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天子.一代名臣 煮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些人说的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两朝天子.一代名臣 煮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些人说的是谁?,第1张

两朝天子:指朱姓的后梁朱温和明时的朱元璋都做过天子。也代指朱姓家族。

一代圣人指:宋时的朱熹称亚圣。也代指朱姓家族。

煮天子父指:楚汉争霸时项羽曾经烹过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也代指项姓家族。

为圣人师指:春秋时孔子曾经拜过项橐为师。也代指项姓家族。

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煮天子父,为圣人师。出自:朱氏对联故事(朱项斗联)。

扩展资料:

朱项斗联故事:

传说有个小镇住着姓朱和姓项两个家族。两姓之间时常发生摩擦。姓朱的家族盖了一个大祠堂,想显示一下本族的威风。姓项的家族,岂甘落后,也兴师动众,盖了一个。

姓朱的族祠先盖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门上挂一幅有气派的对联,以压倒姓项。他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到: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过龙庭、当过皇帝的朱家人;

理学家朱熹,在大宋时代,也曾以“亚圣”名震天下,是朱氏门中杰出的一个风云人物。他们根据这些历史典故,在祠堂门左右各书四个字,构成楹联一副: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项姓祠堂也建成了。项家看到朱姓祠堂楹联的狂妄口气,大为愤慨。因此,他们召集了全家族的大会,又把秀才们找到一起,考察项氏家谱,专门研究如何写一幅对联,才能压倒朱姓的凌人傲气。

很多人都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天地间,哪有比这些更神气的呢?”谈过来,谈过去,商量了几天,总讨论不出个头绪来。最后只好决定:出重赏,向外界征求楹联。

朱姓那边,见到这种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还漂打鱼船。有个外乡人应征来了。项家把他尊为上宾。在项姓召集的全族首脑人物会上,外乡人给大家讲了两个历史故事:

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故事。孔子曾经拜在项橐(读驼)的门下,向他学习礼仪。

另一个是秦汉时代的故事。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后,用大鼎将他煮死。

这个外乡人讲完故事后,大声向众人说:“朱氏门中有人当过天子,项门中人,曾把天子的父亲煮死;朱氏门中有人称为圣人,项门中人,曾经是圣人的老师。我要代你们项姓用以上的历史故事,作一副对联,压得朱家透不过气来!”

外乡人的话音一落,项姓族人立刻欢呼雀跃,杀牛宰羊,盛情款待了这位外乡人,并给以重赏。第二天,项姓宗祠的大门上,也是左右各书四个字:煮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副对联与朱氏宗祠门上的那幅,针锋相对,凌顶压头,占了上风。朱族的人见了,目瞪口呆,一语不发。朱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

自此,朱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

晋王,很牛!因为太原乃龙兴之地,能当上晋王的,一般是皇帝极为放心的人。晋乃军事重地,所以晋王手下的兵马也是各王中数一数二的。历史上先后有45人被封为“晋王”。天官者,吏部尚书,百官之首。宋时皇帝钦赐的官也叫天官。

首先,姓李,晋王,一定是在李唐时期或是在乱世。因为唐为李姓天下,才能有李姓的晋王。乱世非皇姓也可被封王或自立为王。所以这个晋王一定是在唐朝或乱世。这样查找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晋王之孙,这个晋王不能是皇帝,因为那样就不是晋王之孙,而是帝王之孙了。但唐朝的晋王是要当皇帝的,多不符合条件。而且这个晋王必须有儿子,夭折的晋王不算。

符合条件的晋王可以排出来了,只有两个:

李克用:沙陀人,唐末战乱,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杀入长安,旋即被李克用等人追过来打了个大败。对唐王朝有续命之功,因此,李克用被封晋王。后来,朱温代唐称帝,李克用以复兴唐朝为名,又和朱温斗了一辈子,后病死。

