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中,对柳永的记载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野史中,对柳永的记载有哪些?,第1张

轶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柳永词论

第一节 柳词雅俗结合的风格

摘自《论宋六家词》(赵仁[王圭])

柳永(约980~1053)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内容的拓展、雅俗结合的风格的建立、慢词体制的创建三个方面。而雅俗结合的风格最能体现柳永继承与革新相结合的精神,也最受后人的关注,成为褒贬不一的聚讼话题。

一、如何说价柳词之俗

多数论者只盯信柳词之俗,并对其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能改斋漫录》称柳词多"*冶讴歌之曲";《苔溪渔隐丛话》称柳词 多"闺门*蝶之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柳词格固不高"; 冯煦《篙寇词论》称柳永"好作俳体,词多亵渎”;黄升《唐宋诸贤 绝妙词选》称柳词"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 之";徐度《却扫篇》称柳词"声态可僧"、“为风月所使";又云:

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之人尤善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雕,

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 文士之已然流俗好之自若也。

说得最为激烈的当属王灼的《碧鸡漫志》:

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四库提要》称柳词"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 者终不绝也";说得最为分明者,莫如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长,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惟绮罗之态,所在多有,故党风期未上耳。

这些批评实在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 雅,而在他们缺乏"历史"的眼光。词的源头有二,一是唐五代的 民间词,一是唐五代的文人词,而民间词还对文人词产生过直接 影响,换言之,词的根本源头还是来自民间。这一点只需读一读 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杨柳、竹枝词一类的作品就可以明了。民间词以俚俗取胜,文人词以儒雅取胜,二者本来各臻其致。但上述批评家却忽略了民间同的源头而只看重文人词的传统。当然, 出现这种倾向也是有原因的,即民间词到宋代以后逐渐消亡,而 文人词却不断发展,久而久之便会以雅为正声,而以俗为邪音。 词之雅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唯其漫长.才使人长期受它的熏陶,觉得本应如此。我们不妨简略回顾一下这一进程。

词雅化之始可首推到五代的"花间"词人。《栩庄漫记》云: "花间十八家,约可分为三派:镂金错彩,缛丽擅长,而意在闺 帏,语无寄托者,"飞卿(温庭筠)一派也;清绮明秀,婉约为高, 前言情之外,兼书感兴者,端己(韦庄)一派也;抱朴守质,自然 近俗,而词亦疏朗,杂记风土者,德润(李[王旬])一派也。"(《全唐五代词》卷五引)且不说李[王旬]一派是否真的“近俗”,即以温韦而 论,显然都是精工高雅的,只不过一个"镂金错彩,缛丽擅长", 一个"清绮明秀,婉约为高"而已。温庭筠确有些"意在闺纬,语无寄托”的词,但这些词着色浓丽,刻画精细,形象繁复,富于 装饰美,正像欧阳炯《花间集序》所言:"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 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遍谐凤律",一看即知为文人士大夫手 笔。更何况他还有不少缘情体物、寄托婉深,如"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之 六)之类的雅作,"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韦庄词更是"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 见风度"(同上)。与温庭筠相比,"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 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同上)。总而言之,"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与"端已词情深语秀"(王国 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都是士大夫高雅能事之两极,是词摆 脱民间俚俗,进入文人高雅圈的第一个里程碑。

接下来是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南唐词不仅写艳情,而且抒真情,开始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拓宽了词的意境和内容。 "南唐中主'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 美人迟暮之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至李煜以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一景一物,触处皆悲,最为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 间词话》)词至此"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 大夫之词"(同上),这是因为"温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诗薮·杂 篇》)。请注意,词本产生于民间,按理说质朴俚俗的民间词才应 是"当行本色",但至李煜,诗化的抒情词一跃而变为"当行",足 见词文人化、雅化现象已多么强烈和普遍。

再接下来是以晏殊为代表的北宋初期词。"宋初诸家,靡不 祖述二主,宪章正中(冯延巳)。"(冯煦《篙庵词话》)"晏同叔得其 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特别是晏殊的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王灼《碧鸡漫 志》)。甚至"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 二十六引晏几道语)。不但不作妇人语,而且不作村俗酸腐语,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王作 篆。'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余每吟咏富贵,不 言金玉锦绣,而惟说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 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 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吴处厚《青箱杂记》)他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院溪沙》)之类的作品,不但善于捕捉纤细的感受,抒发深蕴的感情, 而且能暗示出对人生所持的理性态度,已经是纯乎又纯的文人之 词了。

