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谱应记载的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新家谱应记载的内容,第1张

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1.姓氏源流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 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

2居住地地情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

3.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 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

4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

5人物传

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

6大事记

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

7字辈谱

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 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扩展资料:

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参考资料:

-族谱

                              引言

                            何谓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谱牒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族谱的组成

族谱的编纂是在儒学指导下进行的,从浅层次上看反映了祖宗崇拜,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儒学思想的反映。族谱,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莹、家训族规、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1谱名

阐明本族的姓氏和堂号、续修次数等问题。以民国版《江津县汉鼓山王氏族谱》为例,在封面上即写明本谱由发源于江津的王氏族人续修,重修时间为乙酉年(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其中,江津是地名,汉鼓山王氏则是堂号。

堂号,实质上是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汉鼓山王氏祠堂,是太原王氏迁居到江津的始祖——王千一之子在父亲的墓旁不远处所建。

                          2谱序

谱序又叫卷首语,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他关于本族的记述。谱序的内容大多是论述纂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历次修谱的情形、本次修谱的缘起和本姓本族的源流等。而外姓名流所作的谱序,则注重儒家道德伦理的宣扬,强调敬祖宗、辨昭穆、孝祖先等。谱序的作者包括各色人等,有的是本族之人,有的是社会名流,也有的是当地的地方官员。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主要阐述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例如,1774年在续修《孔子世家谱》时,衍圣公府颁发的谱例共有34条。如入谱规矩,出谱规矩,立传规矩等。

入谱规矩。 一般来说,族谱在收录族人时,并不考虑他的贫富贵贱、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是同一祖宗的子孙,只要不违犯国法、家规等硬性要求,都能入谱。

出谱规矩。 主要针对犯罪、出家的族人,要从族谱中移除。

立传规矩。 对于家族重要人物,对其德行、功业、学说等进行记录,供后人学习。

                            4谱论

谱论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和方法等加以发表和阐述。在历史上,有不少皇帝也很关注续修族谱。例如,清代的顺治皇帝指出续谱的目的在于强化孝梯思想,妥善处理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加强家族内部的联系,教训青年人不要胡作非为,让他们明白礼节,改良社会风气。

                        7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记述的是本族的来源、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之间的关系。这是宏观介绍本族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对始迁祖之前的家族情况的考证,习惯上往往会追溯到黄帝,并且会千方百计和历史名人攀上关系。这样做虽说影响了家史的真实性,但是也说明了后人对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尊崇。

                          6世系考

世系考详细记载了族中所有成员,从第一世到修谱时的最后一代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行次和子女等,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和寿数等。有的也记载本族支系的历史渊源和迁徙情况。这部分是整个族谱中最重要的、篇幅最大的部分。

                          7世系表

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有的地方会把世系表画在神轴上,逢年过节时,隆重地进行祭祀。山东高密的李氏家族,还保有这样的习惯。

                    从黄帝到始迁祖

在族谱修纂时,有些家族会把从黄帝到本族始迁祖的世系加以追溯。例如,前述衍庆堂《李氏宗谱》就罗列了从一世祖利贞到65代祖李道的世系。由于唐代之前的族谱大都已经散失,所以,这种追溯往往无法证实。

                          8字辈

字辈起源于宋朝,是专门登载族内姓名排行的字语。字辈一般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字,在排列时有的是四言、五言或七言,句子可长可短。字辈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据说宋太祖赵匡削曾经给赵家立了14个“范字”——“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共14个字。在族谱中,“字派”“班次”“班辈”“班行”等都是字辈的同义词。记载字辈,主要是给族人取名使用,目的是“顾名思义”,了解尊卑和亲疏。

                          9宗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处理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在《礼记》一书中,先哲指出君子建立房屋,要先立宗庙,再立马厩和库房,最后才修建家人的住所。

宗祠出现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宗庙、石室、家庙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建造,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希望子孙后世能够铭记祖先的恩德。

                          10坟莹

古人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可以庇佑后人,因此要慎择葬地。让死去的祖先入土为安,也是子孙孝梯的表现。此外,古人非常注重对祖坟的保护。在族谱编纂中,坟莹一般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内容。

                          11族规

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与家族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存关系。个体的行为,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所以,有必要用家法族规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确保家族的长盛不衰。对此,宋代儒学家程颐强调,做父亲的要从严治家,否则就会乱了长幼尊卑之序和男女内外之别。要从严治家,就必须有家法。

