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山的景区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大雷山的景区简介,第1张

大雷山又名大雷头山,位于清港镇东部,是玉环和温岭的分水岭。现大雷山按照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融生态、健身、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森林公园。景区规划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562平方公里。已完成竹夹坑游步道建设、山门牌坊选址和方案设计及三座凉亭建设等工作。 取名大雷山,即道教道场之一。三国时期,被道教界尊称为四大天师之一的葛元;南朝年间,人称“山中宰相”的道学家陶弘景,都曾涉足大雷山(详见《历史古迹·古建筑·寺庙》)。清光绪《玉环厅志·舆地志》记载:“《浙江通志》:经纪绵褫,与宁海大雷无别,此间自擅名胜,无俟借奇于三十六峰。”  大雷山系雁荡山脉支脉,周围15公里,主峰中尖海拔443米,系玉环最高峰。大雷山山体魁伟,山势峭拔峻绝,积石千通,水穴万变,山顶常带云雾,港北诸山胚胎于此,旧有葛元丹室、清虚宫、月照堂、龙湫瀑、雷峰积翠、十八曲、曲岭松风等胜迹。元朝进士陈高有诗云:“入山惊道险,上岭觉天低。日碍危峰过,云依翠壁栖。幽花如血染,怪鸟学儿啼。避世须来此,桃源路已迷。”也有诗云:“流水岩头淌清泉,竹夹坑岙避暑炎。猪姆栋岭爬天梯,长岗山顶尝野味。身到雷山云海近,足立中尖胸怀远。更喜风门无夏日,一潭碧水映蓝天。”

古籍关于昆仑的记载甚多,而以《山海经》为最古,其次是《楚辞》,汉代的一些书籍如《淮南子》、《河图》、《水经》等也多本《山海经》为说,亦颇可资参证。但自汉代以后的书籍,每多神仙家方士之言,如《十洲记》、《神异经》、《拾遗记》等,其所记之昆仑多羼入后来仙家方士的想象,就难以凭信了,故兹不录入,仅在论述时用作参考。

兹先录《山海经》有关昆仑虚(丘)的记载于下:

《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木则枯。有鸟焉,其名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因为《山海经》流传既久,在刘向父子校订之前已经版本纷异,经文多有残缺讹误,难见原貌,而先秦及秦汉间之著述中言昆仑者多本于《山海经》,他们得见《山海经》原本,故有今本《山海经》中所无的记录,因择其要者录于下:

《楚辞·离骚》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王逸注:“县圃,神山,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县圃,维绝,乃通天’。……县,一作悬。”

又曰:“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王逸注:“阆风,山名,在昆仑之上。”洪兴祖补注:“阆,音郎,又音浪。《道书》云:‘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

又曰:“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王逸注:“《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洪兴祖补注:“《禹本纪》言:‘昆仑山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华池。’《河图》云:‘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天。’”

《楚辞·天问》曰:“昆仑县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淮南子·地形训》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之]。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又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尔雅·释丘》曰:“三成为崐崘丘”,郭璞注:“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疏:“《崐崘山记》云:‘崐崘山,一名崐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水经·河水》曰:“崐崘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郦道元注:“三成为崐崘丘。《崐崘说》曰:‘崐崘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图始开图》曰:“昆仑之虚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又见《黄氏逸书考》辑《河图括地象》)

《河图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博物志》卷一引)

又曰:“昆仑之山为地首。”(《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

又曰:“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郑玄注:“神州,晨土,即所谓齐州,中国之地也。”

又曰:“昆仑者,地之中也。”(以上二条据《黄氏逸书考》辑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MapST2ZlHvJPzbB6PIGBQ

提取码:tvi6

《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撰。旧本《水经注》经文与注文混淆在一起,字句脱误甚多。清末,扬守敬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撰《水经注疏》,弟子熊会贞续加补修,极为详尽,是《水经注》研究最为完备之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刊印,极便参览。    

《水经注》翻译如下:

原文:

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

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译文:

昆仑墟在西北,山成三重的是昆仑丘。《昆仑说》写道:昆仑山有三层:底层叫樊桐,又名板桐;第二层叫玄圃,又名间风;上层叫层城,又名天庭,是天帝的居处。

离篙高五万里,位于大地的中央。《禹本纪》的说法也一样。高诱说:河水发源于昆山,在地下潜流了一万三千里,经禹疏导畅通后,才从积石山流出。按《山海经》,从昆仑到积石计一千七百四十.里。从积石出陇西郡到洛,按各种地理典籍的推算,约有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传》,穆天子从昆山到周朝都城,是按照西方的里程计算的,从周朝都城漓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阳纤之山,计三千四百里;从阳纤以西到河首是四干里,共计七千四百里。

《外国图》又说:从大晋国正西方行七万里,就到昆仑之墟,仙人们都住在那里。以上几种说法各不相同,但路途遥远,险阻难行,经籍记载因年代久远,脱略难考,水路陆路又互有差异,往返也不尽相同。我见闻浅陋,没有做过详细的研究,只是不能不叙述一下所见诸说,把其间互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罢了。高一万一千里。

《水经注》解决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大雷山的景区简介

大雷山又名大雷头山,位于清港镇东部,是玉环和温岭的分水岭。现大雷山按照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融生态、健身、养生、休闲度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