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苏氏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汤阴苏氏家族,第1张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颋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

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

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派系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

苏建,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海内外现藏苏氏族谱一览表

族谱,包括家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等各种谱集,这些独特中国古文化记载了一姓家族的渊源、繁衍、发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动等内容,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学、民族学、人才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

上海图书馆

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新汇编,民国15年。

醴陵苏氏三修族谱,民国时期。

湘潭苏氏七修族谱,苏玉忠等编,民国17年。

苏氏重修族谱,清代。

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

醴陵苏氏续修族谱,苏运荃辑,光绪26年。

醴北苏氏房谱,同治年。

湘阴苏氏族谱,民国时期。

苏氏族谱,宣统二年。

苏氏族谱,咸丰年。

岩阳苏氏族谱,苏殿文等编,乾隆40年。

太平苏氏族谱,苏晋褫编,民国12年。

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太石两邑十排公修,乾隆28年。

毗陵苏氏宗谱,苏瑞楠等编,光绪23年。

北京图书馆

苏氏重修族谱,苏齐威等编,民国4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清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鄢陵苏氏族谱,苏诚等编,道光9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培成、苏还朴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杰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文生、苏春芳编,光绪18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绍献等编,光绪23年。

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梓材编,民国36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新安苏氏家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武昌苏氏族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眉山三苏博物馆

内江族谱,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孙手抄。

苏氏十修宗谱,苏堂汉序,民国25年重刊。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四川图书馆

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3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文生编,光绪31年。

中山图书馆

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5年。

广东苏氏族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番禺苏氏族谱,苏玉书编,道光24年。

南海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中山大学图书馆

武功书院世谱,苏镜南等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开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河北大学图书馆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湖南图书馆

浏阳苏氏武功五修族谱,苏崇浩编,民国27年。

湖南苏氏次修族谱,同治3年。

苏州图书馆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1年。

常州图书馆

苏氏族谱,聚星堂本,民国37年。

吉林大学图书馆:琴川苏氏支谱,苏錞编,清乾隆年。

上海历史文献所:毗陵苏氏族谱,苏瑞楠编,光绪23年。

宁波档案馆:鄞竹庄苏氏族谱,俞廷兰、胡德芳编,民国8年。

宁波天一阁:同上

象山文管会:昌国苏氏宗谱,苏宗锷编,民国23年。

浙江图书馆:慈溪苏氏族谱,苏时鉴编,光绪7年。

东莞博物馆: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苏氏族谱,苏邦璋编,光绪33年。

南京大学

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8年。

复旦大学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康熙年。

安徽图书馆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辽宁图书馆

同上

中科院历史所

简阳苏氏宗谱,苏梓材三修,民国36年。

福建师大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广西玉林市图书馆

玉林市首张数字化家谱光碟亮相玉林市图书馆-《苏氏家谱》,2008年《苏氏家谱》光碟是由苏荣玟先生编制。[1] 光碟根据《玉林苏氏族谱》编制。

其他

德化县档案馆: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编,民国27年。

武汉图书馆:武昌苏氏宗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上海南汇县苏建侯:黑桥苏氏族谱,苏局仙编,民国26年。

上海浦东新区苏振胡:同上

江苏无锡苏宜诜:叶溪苏氏世系图,1948年。

浙江遂昌苏财:遂昌苏氏宗谱。

河南许昌苏桥苏水池:苏氏家乘,苏瀛滨序,民国20年。

河南许昌苏桥苏成立:同上

江苏常州苏慎:文海堂苏氏谱,光绪丁酉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江阴支谱),民国丁亥年。

江苏常州苏慎:毗陵胡庄苏氏宗谱,民国20年。

江苏无锡苏茂伦:聚星堂苏氏族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无锡苏金玉:同上

江苏无锡苏龙翔:同上

江苏江阴苏锦生:聚星堂苏氏族谱,江阴支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江阴苏锦生:苏氏族谱,似光绪年。

江苏江阴苏仁岐: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民国甲申年。

江苏无锡陈学初: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宣统辛亥年。

安徽黄山苏硕红:苏氏族谱,苏锡贷等修,光绪25年。

广东台山苏又新:苏安吉祖家谱,苏长辅编,民国22年。

广东高要苏财:长利苏氏家谱(作求堂),民国10年石印。

广东广州苏子强(祖籍南海古灶乡):

武功书院世谱,嘉庆戊寅木版本。

苏氏族谱(附武功舆地图)5—10卷已佚,木版本。

南海古灶乡,倡修谱,嘉庆25年蓉峰手录本。

苏汝卿(策)由南雄南逃来历批呈表,手录本。

南海古灶苏敦叙堂谱,民国26年,手录本。

广西藤县苏德堂:

古藤苏氏族谱录(眉山后裔),民国13年。

苏氏族谱(同安苏益后裔)。

山东荣城市东苏家村:苏氏族谱(世系)。

山东济南苏武勇:日照安东卫苏氏家卷十二卷,民国19年,石印。

安徽萧县苏肇平:萧县眉山堂苏氏宗谱,清、民国两种版本。

河南荥阳苏对:荥阳苏氏族谱,四册,民国15年,石印。

吉林长春苏忠民:山东崂山萧旺疃,苏氏族谱,民国17年印。

陕西武功苏振武:苏武以下世系,手录。

上海苏泰祥: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亲汇编,民国15年。

美国家谱学会收藏有:

苏氏族谱·(山西忻县),苏懋章等编,民国22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乾隆元年重刊。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丙如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天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初修宗谱(江西鄱阳),苏兆熊编,道光8年。

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4年。

苏氏大族谱,台湾李应惠主编,1974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编,光绪26年。

苏周连氏族谱,台湾刘炎主编,1965年。

苏氏族谱(河北交河)同治元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苏应霖重修,民国18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乾隆元年。

苏氏族谱,苏文通、苏懋章编,民国22年。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15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美国cong:苏氏族谱,苏元箴等编,同治元年。

日本东大文化:武功书院世谱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光绪26年。

日本东洋文库: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3年。

日本国会图书:同上

台湾现有苏氏族谱目录(部分):

苏氏大族谱,台湾苏茂钦名誉主编,1975年印本。

苏氏族谱:台湾苏光辉编,1980年写本。

湖子苏氏家谱,苏德海编,光绪戊戌年(1898)写本。

苏氏祖谱,苏琨祥编,写本。

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苏软栏编,光绪21年写本。

汐止苏氏族谱,苏字郎序,康熙31年写本。

清溪衡阳苏氏宗谱,苏忠国补填,嘉庆13年修1973年补写。

苏文祯家族谱:写本。

苏氏族谱,苏金璋编,1954年写本。

苏氏族谱,苏定松记,1973年写本。

族谱,1963年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苏家族谱,苏耀灵编,1948年写本。

清溪珍田苏氏族谱,康熙31年写本。

苏氏家谱,苏远智编,写本。

苏氏家谱,苏明燕编,1982年刊本。

苏应元家族谱暨内外子孙名录,苏友荒编,1977年刊本。

苏氏族谱,苏鼎昌编,1972年写本。

苏氏族谱(广东大埔),写本。

苏氏族谱,苏高编,写本。

历代开基始祖,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武功周霞楼家谱,写本。

发展源流

元明清至今苏氏发展源流概况

自宋以来,苏氏家族遍布于祖国各地。明清以后从新安派中分出澄江(今江苏江阴)一派。闽派在同安芦山堂的苏氏子孙又散布于仙游、兴化、泉州、晋江、永春、龙溪、台湾各处。眉山派苏轼子孙繁衍发展,分布于无锡、苏州、宜兴、镇江、扬州等地,成为毗陵派。又有子孙从常州迁居浙江四明、奉化、慈溪等地,成为四明派。此外,有迁于河南许昌、太康、安徽太平、江西九江、瑞昌,湖南浏阳、长沙等地。还有迁居于广东乐昌、南雄、新会、三水、开平、顺德、碧江、番禺、廉江、湛江、高要、新宁、广西玉林、贵港、桂林、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柳州、河池、梧州、藤县、合浦、容县、博白、横县等地,形成广东广西的苏氏家族。以上各派子孙约在百万人以上。

明清以来,通过各种渠道,苏氏家族陆续流入台湾进行开垦。清代在台湾以苏姓命名的村镇有两个,分别在今嘉仪朴子镇和台南安定乡。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努力,分布于台湾的苏氏子孙约有三十万人口。

侨居海外的苏氏子孙,他们身在异域,但都缅怀祖国,缅怀祖先,在当地成立苏氏宗亲会,敦宗睦族,互相团结帮助,每年举行集会,祭祀祖宗。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地,都有苏氏后裔,人数约在四十万人之间。 “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简介

苏姓宗亲遍布世界各地,历来重视敦亲睦族,团结友爱,并在许多国家、地区成立有宗亲联谊组织。

1980年仲春,香港苏氏宗亲会、台北县苏氏宗亲会、菲律宾苏姓侨领、美国三藩市苏氏宗亲会筹组世界苏氏宗亲总会,泰国苏氏宗亲会也赞同。

1981年初,在台南市召开了苏姓宗亲世界恳亲大会,为筹备“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的成立做准备。

1993年,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之武功大厦落成,为解决成立苏姓全球性组织的注册和会址等问题创造了条件。

1994年3月,“世界苏姓宗亲总会”在菲律宾正式成立,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名誉理事长苏世庆先生为“世界苏姓宗亲总会”首任理事长,苏岳章、苏汝谦、苏日里、苏裕夫、苏荣华、苏克福、苏文好任副理事长,秘书长苏浪声。会址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岷里拉拉那街门牌1337号。

