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姓“望”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百家姓里有姓“望”的吗?,第1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周王朝时期楚国祭司望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望人,亦称作望人、𦣠人,是一种古祭司职业名称。

  在夏、商、周时期,祭祀是人类的重大社会活动之一,祭司是最受人尊崇的职业。在祭祀活动中,有四种祭拜是属于最崇高的:一是祭拜日月天地,二是祭拜山河农稷,三是祭拜祖先神灵,四是祭拜君主王侯。在这四种祭祀活动中,凡属于远距离祭拜的过程,均称为“望祭”,由资深众敬的祭司操持祭祀,该祭司就被世人称作“望人”,王族贵胄称其为“望子”。“子”是尊称。

  在上古时期,祭拜日月、山川的活动称作望祭或望拜;祭拜祖先的活动称作望祭或望拜,而祭拜君王的活动则称作𦣠祭或𦣠拜,由专职祭司在指定时间操持举行,后逐渐统一称为“望”。

  在典籍《书·舜典》中记载:“望,于山川。皆一时望祭之。”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望者何,望祭也。”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事物、规律的逐渐了解和掌握,“望”字渐渐失去了其原义,仅成为“有距离的瞻视”之意义。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有明确解释:“日月之望作望,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义遂亡。”

  在望人、望人、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望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望氏,读音作wàng(ㄨㄤ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今河南望氏一族即源出于“望人”之系。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商末周初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姜尚,亦称吕尚、姜太公、齐太公、子牙公、太公望,字子牙,号飞熊,生于东海(今山东郯城),是西周初期诸侯大国齐国的开国之祖。

  转说,姜尚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老而穷困,终日在江边钓鱼。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故其钓鱼用直钩且不放鱼饵,别人问其缘由,他说“愿者上钩”。其实,姜尚钓鱼是假,以怪异举动等待周文王姬昌的赏识是真。其后,“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妇孺皆知的事。

  周文王(西伯侯)将外出打猎,命太史编占卜出行的地点及吉凶征兆,太史编经过占卜,对周文王说:“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文王出猎,路经渭水之滨,果然遇见姜尚于钓鱼台垂钓。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后周文王大悦,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于是二人一同坐车回城,周文王立姜尚为国师,称“太公望”。周文王所称的“太公”,就是他的祖父周太公,即古公亶父,他一直期望周族能雄有天下。从此,姜尚号称为“太公望”。

  姜尚的后裔子孙万万千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举世称号“太公望”为姓氏者,曾一度称太公氏,传说,后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976~前922年),太公氏皆谦而改称为望氏,读音作wàng(ㄨㄤˋ),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齐鲁望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晚期楚国伍子胥之赐,属于以长者赐姓为氏。

  相传,伍子胥避难从伍婿庙(今湖北巴东官渡口)路过,与一位当地女子结好,并有了后代。

  不久,伍子胥继续奔往吴国,临走出家门时,那女子向他给孩子讨个名份。伍子胥立在门口,久久没有出声。良久之后,他回过头来意味深长地望了一眼,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女子是个及其有灵性之人,在众人都在沮伤之时,她却喜形于色。众人奇怪地问她:“喜从何来?”她说:“公子回头一望,分明是赐给孩子的姓就是望,他这是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哩。”一番好口彩,把个望氏一锤定音。

  后来,由此繁衍的望氏人家就修了一座纪念伍子胥的伍婿庙。随着时间的久远,家族的隐私逐渐淡化,如今成了历史遗痕,可该支望氏却千秋传下,读音作wàng(ㄨㄤˋ)。

  今荆楚望氏一族即有源出于该“望子成氏”之系。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魏、晋时期官吏望候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望候郎,亦称悟候郎、灵台郎,是曹魏国末期设置的一种重要官位,至两晋时期一直沿用。

  望候郎是太史令的下属从官之一,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四季气候、物候、以及天文之事,合有今中央气象局和国家天文台的职能,在西晋末期到东晋时期,望候郎之职有世袭惯例。

  在望候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望候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省文简化为单姓望氏、侯氏等,该支望氏读音作wáng(ㄨㄤˊ)。今荆楚望氏一族即有源出于“望候郎”之系。

  二迁徙分布:

  今望氏家族人丁旺,在湖北省的宜昌市夷陵区新镇、襄樊市望岗村,四川省,重庆市的三峡区,山东省的潍坊市、烟台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商丘市永城市刘河乡望土楼、洛阳市栾川县、卢氏县,安徽省的宿州市萧县等地,均有望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营 丘:古称缘陵,今山东昌乐县,故址位于今齐都镇河崖头村西约二百米处的韩信岭一带,齐国故城大城内东北角。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乐县,取昌盛安乐之意而得名,此后一直沿用。1994年11月1日,撤销平原乡、崔家庄乡、阿陀乡,设立平原镇、崔家庄镇、阿陀镇。1995年7月25日,撤销毕都乡、南郝乡、北岩乡、河头乡,设立青龙镇、南郝镇、北岩镇、河头镇;撤销漳河乡,以原漳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高崖镇;将临朐县白塔乡的张家楼、东前韩、东后韩、东前河野、东后河野五个行政区和东窝铺、东白塔两个自然村划归高崖镇管辖。1996年6月28日,撤销临朐县白塔乡,设立昌乐县白塔镇,将原白塔乡所属的刘家沟、西寺后、东寺后、窝铺、白塔、史家沟、北段、山坡西沟、克家洼、卧牛石官庄、魏家沟、后河野、西前韩、南高家庄、山坡、西后韩、董家庄、栗行、建新、前河野、洛村、赵庄、孙家沟、北洋河、南洋河、大沟、闫家河、黄冢坡等二十八个村和临朐县大关镇的池子村划归白塔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原白塔乡人民政府驻地;将原白塔乡所属的庞家河、西双山河、东双山河、李家沟、王家沟、大高家庄等六个村划归临朐县辛寨镇管辖,邬家官庄划归临朐县柳山镇管辖。1996年12月29日,撤销朱汉乡、大宅科乡,设立朱汉镇、大宅科镇。1997年7月9日,撤销北展乡,设立北展镇。2000年,昌乐县辖二十个镇、三个乡。

