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南怀瑾先生: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第1张

我们学军事出身的,《阴符经》上面讲到一句话--《阴符经》是姜太公的兵书--「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譬如一个人,他耳朵听不见,眼睛往往特别好。眼睛坏了的人,耳朵感觉特别灵敏。这是个巧妙应用的道理,政治、军事、财经都用得到的。 ——整理自《漫谈中国文化》 音乐家师旷,孔子佩服他,孟子也同孔子一样佩服他。在上古,相传这个音乐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了学音乐自己把眼睛刺瞎了。 为什么刺瞎呢?《阴符经》上所讲的道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一句话包括很广泛。譬如一个人假使眼睛瞎了,耳朵的听觉会比平常人增加到十倍。而有些书上讲「 ”绝利一源,用师百倍”,这两句话后来用于兵法、军事思想,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原则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发挥,我们现在不是讲《阴符经》,只是说明师旷这个人,他为了音乐成就,自己把眼睛刺瞎,所以耳朵的听觉特别灵敏。 ——整理自《孟子与离篓》 讲中国文化,其中太多内涵,在中国诸子百家中有一本书《太公阴符经》,一般人是不大读的。像我年轻时出来,学军事,同时又喜欢研究中国上古的兵书,读到《阴符经》里头这两句重要的话:「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我对失明的朋友再报告一下,「 ”绝”是断绝的绝;「 ”利”,利益的利;「 ”一”,一二三四的一;「 ”源”,三点水,流水的源头;「 ”用”,作用的用;「 ”师”,老师的师,这个师在古代就是带兵团的,是古代带万人以上的军队。 「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一句话非常深刻。比如一个人做生意、做任何事业,都很贪的,样样利益都想贪图。其实人不要太贪。譬如我们坐在圆桌子上,前面摆的都是好吃的东西,你统统吃吗?会把你吃伤了、吃出病来,你只好放弃其它的,只吃需要的一样,这叫绝利一源。乃至连需要吃的也放弃了,你在别的方面所得到的就更多。 用到生命科学、医学上讲,我们病了,为什么要开刀呢?譬如说癌症,开了刀拿掉,就是绝利一源;譬如手坏了,切掉一只手;腿坏了,切掉一条腿,能活得更长、更好。注意「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句话的意义。 我刚才不是随便讲的,我这两三年早就准备失明了,可是因为我这种心境,加上自己修行、打坐、修养,现在反倒渐渐好转了。前两天还有在我身边的同学说,老师啊!我有信心你的眼睛一定会好。我就笑,我说很有可能,我自己现在也觉得好一点了。 当然这个里头内容很多。所以说,我们眼目失明了,这有什么稀奇!记住,眼睛不好,失明了,耳朵更灵光,其他的感觉方面更加强,要发现自己生命的功能,有那么多用处。生命的功能,也是「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譬如今天我看到,你们诸位失明的朋友们,唱歌的歌声暸亮,身体动作都很好,忘记了眼睛看不见。 ——整理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中国古来的大音乐家,差不多全是瞎子。像师旷为了要使自己的音乐素养更上层楼,他觉得眼睛外视容易使精神耗散,所以将自己的双眼刺瞎,结果果然成为中国的一代音乐宗师。 这个道理也就是中国道家修持的理论——「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不见可欲,其心不乱”。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及生理,都是靠食物来补充,但又由思想、九窍消耗。而补充的永远比不上消耗的,所以人才有衰老、死亡。 ——整理自《论语别裁》 《说郛》上记载一段故事:有一位名公巨卿,听说有一个修道的人,已经活了二百多岁,还很年轻,便请他来求教修道的诀窍。这个道人说:「 ”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听了以后,便说:「 ”那还有什么意思,我何必修道”。其实,除了男女关系以外,现实人生的欲望,有些还胜过男女之间的要求,更多更大。同时,更必须了解,想要求得「 ”长生不老”,这便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当然也便是阻碍修道最大的原因了。 一个人在世界上,想要学成某一门的专长,必须舍弃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何况要想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阴符经》说:「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如果不绝世间多欲之心,又想达到超世逍遥之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认识是如此,过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 ——整理自《 修道与长生不老》

