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革族的宗教信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亻革族的宗教信仰,第1张

一、把弓箭视为香火 在亻革家,除了罗家没有神龛用亻革家话说,是没有香火),红白弓箭是直接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外,其余各家各户的堂屋里都置有一个神龛。然而神龛上祭祀了的除了祖先的牌位,就是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

弓和箭在亻革家罗姓家族,是“香火”的象征。亻革家除了罗姓从历史上就没有神龛以外,其余廖姓、杨姓、王姓、高姓家家堂屋里都有神龛。所谓神龛,就是在堂屋里面对大门的正前壁上安一个祖先台位,上面有天地君师、历代祖师的牌位或字俸。神龛右上方挂着一个用竹条做成的一尺多长的红白纸糊成的弓箭,在罗家,没有神龛,但在光光的神龛方位上同样也挂着用竹条做成的小弓箭。亻革家的弓箭是不能随便挂上堂屋正壁上的,必须在大年初一接龙时,做了祭祀后才能将“香火”迎进门,挂在壁上。

据亻革家罗姓家人说,由于罗家历史上就没有神龛,所以把祖先传承下来崇拜弓箭的习俗沿续下来,并把弓箭视为祖宗,在接完龙后敬奉在神龛的位置上,以为这样罗姓的香火就得以传承下去。我们在旺坝村罗家追根溯源时,问及为什么只把弓箭当作罗姓家族的香火,而不用其他东西或物质来代替时,51岁的罗洪文也答不出来,只憨厚地笑了。

二、祖鼓祖鼓

在亻革家视为祖公灵魂栖居之地。亻革家人认为所有历代的祖祖辈辈的先祖灵魂都住在这木鼓里,所以把祖鼓视为亻革家民族部落的命根子。在亻革家,祭祖就是祭祖鼓。

亻革家图腾崇拜祖鼓,是用一棵完整的樟木树根部做成,掏空树心,按尺寸做成鼓身。我们在黄平县旺望村看关鼓仪式时,见鼓内装了一两二碎银、蜡花、5线谷穗、5线麦穗、5粒玉米,还有五色线和一本年终未日为三十的历书及廖姓父子连名的家谱等,选择一个黄道吉日,选一头本地的黄牛,黄牛要壮实、皮有弹性,无病,无杂毛。做了祭祀之后,便把黄牛杀了,剥下皮,制革后,再把木鼓两头蒙上。一个祖鼓便算做成了。祖鼓很有讲究,鼓的两头都有固定的神位。面朝东方向太阳的一面被视为祖公,另一面,则视为祖婆。不可乱置。

祖鼓的数量设置,一般是一个村寨的一姓做一个,也有大祭之时,几个乡或村的同一姓氏到这个姓氏最大的村寨去同祭一个祖鼓。做成的祖鼓要悬挂在堂屋进门左边壁上事先凿好的鼓洞中,并作为祖先的牌位。置放祖鼓的人家,每天两顿进行祭礼,每餐要两碗米饭、菜和两碗米酒。一年四季365天从不间断。每一氏族的人们,都得敬奉,态度虔诚,不得触犯。有违者,必须强拉过鼓,即从鼓下走过,以示惩罚。有严重违犯者,还会被开除鼓籍,即不许再姓这个姓,或不许再生活在这个寨子里。祭祖鼓有专门的公田,祭祀时妇女不参加,由部分男人扮妇女。亻革家部落内部组织分工明确,管祭祀、为人祈祷的称阴族长,管社会分工、家庭派丁的称阳族长。每个族系都有一班子人。而且分工细致。看风水、记族谱历史、吹芦笙的都各负其责并有专职称呼。如吹芦笙的称大学匠、二学匠、三学匠,大学匠相当于教授职称,很受人尊重。亻革家这一完整的组织体系,在国内实为鲜见。

三、哥蒙“哈冲”(哈戎)

哥蒙“哈冲”在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举行。以枫香寨廖姓家族为主组织和主祭,届时全国各地的亻革家人,亻革家居住区域,村寨都来聚会,参与“哈冲”盛会,规模达数万人。