  魏兴郡:即今湖北省郧西县。明朝中叶,郧西建县。因位于郧县和郧山以西而得名,已有五百余年历史。该县的上津镇原为“上津县”,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一千四百余年。清朝初期撤上津县,划归郧西县属至今。夏、商时期,今郧西境的汉水流域中上游隶属禹贡梁州之域。至东周前期,今郧西县东部属绞国(先为聚落后为国,今郧西境),西南部属麇国(今羊尾山),西北部属丰(聚落,今山阳县)。春秋时期,其境为绞、麇二国之域。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灭绞国,其境东归楚国。楚文王元年和楚穆王元年(公元前689、625年),楚子两次伐麇国,麇国灭,地境西南属楚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军攻楚国于丹阳,楚军败,其境改属秦国,隶属于汉中郡。秦昭王元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秦楚和好,县境重归于楚国。战国时期的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始皇灭楚国后,改锡穴为锡县,隶属于秦国汉中郡。秦朝时期因袭旧制。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河下游已设有长利县,郧西境东南属之,隶属于益州刺史部汉中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前(公元140年),省长利并入锡县,东部属锡县。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农民起义军张鲁据汉中郡,县境属张鲁控制。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魏公曹操打败张鲁,地境属于西城郡(今安康北)。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汉中王刘备取襄阳后,地境为刘备所占,后因西城郡太守申仪降曹魏,县境为魏国所辖。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改西城郡为魏兴郡,同时划锡县西北部(今湖北上津)设平阳县,与锡县并存,均隶属于魏兴郡(今陕西安康)。魏文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于锡县立锡郡,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废。锡县、长利(今郧西、郧县境)均属于梁州汉中郡。西晋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平阳县为晋兴,旋改兴晋,移魏兴郡治所于兴晋县内。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复设长利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废长利人锡县,旋废锡置郧乡县,领今县境东南,治所今郧县,隶荆州魏兴郡。晋慧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兴晋县改属益州汉中郡。兴晋曾为成汉国李特父子管辖。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县境之长利、兴晋,隶荆州魏兴郡。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县境东属襄阳郡,西属汉中郡。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县境西北部隶洛州(治所今山阳)之魏兴郡(今湖北上津),县东隶荆州南乡郡,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县境复归东晋。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侨立南上洛郡移居魏兴郡。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巴渠县、北上洛县侨居晋兴县(今上津),同隶梁州魏兴郡。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地方设州郡两级政府,县境东属雍州顺阳郡(今郧县),南属南上洛郡(今郧县五峰),西北属北上洛郡(今上津),南北二上洛郡统属梁南秦二州(治所汉中)。宋后期,县境东属郧乡县,东南属锡县,均隶魏兴郡,西北属兴晋县,隶巴渠郡。上二郡均隶梁州。此时,南北二上洛郡仍侨立于郧乡县西,即原长利县。南朝肖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县境东为郧乡县,隶齐兴郡,县南为锡县,隶南上洛郡,县西北为兴晋县,隶北上洛郡。上洛县侨立兴晋。上三郡均隶复设之梁南秦二州。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底,梁州刺史翟远降魏,县境改属北朝北魏之东梁州(今安康)。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冬月,北朝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县境重归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始建上津县。梁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以前,改北上洛郡(今上津)为南洛州,时领上津一郡,郡领上津一县,辖今县境西北部,县南仍属南上洛郡,隶询州(今陕西旬阳),县境东属齐兴郡,隶岐州(治所今房县)。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西魏文帝派王雄平上津,取魏兴郡,置黄土县,辖上津西南一带。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于上津县东黄云铺设开元县,旋改开化。时上津郡领上津、开化、漫川三县,县境东南仍属郧乡县辖。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废并化、漫川二县,并入上律。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0年)前后,为州郡两级制。县东属武当郡,隶丰州(今湖北丹江口一带),县境西南属黄土县(今陕西蜀河口一带),县西北于今上津设上州,辖上津郡。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上津郡,存上津县,隶上洛郡(今陕西商县),东夏立郧乡县,隶淅阳郡(今河南淅川)。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立上津郡;县境东另复长利县,隶淅阳郡(今河南淅川)。唐朝武德元年(隋末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郡为州。县境东置黄沙县(旋省),隶均州,县西北废上州,上津县改属商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设道,撤长利入郧乡,隶均州;撤锡县人平利,隶金州,统属山南道。五代后梁时,县境东属均州,隶宣化节度使,县西仍属商州,隶感化节度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县西南属金州,余未变。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以锡义山为界(今天蓬山至羊尾山一线),以东为郧乡县,隶均州京西南路;以西为上津县,属商州永兴军路。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划上津县(辖小鹤岭南一带)归金州,属利州东路。县东属郧乡县(包括今山阳西照川一带),属均州,隶京西南路。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省丰阳(今山阳)入上津。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及宋淳年间(公元1241~1252年),丰阳、上津全为金过占领。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锡义山以东原长利、郧乡等地改属郧县辖,隶均州襄阳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以户不及额,上津县降为镇,隶商州奉元路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上津一带划归郧县,隶均州襄阳路河南行省。元至正十九年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59~1369年),上津“豪民”张子贵聚众结寨反元,占领上津、旬阳、白河等地,自号平章,长达十年。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7月,明军大将邓愈击败元将李思奇,收编张子贵,复设上津县、隶襄阳府。明洪武十年(公元1370年)裁上津人郧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农历5月,再复上津县,隶属未变。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冬,割郧县武阳西五里(二、三、四、五、六里),析上津东南津阳四里(今黄云、香口、马鞍、羊尾),建郧西县,与上津县并存,同隶郧阳府。县署设南门堡(今郧西县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改隶湖广布政使司所辖之郧阳府。清朝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上津县并人郧西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改隶湖北布政使司所领之郧阳府。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改隶湖北省安襄郧荆道之郧,阳府。民国初年,废府存道,郧西隶湖北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隶湖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设郧县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隶湖北驻郧阳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1月郧西解放,县境划为三县辖。黄云铺以东为郧西县,金钱河流域为上关县(含山阳县漫川关、宽坪,旬阳县蜀何、洛河);一天门以西属镇安县(含原镇安县熨斗滩、茅坪)。以上三县均隶豫鄂陕(旋改鄂陕)边区第四专区(先驻黄云,后驻土门)。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6月成立陕南行署,改四专区为两郧专区,上述三县属之。1949年导月撤销上关县,镇安县政府迁回原址,恢复原郧西县辖境,隶属未变。1950年春,改隶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1965年冬,隶湖北省襄阳专区。1965年冬一1967年隶湖北省郧阳专区,1978年改称郧阳地区至今。