父亲南怀瑾的离世,对所有人来说都超乎想象地早。不论是子女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怀着尊崇,期盼这盏灯能长明,让自己在为人处世上不致迷茫。

父亲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立。以他老人家为例,他从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回报,也从不要求子女参与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工作。父亲对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为而不有”的原则,父亲的出生地地团叶故居的捐赠如是,金温铁路的建设亦如是。父亲为了保护子女免受争名夺利的无妄之灾,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参与任何他做的事。我们似乎也天生与他有着观念上的契合,从未因任何自身的利益向父亲开过口。我们从小就学习着“放下”,对名利权情,对世俗世事,对物质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父亲的朋友圈亦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从小接触的都是才华横溢的长者,像王凤峤先生、刘大镛先生。每次这些朋友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也很高兴地跟着大人“吃喝玩乐”,搬藤椅、凳子到住宅外,到房子前,把门口当院子,坐在外面喝茶、吃柚子、聊天、笑闹。父亲跟朋友聊天时,我们小孩也会旁听,那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诗词典故,在我耳中如雅乐般动听。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刻是多么幸福。

虽然排行老三,但因我是在台湾出生的长子,所以父亲对我还是怀有期望的。很小的时候,他就让我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指定一段文辞让我背,傍晚回来的时候考我。现在回想,当年父亲每天要求我背诵的内容不过一百来字,没有太多任务,也没有逼迫太紧。当时背得深恶痛绝,如今却深入骨髓,虽不能说这样就把我的国学基础打好了,但至少奠定了我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

从我会看书起,父亲就让我随意进出他的书房。我喜欢不时地看看父亲在读什么书。他读完的书,如果不是太过艰涩难读,就会成为我读的下一本书。父亲读书,时常会做点评,有时就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些心得或是评语;对他喜欢的字句,也会在旁边加以圈点,有如古人读书的习惯。后来我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喜欢的书总有些地方让我画花了。

长大的孩子,会怀念小时候父母的督导,我就是这样。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遗憾父亲在我小时候没有再督导我多一点。好在我喜欢读书,已经养成和父亲一样广博的阅读兴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开放式、启发性的。除了最初对我读的书有所要求外,之后给我的只是一个环境,一个靠自己去学习的环境。

赴美前,虽然能带的行李有限,我还是从父亲的书架上拿了许多书。一套小字的《二十四史演义》,从小读到大,看了几遍,实在舍不得离身,也被我带来了。每次看到书架上的书,都会感念父亲和我分享他的藏书。这些书,还有父亲的教诲,会随着我的足迹而延续、存在,这是我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不知道有多久没有翻阅南怀瑾先生相关的书籍了, 并不是不想翻阅,书其实一直都在,但是却始终找不到一种理由,或者说一种动力再去翻阅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再也找不到曾经高中时候,那种如饥似渴似的阅读南怀瑾先生相关书籍的那种冲动,也再也找不见高中时候,那个自己对南怀瑾先生相关书籍,阅读起来如痴如醉的状态。

我觉得人生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有些人有些书,只有在特定因缘际会的条件之下遇见,才会真正的带来所谓灵魂上的震撼,而一旦过了那个时间点,或者说其他的各种条件都变化了,那么可能再也找不见那种感觉了。

所以,我特别庆幸在高中的时候,在自己三观养成的这种黄金时期,也可以说是在自己堕落的时候,能够遇见南怀瑾先生,能够去了解南怀瑾先生,能够去读他的相关的书籍,我觉得这是自己一生可以挖掘的精神财富,也是自己一生的幸运所在。