李定国:南明时的晋王,也是最后一个晋王。本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明末张献忠起义,收留李定国为养子,改姓张,随张献忠南征北战。后李定国归顺南明政权,举起反清大旗,在今西南边陲一带大破清军。后世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五代十国的天官都是谁无可考证,但李克用是朱温的死对头,他的孙子根本不可能当朱温的吏部尚书。但有可能在后唐或更后一些时候做吏部尚书。但不会在宋,因为宋建立时,李克用的孙子怎么也有70到100多岁了,不大可能再当官了。李克用有十三太保,一个亲生,十二个义子。亲生子李存勖当了皇帝,绝对不是他,否则就不是晋王之孙,而是皇帝之子了。义子的可能性也不大。也有种说法是李克用有八个儿子。但不管怎么说,李克用的儿子们骁勇善战,非常牛,而五代十国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天官,乱世天官也不是一件多么光耀的事。既然说是晋王之孙,李天官,却没有说很牛的父亲,没有说很牛的家世,没有说到皇室背景,不合常理。那么是李克用的可能性不太大。

李定国是最后一个晋王,生于1621年。清朝前期李姓天官只有一个——李光地。李光地出生于1642年,并不是李定国的孙子,而李光地的爷爷也不是晋王。李光地虽然当过天官,但他最高做到为文渊阁大学士,称呼应是宰相,而不是天官。

所以,这个晋王,也许是个追封的晋王,有可能没有记载。这个天官也不一定是吏部尚书,可能是别的尚书,因为别的尚书有时也敬称天官。这个范围就大了。

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朝代。两朝的疆域都非常广大,国祚也都接近三百年,在各方面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在皇室后代复国方面,两朝有明显的差异。

唐朝皇帝子嗣数量动辄十几,甚至几十,五代十国参照唐朝后代旗号“复国”的却是朱邪氏李存勖,以及借徐姓发家的李昪,真正的李唐后代不见踪影。

而明朝后代却衍生出五股复国势力,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与清朝等政权对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上图_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干化二年(912年)在位

唐朝后代

唐朝末年,朱温杀唐昭宗,立唐哀帝李柷。朱温还差手下蒋玄晖在九曲池摆酒,借机杀了唐昭宗的九个儿子,防止有变。但据说唐昭宗在迁都的时候得了一个儿子,唐昭宗把他交给胡三公抚养,胡三公给皇子取名胡昌翼。

这个胡昌翼到五代十国还在活动,不过他不是像李存勖、李昪一样打着李唐后代的旗号“兴复唐室”,而是去搞科举了。他考中了后唐的明经科,后来又隐居搞学术,被称为“明经公”。

明朝后代

相比唐朝后代,明朝后代复国的就多了。弘光政权,南京大臣拥护的福王朱由崧做了皇帝。隆武政权,福建方面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绍武政权,隆武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之弟朱聿鐭为帝。永历政权,桂王朱由榔当政。加上浙江官员拥立的监国鲁王朱以海,明朝后代复国的至少有五位皇裔。

当然,由于内斗,这些政权加起来存在时间不到二十年,最后也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真正地“反清复明”,光复明朝。

上图_ (永历七年)1653年南明与清的形势图

为什么两朝皇室后代复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呢?

一、末期社会情况不同

唐末社会状况

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空前。黄巢起义,唐朝中央无力应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于是征集各地兵将来镇压。但各地却反而借此扩充势力,致使起义军一度攻破长安。

唐皇为了苟延残喘,不得不继续册封这些乱臣贼子。后来,各地藩镇都加入了兼并混战。朱温一支势力颇大,挟天子,受封梁王。唐亡后,由于割据势力众多,五代十国随之而生。

明亡后社会状况

明末虽然没有像唐末一样严重的藩镇割据,但也出现了四个政权,即张献忠在四川的大西政权,北方已经入关的后金政权,李自成在北方的大顺政权,占据大部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相比割据势力多如牛毛的唐末,南明占据的地方还是相对安定的。这也是南明朝廷得以据地复国的原因。

上图_ 李自成起义图

二、藩镇政策不同

唐朝的藩镇政策

(1)李渊:大肆封王

唐朝的开国始祖李渊对李氏王爷都是给钱给权,各王爷都有一定的实力。举个例子,秦王李世民能发动玄武门之变,还能逼迫李渊退位,就是因为他有实权。

(2)李世民到李隆基:给予一定权力

李世民虽然削减王爵,可给李氏王爷的爵位、俸禄一点没少。封地方面,李世民一度想让亲戚做各个地方的“世袭刺史”,群臣抗议,最后作罢。不过李氏子孙还是到地方当了刺史、都督,负责监管地方。这些王爷有钱,权力却相对有限。这里举一个例子。