说到晏殊与柳永之间的雅俗之别,不能不提及他们之间的一 场正面冲突: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

晏公问:“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纟采)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张舜民《画墁录》)

如前所述,斥柳词之俗,多始于北南宋之交及之后,唯独这一条 为特殊,它出现于柳永同时。如果说晏殊之前的温、韦、后主等 人还仅限于默默地发展雅词,那么到晏殊,则已公开的贬斥俗词了。至此,雅俗之争已被明确地提出。

到北宋中期苏轼等人笔下,是尚雅还是尚俗,已成为不成问 题的问题,俗词已被雅调排斥得毫无市场。在词人的本能意识 中,词似乎本应是一种"要眇宜修"、言长意永的新诗体,而优雅 婉约本应是它的基本风格。这时的有识之十所关心的不再是鄙俗之风是否已荡除干净,而是如何在尚雅的领域内开辟新天地,在婉约的一统天下另树新风格。最成功的实践者就是苏轼。"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问)为皂隶, 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酒过词序》)不但柳氏之俚俗已匍匐于 脚下,就连温氏之艳丽也服膺于堂前。

再到北宋末、南宋初,人们就以回顾历史、盖棺论定的口吻 来谈俗论雅了,这就出现了前边所引的种种评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满柳永之俗的论调多 出于两宋之交以后,而此前只有晏殊曾明确表示过不满。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论定历史时,缺乏历史的眼光。他 们始终生活在文人词占统治的时空中,因此就只以文人词的模式来评价柳词,他们距柳永最近的也将近百年。不要小看这近百年 的差距,它正是词诗化、雅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及其以后 成长起来的词人,从小念的是文人词,长大作的是文人腔,在他 们的头脑里,文人词是词的唯一体统、唯一源头。当他们偶尔转过头来,看到从前有位不避俚俗,专爱写"凤枕鸳衾"、"锦被余 香"的柳永,自然要把他视为郑卫*声加以排斥了。我们有理由 相信,那时的人虽距词的产生较我们为近,但他们对词的源头的 认知却较我们更少。那时民间词己很少流传了,对唐五代的民间 词更无人搜集整理,出版流传,只有个别的好事者,将它抄录后 藏之于鸣沙山中,长时期地与世隔绝。因而那时的人几乎就没有 接触过民间词,更谈不上把民间词视为词的真正源头,并对保有 民间特色的"俚俗"有公允的、历史的评价了。直到20世纪初, 鸣沙山的石窟才重见天日,人们才发现在文人词出现之前己有那么多、那么好的民间词了。而民间词的好处恰在于它在俚俗中有奇趣,因而我们应站在善于继承民间词传统这一角度上,对柳词 的俚俗作重新的评价。

人们批评柳词之俗多集中在"*冶"、"亵渎"、"为风月所 使°,概言之,即嫌其多作艳词,且多直露语、市井气。再说透一 点,即嫌其多性感描写。其实这类词在敦煌词中比比皆是,这类 描写恰恰是这类题材的"古调"。如: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素胸未消 残雪,透轻罗。口口口口口,朱含碎玉,云髻婆姿。《(凤归 云》)

华烛光辉,深下屏帏。恨征太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 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喂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 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思 义。却再叙衷鸳余枕,愿长与今宵相似。(《洞仙歌》)。

两眼如刀,浑身似玉,风流第一佳人。及时衣着,梳头 京样,素质艳丽青春。善别官商,能调丝竹,歌令尖新。任 从说洛浦阳台,漫将比并无因。(《内家娇》)

另外如"十指如玉如葱,凝酥体雪透罗裳里"(《倾杯乐门》),“雪散 胸前,嫩脸红唇"(《内家娇》),"胸上雪,从君咬,恐犯千金买 笑"(《鱼歌子》)等不一而足,难以遍举。这类描写和柳本的"有画 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集贤宾》),"重揩云雨,再整余香 被"以十二时))以及晏殊所鄙视的"纟采线慵拈伴伊坐"不是如出一辙吗

其实,《花间》、《南唐》以及宋初诸子又何尝不写艳情呢又 何尝没有直露的描写呢如李后主即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画堂南畔见,一向假人颤"(《菩萨蛮》)的肉麻描 写。只不过他们更多一层含蓄典雅的面纱,更多一些"水精帘里 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 《菩萨蛮》)之类的深婉描写而已。

