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位置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位置在哪里,第1张

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位于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处于湔江、石亭江和绵远河三江交汇区。整个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地约177平方公里,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优质的水木田园资源。景区内田园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休闲观光资源丰富,主要由三江湖休闲观光区、欢乐水世界、三江沿河湿地景观、竞钓基地户外运动区、三江古渡、飞扬马场、荷风禅月垂钓区、霍家庵等功能分区组成,是川西少有的集田园风光,亲水近水、休闲垂钓、骑游观鸟及户外娱乐运动、特色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区。

一、景区资源概况

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处于三江(石亭江、绵远河、湔江)汇流处的友谊村内,区内设施完善,配套齐全,交通便利,有专线公交车直通。园区内布局合理,绿化美观,停车位充足适用。区内80大小池塘连成一片,花木掩映、候鸟成群,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是广汉、金堂、青白江区域少有的世外桃源,是德阳地区最大的集养殖、垂钓、观光、休闲、会议、美食、水族观赏、文化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带动了周边餐饮、棋牌、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依托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的发展,三水镇友谊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休闲渔业养殖基地、国家星创天地,被2019乡村振兴博鳌国际峰会组委会授予乡村振兴先进单位,被中钓协授予全国最美钓场,四川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四川省百强名村、四川省十佳产业兴旺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德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鱼类专业村,被四川省委农办确定为四川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被四川省农工委、时四川省旅游局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村庄。

(1)河滩湿地之美

石亭江和湔江在景区北面交汇、环绕景区而过,形成了大面积水草丰茂、河岛密布的天然滩涂地。湔江又名鸭子河,因每年冬季有成千上万只来自北方的雁形目候鸟(俗称野鸭子)在此越冬而得名。据成都观鸟会2004年冬季至今对鸭子河湿地的观察显示,截止2016年,该区域有水禽66种,猛禽5种,隶属9目15科,鸟类110育种。其中,国家一级野生动物1种(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野生动物9种。鸭子河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入选全省10大观鸟胜地之一、四川15个最美的湿地公园之一,观赏价值极高。

(2)川西渔村水乡之美

景区位于青白江、石亭江和绵远河三江交汇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优质的水木田园资源,是川西平原上少有的田园水乡风貌。景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13平方公里,纵横交叉的水网形成了三江湖、锦鲤池、钓鱼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荷风禅月等多样化的湖泊、鱼池池景观,观赏价值极高。

(3)千年古渡之美

三江古渡位于景区东北部临河区,有逾千年历史,明清时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路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如今,千年古渡百舸争流繁华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唯剩湔江一泓清波、两岸葱郁芦苇。为最大限度保护和利用好千年古渡,景区在古渡复建了三江码头、三江楼,打造了沿河景观,让沉寂多年的千年古渡再现繁华。

(4)多元休闲之乐

景区以田园水乡资源为依托,以农体旅结合为旅游产品构建点,打造了竞钓体验、亲水休闲、农事体验、葡萄采摘、户外运动等多样化、品质化的游憩休闲活动,游憩价值极高。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旅游资源实体量巨大

景区以河滩湿地、三江湖、各类鱼池为代表的水域旅游资源实体量巨大,水域面积结合沿岸的绿地面积占景区总面积的85%以上(景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有80多个大大小小的鱼塘,水情入镜。

(2)旅游资源疏密度优良

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品质较高的旅游资源如三江古渡、生态湿地、三江湖、竞训基地、欢乐水世界、根雕艺术展示区、荷风禅月、飞扬马场、获家庵等呈集中式分布,景观农业(大闸蟹养殖基地、杭白菊养殖基地)、田园风光等配套资源则分布于-,主体资源与配套资源形成了内密外疏的良好的系统结构,旅游资源疏密度优良。

(3)历史价值较高

三江古渡拥有千年历史,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敕谕设置三水关巡检司,派兵驻守,因此人们均称三水镇为“三水关”。从明清时期开始,三水镇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路码头之一和物资集散之地,是简州、资州、淮州、金堂、内江等地通往汉州、什邡、德阳和省城的咽喉。目前景区内仍保留有三江古渡、清净寺、易家院子、谢家院子等历史文化遗迹,是研究我国古代商贸物流、民俗宗教、民居建筑珍贵的史证资料,历史价值极高。

(4)文化价值丰富多元

1渔家文化

易家河坝古时即因“古渡渔家”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鱼”为载体、特色鲜明的渔家文化,拥有品鱼、观鱼、钓鱼、鱼鹰捕食等众多渔家传统民俗项目,并定期举办“钓鱼节”“美食节”等以鱼为主题的民俗活动。景区因优美的田园水乡风光和浓厚的渔家民俗文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美渔村”,成为四川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是渔家文化传承的典范与示例,文化价值极高。