  四家谱文献:

  望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

  洛阳望氏族谱,著者待考,现代电子版,待出版。

  宜昌望氏族谱,著者待考,现代电子版,待出版。

  五字辈排行:

  三峡望氏字辈:“应君世登朝国维文宏作西(熙)开运家道克振荣发代兴同志光祖永守长遵”。

  河南永城望氏字辈:“心月纯兰长正仁义”。

  湖北宜城望氏字辈:“道德仁义丕振家孙”。

  六历史名人:

  望法憘、望法泰:(公元?~497年待考),兄弟俩。著名南朝齐国将领。

  奋武将军望法憘、宁朔将军望法泰皆为南北朝时期南齐明帝萧鸾执政时期的著名将领,北魏孝文帝元宏率魏军攻齐,二人在抵抗作战中阵亡,后分别被齐明帝追赠为羽林监、积射将军。

  望云亭:(公元1854~1919年),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今湖北宜昌)。著名清末民国初将领、政治家。

  少时以驾船为业。及长,入清营当兵,随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部征新疆回民,攻克南路西四城,因功升守备。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望云亭随赵武毅军赴热河征“白莲教”,出任都司。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望云亭随直隶提督聂士成赴朝鲜与日寇作战,臀部受伤,近一月伤愈,复力战,连克连山关、分水岭诸要隘,功补游击。清、倭和议后,由盛京将军裕禄奏授镇远军副将。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望云亭又奉令赴河北各地征“义和拳”,克雄县、新城、固安等地。后因索饷打了权臣荣裕之侄(时任知府)一耳光,而获罪于朝,化装连夜出逃日本。在东京投靠立宪派名士汤化龙、徐树铮等。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秋,望云亭随汤化龙返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望云亭出任内蒙古伊克昭盟宣抚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9月,民国首届政府国务委员、海军部次长兼北伐军海军总司令汤芗铭督湘,召望云亭随行,出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令官兼道县知事。他在道县不到一年,竟杀害起义农民近千人。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望云亭被授零陵镇守使,晋升为陆军中将。当地仕绅感其“功”,在武官衙门前建一石亭,题名“望云亭”。后被群众捣毁,仅留其“何须大树”四字。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各省纷纷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洪宪制。到了4月,望云亭亦宣布湖北零陵独立。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望云亭因病赴北京就医,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病逝于北京。

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其子孙很难被确切地定位。不过,根据一些信息,可以了解到李世民的子孙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

1 在广东省肇庆市四会,有一些李世民的后代居住。根据《四会李氏族谱》,这些后代已经在这个地方居住了700多年,他们是从贬斥南海的临淮公开始,已经历时三十代。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后代,如李积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2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的李家村,也有李世民的后代。他们的族谱《李氏宗谱》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身世,他们是吴王李恪的后代,从那时开始一直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这个地方。

3 在广东省冷坑镇,有一个李氏家族,据称是李世民的后代。他们的族谱《珠堂李氏族谱》上边对家族来源有清晰记载,其中始祖为明朝时期的李什八,是李世民的三十二代。

总的来说,虽然可以找到一些李世民的后代,但这些后代并没有全部都在特定地方居住。此外,由于历史久远,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误解。

