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价胡宗宪?胡宗宪一生功过解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如果评价胡宗宪?胡宗宪一生功过解析,第1张

从功绩和成就来看,胡宗宪绝对算得上一位能臣,平息倭寇是他一生最大的亮点。但回到做人方面,胡宗宪又表现出了趋炎附势、挥霍无度的一面,所以后人一直对他的人品颇有争议,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胡宗宪本人呢其实历史上像胡宗宪这样的人物并不少,功过我们也要分开来看,这并没有什么矛盾的,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万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要做的。

(一)破格提拔

胡宗宪,“嘉靖十七年进士”,在刑部观摩实习政务两年后,出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令。益都多年来不仅遭受亢旱和蝗祸天灾,还常受附近盗匪的抢掠,日子苦不堪言。

胡宗宪下车伊始,立即组织百姓抗旱自救、消灭蝗灾、发展生产,又安抚招降了为害一方的强盗集团。他将大部分强盗遣回原籍为民,留下千余名军事骨干组成自卫团保境安民。两年后,益都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胡宗宪声名鹊起,被破格擢升为御史。

明代九边重镇之首宣府和大同,是防御蒙古军队的前沿阵地。此地因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朝廷以重兵把守。胡宗宪出京巡行按察到此地时,适逢“诏徙大同左卫军于阳和、独石。”军士们不满被调往山高水寒之地布防,群情汹汹,聚众喧哗。为稳定军心,胡宗宪不顾众人劝阻,以身涉险,“单骑慰谕”,并当场许诺部队依旧在宣大驻防,军士们的心“乃定。”

他巡按至湖广时,积极为当地官府出谋划策,平定苗民起义。他的能力和才华得到朝廷的高度认可,再次被提拔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这次任职,把胡宗宪推向抗倭斗争的最前沿。

(二)攀龙附凤

此时,东南沿海倭患加剧。倭寇为牟取暴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海盗汪直纠集一群亡命徒和日本浪人,组成走私集团,占据日本五岛,自称徽王。海盗徐海照葫芦画瓢,拉起一支约三万人的倭寇武装,多次大规模入侵至长三角地区。

大小海盗首领们与由日本浪人组成的真正倭寇集团沆瀣一气,荼毒百姓,攻城略池。盘踞在海上五岛的汪直“煽诸倭入寇”,徐海等大小海盗在内地遥相呼应“日扰郡邑”。嘉靖在严嵩建议下,特派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前往浙江“督察军务”。

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恃严嵩内援,恣甚。”他趾高气扬向浙江总督张经索要两万两白银,碰了一鼻子灰。浙江巡抚李天宠痛恨其狗仗人势,对他采取“老虎拉车----不吃这一套”态度。胡宗宪却从赵文华身上发现了攀龙附凤的终南捷径,于是处处曲意迎合他,在“经、天宠不附”情况下,“独宗宪附之。”赵文华见他如此识相,“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

适逢倭寇入侵嘉兴,胡宗宪采取示弱战术,派人送去毒酒劳军,使倭寇“死数百人。”其后,他协助张经,取得王江泾杀敌近两千人的抗倭第一次大胜。

赵文华故意将“功归宗宪”,上疏诬奏张经靡饷殃民、“养寇失机”。严嵩在朝廷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胡宗宪的功劳,恶毒攻击张经冒功请赏,使张经最终被冤杀。

扳倒张经后,赵文华的枪口又指向李天宠,“谤天宠嗜酒废事。帝遂除天宠名,而擢宗宪以代。”不久,李天宠遭人弹劾,胡宗宪落井下石,“亦言其纵寇。帝怒,逮下狱,遂与经同死。”

攀上赵文华这棵通天大树后,胡宗宪积极参与诽谤诬陷两名正直上司,又倚仗严嵩在朝力挺,终于第三次被破格提拔为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胡宗宪为保住名位和功名,对赵文华是“耗子给猫当三陪----拼了命地巴结”,对严嵩父子更是“岁遗金帛子女珍奇霪巧无数。”他甚至通过进献珍稀祥瑞动物“十白(白鹿二、白龟四、白兔、白鹊、白猴、白鸲鹆、白鹦鹉、白麂、白鼠、白黄头)”与嘉靖搭上关系,“以万寿节献秘术十四”而使“帝大悦。”赵文华死后,“宗宪结嵩益厚,威权震东南。”

胡宗宪以权力攫取财利来进一步巩固权力。他与浙江的官员交往密切,公然在宴会上接受他们赠送的金银器物。他中饱私囊,使“督府积银如山,聚奸如猬。”同时私生活极为混乱,“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霪于制府”。

胡公子上行下效,公开接受地方官贿赂。飞扬跋扈的胡公子途经淳安时,因嫌驿吏接待规格不高而“倒悬之。”没想到碰上硬茬,县令是连嘉靖都敢骂的海瑞。海瑞闻讯截住胡公子,没收了他受贿的数千两金子,并派人将事情经过告知胡宗宪。

胡宗宪“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zī,计量)。”这些财物的用处令人大跌眼镜:抗击倭寇,保境安民!