2家祠文化

易家河坝得名源于易氏家族在此地开创家业、繁衍生息,绵延至今。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易氏家族岁大移民迁徙而来,易姓人家勤劳善良、耕读传家、守孝睦邻,传为佳话。目前景区内仍保留有易家祠堂、易家家谱等重要文化遗迹,其中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场所与载体,是研究近代宗法制度、祠堂建筑和川西民风民俗的重要实物例证,文化价值极高。

3民间艺术

广汉为“四川省龙狮灯特色文化之乡”,景区目前也保留有节庆、重大活动舞龙狮灯的传统习俗。

同时景区近年来充分挖掘本土能工巧匠,鼓励开设民间艺术工作室,丰富景区文化体验项目,增添景区文化内涵。景区内的王永正根雕工作室以“重在发现、贵在自然、追求个性”为设计理念,构思出有寓意性和象征的作品,根雕作品远销省内外。

(5)典型的科学价值

1优秀科普示范基地:景区以现代水产养殖为代表的生产技术,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获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四川省优秀科普示范基地。

2农村改革创新典范:友谊村改革案例被人民日报社、四川省农业厅授予2017年十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提名,对当前乡村振兴、农村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友谊村:友谊村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太多选择部分供你参考:

1斥山、大山前、晒字、固山后、佛东夼、北庄、凤口集等6村于姓字辈:其中,培怀德进,荣华富贵。

2西山后、中山后、帽埠屯等3村于姓字辈:鸿树德政,继述祖宗,本源永立,世续常召。

3大水泊、文登营、十里头、长耩等4村于姓字辈:成德修士福,长详万年春,中合传先训,诗书启后坤。

4窑南坡于姓字辈:广振进秀,在学景盈。

5-1西寨、河圈于姓字辈:为仁宜刚(末)政,作文序官尚,吏部府,躯七尺,丈夫子也。

5-2大水泊石羊、大众、西楼、西龙格、柳林、五里庄、生地等7村于姓辈份派字:为人宜刚正,造右续观尝。

5-3西渠格、后岛于姓字辈排字 :为人宜忠正 造文序观赏 。

5-4北陡埠)姓于的排字是:人为宜刚正,造文徐官商.

6-1下铺子、于家产。南郑格、大界石、崮头集、大宅库、胡家西等7村于姓字辈:文夕宏昌运,源泉乃在兹,寸人方守本,福利永勤之。

7大水泊、麦疃后于姓字辈:文学(末)衍生,忠候(厚)传家,子孙昌寿,福贵荣花(华)。

8斥山、大水泊、山马于、山马刘、白玉庄、新白玉、西楼、西龙格、胡家西、东蔄山等8村于姓字辈:宗士新宜沐,从忠辅国卿。诗书先贤述,显效传家封。山马于(泊子)于辅海提供。丛忠辅国卿,诗学胜贤礼。西楼于模卿提供。白玉庄于姓:从忠辅国。白玉庄于辅俭提供。山马于:文从忠国海。山马刘:从忠。白玉庄:忠建国。新白玉:从国。胡家西、东蔄山:文。

9斥山、大水泊、白玉庄、大床、青龙夼、硝疃等村于姓字辈:南国藩(范)(下)方建,西(夕)旗世祖昌。

10大水泊、花岛、东孔格、小葛家、小床等4村于姓字辈:思秉登克维,有方凤肇清(末),树勋(下)培锡(夕)泽,桂爃(荣)基镇瀛,模熙(烯)增铭法,相辉堂■澄。

11于家英、北大英:诗书传家远,开

12大宅库、东英武、鞠北庄、红石头、峰北等5村于姓字辈:乃家升振宗

13南申格、胡家北、下韩家、傋南庄、东杨格:荣人学洞。

14东申格、北申格、郝家庄、西武林:文术树洪振国(镇洪树炆)。

15南截山、大产:绍元(末)传傲栋基叙。

16大水泊、石灰窑、文山于姓字辈:恩克吉(末)复礼(末)

1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学忠克国明。

17 大水泊、西下庄、南古场于姓字辈:国连洪昌运,永远进保田 。

19于家产于姓字辈:殷书香培广绍 。

20下冷家于姓字辈:可德以仁为本 。

21于家英于姓字辈:文运天开日,家道益升时,以兹为斯序,祖得永昌。

22辛店子于连逢后裔于姓字辈。忠厚传仁德,长然大汉丰;逢时为国歧,奋义在山东。

23乳山司马庄、泽头于家河、虎口山于氏字辈:思尔尚可哉,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24大水泊井南于姓字辈:元宝恩明德,富贵永世长,福正本庆志 。