还记得高中时,不知道自己用过多少文字去描述自己对南怀瑾先生的想法及观点,也不知道因为南怀瑾先生的影响做出了多少,就是现在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有一点能够确定的是,南怀瑾先生对我整个三观的塑造,包括对于我自己阅读视野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熏陶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因此,对于我而言,有必要重读南怀瑾先生相关书籍,无论什么时间节点,无论自己在何种境遇之下,个人觉得重读南怀瑾先生的相关的书籍,会让自己找到一种定力,找到一种精神动力,找到一种让自己身心平和的法门,所以在这个时候,我选择阅读了南怀瑾先生他的儿子记述南怀瑾先生一生的书籍《父亲南怀瑾》。

这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比较全面详实且系统的表述了南怀瑾先生一生的行迹,自己曾经也简单的翻阅过,非常粗糙的读过,而这一次,希望能够细细的品味,从这种细细的品味当中,希望能够读出与之前不一样的对南怀瑾先生的体认。

这本书也是根据南怀瑾先生的出生到去世,这样的一个时间线索,所以,读起来也比较的简单,能够快速抓住作者叙事的逻辑,就像听故事一样的,或者说看**一样,就把南怀瑾先生这一生就看完了,但是现在的自己来读这本书的话,会觉得在有些地方看起来就是南怀瑾先生的儿子,似乎在有意的美化南怀瑾先生。

就是有些地方,会让自己觉得好像不是那么的符合逻辑,或者说符合理性思维逻辑,当然这个也无关主旨了,也无关我们本次要表述的内容,因为我只是转述书中作者的基本思路,并没有说要跟作者去展开一番更详细的对话,或者说更高层次的批判。

这本书总共可以分为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可以细分为诸多小节,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讲述南怀瑾先生在1918年到1935年之间的事情。那么这个部分,被作者命名为天纵清静本来身,其实你透过作者的命名也好,或者说作者的行文走笔也好,就是会发现作者所流露出来的这种文化韵味,确实值得你好好的去读一读本书。

但是,这个只能自己去体验和感受,那我就不再多说,第一部分,作者总共细分为10个方面,那么,第1个方面,就是河洛香火八百年。这一节,重点就是在讲南怀瑾先生出生的地方,浙江这一块地方,他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历史,还有就是南怀瑾先生这一家族他们的一些历史状况。

那么可以发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从这个地理位置来看的话,或者说这个从那个风水学来看的话,就是它这温州属于南龙山脉,这个山脉一般出的人才,都是像这个佛,道这些思想性的这些人才,其中特别有名的佛学大师,就是永嘉禅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对于永嘉禅师的他的文笔以及他的佛学思想都颇为推崇。

再则就是这个南怀瑾先生他们的这一族人,据可考的历史,就是发现他们原来是这个河南洛阳人,后来,因为跟随宋朝的这些个皇帝的这种流亡,然后从这个河南洛阳,迁移在浙江乐清这边定居了,而且他们南氏族人,在这个地方,还是出过非常多的这种文化豪杰,比方说这个南升,就被明太祖赐为英杰的名号。

第二节,起复新旧裂变时。这一节其实是简单交代了南怀瑾先生出生的家庭的情况,就是他爸爸叫这个南仰周从小习武,而且经商,所以说他们家庭在那个时候,虽然说家道衰落,但是因为他爸爸会经商,所以说,还算是有点闲钱。他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祥和蔼的人,当时嫁到这个南家的时候,好几年都没是没有孩子,然后家里着急。

他妈妈就想出一个办法去拜观音菩萨,就这拜拜拜了一段时间,结果观世音菩萨还真显灵了,就送来了南怀瑾先生,那么,南怀瑾先生出生的那个时候,恰好是新文化运动的前一年,他周岁的时候,就新文化运动了,然后这个时候,就是社会思潮的主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抨击批判,但是这股风潮,还没有席卷到这个平静的小山村里面,所以南怀瑾先生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传统的这种教育方式。

那么,第三节童蒙养正有家风,就是讲南怀瑾先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南怀瑾先生的父亲对南怀瑾先生的教育还是比较严格和重视的,这在这一节里面有很多细微的描述,比方说给他布置一个功过格,就是你每天看有没有做坏事,做坏事就在黑格里面画一格,做了好事了,那就在红格里面画一格。

