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孤才断臂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救孤才断臂是什么意思?,第1张

救孤才断臂出处:

明建文四年(1402年),大学士方孝孺不为燕王朱棣起草登极诏书,遭屠十族的惨案。许多史书记载方孝孺无后。据《浦城县志》和《徐氏家谱》记载,方孝孺有后。能幸存一脉,是浦城徐善安断臂救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因皇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6年病故,遂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立即实行“削藩”政策,遭到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的反抗,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靖难”名义起兵对抗,经过三年攻战,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京师(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称永乐帝。令文学博士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方抗命拒绝,惨遭杀害。朱棣诏令夷其十族(第十族为朋友及弟子),仅方氏一案被杀害者达873人(一说847人),另遭流放、充军的达数千人,有不少人被折磨而死。

方孝孺反对朱棣登极是有原因的,其一,传统观念,叔父应辅助侄儿,不该篡夺皇位;其二,他是建文帝最亲近大臣,知遇之君,所以忠心不二。

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字希直,又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他从师翰林学士宋濂。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东阁大学士吴沉等推荐到奉天(今南京),奉旨作《灵芝》《甘露》诗二首,朱元璋很懑意。见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助子孙之意,以厚礼相赠回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授方孝孺为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老师。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继位,召孝孺入京,为翰林侍讲学士,次值文渊阁,尊以师礼,建文帝读书遇到难题时请孝孺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坐跟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孝孺任副总裁,后调任文学博士。

燕王兵入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传已不在人世。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孝服,啼哭。决不为燕王写登极诏书,遭夷十族。夷十族时,方妻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皆上吊自尽,两个女儿亦投秦淮河而死。

夷十族后,方孝孺有没有后裔?据宁海县《方氏家谱》记载:“灭门发生前当地太守因敬佩方孝孺为人,放走他7岁小儿子,小儿子逃到上海奉贤县青村,投奔一户余姓家里,改姓余。在余家长大后并和余家女儿结婚,生下三个儿子,长子留在上海奉贤青村,次子到南京守方孝孺墓,三子回宁海故里(今大佳河镇溪下王村)。三子繁衍出宁海方氏家族现有400余人。

据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和浦城溪东《徐氏家谱》记载,方孝孺能留得一脉,是浦城徐善安所救的。所说的当地“太守”,就是徐善安。事实经过据《浦城县志》和浦城溪东《徐氏宗谱》记载符合实际。

徐善安(1341——1420年),浦城人,字敦复,号东湖。洪武初年,国家急需人才,被推荐入朝,被任命为明州(今宁波)教授,后调任太学博士,不久又升为监察御史,再升按察使司佥事,官阶为奉政大夫。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对方孝孺的才华与为人很是钦佩。“靖难”时,备兵台州,将方孝孺有孕的妾藏在屋内沟罅中,扬言她已出家为尼。官府不信,怀疑是其藏匿,严刑逼供,徐善安手臂折断一只,始终未说出藏匿方妾之事。后来方妾秘密转移,生一男孩,名德宗。由秀才余学夔抱去,交尚书魏泽秘密抚养,复得祠部郎余允、参政任勉共同掩护。将方德宗携居华亭,改姓余。明万历(1573——1620年)间,巡按杨廷筠知其事,始复原姓。后华亭董其昌与郡守张九德建一座求忠书院,祀方孝孺,即以徐善安、魏泽、余学夔、余允、任勉配享。

徐善安因此案被人告发被革职,发配到张家口附近的万全都司保安卫充军,子孙世代轮替,直到明代灭亡。徐善安于明永乐十八年病卒于保安卫戍所。

昨天,我和灵芝开车去海宁袁花镇参观金庸旧居,是金庸的出生地。金庸老家早在文革中被烧了,现在的旧居是仿当年的模样造的,不过听旧居守护人,即金庸同父异母弟弟说,现在造的只是当时的一部分。旧居里陈设的东西并不多,只是有关海宁查氏家族明清以来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士子介绍、金庸作品、金庸回乡参观的一些照片等。

金庸父亲前后娶了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生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有两个女孩没有养大,现在这些子女及其后代都没在海宁袁花镇生活,或在上海,或在香港,境况大多不错;第二个老婆原是查家丫环,金庸母去世后,被金庸父收为妾,并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及其子女依然生活在海宁袁花镇新伟村,和普通的农人一样种田养蚕艰难维持生计,金庸和这四个弟弟没有任何联系,即便在1996年回乡时也没有到出生地看看,也没有和这几个兄弟见面话情,显得有点无情,乡亲们对他颇有微词,倒是同是查氏的查济民回乡投资、捐助深得乡民称赞。