25-1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于姓字辈:天连希振德洪青。

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维德洪章,吉文福厚。

25-2大水泊西南村、南汤村、河东:万培洪孝忠。

25-3大水泊东南村:仁清文世延德保辉正东。

25-4大水泊《孟元公支谱》字辈:25世首用 逢时为国器,奋翼在山东。忠厚传仁德,常延大汉风。

25-4大水泊、辽宁: 河海江宏广原木永长青 忠厚传家远 富贵荣华生。

26院东:振作德宗洪敬喜福政。

2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于家口:书春会国兰得秀新。

28万家口、鱼池、百寿庄:文金保得元吉中培。

29汪疃:洪同庆培德荣振常会从家世。

30泽上:厚基(末)昌德远(末)。

31集东、小沟、大沟、大河、三庄:华章国福宪。

32南鱼池:敬本建(鉴)润树。

32 家庄、隋家庄、万家寨:维文振。西海庄:维文术夕。

33北崮头:智夕(锡)洪。岚子后:夕(锡)洪文。崮头集:文会洪。河北崮头:安。于家:智文夕华。

34-1大水泊、威海徐家疃于姓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禧龙光,一心敬德。

34-2大水泊、翠峡口是大水泊十世五支于姓字辈:基铤源,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锡隆光,易新盛德。

  一、姓氏源流

  武(Wǔ)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 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三、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彠: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 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后,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 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此外,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武则天庙联。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则天庙的始建在唐天宝七年(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统治者对武则天谩骂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庙改掉以示贬责与除灭;其二,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则天庙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寺祀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皇泽寺简介见下“立地顶天……”联联释)。上联“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故上联称“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下联“剑阁”之名,多见于史籍,成为蜀地的象征。“利州”,辖境即今广元。下联称女皇之美名流传蜀地,是蜀地的骄傲,利州更被其荣光所覆盖。联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武则天的非凡才能和政绩予以了肯定。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人武训,山东堂邑人。排行第七,事母至孝,又称武七,“训”是清王朝嘉奖他兴办义学的赐名。他终身集资办教育,清廷授以“义学正”,赏穿黄马褂,他没有接受。1896年死于临清义学中。陶行之也赞扬他的办学精神。下联典指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代山西文水人。太宗时入宫为才女,高宗时为皇后。后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称皇帝。有权略,善用人,名相辈出。年寿81岁,是武姓名人中的寿星之一。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全联典指武则天,生于广元,后人为了纪念她,清代修皇泽寺,取“皇恩浩泽”之意。皇泽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把川主庙改名为皇泽寺,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则天殿石龛”、“迎辉楼石龛”、“大佛楼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龛”内。则天殿正中龛内,是“武后真容”石刻坐像,刻于唐代。龛旁左边壁上有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63年5月题的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大殿内还陈列一块1955年出土的五代后蜀王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阴还刻有“则天坝白沙里”等字样。

  武姓来源

  一、是出自子姓。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其为武姓之始祖。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子司空,于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十八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此为河南武氏。

  二、是出自姬姓。据传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从一落娘胎手掌上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周平王便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以武为氏,是为河南武氏。

  三、是“出夏臣武罗”。夏代有诸侯国武罗国,后来国亡,武罗子孙以国为姓氏,后简姓武氏。

  四、是汉代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为“武强”而简为武氏。

  五、是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秦大臣白起因功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便以封爵“武安”两字为氏,称武安氏。周顷王之孙姬满之后裔曾被封于武疆,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据有关学者考证,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后陆续改姓了单字武氏。

  六、是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如唐朝有贺兰敏,本为贺兰氏,后改姓武,此为冒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藕、左玉玲、李楷固及契苾明之妻为武氏。

  -------------------------------------------------------

  武姓迁徙史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已经是一千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土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我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内。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时任幽州牙将,后晋时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为其子娶张氏女,并送回太原老家成亲。其子死后,周太祖郭威当时在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手下任职,遂把张氏娶为继室。郭威当皇帝时,张氏已死,被追封为贵妃。武汉球,泽州(今山西省晋城)人,唐末在泽潞节度使李嗣昭手下当兵,后唐时为禁军军校,逐渐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与文水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见之于记载,如后汉时,魏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西)民武进之妻一胎生三子;许州行军司马韩伦残暴刻薄,重税盘剥百姓,被项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发,周世宗下诏免去其一切官爵。