(三)抗倭英雄

1556年2月,经赵文华力荐,胡宗宪升任直浙总督,全面主持抗倭工作,获得“东南努藏,悉从调取,天下兵勇,便宜征用”的特权。他大显身手,提拔重用武将戚继光和俞大遒等人,又诚邀以徐渭为首的“东南士大夫预谋议”,改变战法,将抗倭保境引入正轨。

针对倭寇“来去飚忽难测”的作战特点,胡宗宪命令建立完备的沿海防御系统,在福建沿海设五大水寨,在浙江沿海设三大水寨,分别派重兵驻防;他组织编写《筹海图编》详细介绍沿海敌情、地势及应对措施,又“缮甲造舰”,造出千艘配置先进火器的战舰,交戚继光和俞大遒分率巡洋。

除制定战略战术,胡宗宪在战场上同样以身作则、冲锋陷阵。他“不拘警报有无,而亲出海洋,严督各总戮力用命,以遏海寇于方来。”上任半年后,他挥师猛攻盘踞东沈庄的徐海集团。因倭寇穷凶极恶,官兵进攻失利。胡宗宪为激励士气,“擐甲厉声叱永保兵左右列,大呼而入,瞰垒下击。”将士们士气大振,大败倭寇。

数月后,倭寇为报惨败之仇,气势汹汹侵犯会稽,“官兵莫能御。”胡宗宪令大将督促卢镗迎战被婉拒后,“夜召亲兵袭破之,达旦,诸营方知,入贺,镗大惭服。”战场上,胡宗宪时常“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倭寇围攻杭州时,胡宗宪“亲登城监视,俯身堞外,三司皆股栗,惧为流矢所加,宗宪恬然视之。”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名帅风范,激励着将士们舍生忘死报国杀敌。

为一劳永逸消除倭寇隐患,他采纳“知兵、好奇计”的徐渭的建议,采取剿抚并举战略,令戚继光、俞大猷等痛击倭寇的同时,派人到日本五岛招抚王直。他巧使离间计,使倭寇自相残杀。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汪直被招抚,徐海兵败自杀,“两浙倭渐平。”

喜讯传入皇宫,“帝大悦,行告庙礼,加宗宪右都御史,赐金币加等。”

此后,胡宗宪与其余倭寇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展开拉锯战。倭寇在浙江柯梅建造战舰,胡宗宪为减轻浙江压力,故意“利其去,不击”,放纵倭寇进入福建“纵掠闽海州县。闽人大噪,为宗宪嫁祸。”遭到御史弹劾后,胡宗宪推卸责任,“劾(俞)大猷不力击,大猷遂被逮。”其后,尽管屡遭弹劾,胡宗宪仍凭借进献祥瑞物取得嘉靖欢心,步步高升至兵部尚书。

(四)折戟沉戈

1562年5月,严嵩被罢官后,严世蕃被逮捕。历来被视为严党的胡宗宪屡遭弹劾,给事中罗嘉宾与御史庞尚鹏“奉诏勘之”后,弹劾胡宗宪“扣侵边饷为常规,有‘总督银山’之号”、“上宗宪侵帑状,计三万三千(两白银),他册籍沉灭。”

御史崔栋查证,这笔巨款先后两次出自嘉兴府库。胡宗宪第一次提出一万余两,用来遣散来自广西的狼兵;第二次提出两万余两,专用于抗倭事务,如:用于赏赐杀敌立功士卒、抚恤伤亡士卒家属,收买倭寇情报或用于离间,均有据可查。崔栋回报调查结果:“宗宪无他,军中所恃有鼓舞人心者财尔。其中用间行饵,贾勇赏谋以臣愚见,宗宪可原。”

胡宗宪的自辩与调查结果相同:“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成大谋!”他细致申述:倭寇毛海峰部归顺后,他曾向朝廷“乞加重赏”;徐海围攻桐乡时,他曾馈赠徐海黄金千两、增绮数十箱,使徐海眉开眼笑退兵;为诱降徐海和汪直,“费百余金”;他对戚家军“给饷甚厚” , 重赏有军功的士兵和幕僚,使得部下“愿出死力战守焉。”

他的解释使“帝以为然,更慰谕之”,并令其“照旧督抚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贪腐风波刚过,胡宗宪又被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劾其党严及奸欺贪霪十大罪”,再次被逮捕至京城审问。嘉靖出面干涉:“胡宗宪不是严嵩党羽,朕破格提拔使用他八九年间,没有人弹劾过他。因为多次进献祥瑞物,才被小人们妒忌。而且他抗倭劳苦功高,现在如果判他有罪,今后谁还敢替朕真抓实干朕意,罢官放回老家养老算了!”

