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第1张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2]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文化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规范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承载了国人的传统信仰,忠孝理念和行为规范,家谱里都有姓氏源流,支派迁徒,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内容。解决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重大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组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自心力和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子女家庭教育需要修谱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梗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标准。所谓刀有刀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庭子女,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人物井喷。

三实现幸福家庭,需要修谱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弟子规》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即颁布著名“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由传说三十年不修谱视为不孝,六十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九十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由此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来源,因此实现幸福家庭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四延续家业兴旺需要修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往往是富不过三十年甚至富不过三年,古人云,由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家庭,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家庭,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业兴旺的环境。

五为了家族团结需要修谱

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文化因素,纵观历史,唯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大团结,有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汇总的档案。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庭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家族是民族大树的枝叶,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档案史,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后人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信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谱具有明辨世系,尊宗问祖,寻根谒祖,承前启后,敦亲睦祖,凝聚血亲,治家齐国,教化子孙,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不但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心灵皈依。因此续修家谱即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

                          蓝垂芬

      族谱亦称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中国现存各式各样的家谱有三万多种,其记载的历史渊源有长有短,推至公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而我们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的《蓝氏族谱》所记载的历史却很久远,具体可上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这部家谱是1993—1994年续修的,本人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它辑录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蓝氏族谱中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如各地的谱序、源流序、蓝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考等。自家谱续修完成以后,这些年我又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部家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除2006年7月18日在《中国商报》公布过的《蓝采和实有其人》外,还有两个认知,可以分享给大家。

其一:炎帝、黄帝不是同时代人,他们也不是单独一个人,而分别是一个世系。

据《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合并,接受黄帝领导,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由此发源,炎黄子孙称谓由此产生。

据我们《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时代共一百四十年,经历了临魁、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榆罔共十一位帝君。“十一世帝榆罔居空桑,为政求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其臣蚩尤作乱,帝迁于涿鹿,时有熊国君公孙轩辕口头懋圣德诸侯归云,帝在位五十五年,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降封帝于洛,神农氏亡。”可见,炎帝是先于黄帝出现的,炎帝以下十一代帝君都称神农氏,轩辕黄帝是与神农炎帝的十一世孙榆罔帝同时代人。轩辕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后,榆罔帝被降封于洛,神农氏至此衰亡。

为什么《蓝氏族谱》中会有如此清楚的记载?这与蓝氏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这将在下面谈到。

其二:可推算出自榆罔帝至夏商周各个帝王的在位年代。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信史只写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由此再往上溯的历史,则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我从网上查到,我们国家在1996年就启动了一个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到2000年11月9日通过媒体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了一千二百多年,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商殷盘庚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但对于商代前期和整个夏代只是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年代框架,并未列出各王的具体在位年代。

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古没有公元纪年的早期历史时期,完全是以“干支”来计算年份,并证实了几千年来用它记年的绝对准确性。家谱中所记载的蓝氏历世祖的生殁年份都标明了其所处的朝代帝王在位的第××年及当年干支年份。这是历朝历代修谱先辈忠实记录下来的,有相当的可靠性。我经过反复推算核准,认为家谱中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例一:谱中记载,蓝氏受姓始祖蓝昌奇“乃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昔帝都空桑,时有熊国君贡蓝种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适诞生一子,帝甚喜,遂赐姓为蓝,命名昌奇,封郡汝南,受姓开基。”“公生于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时,少昊金天氏五年丁未七月十三日申时殁,享寿一百三十六岁”。经过推算,榆罔帝二十五年壬辰年应为公元前2729年。到公元2012年又是壬辰年,(2729+2011)÷60=4740÷60=79,这样,蓝氏受姓始祖自昌奇公至今已接近七十九个甲子、四千七百多年了。

例二:二世祖蓝原吉(蓝昌奇长子)生于黄帝有熊氏二年甲子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697年)正月初六日申时,殁于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庚午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570年)十月十四日亥时,享寿一百二十七岁。经核对年表,至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正好是一百二十七年,这就可以证明黄帝有熊氏的在位年数是准确的。

例三:据《夏商周年表》,周厉王在位年代是公元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年数三十七年。而据我谱记载,蓝氏第六十四世祖蓝超公生于周厉王五年丁亥年,经推算周厉王元年应是公元前878年癸未年。故周厉王在位年数应是三十八年。

根据家谱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夏代以前早期帝王比较准确的在位年代及夏商周各代帝王更为准确的在位年代。这样,公元前841年以前历代帝王的在位年代就很清晰了。为此,我整理出一份《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附载于后,并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及历史爱好者,请给予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