6位福晋均记入《睿亲王家谱》 嫡福晋(1610-1649),即元妃,是多尔衮的元配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吉桑阿尔寨)台吉之女,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孙女。是孝端文皇后的从侄女,孝庄文皇后的从姐(她俩的祖父是兄弟)。明万历三十八年生。后金天命八年/明万历五十一年(1624)五月二十八日与多尔衮成婚。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卒,年四十。多尔衮私谥曰敬孝忠恭元妃。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1231)多尔衮病卒。诏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八年正月,尊元妃为成宗义皇后,祔太庙。二月,发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之罪,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和成宗义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乾隆四十三年,还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多尔衮宗籍、还睿亲王爵位,追谥忠,即为睿忠亲王。元妃亦恢复睿亲王嫡福晋身份。 《满文老档》对此的记载为:“天命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科尔沁桑噶尔寨贝勒之女嫁多尔衮阿哥,杀九畜,置四桌,汗与诸福晋,诸贝勒、大臣等出坐八角殿,演百戏而宴之。”顺治六年十二月,嫡福晋去世,追封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元妃也追封为义皇后,二月被夺。 二娶福晋,为侧福晋。佟佳氏,建州女真本部尚书孟噶图之女。其父为工部承政孟噶图(孟阿图),属正白旗。这位尚书和他的兄长巴笃理,都是较早归顺努尔哈赤的辽东大族满族佟佳氏的高官。皇太极继位后,蒙阿图被授予佐管旗务十六大臣之一,佐正白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正白旗的旗主正是其弟多铎,蒙阿图可以说是同样身在两白旗(多尔衮属镶白旗)的多尔衮的半个属人。多尔衮娶她的具体时间不详,应该在天聪年间(皇太极继位后)、天聪六年前,在三娶福晋入门之前。 三娶福晋,为侧福晋。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名扎尔莽,蒙古扎鲁特部根杜尔台吉之女。天聪六年二月所娶。 四娶福晋,为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拉布希西(应为图美之子喇嘛什希)台吉之女。根据《清史稿》,图美的祖父诺扪达喇和明安、莽古斯的祖父博第达喇为亲兄弟。理论上说,四福晋是孝端文皇后的堂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堂妹,不过血缘关系已经很远很远了。天聪七年九月(一说,六月)所娶。 五娶福晋,名巴特玛,为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福晋是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之女。多铎继福晋的姐妹。天聪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多尔衮前往科尔沁迎娶该女。此时的多尔衮历经征服察哈尔,带回“传国玉玺”的赫赫战功,荣升为后金炙手可热的后金政权二号人物,而他的五娶福晋也比四娶福晋身份尊贵得多。 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清人称之为科尔沁大妃,是孝端文皇后之母,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其第一任丈夫是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贝勒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之生父,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莽古斯去世后,科尔沁大妃复嫁给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崇德二年,皇太极追封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册封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因此各方资料关于五娶福晋巴特玛的身份记述比较混乱,存在争议。国史档和实录里都只记此女是科尔沁大妃之女;她的死后册文和睿亲王家谱上记此女为莽古思之女;有些资料则记此女为索诺木之女。确实身份有待考证。多铎的继福晋达哲,情况也相似。 六娶福晋,为继福晋,是多尔衮在元妃去世后娶的继室大福晋。李氏,她来自朝鲜,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被封为义顺公主,顺治七年五月所娶,她时年十六。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死后,以丧妻的名义向藩属国朝鲜求亲。而朝鲜王公对这位曾经率军大败过朝鲜的大清皇父摄政王有求必应,挑选了金林郡公李开音的女儿,即义顺公主给他。 《清世祖实录》对此的记载为:“五月,摄政王率诸王大臣亲迎朝鲜国送来福金于连山,是日成婚。”从“亲迎”可以看出是非常隆重的。连山,即今天辽宁省葫芦岛市。 不过,她嫁过来几个月后多尔衮就死了,据说这位义顺公主后来归了安亲王岳乐,或云其寡居后被接回了朝鲜,待考。 妾 这4位妾室均记入《睿亲王家谱》 妾,察哈尔公齐特氏。蒙古察哈尔部布延图台吉之女。 妾,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 妾,济尔莫特氏。帮图武之女。 妾,李氏。称小福晋。李世绪之女,朝鲜宗室女子。崇德二年所娶,是多尔衮征服朝鲜后带回盛京的。引人瞩目的是,这位朝鲜姑娘在第二年给妻妾成群,却始终没有一儿半女的多尔衮生了一个女儿东莪,是多尔衮唯一的血脉,这一年多尔衮26岁。 (一)未入《家谱》的妻妾 有三位没有记载在“家谱”中,分别为: 1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扎鲁特部贝勒之女。天聪五年所娶。 2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满珠习礼(斋桑第四子)之女。天聪八年所娶。 3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汗巴达礼之女。顺治三年所娶。 (二)所娶的豪格福晋 顺治五年三月,豪格去世。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正月娶了豪格的一位福晋;济尔哈朗、阿济格则去了豪格的另外两位福晋。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去世。 根据记载,多尔衮所娶的豪格福晋是他元妃的亲妹妹。故而,应为: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吉桑阿尔寨之女。她是多尔衮元配嫡福晋之妹。 请注意《清世祖实录》中的一段记载:“摄政王召议政王、贝勒、固山额真、内大臣、议政大臣会议是日、纳和硕肃亲王豪格福金博尔济锦氏。”这正说明了,多尔衮娶豪格福晋,是“合法”的。 关于多尔衮所娶的这位豪格福晋的身份,有一下几点: (1)很多人认为豪格的这位福晋就是多尔衮的五娶福晋巴特玛,是不对的。因为五娶明确记载是在多尔衮在天聪九年十月所娶的,而豪格福晋明确记载是在顺治七年一月所娶的。 (2)很多人认为豪格的这位福晋就是豪格的继福晋,带着她和豪格的儿子富绶嫁给多尔衮,是不对的。豪格的继福晋的确是富绶之母,但是她并不是多尔衮元妃的妹妹,所以被多尔衮所娶的豪格福晋并不是她。 豪格的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名杜勒玛,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洪果尔贝勒(亦作 栋果尔、伊尔社齐董郭罗公)之女,明安贝勒之孙女。孝端皇后的堂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堂姐妹。崇德元年七月,嫁给了杀妻不久的豪格,崇德四年十一月册封肃亲王大福晋。子一,第七子富绶,袭爵。 (3)很多人认为豪格的这位福晋就是改嫁给豪格的林丹汗遗孀苔丝娜伯奇福晋。是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目前仍无法确定,有待考证。 苔丝娜伯奇福晋,名苔丝娜,也称伯奇福晋。原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一,所管领的部民不详。姓氏和母家不详。天聪九年(1636),归顺满清,改嫁豪格,为其侧福晋。“伯奇”在蒙语中是黄金家族血统以外,部落领之女儿的尊称。 豪格的这位福晋应该既没有被记入《睿亲王家谱》中,也没有被记入《肃亲王家谱》中。 (三)所娶的淑妃的养女 有记载,多尔衮在崇德五年三月娶了康惠淑妃抚养的蒙古女。 康惠淑妃,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八大福晋之四,芭德玛瑙伯奇福晋,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故又称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亦作 芭德玛瑙),蒙古阿霸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天聪九年,率先归顺满清,改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东衍庆宫淑妃。顺治九年十月被尊为皇考康惠淑妃。她抚养一蒙古女,皇太极命多尔衮娶之。 她的这位蒙古养女是谁呢?应该不会是六位福晋,因为她们的身份都很明确,不存在是淑妃养女的可能。并且从时间来看,该蒙古女嫁与多尔衮的时间是崇德五年三月,和六位福晋入门的时间均不合。 所娶的淑妃蒙古养女的几种可能性: (1) 未记入家谱。为康惠淑妃和前夫林丹汗之女;或林丹汗与其他福晋之女,淑妃代为抚育。因为是林丹汗的女儿,所以皇太极会特地下旨指婚。 (2)未记入家谱。不是林丹汗的女儿,是出身蒙古察哈尔部的一个女子,可能是林丹汗下属等的女儿。 (3)记入家谱了,是除了那位朝鲜小妾李氏之外的另外三位妾室中的一个。从姓氏上来看,“济尔莫特氏”似乎来自于喀喇沁部,不像是来自察哈尔部的。比较可能的是“察哈尔公齐特氏”或“博尔济吉特氏”,其中“察哈尔公齐特氏”可能性等大些。 这个蒙古女子的身份究竟如何,有待考证。 编辑本段子女独生女 爱新觉罗·东莪,多尔衮独生女儿,也是他唯一的骨血。生母为妾李氏,李世绪之女,朝鲜宗室女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东莪这个名字,是多尔衮为纪念其长姊东果公主(东果为东果格格夫家的部落名和姓氏“董鄂”,不是其名)所取的名字。在多尔衮死后,东莪被顺治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这个女孩子唯一的记载,此后,史册中再无任何记载,不知所终。 东果=东莪=董鄂=栋鄂 很讽刺,顺治帝的最爱董鄂妃也是董鄂氏,并且他是因董鄂氏的死悲伤过度未及时避痘,得天花而崩,可以说因董鄂氏间接而死 嗣子(过继子) 爱新觉罗·多尔博,多尔衮同母十五弟豫通亲王多铎第五子。生母为多铎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索诺穆台吉之女,多尔衮五娶福晋的亲姐妹,也是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孙女,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或许由于多尔博的生母是多尔衮五福晋的亲姐妹,故而相比其他侄子,多尔博有更近一层的亲缘关系,后来他过继给了多尔衮为嗣。顺治七年袭睿亲王爵;八年被革归宗。顺治十四年封多罗贝勒。康熙十一年卒,年三十。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平反,复爵,多尔博及其后嗣亦复爵。