胡宗宪回到安徽绩溪老家过了近两年清闲日子后,再次遭受灭顶之灾:御史汪汝正在查抄严党罗龙文家时,竟然搜出“宗宪手书”。这是他最初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内援的信件,另附一道自拟圣旨。

“伪造上谕”,无异于“寿星老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胡宗宪被这道自拟圣旨直接送进监狱。他满腹委屈“自叙平贼功”,又以上次被嘉靖的宽恕理由开脱自己“以献瑞得罪言官”,同时攻讦御史汪汝正收受贿赂。嘉靖“终怜之”,把汪汝正也逮捕入狱。为了给自己辩诬,胡宗宪于狱中写下《辩诬疏》。

《辩诬疏》上奏后,犹如石沉大海。胡宗宪在绝望和悲愤中,“竟瘐(yǔ,古代指囚犯因受刑、冻饿、生病而死在监狱里)死。”另一说颇具文学色彩:胡宗宪写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句后,自杀身亡。1573年,明神宗即位后,为胡宗宪平反昭雪,“复官,谥襄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评价标准是:“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如果以此为标准,胡宗宪属典型的小人:才华横溢,品德败坏。可是,胡宗宪攀附严党谋取权位,干的却是为国利民的好事。他贪腐受贿,用途却尽在抗倭。所以他的抗倭事迹被收入国史,胡宗宪亦因此在《明史》忠臣传中青史留名。

因此,胡宗宪的灰色人生给后人留下这样的启示:人性复杂多样,人物鲜活多变,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更没有一无是处的小人。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以非黑即白的幼稚思维,来评判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胡忠宪

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绩溪)人,明朝名将。

中文名:胡宗宪

别名:字汝贞,号梅林

国籍:明朝

民族:汉

出生地:徽州绩溪

出生日期:1512年11月4日(正德七年)

逝世日期:1565年11月25日(嘉靖四十四年)

职业:闽浙总督,御史

主要成就:建立海防,减免租赋,领军有方,剿灭倭寇

代表作品:《筹海图编》第一次明确标注了钓鱼岛的方位

基本信息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明代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今安徽绩溪)人。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

生平经历

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廷嘉奖,晋3级。后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陈东海据5岛作乱,煽引倭寇骚扰东南沿海。三十四年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为总督,总制7省军务抗倭灭寇,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三十六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又数年,弭平倭患。宗宪以战功获得殊荣,官司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劾宗宪为“严党”而入狱。世宗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拨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劾胡,重入狱。在狱中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世宗怜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瘐死与狱中。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之天马山。谥号襄懋。宗宪系抗倭著名儒将,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书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载《明史》。还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汇录》等。

世人评价

就像王老师在戏里说的,受严嵩提携,以严家起势,千秋万代后,这一笔总是抹不去的严党倒台,清流主政,修史时必然是强调他是严党,而对抗倭一事一带而过,所以自明以来,百姓心中的抗倭名将,只知有戚继光,而不知推荐他的胡宗宪

胡宗宪为人大度,爱才惜才,有明一代著名的狂生徐文长,痛恨严党,却偏与胡某相厚,入幕府掌文书,后严党倒台,胡宗宪受牵连下狱而死,徐文长深感痛心,能让心高气傲,放荡不羁的徐生如此推心置腹的人,想必对胡某的为人也略知一二了

胡忠宪是俞大猷和戚继光上级,剿灭倭寇有功,后被冤屈死在狱中,实在是可惜可叹啊。

列传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诏徙大同左卫军于阳和、独石,卒聚而哗。宗宪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胡宗宪剧照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守宪中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王江泾,宗宪与有力。文华尽掩经功归宗宪,经遂得罪。寻又陷天宠,即超擢宗宪右佥都御史代之。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文华令副使刘焘攻之,复大败。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_于五岛,邀使见直。直初诱倭入犯,倭大获利,各岛由此日至。既而多杀伤,有全岛无一归者,死者家怨直。直乃与_及叶碧川、王清溪、谢和等据五岛自保。岛人呼为老船主。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曰:“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_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_,令立功。_遂破倭舟山,再破之列表。宗宪请于朝,赐_等金币,纵之归。_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犄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既而败死,鹗走桐乡。

礼,常熟人,由世千户历署都督佥事。骁健敢战。练卒三千连破倭,至是败殁。赠都督同知,谥忠壮,赐祠皂林。

鹗既入桐乡,贼乘胜围之。宗宪计曰:“与鹗俱陷无益也。”遂还杭州,遣指挥夏正等持_书要海降。海惊曰:“老船主亦降乎?”时海病创,意颇动,因曰:“兵三路进,不由我一人也。”正曰:“陈东已他有约,所虑独公耳。”海遂疑东。而东知海营有宗宪使者,大惊,由是有隙。正乘间说下海。海遣使来谢,索财物,宗宪报如其请。海乃归俘二百人,解桐乡围。东留攻一日,亦去,复巢乍浦。鹗知不能当海,乃东渡钱塘御他贼。