  -------------------------------------------------------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14岁时。由于容貌美丽,被召入宫中,太宗封其为才人。才人是唐代的妃嫔等级之一,正五品。太宗见她天真烂漫,有迷人的风韵,遂赐号“武媚”。据载召武则天入宫时,其母杨氏悲痛欲绝,武则天则说:“见天子焉知非福,何必效儿女之态悲啼呢”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自信与果敢的不凡气质。但是宫廷中妃嫔成群,唐太宗乃英明之主,非贪恋女色之辈,所以武则天入宫以后,难免要遭受深宫冷落之苦。她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在当时广泛流传,其中有“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等诗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年轻的武则天确实有很深的哀怨之情。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与后宫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统统被送入长安的感业寺为尼,数年后她被唐高宗接入宫中,从此她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

  武则天与唐高宗早在太宗生前就已暗中往来了。根据史书记载,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常入宫看望其父,见武则天年轻貌美,十分喜欢,而武则天又不甘深宫寂寞,遂产生了把自己托付给这位比自己小4岁的太子的想法。对于他们之间的这种暖昧关系,唐高宗并不隐讳,他在后来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书中,表露得非常清楚,并说他们这种关系已经保持了8年之久。武则天入感业寺后,高宗便找借口去看望她,见了面后,“武氏泣,上亦泣”。此事被高宗的皇后王氏知道了,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怂恿高宗接武则天回宫。王皇后之所以如此“大度”,是因为当时她正与萧淑妃争宠,想借武则天以分萧氏之宠,两人联合共同对付萧淑妃。大约在永徽二年(651年),已经 28岁的武则天第二次进宫。从此她大显身手,不断地向权力的最高峰攀登。

  武则天入宫后,被封为昭仪,这是唐代妃嫔的第二等,正二品。武则天入宫不久,王皇后和萧淑妃便失宠了。但是她必定还不是皇后,为了争当皇后,她残酷地掐死了新生不久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促使高宗下决心废去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废后立后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武则天要登上皇后宝座还有不小的阻力,主要是朝中以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充分地展示了她的政治才干。她一面打击王皇后家族的势力,将其一一贬逐,另二面拉拢了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等一批朝臣,为她当皇后大造舆论,冲锋陷阵。另外,她还不放弃对这些元老重臣的争取,对反对最坚决的长孙无忌采取封官、赏赐,与皇帝一同登门拜访等办法,争取其支持。长孙无忌是唐高宗的舅父,顾命大臣,数十年的宰相,位高权重,他对此事的态度是武则天能否顺利当上皇后的关键。但是武则天的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她请其母杨氏出面,到长孙府上屡次祈请,也无济于事。经过几次斗争,在另一元老重臣李绩的支持下,唐高宗才决心废去了王皇后,于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初一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由于朝中有这批反对她的元老重臣的存在,尽管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但要控制朝政,掌握大权,还有很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扫除这些障碍。在此之前,褚遂良已经被贬逐,接着又贬逐了韩瑗、来济两位宰相,又精心策划了阴谋,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迫使高宗将长孙无忌流放到黔州(今四川省彭水)。长孙家族之人或杀或贬,无一幸免,不久长孙无忌也被逼自缢。与此同时,武则天把一批自己的拥戴者提拔到宰相和重要岗位上,形成了她与唐高宗共同执政的局面,宫中称为“二圣”。后来高宗患有风眩病,朝政遂多由武则天掌管,有一度他甚至想让武则天摄理国政,只因有人劝阻才作罢。唐高宗逝世时,遗命太子李显继位国大事难以决断时,可请天后(即武则天)决定。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死去,次年二月,当皇帝不足两个月的唐中宗就被其母武则天废黜了,理由是中宗想让自己的岳父韦玄贞当宰相,并给其乳母之子五品官。中宗被降为庐陵王,送到偏僻的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然后武则天让其幼子李旦即位,史称唐睿宗,但是这位皇帝连一天权也没有掌握过,就被自己的母亲幽闭于别殿,成了高级囚徒。武则天终于临朝称制了。

  天下张氏出清河

  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未全进化的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弧矢星,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箭,并辅佐轩辕发起第九次对蚩尤的殊死决战。弓箭威力无边,势难抵挡。蚩尤大败后逃遁入海而亡,轩辕从而定天下,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清河县。

  台湾的张姓,组合的情形较为特殊,有“清张”、“张廖”及“张简”之分。所谓“单张”,就是一脉相承自四千多年前得姓始祖张挥的张姓,而本省的“清张”省籍人士,大多属于著名的清河衍派,根源在遥远的河北、山东地区。

  “张廖”,则是从福建地区衍传到台湾来的, 父系为张,母系为廖,他们的家族标识,也是张、廖二姓的混合 —— 从张姓的清河郡和廖姓的武威郡,各取首字,合成为“清武堂”。

