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有后人?
“李氏家谱”揭开李冰身世
李保生告诉记者,正是“李氏家谱”才让村里人为李冰父子寻到了“根脉”。据他称,1999年10月,自己读到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出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家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时任都江堰史志办主编的罗树凡发了一封信,并介绍了郊斜村的情况。
1999年10月,都江堰一个考察团来到运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考察团收获不小,尤其是发现已经记载了1000多人的“李氏家谱”。
记者从一本叫《李冰故里与李氏探源》的书中看到:经过四川水利、历史方面的专家与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专家的考察———“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生于山西运城解州镇郊斜村”。
我个人认为用族谱确认身份,这个方式还是挺靠谱的,这本来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种延续传统和血脉的方式。
什么是族谱?
所谓的族谱,又被称为宗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的事迹。族谱里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事情,虽然随着时局的动荡,有的族谱已经消失殆尽,但是仍有一些家族会对自己的族谱进行修订,和传续。
和现在的户口本不同,族谱所记载的就是一个家族所有人的名字,甚至不止是这一代人,有的族谱包括了十代、数十代的人的记录。像我们家也是有族谱的,每年清明会的时候,族谱上的人都会去参加。可能平时还不知道彼此是亲戚,查了族谱以后才发现是同宗同源,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族谱的意义
一是了解家族的历史,上知祖先,下传儿孙。因为有一个明确的记录,是哦一才可以代代相传,永不遗忘。就像这个新闻里的记者,联系到了苏炳添老家苏氏祖祠理事会会长,才知道通过族谱记载,原来苏炳添是苏轼的第二十九代孙。因为有连续的记载,所以才能溯本追源。
二是能够知晓祖先功过,给后人正确的价值引导。虽然大多数的族谱都在明清时期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但是族谱里面所记载的,除了人物之外,主要的数是祖先的功过。也有为了抬升自己的身价,所以给自己找一个很好的祖宗的情况,但也正是因为认可这个人的功劳,才会愿意成为他的子孙吧。所以族谱也是让大家知晓祖先曾经做过的一些好的坏的事情,只说有一个明辨是非,心一心向善的三观。
现在也有很多大家族拥有自己的族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氏族谱,从孔子的时候就一代代流传至今,每一代有些什么人记录得明明白白。族谱不仅可以见证一个家族的兴衰,也可以反映各个时代的特点。
通常记录和修订族谱都是非常庄重的事情,比如很多地方给孩子上族谱的时候需要开祠堂,有的地方还要大宴宾客。由此可见各家族对于族谱的看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族谱上面的东西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所以苏家族谱显示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人,也是有一定的根据,所以我认为这件事还是比较靠谱的。
史修成保存的《史氏宗谱》是清末民初时期由宝堰史氏55世孙起达公和起凤公倡议主修,后由56世孙施杰公和施坤公承修。前后共用十余年时间。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正式印刷出版,属线装木刻版,共6卷本。家谱中主要记载了史姓的溯源和宝堰史姓由何而来;历代史姓先祖的传记、赞文和遗像;史氏诰敕;史家词训;史姓一世祖到五十九世的年表和世系图等内容。
据研究,宗谱上面对宝堰史家的由来记叙甚详。据载,史氏始祖当推西汉时的史丹,他曾封为武阳侯,传数世有孙辈史崇被封为溧阳侯,为江南史氏第一世,居溧阳之埭溪。五十世数千公于康熙年间迁至宝堰东庄。数千公到宝堰后,后代以耕读为主,或有从商或手工业者,皆为普通百姓,未有显贵者出现。
宝堰史氏子孙以五十三世到五十六世最盛,其时正当清嘉庆、道光之时,也即1800年至1840年之间,鸦片战争之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由这一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宝堰史氏处于鼎盛时期。其后随着清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缓慢,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政局动荡,史氏人口于是锐减。
记者在老宅也看到了《史氏宗谱》,虽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还经历了“十年动乱”,能保留到现在,仅一个角落上被老鼠咬了一口,实属不易。据史修成介绍,这本家谱是他从家中其他史姓亲戚家处购买来的,他家原来也有一套,因文革时怕受牵累,被他父亲烧毁了。这本家谱是史姓旁支的一位伯母保存下来的。伯母没有生养,而是抱养了一个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也是史家后裔,于是伯母就想尽办法要将这本族谱保存下来。当时,伯母将族谱放在一个木盒中,然后藏进墙里,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被老鼠咬了一个角,还算好。
上世纪70年代,史修成回老宅的时候,被伯母喊到一边,告诉他“藏着一样东西”,因为伯母和她儿子的文化不高,看不太明白,于是就将族谱给他看。或许是伯母也觉得要让文化人来保存比较好,史修成告诉伯母“你放心,我会当个宝贝一样好好保管,让它能够在史姓的后人手中延续下去”。
宝堰史家老宅,坐落于宝堰下桥,是宝堰古镇保护相对完整的古式民居院落,属徽派与苏扬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代表。老宅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有倾覆之虞,经史家第五十九世孙史修成提议,家人集体商议后,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去年全家族集资对老宅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
盛氏宗谱
8569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盛家勋等序
民国十四年(1925)十贤分祠铅印本
上海南汇县图 美国
8570江苏勾吴盛氏宗谱
(清)盛德裕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敦本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571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
(明)盛时泰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北图
写本 一册
美国