又比方说,从小就把他送到私塾里面去跟先生们去学习四书五经,传统经典,有些时候,也会自己言传身教,自己一边去吟诵那些经典的文章,然后就这种潜移默化熏陶了南怀瑾先生。

他还比较严格的体现在,就是让南怀瑾先生按照朱子治家格言里面的话去在日常的这种洒扫应对当中,逐一去落实,比方说黎明即起,便洒扫停除这些不是念而已,必须要做到的。他父亲还挺神秘的,就是似乎还会一点看相,还会跟一些学禅的人,进行一些交流,这些对南怀瑾先生可能也间接起到了影响。

第四节,总角情谊无尽期,这一节,主要讲这个南怀瑾先生在11岁的时候,就是他父亲把他送到城里的现代教育体制小学,插班读书读六年级时候,就把他寄宿在了他这个朋友家,然后跟他这朋友家的孩子林梦凡,成了好朋友。

而且这里面特别有意思的,就是说他们两个,曾经就是碰到一个看相的人,这看相的人,说南怀瑾先生将来大有成就,说林梦凡就是很普普通通过完一生,最终结果,还确实是这个样子,林梦凡最后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而南怀瑾先生成了华人世界享誉盛名的国学大家。

第五节,家变异数祸兮福。这一节主要讲这个南怀瑾先生这个家庭突遭变故的这个事情,他父亲为了给祖母就是贺寿,然后就是摆宴席,摆了15天,结果在宴席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他们家就被海盗给洗劫了,而在这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什么,就是南怀瑾先生在这个宴席结束后,就是第二天白天早上了,就突然想要去上学,说什么也要离开家庭,别人拦都拦不住。

结果他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可能是有那种预示的力量,就挺神奇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反正他就逃过一劫,这种事其实在后面还很多,这个蛮有意思的,当然他家里面也没父母,也是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只是钱财没有了。

第六节,师事诗馋朱复翁。这一节主要讲这个南怀瑾先生在这个小的时候,受老师朱先生的启发比较大,当时就是他放暑假,然后他表兄王世鹤家,就是请了朱先生来做老师,然后,他也去跑去蹭课。

这位朱先生的讲课方式,神采飞扬,激情满满,而且注重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活灵活现,所以,这些学生就特别喜欢听他的课,南先生也不例外,后来南怀瑾先生这个在回忆这段事的时候,就说在诗学启蒙这一块,就是这个朱先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最具影响的。

还有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清朝诗人的诗句,比如吴梅村,龚自珍,郑板桥,等等这些,这个也是受朱先生的影响。

第七节,习武弃医初立志 。这一节主要讲了这个南怀瑾先生在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阅读经典书籍,比方说13岁之前,就把资治通鉴,已经自己圈点三次了。再有,就是南怀瑾先生特别喜欢武术,练拳,然后那个时候就是他自己,还买一些武侠书籍,自己去练。

后来他爸发现之后,就请了一个专门的武术老师教他,而且武术老师,就是也会一些医术,就间接的就把一些中医,又传授给了南怀瑾先生,像黄帝内经这些。

第八节青灯一盏暖书香。这一节主要讲了南怀瑾先生在这个小学毕业之后的一段事情,他其实小学不能叫毕业,只能说是肄业,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小学插班读六年级,结果考试倒数第一,没毕业,后来,他爸本来就希望他就是经商,但是他不愿意,所以,他就自己去自学,然后去广泛阅读一些古代经典。

后来他父亲,就是把他送到他们家的家庙,那个地方去读书,当时陪伴他的,就是一盏琉璃灯,一个又瘸又拐的老和尚,还有四十四口空棺材,但是这个老和尚挺神奇的。

这老和尚据说,原本是一个文盲,后来,这个当了和尚,拜佛拜了9年,拜了9年之后,又这个躺在一个地方睡了三年,结果一觉醒来,就大彻大悟了,然后对一些什么经典诗文,就非常之娴熟。