  张简,也是产生于宋朝时的福建,父系为简,母系为张,由于父系的祖籍是在福建上杭县太平里的洪源村,所以本省的张简氏子孙,迄今仍然以“洪源”表示自己的根源所在。

  清张、张廖和张简三支系统,组合成了目前台湾省第四大姓的张姓家族,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源流,但是在血缘方面,却毫无疑问是殊途同归,全都是五千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因此,台湾的张姓,不论属于哪一个系统,早已彼此互认为一家人,不但张、廖、简三姓的联宗组织处处可见,数年前,大家还合编了一部《张廖简氏大族谱》,以最具体的方式,团结宗亲,共清本源。

  以台中地区的张姓 来说 较特别的一支系

  台中神冈张氏。这一支张氏,是本省民间有名的“番仔驸马”张达京和土著岸里社公主所传的后裔。 张达京是广东人,于雍正年间渡海来台,在台中地区开垦。常时,台中地区还是土著的地盘,张达京为了开关新天地,就与六个番社的士著合作,由他出资开圳,把水分给土著装溉,土著则以土地换水,不久之后,张达京并且娶了岸里社的公主为妻,所以被称为“番仔驸马”。

  台中盆地的开发,张达京的功劳不小,由于他的开路,此后,使神冈、丰原、潭子、石冈、东势以及新庄一带,才大量出现了大陆移民的聚落。他的这番贡献,连满清皇帝都认为了不起,后来,还曾经特别把他和岸里社的头目阿穆一起召到北京面圣褒扬呢!

  “番仔驸马”的子孙,两百多年来,一直人才辈出,表现优异,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更多的是在社会上倍受敬仰的人物,前几年,还出过一位台中市长。据说,他们也修了一部族谱,对于自始祖张达京以下的子孙繁衍情形,记述得极为详细。

  台中另一张姓源流 应该与您家族最契合 应该初在西屯后迁南屯

  廖朝孔是康熙、雍正年间的大垦首,漳州府诏安官坡社人,西元一七0一年二十四岁渡台垦于云林二仑,后应张达京之邀北上为「六馆业户」,合凿「葫芦墩圳」,合垦于猫雾拺之野,配得今西屯区港尾里(永兴庄)之地。享年五十九岁,生子三,廷镐、廷钰、廷钰,皆捐纳监生,今祀港尾里「清武家庙」。廖姓为台湾第十八大姓,全台以西螺最多,本市则集中于西屯区。云霄张愿(再辉)入赘诏安官坡廖三九郎,单生一子友来,乃以张廖为姓,俗称「张公廖妈」,二姓为一脉,互不婚。其堂号「清武衍派」,系取张姓堂号「清河」;廖姓「武威」,各一字而成。西屯廖氏自称「活廖死张」由来于此,「张廖家庙」为其宗祠。

  西屯「张家祖庙」为大陆马堂张氏后裔,早期来台中垦殖,为奉祀入闽开基文通公而设的宗祠。

  张家祖庙位于西屯区协和里安和路;是张姓的后代,为了弘扬祖先的恩德,而共同建立的。它是建于光绪三十年(西元一九0四年),第二年农历十一月完工,命名发祥堂。民国四十六年曾修前殿,七十四年八月修后殿及过水廊,八十七年全面整修完毕。

  张家祖庙命名「发祥堂」,建筑和一般民宅相似,有著传统的作法,即「前鱼池,后刺竹」的空间配置。

  台中市的大姓

  东南区的林姓

  西屯区的张姓和廖姓

  北屯区的赖姓

  北区的邱姓和赖姓

  南屯区的刘姓和陈姓

  西屯区张廖家庙(承祜堂)

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双市社玉浦庄现在各类史书均查不到。现在把我编辑周姓资料转给你:

周族来自陕西岐山,后迁到河南省汝南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至驻马店市东面约32公里一带)居住。

周姓祖籍据光绪《文登县志冢墓》载,奉州大夫海州知州周进忠墓在城北十里,北陡埠村北山,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碑,祖籍及迁入年代不祥。2007年4月24日公布周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0姓。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共11307人,为第12姓。