我们可暂不评价俚俗直露与典雅含蓄之间的优劣,而单论写 艳情:既然同样是写艳情,柳永敢于在文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 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这有什么可非 议的呢有记载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 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末足时, 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 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柳永非常喜欢它,便把它题在墙上反复 吟咏,终于悟出了作词之法。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 有意地以俗为美的,柳永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但无可厚非,而且 相当大胆;不但有胆,而且有识;不但不俗,而且反俗。因为在 当时含蓄典雅地写艳情正是"时俗"风气,柳永能反时俗而行之, 未尝没有一些反潮流的气魄。如果再用"史"的宏观角度加以反 思,柳永能跨越支派,直探本源,使艳词的本色得以保留并发 扬,这种做法是应予以肯定的。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诗人。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他的主要诗词有: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改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籍贯山西永济,出生于山东费县,排行第七,时人或称柳七而不直称其名,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又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作品流传甚广,盛行一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早年在汴京生活,流连歌楼酒肆,写下许多描述歌妓的艳词,其风格较为卑俗,为士大夫所鄙视,影响了他的仕途,使他受到排斥,中年以后才中科举,此后流宦各方,多任职各地的下级官吏。

柳永多用民间流行篇幅较长的慢词创作,不限于士大夫常用的小令,拓展了宋词的形式,并扩大词的视野,其词主要描写男女之情与羁旅行役,坦率生动,直言无隐,不避口语,善于融情入景和运用铺叙手法,技巧高妙,影响了其后词人如苏轼和周邦彦的作品,后世通俗文学亦推崇柳永的地位。柳永作品辑为《乐章集》,现存词200余首,对宋词的发展甚有贡献。

生平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为河东柳氏之后,出身仕宦之家,父亲柳宜及五位叔父都曾在南唐或宋朝做官,兄长柳三复及柳三接都有科第功名。柳永年轻时在汴京度过,喜欢在歌楼酒肆流连,多为歌妓酒女作词。他有音乐天分,精通音律,个性浪漫,往往应教坊乐工所求,为流行歌曲作词。

歌妓如得到柳永为她作词,便身价十倍,故向柳永赠予财物,以求填词,这也许成为柳永当时的主要收入。柳词曾传唱宫中,如《倾杯乐》赞美京城元宵佳节的繁华享乐,曾在宫中传唱一时。柳永考试不中,写了《鹤冲天》词,表达了他的牢骚,以及对仕宦和士大夫的轻视和鄙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自视为没有功名的卿相,宁愿不要浮名。《鹤冲天》为落第秀才鸣不平,被落第秀才传唱一时,却得罪了皇帝宋仁宗。

其后一次科举中,宋仁宗特意让柳永落榜,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多为歌妓酒女作词,被士大夫认为品格卑下,词语*秽鄙俗,受士大夫排斥,也影响了他的仕途。

景祐元年(1034年)约在48岁时,柳永终于科举及第,被任命为睦州团练推官。一个多月后,任期并未届满,睦州知州吕蔚准备给他升官,报请朝廷,引起舆论非难,结果侍御史郭劝认为柳永尚未有表现,没有升官。实际上柳永作地方官时施行善政,赢得百姓爱戴,足迹涉及睦州、晓峰、余杭、灵台、泗州、杭州、苏州、扬州、会稽、建宁、长安、成都等地。

他曾任定海县晓峰盐场盐监,景祐年间(1034年-1038年)任职余杭令,政绩良好,得百姓爱戴,此外曾担任著作郎及太常博士。柳永多次请求晋升,甚至请求宦官加以推荐,都不得要领。他曾向宰相晏殊自荐,却被讥讽词作俚俗。有人推荐柳永的才能,要求给他升官,宋仁宗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且去填词。”

柳永仕途因而总是不得志。他填词署名,写上“奉旨填词柳三变”,表现他的反抗态度。柳永曾写《醉蓬莱》词,歌颂皇帝,献给宋仁宗,希望得到擢用,但词中有几句话得罪了宋仁宗,宋仁宗把词掷在地上,柳永自此不复被擢用。他一直做小官,收入不多,仕途不得意,才华得不到施展,辗转于各地的卑微官职中;失意以后,更纵情于歌妓酒女之间。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任职屯田员外郎,长期没有调迁,最后在江苏润州离世。