这个在佛教里面叫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这个人,只要真正的了悟了,那么所谓的心性智慧,就全都会生发出来了,当然这个会不会,因为我没开悟,所以说这个也不知道。

也是在这个时候,南怀瑾先生做了一首诗,很有意思的诗,诗的全文是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忧。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这个情景,就是他早上从庙里出来,然后去家里拿菜,然后再返回,来的时候,太阳出来了,然后就是这样的一个景象,但是我们就只能这样去描述。

但是这种诗化的语言,就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而且这种这首诗,还成了这个难怪南先生的诗忏,所谓诗忏,实际就是这个诗后来还预示预测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为啥呢?因为这个海东头,就是指的是南怀瑾先生后来去台湾的时候,这个后面会提。

第九节,许折东南第一枝。这一节的内容,就是比较的繁杂,既提到了就是南怀瑾先生的妻子,又提到了南怀瑾先生本身的这个神奇的一件事儿,又提到了这个他母亲对他的这种教育,我们为了切合主题,就简单的提一下,南怀瑾先生本身的这个神奇的事,就说他十几岁抽了一支签,叫脱却麻衣换绿衣,恰如杨柳遇春时,飞腾要取蟾宫桂,许折东南第一枝。

而后多年之后,他再去一个庙里抽签,抽的居然是同样一个,而且这个签文里面,也预示着他自己的未来,比方说这个脱却麻衣换绿衣,就说他后来不成了这个中央军校的军官,这个当然是后话了。

第十节,龙虎磨盘梦亦真,这一节又是比较神奇的事,说南怀瑾先生,这个小的时候做了三个梦,而这三个梦,就是预示了他自己一生的一些命运,第一个梦,就是说梦见自己有一天就是跟自己祖母出去玩,然后到了一个海边,在海边天空中,就是出现了无穷无尽的龙,然后他自己去抓那些龙,结果,其他的都抓没了,还有一条黑龙,他自己怎么也抓不住。

第2个梦,就是梦见自己有一天去了一个很黑的地方,结果梦见了一只黑老虎扑向了自己,第3个梦,就是梦见啊自己这个坐在一个磨盘上面,这个墨盘呢,在不停的转,然后周边都是一些张牙舞爪,那种露出血盆大口的那种豺狼虎豹。

那这三个梦就是在作者看来预示着啥呢?第一个梦,就是南怀瑾先生,曾经对别人说过,说龙年对他流年不利,其实他去世的那一年就恰好是龙年,第二个梦,就是他其实后来闭关的这个地方,其实就跟黑老虎有关,这个也是后话了,第三梦,南先生没解释,但作者推测,是什么样呢?就是南怀瑾先生,被很多人所熟知后,那么相应的这些名利,这些东西都来了,那这些就是梦中的豺狼虎豹。

导读六十九|父亲南怀瑾2

导读六十九|父亲南怀瑾3

导读六十九|父亲南怀瑾4

导读六十九|父亲南怀瑾5

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其实自孔孟之后,对他们的解读就很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古人对于孔孟的理解一般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到了宋,儒家又有了一个很大的跳跃。我们现代的社会与古代很不同,不仅要受到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还要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所以对孔孟的解读当然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华夏智业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南怀瑾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又重新建国。犹太人几千年来的教育,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始终保存他自己的文化。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

第 1 页

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洁静精微,易教也”,洁静:学了易经,人会变的宁静。精微:内容无比细密精确。

三易:《连山易》神农时代,艮卦开始。《归藏易》黄帝时代,坤卦开始。这两易在民间用于医药和堪与。《周易》周文王的读书笔记,乾卦开始。三易中最出名。

易经三原则:1变易,变化万端,同佛教的无常。2简易,学会后很简单,掐指一算就好。3不易,不变,万变不离其宗。“宗”是本体。

易经三法则:万事万物都有的,理:原则,道理。象:现象,表象。数:量?。

《易经》就是仿生学,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八卦就是宇宙间的八个现象,八个事物:乾卦:天。坤卦:地。离卦:太阳。坎卦:月亮。震卦:雷。巽卦:风。艮卦:山,陆地。兑卦:水。