从地方民族来看,旧州历史悠久,有贵州东部最大的平坝子,农业发展在黔东南地区为最早,民族开化也较早。全镇14万余户,52万余人,少数民族占62%,苗族占52%。当地苗、革、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历来一直称旧州为“旺珍”、“王简”,译成汉语即为“皇城”、“皇帝的家”、“皇帝居住的地 方”。而从旧州的建制来考证,能称之为皇帝的就只有且兰国君。而何谓之为“且兰”,最权威的论断当属“且兰遍地居住的是革家兰氏居民,因‘居兰’而得名”。  革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部族,是稻作民族之一,是黄平这块土地的古老人、原住民。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语:“开荒辟草,革兜最早”。据《贵州通志》载:“革家是镇远府的附郭土著民族”。据《隋书·南蛮传序》载:“舞阳为僚人地名”,革家即属僚人后人。据革家兰氏族谱记载:“古代兰氏家族世代居住在黄平旧州”。据一些革家大寨的父子连名志推算,他们迁移到离旧州有仅有70多公里的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定居也有1500年至2000年左右的时间了。语言专家、翻译家燕宝在《革家语音初探》一文写道:“革家自称‘葛摩’,苗族称其为‘嘎斗’,嘎斗的转音就是汉语的‘仡兜’。从苗族和汉族对其称谓来看,革家是贵州土生土长,象树圪蔸一样的土著民族。”林河教授经过考察认定,革家早在四千年到七千年前就出现了。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寻找羿的后人》电视节目中,林河教授解释道:“革家是稻作民族之一,它的打牙、象祭、稻作等古代习俗完整地保存至今,历史极为悠久,十分可贵难得。”

因此,由黄平土著人——革家民族的语言、迁徙、家谱等可以推定,旧州建立且兰国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是一个古老民族建立的古老国度。

枫香寨

走过三朝桥,穿过重安江半山腰一片片茂密的竹林,一眼便看到了革家的著名村寨-枫香寨。

寨前的清水河上,一溜溜古老的水车吱呀吱呀悠悠地转着,这是革家田地最好的灌溉水源。顺着山往上走,一簇簇楠竹林中冒出一缕缕淡淡炊烟,碧绿的竹叶下,鳞次栉比的农舍时隐时现了。还没进村庄,山间小道上走来了六七个姑娘媳妇,她们头上都戴着满是红穗儿的圆帽,圆帽中心插着一根银簪子,像极了射日的弓箭。于是我们知道,这就是革家的女人了。她们轻巧地挑着金灿灿的谷子,迈着优美的步子进村去了。我们便尾随而行。

据史料记载,在川黔一带,生存繁衍着一个自称为"戈摩"人的群体,见诸史料者多为"人革兜"族。他们没有文字,

因为革家的独特或其他原因,目前国家尚未定其民族属别,外界习惯上称之为"革家"。

革家人来自东方革家人向来就坚定地说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或南京来的。从他们现居住的黔东南位于全国版图上的方位上来看,江西也好,南京(进)也好,都位于贵州的东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水稻民族,对太阳的崇拜古已有之;如果,家先祖果真与上古时期的后羿有着渊源关系,后羿射日之处就是在东边的扶桑之地,而家武丁射日的祖先传说中也有扶桑树一说。而东部沿海地区也有横放、首朝东之民俗。

革家人的阴阳组织体系家人的每一个按祖鼓划分的家族都通行阴阳组织领导体系。这种组织分别按阴系和阳系建立,是家族内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代表是阴、阳族长。管祭祀、为人祈祷的称阴族长,管社会分工、家庭派丁的称阳族长。阴族长用蛋卜方式选定;阳族长民主推举产生。

阴、阳两系组织有分工,也有合作。涉及家族重大事务,如举行大祭祖,与外族发生战争、重大制度的建立与改革、重大婚丧事故等,通过阴、阳两系组织"修龙"(相当于联席议事会),共同协商解决。

实际上,"修龙"是阴、阳两系组织的结合体,是家家族组织的最高的议事机构。在阴、阳两系组织下面,还建有"查计、查甲"。所谓"查计、查甲",即每个家族的始祖有5个支系,每个支系就是一房,每房又有五个小房。整个家族成员,按其血缘关系,在"查计、查甲"内生活。死去的人,也同样按"查计、查甲"回归0。古代,族只有阴系组织,"查计、查甲"是它的基层组织细胞。因此,阴系组织是族一种很古老的家族组织形式,它可能是族古代氏族制的产物,现在保存的则仅仅是它的残迹。

每个族系都有一班子人,分工细致。看风水、记族谱历史、吹芦笙的都各负其责并有专职称呼。如吹芦笙的称大学匠、二学匠、三学匠,大学匠相当于教授职称,很受人尊重。

铠甲式的女儿服饰是一部奇异的史书枫香寨是革家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全寨近400户人家,都靠种地为生。她们头上戴着红缨帽,帽顶的正中央插着一根方锥形银簪,直指向天。身上是红、白、蓝三色相间且带着各种图案的蜡染衣,腿上是红色的绣花绑腿,颈挂银项圈,腰系百褶裙,围裙外还系着围腰。这跟一些少数民族多有不同。一般的少数民族,平常穿衣服比较朴素,只有在节日里才穿上五彩缤纷的盛装秀上一次,而革家人,尤其是革家的女人,就是在干农活的时候也是这一身红彤彤的,永远像等待出嫁的准新娘。