2022年 四川陈氏字辈大汇总,有你吗?

成都一支:善光贵文德,仕明福财亿,登新学尚义。

三台建中范家井陈氏(60字辈):

忠厚贻谟远 ,诗书衍庆长 ,本源循汉哲,继绪振南方,秀启联英俊,名魁显令望,江洲敦孝义,伯玉盖词章,著述崇经纪,昭垂重典常 ,深期绳祖武 ,百世有余香。

新都陈俊元后裔:①大学扬俊臣,怀应维德光。朝廷征志士,辅弼启忠良。晨运常丰泰,嘉祥永世昌。圣贤崇礼让,道义焕文章。继述辉先绪,遵荣万代长。②大学扬俊臣,怀万世文儒。光宗耀祖思,其舜典一家。仁让安邦治,礼绍以尧汤。万世文儒光,宗传顺典一家,贤德孝尧章。

龙泉驿一支:甲春应先理,仕于开修明。德传家庆远,显耀国中光。大宗载正立,永世克隆昌。

彭州一支:子叶大忠于。德元安邦纪,义道定朝刚。礼智明国典,信有万世昌。

金堂三溪、赵家、福兴、转龙、土桥、竹篙一支:孝义传家古,忠贞庆泽长。锦屏开艺苑,丹桂重书香。德富声名著,功高海宇扬。千秋含奕叶,九锡振湖湘。

达州一支: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达州达川区一支:家传孝友,四季昌明。诗书礼义,文武丕心。富贵永保,代有达人。

达州通川区江陵大寨梁一支:再佳朝思章,文天登有光。玉汝以明德,熙褚大吉昌。

万源皮窝一支:盛时景运昌敦本。一国天元盛,时景运昌敦,本茂佳齐正。

开江一支:俊秀仁功定,见志文传仕。昌全瀚宝进,万元在通光。

大竹一支: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平昌一支:锡必光大,显继其昌。长发吉祥(克修天德),永裕万芳。

广安一支:应国维廷秀,荣正大奇昌。光尹克以耀,世代兵余敖。

武胜一支:周上大宗兴,洪开先祖德。万世定峥嵘,官清民安国。历代昌隆应,永远纲常泽。

岳池玉皇庙一支: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

广安广安区虎城一支:孔慎庸行,是以德茂。盂嘉爱敬,良知自有。江山永立,尔其斯守。

华蓥一支:仕有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昭祯祥。

营山一支: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遂宁一支:继自其汝之。九邦第宏基,培应醇厚广。裕启显扬时,勤慎佐国宜。绵长钟嗣烈,世泽万年思。

