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繁盛的家族,最后结局如何?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大明王朝最繁盛的家族当属于郑氏家族了,对于他们的结局,我们要从客观的的角度上去评价。首先我们都知道郑成功的父亲叫做郑芝龙,是当时大明王朝的福建总兵,也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最后一只强盛的军事力量了。
但是当时郑芝龙并没有打算为垂死挣扎的大明王朝奉献自己最后的力量,而是选择了委曲求全,在清廷的百般诱降下,最终投靠了清廷,并且还带走了大量的兵马,但是最终郑芝龙也没有落得下一个好的结果,被清廷斩首。而他的儿子在面对其父亲委屈求和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与自己的父亲断绝父子关系,拒绝清廷的百般诱惑,带领自己的旧部与清廷继续对抗。
在当时可以说清廷已经统治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在绝对的优势下,郑成功没有任何的胜算,为了寻求真正的根据地,郑成功将自己的部队带向了台湾,当时中国的的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者,郑成功进退两难,一方面解放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不仅可以重新找到根据地,同时还可以收复台湾,利国利民。在军事上充分准备以后,郑成功率领郑家军,与荷兰殖民者进行了残酷的血斗,最终成功的收复了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直到了康熙年间,此时郑氏家族仍然统治者台湾与清廷进行对抗,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郑成功的后代郑经却没有向自己的长辈那样,雄韬武略,励精图治。当时台湾著名将领施琅指挥有方,多次大腿清军的进攻,但是郑经却听信谗言将施琅的全家给处死,施琅一气之下,率军投奔了清廷。后期清军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顺利的攻下了台湾,郑经也在随后自杀。自此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也就这样破灭了,但是郑氏家族虽然割据一方,但是活出了民族的气概,收复台湾,驱逐蛮夷,守住了祖宗的领土。
施琅两度降清,为了报仇立志收复台湾,在康熙年间终于得到重用,最后成功地为清朝立下大功,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对于施琅这个人的评价历来争议颇多,其在收复台湾后,对于有杀父杀弟之仇的郑成功没有清算,还主动去祭拜郑成功庙,表现出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襟,不过他在攻占台湾后,夺占大量田产归入自己名下,其家族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豪绅,可谓“劣迹斑斑”!
施琅和郑成功的恩怨施琅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明朝时期因为海禁的原因,造就了东南沿海一带海盗势力的强大,郑芝龙是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盗,郑芝龙最早是海商,来往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做生意,当时海上没有官家管理,全靠自己的势力保护,郑芝龙逐渐发展出海上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集海商和海盗于一身,不仅作生意,也收商船的保护费。
郑芝龙受到明廷的招抚后,成了明王朝的官,明王朝覆灭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郑芝龙还是南明政权的中坚力量,只不过郑芝龙毕竟是海商、海盗出身,面对一路南下的清军,郑芝龙为保全身家,决定降清,而他的儿子郑成功却是坚决反对,在劝说无效后,郑成功带着一些部将跑去金门继续抗清,郑芝龙则带着其余儿子和一些部将北上降清,其中就有施琅。
清廷并不讲信用,郑芝龙本以为凭自己的实力降清可以加官进爵并委以重用,没想到到北京后就被软禁起来,而清廷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对于海军并不重视,一同降清的施琅也没有得到重用,过着被人排挤的日子,郁郁寡欢的施琅在过了一段不如意的日子后,反水又跑回了南方,加入了南明政权。
只不过南明政权也是内斗不断,大军阀李成栋不喜欢施琅,上表永历皇帝勒令施琅回原籍跟随郑成功,李成栋在施琅回福建路上还派人伏击施琅等人,施琅费尽周折才跑回福建,李成栋想要除掉施琅,是因为施琅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自己不想用也不希望郑成功能得用施琅。
施琅跑回福建归入郑成功部属后,也没有得到重用,或许郑成功也忌惮施琅的才能,害怕施琅做大做强,也或许是郑成功不相信降清又反水的施琅,施琅在郑成功那里确实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也造成了施琅心理上的极度失衡,导致两人正式决裂的是“曾德事件”。
曾德曾经也是郑芝龙的部下,在郑芝龙降清后,曾德混的不如意,还被下放到施琅的军中,受施琅的节制,曾德为求出头之日,四处找关系,利用自己是郑氏旧将的身份,成为郑成功的亲随。
谁知道这却惹怒了施琅,把曾德抓回来要处以极刑,郑成功下令不得杀害曾德,施琅不听,执意将曾德处斩,郑成功看到施琅无视自己,也是怒火中烧,下令把施琅和他父亲施大宣及弟弟施显逮捕下狱。没想到施琅在一些亲信部将的帮助下逃走了,郑成功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下令把施大宣、施显处斩,自此两家结下了血海深仇,施琅再次降清,并一意与郑氏为敌,寄希望于清廷为自己报仇。
施琅再度投降满清后还是没得到重用,只不过这次他却是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耐心等待朝廷起用,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终于等来机会,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把目光瞄准了海峡对岸南明残存的明郑政权。