会员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1996年第二届大会在泰国,理事长苏岳章。1998年第三届大会在台北,理事长苏荣华。2000年第四届大会在新加坡,理事长苏日里。2004年第五届大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

苏氏宗亲会会旗 苏氏宗亲会会徽 苏氏宗亲会会歌

  族谱介绍

  路氏家族述

  1侁祖前后

  路氏家族上溯渊远,据碑文记载,路氏祖籍历城,远世莫寻。古迹路家寨和路长庄,现无法证实(待考证)。但路姓应在此落住最早。路家寨的村名名符其实。有谱志尽从宋朝开始。祥兴二年(1279年),侁祖以上所立谱碑,上载十余世,此碑很多人都曾目睹,几十年前才失觅。据他们续述,碑体已残缺不整,上面的十几十人的姓名及碑文,现已无人能辨清。推算此碑应立在九百年前的宋朝时期,年代久远,无法详述。

  路氏组系从侁祖为一世祖、三世路渊、四世希尹,两代知县,蛟龙碑为渊祖所立,元至二年(1342)立在庄东北角。关于蛟龙碑,另有详述。路氏祖墓都在此处,分四段墓地(另有详表),十余世的墓碑在蛟龙被前侧所立。我村既有宋朝的碑谱、元朝的蛟龙碑、村中的七圣堂和大殿、村西的白衣殿,庄东还有前人走过的官道。有这些古迹和寺庙,现在我们也可以称为古迹路家寨。再者证明,六百年前山西大槐村移民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居住。

  在族谱四世,有十五位先祖。到五世尽二位应估断为外迁或无后,两者占其一。因为希尹祖在外任官,族系应在河南内黄县,其他祖系暂时无法考察。待考证后另述。

  2光绪十七年前后分支情况:

  六世有世祖四位,以下世世单传,一直到十一世始增。分三大族系,七大家族,到十四世时骤增到十六人,以后代代繁衍。光绪十七年(1892年)立谱碑时,上载十八世,八十余人,分为十几支系之多,之后的路氏大家族更是子孙蕃盛,代代增多。长支传到27世,次支26世,未支也到25世。支派更是繁多,人口在千人以上。自十八世以后各大祖系各起辈分。

  1) 国春恩延法 传振继玉芳

  2) 德希连逢广 学建庆繁祥

  3) 田(亭)相忠恩轩 宝佩逢官年

  虽都起十辈,待参差不齐,接近用全,承待后续,关于后续情况正在酝酿,准备进行,待以后再述。

  附:碑文

  路氏宗表

  余路氏世籍历城人也 远世莫寻 所示唯自宋祥兴二年 有世祖讳侁者所立谱碑 上载十余世 维时济南沦于左衽君同置奕人 且胆写侁者恐谱牌螽冠 故贞石以重后第 距今岁逾六百而字已半漫灭矣 幸及其曾孙知内黄县事讳希尹祖於元求至正间代父前知利津县后转高水县事徽事 郎讳渊祖遵制立碑 经元相张起巗撰赐阡表 论次惠铭 始将上自侁祖及其曾孙世系耳召 达 以后所存谱记迄今共二时三世 俾支派不至泯 如者皆内黄祖之遗泽也 兹欲将子姓均镌诸石 为永久计 但祖系繁盛,书无谱版 失纪述者既遗逸 而难追详 世次者更繁衍而莫擧 仅自侁祖以下了十八世於石 庶使后之推本者各之所出云。

  十八世孙 德麟 谨序

宜兴紫砂壶大师朱绍阳是一位著名的紫砂壶艺术家。他擅长雕刻、绘画和设计各种精美的紫砂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朱绍阳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自幼便对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宜兴紫砂陶瓷职业学校学习紫砂制作技艺,后又赴日本、新加坡等地进修紫砂艺术,磨炼了自己的技艺。

朱绍阳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艺术大奖。他的作品风格独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细节精致而丰富。他以自然风景和文化传统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朱绍阳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紫砂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宜兴市陶瓷艺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岳姓家谱文献家乘谱牒:

1武忠王岳飞年谱:

宋崇宁二年癸未二月十五日王生。

宋重和元年戊戌王十六岁,娶夫人李氏,宣和元年己亥十七岁。

宋重和二年庚子十八岁。

宋重和三年辛丑十九岁。

宋重和四年壬寅二十岁,应真定抚募从军,父卒还汤阴。

宋重和五年癸卯二十一岁守制。

宋重和六年甲辰二十二岁保魏王家墅。

定军。

宋重和七年乙巳二十三岁。

宋靖康元年丙午二十四岁,见康王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宋靖康二年五月为建炎元年,丁未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康王即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宋建炎二年戊申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宋建炎三年已酉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宋建炎四年庚戌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宋绍兴元年辛亥二十九岁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宋绍兴二年壬子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宋绍兴三年癸丑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宋绍兴四年甲寅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宋绍兴五年乙卯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宋绍兴六年丙辰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宋绍兴七年丁巳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宋绍兴八年戊午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宋绍兴九年己未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宋绍兴十年庚申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宋绍兴十一年辛酉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十二月二十九日为秦桧所害。