族规又叫家范、家规、家训、家法、宗范等,是由家族的尊长或者成员代表共同制定的,带有劝导和惩戒双重特性,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则。儒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伦理劝诫比惩戒更为合理。家法族规深受儒家这一思想的影响,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惩戒为辅。

此外,还包括族产、契约、人物传记、迁徙记、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捐资人名、领谱字号、续后篇等内容。

              族谱可以回答“灵魂三问”

我是谁?族谱的世系表可以回答。

我从哪里来?从族谱的迁徙记可以得到答案。

我要到哪里去?从族谱中的族规(家训)可以找到做人的目标。

                    千年族谱盼新生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种族传承,就会有族谱。在美国,有十三位总统有爱尔兰血统,包括罗斯福、肯尼迪、尼克松、克林顿等。而爱尔兰斋美国人大约有3700万人,在美国3亿人口中占据1/10。尽管只有大约31%的爱尔兰血统,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非常珍视它,希望它可以为自己的竞选提供帮助。

在当代,外国也有很多家谱网站。例如,奥巴马的爱尔兰血统就是由英国的家谱网站发现的。1850年,爱尔兰面临着严重的土豆大饥荒。那一年,有个名叫法尔蒙斯·基尔尼的爱尔兰青年和姐姐、姐夫一起逃到美国俄亥俄州,接收了亲戚的房产。后来,他结了婚,并生育了10个儿女。奥巴马的母亲安·杜汉就是基尔尼的后代之一。所以,法尔蒙斯·基尔尼是奥巴马的五世外祖父。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2011年5月,奥巴马前往爱尔兰中部奥法利郡的小镇莫尼高尔“寻根”。

而在现代化的中国,也一定会有族谱的一席之地。

                            —end—

PS:除关于汉鼓山王氏的内容及外,本文其余内容大多引用自《家国情怀 儒家与族谱》(岳晗著)一书,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现代人中,仍然有家谱的说法,家谱的作用有:可以让人们更加团结、传承民族文化、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脉络、可以有助于人们分别亲属远近、可以解答一些历史难题。

一个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脉络,研究家谱可以发现祖先运行轨迹,更可以反衬出时代变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姓氏文化尤其家族谱牒文化历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讲究家国天下的理念,把家放在国之前,不能认识自己怎么来的,又如何更好的爱国呢?尤其封建时代,家谱成为家族维系团结、社会得以安宁的重要纽带,它对人们有着教化功能,让人们知道孝道、重情义、感恩祖德等,这对封建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当代,我们研究家谱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熟悉自己。通过家谱分析,可以很快得出自己姓氏中的远亲旁支之间的关系,起到追根溯源的目的,让后人知道先辈的艰辛,从而激发一代代人努力奋进。同时,家谱也起到寻根问祖的目的,是许多很远的人可以通过同一个家谱得以联系到一起,这也有助于民族向心力的提升。正所谓:没有家谱,寻根问祖犹缘木求鱼;没有家谱,追根溯源犹无本之木。

好的家谱就是一个好的家风。家谱中往往将先人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为官之道等罗列其中,以供后人学习。因此,好的家风可以从家谱中摘录出来供大众学习使用,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德”“法”相容,汲取其有益的成分,推动“家庭助廉”等活动,丰富家庭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可以说,深入挖掘家谱中好的东西是完全可以为我们现在服务的。

一个家谱就是一个姓氏乃至一个家族嬗变史,传承好、利用好家谱,更加有助于发展。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子家谱世系

50世祖华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娲)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黄帝(姬轩辕)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嚣)

45世祖蟜极

44世祖帝喾(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冥

37世祖振(又名王亥,王恒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简称微)

35世祖报乙

34世祖报丙

33世祖报丁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

30世祖商王成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辩)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敛)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嚣)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羡)

14世祖微仲(又称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启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胜(子胜)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亲)叔梁纥(子纥,孔姓族人称之为“孔纥”)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忠(孔腾之子)

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孙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孙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孔志,褒成侯

17世孙孔损,褒亭侯

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之子、孔圣佑从弟)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浈(孔之固之子)、孔洙(孔万春之子,南宗)

53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诚(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讷(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 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之子)、孔彦绳(孔公诚之子,南宗)

59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孙 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之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孔佑仁: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女婿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第一代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第二代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第三代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1939-1949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

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第五代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教师,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第六代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第七代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新家谱应记载的内容

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