周姓1宋时久居龙山北陡埠;2宋中期由龙山北陡埠迁入高村;3元泰定元年(1324年)由江西吉水迁入文登城西门外西关西明处大众;4元泰定元年由江西吉水迁入宋村周格庄;6 元泰定元年由江西吉水迁入文城柳林;7元末由小云南迁入高村沙柳沙柳周家;8元末由北陡埠迁入高村二甲;9元末迁入黄海边高村望海初家周格庄;10明洪武元年由贵州省迁入葛家黄龙岘;11明初(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张家产军营;12明初由北陡埠迁入界石蒿耩;13明初由高村迁入蔄山管山;14明初迁入泽库港南;14明初(末)由泽库港南迁入界石北崮头;15明初迁入泽头大洼;16 明嘉靖时由周格庄迁入宋村;17明中期迁入蔄山东床;18明万历以前由高村迁入高村万家庄;18明万历时由高村万家庄迁入高村慈口观(北陡埠系);19明天顺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入高村南藤圈;20明天顺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入高村南藤圈,以后由南藤圈迁入西藤圈;21明末由张家产告驾口迁入侯家时家滩;22明末迁入小界石;23清初由高村迁入葛家周家埠;24清初由莱阳水沟头迁入文登营沙河子;25清初由龙山北陡埠迁入高村墩后;26清初由泽库姚家迁入泽库南岭;27清初由高村迁入泽库寨东周家;28清顺治时由高村二甲迁入侯家汤家;29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小观迁入小观风口集;30明末由龙山北陡埠迁入文城九里水头九里村;31(北陡埠系)迁入宋村寺前;32(北陡埠系)迁入宋村郭家店;33清康熙时由荣成黄山迁入高村万家 ;34清康熙时由山阴县迁入北京大兴县,清乾隆时由河西迁入高村周家庵;35清乾隆时由张家产军营迁入侯家大时家;36清乾隆时由侯家大时家迁入侯家朱家;37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垛山周家迁入高村虎山;40清道光时由威海迁入大水泊大河;41清同治时由高村万家迁入侯家大时家;42原籍山阴县,清康熙时避兵乱北上流寓大兴县,清光绪已卯年(1879年)由北京大兴县迁入侯家南养鱼池;43清光绪九年(1883年)迁入蔄山官道北;43清光绪时由高村汤西迁入高村西藤圈;44清末由高村迁入高村唐家嘴子;45由荣成小李家迁入高村辛店子;46(北陡埠系)迁入天福东藕湾;47(北陡埠系)迁入文城东杨格;48迁入天福北潘家夼。

北陡埠、九里水头、寺前、东藕湾、文城东杨格等村周姓字辈派字:维学志承先,修仁世泽岩,克中有乃孝,任尔子孙贤。(九里水头周姓范字第四世周承彬提供)

高村荣成字辈派字:“文学志承先,修yin仁shi世ze泽yan岩,ke克zhong中you有nan南xiao孝,yi以er尔hou厚dai代xian贤。

高村二甲字辈派字 :钟玉培基远,繁殷树叶宏,慎思追士道,时代炳根荣。

辛店子字辈派字 :有义庆新春

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的周家(平山海兴周姓)家谱中字表:士德元丕振 ,文武祥广顺 ,兴隆成嘉兆,完事启鸿俊 。

山东文登八里水头周家村(九里水头周家村),来自辽宁省盖州市归洲镇房身村字辈派字:文德传家宝。《文登姓氏》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985928html

  井姓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天文分野在陕北一带。所以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有所成就的井姓人物。又如井姓,即神农氏后裔。在古史上出现很早。最早的姜姓井族很可能建立国家在河北邢台一带;西周时井姓望族大都分布陕西周原;而事实上在米脂县就有井姓人家因为族灭分而为五jing。jin;姓的传说[京景荆金靳],那里也有山上的古迹叫“五分路”。事实上在“京景荆金靳”这五姓活跃的历史时期,而其本源之姓井却很难发现。我们不了解这个姓分出五姓之后到底隐藏的多久,但是至少也有一个朝代的历史之久,怎么恢复起来的,应该也有传奇的故事吧。在近代,结束清政权的人就是陕西同盟会领袖井勿幕,其胞兄井岳秀在20世纪30年代镇守陕西榆林号称"榆林王",是个一等一的“土皇帝”。现在的井姓多保留在陕西和辽宁,占井姓的五分之三。

  井姓起源有:

  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取吉利的意思作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

  二、出自姬姓,周公四子邢侯之后见杨宽《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为姓氏。见《穆天子传》。

  三、始于春秋,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详),称为井伯。他的后代就用封邑名“井”作为自己的姓氏。

  四、井姓与百里姓同宗。周代时,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的子孙,有的姓井。井伯又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被人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个。见《姓源》。

  五、和尔钦氏Hercin Hala 本蒙古姓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又作合答斤、哈塔斤、合底忻,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的第三个儿子不忽合答吉,组成的部落,世居扬什木(又作阳石木,蒙古游牧地,博古罗特氏、和尔钦氏、喀克锡哩氏、锡尔弼氏、锡喇德氏世居地,辽宁省彰武西),后冠汉字姓井。