初,海入犯,焚其舟,示士卒无还心。至是,宗宪使人语海曰:“若已内附,而吴淞江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且掠其舸,为缓急计。”海以为然,逆击之朱泾,斩三十余级。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海心怖,以弟洪来质,献所戴飞鱼冠、坚甲、名剑及他玩好。宗宪因厚遇洪,谕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海怒。海妾受宗宪赂,亦说海。于是海复以计缚东来献,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别营梁庄。官军焚乍浦巢,斩首三百余级,焚溺死称是。海遂刻日请降,先期猝至,留甲士平湖城外,率酋长百余,胄而入。文华等惧,欲勿许,宗宪强许之。海叩首伏罪,宗宪摩海顶,慰谕之。海自择沈庄屯其众。沈庄者东西各一,以河为堑。宗宪居海东庄,以西庄处东党。令东致书其党曰:“督府檄海,夕擒若属矣。”东党惧,乘夜将攻海。海挟两妾走,间道中槊。明日,官军围之,海投水死。会卢镗亦擒辛五郎至。辛五郎者,大隅岛主弟也。遂俘洪、东、叶、五郎及海首献京师。帝大悦,行告庙礼,加宗宪右都御史,赐金币加等。海余党奔舟山。宗宪令俞大猷雪夜焚其栅,尽死。两浙倭渐平。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蒋洲在倭中,谕山口、丰后二岛主源义长、源义镇还被掠人口,具方物入贡。宗宪以闻。诏厚赉其使,遣还。至十月,复遣夷目善妙等随汪直来市,至岑港泊焉。浙人闻直以倭船至,大惊。巡按御史王本固亦言不便,朝臣谓宗宪且酿东南大祸。直遣_诣宗宪曰:“我等奉诏来,将息兵安境。谓宜使者远迎,宴犒交至。今盛陈军容,禁舟楫往来,公绐我耶?”宗宪解谕至再,直不信。乃令其子以书招之,直曰:“儿何愚也。汝父在,厚汝。父来,阖门死矣。”因要一贵官为质。宗宪立遣夏正偕_往。宗宪尝预为赦直疏,引_入卧内,阴窥之。_语直,疑稍解,乃偕碧川、清溪入谒。宗宪慰藉之甚至,令至杭见本固。本固下直等于狱。宗宪疏请曲贷直死,俾戍海上,系番夷心。本固争之强,而外议疑宗宪纳贼赂。宗宪惧,易词以闻。直论死,碧川、清溪戍边。_与谢和遂支解夏正,栅舟山,阻岑港而守。官军四面围之,贼死斗,多陷殁者。

个人著作

胡宗宪进士出身,擅长诗文,留与后人的著述有十余种。

其中,不能不提到《筹海图编》这本书。筹海图编之一首行左起第二为钓鱼屿《筹海图编》是一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斗争的著作,极为重要。多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其作者是胡宗宪。实际上,这本书是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所撰,由胡宗宪资助予以刊刻。万历年间,胡宗宪的曾孙胡维极为颂扬胡宗宪的功绩,在此书重刻时,将其篡改为胡宗宪所著,混淆视听。其实这真是一段不该有的公案。胡宗宪带着无尽的怨恨和冤屈死于狱中,他又怎么会在乎一本书到底是谁写的呢?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吧!

《筹海图编》第一次明确标注了钓鱼岛的方位,胡宗宪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胡宗宪,汉族人,是明朝著名的一位抗倭大将,嘉靖年间,考中进士,曾在现今的山东益都任职,也曾在现今的浙江省当县令,后来被提拔为巡按御史,此人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曾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因在政治党派中,他与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走得比较近,其他大臣就将它归结于严嵩一党,所以当严嵩被捕入狱时,他受到了牵连,最终被皇帝处死了。

一、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出生于名门将后,是明代著名将领,在山东益都任职时,曾屡破悬案,为百姓造福,后来得到了朝廷重用,将其官职连晋三级,后来又被朝廷任命为浙江省余姚知县,上任没多久,他就被晋升为督查御史,后来又被任命为巡按御史,直到升至总督,也就是所谓的封疆大吏,至此他开始一展宏图,联合各大将领抗击倭寇。胡宗宪也有其缺点,他善于结交权贵,生活挥霍无度,对于达官贵人屈原复视,所以他的人品遭到了大家争议。

二、胡宗宪的丰功伟绩

胡宗宪最大的功劳就是抗击倭寇,造福百姓,刚开始与倭寇进行交战时并不顺利,屡次失败,但他积极总结教训,渐渐地展现出了自己的胆略和智谋,他将穷凶极恶的倭寇徐海绳之以法,打败了保靖、河朔官兵,后来倭寇为报沈庄惨败之仇侵犯会稽,吴宗宪亲自上阵打仗,充分体现了他身为统帅的风范。他另外一件事情做的也非常好,那就是提拔了倭寇名将戚继光。

三、后人对胡宗宪的评价

胡宗宪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不过他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也贪污了很多钱财,他贪污的钱财并非全部用于自身或是贿赂大臣,而是将一部分钱财贡献出来抵抗倭寇。总的来说,胡宗宪这位抗倭大将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与严嵩走得近,但是也不能磨灭他的功绩。

你的这个问题也是我曾经的疑惑,凭心而论,胡宗宪的功劳应该在戚继光之上,可历史的评价是要综合人的一生的,要想回答你的问题,首先需认真了解那段历史和胡宗宪这个人。

从古至今,对于统治者来讲,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最需要的,但是德才兼备又谈何容易。如果一个人才干突出,能力非凡,但品行上不够光明磊落,这个人值不值得肯定呢?回顾明代抗倭功臣胡宗宪的一生,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