遂宁安居区安平一支;通启大光全,聚圣庭文正。祖华忠孝子,世代永明贤。

射洪一支:进仲怀功景,国绍楚起懿。德安开甲第,义振太平春。常乐家声远,永清世泽新。

蓬溪安府场一支:国正天兴顺,官清自化良。德崇行必善,学广道宜章。廷宪文明显,佳修素吉祥。攸邦进齐尚,世泽永龙昌。

大英河边桂阳一支:良友天心顺,长同国泰春。

南充嘉陵区土门一支:天文玉良。善思大德,永锡洪光。怀仁登信,世代荣昌。

南充高坪区搽耳一支: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

蓬安济渡一支:重宗应正仕王文一昌,世德永明佑启开才良。克绍前光邦国昭大定,三元连步长发献家祥。

南部肖家一支:奇志启茂盛,大天万天明。维洪忠孝友,少帝永思荣。

仪陇一支:帝良佐朝依居德,国泰民安世英贤。鸿忠堪范相亲明,基辉桂阁锡堂萱。

泸州一支:兆开有虞,绍福临川。高宗德远,永保忠传。继润祖泽,立志为国。宏仁惠民,道义正本。明礼兴家,诚信建业。博学智新,贵和尚公。勤俭自强,恒世荣光。

泸州龙马潭区胡市一支:兆开有虞,绍福临川。高宗德远,永保忠传。继润祖泽,立志为国。宏仁惠民,道义正本。明礼兴家,诚信建业。博学智新,贵和尚公。勤俭自强,恒世荣光。

泸县一支:万应朝国里,世学开文明。庭占三枝秀,宗原百代亨。麒麟长衍庆,鸾凤卜和鸣。虞思祖德,永远照家馨。

合江一支:家先存大志,其时正元昌。开基为忠厚,树德在伦常。务思如玉美,必念希贤良。明发能友善,光祖兆嘉祥。

古蔺一支:高瑞邦朝缙,子万陈大永。世国金於现,蛟龙德位时。天心民安太,富贵享荣华。

叙永一支:成宏新兆庆,崇嘉茂上兴。彰培甚彬永,沛宽瑞增荣。勉学同居位,安泰平常乐。乃能广义承,继启迪光昌。

纳溪一支:宗源开古舜,族本绍先虞。世德昭钟鼎,家声享税租。

宜宾一支:启国璋体鹏,其枢世荫安。在朝敦相府,文正大光明。(续立)开元祥瑞吉,仁义礼智兴。侍宗清俊泽,伯仲定乾坤。辉耀举贤孝,荣华品学君。道得传佳贵,昌和永太平。

宜宾观音一支:国正天星顺,朝廷显才能。先恩宗德远,万代永长兴。

江安大妙一支:奉良仕文,国万汝明。福绍洪开,永登朝正。

珙县一支:芝芳应廷玉,在先焕文章。孝思纯祖武,家道永世昌。

南溪江家沟一支:迁蜀维怀,大赓世光。家初树德,宜范宪章。咸熙尔绩,智惠泽长。克培先绪,科第联芳。

安岳一支:明志宗良方,思成永兴世。朝廷国泰正,虞周斯文时。才德光先泽,嗣应定吉昌。礼义安邦策,业学焕文章。源流绵继述,克绍益发祥。

乐至一支:一茂楚学,天锡元亨。永登朝廷,万世荣昌。绍祖远志,宗泽鸿光。立本守道,龙振乾纲。崇尚礼义,善继贤良。品贵才显,德高名扬。启慧思进,文蔚武强。家裕国泰,福禄定长。

简阳一支:蒿列起登联,游维新耳汝。永立文帮正,刚常开国英。荣华应以达,万事继光明。

内江一支:文明朝幼起,世代耀显宗。

资中一支:有志立京都,儒贵可思祖。文宗世万太,永远献正邦。昌隆原先泽,大(华)德(达)启(再)贤良。仁(荣)朝让礼义,光(弘)前(光)应其祥。(通字辈)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端自肇基厚,继因衍绪长。量材修正业,素位守彝常。礼让家声振,诗书世泽芳。香台恢祖德,义柱焕宗堂。余庆原星聚,支廷万骥昌。