帝王名及年号

干支年

公元年

在位年数

炎帝神农氏

140

临魁帝

60

承帝

60

明帝

49

宜帝

45

来帝

48

里帝

43

节帝

不详

茎帝

不详

克戏帝

不详

榆罔帝

戊辰—壬戌

公元前2753—前2699

55

黄帝有熊氏

癸亥—壬寅

公元前2698—前2599

100

少昊金天氏

癸卯—丙寅

公元前2598—前2515

84

颛顼高阳氏

丁卯—甲申

公元前2514—前2437

78

帝喾高辛氏

乙酉—甲午

公元前2436—前2367

70

帝挚

乙未—癸卯

公元前2366—前2358

9

尧陶唐氏

甲辰—乙酉

公元前2357—前2256

102

舜有虞氏

丙戌—乙亥

公元前2255—前2206

50

夏后禹

丙子—癸未

公元前2205—前2198

8

夏后启

甲申—壬辰

公元前2197—前2189

9

夏大康

癸巳—辛酉

公元前2188—前2160

29

夏仲康

壬戌—甲戌

公元前2159—前2147

13

夏后相

乙亥—壬寅

公元前2146—前2119

28

夏少康

癸卯—癸卯

公元前2118—前2058

61

夏后杼

甲辰—庚申

公元前2057—前2041

17

夏后槐

辛酉—丙戌

公元前2040—前2015

26

夏后芒

丁亥—甲辰

公元前2014—前1997

18

夏后泄

乙巳—庚申

公元前1996—前1981

16

夏后不降

辛酉—己未

公元前1980—前1922

59

夏后扃

庚申—庚辰

公元前1921—前1901

21

夏胤甲

辛巳—辛丑

公元前1900—前1880

21

夏后孔甲

壬寅—壬申

公元前1879—前1849

31

夏后皋

癸酉—癸未

公元前1848—前1838

11

夏后发

甲申—壬寅

公元前1837—前1819

19

夏履癸(桀)

癸卯—甲午

公元前1818—前1767

52

商成汤

乙未—丁未

公元前1766—前1754

13

商大甲

戊申—庚辰

公元前1753—前1721

33

商沃丁

辛巳—己酉

公元前1720—前1692

29

商大庚

庚戌—甲戌

公元前1691—前1667

25

商小甲

乙亥—辛卯

公元前1666—前1650

17

商雍己

壬辰—癸卯

公元前1649—前1638

12

商大戊

甲辰—戊午

公元前1637—前1563

75

商中丁

商外壬

己未—丙戌

公元前1562—前1535

28

商河亶甲

丁亥—乙未

公元前1534—前1526

9

商祖乙

丙申—甲寅

公元前1525—前1507

19

商祖辛

乙卯—庚午

公元前1506—前1491

16

商沃甲

辛未—乙未

公元前1490—前1466

25

商祖丁

丙申—丁卯

公元前1465—前1434

32

商南庚

戊辰—壬辰

公元前1433—前1409

25

商阳甲

癸巳—己亥

公元前1408—前1402

7

殷盘庚

庚子—丁卯

公元前1401—前1374

28

殷小辛

戊辰—戊子

公元前1373—前1353

21

殷小乙

己丑—丙辰

公元前1352—前1325

28

殷武丁

丁巳—乙卯

公元前1324—前1266

59

殷祖庚

丙辰—壬戌

公元前1265—前1259

7

殷祖甲

殷廪辛

癸亥—辛丑

公元前1258—前1220

39

殷康丁

壬寅—壬戌

公元前1219—前1199

21

殷武乙

癸亥—丙寅

公元前1198—前1195

4

殷文丁

丁卯—己巳

公元前1194—前1192

3

殷帝乙

庚午—丙午

公元前1191—前1155

37

殷纣辛

丁未—辛巳

公元前1154—前1120

35

周武王(姬发)

壬午—乙酉

公元前1119—前1116

4

周成王(姬诵)

丙戌—壬戌

公元前1115—前1079

37

周康王(姬钊)

癸亥—戊子

公元前1078—前1053

26

周昭王(姬瑕)

己丑—己卯

公元前1052—前1002

51

周穆王(姬满)

庚辰—甲戌

公元前1001—前947

55

周共王(姬繄扈)

乙亥—丙戌

公元前946—前935

12

周懿王(姬囏)

丁亥—辛亥

公元前934—前910

25

周孝王(姬辟方)

壬子—甲戌

公元前909—前887

23

周夷王(姬燮)

乙亥—壬午

公元前886—前879

8

周厉王(姬胡)

癸未—庚申

公元前878—前841

38

周召共和

庚申—癸酉

公元前841—前828

14

周宣王(姬静)