8572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
(清)盛庆孚等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敬春堂木活字本 四册
历博 日本 美国
8573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
(清)盛景曾重修 蒋茂柚纂辑
清宣统元年(1911)敬善堂活字本 六册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8574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
(清)盛清学四修
清光绪九年(1883)思成堂刻本 十五册
历史所
8575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
(民国)盛虎德主修
民国四年(1915)思成堂铅印本 二十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苏州大学
8576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盛文颐总修 盛勃颐主稿
民国三十二年(1943)敦睦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8577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
(清)盛奕熊主编
清光绪十年(1884)萃渔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8578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钟歧 盛兆麟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盛氏十贤同木活字本
北图 历博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吉林
大学 上海图 上海南汇县图(残)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8579浙江馀杭闲林盛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盛起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敬爱堂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辽宁图
注:盛时士创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此为二修。
8580浙江馀杭闲林盛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盛凤翔 盛济源等四修
民国四年(1915)敬爱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581浙江临安盛氏宗谱六卷
(清)邵载阳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582浙江萧山盛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清)盛丹墀等四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聚斯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8583浙江嘉兴闻湖盛氏家乘不分卷
(清)盛沅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辑刻 宣统三年
(1911)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浙江嘉兴市图
日本 美国
8584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
湖盛氏上世谱传
(民国)盛俊撰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585浙江兰溪广陵盛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柏社乡下桥头村
8586浙江兰溪盛氏宗谱十卷
(民国)馀云行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儿兰溪县水阁乡
8587浙江兰溪石塘盛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
8588浙江富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六卷
(清)盛世恩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序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8589浙江宫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赂载续等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序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8590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盛廷祯 盛铭勋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1、2、35、36)
8591山东临沂盛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盛玉功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8592湖南长沙纠田盛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小峰 盛凤笙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肃 堂活字本 十九册
湖南图
8593湖南湘潭中湘云湖盛氏五修族谱□□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之2、末之4)
8594湖南汉寿盛氏族谱□□卷首一卷
(清)盛元音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陵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首)
8595湖南云湖盛氏五修族谱九十二卷首四卷末四卷
(清)盛先镒 盛先镛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笃庆堂木刻本 四十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湘潭、善化、长沙、宁乡等地。
8596湖南云湖盛氏六修族谱
(民国)盛光乾修
民国二十年(1931)笃庆堂刻本 二十五册
北京大学
8597广东中山香山盛氏族谱一卷
(清)盛俊廷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一册
科图 辽宁图
注:盛绍勋首修於明嘉靖间。
8598广东中山南溪盛氏家谱
(民国)盛鸿焘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日本 美国
李冰有后人?
本文2023-10-02 16:43: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