“爻”就是交,在易经中代表“笔画”。不断“—”阳爻。断“——”阴爻。八卦的方位和顺逆与现在的正好相反:太阳在西 ,逆时针是顺时针。

  “对宫卦”指八卦图中相对位置的两个卦。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归纳,由繁到简,西方的是演绎,由简到繁。

  “先天八卦”是宇宙形成的八大现象:天,地,日,月,风,雷,山,水。“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算卦)。区别见P013。后天八卦记忆口诀: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后天八卦横,竖,斜三卦加起来都是15,两个卦加起来都是10。易经的象和数是科学的,理被朱熹讲歪了(各说各有理,理不能统一)。

    八卦图背诵: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图由三爻变六爻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数也复杂,三爻不够用了。现在用的都是六爻。原因:孔子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指天地人三才,人分阴阳,32得6。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变易来的,画卦从下开始,下叫内,上叫外,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是内因起作用,卦名是从上到下,变的规律是:1本体卦。2初爻变。3二爻变。4三爻变。5四爻变。6五爻变。7四爻复原。8内卦复原。八八就64卦。

    京房十六卦:是孔子弟子商瞿的一脉, 传给汉的京房,他创了京焦易。他是一个基础卦变革16次,并且卦名也与64卦的名字有所不同。

    秦统一之前中国文化属于上古文化,各地不同:易经属于中原文化(山西,河南);楚国文化(华中,华南);孔子文化(鲁国);道家文化(齐国);阴阳五行文化可能更早(河北,北京)。

  五行(金水木火土)与易经不是同时产生的,“行”指运动,这个运动包括:生,克。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隔一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方位(易经方位):东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

    天干:意思是在这个太阳系,天体间互相干扰,相互吸引。它的出现比周易早,因为五行不能解释世界了,才创造出天干来描述世界。天干是五行的阴阳变化。

  中国古代医学分两大派,在养生之道上,一派重视养脾胃(南方)。一派重视养肾(北方)。

    地支是地球的运行,它指的是天文上黄道十二宫的名称,宫指位置,黄道指太阳从东方起来,向西方落下,所绕的一圈,叫黄道面。黄道面和赤道有区别。古人将黄道周围的星空分为四个区,每个区有金,木,水,火,土,日,月七个星座,共28个星座,所以称二十八星宿(宿通宫,指休息的地方)。每个星座在黄道面上每个月位置都不同,用地支表示这十二个部位。

六十花甲是天干与地支结合出来的名称与天文学中的躔度(太阳与地球一天走一度,走完一年是365度)相似。??

十二生肖可能是汉时候从印度传过来的。

冲:相对就是冲,是指地支中的6个对立的位置。合:立场相同就是合,在地支圆圈中,横平就是合。如:辰和申合??

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归纳到一起就是纳甲。与八卦伏羲画连接就是乾纳甲,坤纳已,艮纳丙,兑纳丁,戊己在中间,震…

纳甲是指天上的星座和地面的配合,也就是天生星宿的变异状况会反应它所管辖的区域的人事变化。

数分阴:246810。中数是六,所以阴爻也用6表示。阳:13579。最大的是九,所以阳爻也用9来表示。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画出来就是噬嗑卦。

易经用于卜卦有两个:《周易》,《京焦易》,金钱卦(用三个铜钱卜卦,秦)。用于堪舆术是晋朝的郭璞。用于人文文化是孔子。

  卜卦讲究心诚则灵,就说明人自身就具备先知的本能,所以道教,佛教要修身。佛教要修报通,修通,鬼通,妖通,依通(卜卦)。

数字卜卦法(p066)?

