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我的易家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3收藏

找寻我的易家家谱,第1张

四川合川易裔支糸始祖是易良祥、尊易雄为易姓始祖,宗谱直承湘糸。祖上最早是明初由湖南上湘迁新化的易京林,属高峰派。易京林传七代至易良祥与李氏孺人,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迁于合川,现已传约十四、五代,由原来入川时的一家九口,经约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已发展至上万人,成为合川西北几个乡镇中的一个大姓。 解放前,合川易姓族裔香火牌位上除了标明“太原”郡望,有条件的人家,厅堂还悬挂“其后必大”的匾额,幼时不明其义,解事后阅史籍,方知其出典与易姓出自毕万后裔之说有关。《左传·闵公元年》“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也。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剔除古人迷信成份,如果把“其后必大”的“大”,理解为发展壮大之“大”、发扬光大的“大”,那么,不论易姓出自毕万后裔易恺的说法是否准确[13],它的积极意蕴,对易姓族裔都是重要的,曾发挥极大的鼓舞作用。 合川易氏修谱已有三次。第一次在嘉庆、道光年间,由易玉泽牵头,并亲赴湖南新化问祖寻根、实地调查,前后费时多年而撰成的“庚戌谱”;第二次在清末民初,由易光敏主编,费时数载而成于的民国二年的“癸丑谱”;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抗日时期,由易家修主编成于民国33年[1944]的“甲申谱”。从第三次修谱以来,已半个多世纪,如果按30年为一代,已相隔二代,许多耆老已辞世,族裔人口的发展,也以倍数计,现在不进行这项工作,以后来搞,将更困难。宋人说,二十年不修谱,就是对祖宗的不敬。话虽未免过份,也不是没一点道理。

此谱记录了湖北西部宜都县与松滋县交界地区易姓的二十多代系

据传,此支易氏的祠堂位于松滋县赶子幽 本资料由易绍生手抄自易绍文(松滋丫叉铺子)处,经易发德整理并录入而成

辈分 世系排列

1 (一世祖) 贵三(张氏); 贵六(鲁氏)

2 思志 思亮

3 洪

4 永忠 永用 永礼 永明

5 珩 珍 瑾 湖

6 景臣 景宗 景棠

7 文林 文明

8 尚定

9 为政

10 帮仁 帮玉 帮志

11 正朝 正乾 正瑜 正端 正琦

12 士坤 士伦 士系

13 大秀 大魁 大明 大贤 大元 大才

14 吉开 吉太 吉富

15 昌德 昌仑 昌彦 昌健

(无后)

16 运科 运魁 运会 运炳(过继给吉太) 运联 运升

(以下将第16代: 运科; 运魁; 运会; 运炳; 运联; 运升分别列出)

第15 代 昌德, 昌伦,昌健三公后代世系表

辈分排列顺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运 开 远 绍 法(发) 继 宗 长 懋

远云 绍培 发锦

远华 绍林

运科 开冲 远富 绍全

(昌德公之子) 远文 绍海 发芹 继宗

远贵 绍万 发云 继富

绍芳 继元

绍先 法明

远武 绍洪 法美

绍茳

远祥 绍炳 法兴

法圣 继运

远侦 绍唐 法玉 继才

法仁

开典 远佩 (过继给开选) 继昆

绍金 法信 继仑

绍成 法礼 继祥

绍玉 法志 继昆

远福 法全 继乾

绍章 杜可祯

(去杜家) 周宇朴

运魁 绍科 张祯

(昌德公 (去张家) 易法祥

之子) 法金

远传 绍文 法修

法常

绍武 法祥

法富

远高 绍松 法贵

法权

开莫 绍元

绍亨

远明 绍礼

绍信

绍志

远寿 绍定 法芹 继海

远清 绍玉

绍美

绍富 法坤

远太 绍松 法能

法明

绍福

远发 绍寿

开华 绍春

远才 绍金

远兴 绍松 (立祠)

远春 绍先

运魁 开富

(续) 绍成 法礼 继祥

开选 远佩 法信 继坤

(由开典过继) 继伦

绍玉 法志 继坤

法权 继权

远凤 绍金 法榜

绍伦 法文

开国 绍正

远林 绍顺 法明

远启 法清

开云

开祥

开兴

继良

远坤 绍尧 法志 继文

继明

运会 开祯 继成

(昌德公之子) 法林 继春

远培 绍禹 法贵 继伟

法皇

远进

远精

远林

开明 远剑

远才

远明

运炳 远锡

(昌伦公 远去

之子) 远兴

开良 远芹

远富

 易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狄,皆出于黄帝,故本为“姬”姓,中山国王也是此姓。

得姓始祖  中山王尚公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上易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分类:  草堂话谱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现代家谱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书房里那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我拿来当作了座右铭。潘先生出梁启超门下,学贯中西,率先对家谱学史予以梳理,并从家谱与宗法的关系、家谱的效用、家谱方法论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家谱学理论。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睿智让我惊喜,总有一种哲理让我叹服。有时候看到不谋而合的地方,还会有一种荣幸——原来潘先生也是这样想的。

