署理没有实际被任命。

左宗棠也曾担任过两江总督,这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第二大封疆大吏。

从地方任职的最高官职来看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最高的,其次是左宗棠,然后是张之洞。

综合来看的话官职最高的是李鸿章,他的京官和地方官官职都是四人当中最高的。其次是曾国藩,曾国藩的京官官职略低于李鸿章。然后应该是左宗棠,左宗棠的京官官职虽然不及张之洞,但是地方官官职比张之洞高,在晚清时期地方总督的实际权力甚至超过大学士等京官。最后是张之洞,张之洞无论在地方官还是京官经历方面几乎都是这四人当中最低的。

假光绪在湖北招摇撞骗,张之洞是如何一眼识破的?

要说骗子冒充皇亲国戚招摇撞骗,这个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敢冒充皇帝,却是绝无仅有的。清末的时候,就有一人曾冒充光绪皇帝。那么,他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