</B>

2岳氏家谱:

</B>

之序

</B>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B>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中华结2009-05-07 09:36家谱文献:1武忠王岳飞年谱:

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3月24日),农历2月15日生。

北宋重和元年(辽乾统十六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十六岁,娶夫人李氏。

北宋重和二年(宋宣和元年,辽乾统十七年,金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十七岁。

北宋宣和二年(辽乾统十八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十八岁。

北宋宣和三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十九岁,应真定抚募从军,后父卒,返还汤阴。

北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二十岁守制。

北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二十一岁,率军保护魏王家墅。

北宋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二十二岁。

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二十三岁,宋、金联手灭辽国。

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二十四岁,见康王赵构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北宋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金灭北宋,康王即南宋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二十九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南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南宋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南宋绍兴六年(金熙宗完颜亶沿用金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南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南宋绍兴八年(金天会十六年,公元1138年),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南宋绍兴九年(金天会十七年,公元1139年),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会十八年,公元1140年),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南宋绍兴十一年(金天会十九年,公元1141年),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农历12月29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赵构、秦桧、张俊、万候卨等合伙害死。

2四川忠县岳飞之子岳震后裔:

岳必见,字念四,据汤阴《岳瓜庙志·大城县世系》记载:岳必见,又名岳珍,为岳飞之孙,岳震四子。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宋理宗皇帝赵昀追封岳飞之三代及部下六将时封他为迪功郎。长子岳必见,封为承直郎,次子岳觉,封为迪功郎。

岳必见之子岳遒生三子:长子岳之远,清顺治年间三原县岳映斗,号朋海,为岳之远后裔,官翰林院学士。三子岳之化,未仕,隐居麻城。二子岳之正,宋理宗时贡士,授官四川蓬州判官,升南江知县,在任九年,元兵起不能归,留居南江,为南江县岳氏始祖。

后传到十九世孙岳贞,字石齐,封朝议大夫,生八子: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学士,五子岳纶,字仲方,号山公,科举人。六子岳兆元、七子岳维、八子岳经,均为国学。

清顺治年间,二十世孙岳伯岱、岳伯聚兄弟,迁居川东地区忠县白石乡,现散居忠县两河、三江、里仁、高洞、倒关、凌云等四十五个乡,占全县的一大半数乡均有岳震后裔约三千人。

还有散居在邻近的石柱乡的,也有二千余人,均为岳震后裔。四川忠县八德乡党委书记岳宁汉为岳飞二十八世孙,现年五十一岁,家居忠县倒关乡柳塘村七组。

3家谱:

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岳肇鹏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全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南汤阴宋岳忠武穆王世谱一卷,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作《岳氏世谱》。

湖乡资沩岳氏族谱,(清)岳青炳修,岳最杰纂,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附庆馀录一卷,(清)岳鸿逵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金陀祠事录八卷,(清)岳鸿逵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岳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岳喜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广济岳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文物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二十八卷,首四卷,首修于明朝末期,(民国)岳信渭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岳氏宗谱三卷,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塘边贾里村。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1981年十九世孙岳祥生、二十二世孙岳启俊等续修,铅印本,分统谱和族谱。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

岳氏族系大典,(现代)岳占州主编,正在征集编纂中。原稿汇集地在河南省登封市岳窑村岳飞第三十二代传人岳占州处,地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商场东一街6号,电邮为:[url=mailto:yueshiyijiaren@126com]yueshiyijiaren@126com[/url]。

4家谱简介:

序: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发掘阳羡茶的历史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

 宜兴市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也是全省茶叶面积最大、优质茶比例最高、出口量最大的县级市。同时,我市还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宜兴人用精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把自然禀赋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阳羡茶文化。目前,我市拥有茶叶面积达75万亩,以“阳羡雪芽”“盛道寿眉”“竹海金茗”等为代表的阳羡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去年,“阳羡茶”还成功申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悉,为引领茶文化的繁荣,我市成立茶文化促进会,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发掘阳羡茶的历史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茶品牌,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成立过程

 阳羡茶,承载着千百年来,与当地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我们传承弘扬茶的文化,挖掘探求它的未知,拓展开拓它的未来,这就是茶文化促进会成立的初衷和归宿。

 2014年6月18日上午,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参加此次成立会的主要嘉宾有: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会委员会前主任程启坤先生,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姚志坤先生,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先生,北京中外交流书画院副院长李茂荣先生,浙江当代油画院副院长郭培建先生,江苏省茶学会理事长张定女士,无锡市人大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立人先生,无锡市原人大会副主任刘湘根先生,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尹志华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等。