隆昌一支:思大祖宗吉,万子永定朝。文武全再仕,孝先志气高。

自贡一支:文祖廷仲大一世,三四运龄定久长。安伦忠良兴国泰,永应孝友启家昌。

自贡大安区回龙大同一支:承家开国,世代言长。敦忠本道,宗继之光。克从先智,纯千为祥。俊明召起,万徳永昌。

富顺一支:仕守源先德,光照(召)世泽长。昌明开万代,永远应月元。芪惟政子希,先仲宗广文。昭国泰含何,化宇清荣海。

凉山一支:兴德享寿荣,万县三正里。正维天地(子),一家(世大)邦兴。乾元永兆,万国洪明。圣朝学士,文武登廷。祖德广泰,本立显荣。

九龙一支:之景应仕玉。天文星科献,朝廷正显禄。荣华京秀洪,富贵永寿清。

中江一支:三受才大志,思天运文明。启世常永德,光显必正荣。红基传年远,忠孝结义祯。信礼相继厚,富贵昌隆庭。国太天星顺,邦安官定清。俊秀鸿时建,冠履万代兴。

巴中一支:肇开虞宗,传衍恢洪。诗礼长发,继述纵隆。腾蛟起凤,报国精忠。储皇纪责,调和园功。

巴中大罗一支:我贤映文思,少继永中育。大庭宗明命,如学自志登。

巴中鼎山一支:三友登廷永,国思能兴隆。仁育光朝庆,已代益胜宗。

南江一支:韦思文大国,登元永正朝。光宗耀祖远,绍启万世兴。

通江陈家沟一支:思德昌大有,国朝重文章。庭中学士广,必然上中邦。

渠县卷硐逢春坝一支:思治。应士才美,为国芝珍。世益以德,纯武先仁。

邻水一支:文应武启孟,荣友震庆历。士乘登万选,玉树茂庭阶。甘泽和光润,依松碧云声。时居春华日,锡斯安乐吟。

乐山一支:绍宗占胜德,仁远定安康。

犍为一支:大仲文玉,舜国仕朝。元兴开通,景运永正。山合根本,万世红光。

沐川一支:发彦思文仲,祖嘉王于自。希宏恩开泰,运胜世光辉。长法其祥,永锡绍宗。

洪雅桃源画林一支:御万登仕文,开国正安帮。

绵阳一支:红日照基昌,乾坤定国久,文武安大帮。

三台郪江一支:昌传汉保近,正秀仁公定。建志文全市,万年道通光。

盐亭一支:秉仕(陈)文正大,三元万国家。兴中才子贵,永远德荣华。

江油新安一支:炳养文可继,成天绍国开。万代荣昌俊,家正尤一宽。朝廷映学中,今奇自有安。

荥经一支:朝应尔恩,俸仕文仁。席尚光大,家秉昌荣。先祖来居,荥河经江。聿修厥德,启迪胤臧。前创后守,作为有方。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剑阁剑门关一支:真翠林继,洪学映天。贵文新国,金正茂祥。山海清泉,开明于先。

四川省南充市南都县陈家字辈:文、应、万、仕、孝、思、定、昭、然、德丶玉、忠、良、治、友、全、中、国、元、先、朝、宗、祖。

四川省三台县景福镇陈氏家族陈氏字辈:祖德洪大,奕易优长,俊财欣启,华国文章,世故超显,君子安邦,光全裕厚,中功永昌,,,,,,听长辈说一共60字辈

四川宜宾市大观镇新添乡陈氏字辈:历,代,善,明,扬。

四川省德阳市陈氏字辈:立开云明先,凡昌育再绵,常发奇祥庆,永远佳道兴

请接龙。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

据《珠堂李氏族谱》记载,唐朝有十四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开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冷坑镇有4万多李氏后人,而他们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

冷坑镇谭福村委会谭拱村民李初爱老先生,是该镇李氏理事会推选出来的官伞保管人,记者来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谱》,“祖先有谁,上面全有记载”,

李初爱说,唐朝有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如果从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算起来,我是第25世,如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算起来,则是第115世了”,李初爱说,如从唐太宗李世民算下来,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孙。

冷坑李氏理事会会长李浩林带记者来到去年新修建起来的李氏大宗祠,记者见到,祠堂墙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绍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陇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孙”。

李氏后人隐瞒显赫身份千余年

谈起怀集冷坑李氏的来龙去脉,李什八23代裔孙、谭福村87岁的李朝纲告诉记者,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什八多次与明军作殊死战斗,转战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372年败退至怀集冷坑,偶遇一姓郭放鸭村民,危急中他在桥底先拴好马,然后卸甲换装,化装成当地放鸭村民得以避过追兵,后遂在此解甲归田,立户开籍,繁衍后代。

扩展资料

贞观之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 [11]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

一、姓氏源流

阚(Kàn 阚)姓源出有二:

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

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

得姓始祖:阚止。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阚地的物产,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阚地就在现今山东汶上县一带。而阚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也是齐国的创建人。所以阚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农炎帝,炎帝出生于陕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为姓,阚屯正是炎帝的传人。据《尚友录》的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止,受封于阚地(在今山东省坟上县境),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阚。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闽台。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而阚止的后代,大部分现都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录家以及泰安、菏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三、历史名人

阚 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阚 骃: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自小聪敏好学,博通经传,三史群言,经目则诵,在学界就已出名,时人谓之宿读,后来在朝中做尚书官。他整理校定了前代学者的著作三千多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出了一份力。他注王朗《易传》,又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时,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留下文化遣产,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阚 棱:伏威邑人,唐朝猛将,其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伏威据江淮,以战功显,署左将军。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棱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从伏威入朝,拜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公祏反,棱与南讨,青山之战,与陈正通遇,阵方接,棱脱兜鍪谓众曰:“不识我邪?何敢战!”其徒多棱旧部,气遂索,至有拜者。公祏破,棱功多,然颇自伐。公祏被禽,乃诬与己谋;又伏威、王雄诞及棱赀产在丹阳者当原,而赵郡王孝恭悉籍入之,棱自诉,忤孝恭。遂以谋反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天水在西汉时称上县,属陇西郡,汉武帝时置天水郡,天水属大水郡所辖;东汉时天水郡改为汉阳郡;三国时为蜀魏相争之地。以后归属虽有变化,但天水之名始终未变。

会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2、堂号(缺)

============================================================

阚姓宗祠通用对联

〖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陌刀无敌;

朝议辄咨。

——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阚棱,善用陌刀,长丈余,临阵无敌。下联典指三国吴·阚泽,官中书令,朝中之议,有疑辄访之。

-----------------------------------------------------------------

〖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擅经传之学;

决廷议之疑。

——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敦煌人阚驷,字玄阴,聪敏过人,博通经、传,过目成诵,曾注王朗的《易传》,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北凉王沮渠蒙逊很看重他,任他为秘书考课郎中,负责点校经籍,勘定了诸子百家三千余卷,后官尚书。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山阴人阚泽,字德润,家中贫困,以教书为生,博览群书,兼通历数。举孝廉后,历官钱塘长、中书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乡侯。朝中每次言论大事,有关经典的疑问,往往都向他咨询。