《河图》《洛书》。中国文化大方向是从西北到东南变迁。文化统一在秦后,尧舜禹三代文化各不同,最早的文化在河北北边的黄帝,晋朝往南迁移,到南宋时南方文化大盛。

在方位上:西方是东南西北,中国是六合,东南西北上下,印度是十方。

《洛书》图中的数字和文王的卦图数字一样。

《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分上下两传,共24篇。

易的解释以汉朝的道人魏伯阳为最好,易字上日下月,易就是日月运行的大法则。

宗教是依赖,卜卦是寻求心灵的宁静 ,因为无论物质世界还是人的精神世界,无时无刻不在不平衡中。

第三圈是地支对月份,子月是十一月。这个历是夏禹历法又叫夏历又叫阴历是以月亮为标准的历法。

第四圈是中国音乐的名词,通称律吕。在陕西和河南的边界古人在地下埋一种“吕管”,里面放芦灰,共十二支,不同的节气吕管发不同的声音,这就是中国音乐的来历。

“三阳开泰”就是地天泰卦,因为下面是三个阳爻,对应的月份是正月。冬眠中国叫蛰伏。

第五圈是节气,如大雪是节,冬至是气

十二辟卦可以推算天气和历史命运,邵康节—邵雍的《皇极经世》和流传的烧饼歌,推背图都是推算国家命运的书,是易经象和数的部分,《系传》是理的部分是哲学。

对于生命的起源:哲学上称本体,宗教家称主宰,神,上帝,佛,道,中国人叫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易经》称乾,指宇宙未形成以前的阶段,坤造成了万物。《黄帝内经》是易经在医学上的使用。

卜卦的结果四个字“吉凶悔吝”,悔吝指忧烦愁虑,“无咎”指没有毛病,不等于好。古人讲“一动不如一静”的原因是一动就是吉一凶三,悔吝也属于凶。这个道理和现在用的“舒适区”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的宗教都在谈生死问题,基督教的上帝,天堂,佛教的轮回,西方极乐世界,佛教认为生命是两种东西,有灵性,感情,思想的叫命,所以只有人有生命,植物是有生没命,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正报,山河等是依报。中国最看淡生死,认为死不过就是天黑了,睡觉了,中国道家认为生命是可以长久的,道家的修炼精,气,神就是对西方灵魂是“超电磁波的一种解释”。所以禹王(治水)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中国人对生命是乐观的,西方哲学是悲观的。

“三极”指天地人,分阴阳就是六爻。

占卜筮是三种方法,占是用数理推定结果。卜古代用骨头,还可以用其它。筮是用筮草的一定数字卜卦,现在的抽签就是这个道理。

彖辞是断语的意思,说现象,爻辞说每一爻,讲变化的道理,卦辞说整个卦,说卦德和卦情。彖辞和象辞都是孔子写的,是对卦辞和爻辞的解释。系辞:除卦图外所有的文字都叫系辞,主要指周文王,周公,孔子做的文字说明。《易经》的彖辞,爻辞,象辞都是以天地法则的观念,拉到人事上来讲,就是《周易》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开始。《文言》也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研究乾坤两卦的心得体会,是现在的“思想体系”。

中国人不迷信,只相信自己,“天人合一”的天指人心。我理解就是“身心合一”,超我,本我合一。

庄子《齐物论》的观念:万物是平等的,从起点说是平等的,比如,我们都是人,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努力不同。“吹万不同”中“吹万”指“万有”就是万事万物,比如吹来的风是一样的,当时遇到不同的事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易经的三个重要观念:化:造化,宇宙的来源是变化而来的,用现代科学的解释就是有元素,原子等不断的转化而来的。曲:认识到宇宙运行的轨道都是“圆”的,只有“曲而全”(老子说)。神:是中国人的宇宙的本体,就是“天人合一”的那个东西,也叫“道”,是西方人的“本体”,也就是宇宙起源的功能。“神无方而易无体”是中国哲学的顶点,就是一切都在变,在易。