柳词在宋代流传甚广,盛行一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相传柳永过世后,每年都有歌妓在他坟前致哀。作品集名为《乐章集》,南宋时有9卷,此本今已失佚。现存古本为明毛晋编《宋名家词》本,及清朱孝臧编《彊村丛书》本,1965年唐圭璋编《全宋词》收柳词212首。

扩展资料:

地位与评价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极值得重视。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创制了很多新曲,完成了慢词形式,扩展了题材,引入了民间文学的手法和口语语汇。他是慢词这种长篇词的开创者,在慢词方面他开拓了词的形式,是首位刻意锤炼慢词的大家。柳永以前,文人一向甚少填写慢词,所用词调多为篇幅短小的小令,柳永则大量使用了篇幅较长、流行于市井间的慢词。

柳永对词坛的两大贡献,一是“领字”的使用,一是在叙事抒情中注入抒情成分。柳永羁旅行役之词,就内容而言,在词的发展演变史上,具有开拓的作用。当时士大夫并未以词正面抒写自己的怀抱和志意,柳永拓展五代以来离别相思之词,首先写离别相思之情,直接出之以男性口吻而非女性口吻,真切写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抒写男女感情,特别是男性的恋爱心理。

影响

柳永是慢词的完成者,对其后词人影响很大。柳永首先描写行踪所及广大的关塞山河,而不限于闺阁园亭,首先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鲜明真切,而不用相袭的陈言。他也开始在羁旅行役之词中,正式抒发个人志意。柳永这几方面的拓展,启发和影响了后来的苏轼,对苏轼早期词作颇有启发,如《八声甘州》影响了苏轼慢词《沁园春》。

苏词开阔博大的景象,雄浑矫健的音节,正有得于当时盛行的柳词;只是柳词往往笔锋一转,回到了柔情的描写,苏词则始终在开阔博大和雄浑矫健的豪气中。柳词着重章法结构的层次拓展,以及情景的相互衬托,对北宋后期的长调写作,特别是对于周邦彦词之铺叙,产生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周邦彦的词继承了柳词。柳永咏叹离别的词中,多想象对方别后的景况,后来周邦彦词受柳词影响,也用了相同手法。

柳永怀古慢词在北宋词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受柳永《双声子》影响,两词都是泛舟长江而缅怀历史事件与古人,最后以感慨人事变迁作结,暗寓著作者自己的落魄。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吴文英《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云隐韵》都继承了柳永《双声子》的结构。柳永也将咏物题材引入慢词创作,咏物题材原本未受词人重视,由于柳永的努力,咏物慢词开始流行。

柳永的普遍形象,是一个浪子,歌女的爱人,后世戏曲和通俗小说作家,都尊柳永为通俗文学传统的代表,认为他敢于违背传统,具有反抗精神。于历代文人中,柳永在通俗文学拥有最高地位。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建基于柳词《定风波》;而罗烨《花衢实录》、洪楩《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等笔记小说,都脱胎自柳永《木兰花》这首联章。柳永的山水词,也启迪元明戏曲对大自然的描写。

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州时,才将柳永安葬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下。

柳永除了词作十分出名外,他流连于莺歌燕舞的生活以及和歌妓之间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但是对于柳永来说,他最大的成就不是在仕途,而是在词。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在词中加入了敷陈其事的赋法和俚词俗语,更加的容易理解。虽然平淡无奇,但是这确是他的独特风格。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在词中运用词调最多的人,为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的祖上官宦世家,其父亲柳宜去世很早,所以柳永从小便跟随母亲、私塾先生学习诗词,并且才气外漏,在当时小有名声。

柳宜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柳三复、柳三接和柳三变,柳三变就是柳永,柳三变字景庄。后柳永自己改名为柳永,连自己的字也改了,改为耆卿。当时柳氏三兄弟的名声很大,被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是北宋人。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柳永对宋词的重要贡献

一是扩大了词的题材。柳永将城市繁华、旅途风光、市民生活和羁旅愁情等题材写进词中,突破了词的题材束缚,给词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为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二是发展了慢词。柳永是大量写作和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乐章集》所增新声绝大多数是长调慢曲。其曲原为小令,柳永亦大都衍为长调。

三是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多用赋体,长于铺叙。语言晓畅,雅俗共赏。柳永善于提炼口语入词,不避俚俗,通俗浅切,明白自然,生动活泼,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一词便全用当时口语写成。

野史中,对柳永的记载有哪些?

轶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