公元688年,武则天大封武氏,为自己积蓄力量。李氏王爷十分不安,谋划起兵反武。结果,起兵前,许多王爷竟然纷纷以准备不足等理由推脱,只有越王李贞一人起兵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氏诸王实力不足,所以心虚。李贞其实也怕。起兵不久,李贞听到儿子李冲失败,马上想向武则天谢罪。后来李贞起兵不到一个月就失败了。可见,到了唐太宗时期,李氏王爷的实力就不太行了。

上图_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3)李隆基到唐末:没有实权

“唐自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合,虽以国王实之,实与匹区夫不异”。到了中唐,李氏王爷只能待在京城了,连微弱的兵权也没了。雪上加霜的是,在中晚唐,还有两场大变故等着这些没有实权的李氏王爷。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很快就跑到奉天逃难。然而皇帝跑得快,住在京城的宗亲们就不见得能跑了。唐德宗的亲戚李溯等就死于兵变。

到了唐末,发生九曲河之变,李氏皇亲几乎被屠尽。偶有幸存者,也不愿冒险起兵。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明朝的藩镇政策

明朝的藩镇政策定型于明成祖朱棣。朱棣本人靠靖难之役上位,容不下拥有实权的藩王。于是“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朝的藩王,可以得封号、爵位、俸禄,但不得封地,不允许太靠近民众,不能参与朝政。这看起来跟唐朝的王爷没什么两样。

但实际上,唐朝中后期限制王爷到地方,可明朝很乐于让藩王去经营地方。一般来说没什么大事,明帝还不想让藩王入京。藩王在地方有了一定权势,就有了屏障皇室的本事。

当然,有些藩王也会尝试造反。《明史》就记载了安化王朱寘鐇之乱和宁王朱宸濠之乱等藩王叛乱。不过呢,这些藩王是无法与中央对抗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不到两个月就被压下去了。安化王朱寘鐇之乱更是只持续了18天。大部分时间里,明朝藩王都是安分守己,以备勤王的。

上图_ 唐朝各藩镇形势图

三、大臣留存情况不同

皇室后代要想复国,光靠自己还是不行的。如果有大臣能帮忙辅助,皇室的复国之路就会更加顺畅一些。

1唐朝大臣

后梁太祖朱温是一个狠角色,他的谋士李政也随主。这个李振,有些才华,早年科举屡试不中。所以他看待李唐的旧臣,有一种又羡慕又痛恨的病态心理。

唐哀宗当政时,李振见朱温已经杀了唐昭宗的九个儿子,于是鼓动朱温对李唐旧臣下手。朱温于是在滑州白马驿对三十余名李唐臣子痛下杀手。李振还未尽兴,于是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也赞同,于是又把臣子的尸体投入黄河。

至此,忠于李唐的臣子所剩无几。

2明朝大臣

相比性命不保的李唐大臣,明朝的大臣可是幸运得多。明朝的大臣不止保住了性命,而且还有左右复国政局的本事。凤阳总督马士英、户部郎中史可法,支持了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

在福州,翰林院修撰黄道周、都督同知郑芝龙拥立了唐王朱聿键。文渊阁大学士何吾驺支持了绍武帝朱聿鐭即位。户科给事中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这里可以看到,拥立皇帝的大臣数量不少,而且官职五花八门。

上图_ 手持权杖的郑芝龙,见于一幅荷兰人绘制的海图

综上,由于社会情况、藩镇政策、大臣留存情况这三个主要的原因,唐朝的皇室后代复国的少于明朝。我们从两朝后代复国一事可以总结出两个有用的道理。

一是要时刻准备,有备则无患。二是要凝聚人心,团结才是力量。如今,唐朝、明朝这两个创造过许多辉煌的朝代已经消逝,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的历史中汲取智慧。

两朝天子.一代名臣 煮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些人说的是谁?

两朝天子:指朱姓的后梁朱温和明时的朱元璋都做过天子。也代指朱姓家族。一代圣人指:宋时的朱熹称亚圣。也代指朱姓家族。煮天子父指:楚汉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