革家女人的红装可不是新娘装,她们在衣服外还要套一件马鞍款式的夹心两层肩披,如同古代的铠甲。革家姑娘们这身打扮,是从古代武将的着装演变过来的,尤其是头上的红缨帽,绝对是武将的头盔演变而成。乍一看去,英姿飒爽,细细端详,则精致玲珑。已婚妇女不戴红缨帽,而是代之以绣工精美的头帕,再扎上一根红边绣带。她们多头挽发髻,发髻外套自织的青纱网套,平时衣着以青色为主,节日时穿的盛装才与未婚少女无别。

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著,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阴族长告诉我们说,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

白弓箭与香樟祖鼓,和后羿的关系似有若无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弯弓射箭的痕迹太多,革家人始终自称是后羿的后裔,自古以来都在自家的神台上摆放着弓箭,并以此祭祀祖先和缅怀祖先的功绩。

在革家,除了罗姓没有神龛(用革家话说,没有祭弓箭的神龛就是没有香火)以外,其余廖姓、杨姓、王姓、高姓家家堂屋里都有神龛。所谓神龛,就是在堂屋里面对大门的正前壁上安一个祖先台位,上面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字奉。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罗姓的家庭虽然没有神龛,但在光光的神龛方位上同样也挂着用竹条做成的小弓箭。代表香火的这些弓箭是不能随便挂上堂屋正壁的,必须在大年初一接龙时,做了祭祀后才能将"香火"迎进门挂上墙。

如果说革家人真是后羿的后代,很多的习俗又与此无关,就像被他们视为革家灵魂的哈戎祖鼓。祖鼓与弓箭南辕北辙,是用一棵完整的香樟木树根做成,掏空树心,按尺寸做成鼓身。革家人认为祖祖辈辈的灵魂都住在这木鼓里,所以把祖鼓视为革家部落的0子。在革家,祭祖就是祭祖鼓。

在黄平县的旺望村,有非常特别的关鼓仪式。鼓内装了一两二"碎银"、蜡花、5钱谷穗、5钱麦穗、5粒玉米,还有五色线和一本年终末日为三十的历书及廖姓父子连名的家谱等等。这天正是他们心目中的黄道吉日,由族长选了一头本地的黄牛。这条用来祭祀的黄牛要求很高,要壮实,皮要有弹性,无病,无杂毛。做了祭祀之后,便把黄牛杀了,剥下皮制成革,把木鼓两头蒙上。这样,一个祖鼓便算做成了。祖鼓很有讲究,鼓的两头都有固定的神位。面朝东方向太阳的一面被视为祖公,另一面,则视为祖婆。不可乱置。

祖鼓的数量设置,一般是一个村寨的一姓做一个,也有大祭之时,几个乡或村的同一姓氏到这个姓氏最大的村寨去同祭一个祖鼓。做成的祖鼓要悬挂在堂屋进门左边壁上事先凿好的鼓洞中,并作为祖先的牌位。置放祖鼓的人家,每天两顿进行祭礼,每餐要两碗米饭、菜和两碗米酒。一年四季365天从不间断。每一氏族的人们,都得敬奉,态度虔诚,不得触犯。有违者,必须强拉过鼓,即从鼓下走过,以示惩罚。有严重违犯者,还会被开除鼓籍,即不许再姓这个姓,或不许再生活在这个寨子里。祭祖鼓有专门的公田,祭祀时妇女不参加,由部分男人扮妇女。

且兰国,古国名。在近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一带。战国楚顷襄王遣庄蹻入滇,攻克其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伐南越,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反,杀汉使及犍为太守,汉以击南越之军还诛且兰君,平南夷为牂柯郡,于且兰地置故且兰县。

据《辞海》载:“且(ju)兰,古县名。西晋改故且兰县置。治所在今贵州贵阳附近;一说在今凯里西北。”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一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建成且兰国。”《黄平县地名志》曰:“元鼎六年,平且兰,改建牂牁郡,黄平旧州为郡治所在。”以上古籍、辞书、方志、著述,都几乎认同古且兰国治所就在贵州凯里西北部的黄平旧州古镇。

在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上,二千多年前,南方今贵州辖境内曾产生过两个神秘的古国,一曰“夜郎”,二曰“且(ju)兰”。经研考众多史籍认定,且兰古国故都在今旧州。

且兰国建立时间史传无明文,但“且兰”二字却常载于众多史籍中。最早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国历史巨著上。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在其《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及至南粤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当击南粤者八校尉击之。南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柯郡”。这里说的且兰君就是且兰国的国王。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且兰国反叛,被汉王朝灭掉,以其地置故且兰县,作为新设之牂柯郡首府。又据两《汉书》载,两汉时之牂柯郡首府均设于原且兰国改置之故且兰县,历时三百余年。《后汉书》、《华阳国志·南中志》另有这样记载:“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桥)率卒循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