  井姓典故

  源自炎帝;望出扶风。南阳曾拒五王远权势1;为官三科称贤能2。 注释:1东汉太学生井丹,字大春,郿人。博通五经,生性清高,不结交权豪,曾拒五王之邀,闭门隐居,读书自乐。2明代给事中井田,字九畴,邢台人。任户、兵、刑三科给事中,以贤能著称。 六郎赞襄,政令维亲感戴3;五经博洽,京师传说纷纶4。 注释:3宋代官吏井纲的事典。 4东汉太学生井丹,博通五经。时有“五经纷纶井大春”之谚。

  伤心痛哭几无泪;悲楚行吟尽是忧5。注释:5近代名人井勿幕自题联。井勿幕曾参加护国运动。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

  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渊,陕西蒲城县三合乡人,生于1888年2月12日,是中国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在辛亥革命中,他积极奔走,以年轻的热血之躯奉献于祖国和人民,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时聪敏好学、志向远大。1903年冬,15岁的井勿幕远渡重洋赴日留学,1905年8月20日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创建的同盟会。同时,他很想陕西也尽快成立这个组织,遂向孙中山请求回国,孙中山被其年少志大所感动,便同意其回国的请求。回陕后,他便奔赴渭北各县,宣传同盟会纲领,秘密发展了30多名成员,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从此,反清的火种在三秦大地燃起!

  辛亥革命前夕,陕西反清浪潮汹涌澎湃,这与井勿幕的精心策划、积极奔走是分不开的。 1906年夏秋之后的两三年间,他又曾两度赴日,除读书并筹建同盟会东京陕西分会外,他又于1907年2月回国并亲自去南方会见了黄兴和秋瑾,了解革命形式。后即赴日向同盟会东京总部负责人吴玉章做了汇报,这次在东京住了一年,一面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和思潮,一面筹划陕西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他以“大无畏”、“侠魔”等笔名发表许多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声援国内反清斗争。1908年秋,“蒲案”爆发,井勿幕遂在《夏声》杂志第八号发表了《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县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清政府最终将李体仁革职查办。1909年春,于右任因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井勿幕立即在《夏声》上发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会舆论支持正义,引起国内外的震动,英方最终只好释放了于右任。尤其在1908年发表的长篇政论文章《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盛赞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以成“晚照斜阳,行将就没而黑云蔽空”,“冲天之大浪来者,即此社会主义新思潮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省乃至全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最终被袁世夺了胜利果实。而此时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人倒向了袁世凯。但井勿幕始终坚持革命,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袁世凯阴谋称帝,反袁怒潮席卷全国,蔡锷将军首举义旗讨袁。井勿幕在上海同熊志武等人商定反袁,随即赴云南参加反袁斗争。历任参谋和前敌总指挥,转战四川沪洲、叙府一带。后来他策应陕西的反袁护国斗争,乔装商贩徒步回陕。此时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唾骂中忧惧而死,但陕西仍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爪牙陈树藩控制。井勿幕十分气愤,旋既赴京联络革命志士,开展反对陈树藩的斗争。1917年12月,陕西国民党革命派响应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号召,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成立靖国军,打响了护法战争。于右任被陕西的国民党人士从上海请回,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分兵六路进攻陈军。陈树藩惊慌失措,请井勿幕以调解人身份去三原,企图借井之声望分化瓦解靖国军。井勿幕素孚众望,加之靖国军多系井之旧部,所以他一到三原就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一时间士气大振,陈树藩更加恼火。 1918年10月,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率部援陕,到达第一路军郭坚驻防的凤翔县。11月中旬,井勿幕一行前往凤翔慰劳叶部,当井勿幕返回三原途经兴平时,忽然接到郭坚来信,约井勿幕于21日赴兴平南仁堡参加军事会议。井勿幕明知赴会有险,但他认为“只要对革命有好处,我是不怕牺牲的。”并如期赴约,结果他一到就被陈树藩勾结的靖国军内部败类郭坚部营长李栋材杀害,年仅31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歌从天落,壮志未酬身先死。井勿幕的被害,使辛亥革命失去了北方的一面大旗。于右任当时致函国会众议院:“天乎何心,坏我长城!”“唯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井勿幕陆军中将,明令嘉奖抚恤。辛亥革命著名革命家章炳麟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予以高度评价,井勿幕的一生从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井勿幕之死———民国初年的一桩公案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陕西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于1918年11月在陕西兴平县南仁堡被人谋害。他的死,成为民国初年的一桩疑案。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并欲恢复帝制。井勿幕奋起曰:“斯时不起,民国为无人”,协助孙中山、黄兴、蔡锷等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及反对段琪瑞的护法运动。井勿幕曾由越南潜入云南,参加反袁的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熊克武部前敌总指挥,转战川南。护法运动中,井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领导了陕西讨段反陈(陕督陈树藩)之役,从者数万。井并派人与广州护法军政府西南靖国军联帅唐继尧及熊克武等联系,由是川滇黔各军叶荃、但懋辛、王安澜、吕超等率军援陕讨陈。陕西靖国军因之声势大震,关中西部除户县、兴平,悉数被靖国军占领。