《周易》是周文王对六十四卦的注解,是心得体会。任何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中国文化是从八卦开始的。周文王做了卦的卦辞(整个卦的图案或叫现象)和爻辞(每一个爻的解释)。

龙是中国的文化图腾,在黄帝时就用龙给政府官员起名。

九五至尊: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五是阳数中的中间,所以意思是至中至正,就是九五至尊。蒋介石字中正就来源于此。中国哲学重视“中”,认为中是大吉大利的,可上可下的,所以有了“中庸之道”一词。

性命:性是精神的生命,命是肉体的生命。中医对应的八卦,乾为首,坤为腹,艮为背,离为眼,坎为耳,巽为鼻,兑为口。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周易》对卦的解释分五个阶段:1卦辞。2爻辞。3彖辞。4象辞。5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观念研究易经)。

性情:性是本体,情是情绪。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是佛家的观念。

西方哲学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国易经哲学讲究心物一元也就是“精”。易经中出现“大人”一词,它是《大学》(从乾卦来)中的大人,是马斯洛认为的自我实现的人,超越的人,是圣人,是佛,是上帝。但是人人都是佛,是大人,只要做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中庸》(从坤卦来)。

《参同芪》是道家的丹经鼻祖,为东汉魏伯阳真人所著,所谓“参同”是就《易经》,《老子》,《庄子》三本书的道理和方法,与人修炼成仙的科学是相通的。

坤卦是地,是月亮,是母亲,厚德载物。乾卦是天,是太阳,是父亲。是人们的引深意,中国文化是把宇宙的知识全部拉到人文方面,强调“天人合一”。

《易经》就是远古人画了世界的简笔画,后人写画的象征义,人文方面的象征义,所以易经是代代古人的共同智慧。对易经的崇拜也许有名人效应,是孔子最早研究的。

敲木鱼是因为鱼睡觉是不闭眼的,强调人要时刻警醒。

古人把太阳叫金乌,月亮叫玉兔。章是光明和美丽的意思。乾卦谈龙,坤卦谈月亮。

衣裳:衣是外罩,裳是里面的裙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孔子在《系传》中的话,说明中国也是讲因果报应的,与佛教不同的是,佛教讲前生,现在和后世,儒家讲祖宗,本身,子孙。

蒙卦是谈教育的,中国政教不分,最高***,实际上是大家长。

孔子的《易传》也叫“十翼”,就是十篇文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故称“十翼”。

中国没有宗教,因为中国人不需要创造一个造物主,中国人本来就知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且古人对物的认识是不分唯物和唯心的,“心物一元”就说明思想也是物质的。

几个古字的意思:师是众,比是相随,履可以解释为路,豫是优越,蛊是一种虫子,临是扩大,噬嗑是啃,贲是饰,咸是都,夷是伤,乖是乖张,蹇是跛脚是受伤,夬(guai)是决,姤是遇,萃是聚,艮是止,巽是入,兑是悦,介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站着。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指三坟指三易,五典指五经(尚书),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

一等人领导变化(开天辟地),二等人把握变化(见风使舵),三等人适应变化(随波逐流)。

看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

先天八卦(伏羲)相对相加9是八卦的体,后天八卦(周文王)相对相加是十是八卦的用,可以卜筮。

女大十八变也是从易经而来,因为蓍草卜卦需要十八次分草才可以成一卦。

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是西方的,是从民国开始的。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阴阳历之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卜卦就用的阳历(太阳历)。现在用的阴历是根据每月十五月圆来订定的。

天有三义:1天空。2道。3人的良心。

老子的:道(太极是圆圈,是空)生一,一生二(阴阳,男女),二生三(儿子),三生万物(生生不息,万物成)。老子的道理从人的现象而来。哈哈!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自助天助,自助人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没有宗教信仰的必要。

南怀瑾先生: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我们学军事出身的,《阴符经》上面讲到一句话--《阴符经》是姜太公的兵书--「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譬如一个人,他耳朵听不见,眼...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找人下一篇:霍启刚的家族介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