 宜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宜兴茶自唐代茶圣陆羽荐为贡茶就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盛赞,体现了宜兴茶的格调优雅,品味上乘。同样,宜兴茶文化也有着较好的底蕴,唐、宋、元、明、清及至当代,诸如:李栖筠、白居易、苏东坡、文征明、陈维崧、艾煊等等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歌颂宜兴阳羡茶的诗词歌赋及文章。

 为了挖掘宜兴茶的历史文化渊源,提升宜兴“阳羡茶”的品牌,促进宜兴茶产业的发展,弘扬茶文化的精神。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是由杨亚君、王敖盘(两位均为原宜兴市人大会副主任)发起,联合宜兴一批对茶学、茶道、茶文化爱好者;对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关心的团体及业界人士参与;经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审批成立的社会团体组织。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服务范围

 (一)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不定期举办专题活动。

 (二)组织编辑出版、创建茶文化的书刊、杂志及网络。尽最大努力拓展弘扬、宣传宜兴(阳羡)茶的渠道,宣传普及茶文化。

 (三)组织、开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兴趣班和茶业经济职业技术培训班。

 (四)积极促进兴办有关茶文化的建设项目。

 (五)积极促进和宜兴茶文化相关形式活动的参与、交流。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吸收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团体、企业、茶业业界单位为团体会员;吸收热爱茶文化和茶叶业界知名人士和爱茶、敬茶的社会人士为个人会员。