当地苗语和革语的口述史至今仍在传承和印证这一事实。旧州,苗语叫“王简”,革语称“旺阵”。汉译都为“皇城”、“皇帝的家”或“皇帝居住的平坝、地方”之意。又,在苗语里,“且”(ju)是城的意思,“兰”是“王”或“王者”的意思,“且(ju)兰”,意为“王城”。而在革语中,“且(ju)兰”为“蓝家居住的国家”之意,而蓝姓又是革家的大姓,长期为革家的首领。

当地苗语和革语的口述史至今仍在传承和印证这一事实。旧州,苗语叫“王简”,革语称“旺阵”。汉译都为“皇城”、“皇帝的家”或“皇帝居住的平坝、地方”之意。又,在苗语里,“且”(ju)是城的意思,“兰”是“王”或“王者”的意思,“且(ju)兰”,意为“王城”。而在革语中,“且(ju)兰”为“蓝(兰姓大写)家居住的国家”之意,而蓝(兰姓大写)姓又是革家的大姓,长期为革家的首领。

从地方民族来看,旧州历史悠久,有贵州东部最大的平坝子,农业发展在黔东南地区为最早,民族开化也较早。全镇14万余户,52万余人,少数民族占62%,苗族占52%。当地苗、革、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历来一直称旧州为“旺珍”、“王简”,译成汉语即为“皇城”、“皇帝的家”、“皇帝居住的地

方”。而从旧州的建制来考证,能称之为皇帝的就只有且兰国君。而何谓之为“且兰”,最权威的论断当属“且兰遍地居住的是革家兰氏居民,因‘居兰’而得名”。

  革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部族,是稻作民族之一,是黄平这块土地的古老人、原住民。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语:“开荒辟草,革兜最早”。据《贵州通志》载:“革家是镇远府的附郭土著民族”。据《隋书·南蛮传序》载:“舞阳为僚人地名”,革家即属僚人后人。据革家兰氏族谱记载:“古代兰氏家族世代居住在黄平旧州”。据一些革家大寨的父子连名志推算,他们迁移到离旧州有仅有70多公里的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定居也有1500年至2000年左右的时间了。语言专家、翻译家燕宝在《革家语音初探》一文写道:“革家自称‘葛摩’,苗族称其为‘嘎斗’,嘎斗的转音就是汉语的‘仡兜’。从苗族和汉族对其称谓来看,革家是贵州土生土长,象树圪蔸一样的土著民族。”林河教授经过考察认定,革家早在四千年到七千年前就出现了。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寻找羿的后人》电视节目中,林河教授解释道:“革家是稻作民族之一,它的打牙、象祭、稻作等古代习俗完整地保存至今,历史极为悠久,十分可贵难得。”

因此,由黄平土著人——革家民族的语言、迁徙、家谱等可以推定,旧州建立且兰国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是一个古老民族建立的古老国度。

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能建成且兰王国。”旧州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了文献记载:“公元前279年,楚将庄乔经黔中南下,过且兰、夜郎至滇”,《百越源流史》也记载:“黄平旧州属且兰国,而且兰国在春秋时已存在,直到汉初。周代黄平属且兰,现广西宁明县黄山岩画,绘画了1300多个人、兽、器物,男女人像全部是裸体的,其中有许多男人粗大的生殖器,当许多且兰人由贵州黄平一带南迁至此。”《后汉书》和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载文介绍了且兰国的灭亡经过,公元前298年(一说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使楚庄率卒循沅水而上,经黔中(今湖南沅陵)至且兰(今黄平旧州)伐夜郎,军队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灭且兰,伐夜郎。

家谱上看到的吧?不光是江西省吉水县珠市巷(也叫,猪屎巷、猪石巷)

还有大院子,还有大石板,还有一个吉安府。这4个地名在祖籍江西的贵州人的家谱里频频出现。其实,这4个地名应该是4个移民集散地,等于是一个办事机构,也就是分流中心。祖籍江西的贵州人绝大多数都是在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中直接移民贵州的(小部分没有移民湖广而转移贵州)大院子,大石板和猪屎巷其实是分流中心,所以移民都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分发川资(川资一词另有说法)然后由军人和政府官员共同看护(其实是押解,因为当时很多江西人都不愿意移民到贵州这块荒蛮之地,最后是政府采取强制手段进行整村移民,绑缚也就难免)。结论:这是一个分流中心的地名,具体地址在哪里,至今各路学者还在纠结不清。如果要找家谱可以在某某姓氏(不清楚你的姓氏)的全国性网站向你的宗亲去找,几乎所以姓氏都有。

亻革族的宗教信仰

一、把弓箭视为香火 在亻革家,除了罗家没有神龛用亻革家话说,是没有香火),红白弓箭是直接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外,其余各家各户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