南倭北虏,明朝中叶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尤其是历时多年的抗倭斗争更给这段历史打上了鲜明的印记,同时也使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胡宗宪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嘉靖年间,东南倭患愈演愈烈,胡宗宪临危受命,精心布局,贿斩徐海,诱擒王直,为保障大明王朝海疆的安宁做出了贡献。有人将他和于谦相提并论,称二人是明代功勋最大的臣子。于谦抵御蒙古,胡宗宪抗击倭寇。时人比较二人,认为“于谦的功劳,是在保存宗庙;宗宪的功劳,是在安定东南。于谦的品行,白璧无瑕,于本朝是第一人物,于古可称为社稷臣;胡宗宪的品行,瑕不掩瑜”。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龙川胡氏是当地的强宗大户,胡宗宪的曾叔祖胡富在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曾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等无以谋生,纷纷逃亡海上。同时,中国原本割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还有两国的不法商人也夹杂其中。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这就是所谓的“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备受其苦。到了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驰、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最能表现其才干、最有影响的两件事情就是他与两大倭寇首领王直、徐海的斗智斗勇。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

可这也应了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胡宗宪作为可以节制数省军务的封疆大吏,如果倭患平息了,他手中的重权反倒使他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与胡宗宪多年抗倭斗争相伴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世宗又想保全他,所以,每次他都是有惊无险。可是,如果他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前景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时人王世贞曾说:“我知道绩溪(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华亭(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胡宗宪的死,虽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这也是他自己亲手埋下的祸根。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谷应泰评论其“才望颇隆,气节小贬”。困扰明王朝多年的倭患终于在胡宗宪的手中得到控制,这对胡宗宪的才干来说是最大的肯定,但他的为人的确不够光明磊落,而且还有几点致命伤。

首先,胡宗宪与赵文华及严氏父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世宗亲口说胡宗宪不是严党,但是言官们弹劾胡宗宪是严嵩、赵文华的死党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赵文华赴浙江祭海时,对总督张经的战略部署胡乱指挥,遭到张经的坚决抵制。赵文华因此怀恨在心,不顾当时抗倭战争的大局,也不顾张经在王江泾大捷中刚刚立下的赫赫战功,上疏对张经构罪陷害。再加上严嵩推波助澜,忠臣张经很快被治罪问斩。胡宗宪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胡宗宪身为浙江等处的巡按御史,不能秉公办事,竟然追随赵文华也上疏弹劾张经。在这道奏疏中,胡宗宪对张经极力诋毁,而且对浙江巡抚李天宠也进行陷害。胡宗宪这种助纣为虐的做法,反映了他在道德上的缺陷。胡宗宪踏着这些忠臣的尸骨,从此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在赵文华死后,胡宗宪又结好严嵩,馈重金进行贿赂。在严嵩被籍没家产时,其中就有胡宗宪所献的大量珍宝。投桃报李,胡宗宪的一掷千金自然讨得严嵩的欢心。在胡宗宪被弹劾时,严嵩屡次帮他化险为夷。胡宗宪最后的下狱,就是因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而引起。要说胡宗宪不是严党,谁会相信呢?

其次,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这是不争的事实。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其中,有一些花费是用在招抚倭寇上。很早就有人对胡宗宪的贪污行为提出弹劾,胡宗宪上疏自辩称:“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能成大谋。”这固然说出了一部分实情,但在帝制时代,这种非正常的行为最终会给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这些钱财中的大部分还是供他自己挥霍的。据传,有一次,胡宗宪宴请织造太监和李子元等人,居然用两百名侍女陪饮,到了晚上,这名太监拿出五两金子表示感谢,胡宗宪冷笑一下,不予理睬。李子元仅赏了一两金子,被胡宗宪当场扔到了水里,还笑着说:“您这是在羞辱我吧!”还有一次,胡宗宪迎春宴客,张灯结彩,绵延数里,鼓乐之声震天,侍女跪地迎送客人,极尽奢华之能事。再有一次,严嵩的义孙锦衣卫严鹄路过杭州,胡宗宪自然大肆铺张,盛情款待,而且还推荐丽妓让其留宿,严鹄推辞不就,胡宗宪就说:“你这是为难我吗?那我就先行了。”胡宗宪竟然拥着别的丽妓先睡了,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走。这些虽然都是笔记杂谈中记载的传闻,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以胡宗宪微薄的俸银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奢糜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非议。胡宗宪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是他人生中的亮点。他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的确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位能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能不能得到重用呢?世宗的为人行事一向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他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干脆的答案,就是:能重用,但对曾经做错的事也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触犯皇权的行为,更要严惩。世宗对胡宗宪屡次保全,让他尽展其才。胡宗宪大功告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厄运降临之时。

最后还要说说胡宗宪的著述。胡宗宪进士出身,擅长诗文,留与后人的著述有十余种。其中,不能不提到《筹海图编》这本书。《筹海图编》是一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斗争的著作,极为重要。多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其作者是胡宗宪。实际上,这本书是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所撰,由胡宗宪资助予以刊刻。万历年间,胡宗宪的曾孙胡维极为颂扬胡宗宪的功绩,在此书重刻时,将其篡改为胡宗宪所著,混淆视听。其实这真是一段不该有的公案。胡宗宪带着无尽的怨恨和冤屈死于狱中,他又怎么会在乎一本书到底是谁写的呢?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吧!