--------------------------------------------------------------------------------

中国人民 阚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阚思颖女红军

阚思颖(1910-——),女,又名甘棠,四川省南溪县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926年加入 。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宜宾叙府女中读书时,深受同学赵一曼的影响。由于拒绝其父将她嫁给一个恶霸的儿子,逃出家庭,先后到重庆中法大学、上海文治大学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投奔苏区参加革命。1933年进入瑞金中央党校高级班,后任中央局妇女部秘书。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任中央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妇女科工作,1935年2月,留川滇黔边区任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秘书,特委机关总支书记和政治宣传队队长。在战斗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而且和男指挥员一道勇敢的投入和指挥战斗,一次,纵队驻守在威信罗布坳沙坝时,被叙南保商队和江安保安队围剿,和李桂洪观察了敌情后,主动请战,率领一个中队埋伏在苕藤坡将敌军的旗杆打断,率部猛攻,打死打伤敌部10多人,缴获10多支枪,将敌军赶出了威信境内,随后与纵队一起攻克了洛表,之后又捣了川南团队的老巢,端了洋炮台,使川南保安队不敢和红军战斗,得到了民众的赞扬。在长观司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跟随政治委员徐策战斗,徐策在观音塘身负重伤,她组织队伍撤到罗布坳准备安置伤员,又遇滇军袭击,徐策牺牲。余泽鸿继任特委书记兼纵队政治委员,在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任党总支书记和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6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游击队被敌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幸被捕,连夜送到扎西,在关押期间,始终机智的和敌人周旋,继续开展斗争。随后被押送到昭通,在狱中敌人多次会审,“我是爱国青年,跟着红军来磨墨写标语的,我在游击队中只知道写标语,其他的都不知道。”敌人最后以“红军宣传员”的帽子监禁起来。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联合抗日。1937年4月获释被送往四川,经过家乡南溪时,被父亲保释回家,关在一间小屋子里,要她在家经商,不许再参加政治活动。不久破窗逃出,乘船东下,在重庆寻找到 党的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担任 川康特委妇委书记,特委委员……

扎西的歌谣唱道:“遥想当年花木兰,不爱闺帷爱剑戈,更有今日女红军,粗衣草鞋为民急。”扎西人民怀念红军游击队的女英豪,扎西人民在传颂她的事迹。

附录: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时,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万余人的长征队伍中有32名女干部,出发不久,因工作需要,彭儒和陈壁英留下来,未参加长征。正式参加长征的女干部是30名(尚有若干负责护理的妇女群众)。她们中有的在中央 或军队担任要职,有的是经过挑选的省级妇女骨干。30名长征女战士除蔡畅、康克清、刘英等6人外,其余24人被编入中央工作团,团长是董必武,副团长是徐特立,后改编为干部休养连,李坚真任连指导员,吴仲廉任秘书。干部休养连是一支特殊的连队,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师团级以上的伤病员,报务员、机要员,也有待产的孕妇。周恩来曾多次下令,要绝对保证她们安全。在干部休养连负责宣传、护理的女战士被称为政治战士,她们除了负责宣传群众、筹粮筹款外,还要寻找民夫,做好担架排和运输班的工作,责任重大。女战士个个尽责尽职,任劳任怨,缺少民夫时,她们就代民夫扛肩。在为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30名女红军没有一个人掉队,除阚思颖(后改名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中途留下参加地方工作外,其余27名女战士安全到达陕北。

阚禹平烈士

阚禹平(1891-193311),湖北省通山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在通山县镇南中学加入中国 。

大革命时期,1925年任通山县镇南中学党支部负责人。先后在阳新、通山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建立农民赤卫军,并参加鄂南暴动。1927年,鄂南暴动失败后,与叶金波等人领导农民赤卫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沉水山为中心的赤色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通山秋收起义,成功地夺取县城,消灭了县内的主要反动势力,建立了工农 ,任通山县工农 委员会委员,扩大了农民革命军,为鄂南农民秋收起义建立了后方基地。1928年通山县委在大畈竹林下重新成立,当选为 通山县委委员。与叶金波、阮旦明、谭俊华、阮立梅等人团结战斗,恢复与整顿了5个区委和2个特支。各乡村建立了43个党支部,党员人数421人,有组织的工农游击队近1000人。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红3师成立,任红3师军需科科长,负责全师的给养供应。经常带领后勤人员筹粮筹款,并亲自组建了红3师后方医院和被服厂。还参加指挥了大畈、通山、龙港等战斗,受到鄂东南道委表彰。1932年11月随红3师转战江西。当部队行至横路时,遇敌重兵伏击。红军浴血奋战,部队伤亡惨重。部队突出重围后,回到龙港休整,被当时鄂东南道委保卫局以“改组派”罪名,错杀于龙港,时年4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中国 阚姓高级***、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阚学增烈士

阚学增(1905-19301017),湖北省通山县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县城高等小学,回乡任私塾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 。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 员魏书的影响下,追求进步,并加入中国 。1926年到武昌参加武汉国民 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独立14师任排长。1927年6月率全排士兵起义,这排士兵被改编为通山县板桥区农民自卫队,任自卫队长。1927年11月 通山县板桥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1928年1月当选为 通山县委执行委员。1930年下半年,带领自卫军攻打通山县城,因众寡悬殊,武器落后,未能成功。10月17日,通山农军再次组织力量围攻县城。经过激烈的战斗,农军冲进县城。这时,敌人重新组织力量,向城内农军反扑,农民自卫军损伤较大,被迫撤离县城。战斗中身负重伤。为掩护战友撤退,带领十几名战士在城外的马肚山上阻击敌人的追击。凭借一个山包作掩护,居高临下,手握双枪,一边向山下敌人射击,一边命令身边的十几名战士撤出阵地。这时,山下敌人又一次扑来,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扑上来的几名敌兵同归于尽,牺牲时25岁。

百家姓里有姓“望”的吗?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周王朝时期楚国祭司望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望人,亦称作望人、𦣠人,是一种古祭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