  1918年11月20日,井勿幕西行凤翔慰劳云南叶荃援陕部队,归返三原途经兴平之际,接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郭坚专函,约井于次日同到附近南仁堡会商攻取西安计划。井勿幕乃带随从8人乘马前往践约。井抵南仁堡即被郭部营长李栋材迎入一厅房内,而井未见郭至,始觉有不测发生。井怒斥李并掷手中水烟袋击李,纷乱中忽有人自门外报告“郭司令到———”勿幕起身视门外,而在场的郭坚马弁任申娃、李新生从井身后开枪射击,井即仆地殒命,年仅31岁。

  井被害后,随从除一人逃脱,均被射杀。李栋材用刀割下井勿幕首级,而后传令全营渡渭河南去西安。李部屯兵西关草阳村,献井首级给陕督陈树藩。井勿幕遽死,陕西护法运动局面“遂大坏”,西南援军亦因失去援手,不久退回四川去了。

  井案发生后,舆论大哗。纷纷议论主谋者何人。时人谓首嫌是郭坚,以井勿幕因靖国军各部扰民,军纪不整,曾大力进行整顿。而郭坚第一路军军纪最差,井对郭多次批评。郭则素怀野心,难以驾驭。井对其整训,郭多有怀恨,因此想杀井后,再借献头之机图陈,一箭双雕。只因陈树藩有所防范,栋材未能得手。杀井凶手任、李两位皆郭之弁目,但非但未予追究,日后皆将二人升任连长。郭坚之外,又有人谓杀井主谋是陕督陈树藩,李栋材只是为陈收买的枪手而已。当时于右任有挽联曰:“我哭井勿幕,耿耿爱国热忱,不亚宋渔父(宋教仁);谁言李栋材,明明杀人凶犯,就是陈树藩!”

  井勿幕夫人马氏居西安,闻噩耗携女多次去督府讨说法,陕军田玉洁、云南援军叶荃及井之胞兄井岳秀亦纠责勿幕死因并缉凶手甚急。陈树藩慑于各方压力,乃先遣资二万元驱李栋材逃匿汉口租界,然后将井首级交还井旧将田玉洁。陈树藩而后又将李栋材逃匿处告知井岳秀,一为开脱自己,二也恃李栋材在汉口租界里岳秀奈何他不得。

  先是,井被杀时逃脱的一随从警弁,当夜又潜回南仁堡,冒险负无头井尸身回到靖国军防地。田玉洁为安全计,派人将井遗体运至泾阳。至此,井尸身首得以保全。

  于右任在井遇害后立即致函国会众议院:“天乎何心,坏我长城”,“惟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并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呈请广州护法军政府以陆军中将阵亡例追恤。但是当时军阀割据,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根本不能顾及此事。不得已,井的遗体由田玉洁将军从泾阳移至蒲城井之故乡,草草葬于县城东十二里的紫荆原南麓。于右任有诗哭井勿幕云:“十日才归先轸元,英雄遗憾复何言。渡河有恨收群贼,殉国无名哭九原。秋兴诗存难和韵,南仁村远莫招魂。还期破敌收功日,特起邱山拟宋园。”

  话分两头,再说井岳秀知李栋材藏匿处后,誓欲手刃此獠以雪弟恨。他以重金买通湖北督军王占元,设计捕李。李在汉口觉察出有异,乃欲乘火车外逃。而乔装成商人的岳秀手枪队队长李福成等早有准备,于火车未发之际一举擒获李栋材。福成随即押解栋材乘火车抵太原,山西阎锡山与井岳秀关系密切,故全力相助。李栋材由太原起解后,施以双镣,阎派人节节护送,而井岳秀则令人每天给李栋材身上刺一大针,直至井之镇署榆林。

  1919年中秋夜,井岳秀令将李栋材缚于镇署西花厅的葡萄架柱上,旁设勿幕灵堂,将李剖腹剜心致祭。李高声叫骂,声不绝口。岳秀杀李后,将其尸拖至校场,剥去其皮,蒙于马鞍上坐骑,以解心头之恨。但是,到底杀井的主凶是何人,仍无定论。此后世事推移,而天下局势无一

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位置在哪里

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位于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