明代督抚一方面名义上始终是以中央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兵部(尚书、侍郎)堂官身份“钦差”到地方的“临时性官职”;另一方面却越来越具有浓厚的总揽地方大权的正式长官色彩,凌驾于地方三司之上。一般认知里,督抚驻地理应和三司,特别是分管民政的布政使在一起。然而,浙江督抚自嘉靖年设置一来,形成了杭州省城、镇海(明称定海)县城两个常驻地,两城各有督抚衙门;而且到了万历后期,巡抚只留驻镇海还成为了定制。明代定海县其实只是宁波府属县,为何能凌驾于宁波甚至杭州之上,取得了相当于省会的地位?只有当我们结合《明实录》《明史》等国家史和地方志,阅览明朝东南倭患和御倭战争史,才可以厘清浙江总督、巡抚为何频频离开杭州,最终在万历后期定驻镇海的原因。

明代浙直(浙江)总督、巡抚、总兵驻地示意图(不计寄驻下级衙门时期)

镇海平倭

浙江督抚常驻镇海,正是其独特的诸蕃贡道地位所形成的。终明一代,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危及社稷的两大问题。明廷规定,宁波是日本朝贡船登陆中国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贡船来华要先在镇海入关接受检查,再经水路抵达府城上岸,然后通过大运河去京城。不但如此,镇海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个与大运河相通的不冻港,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来朝贡的第一站;历史上还是遣唐使、遣宋使的第一站。我国最早的日本专著、当地人薛俊所编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镇海的地位:“凡贡献必由于定(海),次于宁(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达于京师。故定为喉舌所也。”

遣明使来华路线及倭寇骚扰图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寇占据昌国县(今舟山)诸岛为巢,明太祖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居民迁往内陆,只留少量卫所军人守护舟山所城。因此,明朝的定海县县境也相当大,版图相当于今宁波市镇海区大部、北仑区和舟山全市。

明永乐十六年后的宁波府

嘉靖后期,倭患爆发,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浙江首设巡抚,朱纨以右副都御史官阶廵抚浙江兼管福建福兴建宁漳泉等处海道、提督军务,驻杭州。次年,他在镇海指挥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攻克县境内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双屿港,大破倭寇和葡萄牙海盗。三十三年五月,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不妨原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处”(《明世宗实录》)。从此,浙江督抚开始成为常设官职。当时的督抚是名副其实的钦差职务,所以驻地也是经常变动,张经任浙直总督时期,他驻嘉兴,巡抚李天宠守杭州。

明嘉靖三十四年发行的《广舆图》无浙直总督明确驻地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明朝第一抗倭名臣胡宗宪进兵部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浙直福军务。在他的任职主持东南抗倭大局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驻地一直在变动。嘉靖《浙江通志》记载:“浙江巡抚,旧不常设。有事则遣大臣巡视,或尚书,或大理卿,或都御史,官无定员,治无定所。嘉靖三十九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胡宗宪总督浙江兼巡抚,以旧清军察院改建,名总督府。”万历五年(1577年),因巡抚本身官阶系于都察院,时任巡抚徐拭正式题名为巡抚都察院。总督府北有杭州鼓楼,名镇海楼,徐渭代胡宗宪所作《镇海楼记》中有言:“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又火。予奉命总督直浙闽军务,开府于杭,而方移师治寇驻嘉兴。”当年,胡宗宪为剿灭大寇徐海确曾暂驻嘉兴,当日的受降仪式也在平湖县城外进行。

杭州鼓楼

三十六年,胡宗宪为彻底消灭占据舟山群岛为巢穴的倭寇,督师镇海。十一月,在镇海诱捕海寇头子王直。期间徐渭作为主要幕僚也随军前来,写下《游驱岩二首》《寓穿山感事》等与当地地名相关的诗。三十七年春,他们在招宝山观海远望岑港侦察军情,徐渭作《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楫岑港一窥贼垒之兴,谨和开府胡公之韵奉呈》。此次,胡宗宪调集兵力,围剿王直在岑港的同党。浙直总兵俞大猷、宁绍台参将戚继光等知名武将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可是岑港倭寇非常有战斗力,直至是年十一月,终于被肃清,其余倭寇流窜到闽、广一带。

浙直总督幕僚徐渭《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楫岑港一窥贼垒之兴,谨和开府胡公之韵奉呈》

受胡宗宪邀请,前南京兵部尚书鄞县人张时彻也一直在抗倭前线观摩和参与战事。他看到胡宗宪大胜倭寇后,特地在招宝山立《平夷碑》。碑文中也告诉我们当时的镇海是浙江总督的唯一驻地,“公自戊午(嘉靖三十七年)三月视师海上,迄十有一月乃罢,而定海实惟驻节之所。”

武职巡抚

为了抗倭,明朝除了在东南沿海设置最高文职浙直总督的同时,也设置了管辖浙江和南直隶两省的浙直总兵。明天启内阁首辅朱国祯在《涌幢小品·总督总兵》卷8说:“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和总督一样,名义上也是中央五军都督府派下来的钦差,其待遇都系于本身官阶。《明史·职官志五》记载:“凡总兵、副总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浙直总兵是东南抗倭前线的最高武职,最初设置于嘉靖三十四年,驻地一开始在临山卫(今浙江余姚临山镇)。次年,因镇海是诸蕃贡道,总兵府改驻弹压。