在旧书店里看到这部多达四十册的修于民国三十六年的三槐堂木活字本黄冈《王氏宗谱》首册前面的序言时,就觉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序为手书上版,应是油印,且为现代白话文。看多了木活字本的旧家谱,看油印本就会耳目一新,这毫不稀奇,但旧家谱中白话文且分段并标点的序言并不多见。翻到后面,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日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潘光旦敬撰”,那份惊喜就无法形容了。

王氏为湖北黄冈望族,始祖贞一,字坚珉,源自太仓,至宋迁江西饶州府,明洪武初茂材,历任黄郡司马,治绩丕著,大协民心,遂占籍黄冈,后裔散居黄冈各处,尤以赤山潭为大宗。这个家族仅从入清后的十世算起,在谱中《科名录》记载进士就有一十四人。入民国后,毕业于黄浦军官学校、北海警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江西将校讲习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湖北官佐子弟学校、湖北警官学校、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东三省讲武厅、中央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及各大学者更是指不胜屈。如请潘光旦先生作序的子寿,名康,就毕业国立西南联立大学,其时为北平清华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潘先生在序中说:“清华研究所同学王君子寿,最近谈起他的父亲,觉民先生,主持族中修谱事将近告成,要我写一篇序文,正式的序文我不便写,因为谱稿远在黄冈,我无法看到,没有依据,子寿所交阅的以前若干次修谱时几篇序文以及子寿所转述的一些话是不够作依据的,不得已,与子寿商量,写了一篇关于家谱的意义的文稿,作为代序”。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的论文,后来收录于《潘光旦文集·第十卷》。他在序中提出了家谱的七个意义:

一、尊祖;

二、敬宗;

三、收族或联族;

四、婚姻严姓氏之防;

五、选择官员;

六、爱重门第;

七、选择婚姻。

然后逐一分折,认为不合时宜者大可放弃或改进。在第三条“收族或联族”,他说“收族的意义,与尊祖一样,也还是值得保留的,……应有一个限制,即亦应以真有血缘关系以至于确有实际的团体生活关系者为度。前此大姓人家喜欢编制所谓《通谱》的,凡属同姓的派系,照单全收,不特不问是否同出一源,且不问是否属于传统的所谓汉族,于是,即就王氏而论,其间于姬姓之王而外,更有赐姓之王、易姓之王、虏姓之王,甚至于连带有王字的复姓,如王官、王孙之类也一并网罗在内。为了实践收族的至意,作此种努力的人,可以说是其志可嘉,其心可谅,而其愚妄为不可及了”。想起前些天与上林兄在金华参加“寻根文化研讨会”,就餐时坐在我旁边的正好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理事长王听兰先生,他们正在编绘《中华王氏统宗世系图》和编撰《中华王氏大通谱》,他们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已经复盖全国23个省(市),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听说我手上有不少王氏家谱,说以后一定要跟我联系。对王先生这样执着的热心人,我一直是敬重的,我在答应他的同时,提出了“姓氏的来源各异,你们是怎么来分辩各支的派系的”这样的问题,后来不知谁转迁了话题,没有再讨论下去。我想,王听兰先生们也许就是潘先生所说“其志可嘉”的那些人,他们的努力,与潘先生所说的那些前辈们似乎一脉相承。

潘先生又说:“四种比较新鲜的意义或功用值得分别提出:一是培植所谓谨始怀来的优生意识;二是增进个人对于一己品性的认识;三是帮助人类遗传的研究;四是在史学中多确立一个专精的部门。”并设计了如何实施的方案,但自己也承认:“上文所论的种种意义,一时当然还说不上,事实上,在流行的家牒里,无论中外,能兼筹并顾到这许多意义的怕是一种都找不到”。所以,潘先生又寄望:“我更相信,将来的家谱,包括黄冈王氏,下一次的续修本在内,一定可以把上文所论的若干意义逐渐的表达出来”。

恐怕要让潘先生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能接近以前旧家谱质量的新修家谱也难得一见,更不要遑论新修谱能超过或有所改进了。

潘先生在后面又提到了在黄冈的其它王氏,他说:“黄冈王氏不止一族,其中著称的派系不一而足,从《明史》、《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所可考见者,有明嘉、万间户部尚书王廷瞻之系……”,巧的是,记载王廷瞻世系的黄冈《王氏宗谱》我也藏一部,与王子寿家族的王氏同时成谱,也是民国三十六年的修本,共五十册,为孝友堂木活字本,这个家族当地称为“赤膊龙王氏”,也是元末自江西饶州府迁来。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论文,学者、专家看过的怕是不少,但又有几位看到过这篇序原出处的黄冈《王氏宗谱》呢?潘先生的序多达四千余言,序虽不必因谱而传,但家谱因序言而成名谱,却也是事实。

分享:

找寻我的易家家谱

四川合川易裔支糸始祖是易良祥、尊易雄为易姓始祖,宗谱直承湘糸。祖上最早是明初由湖南上湘迁新化的易京林,属高峰派。易京林传七代至易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