于是施琅走马上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61岁的施琅上任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1683年六月,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彭湖,对郑氏集团进行劝降。
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面对败局以定,在冯锡范的劝说下降清,然而清廷对台湾弃留还起了一场争执,在施琅据理力争下,清廷在台湾设府 ,使台湾得以保留在中国版图上,可以说这是施琅一生最大的功绩。
施琅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病逝,清朝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享年75岁,施琅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十二年在福建的时候被郑军抓获,郑经下令授予其宿镇之职,想以此反间清廷和施琅的关系,施世泽害怕连累的施琅和在京的家人,坚决不从,郑经也没杀他,施世泽后来趁清军剿郑之机逃离,并回乡召集施氏族人千余名夜袭同安城,杀郑将郭左镇,郑军围困同安,施世泽率部坚守数月,清军来救援方才脱困。
康熙十七年施世泽又被郑军抓获,这次不得已而降郑,在暗中却写信给闽浙总督姚启圣,并和施氏族人施明良等人密谋擒郑经报效清廷,郑经得到告发后,在康熙十九年派兵将施世泽及施明良全家斩首,沉入海中。
次子施世纶,是施琅几个儿子最出名的一个,有名的清官,施世纶因父荫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因政绩卓著累迁江宁知府、漕运总督,为官清正廉明,不畏权贵,在民间有“施青天”的美名,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写的他,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病逝,享年64岁。
三子施世骝,荫授员外郎,两岁时随父母离开同安,22岁时随施琅返闽征彭台,“候授部郎”,23岁病死。
四子施世骥,20岁时随父亲施琅征战,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为施琅打前哨,准备器械粮食,22岁随施琅东征,立有战功,施琅收复台湾后,施世骥被任命为廉州知府,为官公明正直,颇有政声,1719年病逝,享年58岁。
五子施世騋,颇有文名,著有《东园诗集》,一直随侍施琅身边,是几位兄弟最尽孝道的一个,在17岁就跟随施琅征战彭台,平台后施琅坐镇厦门,施世騋一直陪着施琅,直至施琅逝世。
六子施世骠,得施琅亲自教习拳术武功和军事知识,又得闽籍名师教导,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康熙二十三年随父兄征战彭台,以战功加封左都督衔,施世骠深得施琅治军之法,在康熙朝屡建奇功,以军功累迁至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六十年在剿平朱一贵叛乱后,因病死于军中,享年54岁,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勇果。
七子施世骅,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时也跟随在身边,后来曾任江南镇江府清军盐捕,海防理事,镇江府同知加三级。
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袭施琅靖海侯,靖海侯共十三任,最后一任靖海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袭封,叫施普泽!
清朝对施琅一家也算是给予了优渥的待遇,施琅收复台湾之功为他和他的子孙带来了荣耀和争议,也让施琅得以恩泽子孙,不过施琅能够让清朝保留台湾,也算是一件功德!
施琅从郑氏家族手中收复台湾,究竟是国家功臣还是民族叛徒
有学者认为,评价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的施琅,首先不能只站在明朝的立场上去批评,其次不能把他充当明朝的遗忠。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无论统治者是否为汉族,而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更客观的去评价施琅,接近事实。
施琅叛变的经历:第一次判变:郑芝龙见清兵席卷中原的态势,可见南明大势已去,率心腹部将投清,其中包括施琅。
第二次叛变:成为清朝总兵的施琅在广东陷入绝境的时候,出乎意料的受到郑成功的礼遇。于是便跟随了郑成功走上反清的道路上。
第三次叛变:由于曾德得罪施琅,被施琅斩杀,因此施琅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杀了施琅全家,施琅为了复仇不得已又投靠了清朝。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施琅三次叛变的经历,再来评价施琅这个人。第一次叛变是因为南明大势已去,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形势所迫;二次叛变属于那种被逼上梁山似得情形,谈不上人品问题;三次判变由于郑成功与施琅个性的反差等,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郑成功才杀施琅全家,也导致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离开郑成功转而投靠清朝的原因。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看待问题,不能夹带着个人情感色彩去批判。事实证明施琅投靠清军被委以重任,充分施展自己的海军才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清朝入关之后,郑成功的后代不承认大清的政权,于是他们在台湾岛成立政权,施琅是郑氏家族的大将,在康熙收复台湾的前期,施琅多次击退清朝水师。对于这样一个人才,郑氏家族自然对待施琅非常好,为何施琅最后却投靠清朝,并帮助康熙收复台湾呢?