浙直总兵俞大猷《登招宝山》

嘉靖四十二年的《定海县志》里有一段有意思的话:“总兵府一在县治西,一在舟山所城内,俱因总督司改今名。”《明史·职官志五》里的一句话解释了总兵府改名的原因,“镇守浙江总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设,总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镇守浙直。”以文制武是明朝中期以来的国策,既然有文官“总督浙直福军务”,武官就不能“总理浙直”了。

嘉靖《宁波府志》定海县治图

不过,浙直总兵有点特殊,和别地总兵相比,他能够节制文官。《明世宗实录》说:“(浙直)总兵则曰镇守,屯临山。副总兵则曰协守,屯金山……其体统视巡抚。”总兵的职责在张时彻的嘉靖《宁波府志》有具体说明:“总兵府都督一人,掌凡镇守浙直地方、备御倭夷、保安军民之事……凡水路之寇,调度各省沿海军马而逐捕之。凡重大之事会同各巡抚及副总兵议而行之。境内所属知府以下,若参将、守备、把总等官皆得其节制。”从这些史料看出,浙直总兵名虽“浙直”,职权也不输浙直总督,拥有调度沿海六省兵马,并有与各处巡抚议事之权。这样才可以充分动员辖区内各方面力量,协调作战,能更加有效地抵御倭寇侵扰。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节镇,一是要有武职钦差, 即总兵的镇守;一是要有文职钦差, 即总督来总督军务或是巡抚来提督军务。这个权力大得惊人的浙直总兵谁来节制呢,只能是同样管辖六省的浙直总督来节制(嘉靖四十年七月胡宗宪兼制江西)。这就是嘉靖年间,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常驻镇海的原因。在胡宗宪、俞大猷、卢镗任职期间,抗倭大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浙直倭患基本平息;这样才有了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戚继光以浙福副总兵的身份援闽抗倭之事。

嘉靖三十八年浙直总兵卢镗题字“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

浙直总兵卢镗《登候涛山》

由于浙江抚帅职权相近,两者相互合作,但又相互牵制,时常发生矛盾。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因严党案牵连被捕,此时浙直倭患也基本平息,“于是浙直总督缺遂罢不补。而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赵炳然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廵抚浙江。”(《明世宗实录》)自赵炳然起,浙江巡抚的职责也定为“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次年初,浙直总兵卢镗被视作胡宗宪同党免职,由杨尚英接任。杨尚英刚上任,就被只管一省的赵炳然给坑了。赵炳然上奏要求浙、直总兵分设,“苏、松、浙江水师皆统于总兵,驻定海;陆师皆统于副总兵,驻金山卫,并受总督节制。今督府既革,则已判为二镇,彼此牵制,不得调发。请画地分辖,各兼水陆军务。”(《明史·赵炳然传》)这样,与浙直总督一职相伴,负责镇守浙江、南直隶两省,调度沿海六省兵马的最高武官“浙直总兵”亦遭裁汰。浙江总兵此后遂成定制。

万历定制

万历十一年,因去岁(《明史》误作九年)杭州省城兵民两变,浙江总兵改驻杭州。不过,鉴于镇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制定了浙江总兵在杭州、镇海两地办公的制度,汛期、战时继续驻镇海,汛毕驻杭州,仍巡历海上。

浙江总兵的重要职责是“巡历海上”,防止倭寇东来。那么,作为“提督军务”的浙江巡抚有没有这个职责,跟着节制总兵呢?乾隆《镇海县志》“军门府”条记载:“军门府在县治东,城隍庙西,万历七年(县)令赵思基建为巡抚巡视海上驻节之所”。“赵思基”条又记载:“时巡抚视师海上驻臬司行署,前令议拓民庐开府。”由于巡抚本身官阶属于监察系统的都御史,历任巡抚本来驻县城的按察分司行署。万历初年,巡抚吴善言要求定海县拆掉民居建巡抚府,县民因此惴惴不安。县令赵思基是个好官,他寻到县城城隍庙西边有块空地,在上面建了巡抚衙门。这样,浙江巡抚在镇海也有了固定的巡抚衙门,民心也得到安定。据地方志记载,巡抚府前除了有表明巡抚职责的“文武总宪”坊外,还有表明巡抚志向的“江海澄清”坊。

随着万历朝鲜之役爆发,杭州、镇海两驻的弊端逐渐显现,总兵在二十九年十一月再次专驻镇海,不再兼驻杭州。“浙江廵抚刘元霖上海防事宜一,重将权谓浙省总兵驻札定海,控制杭嘉温台等处……从之。”(《明神宗实录》)那么时常要和总兵协商军政要事的巡抚呢?从文物史料方面反映,朝鲜之役后的巡抚也主要在宁波一带活动。宁波月湖瀛洲接武坊系府城内唯一的明代牌坊,为万历年间所建。三十四年,陆世科、李康先等17位宁波籍学子同时考中举人,在宁波城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浙江巡抚甘士价(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至三十六年五月在任)为预祝他们今后能像唐代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那样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打算为他们建造了这座三间四柱“瀛洲接武”坊。不过,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甘士价于万历三十六年五月离职,在他的任期中并没有建成这一牌坊。直到万历三十九(1611年)年,高举(万历三十七年正月至约四十二年在任)以甘士价和他两人的名义建造了“瀛洲接武”坊。