太平天国战后,宜兴荆溪逃难外地的人口陆续归乡。面对人口散乱、田地荒芜、经济衰颓的情形,官府、士绅和各家族共同着手战后重建。其中,家族作为乡村的主要凝聚力之一, 在乡村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家谱材料的挖掘,探讨家族在战后收族、乡里建设方面 发挥的作用。 宜兴荆溪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其地形「 ”亘万岭于西南,绕五湖于东北”,作为沟通苏、 浙、皖的孔道,宜兴荆溪于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攻陷,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遭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同治三年(1864)初,宜兴荆溪被清军克复后, 、士绅以及各家族共同着手战后重建。然而,学界多着眼官府、士绅在战后重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他们的作用还不足以解释广大乡村地区战后迅速实现重建的事实。本文意在利用宜兴荆溪数部家谱材料,探讨宜兴荆溪的家族在广大乡村的战后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一、战后收族 宜兴荆溪多望族。据历朝县志科贡表中的记载,宜兴的许氏、储氏、张氏、朱氏、任氏、徐 氏、潘氏、路氏、周氏、冯氏、蒋氏等家族的族人在科举上屡屡折桂。如缪渎许氏「 ”于宜兴为望 族”,是「 ”邑东之首屈一指者”,「 ”以诗书孝友世其家”。洑溪徐氏「 ”自前明以来,族望尝推邑中第一”,「 ”不独长房子孙簪缨累业,而别支类皆能掇巍科、登显要、树勋绩于当时”。这些家族是宜兴荆溪各乡村的风气引领者,起着士绅不可替代的作用。吴滔曾从宗族功能性方面研究了宜兴荆溪各家族在义仓赈济方面发挥的作用,启发本文关注家族在太平天国战后乡村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家族往往有数位领导者,姑且称他们为家族首领,这些家族首领多为族长、宗子、 以及族人推举的具有一定的威望、才干、文化的人,他们领导族人共同从事族内事务,如兴建宗祠、家谱,管理祠产,赈济族人等。战后,在族人陆续回到家乡、无所依靠的情形下,家族首领首先着手收族事宜,以凝聚家族的力量,通过家族内部互助,使处境艰难的族人得以维持生计。 收族首先便要修宗祠,宗祠是家族的象征。如缪渎许氏的宗子许鹤龄「 ”协(携)族人修祠宇, 建神位”。爵坫张氏的宗祠作求堂历经「 ”咸丰庚申兵火蹂躏,变为荒墟”,战后张氏族人「 ”择日兴工,复还旧业”。因「 ”祠堂本有一定之处,不可转徙”,宗祠往往在旧有祠基上加以重建,而有的家族出于实际情形的考虑,会重新选择地点建立祠堂。如张氏十六分总祠孝友堂「 ”向在蒲土干,咸丰庚申毁于兵火,克平后议重建,因人稀力微不果。塘西分去蒲土干不远,谋于众,遂于同治五年 (1866)卜筑,由是孝友堂在塘西焉”。 祠堂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族人的捐献。如潼渚张氏宗祠世恩堂战后「 ”片瓦无存”,张士和、张富霖等「 ”会聚各分,按丁派捐,至同治十一年(1872)创建祠宇三楹”。张子英「 ”将魁榜花红之资捐入宗祖,并略捐子姓之优者,经营数载,得千余缗, 遂于塘西分祠基建孝友堂总祠”。 宗祠要想发挥敬宗收族的作用,就要进行祭祀祖先、续修家谱、赈济族人等活动,这就要求 宗祠有较为固定的祠产。祠产包括田地和现钱。祠产来源,有族人捐献修谱、修祠堂等剩余的钱, 如缪渎许氏祠产是「 ”以修谱余金积其息以买祭田”。无后嗣的族人所遗留的财产也将成为祠产。 如张凤岐「 ”全家死于难”,他的田产,除了承嗣者拥有十亩,「 ”其余四十一亩有零尽助作求堂”,成为爵坫张氏祠堂作求堂的祭田。薛家圩张氏家族将无后嗣族人的荒产卖钱,用于祭祀。祠产由族长、总管、监管、经管等管理,同时设立职笔人主写万年簿账目。总管、监管、经管、职笔人由「 ”合族公举”产生,三年一换。如张玉麟「 ”彬彬有儒雅风,族中以为能推为经管”。 祠产不仅用于发给族长、总管等人的俸钱和祭祀花费,同时还用于存谷备荒、接济族内贫困族人。虽然修家谱也是敬宗收族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耗费巨大、历时长,所以修家谱的时间往往在家族实力较为雄厚的时候进行,战后立即修家谱的家族并不多。 各家族通过修宗祠等方式进行收族,并用祠产对贫困的族人实施接济。如储杏元主掌宗祠祠产,战后,他将祠中积款二百余金「 ”如数出交,告知房分长,按丁给发,俾佐行赀,各子姓赖以得生者甚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富裕的族人拿自己的私产接济族人。家族得以逐渐恢复往日生机。 二、乡里建设 家族首领不仅在族内处于领导地位,在家族所处乡村也往往兼任图董、乡约的职务。如五洞 桥张氏家族的张壬葆「 ”秉图政,事无巨细,悉待规画施行”,他的侄子张子湘「 ”继之,是非判决, 料事精明,罔有不臧”,几十年后,张幼湘「 ”图中公事仍推君董之”,可见五洞桥的地方事务, 多由图内张氏家族首领主持。泾南张氏家族的张初书勤苦劳作,公正诚笃,被推举「 ”董图内事”, 后被保举「 ”乡约,为一乡之矜式”。薛家圩张氏家族的张炳文因为乡里「 ”见公之能,谓其有干才、 有通识,咸乐举之以董图事”。 这些兼任图董、乡约的家族首领,竭尽全力地处理本族所处乡村的公共事务。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庆有,战后「 ”诸大吏锐意求治,区立董事,而西北民望素推公,乃首以公应,自募垦、清 丈、积谷及建文庙、造仓厅、修邑志,靡事不与”,「 ”主政一乡”,知县「 ”陆公鸿逵、施公惠,与公尤契”。储荣宣「 ”德望高于时,时宰辄望风请谒,引以为重,由是服义乡里二十余年,创设义仓、 消防、接婴、修桥梁、施医药,乡人至今食徳,犹有感且泣者”。 储廷标战后归乡,热心地方公益,「 ”如善后、幼孩等局,积谷、丈量各事,仍竭尽心力,妥为筹办”。这样家族首领就将家族的影响扩及乡里甚至更大区域,甚至有的家族首领还参与县城的公共事务。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沆,「 ”邑有公举,书院、社仓、婴堂、岁修、会宾兴费,以及劝农、积谷、建文庙、修邑志诸大役, 公以耆年宿望,无事不与”。就战后乡村重建的方面来看,家族首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埋死者 死者为大,善后第一步就是将战争中的死难者进行收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死者的尊严,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尸体腐朽带来的疫病、瘟疫。各家族在首领的带领下,将死难的族人安葬在 家族墓地,将无人管的死难者收埋在义阡。