其实事情很简单,施琅起初是福建晋江人,他少年时期读书不成,于是决定弃文从武,在他17岁的时候,跟随郑芝龙走南闯北,得到郑芝龙的赏识跟重用,后来郑芝龙投降清朝,施琅遭到清朝官员的歧视。怀才不遇的施琅,决定跟随郑成功,反清复明。很快,凭借自己的天分,施琅成为了郑成功的得力干将,几乎所有朝廷大事,郑成功都会找施琅商议。
后来,由于施琅过于受宠,其他官僚纷纷嫉妒施琅,向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本身性格就是心高气傲,就这样郑成功夺了施琅的兵权。施琅的手下曾德见施琅已经失势,就逃到了郑成功面前,拍了很多马屁,说了施琅很多坏话,施琅得知手下背叛自己后,非常愤怒,一气之下抓了曾德,并将其杀害。
得知此事的郑成功大怒,扬言要杀了施琅全家,好在施琅在亲信的帮助下,侥幸逃脱,但是施琅的家人没能幸免于难。就这样,走投无路的施琅,只能投靠清朝了。
投降后的施琅,决心要报家族仇恨,最终击败郑氏集团,成功收复台湾,被康熙封为靖海侯。
众所周知,施琅是康熙时期,镇压台湾抗清力量的主要人物。如果不是施琅,台湾郑氏集团势力或许会被镇压,但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做到。
按理说,施琅为大清呕心沥血,披肝裂胆,理应备受荣耀才对。但让人意外的是,乾隆时期,清朝山寨版的凌烟阁――紫光阁功臣像,在镇压台湾抗清势力的二十功臣像中,却偏偏没有最重要的功臣施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施琅,又一个“三姓家奴”
历史上的三姓家奴,主要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翻来覆去的投降叛变,毫无忠诚可言,所以被后人咒骂。但在施琅身上,也可谓是“三姓家奴”。
(1)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
(2)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3)郑成功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后来,郑成功就诛杀了施琅家人。由此,导致施琅再度降清。
施琅镇压最后抗清势力
台湾的郑氏集团,可谓是当时华夏最后的抗清势力。但历史专家脑袋总和普通人不一样,努尔哈赤造反叫“反抗民族压迫”,但台湾的郑氏,郑成功在的时候叫抗清,不再了后被定义为“分裂”,而不是“反抗民族压迫”。双重标准?
(1)1681年(康熙20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
(2)1683年(康熙22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
(3)1683年,施琅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康熙准备将台湾送给荷兰人,因为荷兰人和大清有协议,帮助大清进攻台湾郑氏势力,然后他们获取台湾。
坦率的说,清朝不重视海洋,所以手上并没有海军人才,施琅算是最杰出的一个。如果不是施琅,康熙只能愚蠢笨拙的继续执行“迁海令”,将沿海50里范围内,打造成无人区,让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
乾隆却并不看重施琅
康熙死去,雍正继位13年后,乾隆上台。作为一个自负狂妄的官二代、富二代,乾隆所作所为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喜欢折腾,全方位的折腾这个古老沧桑的国家,让她变得更加凋零。
乾隆上台之后,开始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规模重新定位,比如洪承畴、施琅等。洪承畴就无需多说,立功巨大,羞辱惨重,被列入《贰臣传》。施琅虽然没那么倒霉,但可能乾隆也不知道如何定位他,于是就干脆把他遗忘吧。
于是,乾隆在《贰臣传》中,录入了120个投降的明军,却没有录入施琅。但在紫光阁功臣像中,乾隆也不将施琅放在其中。(平定台湾二十功臣:阿桂、和、王杰、福康安、海兰察、福长安、董诰、李侍尧、孙士毅、徐嗣曾、鄂辉、舒亮、普尔普等。汉人极少,主要是满蒙。奇怪的是,平定台湾关和、福康安什么事呢?)
施琅为大清立下大功,但最终却连“平定台湾二十功臣”,都算不上,看起来真让人唏嘘。其实道理很简单,乾隆为了让大清永远存在下去,几乎对投降的明军,都没有好评价,就是想给清朝治下汉臣洗脑,让他们以后不要投降别人。
后记
在清朝,尤其是乾隆之后,施琅的作为,是有争议的。但2006年《施琅大将军》在央视首播,一锤定音,施琅变成了民族英雄。其实,为施琅翻案的风潮,在80年代就开始了。
对于施琅,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即施琅搞定台湾后,施琅家族就成为台湾最大的地主,名曰“施家大租”,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还存在。因此,从这一点上看,郑成功杀施琅家人,是有原因的,因为施琅家人贪污成风。
是英雄,还是狗熊,历史自有公论。如果施琅成为民族英雄,那么抵抗的人就是奸贼了?
大明王朝最繁盛的家族,最后结局如何?
本文2023-10-02 13:22: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5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