金庸先后娶了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上海人,当年随他一起去了香港,据金庸堂侄媳说,当是金庸在报社工作,非常努力,常常工作到深夜,很少有时间陪妻子,妻子不懂粤语,和人交流很少,感到非常孤独,后来就和金庸离婚回到上海;金庸的第二个老婆应该说是和金庸共苦的,而且为他生了二儿二女,但金庸把《明报》买下来,有了地位和名气后,又恋上一个比他小二十九岁的女人,也就是他现任妻子林乐怡,为此和妻子离婚。妻子有一个离婚条件,就是要求林乐怡结扎,不能生孩子,林乐怡为了要和金庸在一起,做了结扎手术。就在金庸和妻子离婚的当年,他的长子因为自己失恋而逃楼自杀。金庸和他的二子关系并不好,几乎没有来往。

金庸异母弟弟查良楠看上去是一个极本份善良的农村人,现管理着金庸故居。我们到金庸居故时已经十一点,旧居参观时间是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四点。他看我们在闭馆时才到,并不阻拦我们进馆,而微笑着说:“上午十一点关门,你们快点进去看看就出来吧。”我们进去了,自然怀着好奇与兴奋仔细参观,整个旧居里就我们两个游人,这里就变成我们的了,这样的旅游情况到那里去找,国庆时期各大小游览地人满为患,所以,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地结束这种享受,我们在里面拍照聊天欣赏,我们转了一转圈,大伯找过来了。我们就和他聊,我们告诉他我们原是想来了解查家清代著名学者查慎行,问他是否知道,他说知道,我们问他查慎行故居在哪里,他说在袁花双丰,但查慎行故居已经没有了,只成了一片桑树地了,查慎行的坟墓也不知在哪里。我们问那里还有没有查慎行的后裔,他说没有了,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我们很感谢老伯,提出来要去老伯家吃饭,可以继续聊聊,老伯很为难地说家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好吃的。我们问他家里是不是有查氏家谱,他有些迟疑的说没有,他说重修的家谱在海宁博物馆和徐志摩故居有,还有一些在查氏一些做生意的老板手里。我们又问金庸有没有回过故乡,他说没有,问金庸的兄弟姐妹在哪里,他说有四个儿子在外,后母生的四个儿子还生活在这里。聊得多了,老伯对我们似乎放弃了戒备,于是,很自然地说:“我是他的弟弟”,我们惊讶极了,原来他就是金庸的弟弟,我们便和他拍照留影。后来他回去吃饭,我们准备到袁花镇上用午餐,并告诉他,我们下午再来。他说下午不是他值班,是一个女的来值班,想看家谱可以问问她,她家有。我们谢过老伯离开金庸故居。

我们在袁花镇用过午餐后又在镇上兜了一圈,买了一些种花草的工具,开车再次来到金庸故居,有两位中年女子坐在门首,看见我们,脸露笑容。我们告诉她们,我们上午来过,想来看看家谱。一位坐在凳子上穿黑色衣裤的女子说:“要看家谱啊,我们家有,我去拿了给你们看。”本以为她会不给看,没有想到她如此爽快,大出意外。她问我们想看谁?我说是想看查慎行。她起身回去拿了。我们就和另一位穿花布衣服的女子聊起来,问她是不是姓查,她说是的,他是金庸的堂侄女,刚才那位是她的堂弟媳妇,也是金庸的堂侄媳妇。我们说你们查家在明清时出了很多有名文人,现在子孙有没有受此影响,有没有出息的,她笑说:“没有,没有一个出息的。”还说她自己不认字,所以也不知道这些情况。倒是她堂侄媳认些字,了解些情况。一会儿她侄媳妇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边过来边说:“没有你们要找的人的记录,可能不在他们这一支上。”这个稍有些遗憾,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家谱,所以,看她拿了家谱,也就很兴奋的翻阅,问她如何看家谱,她说:“原来也看不懂,但现在知道怎么看了。”于时她给我们从金庸祖父看起然后看金庸父亲及其金庸子孙辈。我们发现眼前的两位女子也被编进了族谱,包括她们的孩子,因为这本家谱是最近重编的。

此番去袁花镇,本想去了解一些查慎行的事情,结果见到了金庸的亲人、了解了金庸的一些生活琐事,感觉不虚此行。

昨天,我和灵芝开车去海宁袁花镇参观金庸旧居,是金庸的出生地。金庸老家早在文革中被烧了,现在的旧居是仿当年的模样造的,不过听旧居守护人,即金庸同父异母弟弟说,现在造的只是当时的一部分。旧居里陈设的东西并不多,只是有关海宁查氏家族明清以来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士子介绍、金庸作品、金庸回乡参观的一些照片等。

金庸父亲前后娶了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生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有两个女孩没有养大,现在这些子女及其后代都没在海宁袁花镇生活,或在上海,或在香港,境况大多不错;第二个老婆原是查家丫环,金庸母去世后,被金庸父收为妾,并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及其子女依然生活在海宁袁花镇新伟村,和普通的农人一样种田养蚕艰难维持生计,金庸和这四个弟弟没有任何联系,即便在1996年回乡时也没有到出生地看看,也没有和这几个兄弟见面话情,显得有点无情,乡亲们对他颇有微词,倒是同是查氏的查济民回乡投资、捐助深得乡民称赞。