如储廷槐受常镇道观察的任命,负责掩埋事务,他带领族人将骸骨「 ”分别盛以坛若槥,虑水啮乃冢之,虑人轶乃界之,虑久而湮乃复碑之,又从而吁所司护持之,冒寒暑、犯霜露,数阅月乃蒇,事簿最了然,迄今犹班班可考云”。 官府、士绅、家族还建立、修缮祠堂来祭奠死者。如五公祠祭祀死难的「 ”典史张子庆、守备 张国威、方锦荣、巡检程芳祖”,后进义祠「 ”祀邑中殉难兵民及死难男妇之无祀者”。昭忠祠「 ”祀向忠武公讳荣、张忠武公讳国梁,并两邑殉难绅民士庶”。杨巷忠义祠「 ”祀贡生许鸣雝及西乡殉难绅民”,蜀山忠义祠「 ”祀东南乡殉难绅民”。节孝祠「 ”祀历代孝贞节烈,并咸丰同治间殉难妇女”。 每年农历 2 月、8 月第一个戊日,往往有官员前去祠中祭祀。祠堂的建立,使太平天国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民众有了祭奠逝者的场所。 (二)修建善堂、桥梁 不少回乡的人在「 ”兵燹之余,田庐无存”, 难以维持生计,善堂的接济在此时对他们而言显 得至关重要。「 ”兵乱克平以后,百废未修,而善堂先建,旧者复、新者增”,「 ”艰厄可以助,羁宿可以安,疾病可以得扶持,殍残可以免暴露”。 有的家族独力主持乡村善堂的修建。如张云鳌「 ”创立义举,号周急堂,境内鳏寡孤独、穷而 无告者,令注名入册,月朔给钱米,冬夏给衣帐,死者给棺木”。张壬宾为五洞桥图董,因「 ”五洞桥地近张渚,为南北往来孔道,他邑难民至永丰下方者,咸就食于五洞桥”,张任宾「 ”设立粥厂以供栖息之人,否则按口给米,每岁冬月恒不胜其烦,公终无难色,亦无怨恨”。储升经营其父创办的义堂「 ”永怀堂”,「 ”有田百亩、市屋六所”,「 ”制为贫苦给发之条凡三,制为读书奖励之条十有五”,以「 ”奖赀赈给”。 储之元「 ”助资创办接婴堂”,「 ”独力维持,凡膏丸丹散可以救人伤疾者, 诸色维备,虽夜半扣(叩)门,必起应无倦”。此外,也有数个家族首领联合各乡村兴建善堂的情形。如毓善堂栖流所由「 ”清泉乡一、二、三、四、六、七、八等图及十图上半图捐赀续设”。这些善堂或是施棺、殓埋无人管的尸体,或是给难民提供栖身之处,或是给贫困者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资,或是收留被遗弃的孤儿婴孩,从各方面收拾了战后的残破局面。 这些善堂或是施棺、殓埋无人管的尸体,或是给难民提供栖身之处,或是给贫困者提供生存 所需的物资,或是收留被遗弃的孤儿婴孩,从各方面收拾了战后的残破局面。 除了善堂得到大量修建以外,战争中被毁坏的城池、廨署、仓储、津梁、坛庙等,都依次得到修复。其中,仓储、津梁、坛庙的修复之所以能在各乡村快速得到实现,靠的依然是家族的力量。如许友诚「 ”凡里有建造、修造,若龙眼桥暨横塘、蒋渎、新渎诸桥,无不乐为输助。以行人不便,又捐造龙眼桥石路,更以余力捐助潮音、岱华诸寺”。 张壬宾对于「 ”创建祠宇、协修宗谱, 以及设立义仓、寺庙、桥梁诸善举,无不首先输款以为提倡”。储定松见「 ”里有木桥将倾圮,首捐巨资,商诸地方董耆,改建石梁,选工采石,经年落成”。张云鳌「 ”设坛地以埋枯骨,设小宗以妥先灵,村中建庙宇以安神明,图内建义仓以赡贫乏,五牧桥、塘南桥之改修,太平桥、长工桥之起造,皆倾囊助费,竭心劳力而独任不辞者也。储廷槐对于战后「 ”规复犹力”,「 ”参藩、清源两祠暨在陆草堂率毁于寇,则纠合族人以次落成之;遁庵、同人及画山、存研楼诸集遗稿,故在校仇、付梓,用广流传;推之谱牒,亦各就绪”。这些家族首领在乡村的建设,汇聚成一幅乡村迅速重建的图景。 (三)经济的恢复 乡村经济也在各家族的努力下逐步得到恢复。如缪渎许氏家族,许洪高从事农业生产,他的 家里战后只剩下「 ”瘠田七亩,败屋数椽”,他重新开垦田亩,修缮房屋。许国祯则从事商业,他 因为「 ”精榷算,家业稍稍裕”,对此有写怀诗七首,试录其一:「 ”不求富贵利吾家,愿叙天伦乐事哗;世上如棋顷刻变,谁知松柏胜琼花”,感叹世事万变,体现了他经历劫难后不求富贵、只求一家安享天伦的心情。 许永安在「 ”乱平后,故里丘墟,无以为家,则挑小菜以营生计,积储钱七八缗”,由此慢慢积累创业,「 ”始归之日,地无立锥,室无完瓦,晚年则田庐日扩,儿孙满堂,耕读嫁娶,井井有条,俨然一殷阜之户”。甚至还有族人开辟商业点,引来各路商人,汇聚成一个市场。如许国兴「 ”夙具干才”,面对「 ”乱平后,家徒四壁”的情形,「 ”入市经营。因无廛托处,见方桥北堍下东首俱属旷野,可构屋栖踪,遂鸠工庀材,建楼屋五楹,开设店铺,颇获其利,而人之羡之者踵而为之,夏(厦)屋连绵,遂成巨市”。其他家族的情形多类似。各家族在农业、工商业各个方面的努力汇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民众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四)科举与学校 战争期间,江南科举遭到了延误,到同治三年(1864),江南科举回归正轨,各家族遂致力于科举考试。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凤藻和储廷槐,「 ”寇平返里,益淬厉于学”,一起在同治十二年(1873) 考中了举人。阳羡张氏家族的张子英与母亲战乱后回到家乡,「 ”室如悬磐,母勤纺、子力耕,历数年,衣食粗赡”,后来张子英学武,「 ”戊辰入武庠,庚午(1868)魁乡榜,甲戌(1874)应兵部试,又挑取千总”。 各家族的积极参与,使战后科举考试日益兴盛。 科举总是与学校息息相关。战争中被毁的学宫、书院多由官府、士绅主持修复,家族在学校方面的建树,更多地体现在在同乡义学、祠堂教授族人、乡民这方面。如张膺黻「 ”壮年补博士弟子,兵燹归来,课徒为生”。储沆战后也命儿子储廷棻「 ”课徒”,自己担任僮仆辅助。储光烈「 ”乱平归里,贫无立锥,益下帷攻苦,以课徒鬻字自给”。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5),清廷停止科举考试,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在各府厅州县的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各家族便开始着手创建乡村蒙小学堂事宜。如张炳如「 ”以培养人才为急,谋诸绅耆,开设初级小学,不惜筹垫巨款以为之倡”。族人开始放弃科举,「 ”争尚新学”。如许国祯鼓励自己的二儿子许葆兴去新学堂就学。张毓松「 ”通试为文,握管立就,性嗜学, 致力经史,颇能心得”,「 ”正待及锋而试,会前清废科举,兴学堂”,他便「 ”弃旧从新,入鹅西师范学校,毕业居优等,为本镇教习”,一年后在茫溪许氏族立小学教授图画、算术、地理课程。在各家族的倡导下,新式学堂成为一时风气。 三、小结 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宜兴的家族遭受重创,族人死难、流亡各地,他们所居住的乡里一片荒凉。战后,逃亡外地的族人回到家乡,在家族首领的带领下,通过修祠堂、家谱等方式整合家族, 实行族内互助。同时,家族首领还通过兼任图董、乡约,领导家族所处乡村的战后善后、重建工作,如收埋死者,兴修善堂、桥梁,致力于经济发展,促进科举与学校的恢复与转变等。正是各家族的力量,使得宜兴荆溪各乡村迅速实现了战后重建。