“瀛洲接武”坊

高举离任之时,当地百姓感怀他的恩德,请鄞县人吴礼嘉撰写《中丞公抚浙去思碑》赠送于他。从碑文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高举任期明日之间的局势,更能加深了解浙江巡抚留驻镇海的原因。此碑记载:“方是时,乐浪(朝鲜)之役虽解。而(德川)家康实螫属国,劫我之鸡笼、淡水。宵人又阑出徼外,以贸夷海上,实棘棘多事。”朝鲜之役后,明日关系并未缓和,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建立江户幕府;而后,他对明朝及其属国进行骚扰。嘉靖时的倭寇,是以浪人、武士,其支持者最多大小名;与此相比,万历时的倭寇,却有江户幕府的背景。倭患的严重性,有过之而无不及。浙江境内又有宵小之辈擅自出海上边关,与倭寇进行非法贸易,可说是内忧外患。碑文称,高举到任后衣宵食旰,巡遍了荒远的各岛,修缮沿海各城,核查粮库储备,加入艨艟作为鸟船,以利于水战。1611年,日本人侵略温州海面,被他打败,“尽获厥丑,无片帆得还者”。《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九年十一月 十三日”条也记载了此事:“浙江抚按高举、郑继芳报温处道擒获夷犯一次裴福宁等七十三名。”此外,高举还兴修水利,为京师提供了大量粮食,“舳舻衔尾实京储,则公之造。”

“我西北又不资矣,余因感国家奠鼎燕蓟,借九塞之节镇以御夷,借濒海之节镇以御倭……讵知西北吏士常仰粟吴越,而吴更以越为咽喉。假令鲸波弗戢,则悉土之毛尚无以佐军兴,而于何时塞上?故抚浙而效功不独浙也,六幕并受之;抚明州而效功不独明州也,两浙并受之。以公建牙仗,肤功宣炳行,且铭旗常与日月并耀。清汉宁,俟海壖之片石,章不朽然。勒公伐而于浙之重地也,则坚珉亦为公重矣。”这是碑文末吴礼嘉对高举功绩的高度赞叹。作者认为,如果国家粮赋所在的濒海之节镇(镇海)不保,两浙的粮食就无法供应给西北九塞之节镇,燕蓟(京师)的安全就无法保证。故而,高举巡抚宁波(镇海)的功劳就是保卫江南两浙,就是保卫整个国家。如此看来,巡抚驻镇海,可类比明成祖“天子守国门”,颇有“抚臣守国门”之势。

中丞公抚浙去思碑(来源《淄川高氏族谱》卷8)

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十一日,明朝正式确定镇海为浙江巡抚驻地,是日《明神宗实录》载:“吏部覆:南直廵按题留太平府,廵抚题留吴县等县;漕运总督题留泗州等州县;浙江廵抚题留定海等县各正官……从之。”《明史·边防·海防》称:“自世宗世倭患以来,沿海大都会,各设总督、巡抚、兵备副使及总兵官、参将、游击等员。”作为东南抗倭第一战略要地的镇海驻有浙江最高文武官员巡抚、总兵,远远凌驾于宁波城之上,并跃居杭州城之上,成为东南仅次于南京应天府的大都会了。

从浙江抚帅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也可以看出,镇海在中国海防史和明代御倭战争史的地位。自从第三任浙直总兵卢镗在招宝山上题字后,山上威远城内成了浙江抚帅比拼书法之处,至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招宝山明清石刻。石刻原有40方,现存9方,其中明代4方,清代5方。如天启二年,浙江巡抚苏茂相立“海天清晏”碑表明志向;天启五年,浙江总兵何斌臣立“撑半壁天”碑评价镇海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

天启二年浙江巡抚苏茂相题字“海天清晏”

天启五年浙江总兵何斌臣题字“撑半壁天”

1633年起,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因天主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随着海防御倭压力骤减,加之后来的清朝与日本没有建立朝贡贸易体系,清代镇海地位也因此骤降,不能像同时确定为明朝巡抚驻地的苏州吴县那样,继续成为清朝巡抚的驻地了。 巡抚府也于清代被改成了县校士馆。

民国镇海县城图中的校士馆

参考文献: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1,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2,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3,湖南安仁县龙源村汝南堂周氏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传家诗礼崇、经国忠良继、远宗茂公学、长承元祖制,大和绵德泽、永定昌隆世。

扩展资料

周姓得姓始祖: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

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周姓

如果评价胡宗宪?胡宗宪一生功过解析

从功绩和成就来看,胡宗宪绝对算得上一位能臣,平息倭寇是他一生最大的亮点。但回到做人方面,胡宗宪又表现出了趋炎附势、挥霍无度的一面,...
点击下载
上一篇:何为家谱下一篇:宋氏家谱排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