甲戌—己未

公元前827—前782

46

周幽王(姬宫涅)

庚申—庚午

公元前781—前771

11

注1前文提到有关炎帝至榆罔帝是第十一世孙的说法,与炎帝神农氏的在位年代只是笔者按家谱记载抄承下来的,由于历史太久,各地的说法也不一致,因此不一定准确。

2成汤后有大丁、外丙、中壬三代帝王,在蓝氏族谱中未见记载。

3盘庚迁殷在盘庚继位十四年癸丑年(公元前1388年)。

****:

蓝垂华,中国商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已退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明春东园22号楼2单元301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83709036,13683608072

蓝垂芬(乡村退休干部)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

邮编:337012

电话:13036299029

蓝氏族谱有关问答

问:关于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你是怎么认为它是准确的?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答:本来我就是在家谱中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研究的。比如:我们的早期祖先,特别是公元前以前的越早他们的寿年就越高,历代的祖先生殁寿葬与当时的帝王在位年代又记载得如此清楚,还有我谱在始祖至108世的祖先生、殁年份只有干支年和帝王在位年代,而没有公元年份。因此,我首先从我本人起按直系关系一直查到始祖,再从这些祖先之间的出生间隔年数来看是否准确,结果我整理出一份直系出生间隔年表;第二是我以六十年干支记年法逐一查出公元前的公元年份,至于历代帝王在位年数,我也是在历代祖先的生、殁时间与帝王在位年代,用干支记年法推算出来的,年表推算出来后,为了更进一步确认它的准确性,我又用历代祖先的生、殁、寿年生(上)死(下)与帝王在位年代加以核对,结果,将这一百多代的祖先一一查对,无一例不相符。

问:仅凭你们的家谱记载,又没有什么文物古迹予以证实,怎么能相信你的准确性呢?

答: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这样清楚地从头至尾将历代祖先的生、殁、寿、葬记录得这样详细,特别是在几千年以前,又没有现代文字,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刚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后期,那时的生、殁、寿、葬同样有那么清楚,还有那葬地的坐向方位与现代的基本一致,那时候的科学怎么就有这么完备,还有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有那么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要回答的是,我们的祖先一定是凭什么依据记录下来的,否则他没有必要将每位先辈的生殁寿葬写得这么详细,我也看过外姓的家谱,他们就没有记载这样清楚,只是将每代人的名字记录下来了,如果他们要假造这样一个历史,也没有精力将这些年份推算得这么准确,特别是那时候还没有采用公历计年法,他们也没有象现在一样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而假造一些文物。

我这里还想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祖先中,在始祖昌奇公以下第69世有个尹亹(meng)公(公元前713-608年)他生于周桓王七年,为楚国大夫,他为寻找到蓝氏的始祖根源,曾编修出了蓝姓近2000年的家谱,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年,他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要早六百年。

至于那时候的寿年与科学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如果站在反对的一方说,应该是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比较短些,因为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医学技术,也没有现代人那么懂得保健知识。站在支持一方的观点是那时候的人口稀少,自然生态纯真,人的事业欲望少,记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唐尧禅让的历史典故就可以想象那时候人的心态,加上那时候又没有那么多如烟、酒和社会压力等这些致命伤。若要证实这一现象,那就要从各姓氏的家谱中找出是否有着普遍现象,或在出土历史人物中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实。

至于那时候人死后安葬的方位等科学问题,我认为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科学,很可能那时候的科学就是重视这些事情,而现在只不过是继承了这些科学。

至于整个历史年表,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出了三个帝王可以证实,司马迁的史记早期历史也没有历代帝王在位年表,而只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记载,在图说经典白话“史记”的殷本纪中的一个故事中说:“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子孙,他是商王祖丁的儿子,盘庚的哥哥阳甲当了七年国王去世后,盘庚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成为商代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当政二十八年,很有作为。”这两位帝王的在位年数刚好与我推算的相符合,还有是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在位13年也和我推算的是一样。

我认为出土文物是证实历史最好的依据,但如果按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去用文物古迹等方式去研究,若找不到系统的历史记载,要想将我国的早期历史完整地挖掘出来,我看是行不通的。

若在各种方志和家谱等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去探索,查找这很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

(关于古人寿命在书面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中为何都那么长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真正纪年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历法一年是十个月,而且没有举世统一,对于每个人的寿命基本是凭个人记忆和说法来定的,没统一的认定。从黄帝历到颛顼历到夏启72历法,都不统一,每个人的年岁大多是自己的说法,相对长一点的多有夸张,比方彭祖800岁,这显然是神话色彩的表述——蓝善清补注)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一般人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扩展资料:

家谱的作用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参考资料:

-家谱

问题一:家谱在当今的作用是什么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修家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博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骄奢*逸,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就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人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

问题二:为什么要修家谱、修谱的作用、立谱的意义 A、为什么要修谱 家谱在当代,尤其对于历史考古,人类基因研究,遗传病医学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它与国家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地方志(或某某县志),并成为三大史料来源之一。所以修家谱也不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是搞封建迷信,家谱也是很重要的。我国的某些有历史价值的家谱,至今还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掠劫并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收藏。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家谱的内容一般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B、修谱的作用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不关心也不过问本家族的发展历史。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还要走出国门,这是今后子代裔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祖先,二是下对后代,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祖先竖碑立传,把他们的育人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C、立谱的意义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我国历史上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明清时期私修家谱更是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家谱与方志、国史并列成为祖国三大历史文献。家谱有一定的编写体例,主要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包括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兴衰变化,以及家族的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史学的组成部分。

问题三:家谱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庭道德研究资料、家族制度研究资料、经济史资料、人口问题资料、历史人物传记、民族史资料、地方史志资料、教育史资料、民俗学资料、宗教史资料、华侨史资料、重大历史事件资料的提供等等。

问题四:修族谱的现实意义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问题五:修族谱有什么意义?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同时,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问题六:续修家谱有什么意义? 家谱远古时代,只有王公诸侯贵族独特的家谱中的作用只能证明血统,是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它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有血统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举官员,以及社会交往必须先看门人结婚,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大大增强内容也增加了家谱比以往任何时候。

宋代,传统的禁令正式的血统被打破,民俗文化兴盛编族谱,在政治生活中的家谱时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的家庭。修撰家谱往往是重复的,每次血统,将成为与部落之间的同姓的一件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敲定,家谱现在已经蔓延到了非常丰富的。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无论是作为一个人的血统的承诺,是几代人,他的父亲为之;第二部分是家谱的文字,是根据每个人安排优先列出谱系图,介绍了每个人的规模,父讳,行次,时代,官员封爵的年龄,亡日期,谥号,婚姻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超过50个字,只有两三个简单的字,实际的传记;第三部分是附录。

一些族谱,当李谱,他们决定命名为代序,并事先标定的大小,辈分明确,国家命名为家族世系“论资排辈”,其实就是一排的意义生成的信息。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形成的历史,从“名”的人,一个字必须安排作为名称的一部分。字应放置在中间或最后三个字的全名,每一代不一定是准确的水平数相同,但与普通的规则。排在资历

古名的基础上,皇帝的命令基本上家谱祖先经文或诗歌

问题七:如何修家谱,家谱的写法,修家谱的意义 修家谱的意义就是文字上记录以姓氏为基准的家族成员,生卒年月,人生经历,子女几人,等等,写法主要是以树状分支形式为主。