朱姓家谱

朱姓家谱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

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族谱的内容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2)谱序,(3)目录,(4)凡例,(5)恩荣录,(6)遗像、像赞,(7)五服图,(8)家规家法,(9)宗支世系,(10)谱系本纪,(11)任宦记,(12)家传,(13)祠宇,(14)坟茔,(15)艺文,(16)族产,(17)派语,(18)后跋,(19)领谱字号,(20)杂录等等,共约20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谱序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族谱的保存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领谱家规》

谱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号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编号分给,须当视同至宝。凡有事看谱,务宜洗手焚香,拂拭几席,然后开箱启谱,眼同观看。看毕即数清部数,随贮谱箱。毋得剜补添墨污由秽,并不得传至异姓与异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谱,齐赴宗祠;祭祖行礼毕,宣讲家政,即将谱册验明。倘领谱者精谱不到,即系卖宗鬻祖之人。除家法惩治外,另择贤明者收管。其剜补污秽者,均罚银五两入祠。然验谱牒,须举素行公正者同验,亦毋得作奸贻害,违者公同议罚。今编立“祖泽绵长隆祀典,孙技繁衍振家声”字号,订为十四册。草谱文册,编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号,各房照字号具领收存。谨将字号另列于后,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废,以干罚责。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谱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被抢救出来,为我们今天的寻根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

朱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国家·大兴朱氏家乘五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锡庚撰

河北省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 藏地: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朝坤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文忻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文烈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家谱三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朝栋纂 清道光间刻本三册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澄俭续修 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民国)朱世杰 朱惟恭修 1926年铅印本

上海宝山·罗阳朱氏重修家谱四卷 藏地: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美国 (民国)朱诒彬续修 朱世贤纂 1934年排印本四册

江苏省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嘉龄编 清光绪三年(1877年)钞本四册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新谱稿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朝柱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树滋堂木活字本二册

江苏盱眙·朱氏入支宗谱十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兆藩等修 1929年务本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扬州·朱氏族谱四卷

江苏邗江·邗东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上斌等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靖江资善堂朱氏支谱十卷 藏地:复旦大学 (民国)朱一凤等纂 1941文华斋石印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图书馆 民国初钞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二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 (民国)朱思襄主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泽林等重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江都·维阳都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朱步南等十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十四册

江苏·江都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治卿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六册

江苏·江都朱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承业主修 1920年铅印本十四册

江苏·泰兴朱氏宗谱八十四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清)朱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十二册

江苏南通·崇川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二部) 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民国)朱大淼 朱阳生纂 1917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八册

江苏·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民国)朱祖荣总纂 1920年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月潭汪润朱氏支谱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淑续编 清道光七年(1827年)序刊本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美国 (清

汤阴苏氏家族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