金庸先后娶了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上海人,当年随他一起去了香港,据金庸堂侄媳说,当是金庸在报社工作,非常努力,常常工作到深夜,很少有时间陪妻子,妻子不懂粤语,和人交流很少,感到非常孤独,后来就和金庸离婚回到上海;金庸的第二个老婆应该说是和金庸共苦的,而且为他生了二儿二女,但金庸把《明报》买下来,有了地位和名气后,又恋上一个比他小二十九岁的女人,也就是他现任妻子林乐怡,为此和妻子离婚。妻子有一个离婚条件,就是要求林乐怡结扎,不能生孩子,林乐怡为了要和金庸在一起,做了结扎手术。就在金庸和妻子离婚的当年,他的长子因为自己失恋而逃楼自杀。金庸和他的二子关系并不好,几乎没有来往。

金庸异母弟弟查良楠看上去是一个极本份善良的农村人,现管理着金庸故居。我们到金庸居故时已经十一点,旧居参观时间是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四点。他看我们在闭馆时才到,并不阻拦我们进馆,而微笑着说:“上午十一点关门,你们快点进去看看就出来吧。”我们进去了,自然怀着好奇与兴奋仔细参观,整个旧居里就我们两个游人,这里就变成我们的了,这样的旅游情况到那里去找,国庆时期各大小游览地人满为患,所以,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地结束这种享受,我们在里面拍照聊天欣赏,我们转了一转圈,大伯找过来了。我们就和他聊,我们告诉他我们原是想来了解查家清代著名学者查慎行,问他是否知道,他说知道,我们问他查慎行故居在哪里,他说在袁花双丰,但查慎行故居已经没有了,只成了一片桑树地了,查慎行的坟墓也不知在哪里。我们问那里还有没有查慎行的后裔,他说没有了,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我们很感谢老伯,提出来要去老伯家吃饭,可以继续聊聊,老伯很为难地说家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好吃的。我们问他家里是不是有查氏家谱,他有些迟疑的说没有,他说重修的家谱在海宁博物馆和徐志摩故居有,还有一些在查氏一些做生意的老板手里。我们又问金庸有没有回过故乡,他说没有,问金庸的兄弟姐妹在哪里,他说有四个儿子在外,后母生的四个儿子还生活在这里。聊得多了,老伯对我们似乎放弃了戒备,于是,很自然地说:“我是他的弟弟”,我们惊讶极了,原来他就是金庸的弟弟,我们便和他拍照留影。后来他回去吃饭,我们准备到袁花镇上用午餐,并告诉他,我们下午再来。他说下午不是他值班,是一个女的来值班,想看家谱可以问问她,她家有。我们谢过老伯离开金庸故居。

我们在袁花镇用过午餐后又在镇上兜了一圈,买了一些种花草的工具,开车再次来到金庸故居,有两位中年女子坐在门首,看见我们,脸露笑容。我们告诉她们,我们上午来过,想来看看家谱。一位坐在凳子上穿黑色衣裤的女子说:“要看家谱啊,我们家有,我去拿了给你们看。”本以为她会不给看,没有想到她如此爽快,大出意外。她问我们想看谁?我说是想看查慎行。她起身回去拿了。我们就和另一位穿花布衣服的女子聊起来,问她是不是姓查,她说是的,他是金庸的堂侄女,刚才那位是她的堂弟媳妇,也是金庸的堂侄媳妇。我们说你们查家在明清时出了很多有名文人,现在子孙有没有受此影响,有没有出息的,她笑说:“没有,没有一个出息的。”还说她自己不认字,所以也不知道这些情况。倒是她堂侄媳认些字,了解些情况。一会儿她侄媳妇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边过来边说:“没有你们要找的人的记录,可能不在他们这一支上。”这个稍有些遗憾,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家谱,所以,看她拿了家谱,也就很兴奋的翻阅,问她如何看家谱,她说:“原来也看不懂,但现在知道怎么看了。”于时她给我们从金庸祖父看起然后看金庸父亲及其金庸子孙辈。我们发现眼前的两位女子也被编进了族谱,包括她们的孩子,因为这本家谱是最近重编的。

此番去袁花镇,本想去了解一些查慎行的事情,结果见到了金庸的亲人、了解了金庸的一些生活琐事,感觉不虚此行。

易姓的来源:

一、 姓氏源流

易姓的来源有二:

1 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

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

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

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 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

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

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

,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

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

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

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1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

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2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

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

间的晋中地区。

堂号:

1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

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

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

,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

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注释: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晒 旧 衣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1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7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9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0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1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3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4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1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2《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3《灵芝篇》魏晋曹植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

百姓家肃虔。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

比屋皆仁贤。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

慈母亦复然。

救孤才断臂是什么意思?

救孤才断臂出处:明建文四年(1402年),大学士方孝孺不为燕王朱棣起草登极诏书,遭屠十族的惨案。许多史书记载方孝孺无后。据《浦城县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