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心的爱就在我身边太阳的第一缕光辉射向大地,那是它给人类的最温暖的爱;月亮的第一缕银辉洒向大地,那是它给人类的最柔和的爱;当母亲端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时,那是家人给我的最博大的爱。曾经看过一则广告,一位小男孩手端一盆水吃力地走过来,用稚嫩的声音对母亲说:“妈妈,洗脚!”望着画面中那位母亲惬意的笑容,我不由潸然泪下。是啊,爱,原来如此简单。步入初三后,一种沉闷与莫名的烦恼取代了曾经的快乐天真。过去爸爸妈妈是我心中的神,可现在,我竟然学会了和他们顶嘴吵架。那天,因为爸爸炒的菜不合我的胃口,我便大吵大闹,硬把心情不错的妈妈惹恼了。妈妈阴沉着脸,斥责道:“有你吃的就行了,还这么挑三拣四。你总说我不给你脸面,你给过我好脸色吗?”妈妈沉积了很久的怒气终于爆发了。我冲到房间里,将门使劲一摔,呆坐在那里,任眼泪四处流淌。没过多久,爸爸拿着一条毛巾走了进来。他抚了抚我的长发,把毛巾搭在我肩上,简单地说了一句“快睡吧!”每每这种时候,爸爸总会出现在我面前。我没有理会爸爸,反而大声地吼了起来:“我不需要你的怜悯。”可爸爸似乎并不在意我的话,依然拿起毛巾,拭擦着我脸上的泪痕,之后又帮我整理好床被,轻轻地扶着我躺下。爸爸出去了,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深夜,妈妈和爸爸轻轻走了进来,我赶紧闭上眼装睡。“你这么放心不下,刚才为什么骂得那么狠呢?”爸爸轻轻地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急性子,”妈妈解释说,“看她那么哭,我这个当妈的又怎么会心安啊?可她总是不能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啊!”听到这里,我不由地鼻子一酸,泪水滚了下来,一滴一滴,浸湿了枕头,也化开了我心中的那股怨气,仅存的,是一种无言的感激。爱,不用刻意安排,只要用心感受,它就会悄悄地出现在你我身旁。我知道你曾经梦想着能够用手中的画笔在心中画出七彩的阳光我知道你曾经梦想着能够用美丽的舞蹈在台上跳出生活的美好我知道你曾经梦想着用嘹亮的歌喉使世界充满微笑然而一声巨响将你的梦想埋葬四周漆黑一片看不见昔日的红花绿草也没有了朋友在身边围绕你拼命的摸索却逃不出这个监牢我知道,你那里很黑,很静,很冷,如同陷在一个深黑的洞穴,所有的光线,声音,气味和温度都被隔绝在断壁残骸之外。或许,你正疯狂地想念父亲的饭菜母亲的叮咛情人的亲吻;或许,再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中,你只能承受钢筋水泥对你血肉之躯的挤压;甚至,你感觉到的只有自己的血液逐渐流干的空洞,听到的只有自己心跳逐渐减弱的虚无,咀嚼的是欲呕泥土是死亡的味道。大地颤动的那一刻,你的微笑被尘土掩埋,就在那一瞬间你的声音被瓦砾淹没……天灾无情,人有情。此时我们不只是祈祷上天的眷顾,我们更冀望着彼此的关怀和温暖。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去拉一把,用自己的肩去扛一份,用自己的心去暖一回。无情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带走了我们最爱的亲人。但是,地震震不垮我们的心,撼不了我们的情!:我们是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我们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同胞,我们是危难时刻最贴心的一家人。家,是什么,家,是一盏灯,一缕炊烟,一份牵挂,一种责任。国,又是什么,国是一个更大的家,是一部序写了五千年的家谱,是一条繁衍了13亿兄弟姐妹的血脉,是一座遮风挡雨、屹立不倒的精神长城。别哭,别怕,我们用真心为你们祈祷,我们用爱心给你们力量。我们,就站在你的身边。这一刻,车辆停运鸣笛,行人原地肃立,白发苍苍的老人和重病的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起。女:这一刻,正在夜色中的部分海外华人聚集地烛光点点,这一刻,无数人的泪水夺眶而出……然而希望您早日解决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算起,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来历:

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黄排在《五帝本纪》之首,但他并没有明确黄帝的年代,甚至对颛顼、帝喾、尧、舜都没有纪年。现在的文史工具书一般都把黄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6世纪,即距今约4600年(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改为距今约5000年,显然与前述主流认识相关)。

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公元前2357年。

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史式说,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

扩展资料: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介绍: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 (汉语词语)

家谱的做法

一、拟定修家谱计划

1、版本:精装、平装、光碟、网络。

2、时间:完d成期限、工作时程。

3、预算:经费、人员。

4、范围:同宗、合族、家族。

5、工具:图表、问卷、电脑。

二、组织章程

组织委员、修谱大纲、责任分配、发凡起例。

三、筹集基金

一人负担、众人分摊、家族劝募、早请补助、公开销售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系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四、资料分析

前修旧谱、相说族谱、族谱研究资料、研究与过滤资料、请教族谱专家。

五、寻找史料

家谱文献、世系资料、出生、过世登记证、户籍、除户登记资料、神龛祖先牌位、家庙晋主名册、祭祀公业章程、名册,墓碑文字、坟葬座落方位,讣文、疏文、功德薄,长辈口述记录,家传、年谱、纪念集,老照片、录音、录影资料,古文书、契约、证书,正史、方志,人名录、同学录,旧报纸、电话薄。

六、编辑内容

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

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七、审定内容

专家审稿、多次校稿、最后完稿。

说明:最好有学者专家参与审订,审稿时一定要仔细,可以慢一些但要保持精准。

八、印刷出版

黑白或彩色、纸本或光碟、选定印刷厂、印制若干份、设家族网站。

九、领谱典藏

办祭谱活动,族人领族谱,寄存图书馆。

如何制作家谱?

1、电脑打开Word文档。

2、打开Word文档后,点击工具栏中的插入,然后选择智能图形。

3、进入选择图形页面,选择图形后,点击确定。

4、Word正文添加构造图之后,就可以输入名字世谱了。

5、如果表格不够,可以选中一个图标,点击右上角的添加,可以选中在上方或者下方添加项目。

怎么编写家谱?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

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